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亭对泣与谁有关-新亭对泣是成语吗
1.新亭的成语新亭的成语是什么
2.求和“旧时王谢堂前燕”有关的历史故事。
3.端午节和诗歌的关系、联系
4.世说新语五项文言文知识
新亭的成语新亭的成语是什么
新亭的成语有:新益求新,渊亭山立,亭亭玉立。
新亭的成语有:华亭鹤唳,十里长亭,新益求新。2:注音是、ㄒ一ㄣㄊ一ㄥ_。3:结构是、新(左右结构)亭(上下结构)。4:拼音是、xīntíng。
新亭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亭名。故址在今江苏省江宁县南。三国吴建_名临沧观。晋安帝隆安中丹阳尹司马恢之重修_名新亭。东晋时为京师名士周__王导辈游宴之所_此亭遂大知名。参见"新亭泪"。
二、引证解释
⒈亭名。故址在今江苏省江宁县南。三国吴建,名临沧观。晋安帝隆安中丹阳尹司马恢之重修,名新亭。东晋时为京师名士周_、王导辈游宴之所,此亭遂大知名。参见“新亭泪”。
三、国语词典
地名。位于江苏省江宁县南,三国吴所筑。地近江滨,依山为城垒,为军事及交通重地。东晋名士常游宴于此。旧址在今南京市南。
四、网络解释
新亭新亭位于今南京市雨花台区软件大道一带,是六朝时期国都建康南部重要的军事堡垒,是为建康宫城的南北门户,地处都城西南交通要道,濒临长江,位置险要。这里也是一处风景名胜,风光奇特,有“新亭对泣”的典故流传后世。
关于新亭的诗词
《新亭·新亭见说在山头》《新亭·昔日新亭今则旧》《新亭·独上新亭怨不胜》
关于新亭的诗句
新亭著高稳新亭何苦流涕谁解兰亭心事是新亭
关于新亭的词语
楼阁亭台新亭泪渊亭山立新亭之泪新亭对泣
关于新亭的造句
1、但事实上,高宗赵构既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图恢复的高远志向,在朝大臣复无东晋士人对泣新亭的那种慷慨悲凉,而依然是蹈常习故,“惴惴然讲和之不暇”。
2、一回细检一销魂,老少新亭泪,衣服旧烧痕。
3、周是东晋初期的名臣,本报以前报道的新亭对泣、空洞无物、伯仁由我等成语都与他有关。
4、曾写下《新亭泪》、《上官婉儿》等多部获奖作品的著名编剧郑怀兴,也是汉剧《王昭君》的作者。
5、所谓“新亭对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遇,都曾对他的认同感产生冲击。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新亭的详细信息
求和“旧时王谢堂前燕”有关的历史故事。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朱雀桥:在朱雀门外秦淮河上。今南京城外。
花:此为开花之意。作动词。
乌衣巷:对朱雀桥,晋王导、谢安居处。
王谢:具体指东晋时王导和谢安,左右朝廷的两姓豪门望族。
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王导与谢安:
王导是 东晋初年的宰相,权势显赫,威震朝野,当时有“王与马(指晋帝司马氏)共天下”的歌谣。成语中有“新亭对泣”,表示思念故国的意思,就是说的王导的故事。一次王导与北方逃难过江建立 东晋的同僚在南京郊外新亭(又名劳劳亭)饮宴。座中周侯岂页叹息地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发出了山河沦陷的感叹(当时北方领土沦陷在匈奴人刘曜之手),于是在座的宾客都 相视流泪。王导见此情景,愀然变色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勉力国事),克复神州(收复中原失地),何至作楚囚相对(何至于那样没有出息作当年被俘的楚国囚犯那样相对哭泣呢)?”王导 的话慷憾激昂,批评了在座同僚消极悲观的情绪。虽然只有这么简短的几句话,却把王导为人鹤立鸡群,见识不凡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事见《世说新语》)。
诗词中提到的“谢”,就是 谢安,别名安石,他是晋孝武帝的丞相,人称谢太傅,功勋卓著,曾一度辞官退隐浙江会稽东山,当时曾有“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足见他的威望之高。后复出主持大局,因此又有“东山再 起”的成语,表示免职以后再度掌权的意思。后秦符坚扬言投鞭可使长江断流,率领大军进驻淝水北岸,威逼东晋,朝野震恐。谢安时任征讨大都督,他从容调度,终于大破符坚、是为军事上以 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据说他侄儿谢玄从前线送回报捷书信,可是谢安得信后面上却了无喜色,对弈如故。及至下完棋返回内室,终于压不住内心喜悦,鞋后跟过门槛时折掉,他高兴得竟然没 有察觉,其镇静自若,儒雅风流,在历史上一直传为佳话。
王导、谢安与书法都大有渊源,两人都是东晋的大书法家。王导是王羲之叔父,擅长行草,《书断》称他的书法是“风棱载蓄,高 致有余,类贾勇之武士,等相惊之戏鱼”。意思是说他的草书写得既饱含棱棱风骨,又高雅而有韵致;既有武士的雄伟,又如戏鱼般的灵活娇曳。王羲之书法得以成名,与王导指点是有关系的。
在东晋书坛上,王导不仅是政治上的领袖,身居丞相职位,而且在书坛上他也是名列前矛。他闲下来就喜欢弄弄笔头,挥毫不止,他学的是钟繇、卫?笔法,即使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王 室南渡时刻,王导也没有忘记把钟繇的《尚书·宣示帖》藏在衣带里带到南方。足见他对钟繇书法的爱好了。
至于谢安,他是参加王羲之兰亭集会的一员,平日与王羲之诗酒唱和,书法切磋 。据《书断》所述,谢安学写正、草书体就是就教于王右军。《述志赋》称谢安“善草正,方圆自穷”。谢安的草书在东晋是很有名气的,有副对联写道:“谢草郑兰燕桂树,唐诗晋字汉文章” ,其中的“谢草”,看来就是指的谢安草书,又如宋代词人、书法家姜夔曾说过:《兰亭记》及右军诸贴第一,谢安石(即谢安)、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由此可 知谢安书法、尤其行草书的知名度是仅次王羲之的了。
端午节和诗歌的关系、联系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子胥本为忠良,视如归,在前对邻舍人说:"我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30 17:04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30 17:05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主要有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传说屈原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天中节、浴兰节、解棕节、女儿节、五月节、艾节、菖蒲节、端五、重午、夏节。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30 17:05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张 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
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
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
应自照千峰。
已酉端午
贝 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 显 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
舟楫何劳吊屈来 。
五日(选一)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
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
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
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
可怜江北海西头。
世说新语五项文言文知识
1. 文言文世说新语 任诞 (五则)重点翻译
是这五则吧?:) 荀巨伯 荀巨伯 东汉桓帝时人 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值:遇到。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贼:对敌人的蔑称。郡:指郡城。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矣!子可去。” 语:告诉,对……说。
今:将,很快,时间副词。子:您,对人的尊称。
去:离开。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yé)?” 相视:看望您。
相,用在动词前,兼有指代作用,是指代性副词,可译“您”。败义:违背正义。
败,毁坏。以:而,连词。
求生:求得活命。岂:难道,副词。
所行:所为。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第一段写荀巨伯在危难中不肯离开病友,败义求生。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独止:独自停留。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委之:抛下他。
委:抛弃。宁:宁愿。
第二段写荀巨伯在贼兵面前表示愿以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
一郡并获全。 我辈:我们这类人,我们这班人。
辈,表示复数。国:这里指郡城。
班:返回。并获全:都得到保全。
第三段写贼兵因受荀巨伯的义举感动而退兵。译文 荀巨伯从远地来看朋友的病,正遇上胡人的贼兵攻打郡城。
那位朋友对巨伯说:“我快要了,您可离去。”巨伯说:“(我)从远地来看望您,您要我离开,违背正义而求得活命,难道是我荀巨伯的所为吗?" 贼兵已经进城,到了那位朋友家里,对荀巨伯说:“大军到了,一郡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敢于独自停留?”荀巨伯说:“我的朋友有病,不忍心抛下他,我宁愿用我的身体代替朋友的生命。
" 贼兵相互说:“我们这班人是无义之人,进入了讲正义的地方!”于是退兵而回,全郡都得到保全。简析 本篇选自“德行”门。
它记叙了荀巨伯为了保护病友,不肯“败义以求生",愿以“身代友人命”,感动得贼兵羞愧退走的故事,歌颂了荀巨伯忠于友情,重义轻身的可贵品质。注评 新亭对泣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
辄相邀新亭,藉(jiè)卉饮宴。 过江诸人:指东晋初年避难到江南的中原部分士族官吏。
美曰:风和日丽的好日子。辄:总是,往往,副词。
新亭:又名劳劳亭,三国时吴国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藉卉:坐在草地上。
藉,以……为垫。卉,草的总称。
周侯中坐而叹曰: 周侯:周一(yǐ),字伯仁,汝南安城(今河南省原阳县)人,官至尚书仆射(yè)。侯,州牧的美称。
周颉曾任荆州、兖州刺史,故尊称“周侯”。中坐:坐在正中。
“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这句意思是说:(东晋首都建康与西晋首都洛阳)风景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山河有异啊!殊:不同。正自:只是。
山河之异:指当时中原地区被匈奴人占领,他们不能再在洛阳黄河边宴会了。 皆相视流泪。
唯王丞相愀(qiǎo)然变色曰: 王丞相:指王导,字茂弘,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晋元帝时任丞相。 愀然:神色严肃的样子。
“当共戮(lù)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戮力:合力,尽力。神州:中国,这里指已被少数民族占领的中原地区。
楚囚:《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军用仓库),见钟仪,问之曰:‘南冠(戴楚国的帽子)而絷(束缚)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来,“南冠”“楚囚”都成了“囚犯”的代称。
译文 过江来的诸位名士,每到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总是互相邀请到新亭,坐在草地上饮酒会宴。有一次,周颉坐在正中,叹气说:“(这里的)风景(与洛阳)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山河有异啊!”大家都互相望着流眼泪。
只有王丞相神色严肃地说:“我们应当共同为朝廷尽力,收复中原失地,何至于像囚犯似的相对流泪!” 简析 本篇选自“言语”门,题目是后人加的。公元316年,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
次年,司马睿(ruì)在建康(今南京市)即位,建立东晋王朝,是为晋武帝。当时中原沦陷,士族多渡江南下。
这则故事反映了西晋灭亡后逃往江南的士族官僚,对丧失国土,偏安一隅形势下的不同态度,一种是周颉的忧郁感伤,一种是王导的奋发自信。作者肯定的是后一种。
这则短文语言简练,三言两语就使两种人的神情毕现。注评 桓南郡好猎 桓南郡好猎。
桓南郡:桓玄(369—404),字敬道,桓温之子,袭父爵为南郡公,故称“桓南郡”。东晋安帝时为江州刺史,都督荆、江等八州军事,据江陵。
元兴元年(402),举兵东下,攻人建康。404年,废晋安帝,自立为皇帝,国号楚。
刘裕起兵讨玄,玄兵败被执,斩于江陵。 每田狩(shòu),车骑甚盛,五六十里中旌旗蔽隰(xí)。
田狩:打猎。蔽隰:遮盖原野。
隰,低湿的地方。 骋良马,驰击若飞,双甄(zhēn)所指,不避陵壑(hè)。
驰击:奔驰追击(猎物)。甄:军队的左右两翼。
所指:所指向的地方。陵壑:丘陵和山沟。
或行(háng)阵不整,麇(jǖn)兔腾逸,参佐无不被系(jì)束。 或:如果,连词。
行阵:军队行列。麇:獐子。
腾:跳跃。逸:逃跑。
参佐:僚属,部下。系束:捆绑。
桓道恭,玄之族也。时为贼曹参军,颇敢直言。
桓道。
2. 世说新语 五则咏雪,翻译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老师上课讲的哦,100%真确哦)
3.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五则《世说新语》及翻译1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①。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②!”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 ①避难(nàn):这里指躲避汉魏之交的。辄:立即;就。
②疑:迟疑;犹豫不决。纳其自托:接受了他的托身的请求,指同意他搭船。
译文 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王朗说:“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
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为的这一点呀。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便仍旧带着并帮助他。
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2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②于是敕见③。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④。”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⑤。” 注释 ①钟毓(yù)、钟会:是兄弟俩。
钟毓,字稚叔,小时候就很机灵,十四岁任散骑侍郎,后升至车骑将军。钟会,字士季,小时也很聪明,被看成是非常人物,后累迁镇西将军、司徒,因谋划反帝室,被杀。
令誉:美好的声誉。②钟繇(yáo):任相国职。
③敕(chì):皇帝的命令。④战战惶惶:害怕得发抖。
浆:凡较浓的液体都可叫做浆。按:惶、浆二字押韵。
⑤战战栗栗:害怕得发抖。按:栗、出二字亦押韵。
译文 钟毓、钟会兄弟俩少年时就有好名声,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听说他们俩,便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下令赐见。进见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道:“你脸上为什么出汗?”钟毓回答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战战栗栗,汗不敢出。”3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①。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②。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 ①“钟毓”句:这一则故事与本篇第4 则孔文举二子偷酒事略同,大概是同一件事,只是传闻各异。因:于是;就。
②托寐(mèi):假装睡着了。译文 钟毓兄弟俩小时候,一次正碰上父亲白天睡觉,于是一块去偷药酒喝。
他父亲当时已睡醒了,姑且装睡,来看他们怎么做。钟毓行过礼才喝,钟会只顾喝,不行礼。
过了一会,他父亲起来问钟毓为什么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用的,我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酒喝本来就不合于礼,因此我不行礼”4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①。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②。
注释 ①折枝:使树枝弯曲。②信然:确实这样。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一些小孩儿出去游玩,看见路边的李树挂了很多果,压弯了树枝,小孩儿们争先恐后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他回答说:“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
拿李子来一尝,果真是苦的。5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①。
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②。”
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③。注释 ①郗(xī)太傅:郗鉴,曾兼徐州刺史,镇守京口。
②矜持:拘谨。坦腹:敞开上衣,露出腹部。
按:后称人女婿为东床或令坦,本此。③逸少: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导的侄儿。
译文 太傅郗鉴在京口的时候,派门生送信给丞相王导,想在他家挑个女婿。王导告诉郗鉴的来人说:“您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吧。”
门生回去禀告郗鉴说:“王家的那些公子还都值得夸奖,听说来挑女婿,就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公子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地躺着,好像没有听见一样。”郗鉴说:“正是这个好!”一查访,原来是王逸少,便把女儿嫁给他。
6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①。” 注释 ①“飘如”句:按《晋书》本传载,这是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的。
译文 当时的人评论有军将军王羲之说:“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7王子猷。
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①。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②。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渤绝良久。
月徐亦卒。 注释 ①“王子猷”句:王子猷和王子敬是兄弟,是王羲之的儿子。
②了:完全。译文 王子猷和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去世。
一天子猷问侍候的人说:“为什么一点也没有听到子敬的音讯?这是已经去世了!”说话时一点也不悲伤。于是就要车去奔丧,一点也没有哭。
子敬平时喜欢弹琴,子猷便一直进去坐在灵座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琴弦怎么也。
4. 世说新语 五则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也就是他的侄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夜(也就是月光之下的意思)游戏玩耍,有人对问他说:“如果月亮中没有东西(古人认为月亮上有很多东西的,比如桂树),一定是特别明亮的吧?”徐回答说:“不对。(月中有物)就比如人的眼中有瞳子,没有一定不明亮。”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诸葛亮驻扎在渭水边上,关中震动。魏明帝(曹睿)深怕晋宣王(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战,就派辛毗作军司马。宣王和诸葛亮在渭水对阵,诸葛亮想方设法诱骗宣王,宣王果然大怒,准备派大军和诸葛亮交战。诸葛亮派间谍侦察,谍报回来说:" 有一老夫,手持黄钺坚定地站在军营门口,军队没法出来。" 诸葛亮说:" 这个人一定是辛毗(佐治)。"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女人的服饰,司马懿大怒,上书请求交战,皇帝派卫尉(官职名)辛毗手持使节担任军事来制约司马懿。护军(将职名)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使节到了,敌人肯定不会出战了。”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为了向部下示威(激励士气)。将军在部队中,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示 呢?”
5. 《世说新语》的知识归纳《世说新语》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主要记叙了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的生活。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作比较、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有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之大。《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用的都是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目录
德行第一 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学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 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 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 栖逸第十八
贤媛第十九 术解第二十
巧艺第二十一 宠礼第二十二
任诞第二十三 简傲第二十四
排调第二十五 轻诋第二十六
假谲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俭啬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谗险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纰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编辑本段]《世说新语》编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如我们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6. 关于《世说新语》两则的知识“不”通"否“
1.“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
2."引"牵引,拉。今义:带领
3.古义是“离开”,今义:“到某地去”.
4.期:约会,今义:日期
5.委: 舍弃,今义: 指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
惭:本意为惭愧 这里应该是对……感到惭愧,意动用法
内集:家庭集会
顾:回头看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也:语气助词,无义……也 是一种句式,即判断句,表示**是**这里的意思就是“**是左将军王宁的妻子”
至:来到。去后乃至的乃是“才”的意思。
哉: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1、撒盐空中差可拟:天上的雪纷纷扬扬,像把一把盐撒在空中一样!这样的比喻,形很似,但神不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天上的雪像柳絮在风中飞舞一样,这样说,虽形不像,但十分神似,意境更好。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元方入门/不顾。
7. 世说新语的文字常识《世说新语》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撰,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於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简意赅,颇能传达人物的个性特点.如《雅量》篇写祖约和阮孚两人的优劣,只通过祖约料理财物和阮孚为木屐上蜡的两个细节,显示出一个是吝啬的守财奴,一个只是出於对木屐的癖好.淡淡几笔,人物性格就跃然纸上.《忿狷》篇写王述性急,吃鸡蛋时用筷子刺不破壳就发怒,以至用脚踩,还放口中嚼破后吐掉,寥寥数语,把他当时暴怒的状况生动地表达出来.。
8. 世说新语里面有哪些文言文《世说新语》又称《世语》、《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世说新语》又称《世语》、《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在《世说新语》的3卷36门中,上卷4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9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9. 《世说新语》中简短古文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解释:
孔融被收押,朝廷内外群臣们都很惶恐。当时孔融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他们两个如故在外面玩耍,丝毫没有理会官兵。孔融对着使者说:“戴罪在身的是我,我的两个儿子能不能放过?”儿子说:“大人知不知道把一个鸟巢打翻,还有完整的蛋吗?”过了不久,他两个儿子也被害了。
2、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解释:
东汉时,颍川郡名士陈实(陈寔)担任太丘县长,他的两个儿子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都功业有成,尊长,德行甚佳。陈纪的儿子陈群(字长文),陈谌的儿子陈忠(字孝先)争论各自父亲的功德,不可开交,找祖父陈实评理。陈实认为元方和季方都是好样的,感叹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扩展资料:
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