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流击楫的主人公是谁

2.?中流击楫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3.成语"闻鸡起舞""中流击楫"是出自哪们古代将领的故事 ?

4.“到中流击水”运用的典故是什么?

中流击楫的主人公是谁

中流击楫典故100字-中流击楫典故

中流击楫的主人公是祖逖

一、人物生平

1、祖逖早年经历祖家为北地大族,世代都有两千石的高官。祖逖少年时生性豁荡,不拘小节,轻财重义,慷慨有志节,常周济贫困,深受乡党宗族敬重。他成年后发奋读书,博览书籍,涉猎古今,时人都称其有赞世之才。

2、祖逖效力诸王涞水滨河公园内的祖逖塑像太康十年(289年),侨居阳平郡的祖逖被郡府举为孝廉,又被司隶举为秀才,但都没有应命。后来,祖逖与刘琨一同出任司州主簿。两人的关系十分融洽,常纵论世事,有时夜深还不能入睡,拥被起坐,相互勉励道:“如果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你我二人应在中原干出一番事业!”

3、元康元年(291年),八王之乱爆发。祖逖得到诸王的重视,先后效力于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豫章王司马炽,历任大司马府掾属、骠骑将军府祭酒、主簿、太子中舍人、豫章王府从事中郎。

4、永兴元年(304年),东海王司马越拥晋惠帝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祖逖也随军出征,不料在荡阴战败,逃回洛阳。惠帝被挟持到长安后,范阳王司马虓、高密王司马略、平昌公司马模竞相征召祖逖,但他都不肯应命。后来,司马越任命祖逖为典兵参军、济阴太守。但祖逖适遇母丧,遂守孝不出。

二、轶事典故

祖逖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时,感情深厚,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一次,祖逖半夜听到鸡叫,认为这是上天在激励他上进,便叫醒刘琨道:“此非恶声也。”然后与刘琨到屋外舞剑练武。后人用成语“闻鸡起舞”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中流击楫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典故出处:《 晋书 祖逖传 》:「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成语 意思: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成语注音:ㄓㄨㄙ ㄌㄧㄨˊ ㄐㄧ ㄐㄧˊ 通用拼音:zhōng liu jī ji 拼音简写:ZLJJ 使用频率: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中流击楫,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成语 结构 :偏正式成语 近义词:奋发图强 反义词:委靡不振 成语例句:中流击楫,著祖生之鞭;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 晚清文学丛钞 童子军 草檄 》) 成语故事 :

晋 元帝 在江南建立东晋,北方及中原的大部分 土地 被外族所占。祖逖准备率军收复中原,朝廷只给他奋威将军的虚名,祖逖率领他的100多 家人 渡江北伐,在江中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后来他果真收复大片失地,但东晋根本无心抗战

成语"闻鸡起舞""中流击楫"是出自哪们古代将领的故事 ?

“闻鸡起舞”、“中流击楫”,两个成语典故的主人公,都是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祖逖。祖逖(266-321),字士稚,汉族,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

“闻鸡起舞”,典出《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传说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中流击楫”,典出《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魏晋时期,天下大乱。祖逖看到自己国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无数同胞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非常痛心,决心要收复失地,重振国威。晋元帝司马睿迁都建康的时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壮士,日夜操练,准备北上抗敌。他给晋元帝上了一份奏折,请命领兵抗敌。晋元帝即命祖逖为奋威将军,拨给他大量给养,让他在当地招兵买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实现北征。一切准备停当后,祖逖带领部下千余人渡江北上。他们的战船驶离南岸,来到波涛滚滚的大江中流,上下将土回望南土,心中像浪花一般翻腾。祖逖神情庄重地站立船头,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要同仇敌忾,杀敌报国。

“到中流击水”运用的典故是什么?

1、“中流击水”运用的典故是晋朝祖逖为收复中原,横渡长江时“中流击楫”的故事。

(祖逖因为倾覆,时刻怀着振兴光复的心志。……(劝说晋元帝后)元帝就让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他一千人的军粮,三千匹布,但不给战衣和兵器,让他自行招募士众。

祖逖仍就率领随自己流亡的部属一百多家,渡过长江,到江心时他扣击船桨发誓说:“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并再次渡江回来的话,就像长江的水一去不返!”言辞激昂神色悲壮,众人都为他的誓言感慨赞叹。)这里指(用桨)敲击水面。

2、“浪遏飞舟”则是青年自己的豪迈情怀,没有运用典故。

扩展资料

这首词写于1925年秋,当时,诗人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

第一阙主要写秋景:深秋时节,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眺望湘江北去,群山上枫叶红遍,树木的颜色斑驳参差;江水清澈碧绿,江面上百舟竞发。鹰在长空翱翔,鱼在水中遨游,大自然中的万物都在这秋霜里争相过自由的生活。由此,引出感慨: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兴衰成败呢?

下阙回忆。当年曾和好友多次来此游览,光荣的革命岁月依然萦绕心头。那时候,我们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把那些达官贵人看得如同粪土。可曾记得,到中流游泳,浪遏飞舟?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两种理解:一是江浪很高,连飞驶的行船都觉得吃力,我们却敢于到江中游泳;二是我们到江中游泳,击起的浪花可以阻挡住飞驶而来的船只。我以为这两种解释都能说得通,都能衬托出同学们当时激情满怀,不畏风浪的英勇精神与豪情。

这首词有两大特色:

一、是写景。短短几笔勾勒出橘子洲的深秋景色。作者仿佛立在很高的地方放眼远眺,北去的湘江、万山、层林、漫江、百舸,尽收眼底;上视苍穹,看到飞鹰,向下俯视,鱼游水底,空间非常开阔,接着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二、是立意高远。在广阔的空间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诗词引入到历史的纵深之处。接着回忆激情飞扬的青年时代,曾用豪情书写壮志,似乎就是在回答上阙的提问:苍茫大地之上,难道不正是要我们这些人来建功立业、主宰沉浮吗?

主席作为一代伟人,具有非常典型的伟人气质。什么是伟人气质呢?我个人认为,核心是乐观主义精神。

毛主席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悲观消沉、自怨自艾,哪怕是在革命最低潮的时候,他也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在积极思考、寻求对策,从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