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陵散绝是什么意思?

2.广陵散的题解

3.《广陵散》乐曲的故事

4.求《广陵散》的背景故事,越详细越好

广陵散绝是什么意思?

广陵散绝的故事-《广陵散》的故事

这句话意思:我因吝啬坚持不传授(给他),《广陵散》到今天(将要)绝传了!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它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即古时的《聂政刺韩傀曲》,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

今所见《广陵散》谱重要者有三,以《神奇秘谱》的《广陵散》为最早,也较为完整,是今日经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45段,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

扩展资料:

?

《广陵散》的各曲段分为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整个过程大致相切合。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记载,聂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勇士。当时韩国大臣严遂(字仲子)与韩相韩傀(字侠累)产生了仇隙。严仲子花重金试图收买聂政去刺杀侠累。

聂政原本为一市井“屠狗辈”,因要赡养老母,故拒绝了严仲子的厚礼。后来聂政的母亲离世,聂政在安葬母亲之后,对严仲子说自己本来是市井之徒,而严仲子作为“诸侯之卿相”。

广陵散的题解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唤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神奇秘谱》:臞仙按琴史曰。“晋书载:广陵散者,嵇康,字叔夜,谯国之人也。尝游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辨,因索琴弹之,为广陵散曲,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时司马懿为大将军,康与钟会为长史。会每与康交,而康不为礼,会以此憾火,因谮康欲助毋丘俭。司马懿既昵信会,遂害之。康将刑东市,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已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於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悔焉”,又琴书曰“嵇康广陵散本四十一拍,不传於世。惟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从康学靳惜不与,后康静夜鼓琴弹广陵散,孝己窃从户外听之。至乱声小息,康疑有人,推琴而止,出户果见孝己,止得三十三拍。后孝己会止息意,续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然广陵散曲,世有二谱。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於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谱为正。故取之。

《西麓堂琴统》:晋谯国嵇康善琴,尝游会稽宿华阳亭。有异人夜诣康,授以广陵散曲,使秘勿传。嵇康受而秘之。后司马懿将刑康东市,复取琴弹之曰,“广陵散绝矣。”先是,其甥袁孝己从康学琴,每叩是曲,辄靳不许。康夜弹琴,孝己窃从户外听之,至乱声小息,康觉而止。曲本四十一拍,去引外,孝己所闻止三十三拍,后续成八拍,总四十一拍。其名曰广陵散者,扬州本广陵地,言魏散亡,自广陵始也。韩皋闻鼓琴至止息,叹曰,“美哉,嵇康之为是曲!”即此。

《琴苑心传全编》:按琴史、晋书载,广陵散曲者,嵇康,字叔夜,谯国之人也。尝游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辨,因索琴弹之,为广陵散曲,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又琴书曰:“嵇康广陵散曲。本四十一拍,不传於世,惟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从康学,靳惜不与。后康静夜鼓琴,弹广陵散,孝己窃从户外听之。至乱声小息,康疑有人,推琴而止,出户果见孝己,止得三十三拍。后孝己会止息意,续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臞仙曰:“广陵散曲有二谱,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於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谱为正。故取之”。

《希韶阁琴瑟合谱》:此操笛道人云:“得自神授”。按紫霞洞谱云:“嵇中散尝游洛西,暮宿华亭,夜分,引琴而弹,忽有客诣之,与康共谈音律,词致清辨,因索琴弹广陵散一曲,声调绝伦,遂以授中散,韩皋谓中散琴曲有广陵散者,以王陵、毋邱俭辈皆自广陵散败,言魏之散亡,自广陵始,故名其曲曰广陵散”。王幼学云:“散乃曲名,如操、弄、引、吟之类”。

《醒心琴谱》:据《晋书》所载,嵇康尝游于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谐之,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辨,因索而弹之,为《广陵散》曲。其声调绝伦,授之予康。康誓不传人。其客不言己姓名,只说为“古人”。时嵇康为司马氏所忌,借故害之,杀康于东市。康顾视日影,索琴弹《广陵散》。曰:昔袁孝己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又琴书曰:嵇康《广陵散》本四十一段,不传于世。唯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从康学靳惜不与。康静夜鼓琴,弹《广陵散》。孝己窃从户外听之,后被康所觉,只得三十三段。后孝己会止息意,续成八段,共四十一段,序引在外。世亦罕知此曲。后至隋,此曲传于宫中。隋亡而入于唐宫。唐亡,其谱流落民间。至宋高宗时,御府复收此曲。明朱权《神奇秘谱》所载,即此谱本也。

《广陵散》者,叙事曲也。昔战国时,聂政之父为韩王铸剑,因误期被杀。聂政成年,誓报父仇,故入宫行刺,未遂而出逃。后于山中遇仙人授予琴艺。政不欲连累家人,漆面而变其形,吞炭而变其声,学习七年,欲往行刺。然路遇其妻,识得其齿。故政以石击碎牙齿,复学三年,而琴艺精绝。而后鼓琴于阙下,路人皆惊其艺。韩王闻之,招其入宫鼓琴。政藏剑于琴内,入于宫中,于鼓琴时刺韩王,而欲不露身份,遂自剥面皮而自尽。宫廷欲知其身份,故曝尸于市,悬赏识者。政姊闻之,念政为父报仇,已舍其身,自复何惜己之性命,使弟之名埋没,遂往相认,述政为父报仇之事,扬聂政之名,而后自尽。《广陵散》曲,即述此聂政刺韩王之事也。

此传谱者,全本共四十三段,分为《开指》一段,《小序》一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窃以为有过冗长,略嫌繁复,故重作节本,分为《开指》一段,《小序》一段,《大序》一段,《正声》十五段,《后序》三段,共二十一段。

《广陵散》后记

《琴学初津》:

原评:

(二段)平淡深远,缓缓弹去,细细审之,如元人一幅气运笔墨,若不细心领略,自觉无味。

(三段)操弦不谙斯曲,如入山阴道上,而不视其美也。

(五段)静中消遣,真是一大骨董。

(六段)几带起,几拨刺,臞仙作秋鸿,窃而用之。

(七段)妙在不疾不离,就入乱后,一收痛快。

(九段)轻描淡写,趣味无穷深远。

按是曲,嵇康於孤馆清夜弹琴,而遇神人世间所授,调用黄钟慢二,仍借林钟宫音,调亦神奇,意亦深远,音取宏厚,指取古劲。弹宜和缓,拨刺尤宜平静,抑扬顿挫,起伏虚灵,细心静作,自有神奇之韵,非泛曲与其比例也。至於用调,实法古而非立异也。古诗云:“侧商调里唱伊州”,又有侧楚,侧蜀,余以此语推之,而调之类此者,抑系侧调,诚不谬哉。然是调相传散失无存,今得之蕉庵谱中,是否原曲,莫能审辨,听其节奏,宫商从容高古,取用之奇,得示曾有,惜其原谱,指法徽分,错讹殊多,但他谱示经遇目,惟与古斋曲目之中,亦经收录,谱示行世,深为憾事,兹依蕉庵谱,细加厘正,聚其气韵,则不致逆指抗音疏散之弊。

《十一弦馆琴谱》:嵇叔夜广陵散绝传於世,固人人所得而知也。嵇叔夜广陵散实未绝传於世,则非人人所得而知也。晋书嵇康传:“临刑东市,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己当从吾学广陵散,吾固靳之,广陵散於今绝矣。’此广陵散绝传之证也。太平御览引文士传,嵇康临,颜色不变,谓其兄曰,‘以琴来否?’兄曰‘已至。’康取调之,为太平引。曲成,叹息曰,‘太平引绝於今日耶?’此绝传者是太平引,非广陵散之证也”。......唐以前各家琴书俱载有广陵散,其果未绝传之又一证也。......袁孝尼从中散学琴为一事、中散临刑鼓太平引为又一事。史书误合为一耳。

《琴学业书》:广陵散非嵇康所作也,聂政剌韩王曲也。

《桐乡冯水广陵散谱》

序:广陵散琴操,见晋书嵇叔夜传,叔夜东市临刑云,“悔不将此曲传袁孝己”。元耶律晋卿云,“此曲传自唐王遨”。是此曲之传皆在叔夜已之后,是否果为原作,不可考。然后世言琴家恒思见此曲而不得,他谱存者不过数段,盖伪托也。惟臞仙神奇秘谱列於道卷都,据云传自隋宫,明郎仁保(瑛)七修续稿曾叙其事,而列其词句。晋卿亦有弹广陵散诗序,其词名略有不同处,或臞仙时传抄之误。晋卿称栖严老人於此曲最擅长,栖严苗姓,名秀实,金泰和时供奉也。据此二端,虽不敢断为原作,要亦隋唐间之谱矣。顷见嘉靖本明藩徽邸风宣玄品为撰刻琴谱、列是曲於卷五中,其词名及拍,皆与七修续稿相同。是必藩徽邸采诸臞仙者也。风宣谱世亦不易观,爰照原本重梓,以广其传,予非矜“广陵散”之奇,实欲存隋唐间之声调耳。今世所传琴谱至古为明刊宋谱,且不数见,更遑论隋唐!臞仙谱作於永乐,既云传自隋宫,当必有据。更证以晋卿之诗,至近亦唐宋谱也。处今之世,能得唐宋之声,不亦大可实贵哉?原谱或有可疑,缺落处以及词名之异同,特为逐条辩正。并将晋卿序七修续稿附录於后以次参考。

后记:嵇叔夜能作广陵散,史氏谓嵇叔夜宿华阳亭,夜中有鬼神授之。韩皋以为“扬州者,广陵故地,魏氏之季,毋丘俭辈皆都督扬州,为司马懿父子所杀。叔夜悲愤之怀,写之於琴,以名其曲、言魏之忠臣散殄於广陵也。盖避当时之祸,乃托於鬼神耳。”叔夜自云,“靳固其曲,不以传袁孝己。”唐乾符间待诏王遨,为季山甫鼓之。近代大定间汴梁留后完颜光禄者命士人张研一弹之,因请中议大夫张崇为谱序。崇备叙此事,渠云,“验於琴谱,有井里、别姊、辞卿、报义、取韩相、投剑之类,皆剌客聂政为严仲子剌杀韩相侠累之事,特无与扬州事相近者。意其叔夜以广陵散名曲,微示其意,而终畏晋祸。其叙其声,假聂之事为名耳。韩皋徒知托於鬼物以避难,而不知其序其声皆有所托也。”崇敬之论似是而非。余以为叔夜作此曲也,晋尚未受禅,慢商与宫同声,臣行君道,指司马懿父子权侔人主,以悟时君也。又序聂政之事以讥权臣之罪,不侠累,安得仗义之士以诛君侧之恶?有所激也。不然,则远引聂政之事,甚无谓也。泰也间,待诏张器之亦弹此曲,每至沈思、峻迹二篇缓弹之;节奏支离,未尽其善。独栖严老人混而为一,士大夫期其精妙。其子阑亦得栖严之遗意焉。

《琴操》:聂政剌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政未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拨剑剌王,不得。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妻,从置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耳。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而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复报?”援石撃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政於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剌韩王,杀之。曰,“乌有使者生不见其父,可得使乎?”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犂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磔政形体,市系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斤。”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犂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政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故曰聂政剌韩王。(作聂政剌韩王曲)

《北堂书钞》:广陵散:晋书,嵇康传云,“初,康尝游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后康将刑乐市,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太平御览》:聂政剌韩王都,聂政之所作也。聂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时不成,韩王杀之,时政未生。及壮问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拨剑剌韩王,不得志,政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韩国。道逢其妻,妻对之泣下。对曰“夫人何故泣?”妻曰,“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相思见。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我心悲而泣也。”政曰,“天下人齿,尽相似耳,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而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复报?”援石撃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琴,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鼓之。内刀在琴中,政於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剌韩王,杀之。曰,“乌有使者生不见其父,可得乎?”政杀国君,罪当及母,即自犂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磔政形体,市,系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斤。”遂有一妇人往而哭之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犂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政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故曰,聂政剌韩王。(作聂政剌韩王曲)

《琴史》:杜夔,字公良,河南人。邃於声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为魏太乐令,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帝尝对宾客,欲使吹笙鼓琴,夔有难色。帝怒,以他事黜之。或云,夔妙於广陵散,嵇康就其子孟求得此声。(杜夔)

《琴史》:嵇康,字叔夜,谯国之人也。有冠偏之才,韬世之量。导生以存道,居正以待时,而卒不见容於衰世,古今所悼愍者也。博综技艺,特妙丝竹;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於音声也。尝著琴赋,......於琴德备矣,尝为中散大夫。时晋将篡魏,叔夜不乐仕近,钟会以康负德望,劝司马诛之。康临刑,顾日景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於今绝矣”。时年四十。或云,康游於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久,忽有客诣之,自云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亦不言姓字,此说已怪,不足据也。知叔夜之意者,惟唐之李勉乎。(嵇康)

《琴史》:袁准,字孝尼。陈郡人。少好琴,未尝一日彻去。尝学广陵散於嵇叔夜,叔夜靳而不传,临终悔之。官至给事中。或传孝尼乃叔夜之甥,尝窃传其曲,谓之止息,然据叔夜琴赋已有广陵止息,岂自古已立此名,而叔夜孝尼复润色之耶?(袁准)

《琴史》:广陵之作,叔夜寓深意於其间,故其将犹恨不传。后之人虽粗得其音,而不知其意,更历千载而后得韩皋,可以无憾矣。然叔夜知魏晋之祸,而不知身之祸,命矣夫!或云,叔夜传广陵於杜夔之子,盖与论乐耳,非授此曲也。(韩湟及其子皋)

《通志》:河间杂弄二十章:广陵散,嵇康后,此曲遂绝。往往后人本旧名而别新声也。

《潜确居类书》:广陵散:(晋书)嵇康尝游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曰,“君试以琴见与。”乃弹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后康临弄东市,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请学广陵,吾靳固不与,广陵散於今绝矣。谢灵运诗,“凄凄明月吹,恻恻广陵散。”明月吹,亦琴曲名,凄恻哀声也。

《广陵散》小标题

《神奇秘谱》:慢角调,开指;

小序:止息;

大序:井里第一,申诚第二,顺物第三,因时第四,干时第五;

正声:取韩第一,呼幽第二,亡身第三,作气第四,含志第五,沉思第六,返魂第七,徇物(一名移灯就座)第八,冲冠第九,长虹第十,寒风第十一,发怒第十二,烈妇第十三,收义第十四,扬名第十五,含光第十六,沉名第十七,投剑第十八;

乱声:峻迹第一,守质第二,归政第三,誓毕第四,终思第五,同志第六,用事第七,辞乡第八,气冲第九,微行第十;

后序:会止息意第一,意绝第二,悲志第三,叹息第四,长吁第五,伤感第六,恨愤第七,计亡第八。

《西麓堂琴统》第一谱:

一,无开指;二,小序分三段,“止息”注于第一段之下,三,余同《神奇秘谱》。

《西麓堂琴统》第二谱:

一,无“开指”,但曲前另加“慢商品”一段;

二,“小序”作“小引”,也是三段,但无“止息”的小标题;

三,“大序”五段的小标题与神奇,风宣同;

四,“正声”第一段“取韩”作“取韩相”,第十三段“烈妇”用“别秭”,第十四段“收义”作“报义”第十五段“扬名”作“扬明”;

五,“乱声”作“契声”,但“乱声”十段的十个小标题均与神奇,风宣同;

六,“后序”第五段“长吁”作“长呼”,余与神奇,风宣同。

《琴苑心传全编》:与《神奇秘谱》同。

《琴学业书》:与《风宣玄品》同。

《广陵散》乐曲的故事

广陵散》是一首叙事曲,今人所听到的此曲,传为嵇康所作,曲作者嵇康借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抒发自己的抱国之心和对政局的不满。《广陵散》的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1段、小序3段、大序5段、正声18段、乱声10段、后序八段六个部分。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刻划了他不畏、宁不屈的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人们一般都知道“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的文学才华,却不知道他精琴艺`通音律`善作曲的音乐才华,实在不在文学才华之下。然而,这样一个奇才却惨在司马昭的屠刀之下,临邢含恨操琴,一曲《广陵散》,表明了嵇康至不屈服于司马昭*威的骨气。

《广陵散》是一首古曲,最早流传在东汉末年的广陵地区(即公安徽寿县),故此而得名。自小喜爱音乐,弦管丝竹样样能行,对琴犹钟的嵇康,十分喜爱这首乐曲,他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乐曲进行了加工发展。关于嵇康如何学得这首古曲,有过这样一段传说:

有一次,嵇康去游洛西,因天色近晚,就留宿在华阳亭。深夜,正在他弹琴消闲时,忽然闯进一个自称“古人”的不速之客,此人与他大谈音律,还奏了一曲《广陵散》。嵇康一下就被乐曲铿锵有力的旋律抓住了,请求客人教授,客人答应教他,但有个条件,要他发誓不再传别人,也不得说出是谁教授的。

这个故事虽然不太可信,但会弹《广陵散》的人却是事实。嵇康因弹此曲最有心得,所以历史上就把《广陵散》和他的名字连在一起了。至于这首曲子的内容,后世许多琴家都认为与聂政刺韩王的传说有关。

聂政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他的父亲被韩王,父亲时,聂政尚在母腹。长大后聂政知道了父亲被害的遭遇,决心为父复仇。他上泰山刻苦学琴,并有意改变了自己的面貌和声音。10年后返回韩国,在离皇宫不远的地方弹琴,行人无不驻足而听,据说连牛马也停步不前。这消息转到韩王耳里,韩王于是召他进宫演奏。聂政趁韩王沉浸在琴声中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向韩王,韩王中剑身亡,聂政终于报了杀父之仇。为了不连累母亲和姐姐,聂政毁了自己的面容壮烈去。郭沫若同志的历史剧《棠棣之花》写的就是这个故事。

《广陵散》所表达的情感确实与这个传说所包含的情感有不少相通之处。乐曲中的反抗精神自然引起笑傲山林的嵇康的共鸣,他把对恶贯满盈的路人皆知的司马昭的痛恨全都凝聚在乐曲中。司马昭很想利用嵇康的才华`名望为自己服务,多次要他出来做官,嵇康却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他的好友山巨源因劝过他出来做官而收到嵇康的绝交信。司马昭对嵇康的拒绝自然怀恨在心,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嵇康终于含冤入狱。在狱中嵇康写下了《幽愤诗》作为自己的绝笔。

公元263年,一个秋天的上午,洛阳东门外,嵇康席地而坐,安详地调好弦。几声激越的高音顿时划破寂的空气,琴声时而压抑幽愤,时而激昂慷慨。刑场上聚集的3000太学生无不挥泪流涕,感叹唏嘘。一曲弹罢,嵇康无限感慨地说:“这《广陵散》如今就要绝响了……”

《广陵散》失传了,但嵇康临刑不惧,弹琴述志的故事致函载入史册,千古流传。

乐曲一开始,仿佛是若有所感所思,有种推敲和辨认的等待,沉稳、倏然,音色悠扬清澈、不着尘污。但是仅略做迟疑,音色陡然下落,情绪随即一层层推开,虽然节奏依然有条不紊,但揉弦时毫无迟疑,充满了决断和帷幄。行至乐曲中段,音调突然上扬,并很快将此乐句做以反复,似用来强调语气,仿佛一石击开千层浪,一种凛然的霸气、一束清矍的孤傲,跃然而出。曲中的顿音似是斩钉截铁之念已捻熟于胸。随着乐曲的推进,琴声变得萧瑟、激昂,带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气势。到高潮时,琴弦弹拨得密不透风、节奏急促、气氛紧张,音律振荡之间有种遮掩不住的兵戈戎马之气,流露出一派昂扬不屈的气节。像烈酒盈杯后一饮而尽的飒爽,像洒酒于足下方寸之地以敬鬼神的悲切和决然。勾、挑、揉、打、抹等手法的变化,揉在琴声中,令乐曲有了万般变化着的丰富音色和跌宕起伏的气韵,让人目不暇接,神魄随之飞扬。那些铿锵的音符,仿佛是从琴弦上飞溅而出,夹杂着力量和激情喷涌迸发,一泻千里,有种掷在耳中都感疼痛的结实。

可以想象嵇康临刑时弹奏《广陵散》时的酣畅和沉浸。高士之所以高,最在气节。那种从容,尽释满怀的抱负,将生掷于身后的铮铮铁骨,面对一生的感慨,唯有指下寥寥数根琴弦,代舒情怀。能解《广陵散》的词句,莫过与嵇康自己的诗作:“凌高远盻。俯仰咨嗟。怨彼幽絷。室迩路遐。虽有好音。谁与清歌。虽有姝颜。谁与发华。仰讯高云。俯托轻波。乘流远遁。抱恨山阿。” (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据说嵇康有一把名贵的古琴,为了这张琴,他卖去了东阳旧业,还向尚书令讨了一块河轮佩玉,截成薄片镶嵌在琴面上作琴徽。琴囊则是用玉帘巾单、缩丝制成,此琴可谓价值连城。有一次,其友山涛乘醉想剖琴,嵇康以生命相威胁,才使此琴免遭大祸。可以想知嵇康是将琴与性命等同相看。不过以嵇康之清高,不会为物所束,只是琴亦有魂魄,好琴亦为性命相惜的知音。此琴与嵇康共喜共忧、同歌同叹,相与相伴,琴与抚琴者相知相通,此种气血之交融,非言语能表述。所以嵇康才有临刑抚琴唤《广陵散》,其间的激愤、嗟叹与凄然,让人动容。

特殊的时代造就当时艺术的气质,我一直认为只有在特定的环境里,艺术才能做得原汁原味,换了个时间地点,只能想象,只能尽力去贴近以求抵达精髓,而永远无法企及原貌。所以嵇康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后叹曰:此曲“于今绝矣”,指的也并非是曲谱失传,而是指弹此曲其人其心其志,再难有同此情此境者!疾风方蹴就劲草之狂,此为《广陵散》之高绝也。

求《广陵散》的背景故事,越详细越好

我复制的 自己看过很全面

刺客的高义,名士的绝响――《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根据刘东升的《中国音乐史略》,《广陵散》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据说,《广陵散》这一旷世名曲,因聂政刺韩相而缘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绝世。因而古曲《广陵散》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

《广陵散》的各曲段分别为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整个过程大致相切合。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记载,聂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勇士。当时韩国大臣严遂(字仲子)与韩相韩傀(字侠累)产生了仇隙。严仲子花重金试图收买聂政去刺杀侠累。聂政原本为一市井"屠狗辈",因要赡养老母,故拒绝了严仲子的厚礼。后来聂政的母亲离世,聂政在安葬母亲之后,对严仲子说自己本来是市井之徒,而严仲子作为"诸侯之卿相",不远千里,驱车前来以重金邀请。此番礼遇,聂政自然要回报,因此他"将为知己者用",誓报答严仲子。严仲子说自己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他一直想请刺客去刺杀侠累。但侠累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宗族盛多,周围防卫森严,恐不易得手。聂政随即答应了严仲子的请求。

聂政仗剑只身前往韩国邑都。到了邑都后韩相侠累正在府中。侠累虽然有大量侍卫层层保护,但聂政还是如探囊取物般刺杀了侠累。《史记》中只用了简略的语言描述了惊心动魄的刺杀场面,"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不止,又连杀数十人。聂政最后把剑指向了自己,割面,剜眼,剖腹。聂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有人认出自己而连累严仲子。后聂政被暴尸于市,可无人认得他。韩国国君以百金悬赏提供线索的人。

后来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刺客刺杀了韩相而被暴尸街头,就怀疑是自己的弟弟聂政所为,于是聂荣立即动身到韩国去探询究竟。聂荣到达聂政的暴尸之处后,认出了自己的弟弟,大哭。聂荣对围观者说:"这是我的弟弟聂政,他受了严仲子重托来刺杀侠累。为了避免株连我,竟然自破面相。我不能连累聂政的声名啊。"然后聂荣哀恸而。根据索隐对《史记》的注解,聂荣显然误会了聂政的意图。聂政这么做的目的是保护严仲子,而聂荣以为是为了避免连累自己。但聂荣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以列其名",以避免聂政成为无名刺客。

聂政刺杀侠累应该是当时非常有影响的政治事件。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说此事后,赞赏聂政"士为知己者"的无畏气概,又赞扬聂荣是烈女,一个弱女子,不惜"绝险千里",从而使聂政得以名扬天下。同时又称赞严仲子"知人能得士"。偏偏无人对侠累的表示惋惜和同情。

买凶的严仲子,是整个事件的幕后主谋。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都很中立的提到严仲子与侠累之间的矛盾冲突。例如《史记·卷八十六》里这样说,"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却"。《战国策·韩策二》提到,"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可见当时两人已经水火不能相容。但孰是孰非,谁也不知。

以现代人的标准来看,刺杀一国政要是非常严重的罪行,聂政也许是最凶残的恐怖主义分子之一。根据《战国策·韩策二》的记载,聂政当时还刺伤了正在侠累府中的韩国国君韩哀候。《史记·表》中提到这一事件时,仅一句,"贼杀韩相侠累"。不提聂政的名字,而简略为"贼",明显带有贬抑刺客行为的意思。然而太史公在刺客列传里则对聂政的事迹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正面的肯定态度。另外,《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中提到,唐睢称赞聂政是"士之怒",气概丝毫不弱于秦王的"天子之怒"。唐睢还说:"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当时天现晴空彩虹的景象,弦外之音即是,聂政刺韩相是顺应天命。可见,聂政的行为在当时被看作是英雄义士的行径。

《广陵散》琴曲最早出现的年代大约为东汉后期。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这次刺杀变成了一则民间故事。在这则故事里,聂政杀的不是韩相,而是韩王。聂政也不是为严仲子而行刺,而是为父报仇。原来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由于不能及时交付而被杀。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长大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聂政还掌握了异容术,变得无人认识自己。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韩王听说后立即召见了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这时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一举刺杀了韩王,为父亲报了仇。后来伏在聂政尸体上恸哭不止的不是聂荣,而是聂政的母亲。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

这个"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反而成了《广陵散》的曲情。虽然故事情节与史书的记载有太多出入,但《广陵散》一曲主要表现的内容,如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等,并未因故事的走样而减色。

聂政所在的时代大约过了六百多年,西晋一位才智超绝、旷迈不群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这个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名士――嵇康。

嵇康是魏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音乐家。当时司马氏与曹魏争权,"性烈而才俊"的嵇康,站在曹魏一边,对司马氏始终抱着不合作的态度。嵇康对司马氏集团的抵触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公元前262年,嵇康以"乱政"之罪被斩首。

嵇康曾被钟会指责为"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他的独立不羁,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记载,"嵇中散(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即便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以为师",司马昭也不允。为了铲除异己,司马氏早已族灭了曹爽、何晏等八家名门望族,如何会对嵇康这个名士下不了手呢?

《广陵散》虽"声调绝伦",但历来有人批评《广陵散》"最不和平","愤怒躁急",有所谓"臣凌君之象"。想必嵇康当时在刑场上以此曲来抒臆积郁于胸中的不平。曾著有《声无哀乐论》的嵇康,一向主张音声来源于自然的本质,而与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无关。嵇康临刑时,神气不变。但曲为心声。不知嵇康面对大辟之刑时如何在 "怫郁慷慨"处,表现出"雷霆风雨"和"戈矛纵横"的气势,从而以此曲作为对强权的最后反抗?

千年后重听此曲,不能不念及聂政,不能不遥想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