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成命下一句-收回什么命成语
1.西方著名诗人但丁资料简介
2.不改变 就可能会重蹈覆辙
3.“东山再起”说的到底是谁的故事
4.有关七步诗的故事
西方著名诗人但丁资料简介
但丁·阿利基耶里(公元1265年-公元1321年),13世纪末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西方著名诗人但丁资料简介,供大家阅读!
西方著名诗人但丁资料简介
但丁·阿利盖利(即但丁·阿利基埃里)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城市贵族家庭,生于1265年,按他自己在诗中的说法“生在双子座下”,应该是5月下旬或6月上旬。5岁时生母去世,父亲续弦,后母为他生了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2] 。
其父因家道中落,长期经商。当时该城有代表封建贵族利益、支持罗马教皇的盖尔非党和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齐伯林党。但丁的父亲自然拥戴盖尔非党,而但丁本人后来则成为该党的领袖之一。
但丁的生平记载很少,但写作的人很多,有许多并不可靠,他可能并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也有人说他在波隆那及巴黎等地念书),从许多有名的朋友兼教师那里学习不少东西,包括拉丁语、普罗旺斯语和音乐,年轻时可能做过骑士,参加过几次战争,20岁时结婚,他妻子为他生了6个孩子,有3子1女存活。
当时佛罗伦萨政界分为两派,一派是效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齐伯林派,另一派是效忠教皇的盖尔非派,1266年后,由于教皇势力强盛,盖尔非派取得胜利,将齐伯林派放逐。盖尔非派掌权后1294年当选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想控制佛罗伦萨,一部分富裕市民希望城市的独立,不愿意受制于教皇,分化成“白党”,另一部分没落户,希望借助教皇的势力翻身,成为“黑党”。两派重新争斗,但丁的家族原来属于盖尔非派,但丁热烈主张独立自由,因此成为白党的中坚,并被选为最高权力机关执行委员会的六位委员之一。他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1301年教皇特派法国国王的兄弟瓦鲁瓦的卡罗(Carlo di Valois)去佛罗伦萨“调节和平”,白党怀疑此行另有目的,派出以但丁为团长的代表团去说服教皇收回成命,但没有结果,果然卡罗到佛罗伦萨后立即组织黑党屠杀反对派,控制佛罗伦萨,并宣布放逐但丁,一旦他回城,任何佛罗伦萨士兵都可以处决烧他,从此但丁再也没有能回到家乡。
1308年卢森堡的亨利七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预备入侵佛罗伦萨,但丁给他写信,指点需要进攻的地点,因此白党也开始痛恨但丁。1313年亨利去世,但丁的希望落空。
1315年,佛罗伦萨被军人掌权,宣布如果但丁肯付罚金,并于头上撒灰,颈下挂刀,游街一周就可免罪返国。但丁回信说:“这种方法不是我返国的路!要是损害了我但丁的名誉,那么我决不再踏上佛罗伦萨的土地!难道我在别处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吗?难道我不向佛罗伦萨市民卑躬屈膝,我就不能接触宝贵的真理吗?可以确定的是,我不愁没有面包吃!”
但丁在被放逐时,曾在几个意大利城市居住,有的记载他曾去过巴黎,他以著作排遣其乡愁,并将一生中的恩人仇人都写入他的名作《神曲》中,对教皇揶揄嘲笑,他将自己一生单相思的恋人,一个叫Beatrice的女子,25岁就去世的美女,安排到天堂的最高境界。
但丁于1321年客他乡,在意大利东北部腊万纳去世。
西方著名诗人个人生活
1.一次,但丁出席威尼斯执政官举行的宴会。听差捧给意大利各城邦使节的都是一条条肥大的煎鱼,给但丁的却是很小很小的鱼。
但丁没有表示抗议,也没有吃鱼。他用手把盘子里的小鱼一条条拿起来,凑近自己的耳朵听,好像听见了什么,然后再逐一放回盘子里。
执政官见状,很奇怪,问他在做什么。
但丁大声说道:“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逝世,举行的是海葬,不知他的遗体是否已埋入海底,我就挨个问这些小鱼,看它们知不知道情况。”
执政官问:“小鱼说些什么?”
但丁说:“它们对我说,它们都还很幼小,不知道过去的事情,让我向同桌的大鱼们打听一下。”
执政官听后哈哈大笑起来,吩咐听差马上给但丁端一条最大的煎鱼来。
2.但丁年轻的'时候,喜欢在他的家乡翡冷翠(佛罗伦萨)的广场上仰天枯坐。尤其是在仲夏之夜,他常常伴着满天的星斗坐到天明。这个孤独的青年诗人有着十分惊人的记忆力。
一天晚上,有个陌生人径直向但丁走去,躬下身说道:“久仰您的诗名,知道您是翡冷翠的骄傲。在下承诺回答一个问题,但苦于自己学识浅薄,无法解答,特请先生襄助。我要回答的问题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鸡蛋。”但丁脱口而出说。那人点点头走了。几年之后的某一天,但丁仍然坐在那个广场上仰望星空,还是那个陌生人走上前去,继续数年前的对话:“那么,如何烹调呢?”但丁看了来人一眼,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放一点盐。”
3.佛罗伦萨无名氏曾对但丁在圣波罗科洛街区的生活进行过记录,其中一段是这样的:“有个贝拉夸是佛罗伦萨一个公民,手工业人,制作诗琴和吉他的琴颈,是从未有过的最懒惰的人。据说,尊师(指但丁)也许与他很熟;因此,一天,尊师拿他取笑,贝拉夸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答复他:‘坐着,心神平静,灵魂就会有许多知识。’尊师就此回应他:‘确实,倘若一个人坐着就能成为智者,无怪乎从没有任何人比你更有知识了。’”
西方著名诗人个人作品
爱情诗歌《新生》
哲学诗歌《宴会》
抒情诗《诗句集》
长诗《神曲》(全书包括三部:《地狱》《炼狱》《天国》)
拉丁文文章《俗语论》
政论文《王国论》
拉丁文诗歌《牧歌》
但丁的被收集的《书信集》
不改变 就可能会重蹈覆辙
故事要从上学期期末说起。眼看着月底就要放假了,我们却要从月初开始准备一场考试,不是期末考,而且改版前的最后一次从业考,时间就在月底。
“这是改版前的最后一次机会,改版之后考试的难度会加大,所以你们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而且下学期我们还有其他的考证任务,为了以后的日子好过,所以在教导主任无数次的“怂恿”下,我们班大部分人都在报名截止日前缴纳了报名费。考试考两门,要求两门都60分以上,才可以算是通过,而这两门学校是不负责的,也就是说要我们自己自学。拿着刚从淘宝上团购来的两本教材,我们正式翻开了这一个月噩梦的序幕。
平时专业课一切照常,更因为临近期末的关系,上课的时候教室里大多满满当当。留给我们的时间就是每天上完课之后跑去图书馆“闭馆自学”。上午上完课,吃过午饭,就一投扎进图书馆,坐到下午5点半出来吃晚饭,再回到图书馆呆到晚上9点半被闭馆音乐赶回寝室休息。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几乎每天都是这样重复着。
但有一天不一样,还没到21点半闭馆音乐响起来,我就被前任(那时还是女朋友)打来的电话叫了出去。她一副受尽委屈冷落,又暗藏不遏怒气的样子,我就知道大事不妙。她跟我大吵了一架,我生性冷漠淡定,平时连顶嘴都觉得懒得动,更别说是吵架了,所以当晚大部分都是她在抱怨,我只好在她面前沉默不语外加不断点头。理由很简单,她虽知道我这个月要忙着看书考试,也知道我面临的压力,可就是不能忍受我近来对她的不闻不问。我从她嘴里听出了一丝对彼此感情的放弃味道,以前吵架的时候每次感到不妙,我都会立马连哄带骗地劝她“收回成命”,可这次,可能真的是被考证的压力和每天重复的枯燥扭曲了常性,临了,我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既然你对我有那么多的不满,又没有耐心等下去,那就分开好了”,而她似乎早就预料到会是这样,很洒脱地留下一句“这也是我想说的,分手!”最后两个字还特地用了重音,然后两个人就都头也不回地走开了,她回她的寝室,而我去的是图书馆的方向。
一直到学期结束,我和她都没有再联系过。唯一一次在图书馆偶然遇见,一眨眼功夫,眼前的她已经只能看到背影。
好在后来查了成绩,虽然不高,但两门都上了60,使我不至于落得个丢了女朋友,考证还没过的下场。暑假里约了几个朋友吃饭,席间我跟他们说起这件事,每个人反应都不太一样。有说我不懂珍惜,错过了一个好女孩的,也有人为我点赞,男生就该努力上进,如果她连这样的等待都做不到,就应该分手……
歌里唱的好“别人说的话,随便听一听,自己做决定”。他们的话我一直也都没放在心上。不过对于她,虽不曾刻意想起,但好像永远也不会忘记。我终究没有再找过她,因为一旦主动,在对方眼里就等于发出复合的信号,我料想如果真有那个时候她一定不会拒绝,我下不了和她复合的决心,我没有把握复合之后在遇到之前的情况彼此之间是不是还会发生争吵不合。
显然,她不像我这样徘徊不定,在我查到成绩之后的第五天,她发来一则短信“你真的不打算理我了吗”。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复,我不忍心让她失望,更没有做好跟她复合的准备。
后来,我选择了找丽霞场外求助。
我和丽霞是初中同学,没当过同桌,却在阴差阳错地当了几个学期的前后桌。关系一直不错,而她感情经历更是丰富,所以我在追女生的时候经常会向她“取经”。
电话响了几声之后很快就接通了,顾不上说那些乏味的“吃了吗”开场白,我就大概跟丽霞讲了我和她之间的事以及她那则短信。
听我絮叨了半天,丽霞没有明确告诉我该怎么做,只是跟我讲了她之前的一些故事。
因为丽霞在杭州念大学,所以有些事她是第一次告诉我。
她跟我说,刚上大一不久,就有一个其他学院的男生追她。两个人一起吃了几次饭,看了几场**后,他告白,她默许,当天就牵手了。因为彼此的草率,才会有后来那么多的事情。丽霞说,有一天她男朋友约她去唱歌,说是他一个哥们来杭州玩,一起去的还有他的几个朋友,她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到那之后,她怎么也想不到她男朋友就一直陪着他哥们聊天喝酒侃大山,而她跟在场的其他人又都不熟,结果丽霞就在包间角落里玩了一晚上手机。后来在她男朋友送她回学校的路上,丽霞因为晚上的事跟他男朋友大吵了一架,看着她男朋友脸上一副“这有什么好气的,我哥们难得回来一趟我当然要好好陪他啊”的表情,丽霞扔下一句“分手”就一个人回寝室了。
再后来,男朋友又主动找她出来想要道歉,丽霞看着寝室里的其他人跟男朋友吃饭的吃饭,看**的看**,突然觉得自己单身了面子上有点挂不住,虽然心里还生着气,但还是答应出来见他。
她男朋友显然做足了准备,不仅送上一顿歉意十足的晚餐,还带她去西湖逛了大半圈,看了音乐喷泉。丽霞也不傻,当然知道他想复合,在他一晚上的陪伴和听了他几句诚恳的道歉后终于还是选择原谅。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地打断,“在这一次之后,他对你应该比以前更好了吧。”
“才没有呢”,她说,“他如果不改,我跟他就只会重蹈覆辙。”
她也以为经历了那一次之后,他会更多地注意自己,照顾自己的感受。可是她错了,他还是他,并不是几句道歉就会改变的,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还好,可每当大家出来聚会,人一多,他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她的存在,每次看着他和周围的人有说有笑,而把她一个人丢在旁边,她都会觉得莫名的委屈。
再后来,忍无可忍的丽霞还是决绝地跟她男朋友说了分手,不留余地。
末了,她告诉我,“在那之后我自己也认真想过了,有些时候他是对我不好,可是我也有脾气差的时候,以致于我和他之间经常会吵架,所以后来的分手我也有一部分的责任,但是我要告诉你,两个人分手总是会有原因的,而两个人复合也是有理由的,毕竟人和人之间的感觉哪这么容易就断开,但是如果分手后不做任何改变,那复合之后两个人注定会重蹈覆辙。”
“东山再起”说的到底是谁的故事
“东山再起”说的到底是谁的故事
与现在的公务员热相反,年轻时的谢安不想当官。
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是,一群王公大臣求着他出来做官,并放出“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的话,意思是说,你谢安不出来当官,让天下百姓怎么活呢?
谢安是谢裒的儿子、谢鲲的侄子。谢裒是东晋的吏部尚书,谢鲲是豫章太守,谢安是典型的“官二代”。
但是,谢安对当官没什么兴趣。他喜欢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别墅里,与王羲之、孙绰等人谈论诗歌,“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挟妓乐优游山林”。
为什么大家这么想让他出来做官呢?这和那时的选士方式有关。
当时选士首先要看门第,“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其次,就是看声望(越是隐士,声望越高);再次,就是看人品。大家都想看看,谢安到底是徒有虚名,还是能在关键时刻匡扶社稷,为国争光?
东山再起
家道遭变,谢安出山为官
其实,谢安的名气真不是吹的。4岁时,谯郡的名士桓彝见到他大为赞赏,说:“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东晋初年名士王承)。”东晋朝廷多次征召他,并许以“东晋组织部长”,都被他推辞了。
这惹恼了满朝文武官员,于是,他们 *** 谴责谢安,朝廷也感觉威严受到了触犯,就下了一道圣旨,对谢安永不叙用(后收回成命)。
其实,谢安也做过官。当时的扬州刺史庾冰很崇拜谢安,就再三邀请他出来与自己搭班干事。次数多了,谢安受不了,就应允了。不过,一个月后,他就辞职了。然而,360年,谢安40岁,在东山隐居了20年后,他却出山当了征西大将军桓温帐下的司马。“东山再起”的典故就此诞生。
那么,谢安为什么又愿意从政了呢?
因为,谢家出了变故。彼时,谢安的哥哥谢奕因病去世,弟弟谢石因打了败仗而被贬为庶民,眼看着曾经显赫的谢氏家族将就此走上末路。
此时,桓温专权。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家族的荣耀,谢安必须挑起这个担子。
匡扶王室
挫败桓温夺权,稳定朝野
谢安选择了从基层公务员做起,当了征西大将军桓温帐下的司马。其实,桓氏与谢氏是面和心不和。桓温家族掌握着军权,一心想取代司马氏,自己当皇帝。
372年,刚登基一年的简文帝司马昱去世,桓温很高兴,眼看江山就要到手了。但没想到,谢安联合王氏家族立即拥立小太子司马曜即位。第二年,桓温以给老皇帝吊孝为名,兵临建康城。谢安和王坦之出城迎接,周围都埋伏着刀斧手,随时准备把他俩剁成肉泥。
但谢安很从容,对桓温说:“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意思是,有道的诸侯都镇守在四方,明公何必在幕后埋伏士卒呢?
一句话,让桓温愣住了。昔日手下的小司马,竟如此旷达、自若,这么忠义之人,怎能杀之?
桓温随即笑道:“老朽也是没办法啊!”于是命刀斧手撤下。
桓温后,谢安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重用了他的弟弟桓冲。桓冲知道自己德望不及谢安,便乖乖地镇守边关。一时,东晋出现了一个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
淝水之战
晋军以少胜多,大破前秦军队
383年,前秦君主苻坚带领百万大军,想一举吞并东晋。这一次,东晋的八万军队,又该如何应对百万敌军呢?
383年5月,战斗打响。
据《资治通鉴》记载,前秦军队挨淝水布阵,东晋的军队过不去。谢安给侄子谢玄出了个主意,派出说客,对苻坚的弟弟苻融说:“你们孤军深入,应速战速决,能在一天之内消灭我们最好。你们现在的排兵布阵都是打持久战的节奏啊!不如这样,你们往后退一些,让我们过去,咱再好好打一架,那多过瘾啊!”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苻坚同意了。他打算等晋军渡河到一半时,再出铁骑击杀,一举可胜。
结果,事与愿违,这一退阵脚大乱。前秦军队来源复杂,有些还是晋朝的俘虏,人心不稳。有人趁机起哄:秦军失败了。后面军队又没手机、微博,不知道前方信息,一看退下来了,好吧,为了活命,跑吧。
苻融了,秦军越跑越害怕,越害怕越跑。夜晚露营,远处风吹草丛沙沙作响,鹤群还叫了两嗓子,秦军一看,晋军来了,兄弟们,继续跑吧。结果,又冷又饿,又困又乏,八成秦军在东晋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逃命马拉松赛中累了。
有关七步诗的故事
七步诗 典故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他。
据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附注:
个别字。
漉菽以为汁中的“菽”,只要是出自正版的《世说新语》,没有作“豉”的。至于流传的其他诗歌版本,可附注说明,不应列在《世说新语》的书名之后。
本自同根生中的“自”,有版本为“是”,疑为今人修改,不如“自”字好!
萁在釜下燃有“在”,有版本作“向”。
另有别本《七步诗》为四句,以《三国演义》为代表,首句为“煮豆燃豆萁”,第三句为“本是同根生”。
记载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四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菽”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作者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后,明帝曹□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合称三曹,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曹植的“七步诗”更是一段佳话,其意义已不在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内含,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是呀,曹植确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特别喜爱,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太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事。在曹植十几岁的时期,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点儿怀疑,认为是曹植请人代写的,而曹植请父亲当面测试,经过几翻面试,曹植的确“出口成文,下笔成章。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太子了,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拍马文章,大家十分赞赏,而曹丕泪流满面的向父亲送别,很让曹操感动,也掉下泪来,这一小小的举动拉近了曹丕与父亲的距离,加深了父子感情,看来父子亲情之间需要的是感情,而非马屁 的。
还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曹丕得到消息,当然很为 恼火,怎么办呢?曹丕想得一个毒计,事先带着好酒好菜,跟曹植一起喝酒,灌得曹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
看来,曹植只配当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按理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这是何等的残忍无道啊。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这首诗虽然救了曹植一命,但是,曹丕却把他终生软禁在牢中,最终,曹植郁郁寡寡,一生忧郁去。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的可怜。春秋时期的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秦朝的扶苏与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 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少了多少兄弟相残的悲剧。然而,特权不除,“七步诗”还是免不了有人来作。
注释
漉:过滤。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即豆秸。
釜:锅。
持:使用、用来。
然:燃烧。
煎:煎熬。
本:原本。
意思:
煮豆子是为了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的煎熬我呢?
中心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
反映了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感情沉郁愤激。
赏析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合称三曹,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曹植的“七步诗”更是一段佳话,其意义已不在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邃的政治内含,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勿用说,这是曹植向其兄曹丕的控诉书。
是呀,曹植确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特别喜爱,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太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事。在曹植十几岁的时期,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点儿怀疑,认为是曹植请人代写的,而曹植请父亲当面测试,经过几翻面试,曹植的确“出口成文,下笔成章。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太子了,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拍马文章,大家十分赞赏,而曹丕泪流满面的向父亲送别,很让曹操感动,也掉下泪来,这一小小的举动拉近了曹丕与父亲的距离,加深了父子感情,看来父子亲情之间需要的是感情,而非马屁 的。
还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曹丕得到消息,当然很为 恼火,怎么办呢?曹丕想得一个毒计,事先带着好酒好菜,跟曹植一起喝酒,灌得曹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
看来,曹植只配当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按理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这是何等的残忍无道啊。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的可怜。春秋时期的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秦朝的扶苏与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 制,建立民主共和,少了多少兄弟相残的悲剧。然而,特权不除,“七步诗”还是免不了有人来作。
专家评说
《世说新语》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愧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七步诗语言浅显,寓意明畅,诗人比喻之妙,用语之巧,刹那间脱口而出,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句,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劝戒避免兄弟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
现代《七步诗》
七步诗
三国·魏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