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袍泽之谊的成语典故

2.袍泽之谊的典故

袍泽之谊的成语典故

袍泽之谊什么意思-袍泽之家

袍泽之谊的成语典故出处是《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诗经·秦风·无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首战歌。这里说的“袍”指的是外衣战袍,属披风之类;“泽”通衣字旁的“_”,指的是内衣,相当于今天的汗衫;“裳”指的是下衣战裙。后世就用“袍泽之谊”或“袍泽之情”,来指代军队中战友之间的友谊和交情。

这首诗是一篇在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抒情诗,也有人说,这首诗是一首军中歌谣,后来形成文字流传下来。

这首诗首先描写了战士们之间的相互帮助,共同对敌的友情,表达了他们团结友爱,共同抗敌御侮的豪迈感情。诗歌中的袍、泽和裳同是一个意思,其中的泽字即“_”指的是内衣,三字总括起来就是衣服的意思。

袍泽之谊的典故

袍泽之谊的典故如下:

袍泽之情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秦风无衣》,这是秦国的一首军歌,写出了士兵们同甘共苦、团结一致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在这首诗中也高度赞扬了军中战友之间的“袍泽”情谊。

“袍泽”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天官冢宰》,按郑玄笺注,是说掌理君王日常闲届的便服,有头巾、睡衣、内衣之类的。这里的“袍择”是指贴身内衣,这时还没有军中战友之意,而依清朝孙诒让《正义》记载:“袍泽为亵衣”。亵衣,即贴身的内衣。

袍泽,开始用来指“军中的战友“则源自于《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这首诗主要是表现秦军战士出征前,同仇敌忾的高昂士气。

袍,长衣。如汉朝史游撰《急就篇》卷二曰:“袍襦表里曲领甫(裙)。”唐颜师古注:“长衣曰袍,下至足跗。”这里指战袍。

袍、泽都是古代衣服名称。同袍,本义为同穿一件长衣;同泽,本义为同穿一件内衣。当然,能够同穿一件衣服,就表示双方感情深厚,也就是指战士间相亲相爱,故“同袍”、“同泽”都作为军人间的互称。

此外,“同袍同泽”亦指共穿一件衣服,原是形容军中士兵相互友爱,同仇敌忾,后用来形容军中同事之间患难与共的情谊。因此,后来“袍泽”就成为军中战友的代称了,如袍泽故旧、袍泽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