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亡政息是什么意思-人亡政息历史周期律
1.黄炎培在何时何地提出中国历史衰败的周期率的
2.黄炎培的历史周期律指的是什么
3.重农抑商与中国古代农业王朝灭亡的历史周期律
4.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
5.最早提出中国治乱循环的“历史周期律”是谁
黄炎培在何时何地提出中国历史衰败的周期率的
历史周期律问题,是1945年黄炎培先生在延安向提出的问题。黄炎培先生问毛主席,中国***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同志回答说:行,这就是民主。
黄炎培的历史周期律指的是什么
“历史周期律”是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都会经历大起大落和混乱,循环往复的周期性现象。极端的不公平导致社会的崩溃,从而实现新的相对公平,如此反复。
在中国历史的循环往复中,几乎每一个能够赢得200-300年长治久安的朝代,都是从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通过“均田”实现相对公平开始的。
在农业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就像今天的资本一样。所谓“一般农田”,当然是没有土地的权贵家庭的农田,而不是穷人的权贵家庭的农田。
通过公平制度避免历史循环;
也许这就是一代人所做的历史探索。如果把那次革命放在历史的长时期来看,能否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它为中国彻底摆脱历史周期律奠定了基础?这一点值得后来者深思,值得后来者深思。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重农抑商与中国古代农业王朝灭亡的历史周期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条王朝灭亡周期律:
即除了少数王朝之外,大一统的专制农业帝国的统治很难超过300年。
如:西汉206年;东汉195年;李唐290年;北宋168年;朱明277年;满清268年(关内)
秦以前的夏、商、周作为奴隶制朝代不包括在内。
在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上,中国古代专制王朝的皇帝们及官僚们凭直觉认为:
农民在和平年代生产粮食,战争时期提供兵员。
而商人逐利,流动性极强,对中央政府的依附性弱不利于其统治管理。所以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应该鼓励务农、取缔经商。
却不想自此开始,长达2132年的中国古代农业专制王朝周期性灭亡开始了。
逻辑链条如下:
1古代中国农业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选择重农抑商的国策。→
2在政策带动下古代中国劳动者只为自给自足,但在各种天灾人祸之下很难达到这种水平。(每个王朝只有少数时间能适逢风调雨顺、明君在位、吏治清明)→
3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不会产生用于市场交换的剩余劳动产品,而没有产品就没有贸易,没有贸易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就没有快速提升生产力技术的物质基础以及扩大生产的欲望。→
4.1为了进一步形成打压商人、商业的政策导向,历朝历代统治者利用各种苛捐杂税、商品专营政策打压民间商业。
如: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曾说:“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这样的话:“设此官员,以待贤士。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俦类,正为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 坐而食。”
以及汉朝的盐铁专营、明朝的海禁政策等等。→
4.2古代中国的商人致富之后,因为社会上普遍的“贱商”观念也不会继续利用资本积累去扩大生产,而是去买田当地主摆脱商人的身份。如此一来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土地兼并的问题出现,造成了农业社会的人地矛盾。→
5.朝廷的倡导的政策以及官本位体制使民间兴起了“当官光荣、经商低贱”的观念,这样的国策,使得无数的国家精英压抑着人性,皓首穷经只学得了统治者想要他们学习的思想,而那些屡试不第的人,也要千方百计地去花钱买个官职来当。→
6.商品经济不发达、商业和贸易不繁荣就不能给科技发展带来利益激励,久而久之社会的精英阶层对钻研科技失去兴趣一心读书求官。
尤其是在明代之后,程朱理学成为了官方唯一的考试内容,官僚集团成为了一群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官僚地主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进一步倡导和维护重农抑商的政策。→
7.由于农耕经济本身的脆弱性,历朝历代的政府只能选择轻徭薄赋的政策(否则就会激发农民起义)
国家税收本身不多,用于官僚体系的薪酬就相应很少。读书人也是人,是人就有贪欲而当上官之后(尤其是花钱买官的那群人)自然就要贪污来收回付出的成本。羊毛最终要出在羊身上,造成了小农生产者的生活更加艰难。
我国领土大部分处于季风气候区,自然灾害周期性发生。在皇权至上、吏治腐败、科学生产力发展落后的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所谓自给自足的生产结构就会瞬间瓦解。
如果此时土地兼并问题又很严重,就会产生大量的流民。
一个低赋税的农业王朝又很难筹集大量资金赈灾,想要钱就只能通过改革来重新分割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者往往会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如果此时选择向民间开源增加赋税,那么就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如:明末农民大起义。因为赋税的最终来源还是自然经济的小农生产者。
更何况农业王朝还会时刻面临周围游牧民族的武装威胁,最耗费钱粮的就是国防问题。
如此恶性循环就形成了一条农业王朝平均三百年灭亡的历史周期律。
那么我们今天的新中国跳出这一定律了吗?
1945年7月4日下午,专门邀请黄炎培等人到他家里做客时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黄炎培忧心地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却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因为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渐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有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人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高兴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主席的话掷地有声!的确我们今天确实已经可以有能力摆脱“周期律”
因为周期律产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已经改变——过去我们是农业社会、专制王朝;而今天我们的新中国已经是 工商业社会、民主政府。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
1、本质不同
法治思维本质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
人治思维是将公共事务管理的良善与否寄托于个别贤人,遇贤则良,遇不贤则废,结果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摆脱不了历史“周期律”的控制,不可能有持续的良善之治。
2、方式不同
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人治思维则漠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按照统治者个人的意志或者感情进行治理,治人者以言代法、言出法随、朝令夕改,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3、依据不同
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处理法律问题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人治思维的本质是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它主张凭借个人尤其是掌权者、***的个人魅力、德性和才智来治国平天下。
4、要求不同
法治思维无论是决策、执行,还是解决矛盾、推动发展、深化改革,都要不断审视行政行为的目的、权限、内容、手段、程序是否合法,自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人治思维则是个人说了算的专断思维,虽然有时也强调集思广益进行治理或作出决定,但主要表现为少数个人的集权专断,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要求加以限制。
扩展资料:
法治思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认知判断层面,即运用法治概念原则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理解和初步判断层面。人们可以根据法律判断社会上的一些行为或现象是否合法。
第二,逻辑推理的层次,即运用法治原则,规范分析判断问题,综合推理,得出结论和解决问题的层次。法律职业的思维大多处于这一层次。这种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个案的法律解决。
第三,综合决策层面,即在上述法律认知和判断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衡量,并做出符合法治要求的决策。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法治思维在这一层面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第四,制度层面的建设,即在前三个层面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抽象,从而通过法制建设或改革对更宏观的问题提出长远的解决方案。这是法治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高级领导干部应有的。
百度百科-法治思维
最早提出中国治乱循环的“历史周期律”是谁
黄炎培前辈
1945年7月,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
称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律。
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