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声鹤唳正确的解释是什么?

2.风声鹤唳出自哪一次著名的战役

3.风声鹤唳的意思

风声鹤唳正确的解释是什么?

风声鹤唳的意思解释-风声鹤唳的意思解释和造句

“风声鹤唳”本义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疑心是追兵,后比喻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在句中一般充当谓语、定语、补语。

成语辨析:

风声鹤唳和“草木皆兵”都可形容内心恐惧;疑神疑鬼。常可通用或连用。但当强调一听到声音就惊恐万状时;用风声鹤唳;当强调看到草木就恐惧万分时;宜用“草木皆兵”。

例句:

1、犯了罪的人对每一个声音都感到风声鹤唳。

2、这些消息也可能都是讹传,别先把自己吓得风声鹤唳,寝食难安。

3、切尔西在比赛甫一开始就表现了咄咄逼人的态势,队长特里就有一次长途奔袭杀入巴萨禁区的壮举,逼迫对方后防线出现了失误,一时间巴萨球门风声鹤唳。

4、逃亡的日子怎么形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最贴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风声鹤唳

风声鹤唳出自哪一次著名的战役

一、风声鹤唳出自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意思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的样子。

二、风声鹤唳出自《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帅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者十七八。”(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前秦的残军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因为饥饿的冻伤,的人有十分之七八。)

三、典故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溃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的不计其数。

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扩展资料

淝水之战的背景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

前秦寿光三年(357年),秦主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之后 ,国力大增,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北并吞鲜卑拓跋氏之代国,西方兼并前凉,远征西域,一统北方。

在王猛前,一直阻止苻坚的南进政策,且劝苻坚不要攻击东晋王朝,因为他认为前秦的国力虽比东晋强,但由于前秦刚刚才统一北方,时机未成熟,加上东晋有长江天险。王猛后七年,苻坚认为时机成熟,决定攻击东晋。?

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马矅开始亲政,谢安升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陈郡谢氏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

同年,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前秦与东晋的战争已经临近。当时的东晋,长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则属于谢氏当政,谢安尽力调和桓谢两大家族关系,以为即将爆发的战争作准备。

风声鹤唳的意思

风声鹤唳

fēng shēng hè lì

〖解释〗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示例〗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郁达夫《出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