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成器是什么意思

2.三字经中玉不琢不成器的器是什么意思

3.玉不雕不成器,树不修不成材的意思

不成器是什么意思

不成器是什么意思-梦见儿子不成器是什么意思

不成器,意思是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

出处:

宋·欧阳修《诲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依孩儿的意思,总是自挣的功名好。靠着祖父,只算做不成器!?

曹禺等《胆剑篇》第四幕:“在群臣面前,在范蠡、文种这样难驾驭、不能长居人下的大夫面前,站着我这样一个不成器的君王!”

造句:

1、这小子不打不成器,今儿个非得打他。如此不成器的纨绔之子,你这个当爹的,难辞其咎!

2、等他长大后晓以大义,我相信如果他是可塑之才,想必能够理解我们的一片苦心;如果他不成器,也只能让他自生自灭了。

3、哼,难道让为师眼睁睁的看着你跪不成,真是不成器的东西,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若是山龟族长,知道放一杯血,能让他不成器的儿子有如此转变。

4、有道说,玉不琢不成器,黄金有价玉无价,这话用在和田玉上再合适不过了。

三字经中玉不琢不成器的器是什么意思

玉不琢不成器的器的意思是:承载东西的容器,如果玉不雕琢,就不会具有承载事物的能力,就是玉经过雕刻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白话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出处:此文出自宋代·王应麟所写的《三字经》

《三字经》原文节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三字经》原文节选的翻译: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

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作者简介:

王应麟 (1223年~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其博学多才,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七月十九日(1223年8月17日)生于庆元府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元成宗元贞二年六月十二日(1296年7月13日)卒,年七十四。父亲名撝,字谦父,为楼昉的学生,曾官吏部郎中,预修中兴四朝国史。

王应麟天性聪敏,九岁便通六经,十九岁举进士,因受到程朱学派的王埜和真德秀等人影响,任官同时勤于读经史。后授衢州西安县主簿,县民误以其年少可欺,输纳赋税时故意延迟,应麟请求郡守,绳之以法,民皆畏服,无人再敢误期。

时县内驻守军校正酝酿闹事,县令翁甫仓皇间不知计将安出,应麟前往说之以礼,事乃定。任满后改差监平江府百万东仓,又调浙西提举常平茶盐主管帐司,以才为部使者郑霖所礼遇。

玉不雕不成器,树不修不成材的意思

一、”玉不雕不成器“,意思: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西汉 戴圣《礼记·学记》。

意思: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二、“树不修不成材,儿不育不成人。”是一句俗语。

意思;儿女不严加教育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就像树木不经过修剪就不能成为有用木材一样。

扩展资料:

一、玉与人的“关系"

共同之处:两者都要“加工”,否则不成大器

不同之处:玉不雕琢,不会失去本性;而人则不然。

琢:雕。道:道理 常德:固有的特点,本性。 害:妨碍;影响 念:思考 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经历磨难,难以成才。

二、意思相近的俗语:

树不砍不成材

意思:树不修剪不能成为栋梁之材;人不培养教育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材。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八回:“古人说:树不砍不成材,逆子不教难成器。让政府的王法好好教育教育他们才对!”

百度百科-玉不琢不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