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意思-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意思
1.三国诸葛亮!!!要用
2.长江商学院六字校训解密人生密码
3.陈寿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4.历史上各种名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5.陈寿在《三国志》评价诸葛亮军事不行,真的是这样吗?有何依据?
6.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三国诸葛亮!!!要用
诸葛亮,中国历史上被公认的智慧的化身。
可是,当我翻开三国的历史,细细品味这位智者的一生,我不禁感叹:他的一生也是充满悲哀的。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诸葛亮在琅玡阳都县出生。可是当他刚懂事时,母亲便去逝了;八岁时,父亲又离世,这对年少的诸葛亮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也许年少的他不是智者,但身世的悲惨也是他成为智者后的悲哀之一。
东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达豫章,随后又投靠荆州刘表。一路的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辛酸,又有几人知晓。诸葛玄很快病故,年仅17岁的诸葛亮毅然决定自给自足,谢绝刘表的帮助。此后隆中十年,他远离战乱的环境,置身于幽静的山林,静心读书。十年的劳动实践,使他接近了老百姓,也使他有了远大的政治抱负,他自比管仲、乐毅,希望自己可以出将入相。
诸葛亮是聪明的。隆中十年,他找到了自己的贤内助,也以自己的博学多才赢得了“卧龙”的雅号。这不是悲哀,可却是他悲哀人生的原因。三顾茅庐,早已成为佳话,可是也正是由于三顾茅庐,他登上政治舞台,悲哀人生才真正开始了。
三顾茅庐之时,刘备是一个要什么没什么的主,没权没势没地盘。诸葛亮出山后,赤壁之战,征讨西川,占据成都,于是乎,天下惊叹:“得卧龙,即得一半天下!”可是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失去的是与自己亲哥哥的真正的同胞之情。《三国演义》的大多数情节并不可信,但那个故事应该也有一定的真实在里面。那就是,孙权派诸葛瑾去向刘备讨要荆州时,诸葛亮与刘备做戏骗诸葛瑾的事。虽然各为其主,合情合理,可对于年少就失去父母的诸葛亮来说,他的哥哥应该是他最亲的人了吧!骗自己最亲的人,难道不是悲哀吗?
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从此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成为君臣,对于自己对蜀国建立的巨大贡献,诸葛亮不得不在自己的主子面前稍稍收敛一些。所以,当刘备要去攻打吴国为关、张报仇时,所有的大臣都劝阻刘备,惟独他劝的最少。因为他清楚刘、关、张的感情是超越兄弟,超越君臣的,刘备对自己结拜兄弟的感情是远远超过刘备对自己的。所以,对于刘备攻打吴国,他只有长叹:“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
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说得冠冕堂皇,可刘备给诸葛亮的是一把利刃,他是疑心自己后,诸葛亮会做成都之主啊!对于刘备这把利刃,诸葛亮不会看不见,作为人臣,被主人怀疑自己的忠心,这应是每个臣子最大的悲哀吧!
六出祁山,是无奈,更是悲哀。“出师未捷身先”,怎能不“长使英雄泪满襟”呢?
“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绝身歼军务劳。”何苦呢?悲哀啊!
水镜先生司马徽曾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诸葛亮出山时对弟弟诸葛均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病五丈原,秋风萧瑟,一位智者的一生结束在他未酬的大业上,可叹可感,可悲可泣。
发黄的历史书页上,留下的是这位智者无尽的悲哀!
长江商学院六字校训解密人生密码
01
若干年前听到长江商学院的这个校训,和大多数中国大学的校训一样,并没有太深的感觉和印象,直到最近看到古典老师的“跃迁”这本书之后,再结合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经历和身边朋友的境遇,突然对这六个字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不愧是中国商学院的最高殿堂,短短六个字涵盖了人生的深层哲理。
践行好这六个字,人生鲲鹏展翅,必有大成,不懂或者没有真正理解这六个字,人生或者庸庸碌碌,或者虽有小成,也未必能久长。
那么何谓取势,明道,优术呢,这六个字关键之处在于哪里呢?
所谓取势,即在于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能够懂得因势利导,俗话说叫懂得借势。
明道即在于懂得事物发展的最原始规律,万事万物背后的运行规则,也就是马斯克常常说的第一性原理。
优术很好理解,运用方式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再结合自身的优势,不断地实践,找到那个最合适自己的方法。
这六个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很深的哲理,然而在这六个字中,最关键在于取势!
02
关于取势,荀子在其“劝学篇”中,即有明确的阐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着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者”。
一个人的成就高低,不简简单单在于他的努力,选择一个好的平台,好的行业,也非常重要。雷军常说的风口上的猪即是这个意思。
03
雷军在创建小米之前常常慨叹,为什么自己出道比马云,丁磊这些人早,而十几年过去了,原来远不如自己的他们,现在却有着云泥之别?
他后来自己总结道,在金山的十多年,虽然自己从普通员工做到了高管的位置,收入和地位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但是却完美地错过了互联网的风口,只知道明道和优术,却没有懂得去取势。
痛定思痛之后,雷军离开了金山,及时地把握住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十年的红利,从而在近十年中成功地带领小米拿到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头部船票。
所以雷军在很多场合都不止一次地提出把握住时代发展趋势的重要性,“只要站在风口,连猪都会飞起来”。
对于小米而言,性价比高,价格便宜那是术,流量思维那是道,紧跟时代发展的方向才是势,也是小米能崛起最为重要的一点,试想一下,不懂得借势,小米或许只是一个二流的手机生产商而已!
04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于诸葛亮的首尾描写则更突出了时代发展的重要性。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与之争也”。
为什么诸葛亮在三国人物中鹤立鸡群,才华出众,最后却未能带领蜀汉中兴,六出祁山,寸功未立呢?
作者的总结鞭辟入里,那是因为当时的时代发展趋势,魏国已了经完全统一北方,而且在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之后,也得到了当时世家大族的支持,政权稳固,人心归一。
反过来看蜀汉,实力最弱,又偏居一隅,而且内部荆州集团和原本的益州和东州集团内部也矛盾丛丛,大部分士族势力也不支持北伐,从时代发展来看,北方统一南方也只是时间问题。
诸葛亮偏要以小博大,逆流而上,所以即使自身博学强实,才华横溢,也不能凭借一己之力扭转时代发展的方向。
其实诸葛亮也未必不会不了解时代洪流的趋势,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或许才是诸葛亮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但究其根本而言,六出祁山是术,兴复汉室是道,但是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才是势!
05
通过上面雷军和诸葛亮的正反两列,我们不难看出, 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真正明白审时度势的重要性。
取势,明道,优术,首要因素在于取势,而整个逻辑顺序的起点也在于取势 。
做一件事之前,要先分析形势,把握趋势,找好平台和借力对象,然后再去思考这件事背后的规律和逻辑关系,最后才是如何运用最好的方法去达成这件事,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先取势,再明道,最后去优术,顺序绝对不能错。
譬如学习,很多人总是想,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殊不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即使掌握再多的方法,也需要刻意练习,那是道,有道者方有所成,比如肖申克救赎里的安迪,再懂得怎么挖,也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才行。但是在把握未来趋势,分析出未来有发展的行业进行学习,那才叫懂得取势。
而着六个字中最难的即在于取势。
因为未来时代的发展需要自己去分析,有些行业或许就是几年的红利期,等大家一窝蜂都上了,那也不叫势了。
所以取势其实完全考验一个人深度思考的能力,而我们大多数人往往不具备这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你在大量的阅读,实践,调查和社交中自己不断去深入分析和思考的,所谓选择大于努力即是这个意思。
选择的背后往往是没有人告诉你答案的,是需要你通过不断深入的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我们的基本教育只会告诉你如何优术和部分的明道,而大部分的道和未来趋势的发展,是需要你自己去把握的。
所以磨刀不误砍柴工,决定开始你的工作和学习之前,请先分析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打通这件事的逻辑回路,也就是背后运行的规律,然后在实践中不断的优化你的方法,才是做学问也好,做事业也罢,最正确的顺序和方法!
06
再讲两个我身边的故事,读商学院时,有一个座对面的同学,每次课堂发言狂妄自大,一副目空一切的姿态,很多同学都不喜欢他。
我当时就纳闷,如果不会做人的人,怎么能在社会上混得下去,而且还混得很好,吹牛的吧,这完全和我们过去了解的做事即做人的规律不符合啊?
好奇的我通过了解后才知道,原来此君学历谈不上多高,但是机缘巧合,到了现在杭州的一家安防监控设备公司,现在这家公司是整个行业的老二,仅次于大牛股海康威视,目前也在A股上市,因为他去的早,公司有原始股份,而且现在也成了南京公司的负责人之一。
所以你看,一个在我们看来完全不可能成功的人,却在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浪潮下轻松实现了中产阶段的梦想,好的行业,好的平台,对一个人的事业来说才是最为关键的。
另外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王祥,南京炒房的人大多数都知道此君。
十年前,屌丝中的屌丝,这十年来,把握住了房产和新媒体两个风口,一路逆袭,目前在南京河西,江北多个热门地区拥有中介连锁,自己的公众号河西楼市,也成为南京地产媒体排名至少前三的热门公众号,从线下到线上,再到线下,生意可谓做的是风生水起,还成为了各大楼市论坛的座上宾。
他作对了什么,就是取势,而且还一连把握住了两次趋势,人生剧本从此改写。
努力很重要,方法也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和懂得把握趋势,正所谓,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
陈寿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一、陈寿评价他:“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二、大意是:诸葛亮担任相国,安抚民众,教他们礼仪,制定官职,遵从权力制定制度,广开门路吸纳众议,布施公道。忠义的人,有利于国家的人即使有私仇也会奖赏他们,犯法傲慢的人即使私交好也会惩罚他们,承认罪行,或者情有可原的人犯罪即使很重也会减轻处罚,花言巧语掩饰自己的人即使罪责很轻也会重罚。小的善行也会受到奖赏,小的错误也会被惩罚。各种事情都很明白,什么东西都遵循他的规律,实事求是,厌恶虚假的事务。诸葛亮在国内,百姓都很敬畏而爱戴他,刑法虽然严厉但是没有人埋怨,因为他公正的看待事务并且处理的很公开。真是治世的良才,可与管仲,萧何相媲美。但是他连年发动战争,缺无法成就功业,所以说随机应变这些将军的才能,并不是他擅长的!
三、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历史上各种名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1、(清)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释义:康熙帝评价:诸葛亮说“鞠躬尽瘁,而后已。”能真正做到的臣子,只有诸葛亮。
2、(三国)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释义:刘备评价: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般。
3、(晋)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释义:晋武帝司马炎评价:哎,如果我有诸葛亮的帮助,怎么会有今天的辛苦!
4、(清)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释义:乾隆帝评价:诸葛孔明是夏,商,周以来第一流的人物,看他的生平,可以说是公和忠,公就是心无旁骛,忠就是没有私心,鞠躬尽瘁,高风亮节,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切合事理。
5、(北宋)苏轼: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释义:苏轼评价:诸葛亮的指挥神出鬼没,部队行动迅速,进攻不能抵挡,撤退不能去追击,白天不能攻击,夜晚不能偷袭,就算兵力多对诸葛亮也无胜算,就算诸葛亮兵力少也占不到便宜,前后呼应,左右掩护,行军有乾坤的奥妙,变阵有四时的变化,是人?是神?是仙?我不知道,诸葛亮是真正的卧龙啊!
参考资料:
陈寿在《三国志》评价诸葛亮军事不行,真的是这样吗?有何依据?
对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军事成就、不能一统天下的原因,陈寿老先生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比较详细的论述,具体来品味一下吧。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陈寿认为,诸葛亮一向的志向是:进,就要像龙腾虎跃一样,傲视天下;退,也要跨越边境,使海内震动。他担心自己一旦去世,蜀国就没有进攻中原、与魏国抗衡的人才。所以,诸葛亮多次用兵炫耀武力。
这是陈寿对于诸葛亮屡屡北伐原因的解释,首先就是为了展示诸葛亮自己的能力,无论进退,都要搞出点动静来,让海内震动。这一点,说得高大上,就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说得低俗一点,那就是为了刷存在感。有木有?
不管势力如何,我又出兵了,搞得曹魏心神不宁;我还活着,你们不要把我不当回事,否则,就给你们点难受。就算了,也让你不敢轻举妄动。“诸葛吓走活司马”,有这个必要吗?难道不是在作秀吗?
豹眼以为,不要用后世一些人凭自己的情感和意愿,整出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去生硬地给诸葛亮套上一些美丽的花环。还是多品味一下时人,特别是蜀汉的官吏,曾经是诸葛亮属下人的看法。
陈寿首先说得就是,诸葛亮是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一次搞了个木牛,一次搞了个木马。如果诸葛亮真正想为社会做点贡献的话,那就把这些发明流传后世,而不是仅仅显示一下自己的创造能力。告诉后人,一千多年前我就造出来了,一千多年后你们还不明白是咋回事。这对于后世,又有何益?
诸葛亮的确是大才,精力过剩,又不喜欢玩,不愿意陪着刘禅捉蝈蝈。一个小小益州不折腾的话,那些精力干嘛用呢?
诸葛亮担心自己去世后,没有人再炫耀武力。蜀汉兵少将寡,我诸葛亮就敢屡屡北伐,换了你们试试,有这个能力和魄力吗?
陈寿老先生是这个意思吗?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但是,诸葛亮的才能是善于治军,在运用谋略方面还是略有不足;治理民众的才干,强于统兵打仗的谋略。他所遇到的对手,大多是人中英杰;再加上势力的多寡不等,攻守双方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虽然连年出兵,却不能有所成就。
这就是说,诸葛亮尽管很了不起,但毕竟不是神。此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诸葛亮的长处在于治国、治军,但真正的带兵打仗,谋略还是不足。
这一点,虽然刘备在与诸葛亮隆中对后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但刘备对诸葛亮的使用,就是行政、后勤保障工作,在军事上,诸葛亮参与很少。
刘备病逝后,诸葛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才独自开始了军事行动。但五次北伐,可以说都不成功。
既然知不可为而为之,而且屡屡进行,除了刷存在感还能说明啥呢?
讨伐汉贼,匡扶汉室,那就是一个幌子。《出师表》里还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去干啥,能不能成功,自己都不清楚还去干嘛呢?
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萧何举荐韩信,管仲举荐王子成父,都是估量自己不能兼有文武之才的缘故。诸葛亮治国的才能,或许与管仲、萧何等同,而是不是因为当时蜀国没有像王子成父、韩信那样的名将,所以才使得功败垂成、追求的大义没能实现呢?
天下所归自有天命,不是凡人凭智力所能争取的。
陈寿老先生为诸葛亮不能北伐成功找了个借口,那就是没有王子成父、韩信这样的名将。而且把这一切归结为天命,不是凡人所能为的。起码在陈寿看来,诸葛亮也是凡人,不是神仙下凡。
但有意思的是,老先生用了一个疑问句,或许诸葛亮治国与管仲、萧何相当,但不是一定;不能成功,难道是蜀汉没有名将吗?
这个就值得品味了,老先生没说,咱不敢去问,但可以瞎猜哦!
关羽、张飞、赵云、马超不是名将吗?魏延、刘封不是名将吗?
豹眼始终认为,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原因,就是与刘备、诸葛亮在政治信仰上出现了分歧,从而分道扬镳。他们就让关羽自生自灭,置之不理。
赵云可能没有演义中那么神奇,但能力还是有的,但一直得不到刘备、诸葛亮的重用。
刘封就因为将来可能不好控制,提前给杀了;魏延还能够控制就让他多活几天,控制使用让他出点力,自己走了也就把他一起带走了。
根本一点,刘备、诸葛亮没有站在道义的最高层,就不可能得到关羽、赵云这样人才的鼎力拥戴;没有足够的掌控力,就不会留着刘封、魏延这样的人才。
何谓道义?不仅仅是只有一个汉室,还有一个更大的,那就是天下。
既没有汉室,又没有天下,只有自己的霸业,是难以集聚天下之才的。
把具备能力的、但不太听招呼的人才,全部清理掉,只留下像姜维那样听话、好管理的人,岂能走的久远?失街亭是一大罪责,但失节度才是马谡被杀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不听话。
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万人敌,尚且不行,还去哪里找韩信、王子成父呢?
就韩信那个来派,刘备、诸葛亮遇到了敢用吗?一个小小的管理仓库的库头,开口就要做大将军,给个将军还不干。
就诸葛亮大权独揽的管理方式,他会放手让韩信做大将军吗?
刘禅投降时,蜀汉有四万官吏,难道就没有人才吗?既然没有人才还养着这些官吏干嘛呢?
就如演义所说,诸葛亮罚二十以上事皆亲自阅览处理。屁大的事都亲自过问,说好听一点,是认真负责,说不好听就是对谁也不放心。就这个套路,纵使韩信、王子成父再世,诸葛亮也不会放手让他们去做事。
韩信反叛之心早就暴露,但刘邦依然利用他,为己所用;就一个马超,刘备就不敢放手让他回到西凉去。没有史料佐证,但可以想象,没有诸葛亮作梗,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曹操不杀刘备、关羽,几十、上百的刘备、关羽才会留下来,替曹操卖命。把有想法的人都杀掉,还能剩下几人替你干活呢?
诸葛亮几乎很少亲自,除了马谡,但像刘封那样于诸葛亮之手的不在一两个。
无论在刘备生前,还是在其后,诸葛亮一直在清除异己。这个情况有机会再说吧,我还看到一些史料,不服就来辩。
因此,在豹眼看来,诸葛亮的智慧是毫无疑问的,甚至是无人能比的。但其境界没有后世说得那么玄,尤其是军事谋略,豹眼认为,陈寿老先生的评价是中肯的。
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魏延、刘封这些人,放到曹操那里试试,个个万人阵中斩颜良。最不出彩的老模范黄忠,还斩了夏侯渊。
但他们都与曹操作对,这才是天意,是凡人所不能为也。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有关诸葛亮的故事:锦囊妙计。
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假意要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刚刚了妻子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打算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
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应该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可以依照顺序施行。”
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后来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锦囊妙计”现在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办法。
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时瑜亮。
周瑜一直要置刘备与诸葛亮於地,但是他的计谋却一个一个地被诸葛亮破坏,《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
周瑜心胸狭窄,身上本来带有箭疮还末痊愈,气怒之下,终於去,他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个周瑜,为甚麽又还要再有个诸葛亮呢!”由这个故事引出“一时瑜亮”这个成语,指同时存在的才干能力相当而又相抗衡对峙的两个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