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作家三毛的名句!

2.关于水浒传和红楼梦的

3.求《红楼梦》中十个重要人物形象!!!

4.高中常考四字成语及解释

5.什么相什么什么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急!!作家三毛的名句!

气味相投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气味相投的意思和褒贬意

我读的最多的女作家是琼瑶、三毛和张爱玲。这不奇怪,国门开放以后先后流行过这三位女作家的书。我是读闲书的方式,自然很受了一番潮流的影响。

十七、八岁的时候,根本不用去买和租琼瑶的书看,看完一本,女同学中马上有人又传来一本。她的书在宿舍和教室随处可见,甚至普及到我们那位非常无趣的中年男代数老师,看完后他还和我们讨论哪本好哪本不好。但说真的,我好象从来没有喜欢过琼瑶的小说,她的女、男主人公都是格式化的,在这本书里见过,到那本书里又撞到。她给人物的定义都差不多,推崇的都是“遗世独立”“清雅脱俗”。遗世独立和清雅脱俗当然是好的,但好是因为基于现实生活的世俗基础,象沙中的金,象星空的月。琼瑶五十本小说看下来,从头到尾都是这样的人物,赶大集似的,简直泛滥成灾,成了恶俗。

琼瑶小说的文艺性很强,唯美倾向严重,人性的与人生的灰暗底色被剔除净尽,这尚不算致命的,致命的是小说人物形象的单薄和故事情节的拙劣。无非两个与众不同的人相遇,动心,中间三波两折,最后成或者散。这本是人生最基本的故事,每个作家都可以从中挖掘无限的独特的深意出来。但琼瑶的故事缺乏创新,人生的困顿纠结着眼处太狭窄,人物的走向和情节的铺陈人为痕迹太重,看起来很造作。编故事的最高境界是,明明是假的,但看起来还就是象真的。而琼瑶的小说是,很可能是真的,但给她一说就变得很假,而且都是一种假法。好象芸芸众生中就只有那么一干人的事情是值得一说的。尤为讨厌的是,那里面的主子天生就是主子,而奴才果真都是天生的奴才,奴性十足,活该做奴才,且她对此充满了赞赏之情。

但琼瑶的市场出奇的好,很多有姿色但实力尚无定论的年轻女演员都梦寐以求上她的戏,期待一炮打红。因为这样的先例着实不少,林青霞、刘雪华、陈德容、、蒋勤勤、林心如莫不如是,自出演琼瑶的影视后身价倍增、片约不断。琼瑶的小说和电视剧之所以有市场,就是因为正好投合了最大市场群的审美趣味和欣赏口味。琼瑶塑造的人物本来很俗但貌似很雅,故事很假但跌宕起伏。最渴望摆脱平俗的人不是少数高雅的人,他们对装模作样的附庸风雅是大大不屑的,而最多数的无力脱俗的民众才最爱做一点附庸风雅的酸梦。正如古代的贫苦书生最喜欢编造才子佳人,然后由说书的唱评弹的将之热烈演义四方传播,成为市井中最畅销的最受欢迎的传奇。

琼瑶曾经对别人指责她的作品做出一种幽怨式的辩解:稿费岂是那么好赚的!我写作常常将手指头磨肿,然后用胶布缠起来再写。这是琼瑶一贯的姿态,也让我们想起她笔下的那些女角,每受到批评排挤必做出一副无辜的小可怜相,即使她损坏了别人利益,被人憎恨,那被损坏了利益的也好象出于道义和良心而不好把她怎么样。琼瑶是第三者,和已婚的平鑫涛恋爱十三年,于是在她所有的小说里值得同情的都是第三者,而发生婚外恋的男子的原配则都被刻意丑化,直至让读者观众觉得夸张和过分的程度。但写《我的故事》的自传时,她又追忆平先生的前妻是一个很贤淑文静的女人,当初折磨琼瑶的都是别人。姿态是很高的,我们常常见到这种情形,好处都得到了,再反过来同情弱者,以此表明自己的通情达理宽大慈悲。

我想琼瑶本人并没有她笔下的人物那样单纯和天真,她是深谙雍容笔下“绵羊的哲学”的,以一种女性的、柔弱的、委屈的姿态唤起别人的同情,然后在小说和实际的生活中无往而不胜。琼瑶的小说和她本人的经历总是密切相关,青年时代悲苦,则多做凄凉之声,象〈窗外〉〈六个梦〉等。虽然悲得有点矫情,但是因为有愤世嫉俗的腔调,到底还有些可爱。在那段马拉松式的第三者恋情里,有着太多的悲欢离合。因为以爱情的名义,性情中人对她的痛苦一般能够理解和同情,但不被同情的是她那副小可怜的无辜的乞求同情的样子。期间的作品随着她的情感悲欢而悲欢着,失意的时候编出〈雁儿在林稍〉的迷茫和〈碧云天〉的悲苦,心情好的时候写了〈寒烟翠〉的轻松和圆满,顺心的时候又编了无聊的〈冰儿〉,她始终没有脱离她自己。

可以说,琼瑶一直在追求雅,赞美雅,而从来不屑于品味生活的平淡之美,但她的作品和创作行为却充满了一种承欢的意味,她看不起世俗和平庸,但她的作品长期投合世俗和庸人,承欢读者和观众。就是对自己的私生活也是如此,事隔多年她著述自传表示当年与国文老师的恋爱是“发乎情而止乎礼”,我不知道她是想向谁表白当年的纯洁。又称平鑫涛追她是“很下了一番工夫。”她故事中的男人女人都很善谈,话太多,什么事情必须用嘴去说清楚,因为作者自己也不懂得沉默之美,既不会用平实的细节去行进故事,也不明白在感情中语言很多时候是多余的。

对三毛的感觉十分复杂。前阵子某个晚上,孩子不在身边,长夜无寐,便去阳台的书架上找书看,这样的夜晚看什么呢?我的眼光停留在几个薄薄的书脊上,上面有三毛的名字,已好些时间没有动过了,有一层轻微的灰尘。抽出来,带回卧室,搁在枕头边,再打开那些看得烂熟的文字,却已不是最初的感受和心情。呵,年轻的时候,我曾经那么的爱她,曾经对她顶礼膜拜,一度觉得三毛的生活方式那么理想,全是真情真性,几乎达到了自由的状态。但是现在再看,却觉得,那些欢乐也似乎有些撕心裂肺。如果说琼瑶太矫情太狭窄,那么三毛就是把自己当做了一个演员。琼瑶是个捏面人的,三毛却把自己的生活当成了可以揉捏的面团。

三毛去世后,曾引发种种风波,马中欣曾反感的查证她作伪的实例,那时我讨厌的是马中欣,但未尝不对他的论断怀着多半的相信。我相信他说的是事实,但讨厌那么一个大男人,万里迢迢跑去撒哈拉只为戳穿一个女人的美丽谎言。

也并非因为这些不喜欢她,不是的。其实就是马中欣不说,也早猜到那些真相。

一个不美的女人,坎坷的一生,如此而已。

三毛不美,少年受过刺激,必是不很讨人喜欢的性格。但是她的父母都是世间最好的父母,接受了她的任性,包容了她的率性。这样的父母,应该养得出一个心态很健康、人格很健全的孩子,即使遇到过一个恶劣的老师,又怎么会一下子自闭得那样严重?后来,成长,求学,恋爱,但情路一波三折。她不断地爱上生活中出现的有着某一方面可取之处的男子,但她长得不好,不敢坦然面对。为了掩饰这种自卑,她从来不肯承认相貌带来的失败感。相貌对于一个女人的爱情经历是影响重大的。琼瑶生得不错,且颇有女人韵味。三毛不行,三毛长得很丑,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但她又是极为痴情、多情的人。所以她的爱情多是她爱上人家,但她偏要向别人证明,有许多许多的人爱过她,以此来证明自己有魅力,坚定虚弱的自信。她的自信都是伪装出来的。她企图来说明,一个象她这样丑陋的女人也可以轰轰烈烈的恋爱。琼瑶的爱情多是人家爱她,三毛的爱情其实多是她爱人家。曾有人说,爱神在去爱的人那里,而不在被爱的人那里,虽然不无道理,但从得失来说,谁都不肯承认自己是失败的,是输掉的,每个人都喜欢占上风。于是三毛总是将似是而非的被爱珍惜的记取,陈列给别人看,正如孔已己在柜台上排出他的九文大钱。

三毛不是故意要说谎,她只是想告诉别人她活的很出色,很带劲。她将自己最带劲的点连接成虚线给人看,让人以为那些虚线就是她真实的人生。所以人们只看到,她活得如此坚强,如此从容,如此游刃有余,如此占尽上风。其实不是。她只是在扮演一个留在纸面上的虚拟的自己。好象是台湾的季季说过,三毛的作品里是一种“自我幻化”,我最认同这种说法。一个逃避人生的人,除了自我幻化还有什么更好的消遣生命的方式?她一味向读者兜售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三毛,然后躲在虚化的人物背后心力交瘁。后来她曾在文中说:“你们都被三毛骗了。”又说:“我要杀那个三毛。”这说明,再继续表演下去,她实在力不从心。

病痛,心痛,都曾经是事实,但这一切若被当作商品贩卖,总有一天她会感到承担不起,因为没有人的真实和隐私可以给人拿了放大镜端详。

她是一个在心态上很不健康的孩子,她热爱自然的一切,大海,艺术,真诚,并且把自己的热爱夸大,放在舞台上表演。舞台原本是虚构命运的地方,她偏要拿真实的自己去上演,到最后自然弄的真真假假是是非非不可收拾了。

其实三毛不知道,对于懂你的人来说,你不作秀他更接受你,对于不懂你的人来说,你演得越卖力你的可挑剔处便越多。人说三毛最后自杀是因为丧偶、《滚滚红尘》被攻击、病痛的折磨或者寂寞,其实,她一直在成功给别人看,在心态上,她甚至接受不了一个正常的失败。她得失不起,承担不起,然后选择亡。她教人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坚强活着,但她自己做不到。我们面对出生是没有主动权的,我们对命运也大多是逆来顺受,我们唯一对自己的生命有主动权的一件事就是结束它。当三毛无力将自主意志成功表现给我们看,她便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最终的自由——自杀身亡。这是她最后的真正的也是唯一的自由罢。

张爱玲

(关于张爱玲的文字,曾专门在一个叫《我读张爱玲》的帖子里谈过,搁在散文天下版块,在这里不再多说。)

张爱玲出身好,所以心态也好。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曾写过一对年轻的败落贵族,是一对票友夫妇,中有一语评论:贵族就是贵族。高贵无须证明,用在张爱玲身上也应当贴切。张爱玲自小在锦绣绮罗中长大,那种心态上的优越和自信,从不需要别人的肯定和衬托。她的作品,尤其是年轻时代的作品,无与伦比的华丽与精美,无声昭示着傲视人间的才华。她对自己的困苦和挣扎不加渲染,因为知道自己本是最贵重的,自己当心便好,无须向人展示。漫长的一生,她最多的时间是在离群索居中度过,完全的孤独,直至亡。中间接纳过两个男子,但加起来也不过十年光阴。

寻常的读者多指摘张小说人物的变态和生活环境的灰暗,其实在我看来张爱玲是心智最健全的女作家。在作品中她从无简单化的褒贬爱憎,人物是人物,她是她,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沾亲带故。她同情任何形式的爱情和生存,尊重每一个人物的存在。在她的世界里,每一个男人女人都被还原,都被谅解。曹七巧值得同情,而掌控汪伪特务机构的实权人物也有其可悯之处。

张爱玲很少矫情,推崇苏青,盖因苏青是个最没有文艺腔的女作家吧,坦荡率真得让人惊讶。张爱玲唯一的矫情是她出身世家而偏说自己“俗气”和自私。但她的自私也是真自私,冷漠得坦然而彻底,建国后取道香港再辗转去美国之前,弟弟来问她是否走,她那时已有决定但不说,直至临走之前也没有打过一个招呼。真难相信那是她文中小时候在一起玩,故事讲不好讲到一半便被她笑倒打断,然后象对待心爱的玩具般亲一下他,那个唯一的弟弟。此后一去杳然,不仅和弟弟,而且和气味相投的姑姑都音信隔绝几十年,期间对远嫁东南亚最终凄凉老的母亲更连问也不问一声,真是令人骇然。也许有人会说当时的政治空气所迫,但我猜如果没有政治的因素,她也热情不到哪里去。尤其是,她从来不会为这个而矛盾自责,这真不是平常人能够做到的,平常人如果这么做,一般会在良心上和自己过不去,需要给自己一个辩解一个立足点,但张爱玲不需要,亲情的负累对于她,似乎没有一点了,就象一摔袖断了尘缘出了家的人,再无过多牵扯。“无立足境,方是干净。”林黛玉说的好象就是她。但与之相反的是,胡兰成再对她不起,当他落魄逃难的时候还是寄了钱去。赖雅中风多年她亦悉心照料并辛苦赚钱养家。在亲情上的决绝和在爱情上的有情有义真是大相径庭。

胡兰成值不值得她喜欢和爱恋?很多女性张迷都对此耿耿于怀。其实,对于胡兰成,我想她应该早就看穿,她只是不肯戳穿,因为那是她在苍凉人世唯一一次真正热烈投入的爱情。她太珍重自己,而那两年张爱玲脱不开的也只是她自己。曾在网上看到一个文章的标题,“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话用在张爱玲身上也是恰当。不仅和人争让她不屑,就连解释、获得世人宽容和体谅的企图都会让她不屑。她一边和小人物一样辗转在自己宿命的旅途上,承受着属于自己的繁华与哀痛,一边又高绝人寰冷眼看世。她的爱情,她的立场,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别人无权过问,她亦不觉自己有向众人解释的义务。不解释,也从无一个字的追述。在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她遇见了他,她爱他,他曾经带给她温暖、惊喜和伤痛,但她的爱和伤都只是她自己的事,和别人无关,甚至可以说和胡兰成本人亦无关,无论怎样做都只为自己,都是坦然。在别人指责她有汉奸文人嫌疑时她只闲闲几笔,说:我未接受过大东亚共荣团的邀请,其他,那便是我个人的隐私了,态度之超然高妙,让人佩服。这是最健康的对待爱情的态度吧。

中年遇到赖雅,赖雅已是老年人,她才三十多岁。谈得来,同居,怀孕,经济状况不好,养不起小孩,只好堕胎,从此坏了身体。后一直照顾中风的赖雅到他去世。有时面临居留、居住和金钱的逼迫而竭尽全力求取生存,有着许多的不得已和尴尬,但从不叫苦给人听。

她让我想起亦舒笔下那些女人,高贵,自信而自负,争气。亦舒的小说依然是文艺作品,写来为市井欣赏——人言小资多看亦舒,但我看来小资亦只是市井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对于女人在商业社会上的打拼具有更积极的指导意义。张爱玲自负的是才华,高贵的是心态,争气的是性格。看透一切世情,却对于自己的困境亦抱每一个小人物自然的委屈和迷惑,无奈亦是深刻的无奈,曾与胡兰成在上海某公园相对被胡的姘头、当时的狂女魔头佘丽君挑衅折辱,也曾在解放初年写过对新中国充满希望的小说《小艾》,还曾因衣食无继而接受美国政府的委托与人联手写讽刺大陆的《赤地之恋》。

张爱玲一生最美的是她超然物外的姿态,但以上种种却也引人一声浩叹:拥有才华如她也不得不俯首于政治和生存。她自来崇尚黑白调和的写作笔法,她自己的人生亦是如此,倒也不算矛盾。没有虚假的大是大非,但也失去了斩钉截铁的恩仇快意。

关于水浒传和红楼梦的

武松

武松,<水浒传>中人物.绰号“行者”,因为排行第二,又名武二,山东清河县人,

武松从小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郎抚养长大。武松自小习武,武艺高强,性格急侠好义。一次醉酒后,在阳谷县景阳岗赤手空拳打一只猛虎,因此被阳谷县令任命为都头。武松兄长武大郎是一个侏儒,其美貌妻子潘金莲试图勾引武松,被拒绝,后被当地富户西门庆勾引,败露后,两人毒了武大郎。为报仇,武松先杀潘金莲再杀西门庆,因此获罪被流放孟州。在孟州,武松受到施恩的照顾,为报恩,武松醉打蒋门神,帮助施恩夺回了快活林。不过武松也因此遭到蒋门神勾结官府进行的暗算,被迫大开杀戒。在逃亡过程中,得张青、孙二娘夫妇帮助,假扮成带发修行的“行者”。武松投奔二龙山后成为该支“义军”的三位主要头领之一,后三山打青州时归依梁山。

(以下不在七十回本中)在征讨方腊的战斗中,武松为包道乙暗算失去一臂,后班师时武松拒绝回汴京,在六合寺出家,善终(一说金兵入侵时战)。 独臂擒方腊并无此事。

文化影响

在后代传说中,武松一直被认为体现了中国人心目中英雄“快意恩仇”的形象。但是,近代也有人,特别是女权主义者认为,武松不分青红皂白的杀戮行为,以及其对妇女生命的藐视,并不值得提倡。

水浒传中人物形像

武松排行第二,江湖上人称武二郎,清河县人。景阳冈借着酒劲打老虎,威

震天下,做了阳谷县步兵都头。哥哥武大郎被*妇潘金莲、西门庆。武松

杀了、*妇,报案自首,被发配孟州牢城。在安平寨牢营,结识了金眼彪施恩

。为替施恩夺回店铺,武松大闹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后被蒋门神勾结张团练所陷

害。在飞云浦武松杀公差,回鸳鸯楼杀张团练、蒋门神,在十字坡张青酒店改

扮成行者,在二龙山落草,后来投奔梁山泊。成为梁山第十四条好汉,步军第二名

头领。攻打方腊时失去左臂,留在六合寺照看林冲,后出家成僧,到八十岁去。

行者武松形像

■人物分析:

●武松:义烈典型,宋江内心潜意识快意歼仇的表徵。

武松性格特点:

生活化人物武松

张恨水评武松说:“有超人之志,无过人之才;有过人之才,无惊人之事,皆不足以有成。何以言之无其才而不足以展其志,无其事又不足以应其才之用也。若武松者,则于此三点,庶几乎无遗憾矣,”“天下有些等人,不仅在家能为孝子,在国能为良民,使读书必为真儒,使学佛必为高僧,使作官必为纯吏”。②

张恨水的观点代表绝大部分人对武松的看法,他们几乎把形体武松看成了传奇式的英雄人物,而我们认为,从作者对武松的倾情刻画来看,武松其实被作者刻画成了生活化的英雄人物。

应该说,武松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对武松的生活化描写,生活化描写实质上是一种现实主义手法,它把人物放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其自身的行动来展示自己的性格,作者在《水浒传》中多次运用生活化描写手法,武松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作为一个生活化的英雄人物,武松有优点也有缺点,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时,紧紧抓住了他的优缺点的彼此消涨过程,让人们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认识武松。

武松赤手空拳景阳冈打虎,为他赢得了深广的声誉,也为他赢得了都头的职位,在他送税银出差时,武大郎被西门庆与潘金莲毒,在去县衙告状不准的情况下,借谢邻请酒取得真实口供,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然后到官府自首,被断配孟州。这段时期的武松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偶尔还有那么一点儿虚荣,但他的英武刚强却永远刻在读者的脑海里。

在孟州,武松帮对他有恩的施恩夺回了被蒋门神霸占的快活林,因而得罪了蒋门神,蒋门神的后台张都监、张团练设计将他当贼捉了。这时的武松虽然也很勇猛,但毕竟有些,不分青红皂白的知恩图报让人感觉武松似乎分不清是非。

但血的教训让他走向成熟,怨怒之情化作了惊心动魄的反抗行为,他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杀了蒋、张等十几口,蘸血在墙上写下“者,打虎武松也!”生活让武松认清了现实的社会,他不再向官府投案,而是先上二龙山,后归梁山泊,投身武装反抗的行列。

武松被动或主动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被生活改变了自己,作者抓住了这一点,才更深入地塑造了武松的光明形象。

在反抗官府围剿和攻城夺府的战斗中,武松勇敢坚定,是义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反招安,指责宋江“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后来他在征方腊时被包道乙砍右臂,他不受封诰,在杭州六和寺出家。

这就是武松,一生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尽管也曾被人利用,但终究从残酷的现实中,从迷失的自我中醒悟过来,一步一步地克服自己的弱点,渐渐地走向成熟。这要归功于作者对武松的生活化描写。

我个人认为,武松是《水浒传》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因为这是一个生活味十足的人物

宋江

宋江是整部《水浒传》中第一号人物,作为文学形象,也是最丰满、最立体、最复杂、最有艺术魅力的一个人。

水浒传中人物形像

宋江,人唤“及时雨”。早先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整日舞文弄墨,书写文书,是一刀笔小吏。晁盖等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晁盖派刘唐送金子和书信给宋江,宋江的老婆阎婆惜发现宋江私通梁山,趁机要胁,宋江怒杀阎婆惜,逃往沧州。被迫上梁山。后宋江做了梁山泊首领。受招安后,被宋徽宗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最后被高俅用毒酒害。

历史上的宋江只是被一笔带过的一个人物,如果没有宋江这个人物,不知道《水浒传》这部书会变成什么样子。因为宋江的仗义疏财,好多人喜欢他,因为他主张招安,好多人厌恶他。那么怎么来看宋江呢?通过重读《水浒传》,想着通过书中关于宋江的描写来解读宋江这个人物。

一、宋江的初步印象

给晁盖等人报信,是宋江的第一次出场。刚出场对宋江有一番介绍:“那人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驰名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上有父亲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这宋江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士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金似士!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急人之急,扶人之困,因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

这一段介绍在水浒传中是绝无仅有的,《水浒传》里边的每一个英雄好汉,基本上只有一个绰号。但宋江不一样,宋江是《水浒传》里边名号最多的一个,宋江的绰号有四个。一出场就介绍了宋江的三个绰号,这三个绰号实际上就是介绍了宋江的三个性格特点:一个是黑宋江,因为他长得面黑,身体比较矮,这是就他的形体来讲的,并不是如林冲、关胜等人英武挺拔,也不如吴用、公孙胜等人那样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他长的其貌不扬。第二个是孝义黑三郎,讲的是他对待父母,讲究孝道,他的孝道贯穿到了他的思想当中,成为他思想的一个部分,并且是他的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撑点;第三个是及时雨,讲的是他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这在后面他陆续和弟兄们交往中能够看得出来,在这一点上他做得到位。这三个绰号实际上重点介绍了宋江平时的为人和喜好,而且都是正常工作之外的表现,比如“爱习枪棒”、“ 挥金似士”、“ 排难解纷”、“ 扶人之困”等等,这些好处多都具有一些江湖上的感觉,在民间宋江是一个喜欢做好事、愿意做好事的热心人,无论是在家庭伦理上还是在社会关系中他以自己的作为赢得了大家普遍的认可。

私放晁盖,实际上是他的工作了。智取生辰纲之后,事情败露,败露以后,首先宋江知道,宋江见到官府防范梁山晁盖贼寇公文,有一段心理描写:“晁盖等众人不想做下这般大事!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伤了何涛观察;又损害许多官军人马,又把黄安活捉上山∶如此之罪,是灭九族的勾当!虽是被人逼迫,事非得已,於法度上却饶不得,倘有疏失,如之奈何?”这段心理活动中传递出两个信息:第一,宋江作为一个朝廷懂法的人,知道晁盖所犯的一串串事件,每一件事情都是灭九族的的罪,虽然前面是事非得已,可是到了现在已经是不能够回头了;第二,宋江担心晁盖等人,怕他们出了疏忽和闪失,心中有种隐隐的操心。这是一对矛盾,从理上讲,晁盖等人于法度上饶不得,从情上讲,却不愿他们出现闪失。这是宋江</B>很真实的的心理,也是宋江复杂人格的外在表现。

那么对于这件事,按照常理来说呢,他可以有几种选择,一个向上面汇报。说晁盖窃了生辰纲,现在事情败露了要把他抓住,这种做法会给他立功的机会,但是同样会损坏他在江湖和民间的声誉;第二种选择他可以听之任之,不向上面汇报,也不采取别的行动,无论是对官府来说还是对晁盖来说,这种中庸的处理都能够说得过去,不告诉官府是因为仗义,不告诉晁盖是因为公务;第三种选择就是通风报信,把晁盖给放走,可是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他明明知道晁盖窃了生辰纲以后,犯了弥天大罪,因为晁盖是他的心腹兄弟,虽然法度上不可能饶恕,但是他要放走晁盖。这时,宋江是知法犯法,能够做到这样在别人可能容易,可是在宋江就很难,这件事证实他是一个仗义的英雄。为什么这样说?这需要从他的实际情况来说。他是农民出身,这样的家境出身,所受的文化教养和所从事的职业,对他的性格都这样那样的影响。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一个因为他不是大官,他只一是个小吏,所以他对百姓的一些疾苦有一些体验,这给了他仗义疏财的基础,也有一定的有别于统治者的正义感;因为他在衙门里边管案牍文书,所以也培养了他遵守法度的习惯,这和他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系。基于他的职业特点,他能够做出私放晁盖的事情来极为不易。这个选择很重要,也很能够说明问题,为了义气他主动承担了这些风险。这个选择用事实强有力的说明了他三个绰号所代表的他的为人和性格,私放晁盖的举动无疑让宋江的形象一开始就很高大的立在了人们的面前

徐宁

天佑星金枪手徐宁

徐宁,梁山第十八条好汉,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第二。徐宁原来是京师金枪班教头。宋江被呼延灼连环马打败后,吴用用计让时迁盗甲骗徐宁上了梁山。徐宁教梁山好汉使用钩镰枪打败呼延灼,立下大功。宋江征讨方腊时,兵马走到杭州城东新桥时,徐宁去救郝思文被毒箭射。

徐宁其实是梁山好汉打仗时安全系数最高的一人,宝甲护身,刀枪剑矢皆不能进,再加上马匹的速度,枪法的诡异。如果运气不至于太背的话,应该能活到胜利的那一天。可惜在斗张清时,第一个出场,不知张清暗器了得,面门上挨一石子,翻身落马。在后来的征方腊途中,攻打杭州北门关,项上中了一药箭,调治半月无效,病于秀州(今浙江嘉兴)。

而就在他中箭前,神医安道全刚刚被皇帝召回:天使又将出太医院奏准,为上皇乍感小疾,索取神医安道全回京,驾前委用,降下圣旨,就令来取。宋江不敢阻当,可见徐宁运气实在是背得可以!

徐宁身上,有无数当时官僚主义作风,贪婪、凉薄、不敢得罪上司,和林冲交情尚可,却也不敢为之雪冤。此人人格魅力方面也极低,丢失宝物后表现出来,完全不是一个正常人的行为(或许是心慌意乱以至于全无章法罢),不过他坚守祖先遗物、对家人比较体贴倒也是难得的封建社会男子闪光点。

徐宁身上有很多现代小人物的影子,比较势利和世侩,个人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他的上山,完全是为了凑足人数需要,假如世界上没有呼延灼,徐宁恐怕会在后续的真实金宋决战中出场,按照当时的情况,身为警备司令的他,总不能看见二帝蒙尘!左右也是个,因此施老先生大笔一挥让他南方就义了。

红楼梦

王熙凤----《红楼梦》中人物,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绔子弟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 “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她公然宣称∶ “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著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体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最后落得个“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王熙凤是贾府的实际当权派。她主持荣国府,协理宁国府,而且交通官府,为所欲为。这是个政治性很强的人物,不是普通的贵族家庭的管家婆。她的显著特点就是“弄权”,一手抓权,一手抓钱,十足表现出剥削阶级的权欲和贪欲。王熙凤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了一个阶级。“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不光是王熙凤的个人命运,也是垂的封建阶级和他们所代表的社会制度彻底崩溃的形象写照。

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坏,那些循着这个教育路线培养的老爷少爷们是那样的庸陋可憎,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渐渐坚定了,成熟了。 他对待身边的女孩子们的态度,同情和亲爱始终是主导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带有一些腐朽、邪恶的成分。秦可卿之、秦钟之,林黛玉身世的飘零、身为贵妃的姐姐内心的悲苦,使他开始认识到在男女关系方面尊重与玩弄、纯洁与腐朽、美好真挚与罪恶虚伪的区别,从此他对两性关系逐渐表现出严肃态度,对自己所在的社会表现了深一层的反感。他曾以为天下女孩子的眼泪都要送给他。他爱林黛玉,但遇着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飘逸洒脱的史湘云,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为着他感情的游移不明,林黛玉以血泪和生命对他不断地施加影响,使他从苦痛的体验中逐步摆脱社会势力和贵族恶习对他的纠缠和吸引,使他的性格趋于纯化,头脑趋于清醒,思想感情趋于稳固与坚定。

此外,丫鬟的品格和遭遇也影响着他,使他领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他对女孩子们一般是温存和顺的,但在初期有时也暴露出一些暴戾作风,撵茜雪,踢袭人,训晴雯等的事所遭到的父亲的毒打,经历了这一系列事件之后,他不但永远抛弃了打骂丫鬟的行为,也使他的叛逆思想大为加强,认识更加深刻。从此他对被压迫、被糟践的女孩子的同情体贴之心,更为深切周到、无微不至;而且在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命运认识加深的基础上,进而对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的实质有了理解,从而在态度上有了分明的取舍,如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史湘云,对于晴雯和袭人、麝月,心里有了亲疏的区分。以这种思想认识为基础,才有“诉肺腑”的情节,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从此成熟巩固,生不渝。

封建势力的另一次镇压是王夫人发动的抄检大观园:逼晴雯、司棋,撵走芳官、四儿,大观园最终转入冷落凄凉之境。这主要是,封建势力要摧毁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扫荡一切违背礼教、妨碍贾宝玉走上封建正路的因素。可是贾宝玉目击晴雯等的悲剧和大观园的劫难之后,抛掉对封建势力的唬想,他用血S嵝闯傻摹盾?蓉女儿诔》,无异于一篇叛逆到底的宣言书。

贾宝玉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秩序,但思想上并没有达到否定君权和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一方面他步步发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倾向着被压迫者并且支持他们;他坚持着与林黛玉的爱情,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实这一切,都是凭藉封建势力给予他的特权而产生的,他还不可能否定封建主义的统治。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所反对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林黛玉给予了他精神上的安慰,并且以同样叛逆的“混帐话”来劝宝玉。

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介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也很谦和。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佳葱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们分钱,就抓了两把给了她。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林黛玉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往情真。我们实应改变“林黛玉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偏见.

求《红楼梦》中十个重要人物形象!!!

贴不了了,分开行不?

宝玉:

贾宝玉形象 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坏,那些循着这个教育路线培养的老爷少爷们是那样的庸陋可憎,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渐渐坚定了,成熟了。

他对待身边的女孩子们的态度,同情和亲爱始终是主导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带有一些腐朽、邪恶的成分。秦可卿之、秦钟之,林黛玉身世的飘零、身为贵妃的姐姐内心的悲苦,使他开始认识到在男女关系方面尊重与玩弄、纯洁与腐朽、美好真挚与罪恶虚伪的区别,从此他对两性关系逐渐表现出严肃态度,对自己所在的社会表现了深一层的反感。他曾以为天下女孩子的眼泪都要送给他。他爱林黛玉,但遇着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飘逸洒脱的史湘云,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为着他感情的游移不明,林黛玉以血泪和生命对他不断地施加影响,使他从苦痛的体验中逐步摆脱社会势力和贵族恶习对他的纠缠和吸引,使他的性格趋于纯化,头脑趋于清醒,思想感情趋于稳固与坚定。

此外,丫鬟的品格和遭遇也影响着他,使他领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他对女孩子们一般是温存和顺的,但在初期有时也暴露出一些暴戾作风,撵茜雪,踢袭人,训晴雯等1龋?嬷?吹氖墙痤酥?篮鸵蚪痤恕⒔?褫?的事所遭到的父亲的毒打,经历了这一系列事件之后,他不但永远抛弃了打骂丫鬟的行为,也使他的叛逆思想大为加强,认识更加深刻。从此他对被压迫、被糟践的女孩子的同情体贴之心,更为深切周到、无微不至;而且在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命运认识加深的基础上,进而对她C遣煌?乃枷胄愿懙氖抵视辛斫猓?佣?谔?壬嫌?了分明的取舍,如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史湘云,对于晴雯和袭人、麝月,心里有了亲疏的区分。以这种思想认识为基础,才有"诉肺腑"的情节,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从此成熟巩固,生不渝。 封建势力的另一次镇压是王夫人发动的抄检大观园:逼晴雯、司棋,撵走芳官、四儿,大观园最终转入冷落凄凉之境。这主要是,封建势力要摧毁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扫荡一切违背礼教、妨碍贾宝玉走上封建正路的因素。可是贾宝玉目击晴雯等的悲剧和大观园的劫难之后,抛掉对封建势力的唬想,他用血S嵝闯傻摹盾?蓉女儿诔》,无异于一篇叛逆到底的宣言书。

贾宝玉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秩序,但思想上并没有达到否定君权和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一方面他步步发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倾向着被压迫者并且支持他们;他坚持着与林黛玉的爱情,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实这一切,都是凭藉封建势力给予他的特权而产生的,他还不可能否定封建主义的统治。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所反对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薛宝钗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这一形像的创新性。

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前边所引邹弢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激烈而“几挥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像呢?首先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她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不但谈不上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在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风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大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而且还显示出这个封建主义的信奉者是怎样的冷酷无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午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又说“无情”。“无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也动人”,却不过说她的貌美。丸说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热心人的意思。但“无情”和非热心并不等于奸险。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训,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人有说薛宝钗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伯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情奉和执行;因为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放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是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那种认为薛宝钗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争夺宝玉的看法,既不得合书中的描写,又缩小了这一人物的思想意义。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薛宝钗的有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力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像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薛宝钗性格的发掘,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与陈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间似乎矛盾然而又是奇妙的统一。这就是薛宝钗这一典型形像的根本特点。作者对这个根本特点表现得愈深刻,愈充分,便愈是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这个少女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便愈是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深刻性上,这一形像并不比贾宝玉、林黛玉的形像差,只不过前者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后者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薛宝钗的悲剧虽然不值得人们同情,但它所显示的批判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曹雪芹横绝一代的卓识,正表现在这里,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一形像的匠心,也表现在这里。只有从这个根本特点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这二艺术形像。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薛宝钗的形像也是这样塑造出来的。

薛宝钗这个封建淑女的典型,除了她作为封建礼教的信奉者、执行者和殉道者这一基本点之外,她的性格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

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如她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

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这样,作者又赋予薛宝钗的形像以浓郁的书卷气和优美的诗人气质。在这些地方,作者对她是赞赏的。

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薛宝钗在宝、黛、钗爱情婚姻中的态度和作用,历来是分析宝钗这一形像的重要内容。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钗、黛是一对情敌,有人甚至认为,宝钗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费尽了心机;是她“欺骗了宝玉,害了黛玉”,爬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她简直成了破坏宝黛爱情的元凶和林黛玉的刽子手了。

我们从作品的描写中,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看到的是生活的和艺术的真实。

在二人关系的开始阶段;她们之闻确实是颇为紧张的;在宝黛青梅竹马,情甜意密之时,突然来了一个“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的薛宝钗,这对林黛玉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威胁;特别是当有了“金玉良缘”之说后,黛玉更感到宝钗是她的一个实力雄厚的情敌。所以,她利用—切机会处处对宝钗投以充满敌意的、锋芒毕露的讽刺,总是警惕地暗中窥探宝玉和宝钗的动静。书中多次写到,宝钗和宝玉说话时,黛玉不是及时地来到,就是在背后偷听了去。例如“识通灵”“认金锁”的时候;宝玉看宝钗腕子上的香串时;还有一次,贾母传宝黛二人吃饭,二玉因闹了别扭,黛玉竞一人先走了。宝钗使劝宝玉陪黛玉一起去吃饭;宝玉当时说了一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事后,黛玉多次在宝玉、宝钗面前重复这句话,可见二人的谈话都被黛玉背后偷听去了;这种情况书中还不少。可以这样说,钗、黛关系的紧张,并不是宝钗要与黛玉争夺宝玉引起的,而是黛玉为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处处防范的结果。相反,宝钗对宝、黛的亲近,倒是采取了明智的回避做法。关于这,书中有多次明确的描写。说宝钗为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处处监视宝、黛,陷害黛玉,是不符合书中描写的实际情况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但这并不是说宝钗对宝玉毫无感情,她对宝玉是有爱憎之意的;且时有流露。但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严重束缚,使她连黛玉那样痛苦曲折地表达自己伤感情的勇气也没有,在她看来,婚姻大事完全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婆之言,如果表现出任何一点主动的意图和行动,都是伤风败俗的可耻勾当。薛蟠说她爱上宝玉的话,因太伤了她的廉耻;气得她“整哭了一夜”。事实上,宝钗对宝、黛二人的亲厚,往往表现出一种局外人的超然态度。当宝钗听到有人开他们二人的玩笑时,常常添上几句凑趣;有时自己也开他们的玩笑,并未表现出拈酸吃醋的形景。这就是钗黛和好前、她们在爱情问题上的态度。

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之外,这一对“情场冤家”终于和解了,而且是以黛玉主动认错,承认“往日竟是我错了”而导致和解的。有人认为,这是阴谋家薛宝钗的胜利,幼稚的林黛玉上了当。果真是这样吗?请读渎“秋雨夕闷制秋雨词,金兰契画剖金兰语”那一回吧。宝钗确实征服了黛玉,但那不是用的阴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出宝钗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作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疑癖”,主动作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友情的发展。她们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作者写出了二人友情的建立和发展,就十分明确地排除了对宝钗形像——同时也即对作者的艺术构思——的误解,宝钗不是拨乱其间的小丑,更不是破坏宝留爱情的元凶。她和黛玉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这样,就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扼杀宝、黛爱情的真正元凶——封建统治者。

最后,在薛、林二人当中,贾府统治者选中了薛宝钗,黛玉因此“泪尽而逝”。那么,能否据此断言,这是薛宝钗阴谋诡计的胜利,而林黛玉是阴谋下的牺牲品呢?前边的分析已经作了否定的回答。事实上,贾母等人所以选中了宝钗,是喜欢她“品格端方”,“稳重和平”,而决非她玩弄了什么阴谋诡计的结果。如果把宝玉与宝钗的婚姻说成是宝钗煞费心机造成的“金玉良缘”,恰恰否定了封建礼教戏害青年的幸福和生命的罪恶。事实是,婚后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宝、黛、钗三者的爱情婚烟纠葛,到头来都是一场悲剧——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信奉者的双重悲剧——尽管二者的意义不同——却都是悲剧,真是所谓“干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婚姻悲剧的意义正在这里,它所批判的封建礼教的罪恶的深度也正在这里;这个悲剧;并非仅仅是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而更是一个社会悲剧,时代悲剧。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意义,并不亚于宝、黛二形像。

史湘云

史湘云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着力刻划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在“金陵十二钗”中名列前茅,在《红楼梦》复杂的形象体系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她的形象,对于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广泛地表现作品都起了重要作用。

在对湘云的判词写着:“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判词概括了湘云生于富贵,长于忧患,自幼失去父母,且又遭逢未杨,只能在贫困潦倒中度过苦痛一生的悲惨遭遇。由于她的一生极富变化,因此她的性格也随生活境遇的转变而有所变化。

由于她自幼生活在封建统治的高墙深院内,被禁锢在侯们似海的封建记邸中,长期标准的封建教养,使史湘云接受了一整套陈腐传统的思想观念。在第三十一回写的史湘云与丫环翠缕谈阴阳的一段话中:史湘云认为“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当翠缕提出:“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阴阳了”时,史湘云就说她“糊涂”,骂她“放屁”,接着又把自己的观点作了进上步说明:“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史湘云的这一篇宏论,突出地表现了她受封建的唯心主义的荼毒之深。暴露出了其封建阶级的本质。

在这一湘云与宝钗是同一思想体系的。在她第一次正面出场贾府时,还是与林黛玉同榻而眠,而到了三十七回应邀入诗社时,就被薛宝钗拉去蘅芜苑同住了。在第二十一回,她见到贾宝玉要吃胭脂,就一巴掌把胭脂打落,同时骂他“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才改过。”从这就开始展露出这个贵族少女身上的封建道学气。接着她又操着薛宝钗的腔调,来劝贾宝玉去结交贾雨村之流,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这一番薛宝钗式的言论,惹得宝玉大为光火,立即象过去对薛宝钗一样,斥之为“混帐话”,给她难堪,赶她到别屋去坐。由此可见,在史湘云骨子里的,还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但随着她寄食依人的不幸遭遇和四大家族的衰落破败以及大观园的动荡不安,在最后一次诗会上的《柳絮词》明显地表现了她不愿封建阶级的“春光别去”及对将彻底失去天堂的无限依恋和哀悼。

不过湘云性格的最大转换是在七十六回,那年仲秋节的日明之夜,贾母带领全家在大观园里开宴赏月。他们虽强打精神,寻欢作乐,又是击鼓伟花,又是饮酒赋诗,又是说笑话,但一派肃杀破败的气氛却紧紧围绕着他们。再加上一阵阵传来的呜咽凄清的笛声,敏感多愁的黛玉自然对写感怀,俯栏垂泪。当更定夜阑,席散人归时,只剩下同病相怜的史湘云来宽慰林黛玉。说着说着,她也不禁对宝钗有所鬼抱怨“可恨宝姐姐,天天说亲道地热,早已说今年仲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亲历贾府重大变故,受到宝钗冷落,体会到世态炎凉的湘云终于对封建势力有所隔绝了。她与黛玉共同唱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贵族阶级覆灭前颓丧绝望的哀歌。另外在史湘云身上,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英豪阔大”“需月风光”的品格和横放杰出的才华等一系列的下面形象。 史湘云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她辩证的人物思想性格对揭示作品本身所表现的社会矛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黛玉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恐怕首先是指宝黛爱情的悲剧;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用“造化钟神秀”的诗句,来形容东岳泰山的壮美在他心中引起的惊奇。意思是说: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在泰山上了。贾宝玉在阐述他的“女清男浊说”时道:“天地灵秀之气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

高中常考四字成语及解释

1. 求高中语文考试中常考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高中语文考试常考四字成语及解释:

1、安步当车:从容地步行,就当乘车一般。

2、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

3、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4、百无聊赖:指生活中思想感情没有依托,精神空虚,感觉什么都没有意思。

5、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6、鞭辟入里:鞭辟:鞭策,激动。里:内部。指学习要切实。形容言论或文章说理透彻、深刻。

7、别无长物: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

8、不耻下问: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

9、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10、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11、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

12、不刊之论:不可改易的言论。

13、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

14、不求闻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15、不以为然:不以为是正确的。

16、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

17、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18、差强人意:勉强使人满意。

19、朝秦暮楚:比喻反复无常,也形容漂泊不定。

20、出言无状:说话没有礼貌。

21、粗枝大叶:本形容简略或概括,后形容草率不认真细致。

22、大而无当:当:底。大得没有边际,表示大而不合用。

23、弹冠相庆: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义词。

24、当仁不让:当:遇到。遇到应当做的事就去做,不推让。

25、道貌岸然:道貌:庄严的外貌。岸然:高傲的样子。多指人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

26、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渐达到很高的成就。

27、等而下之:由这一等逐级往下。指跟某一事物比较起来更差。

28、等闲视之:按平常的事情看待。

29、颠沛流离:形容生活困苦受挫折,流离失所,无处安身。

30、顶礼膜拜:比喻崇拜到了极点。

31、耳提面命: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32、罚不当罪:处罚和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33、翻云覆雨: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

34、分条缕析:形容有条有理细致分类或剖析。

35、分庭抗礼:原指宾客和主人分别站在庭院两边,以平等的礼节相见。后用以比喻互相对立,地位相当。

36、焚膏继晷:点起灯继续着白天(干的事)。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或学习等。膏:油脂.焚膏:指点油灯。

37、粉墨登场:用粉,墨化装,登台演出。也比喻坏人乔装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38、风云际会:比喻君臣遇合。也指遇到施展才能的好机会。

39、逢人说项:碰见人便称道项斯的才学。比喻热心替人扬名或称道某事的好处。

40、凤凰于飞:指凤和凰比翼双方。用以比喻夫妻恩爱。

41、腹诽心谤:胸怀不满,心中怨恨。诽,谤:毁谤,说别人的坏话。

42、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变形式,不改变内容。

43、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也可写作“改弦易辙”。

44、感同身受: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感受到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身:亲身。

45、纲举目张:提起渔网总绳,所有的网眼都张开了。比喻抓住事物的要领,就可以带动全面。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46、高山景行: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47、高屋建瓴: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也比喻对事情的把握境界高远,能够十分轻松地驾驭。

48、各得其所:原来表示各自如其所愿,后来也表示每个人或每个事物都能得到适当的安排。

49、沽名钓誉:故意做引人赞扬的事,捞取名誉。

50、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正大的样子。

51、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测量水。比喻眼光短浅,见识片面狭隘。

52、管中窥豹:从竹管里看豹子,比喻不全面的观察或认识。也比喻从观察到的一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2. 高中常考的成语和解释意

(一)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1、耿耿于怀:心事萦绕,不能忘怀。

2、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

3、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

4、目无全牛:比喻技艺高超。也比喻洞察事理,办事精熟。

5、差强人意:(1)还能振奋人们的意志。(2)大致上还能够令人满意。

6、不刊之论: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7、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灾难。

8、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准则或典范。

9、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高超。

10、罪不容诛:指杀了也抵不了其所犯的罪行。形容罪大恶极。

11、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12、万人空巷: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一时。

13、振聋发聩:比喻高超的言论能使麻木糊涂的人觉醒。

14、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15、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使人们心里感到非常痛快。

16、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

17、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

18、不名一文:连一文钱都没。形容极为贫穷。

19、惨淡经营:(1)形容极端艰苦地从事诗文创作。(2)形容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

20、侧目而视:形容敬畏、憎恨等神情。

21、明日黄花:多用来比喻过时的事物。

22、师心自用: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23、事半功倍:形容费力小,收效大。

24、洛阳纸贵:形容好的著作,风行一时,广为流传。

25、不情之请:不合理的请求。常用作求助于人时的客套话。

26、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越来越糟糕。

27、穷兵黩武:用尽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

28、匪夷所思:不是平常人所能想像的。

29、七手八脚:形容很多人一起动手。也形容人多手杂,非常忙乱的样子。

30、苦心孤诣:指尽心竭力钻研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31、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32、莘莘学子:众多的学子。

33、始作佣者: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34、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法纪严明,严格执行。

35、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人不讲道理。

--------------------------------------------------------------------------------

2 回复:高考语文常考成语分类精编 (二)褒贬易误用的成语

贬义词

1、弹冠相庆:指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

2、粉墨登场:比喻登上政治舞台。

3、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做。指什么事都干。

4、灰复燃:比喻失势的人又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消灭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 来。

5、炙手可热:比喻气炎盛,权势大。

6、上行下效:指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做。

7、亦步亦趋:比喻因缺乏主见,任何事都模仿、追随他人。

8、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相追逐、趋附。

3. 求高中常考的成语,所有成语的解释

1 高考语文常考成语分类精编 (一)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1、耿耿于怀:心事萦绕,不能忘怀。

2、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 3、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

4、目无全牛:比喻技艺高超。也比喻洞察事理,办事精熟。

5、差强人意:(1)还能振奋人们的意志。(2)大致上还能够令人满意。

6、不刊之论: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7、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灾难。

8、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准则或典范。 9、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高超。

10、罪不容诛:指杀了也抵不了其所犯的罪行。形容罪大恶极。

11、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12、万人空巷: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一时。

13、振聋发聩:比喻高超的言论能使麻木糊涂的人觉醒。 14、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15、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使人们心里感到非常痛快。 16、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

17、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

18、不名一文:连一文钱都没。形容极为贫穷。

19、惨淡经营:(1)形容极端艰苦地从事诗文创作。(2)形容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

20、侧目而视:形容敬畏、憎恨等神情。 21、明日黄花:多用来比喻过时的事物。

22、师心自用: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23、事半功倍:形容费力小,收效大。

24、洛阳纸贵:形容好的著作,风行一时,广为流传。 25、不情之请:不合理的请求。

常用作求助于人时的客套话。 26、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越来越糟糕。

27、穷兵黩武:用尽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

28、匪夷所思:不是平常人所能想像的。 29、七手八脚:形容很多人一起动手。

也形容人多手杂,非常忙乱的样子。 30、苦心孤诣:指尽心竭力钻研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31、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32、莘莘学子:众多的学子。

33、始作佣者: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34、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形容法纪严明,严格执行。 35、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之明白。

形容人不讲道理。 --------------------------------------------------------------------------------2 回复:高考语文常考成语分类精编 (二)褒贬易误用的成语 贬义词 1、弹冠相庆:指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

2、粉墨登场:比喻登上政治舞台。 3、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做。

指什么事都干。 4、灰复燃:比喻失势的人又重新得势。

也比喻已经消灭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 来。 5、炙手可热:比喻气炎盛,权势大。

6、上行下效:指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做。 7、亦步亦趋:比喻因缺乏主见,任何事都模仿、追随他人。

8、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相追逐、趋附。 9、处心积虑:存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

形容用尽心思的谋划。 10、评头品足:泛指对人对事等多方议论、挑剔。

11、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变形式,而内容、实质不变。 12、沆瀣一气:比喻气味相投者结合在一起。

13、摇旗呐喊:比喻为别人助长声势。 14、翻云覆雨:比喻玩弄手段,反复无常。

15、坐而论道:指空谈大道理而不见行动。 16、一团和气:指态度温和而不讲原则。

17、一唱一和:比喻相互呼应配合。 18、以邻为壑:比喻把困难、灾祸推给别人。

19、颐指气使:形容有势力的人的傲慢神情。 褒义词 1、叹为观止: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2、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颂。 3、东山再起:指隐退后复出任职。

4、雨后春笋:比喻新事物大量迅速地涌现出来。 5、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流行,行成风气。

6、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7、不刊之论: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8、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高超。 9、耳提面命:形容严格要求殷切教诲。

10、苦心孤诣:指尽心竭力钻研达到别人所无法达到的地步。 高考语文常考成语分类精编 (三)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1、灯红酒绿:(1)形容夜饮聚会的情景。

(2)多用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2、苦心孤诣:(1)指尽心竭力钻研,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2)指为了达到目的而费尽心思。 3、想入非非:(1)指意念进入玄妙虚幻的境界。

(2)形容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 。 4、按图索骥:(1)比喻做事守教条,而不懂得变通。

(2)比喻依据一定的线索去寻找事物。 5、左右逢源:(1)比喻做事很顺利。

(2)比喻办事圆滑。 6、不绝如缕:(1)形容形势十分危急。

(2)形容声音微弱而悠长。 7、暗送秋波:(1)比喻美女暗中以眉目传情。

(2)比暗中讨好别人或暗中勾搭。 8、行云流水:(1)形容诗文书法等自然流畅,不受拘束,就像飘浮着的云和流 动着的水一样。

(2)形容事物流传不远,易于消失。 9、feng花雪月:(1)指华丽空洞的诗文或言论。

(2)比喻男女欢爱的风流事。 10、瞻前顾后:(1)形容做事谨慎。

(2)形容顾虑太多,处理事情犹豫不决。 --------------------------------------------------------------------------------4 回复:高考语文常考成语分类精编 (四)使用对象易误用的成语 1、巧夺天工:人。

4. 高中常考成语

1. 哀鸿遍野:比喻 *** 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2.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3. 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4. 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饥饿的悲惨遭情景。嗷嗷,哀号声;哺,喂食。

5. 筚(bì)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形容创作的艰苦。

6.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7.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白驹,骏马。

8.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9.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10. 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11.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谦虚说法。

12. 不足为训:不值得很为效法的准则。训,准则。

13. 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比喻,使明白。

14. 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得很快。胫,小腿。

15. 不负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

16. 不为(wé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

17. 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18. 不卑不亢:对待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了不傲慢自大。卑,低下;亢,高。

19. 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没出息。稂、莠,田里的野草。

20.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21. 不容置喙(huì):不容别人插嘴。喙,嘴。

22. 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23.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意。然,对,正确。

24. 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25. 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修改。

26. 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一急促。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

27.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谨畏惧而又愤怒的样子。

28.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地。

29. 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

30.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原是君主时代臣下给君主奏章中的套语。

31. 曾几何时:时间没有过去多久。

32. 曾经沧桑: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放在眼里。

33. 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蚕、鲸,名词作状语)

34. 沧海一粟(sù):比喻非常微小。粟,谷子。

35. 从善如流:接受善意的规劝,如同水流向下那样迅速而自然。

36. 大快人心: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37. 大而无当:虽然大,但是不合用。

38. 大智若愚:某些有才智有才能的人不露锋芒,表面看来好像很愚笨。多含褒义。

39.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40. 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勇于承担,不谦让,不推托。仁,正义,正义的事,引申为应该做的事。

41. 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

42. 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水平。

43. 顶礼膜拜:比喻崇拜到极点,含贬义。

44. 东山再起: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比喻失

5. 高考常考成语及其释义

这里是十几年全国各地考过的成语,很多你肯定不认识

1994:别具一格:别:另外。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不落窠臼:窠:鸟巢;臼:舂米的石器。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匠心独运:匠心:工巧的心思。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独树一帜: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1995: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

半斤八两:八两:即半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首当其冲: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想入非非: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

1996:应接不暇:暇:空闲。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琳琅满目:琳琅:精美的玉石。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目不暇接: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

美不胜收: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1997:莘莘学子:众多学子。

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趋之若鹜:趋:快走;鹜:野鸭。象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

万人空巷: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1998:望其项背:可以赶上。

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老虎。形容蓄谋已久。

火中取栗: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拭目以待: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耸人听闻: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骇人听闻: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1999: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一劳永逸:逸:安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

2000:汗牛充栋:栋:栋宇,屋子。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淋漓尽致: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洗心革面: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悔改。

左右逢源:逢:遇到;源:水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2001: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颐指气使: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使:用神情气色支使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

车水马龙: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蓬荜生辉:蓬荜:编蓬草、荆竹为门,形容穷苦人家。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

2002: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开卷参差。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

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有口皆碑:碑:指记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人人称赞。

偃旗息鼓: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闻过则喜:过:过失;则:就。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

道听途说: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这里是十几年全国各地考过的成语,很多你肯定不认识

6. 高考常考成语及其释义

1: 官样文章——比喻徒具形式的例行公事,或做样子给人看的虚文滥调

2: 望其项背——能够看到别人的颈项和脊背。比喻有能力赶上

3: "绝无仅有——再也找不出来,极为罕见"

4: 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相追逐、趋附。含贬义。

5: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观点一致。志:志向。道:方向

6: 略胜一筹——筹:筹码。略微高过一筹码。指两相比较,稍微强一点

7: 匪夷所思——匪:平常。不是平常人所能想像的

8: 匠心独运——匠心,巧妙的心思。形容创造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的创作构思

9: 触类旁通——触:接触。通:通晓。掌握了某一事物的规律或知识,就能够以此类推,了解同类的其他事物

10: 鬼鬼祟祟——行事暧昧而不光明

11: 三人成虎——城市里本无老虎,但只要有三个人慌传市里有虎,听着就会以为真有虎了。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12: 功败垂成——垂:接近,将要。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含惋惜意

13: 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地位、辈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14: 韬光养晦——韬:隐藏。光:光芒,锋芒。晦:晦迹,即隐藏踪迹。指隐藏自己的才能、锋芒,不使外露

15: 好高鹜远——骛:通“务”,追求。指不切实际的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16: 脍炙人口——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为众人所称美

17: "明珠暗投——旧时比喻怀才不遇,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

18: 颐指气使——颐:腮帮。指:指挥。气:神情。使:指使。用面部表情和出气发声做出示意来指使别人。形容有势力的人的傲慢神情

19: 耳濡目染——濡:沾染。因经常听到看到而不知不觉受到影响

20: "别出心裁——独出巧思,不同流俗"

21: 一语破的——一语:一句话。的:箭靶。比喻一句话就说到问题的实质

22: 一往无前——一往:一直向前。无前:前面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多形容勇猛前进

23: 返璞归真——璞:朴素。归:回到。真:纯真。去掉外表的装饰,返回到质朴、纯真的状态

24: 引吭高歌——放开喉咙高声歌唱

25: "为虎作伥——为老虎引路的鬼。比喻给坏人做帮凶,为坏人效劳"

26: "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辛。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

27: 目不暇接——暇:空闲。接:接触。眼睛来不及看。形容吸引人的食物很多,看不过来

28: "草菅人命——菅:一种野草。如同除草,任意害人性命"

29: 墨守成规——比喻拘泥于成见而不善于机变

30: "赴汤蹈火——形容不畏艰难险阻,奋不顾身"

什么相什么什么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 什么好相什么的四字成语

好好先生 与人无争,只求相安无事的人。

花好月圆 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

娟好静秀 形容容貌秀美,性情柔和。

上好下甚 上面的喜爱什么,下面的人就会对此爱好的更加利害。

为好成歉 比喻好心得不到好报,将恩作仇。

众好众恶 众人喜爱或众人厌恶。

作好作歹 比喻用各种理由或方式反复劝说。

不好意思 ①表示碍于情面而只能怎样或不便怎样。②害羞;难为情。

来好息师 招致和好,停止战争。

弃好背盟 抛弃友好,违背盟誓。

三好二怯 指时好时病。形容体弱。同“三好两歹”。

三好两歹 身体三天好,两天不好。指时好时病。形容体弱。

三好两歉 指时好时病。形容体弱。

说好说歹 ①指百般劝说或请求。②褒贬,评论好坏。

2. 带相字的成语有哪些

相亲相爱、相濡以沫、相见恨晚、生相依、教学相长、大相径庭、相形见绌、肝胆相照、相得益彰、弹冠相庆、王侯将相、面面相觑、鹬蚌相争、相敬如宾、狭路相逢、自相矛盾、惺惺相惜、萍水相逢、休戚相关、相辅相成、刮目相看、心心相印、息息相关、似曾相识、陌路相逢、针锋相对、相提并论、伯乐相马文人相轻、骨肉相连、相安无事、相依为命、旗鼓相当、相映成趣、形影相吊、奔走相告、两情相悦、交相辉映、一脉相承、白衣卿相、陈陈相因、相形见拙、相生相克、同病相怜、另眼相看、短兵相接、相呴以湿、臭味相投、出将入相、真相大白、穷形尽相、冤冤相报、吉人天相、唇齿相依、守望相助、口耳相传反唇相讥、鸡犬相闻、开诚相见、和睦相处、祸福相依、刚柔相济、息息相通、不相为谋、口口相传、朝夕相处、意气相投、官官相护、素不相识、私相授受、相机行事、刮目相待、言行相顾、相逢恨晚、不相上下、气味相投、遥相呼应、红豆相思、额手相庆、山中宰相、相反相成、不耻相师、帝王将相、兵戎相见辅车相依、相鼠有皮、相貌堂堂、相对无言、代代相传、同气相求、形影相随、自相残杀、相时而动、一相情愿、相煎何急、项背相望、指囷相赠、凶相毕露、各不相谋、互相推诿、大相迳庭、以礼相待、入骨相思、相差无几、拔刀相助、一脉相传、相机而动、倒屣相迎、官官相卫、桴鼓相应、宽猛相济、怒目相视山水相连、赤诚相待、相与为一、相知恨晚、解囊相助、素不相能、地狱变相、骨肉相残、邂逅相遇、鸿案相庄、祸福相倚、相视而笑、浪子宰相、不相闻问、同声相应、燕雀相贺、青眼相看、冠盖相望、白首相知、恶语相加、相煎太急、推诚相见、两虎相争、名实相副、相沿成习、楚囚相对、两相情愿、相去无几。

3. 相什么的四字成语

相的四字成语 :

另眼相看、

代代相传、

面面相觑、

相提并论、

遥遥相对、

息息相关、

肝胆相照、

和睦相处、

交相辉映、

相得益彰、

鸿案相庄、

凶相毕露、

自相残杀、

守望相助、

相辅相成、

相形见绌、

言行相顾、

大相径庭、

相安无事、

萍水相逢、

形影相吊、

心心相印、

真相大白、

一脉相承、

素不相能、

陈陈相因、

相生相克、

唇齿相依、

生相依、

素不相识

4. 相什么以什么的4字有什么

相濡以沫

相得益彰

相形见绌

相敬如宾

相辅相成

相形见拙

相提并论

相映成趣

相依为命

相亲相爱

相见恨晚

相安无事

相机行事

相貌堂堂

相得益章

相与为一

相反相成

相濡以泽

相呴以湿

相视而笑

相时而动

相机而动

相煎太急

相鼠有皮

相生相成

相濡相呴

相知有素

相差无几

相生相克

5. 相的所有四字成语大全

带相的成语

毫不相干:指丝毫没有任何联系

患难相扶:扶:支持,帮助。在忧患灾难中互相扶助

萍水相遇: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

推诚相待:诚:诚实的心意。指以真心对待人

舳舻相接:舳:船尾;舻:船头。形容船与船相接,数量多

拜相封侯: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名义或官职。任命为宰相,封为列侯。形容成就功名,官至极品

骨肉相亲:骨肉:骨和肉,比喻至亲;亲:亲爱。比喻父母、兄弟、子女之间相亲相爱的关系

怒目相视:

首尾相救:救:援助。头和尾相互援助。比喻前后互相援助

相互尊重:尊重:敬重,重视。指互相重视

相交有年:做朋友相交已有多年。形容交谊很深

相机而行:相机:观察当时情况。看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决定自己的行动

相体裁衣:相:视。量体裁衣,比喻根据实际具体情况而做出计划和行事

拔刀相济:拔:抽出。拔出刀来助战,多指见义勇为

备位将相:备位:充数,徒有其位。指白占据将相要位

表里相合:表里:内外;合:协同。里外相互协同

实不相瞒:瞒:欺骗。实话告诉,决不欺瞒

肝胆相见:肝胆:比喻真诚的心。比喻对人忠诚,以真心相待

两国相战,不斩来使:指作战双方不能杀来往的使者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斗:争斗。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形影相追:形:形体;影:身影;追:追随。像影子离不开形体一样,一刻也不分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各不相下:各:各自;下:位置低。双方相比分不出高下。指双方对峙分不出胜负

名实相称:指名声与实际一致

伤相枕:枕:以头枕物。亡受伤者相互枕藉而卧。形容伤亡者多

血脉相通:血脉:血统。指有血缘亲属关系。比喻关系极为亲密

有缘千里来相会:人与人之间只要有缘分,即使相离很远也会相见

白发相守:白头:头发白。指夫妻相爱相守一直到老

出洋相:露出令人作笑的丑相,略带幽默的失态

不明真相:明:了解清楚;真相:本来面目。不明白事情的本来面目

不相违背:指不会互相不符

互不相容:互相不能容纳对方。指高职位官员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行使职权时彼此不一致

互相残杀:彼此之间互相残酷地厮杀

天人相应: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

小家子相:相:相貌,样子。小户人家的气派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相:估量,评价。指不能以貌取人就像海水不能用斗来量一样

鼎力相助:鼎力:大力。大力相助。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词,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气话。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

单相思:相思:想念。单恋,男女间仅一方爱慕另一方

相对无言:指彼此相对说不出话来。

相貌堂堂:形容人的仪表端正魁梧。

人不可貌相: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

吉人自有天相:相:帮助,保佑。谓天佑善人。同“吉人天相”。

烽火相连: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指边防常抓不懈,比喻战火不断。

人生何处不相逢:〖释义〗指人与人分手后总是有机会再见面的。

蚌鹬相持: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徒使第三者得利。

白头相并:犹言白头偕老。夫妻相亲相爱,一直到老。

自相惊扰:自己人互相惊吓不安。

真相毕露:真面目完全显露出来

鹬蚌相持:《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

义气相投:彼此志趣、性格相投合。

6. 四字成语,什么相

相亲相爱、

相濡以沫、

相见恨晚、

生相依、

教学相长、

大相径庭、

相形见绌、

肝胆相照、

相得益彰、

弹冠相庆、

王侯将相、

面面相觑、

鹬蚌相争、

相敬如宾、

狭路相逢、

自相矛盾、

惺惺相惜、

萍水相逢、

休戚相关、

相辅相成、

刮目相看、

心心相印、

息息相关、

似曾相识、

陌路相逢、

针锋相对、

相提并论、

伯乐相马、

文人相轻、

骨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