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是什么意思?

2.什么而什么之的成语

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是什么意思?

大而化之-大而化之近义词

此句前还有两句,原文如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大意:值得喜爱的叫‘善’,自己确实具有‘善’就叫‘信’,‘善’充实在身上就叫‘美’,既充实又有光辉就叫‘大’,既‘大’又能感化万物就叫‘圣’,‘圣’到妙不可知就叫‘神’。

出处:《孟子·尽心》

解释:孟子认为美的人必须具有仁义道德的内在品质,并表现充盈于外在形式。所谓“充实”,指的是个体通过自觉的努力,把其固有的善良之本性“扩而充之”,使之贯注满盈于人体之中。“充实”之所以能成为美,在于它能使人的外在形体“生色”,给人以美感。在这里孟子把人格的美看作是个体人格中实现了的善,即人格的美包含着善,又超过了善,从而深刻地发展了孔子的关于美与善的内在一致性的思想。

什么而什么之的成语

所有的“什么而什么之”的成语:

大而化之化:改变,转变。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笃而论之笃:切实。确切地论述。

等而上之按某一等级,由此再往上。

等而下之由这一等逐级往下。指跟某一事物比较起来更差。

分而治之①分别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

广而言之一般说来。

恭而敬之恭:恭敬;敬:敬重。恭敬的加重说法或诙谐说法。

聚而歼之聚:会集,包围;歼:消灭。把敌人包围起来消灭。

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兼而有之指同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

极而言之从最极端的情况来说。指把话说到头。

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简而言之简括地说,长话短说。

究而言之犹总而言之。

扩而充之扩:扩展。扩大范围,充实内容。

困而学之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

默而识之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笼而统之混合不分。

品而第之品:品评,区分;第:等第,等级。品评优劣而后确定他的等级。

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神而明之指表面玄妙的事理。

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推而广之广:宽,大。推展开来而且把它扩大。也指从一件事情推及其它。

堂而皇之堂皇:官署的大堂,引申为气势盛大的样子。形容端正庄严或雄伟有气派。也指表面上庄严正大,堂堂正正,实际却不然。

统而言之总的说起来。

畏而爱之畏:惧怕。指又怕又爱。

卧而治之卧:躺着。躺着就把政事处理好了。用以称颂政清事简。

弦而鼓之弦:琴弦,装上弦;鼓:弹。装上弦开始弹奏音乐。

虚而虚之虚:空虚。力量虚弱而故意表现虚弱,使敌人反误以为强大

要而论之犹言要而言之。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引而伸之由某件事或某种思想推衍到其他有关的意义,并进一步加以发挥。

引而申之由某件事或某种思想推衍到其他有关的意义,并进一步加以发挥。

尤而效之指明知其为错误而有意仿效之。

要而言之要:简要。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总而言之总的说起来。

折而族之推翻他,而且杀他的家族。

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不得已而用之用:使用。没有办法,只好采用这个办法。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度:量;至:到;差:误差。一寸一寸地量到丈,必然会有误差。

反其道而行之其:他的;道:方法,办法。采取同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

反其意而用之其:他的;意:意义;用:使用。指按照与原来相反的意思去引用或使用词语、典故等。也用来指文艺创作等有创新或突破前人的束缚。

敬鬼神而远之敬之而不亲近之意。指对某些人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不愿理睬他,又怕得罪他,对他客客气气,绝不接近。

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明鼓而攻之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群起而攻之大家都起来攻击它,反对它。

人人得而诛之得:可以,能够;诛:杀。所有的人都可以杀他。极言某人罪大恶极。

是而非之,非而是之对的以为不对,不对的以为对。指是非不分。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

望然而去之望:看;去:离去。形容看一眼就走开的情状。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不要;为:做。不要以为是微小的坏事就可以做,不要以为是不大的好事就不去做。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做。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指意志坚决或倔强固执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选择;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