1.诸葛亮的经典典故舌战群儒

2.舌战群儒 的主人公是谁?

3.舌战群儒的拼音

4.舌战群儒的成语典故主人公是谁

诸葛亮的经典典故舌战群儒

舌战群儒的意思和典故50字-舌战群儒的意思和典故

1、故事出处舌战群儒故事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2、故事背景舌战群儒是赤壁之战的前奏,当时吴国的文臣主张吴王向曹操投降,吴王虽不欲战但也不想降,诸葛亮是蜀国派去吴国说服吴王与蜀国联盟共同抗曹的人,所以诸葛亮要舌战群儒第一为了想吴王表明联合的决心和好处,第二激起吴王不想投降的意愿。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3、故事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呢。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

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哑口无言。

4、赏析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

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诸葛亮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源自他的博学多闻和为民天下的胆气。

舌战群儒 的主人公是谁?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诸葛亮。

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呢。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程德枢七人之多,这些人绝非泛泛之辈,不少是文理科通才,但都一一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最后诸葛亮凭着一个人一张嘴,辩得东吴群臣哑口无言。

扩展资料: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舌战群儒的拼音

舌战群儒的拼音:[shé zhàn qún rú] 。

典故诸葛亮舌战群儒。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

释义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口才好。

结构主谓式。

同韵词敦世厉俗、心满原足、情若手足、福倚祸伏、遁世离俗、悼心失图、名师出高徒、神气十足、同归殊途、遗风馀俗。

年代古代。

谜语诸葛亮出使东吴。

邂逅语诸葛亮游东吴。

英文a verbal battle; a verbal duel; a war of words; a wordy conflict; a contest of words。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刘表去世,刘琮投降曹操,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往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陟、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终于同意联刘抗曹。

成语示列诸葛亮舌战群儒,薛综谓刘玄德乃织席败履之徒。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2章。

舌战群儒的成语典故主人公是谁

舌战群儒的典故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一个传奇人物,是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一生“鞠躬尽瘁、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舌战群儒的事件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在曹操大军的威逼之下,荆州刘表之子刘琮献城投靠了曹操。听闻这个消息,刘备放弃了樊城,去江夏刘琦处暂时避难。曹操乘着胜利,亲自率八十三万大军直逼江东,布兵在长江北岸,虎视着江东六郡。消息传到东吴,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

鲁肃表示自己愿意亲自到江夏,去请诸葛亮共同商议破曹大计。诸葛亮在鲁肃邀请下从江陵过长江,来到东吴地界。东吴的众臣很蔑视诸葛亮,在他见孙权之前,先将他安排在集贤堂与众官相会,都想杀杀他的威风。东吴的重臣张昭和顾雍等知道诸葛亮来意,于是纷纷向诸葛亮发难,而且气势汹汹,不可一世。诸葛亮面对群儒,从容不迫,对答如流,以降曹必亡,曹军可以打败之理,说服众臣,驳得张昭“瞠目结舌,无言答对”;虞翻“面红耳赤,低头不语”。之后,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要说服吴侯孙权,就必须得先说服这些散布曹操威胁论、曹兵不可战胜论的文臣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