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通假字-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解释
2.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什么意思?
3.<弟子问仁>所有翻译.
4.能近取譬是什么意思
5.“自立立人,自达达人”是什么意思?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解释
1、意思是: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
2、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3、译文
是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
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孔子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个太难了,这是圣人的事情,就是尧舜也不一定能做到。一个仁者,只要能够做到推已及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就够了。
4、出自《雍也》。
扩展资料
1、《雍也》是《论语》第六篇的篇名。《雍也》篇共包括30章。
2、著名文句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
3、 孔子批评了子贡的好高骛远,提的目标太大,连尧舜等圣人都感到为难,告诉他实行仁义的方法,只需要推己及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行了。仁、义、礼、智、信作为华夏儿女不可或缺的道德准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仁”字。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先站稳,才能搀扶起需要帮助的人,自己要腾达,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百度百科_ 雍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什么意思?
1、意思: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施爱于人民而又能救济人民,怎么样呢?可以称得上仁德吗?”
2、出处:《论语 雍也》
3、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4、翻译:
子贡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广泛地给民众施以好处,而且还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呢?可以说他有仁德了吗?”
孔子说:“何止于仁呢?那是圣德了!尧舜都恐怕难以做到!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可以称为是实行仁道的办法了。”
扩展资料:
上述对话的现实道理:
孔子的回答告诉我们首先要学会让自身通情达理,再去帮助、感化别人,这样的人就是仁德的人。在当今,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几乎是很少的,从古至今,人们的理想愿意是不错的,但是想要达到博施济众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但也不要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孔子曾说过“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个标准很高,要求一个人应具有卓越的才能去立别人,已欲达而达人,也是如此,能做到这点,便是仁者,仁者再进一步,就是追求博施济众的境界了。
其实,我们按小的范围说,比如,当我们有余力时,可以先成就自己公司的员工,可以先从仁德开始做起,然后再可以成就他人,我们先没有那么高的标准来广施于众,那就让我们活好每个当下,小河汇与江河,都是先从开源沿渠而汇成江河乃至大海,让我们自己先做好修身,齐家,然后才能铺佐助于社会。
<弟子问仁>所有翻译.
一、子贡问仁
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人能广泛地对民众进行施予予救济,这人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啊?简直就是圣人了啊!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所谓仁德之人,就是要想自己在社会上立足,也要帮助人家在社会上立足;要想自己仕途通达,也要帮助人家仕途通达。凡事能就近以自己身边的事情比附,能够推己及人或者能够换位思考,这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二、颜渊问仁
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
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教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愿意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三、仲弓问仁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
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四、司马牛问仁
司马牛问仁德。孔子道:“仁人,他的言语迟钝。” 司马牛道:“言语迟钝,造就叫做仁了吗?”孔子道:“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迟钝吗?”
原文: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五、樊迟问仁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
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道:“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扩展资料: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仁”就是指以人为本,富有爱心。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仁”,主要指仁爱。
能近取譬是什么意思
能近取譬的意思是:
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成语出处 《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造句:
1、班长赵宏能近取譬,深得同学们的敬重。
2、“能近取譬”,离你最近的人你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3、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能近取譬,即能就近作为类比,而推己及人。
7、孔子曾经说过“为仁有方,能近取譬”,说的就是要从身边的人和事中讲仁德,而不是动不动就想去感化天下。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是什么意思?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意思是:自立,就是要能够自立门户,不依赖于父母师长,可以独当一面;也可以说是自己通过努力,自己得到社会的认可,自己可以养家糊口。自立,这一点很重要。
原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白话译文: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出自春秋末期·孔子所著的《论语· 雍也》。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又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