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女子十五岁叫“及笄”?

2.古代女子及笄是多大

3.及笄是指多少岁

4.豆蔻和及笄分别多少岁

5.及笄年华是指多少岁

为什么女子十五岁叫“及笄”?

及笄年华怎么读-及笄年华是几岁

古代女子出嫁时盘头叫绾发。

风俗:古代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在古代,头发被认为是人体最珍贵最神圣的部分,一个人头发的蓄养方式和造型选择都是它的主人身份的某种反映。在许多文化中,妇女的头发都被认为具有性感魅力,以致于结婚以后,头发都要被遮掩起来,以避免引起他人的欲望。

中国古代女子不一定是结婚后才盘发的,古代女子到15岁时,要举行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为成年人。这是为什么古代把十五岁称为“及笄”到后来,清末民初的女子习惯,幼女留双短辫,少女梳单长辫,成年妇女挽发髻。

扩展资料

妇女盘发最初只是为了方便,妇女一生不理发,头发越来越长,大约到15岁的时候,就必须盘起来,才不至于妨碍行动。后来,人们就赋予这个事情一个特殊的意义。古代女子到15岁时,要举行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为成年人。成为她的成年礼。

在古代,头发被认为是人体最珍贵最神圣的部分,一个人头发的蓄养方式和造型选择都是它的主人身份的某种反映。在许多文化中,妇女的头发都被认为具有性感魅力,以致于结婚以后,头发都要被遮掩起来,以避免引起他人的欲望。

古代女子一到十五岁就把头发盘起来,表示成年了,到出嫁的年龄了,词语“及笄年华”说的就是这么回事。而一般说来,女子在“及笄”之间,父母就已经给她定下婚事的了,一般在“及笄”那一年出嫁,所以,结婚的妇女都是盘发的。

人民网-盘头

百度百科-绾发

古代女子及笄是多大

问题一: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龄是多少 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龄是十五周岁,也就是说女子满周岁十五时才行及笄礼,说白了就是过了十五岁生日后就用簪子把头发盘起来,表示这个女孩已到出嫁的年龄了。

问题二:古代女子多少岁行笄礼 笄礼,是汉民族女性的成年礼。笄礼作为女性的成人礼,是表示成人的仪式。

《礼记?杂记》:“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如此,则许嫁的年龄是十五岁。

笄为一种饰件,用来固定发髻,是根细长钎子,一头锐,一头钝,钝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称为首部。笄是发簪家族的鼻祖。笄的首部简单朴素。后来的簪、钗等皆是在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加“笄”(又叫“及笄”),成为了汉民族女性成人之礼的礼仪之名。

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礼记?内则》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仪礼?士昏礼》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礼记?乐记》女子幼,嫁必笄。――《白虎通》女子十五而笄,许嫁而笄。――《古今韵会举要》笄冠有成人之容。――《通典》三苗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C。――《淮南子?齐俗训》

笄礼衍生的汉语名词:

及笄:女子到了成年行笄礼的年龄笄女:成年的女儿笄年:及笄之年,成年笄冠:女子及笄,男子加冠,指成年

十五岁:古时,女子以十五岁为成人。十五岁以后,就可以许嫁、行笄礼了。

许嫁:许嫁之后,必行笄礼。这里说的许嫁,是指完成了婚礼六礼中的“纳征”礼。许嫁后所行笄礼,称“许嫁笄”。

二十岁:如果已经成人的女孩子迟迟未许嫁,那么到了二十岁也必须行笄礼。《礼记?内则》郑注:“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也就是说,一个女孩子到了十五岁,就随时可以许嫁,也随时可以行笄礼了。如果许嫁时已经行过笄礼,则无需再行。如果还没有行过,则必须行笄礼才能够被夫婿家以“亲迎”之礼接走。未行笄礼的姑娘,不能嫁人。如果一个姑娘长期待字闺中(其实也就说明了她还未行笄礼,还在等待“命字”),那么最迟到了二十岁,不论有没有许嫁,都要行笄礼以正式确认其成年。也就是说,一个女孩子就算嫁不出去,也不能一辈子处于总角、无字的“未成年”状态,必须以笄礼这种成年仪式加以确认。

问题三:古代女子几岁及笄? 找的、供参考。成语名称:及笄年华

成语发音:jí jī nián huá

成语释义:笄: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十五而笄;未订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成语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笄。”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问题四:古代女子及笄的过程 笄礼

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女子的成年礼。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颂。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女子年十五岁,则称为“及笄”。《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一、行礼年龄

《周礼》及古代习惯,都是十五岁左右行笄礼,最迟二十岁。

二、行礼日期

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

三、注意问题

1)宾、有司、赞者等参礼者由女性担任。行礼地点宜于堂室。

2)加笄:古礼女子笄礼同男子冠礼一样,也有三加、二加等。冠笄盛于盘中,上面蒙以帕,由有司执之。男子三加分别是巾、帽、幞头,女子也有纷繁的钗冠。

四、笄礼的简明操作仪程

准备活动

1 筮日:即确定日期。

2 筮宾、戒宾:即确定参礼人员,并以请帖或各种通讯方法邀请。对于正宾,由父母提前三日(最迟一日)登门邀请。

参礼人员:

笄者;

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

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

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

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

观礼者若干。

3 器物陈设:场地、服制、礼器、音乐等。

场地:古时笄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

服制

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根据冠礼的资料: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

2)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佩绶等饰物。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礼器

①醴酒1杯

②饭1份

③小几一个

④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用来放置要穿的三套服装。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央偏西侧,放座垫(是用来跪坐的)。

⑤盥1个

⑥香炉,香

⑦挂图1张

⑧观礼者座垫若干。

音乐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华夏的礼乐文明是一个整体,礼乐不可分。

笄礼仪程

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座于主人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

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然后面......>>

问题五:古代男子及笄是多大 男子没有及笄,及笄是女孩子的专利。

男子应该是弱冠,就是十几岁的样子。

问题六:古代人们所说的及笄之年指女子多少岁的时候 15岁,指可以结婚的年龄。

问题七:及笄指女子多少岁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问题八:古代女子及笄是算实岁还是虚岁的 古代算实岁

问题九: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别称有哪些 如豆蔻 及笄 要写明是哪个年龄段哈 女孩7岁-----髫年

12岁(女)---金钗

13岁(女)---豆蔻

15岁(女)---及笄

16岁(女)---破瓜、碧玉

20岁(女)---桃李

24岁(女)---花信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其他统称和男女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问题十:古代女子及笄时的服装叫什么 服制

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根据冠礼的资料: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

2)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佩绶等饰物。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及笄是指多少岁

及笄意思是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

汉语词语,拼音是jí jī,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出处:

1、《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2、《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士尚宫宋氏》:“生五女,皆聪惠年未及笄,皆能属文”。

3、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一○出》:“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

4、明·朱鼎《玉镜台记·议婚》:“润玉年已及笄,要觅一婿,斧柯之任,相属何如”?

5、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论年纪虽则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象十六七岁及笄的模样”。

及笄造句

1、破门而入的显然是个少女,瞧来及笄年华,一头乱发活像逃难十年。脸蛋倒是清秀,却被过多的粗鲁给掩盖,要她手上有把大刀,旁人定会猜她是否在梁山落草。

2、她生得肌肤胜雪,发如堆鸦,年未及笄,容貌已是极美。着一身白碾光绢珠绣金描挑线裙,束一条白玉镶翠彩凤文龙带,钗如天青而点碧。珥似流银而嵌珠,便是一双绣鞋,也是金缕银线,绕着五色牡丹,华贵难言。

3、江裘心知苏樱的目的,却又不敢说不,只因他相府三女早已及笄,若是隐瞒,就得以欺君之罪论处了。

4、听闻你女儿南平郡主已经及笄年华了,可有如意郎君啊。

5、稚女盘双丫髻,寓意为快快长大,女子十五及笄,被视为寄托了家长对其成长的期望。夫妻结发,则代表了爱侣们与子偕老的美好爱情憧憬。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及笄

豆蔻和及笄分别多少岁

豆蔻年华是女子十三岁,及笄之年是女子十五岁。

豆蔻年华,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代指少女青春年华刚好。少女被称为豆蔻年华,还有一种解释是说,豆蔻在花朵含苞待放的时期,非常的饱满俏丽,就像是十二三岁的少女。古人常用各种物体表示年纪。

“及笄年华”意思是古代女子已订婚者十五而笄,未订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及笄之年可表示为十五岁女孩。古代女子在十五岁时,若已许配,就束发戴簪,若未许配,就在二十岁时束发戴簪。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古代年龄的称谓介绍:

1、幼年时期的称谓

首先是5岁以下的孩子,他们有许多称谓,一般常用的有“孩提”“襁褓”“赤子”等。如果特指出生那天,古人会用“初度”指代。孩子出生两三日后一般父母会做东请亲朋好友吃饭,也叫作“汤饼宴”。所以两三天的婴儿也被称为“汤饼之期”。

2、童年、青年时期的称谓

等孩童长到了7、8岁就开始进入换牙期,这段时间可以叫“龆(tiao而声通髫)龀”,意思就是垂髫换齿之年。有些地方则叫“始龀”“童龀”“龀”的意思就是换牙或是童齿,意为刚刚开始换牙的儿童。

及笄年华是指多少岁

指女子十五岁。笄是古人用来束发的簪子,女子在十五岁时称为及笄。类似的年龄称谓还有“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