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严刑峻法-汉朝刑法原则有哪些?
1.汉武帝巩固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2.汉朝在建立之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稳固政权统治?
3.汉朝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具体制度如何?
汉武帝巩固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武帝雄才意欲何?文武兼资振古国。
绍发华统彰九野,
敢击匈奴正六合。
悔过曾使众心恪,富民又启谱新辙。
风雨茂陵依旧在,春秋千古瓠子歌。
汉武帝是汉朝文景之治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人们常常把“秦皇汉武”并称。这是有道理的。
汉武帝,景帝后三年(前141)正月即帝位,后元二年(前87)二月去世,在位五十四年零一个月。武帝是位富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人。他在位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又处在充满生机活力的改革与发展时代。汉武帝本人也是个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所以那个时期有许多创设。
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后来四年一个年号。
2、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
3、汉武帝时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4、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我国见于史籍记载的《舆地图》,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仆臣公孙贺行御史大夫事……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注引臣王赞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据颜师古说,臣王赞生活的时代“在晋初”。这说明汉代的舆地图晋初臣王赞还见过。这也说明汉代已明确出现了关于国家的地域概念。这对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5、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后世科举之制始此。
6、汉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7、元朔五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可受业如弟子。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用作官吏。从国立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始于此。
8、汉武帝在尊儒术时,又“悉延(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这点对后世也影响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自秦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10、汉武帝时推广耧车(土法播种机)下种,此后这一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多年。
1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
12、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以宗世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
13、在轮台、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今中国新疆地区屯田。
14、汉武帝时用井渠法作龙首渠,后传入今中国新疆地区,并进而入波斯等地。
15、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16、汉武帝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这在历史上也是首次。
17、元封五年(前106),为加强对地方官吏和豪强的监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18、为加强皇权,改革丞相制度,设立中朝(内朝),对后来的丞相制度演变发生了重大影响。
19、元鼎二年(前115)禁郡国铸钱,专令国家所属上林三官铸钱,非三官钱不得流通,郡国以前所铸钱皆废销。从此国家垄断了铸造钱币的权力,对后世影响重大。
20、汉武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说“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21、汉武帝时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过任子制度使子孙当官;有钱人可通过“赀选”当官;先贤的后裔可以受照顾,如贾谊的两个儿子就被关照当了郡守。然而,尤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 *** 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 *** 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 *** 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石单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然而,这不是说汉武帝用人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就是说,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话,用人的标准是惟才是举。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班固就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22、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
23、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为此又在今内蒙筑受降城。武帝生前虽未达此目的,但在宣、元时期,匈奴归服汉朝为藩臣。
24、李广利伐大宛后,西域南道诸国多臣服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匈奴不敢争西域,罢僮仆都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督护,管理西域南、北道诸国,西域诸国臣服于汉。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
25、汉武帝平定南越后,首次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
除上述二十五项创设之外,还可列出其他在中国历史上的若干个第一来,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汉武帝及其事业,是中国古代历史蕴积的产物,牵涉到了思想文化、礼乐习俗、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演变,以及中国古代各族的状况等等。
有感于汉武帝在振兴中国方面所成就的巨大业绩和那时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斗争,特录今人所作《赞汉武帝》古诗一首,以纪念那个伟大的时代,并供评价汉武帝时参考:
武帝雄才意欲何?文武兼资振古国。
绍发华统彰九野,敢击匈奴正六合。
悔过曾使众心恪,富民又启谱新辙。
风雨茂陵依旧在,春秋千古瓠子歌。 (选自:北京日报)
汉朝在建立之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稳固政权统治?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击败项羽之后,在诸侯将相的推举下,开国称帝,建立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王朝建立初年所采取的措施、政策,犹如基石,后世此基础上才能不断更新,以维护王朝统治。汉朝在建立之初,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如六国遗少)在威胁着新生王朝,所以在王朝初年所颁布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显然,刘邦、吕后等汉初掌权人做到这一点,使两汉延续达四百多年。所以我们一起来看看汉朝在建立之初所采取的措施。
在法律方面,废除秦朝严刑峻法,主张德主刑辅,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
秦朝时期,思想是以法家思想为主,主张严刑峻法约束人民。导致官吏在执行国家政策时,对待人民过于严苛,结果就是导致人民对政府产生逆反心理,在秦朝建立不久,就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秦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不过是二世而亡。
而《新语》就曾指出秦国覆灭之原因就是:“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秦朝动用“太极刑罚”约束人民,反而激起民怨,人民发动推翻了暴秦,而汉朝作为新生政权,必然会汲取秦朝灭亡之教训。
所以,汉初在法律编写时,采用儒家与法家相结合,以儒家教化为主,法律约束为辅。因此,萧何在编写汉朝法律时,仿照秦朝法律,作汉律九章。其中汉初的法律中保留了法家思想的精华,也注入儒家义理。达到了宽柔相济的效果。法律上宽和,汉初整个环境就相对宽和,环境宽和才使得汉朝初期的战后重建任务就相对顺利。
在地方区划方面,采取郡国并行制
虽说郡国并行制造成了后世七国之乱,打击了汉朝的发展,并于最后被推恩令所淘汰。但是浮人还是想给这条制度单独拿出来说明,郡国并行制这项政策恰好在汉初那种特殊环境很好的巩固了汉朝的统治。
秦朝在统一全国时,朝中大臣关于采用分封制和郡县制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终秦始皇决定采用能够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显然中国集权制度的发展史上,分封制到郡县制是一次质的飞越。但是秦始皇并没有让这种先进制度为天下百姓所接受,推行郡县制的时候,采用“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的弱民政策,这样的做法反而使人民与秦朝离心离德,郡县制的作用没有发挥,反而出现巨大的反作用力。
所以,刘邦认为秦亡是孤立而亡,在此基础上,决定推行郡国并行制。其作用意义如下:
一、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经济是国家之命脉,尤其是汉初,刚刚经历过长年战乱洗礼,战后重建尤其重要。要知道刘邦在剿灭异姓诸侯国后,全国共有十个诸侯国(九个同姓、一个异姓),直接归中央管辖的只有十四个郡,可以说诸侯国掌握着西汉初期大量的土地,所以诸侯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也极大的推动了西汉初期战后重建任务的进展。郡国并行制对于全国的诸侯国经济发展有以下几点作用:
1、调动诸侯国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诸侯国之间的界限,大多以历史、地理等因素为基础来划分。所以各诸侯国的经济特点,跟战国时期尤其相似,所以各诸侯国能够成为各具特色经济区域。且诸侯国具有高度的财政自主权,从这一点来看,郡国并行制为当地政府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极大的调动了各诸侯国发展本地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有利于各国能够因地制宜发展,充分开发当地自然资源。
如齐国有黄河之利,黄河带来大量有机土壤,齐国膏壤浅里,适宜种桑麻,因此齐国的布业发达。靠近渤海,渔业、盐业高度发达。而且齐地矿产资源丰富,可以采挖铜矿铸钱。吴国,东临大海,盐业发达,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赵国铁矿丰富,冶铸业发达。燕国、代国地处边境,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半农半牧经济。长沙国,水资源充沛,多大湖平原,故水稻种植业发达。各地诸侯王国拥有高度的自治权,能够充分因地制宜开发本国资源,促使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保护皇嗣,使政权不至于异姓被篡夺。为什么是郡国并行制保护了皇嗣,刘邦后,吕后掌权,随即出现了诸吕乱政的现象。吕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上的地位,惠帝刘盈后,便对刘邦其他儿子展开杀戮,刘邦共有八子,吕后就了四位,将他们的封地分封给吕氏子弟。
而在郡国并行制的背景下,诸侯国拥有军队,且实力不逊。所以吕后刘邦四子多采取诱杀的做法,所以诸侯王一般不轻易离开封国。而中央政府迫于地方诸侯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也不敢强行征召。所以,居于这一点,诸侯国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就很好的保护了皇嗣。就拿后来即位的汉文帝来说,汉文帝刘恒到了封地之后,吕后碍于诸侯国的军事实力,便不敢拿刘恒怎么样。因此,吕后后,周勃等大臣剿灭诸吕势力后,才可以拥戴代国国君刘恒为皇帝,是为汉文帝。所以,这一点上,郡国并行制很好的保护了皇嗣,不至于政权被吕氏所篡夺。
三、拱卫皇室,维护国家统一。汉朝初期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既要满足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又要防止六国势力的反扑。分封制的弊端是导致诸侯国实力膨胀,尾大不掉;而郡县制虽然有利于中央集权,但是秦末汉初时,六国势力依然很大,秦末就是孤立无援而亡。所以分封制到郡县制这一次飞越中,郡国并行制就很好的在那个时期发挥的很显著的过渡作用。
汉初,六国遗少尚在,这些势力依然企图东山再起,重演战国割据局面。虽然郡国并行制导致了之后的七国之乱,也给汉王朝造成了经济损失,但是在汉初时,郡国并行制相对打击了原六国势力,所以在那个时期,郡国并行制是必要的,否则,必然会导致新生的大一统政权夭亡。
所以,郡国并行制在汉初这一特定时期,是拱卫了皇室,加强汉朝在地方上的统治。
在经济方面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实行什五税一制度;刘邦时期采取重农抑商,发展农业,吕后时期,复弛商贾之律,减轻对商人打击,发展商业,调动社会经济发展
对于经济的发展,汉朝初期的统治者是遵循黄老思想,采取相对无为而治的政策,为人民减轻税负,充分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汉初承接秦朝末年经济崩溃的局势,且人民经过多年战乱,汉初的经济形势已然不容乐观。
《汉书 .食货志》这样记载:“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人,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不领于天子之经费。”汉初,天子、功臣的供养尽可能节俭,量入为出,都是为了给人民减轻负担。为了战后重建,刘邦让士兵复员;释放奴婢为庶人;招抚秦末流亡人士,复故爵田宅,尽一切措施解放生产力。
刘邦时期,刘邦极为重视农业,采取崇农抑商政策,特备在通知后期,待商人极为严苛。而到了吕后时期,农业相对繁荣一些,便对商人相对宽和一些,这就促使商业的繁荣,而商业的发展则调动整个社会的活力,是汉初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以后汉武帝时期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在学术思想方面,采取兼容并蓄政策,使汉初思想界再度出现百家争鸣大好局面,使思想界出现复苏期
在中国的学术思想发展史上,汉初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因为学术思想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化呈现多样性发展,思想界也是高度繁荣。而后秦朝统一六国,便出现了法家独霸、焚书坑儒等思想专制主义局面。而汉初黄老学说的盛行,无为而治造就了宽和的环境,同样促进了诸子百家的共同发展。所以汉初的思想局势,便是儒法并存、杂家林立。
汉初刘邦实行兼容并蓄的政策,对儒家、法家、道家等思想都采取容纳,这一政策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均在沿用,所以汉初时,是思想界经过秦末打击后的一次复苏时期。刘邦的这一政策得到诸子百家的肯定,得到了文人阶级的支持,使人才不断流入汉朝官僚阶层,为政治集团出谋划策,这对汉初的政权建设、吏治整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对待异族方面,实行和亲政策,保障和平,有利国内的战后重建
秦朝末年,国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秦朝政府,无暇顾及北方匈奴。匈奴趁火打劫,重新占领河套地区,而汉初时,匈奴不断利用其骑兵优势,骚扰边境,边民,对汉王朝的边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反叛汉朝,投降匈奴,次年刘邦兴兵三十二万讨伐匈奴,由于轻敌冒进,刘邦与其先头部队被匈奴三十万骑兵围困于平成白登山,最后还是靠贿赂匈奴阏氏才得以脱险。可以说,白登之战是汉朝与匈奴第一次的军事交锋,也是第一次军事试探,在见识过双方的军事实力后,双方也是保持了克制。
刘邦为了保证国内战后重建任务的顺利开展,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采取对匈奴和亲政策,开放边境城市,与匈奴开展贸易,保持了汉、匈两国几十年的和平,为汉武帝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奠定了基础,赢得了发展时间,保证了新生王朝不被兵祸拖垮。
浮人语
汉初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是有开创性的,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汉民族的形成、国家的统一强大是有决定性的贡献。汉初制定的英明国政,不仅使饱受战乱的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还促使了“文景之治”的富裕与奠定了汉武帝北击匈奴的见识基础。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新语》、《资治通鉴》等。
汉朝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具体制度如何?
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峻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自汉高祖开始,历经几代皇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执行了六七十年。结果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班固说:“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文帝(前202—前157)
汉文帝即刘恒,汉高祖之子,先封为代王。吕后后,周勃等平定诸吕之乱,他入为皇帝。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他大力执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主张轻徭薄赋。文帝二年、十二年,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前167年)下诏全免田租,到景帝元年(前156年)才又恢复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又把算赋(人头税)由每人每年交纳120钱减为40钱。徭役也相应减轻,原一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他还主张宽刑,十三年时,下令废除了连坐亲属的法律和一些残损肉体的肉刑,如,黥(在脸上刺字)、劓(割鼻)、刖(断足)等。轻徭薄赋和减轻刑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文帝注意节俭(课文小字有停建露台的例子),提倡廉政。有一次有人献给文帝一匹千里马,文帝说:皇帝出门前面有仪仗,后面有从车,一日走50里,我一个人乘千里马能跑到哪里去?他把马还给献马人,并发给路费,叫他回去,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文帝的励精图治和注重节俭,节省了财政开支,形成了廉政风气,减轻了人民负担。因而当时“海内殷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汉景帝(前188—前141)
汉景帝即刘启,汉文帝长子。前156—前141年在位。景帝重农,曾和百官一起劝农,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宜。景帝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景帝又减轻了文帝时的笞刑(文帝除肉刑后,改为笞刑。笞刑是用竹板鞭打),断狱从轻,因此狱事简省。人民所受压迫比秦时有显著的减轻。时王国势力膨胀,景帝用晁错计削藩,后来平定七国之乱,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政权。文帝、景帝在位四十年,史称“文景之治”。
陆贾
陆贾,楚人,从汉高祖定天下。经常在汉高祖的左右,出谋划策,或出使诸侯。他在汉高祖面前说话,常常引用《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里的话。汉高祖谩骂道:“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回答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汉高祖说:你给我写些文章,分析秦朝为什么会失天下,我为什么能够得天下。于是陆贾写了12篇文章,呈送汉高祖,称为《新语》。“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以上见《汉书》卷43《陆贾传》)。《新语》卷上《无为第四》:“秦始皇设为车裂之诛,以敛(压制)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事愈烦,天下愈‘乱’(指农民起义);法愈滋,而奸愈炽(法律越繁,犯法的人越多);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残暴烦苛)而用刑太极(过)故也。”又《至德第九》,有“壮者耕耘于田”等语,主张让农民有种地的时间。
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
据《汉书·高祖本记》载:公元前202年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留在关中的免徭役12年),其归者复之六岁(愿回原籍的免徭役6年)。民前或相聚保山泽(战时逃亡山泽的),令各归其县,(恢)复故爵、田宅。……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爵……无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七等爵以上的官员)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七大夫以下免除本人及全家的徭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