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厚地-高天厚地献奇星斗图书山水画的意思
1.成语中带“高”字的
2.“北堂有萱兮,何以忘忧?何去何从兮,失我故欢。搔首问兮茫茫,高天厚地兮,谁知馀之永伤”什么意思?
3.元好文金凌怀古诗的具体内容
成语中带“高”字的
巴高望上 指与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结交或联姻。
巴高枝儿 比喻高攀。
扒高踩低 比喻对上奉承攀附,对下欺侮压制。
半低不高 中等;不高不矮。
卑之无甚高论 表示只就浅易的说,没有什么过高难行的意见。
北窗高卧 比喻悠闲自得。
不敢高攀 不敢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亲戚。
不识高低 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不知高低 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不知高下 指说话做事不知轻重。
不知天高地厚 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深。形容骄狂无知。
步步登高 登:升。一步步地升高。多形容仕途顺利,职位不断高升。
步步高升 步步:表示距离很短;高升:往上升。指职位不断上升。
才高八斗 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才高七步 形容才思敏捷。
才高气清 指才能高超而气质清峻。
才高识远 才能超众,见识深远。
才高行厚 厚:不可轻薄,端谨。指才能高,品德端谨。
才高行洁 才智高超,操行纯洁。
才高意广 才学高的人,抱着奢望,难以成事。
才高运蹇 蹇:不顺利。才学很高,但命运不好,无法施展才华。含怀才不遇之意。
才望高雅 形容人富有才学,享有很高的声望,不同流俗。
材高知深 材:通“才”。知:通“智”。才能出众,智慧高超。
长戟高门 门庭高大,门内列戟。形容旧时显贵人家的威仪。
乘高决水 凭借地势居高临下,决口放水。比喻费力小,收效大。
弛高骛远 犹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合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驰高鹜远 犹言好高骛远。
出幽升高 犹言出谷迁乔。比喻人的境遇好转或职位升迁。
处高临深 处高:处在显贵重要地位。临深:如临深渊。处在显贵之位,好比面临深渊。旧时指官职高了常有危险性。
错落高下 犹言长短高低。
戴高帽儿 吹捧、恭维别人。同“戴高帽子”。
戴高帽子 吹捧、恭维别人。
道高德重 道德高尚,很有威信。
道高魔重 形容法力高强。
道高望重 犹言德高望重。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意是宗教家告诫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诱惑。后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益:更加;势:权势。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
德高望重 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登高必赋 古代指大夫必须具备的九种才能之一。指登高见广,能赋诗述其感受。
登高履危 比喻诚惶诚恐。
登高能赋 赋:写作。登得高,看得远,能够描绘形状,铺陈事势。指国家的有用人才。
登高去梯 攀登到高处后把拿掉。表示已无退路。
登高望远 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登高一呼 比喻有影响的人物发出倡议。
登高自卑 比喻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
东山高卧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笃论高言 确切高明的言论。
放言高论 指毫无顾忌地大发议论。
飞遁鸣高 飞遁:指隐退。远离尘俗,自鸣清高。
肥遁鸣高 退隐不做官,自以为清高。
肥遯鸣高 退隐避世,自鸣清高。
风高放火,月黑 风高:风非常大。月黑:指黑夜。趁风大放火,趁黑夜。形容盗匪趁机作案的行径。
风急浪高 形容风浪很大。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为佛家告诫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诱惑。佛,指佛法;魔,指魔法。后用以比喻一方势力(多指正义的)增长,与之对立的另一方势力(多指非正义的)则加倍增长。
福寿年高 年高:年龄大。有福有寿,长命百岁。
福星高照 形容人很幸运,有福气。
高岸深谷 指幽僻的处所。形容幽峭深邃。也比喻事物的巨大变化。
高傲自大 自以为了不起,极其骄傲,看不起别人。
高不成,低不就 高而合意的,做不到或得不到;做得了、能得到的,又认为低而不肯做或不肯要(多指选择工作或配偶)。
高不成低不就 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
高不凑低不就 犹言高不成低不就。
高不辏低不就 犹言高不成低不就。
高不可登 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同“高不可攀”。
高不可攀 攀:抓住高处的东西向上爬。高得手也攀不到。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
高步阔视 形容气慨不凡或态度傲慢。同“高视阔步”。
高步通衢 衢:大路。原指官居显位。后也指科举登第。同“高步云衢”。
高步云衢 步:行走;衢:大路;云衢:云中大路,比喻显位。原指官居显位。后也指科举登第。
高才大德 高才:有杰出的才能。大德:有极高尚的品德。才能和品德都很好。
高才大学 高才:才能杰出。大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亦作“高才博学”、“高才硕学”。
高才疾足 形容人才能出众,行动快。同“高才捷足”。
高才捷足 才:才能;捷:迅速,快捷。形容人才能出众,行动快。
高才绝学 ①犹言才学高超。②指才学高超的人。
高才远识 才能高超,见识深远。
高才卓识 才能高超,见识深远。同“高才远识”。
高材疾足 高材:才能高;疾足:迈步快。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
高材捷足 高材:才能高;捷足:迈步快。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
高唱入云 原形容歌声嘹亮,直上云霄,后也形容一种论调或消息社会上传说很盛。
高车驷马 四匹马驾驶的、车盖很高的车。旧时形容高官显贵的阔绰。
高城深池 池:护城河。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形容防卫坚固。
高出一筹 筹:筹码。比别人高出一个筹码。指比别人高明一些。
高蹈远举 意为隐居避世。
高遏行云 形容歌声高亢嘹亮。
高而不危 身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
高飞远遁 制摆脱不利的环境,躲避到远防去。同“高飞远走”。
高飞远集 制摆脱不利的环境,躲避到远防去。
高飞远举 举:飞、去。飞得又高又远。比喻前程广大。
高飞远翔 飞得既高有远。比喻前程远大。
高飞远走 形容离开某地,逃避到远处去。
高风劲节 形容高尚坚贞的风骨节操。同“高风峻节”。
高风峻节 高风:纯洁清高的风格;峻节:坚定不移的节操。形容高尚坚贞的风骨节操。
高风亮节 高风:高尚的品格;亮节:坚贞的节操。形容道德和行为都很高尚。
高凤自秽 东汉高凤,字文通,执志不仕,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后用为自诬之典。
高高在上 原指地位高,现在形容领导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高歌猛进 高声歌唱,勇猛前进。形容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乐观精神。
高顾遐视 向高远处看。意谓志向高远,傲视流俗。
高官厚禄 禄:俸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
高官极品 品:等级、品级。官位居于最高的等级。
高官显爵 显:显要,显赫;爵:爵位,官爵。官职很高,爵们显赫。
高官重禄 禄:俸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同“高官厚禄”。
高官尊爵 显贵的官职和爵位。
高冠博带 冠:帽子;博:大;带:衣带。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形容儒生的装束。也比喻穿着礼服。
高见远识 指见识高远。
高节清风 高节:高尚的气节;清风:清廉的作风。气节高尚,作风清廉。比喻人品高洁。
高居深拱 指高居帝位,垂拱而治。
高举深藏 指避世隐居。
高举远蹈 举:起飞;蹈:踩上。指远离官场,隐居起来。
高爵厚禄 泛指爵位高,俸禄厚。同“高爵重禄”。
高爵重禄 爵:爵位,官爵;禄:俸禄。泛指爵位高,俸禄厚。
高垒深沟 垒:壁垒,军营四周所筑围墙。沟:战壕。高筑壁垒,深挖壕沟。指强固防御工事。
高楼大厦 厦:高大的房子。指高耸的楼房。
高门大户 高门:旧时指富贵之家;大户:声势显赫的家族。有钱有势的人家。
高门大屋 高门:指富贵之家;大屋:高大的房屋。指豪门之家。
高名大姓 询问人家姓名时的客气用语。
高明远识 高明:(见解或技能)高超。远识:远大的眼光。指见识高远。亦作“高明远见”。
高睨大谈 睨:视。眼睛看着上面,在发议论。形容举动言论气慨不凡。
高鸟尽,良弓藏 比喻功成事定之后,出力的人反而见弃,没有好下场。
高朋满座 高:高贵。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高情厚谊 谊:交情。高盛的情意,深厚的友谊。
高情逸态 高情:高雅的情致。逸态:安闲的神态。高雅的情致,安逸的神态。
高情逸兴 清高超逸的情致。
高情远意 高尚的品格或情趣。同“高情远致”。
高情远韵 高尚的品格或情趣。同“高情远致”。
高情远致 高、远:形容高尚;情、致:情趣。高尚的品格或情趣。
高人雅士 高人:志趣、行为高尚的人,多指隐士;雅:风雅,儒雅。志行高尚、风格儒雅的人。
高人一筹 高人:比一般人高;筹:筹码。比一般人高出一个筹码。指胜过别人。
高人一等 比别人高出一个等级。指高过一般人。
高人逸士 逸:隐逸。指人品清高脱俗,不贪慕虚名利禄的人。
高山景行 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高山峻岭 峻:山高而陡。又高又险的山岭。
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高山仰之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同“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高深莫测 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
高识远见 指见识高远。同“高见远识”。
高世骇俗 高世:超出世人;骇:惊吓,震惊。具有令一般人吃惊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高视阔步 眼睛向上看,迈大步走路。形容气慨不凡或态度傲慢。
高耸入云 耸:直立,高起。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
高抬贵手 旧时恳求人原谅或饶恕的话。意思是您一抬手我就过去了。
高抬明镜 秦始皇有一方镜,能照见人心等。比喻执法者判案公正严明。
高谈大论 指不切实际的言谈、议论。
高谈弘论 弘:大。高深空洞不切实际的谈论。
高谈阔论 高:高深;阔:广阔。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高谈雄辩 大发议论,长于说理。形容能言善辩。
高谈虚论 高妙空洞、不切空际的议论。
高堂大厦 指高耸的楼房。同“高楼大厦”。
高天厚地 ①比喻长久。②比喻深重。
高头大马 指体形高大的马。也比喻人的体形高大。
高头讲章 经书正文上端留有较宽空白,刊印讲解文字,这些文字称为“高头讲章”。后来泛指这类格式的经书。
高位厚禄 位:官职,官位;禄:俸禄。官职高贵,俸禄丰厚。
高位重禄 官职高贵,俸禄丰厚。同“高位厚禄”。
高文大册 原指朝廷发布的重要文书,如诏今制诰等。引申为经典性著述。
高文典册 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高文典策 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同“高文典册”。
高卧东山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高屋建瓴 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高下其手 犹言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
高下任心 形容能胸有成竹地处理事情。同“高下在心”。
高下在口 犹言信口雌黄。
高下在手 犹言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同“高下其手”。
高下在心 高下:比喻伸和屈。原意是做事要斟酌情况,采取适当办法。后形容能胸有成竹地处理事情。
高翔远引 形容避世隐居。
高姓大名 询问人家姓名时的客气用语。同“高名大姓”。
高悬秦镜 秦镜:秦始皇时的能照见人心善恶的镱子。高挂能照见人心善恶的镜子。后用以比喻官吏断案公正,执法严明。
高牙大纛 三代军队里的大旗。指军中的旗帜。比喻声势显赫。
高阳酒徒 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其食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高义薄云 薄:迫近。原指文章表达的内容很有意义。后形容人很讲义气。
高义薄云天 原指文章表达的内容很有意义。后形容人很讲义气。同“高义薄云”。
高斋学士 南朝梁庾肩吾等十人的别号。
高瞻远瞩 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高掌远跖 比喻开拓,开辟。
高掌远跖 掌:用手擘开;跖:用脚踢。传说华岳本为一山,河神手擘脚踢,将其分开为二。比喻规模巨大、气魄雄伟的经营。
高枕安寝 垫高枕头安心地睡觉。形容无忧无虑。平安无事。同“高枕而卧”。
高枕安卧 垫高枕头安心地睡觉。形容无忧无虑。平安无事。
高枕而卧 垫高枕头安心地睡觉。形容无忧无虑。平安无事。
高枕无忧 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
高枕勿忧 犹言高枕无忧。
高自标树 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同“高自标置”。
高自标誉 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同“高自标置”。
高自标置 标置:放在某种位置。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
高自位置 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
高足弟子 高足:高才,称呼别人学生的敬辞。成绩优异的学生。
格高意远 指文章的格调高雅,含意深远。
功高不赏 功:功勋,功业。赏:赏赐。功劳极大,无法赏赐。形容功劳之大。
功高盖世 功劳极大,当代没人能比。
功高望重 望:名望,声望。指功劳大而名望高。
功高震主 功:功劳,功勋;震:震动、威震;主:君主。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
故作高深 本来并不高深,故意装出高深的样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艰深词语,掩饰内容的浅薄。
鬼瞰高明 指鬼神窥望显达富贵人家,将祸害其满盈之志。同“鬼瞰其室”。
贵贱高下 指人的社会地位高低不同。
海阔天高 比喻天地广阔,征程遥远。
好戴高帽 比喻喜欢别人吹捧,喜欢听奉承讨好的话语。
好高骛远 好:喜欢;骛:追求。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好高鹜远 指不自量力,不愿实际去处理事情。
闳言高论 指博大高远的议论。
厚禄高官 禄:俸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
讳莫高深 隐瞒得很紧,不让别人知道。
火伞高张 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酪烈;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吉星高照 吉星:指福、禄、寿三星。吉祥之星高高照临。
俭腹高谈 俭腹:腹中空空,比喻知识匮乏。腹中知识匮乏,却喜欢高谈阔论。
蹇视高步 犹言昂首阔步。
建瓴高屋 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同“高屋建瓴”。
脚高步低 形容脚步不稳,歪歪倒倒。
居高临下 居:站在,处于;临:面对。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局高蹐厚 本指蜷曲不敢伸展。后常指小心谨慎,惶惧不安。同“局高天,蹐厚地”。
跼高蹐厚 本指蜷曲不敢伸展。后常指小心谨慎,惶惧不安。同“局高天,蹐厚地”。
跼高天,蹐厚地 本指蜷曲不敢伸展。后常指小心谨慎,惶惧不安。
据高临下 凭借高处俯控低处,指凭仗优势地位足以控制别人。
亢音高唱 亢:喉咙。放开喉咙,高声歌唱。
空腹高心 腹内空虚而目空一切。形容并无真才实学。
阔步高谈 阔步:迈大步。潇洒地迈着大步,随意地高声交谈。比喻言行不受束缚。
阔论高谈 阔:广阔;高:高深。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劳苦功高 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廉远堂高 指天子居于百官之上,其尊严不可企及。旧比喻帝王尊严。
林下高风 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同“林下风气”。
另谋高就 指另找一份职业,意即辞去原职。
另请高明 另外请一个较高明的人,意即不想受委托或聘请。
流水高山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柳絮才高 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
略高一筹 筹:筹码,记数用具。略微超过一个码。形容双方比较,稍强一些。
论高寡合 言论高超,投合者少。
眉高眼低 脸上的表情。泛指为人处世的道理或辨貌观色的本领。
名高难副 副:相称。指盛名之下,实际难与相符。
名高天下 比喻全国闻名。
名师出高徒 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明镜高悬 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人心胆。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魔:恶鬼;道:道行,道法。比喻正义始终压倒邪恶。
莫测高深 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指处世的态度、或说话、文章的内容(多不用在正面,带贬义)。
年高德劭 劭:美好。年纪大,品德好。
年高德卲 年纪大,德行好。邵,亦作“劭”、“韶”,美好。
年高德勋 年纪大而有德行。
年高望重 年纪大,声望高。
年事已高 年事:年纪。指一个人的岁数已经很大了。
牛高马大 比喻人长得高大强壮。
攀高接贵 指攀附结交高贵的人。
攀高结贵 指攀附结交高贵的人。同“攀高接贵”。
七高八低 形容道路不平坦。
棋高一着 一着: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棋艺高人一步。也比喻技高一等。
棋高一着,缚手缚脚 本指棋艺,后比喻技术高人一头,对方就无法施展本领。
墙高基下 比喻名位虽高而才德低下。
秦镜高悬 秦镜:相传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知道心的邪正;悬:挂。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
清风高节 比喻人品格纯洁,节操高尚。
秋高马肥 秋高气爽,马匹肥壮。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动的季节。
秋高气和 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
秋高气爽 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秋高气肃 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
曲高和寡 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屈高就下 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迁就地位低的人。
日高三丈 犹日上三竿。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山高皇帝远 指王法管辖不到。
山高水长 象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山高水低 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亡。
山高水险 比喻前进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山锐则不高 比喻人太露锋茫,就成不了大事。
赏高罚下 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同“赏功罚罪”。
深沟高垒 深的战壕和高的营垒。指坚固的防御工事。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在一边不管。
视远步高 高视阔步。形容态度傲慢。
手高手低 形容用手或用一般的器皿分东西,难免多少有出入。
手高眼低 指做事的能力强而辨识能力低。也指自己的企求高而眼界很低,比喻贪得而不识货。
首下尻高 头向下,屁股翘起。跪拜磕头的样子。
束在高阁 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同“束之高阁”。
束之高阁 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束之高屋 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同“束之高阁”。
束置高阁 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同“束之高阁”。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后还是要回归故土。
树高招风 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钱财就容易惹人注意,引起麻烦。同“树大招风”。
水长船高 比喻事物随着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提高。
水阔山高 阔:宽,广阔,指有广阔的水面和高大的山脉隔着,不得相通。
水涨船高 水位升高,船身也随之浮起。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
驷马高车 驷马:一车所驾的四匹马。套着四匹马的高盖车。旧时形容有权势的人出行时的阔绰场面。也形容显达富贵。
驷马高盖 套着四匹马的高盖车。旧时形容有权势的人出行时的阔绰场面。也形容显达富贵。同“驷马高车”。
驷马高门 指门第显赫。
随高就低 犹言可高可低,随便怎样。
随高逐低 犹言随高就低。
天高地厚 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
天高地迥 迥:远。形容极其高远。
天高地下 ①比喻尊卑有别。②比喻各种情势。
天高皇帝远 原指偏僻的地方,中央的权力达不到。现泛指机构离开领导机关远,遇事自作主张,不受约束。
天高日远 指偏远地区。比喻离帝王很远。
天高听卑 卑:低下。原指上天神明可以洞察人间最卑微的地方。旧时称好的帝王了解民情。
天高听下 指天子圣明,虽居朝廷之上而能洞察下情。
头高头低 形容用秤称东西时,秤杆的一端高一点或低一点,难免稍有出入。
万丈高楼平地起 比喻事物从无到有。
危言高论 正直而不同凡响的言论。
位卑言高 指职位低的人议论职位高的人主持的政务。
文星高照 比喻文运亨通。
郤诜高第 比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
心比天高 形容心地高傲或所想超过现实。
心高气傲 心比天高,气性骄傲。态度傲慢,自以为高人一等。
兴高采烈 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兴高彩烈 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同“兴高采烈”。
行远升高 比喻为学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雄辩高谈 辩论充分有力,言词豪放不羁。形容能言善辩。亦作“高谈雄辩”。
虚论高议 不切实际,高妙空洞的议论。亦作“高谈虚论”。
学富才高 学识渊博,才能高强。
雅量高致 气度宽宏,情致高雅。
言高语低 说话不知轻重,没有分寸。
眼高手低 眼力过高,手法过低。指要求的标准很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实际上自己也做不到。
眼高手生 眼界高但能力低。
仰之弥高 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一高二低 ①高低强弱或胜负输赢。②指意外的变故。
艺高胆大 形容大胆的手法来自高超的技艺。
逸韵高致 高逸的风度韵致。
意气高昂 意态和气慨雄健的样子。
引吭高唱 吭:嗓子,喉咙。喉咙高声歌唱。
引吭高歌 引:拉长;吭:嗓子,喉咙。放开嗓子大声歌唱。
引吭高声 引吭:放开嗓子。放开喉咙,高声歌唱。亦作“引吭高歌”、“啭喉高歌”。
有志不在年高 指年轻人只要有志向,成就不可限量,不在年纪大。也指只要有志向,岁数大了,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元龙高卧 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原指陈登自卧大床,让客人睡下床。后比喻对客人怠慢无礼。
袁安高卧 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
远瞩高瞻 犹言高瞻远瞩。
远走高飞 指象野兽远远跑掉,象鸟儿远远飞走。比喻人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多指摆脱困境去寻找出路。
月黑风高 比喻没有月光风也很大的夜晚。比喻险恶的环境。
云天高谊 情谊深厚,高达云天。
债台高筑 形容欠债很多。
展翅高飞 指鸟展开翅膀远远飞走了。亦比喻充分发挥才能,施展抱负。
这山望着那山高 爬上这一卒山,觉得那一座山更高。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
贞高绝俗 高尚坚贞的节操超出普通人。
指日高升 指很快就可升官。旧时官场预祝之词。
趾高气扬 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至诚高节 至:最。最忠诚,最高尚的节操。形容人品高尚。
至高无上 至:最。高到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
志高气扬 志气高昂而自得。
置之高阁 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置诸高阁 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众人拾柴火焰高 比喻人多力量大。
重望高名 拥有崇高的名望。
自高自大 自以为了不起。
自命清高 命:认为。自以自为清高。
自视甚高 把自己看得很高(多指身分,学识等)。
足高气强 犹言趾高气扬。
足高气扬 犹言趾高气扬。
钻坚仰高 原形容颜渊对于孔子之道的赞叹,后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极高水平。
“北堂有萱兮,何以忘忧?何去何从兮,失我故欢。搔首问兮茫茫,高天厚地兮,谁知馀之永伤”什么意思?
作品原文 妹生辰不偶(1),家运多艰,姊妺伶仃,萱亲衰迈(2)。兼之猇声狺语(3),旦暮无休;更遭惨祸飞灾,不啻惊风密雨(4)。夜深辗侧(5),愁绪何堪!属在同心(6),能不为之愍恻乎(7)?回忆海棠结社,序属清秋,对菊持螯(8),同盟欢洽。犹记“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句,未尝不叹冷节余芳(9),如吾两人也!靶怀触绪,聊赋四章。匪无故呻吟(10),亦长歌当哭之意耳(11)。
悲时序之递嬗兮(12),又属清秋。
感遭家之不造兮(13),独处离愁。
北堂有萱兮,何以忘忧?
无以解忧兮,我心咻咻(14)!
云凭凭兮秋风酸(15),
步中庭兮霜叶干。
何去何从兮失我故欢!
静言思之兮恻肺肝(16)?
惟鲔有潭兮(17),惟鹤有梁。
鳞甲潜伏兮(18),羽毛何长!
搔首问兮茫茫,
高天厚地兮,谁知余之永伤(19)?
银河耿耿兮寒气侵(20),
月色横斜兮玉漏沉(21)。
忧心炳炳兮(22),发我哀吟。
吟复吟兮,寄我知音。[3]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1)不偶:不吉利。传统迷信说法,如“数偶”为运气好,“数奇”为运气坏。
(2)萱亲:母亲。下面“北堂有萱”亦同。
(3)猇生狺语:“猇”也写作“虓”,老虎怒吼。狺,狗叫声。这里比喻令人不得安宁的坏消息。
(4)啻(chì):但,只。惊风密语: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诗:“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5)辗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诗经·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6)属在同心:凡与自己要好的朋友。
(7)愍恻:“愍”同“悯”,同情。
(8)持螯:吃蟹。
(9)冷节余芳:冷若冰霜的节守,春光已过的芳香。以菊比。
(10)匪:同“非”。
(11)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唱代替哭泣。古乐府《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12)递嬗:更替,变迁。
(13)不造:不幸。星命家称人之生辰八字为“造”,即所谓“命”。男命为干造,女命为坤造。
(14)咻咻:原本为嘘气声,引申为不安宁。
(15)凭凭:亦作“冯冯”,盛多的样子。李白《远别离》诗:“云凭凭兮欲吼怒。”秋风酸:“酸”是“冷”的修辞说法。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东关酸风射眸子。”
(16)静言思之:“言”是语助词,无义。《诗经·卫风·氓》:“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17)鲔:鲟鱼和鳇鱼的古称,春日用以荐祭寝庙(先王之墓),是贵重的鱼。梁,屋梁。《诗经》中曾以“有鹙(贪恶的鸟)在梁,有鹤在林”比喻亲近恶人而疏远善者。全句说:鲔、鹤原本应有安居之处。
(18)鳞甲:指蛟龙。羽毛:指凡鸟。喻所谓君子失意,小人得势。
(19)谁知余之永伤:宋代朱熹《感春赋》:“孰知吾心之永伤?”永伤,无尽的愁思,语本《诗经·周南·卷耳》。
(20)耿耿:明亮的样子。
(21)玉漏沉:计时的漏壶快要水尽声歇了。即夜将尽的意思。
(22)炳炳:犹言“耿耿”,形容忧思不减。[3]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第八十七回中,薛蟠酒店行凶打张三、经贿赂以后受官场庇护的情节是第四回中打冯渊的模仿,所不同的是曹雪芹的同情在受害者一边,而续书者则让薛宝钗在信中大肆歪曲事实真相,混淆视听:明明是张三家被弄得家破人亡而凶手安然无事,薛宝钗的信中却偏说自己“更遭惨祸飞灾”;被害家属喊冤叫屈,官府老吏虚张声势,薛宝钗就危言耸听地说是“猇声狺语,旦暮无休”;还“长歌当哭”,“寄我知音”,完全颠倒了黑白。续作者以同情的笔调,把这些当作薛宝钗抒情咏怀的内容,还让林黛玉“同心”相感,与之唱和,其立场爱憎是违背小说原意的。
诗歌四章,大多是古诗中现成语句的堆砌,思想是贫乏的。首章是书信的重复;第二章“失我故欢”之叹莫知所指;第三章“鳞甲潜伏兮,羽毛何长!”最不伦不类。一贯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薛宝钗不可能忽然发起“怀才不遇”的牢骚来。第四章已无话可说,所以只好说废话。信中提出“无故呻吟”四字可看作她有自知之明,只是续作者和薛宝钗都不肯承认罢了。[3]
元好文金凌怀古诗的具体内容
我听过好多叫金陵怀古的诗,但是元好问的没有听过,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吧^_^ 下面我把元好问的一些诗和他的生平给你,还有叫 金陵怀古的诗,希望对你有帮助吧^_^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韩岩村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卒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其墓位于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韩岩村西北。他是700多年前我国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
生平事迹
元好问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相传,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一说为秦王拓跋翰,另一说为南安王拓跋余)。后来,后来的祖先又随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后,户籍落至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他的高祖元谊,在北来晚期徽宗宣和年间(1119-1225年)官忻州神武(虎)军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平时诗酒自娱,著有《东岩集》。
元好问出生后七个月,即过继给他的任县令的二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
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灭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属,崛起后征伐四方而灭掉金国。在这样的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也经历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大致来说,他的一生可以分成这样几个大的阶段:21岁前,他过的是学生和公子哥儿的优裕生活。这20来年,随着他的过继父元格,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的县令任上,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即因作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初次参加科举未能魁名高中,但因多遇名人指教,学问大为长进,打下了做诗为文的深厚根基。太原王中立(字汤臣)、翰林学土路铎(字宣叔)、名儒郝天挺(字晋卿)等都对元好问有过指教师授的功劳。另一方面,丰厚的物质生活和科场失意的打击,使元好问养成了嗜酒的不良癖好。22岁至35岁,是元好问科场多次挫折和遭受战祸、家破人亡,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时期。其间,他备尝了人生的痛苦艰辛。不过,通过应试汴梁,他得以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不仅在学问上受到高明的指点,诗文大为进步,而且为以后的仕途进退也打下了重要基础。自35岁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到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1233年)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虏,是他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终结束时期。这一时期,他因不满史馆的冷官生活,很快辞官回豫西登封家中闲居。后被荐举出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再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经历蒙古围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饥饿忧愁、流血流泪、生离别等恶梦般的生活。自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虏,押赴聊城羁管软禁,到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八月49岁结束羁系生活,他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自由。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从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秋他50岁时返回故乡忻州,到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他68岁时在获鹿寓舍逝世,是他的遗民不仕和为金史编纂四处奔忙搜求有关资料时期。这期间,他的交游范围更广、作诗为文更多,对蒙古国的态度也逐渐转变。
元好问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对当时所有的文学形式除金院本之类的戏曲作品未见流传至今的实证或记载传说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有,如:诗、词、歌、曲、赋、小说,传统的论、记、表、疏、碑、铭、赞、志、碣、序、引、颂、书、说、跋、状、青词,以及官府公文诏、制、诰、露布等,均掌握熟练、运用自如。
元好问的作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内容实在,感情真挚,语言优美而不尚浮华。他的同时代人和后世都对他的诗文有极高的评价。他的朋友徐世隆说他:“作为诗文,皆有法度可观,文体粹然为之一变。大较遗山诗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文宗韩、欧,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乐府则清新顿挫,闲宛浏亮,体制最备。又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东坡、稼轩而下不论也。”他的另一位朋友李冶更誉其为“二李(李白、李邕)后身”。《四库全书总目·遗山集》评元好问称;“好问才雄学赡,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诗存史,去取尚不尽精。至所自作,则兴象深邃,风格遒上,无宋南渡宋江湖诸人之习,亦无江西派生拗粗犷之失,至古文,绳尺严密,众体悉备,而碑版志铭诸作尤为具有法度。”
元好问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他的《论诗三首》、《论诗三十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校笠泽丛书后记》等等,都很精辟地评论了古代诗人诗派的得失。他也主张作诗为文要“诚”、要写“情性”,还提出许多写作时的技巧原则,反对生硬晦涩,乱排典故,做学问要“真积力久”等等,都是他几十年亲身实践得来的结晶,有着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元好问当过中央和地方官,都尽心竭诚,兢兢业业,关心国家兴亡,关心民生疾苦,所以政治声誉非常高。当他罢职镇平县令,时元宵佳节,百姓老老少少对他恋恋不会,敬酒惜别。在内乡县令任上时,他“劳抚流亡,边境宁谧”,所以当他因母亲去世,按照传统礼制为其母亲罢官守孝3年“丁内艰”时,“吏民怀之”赞许他:“元好问劳抚流亡,循史也,不当徒以诗人自之”。他任南阳县令时,为当地人民争得减3年赋税,发展生产,使人民有休养复苏之望。所以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元好问目睹亲历金朝的衰亡和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又从政多年,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时刻关注着金国的命运和金国史迹的保存。当金如败亡前夕,他就向当政者建议用女真文小字写一部金史,但未能如愿,他就私下编撰了一部《壬辰杂编》。金灭亡后,他抱着“国亡史兴,己所当任”的爱国信念,决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并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他拒不应聘作蒙古国的官,以表明自己的遗民身份和对故国的忠忱。但为了写金史,又不得不与出仕蒙古国的中上层官员相周旋,以便取得他们的协助和必要的资料;也正因如此,而引起许多人对他的不谅解,“百谤百骂,嬉笑姗侮,上累祖弥,下辱子孙”。为了完成自己修金史的宏愿,元好问忍辱负重2O多年,直到去世,并为修金史,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建了一座“野史亭”,作为存放有关资料和编辑写作的地方。多年的奔波,使他积累了金朝君臣遗言往行的资料上百万字,后称“金源君臣言行录”。他又抱着“以诗存史”的目的,编辑成了《中州集》。这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里面不仅收录了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国的诗人词客、包括金朝两位皇帝及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诗词2116首(其中诗2001首,词115首),而且为每位作者共250余人写了小传,给中国文学史填补了空白。《金史·艺文传》就是以它为蓝本写成的,后来的《全金诗》自然也是在它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同时,《中州集》也为金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可惜,正当他满怀信心地说只需破费三数月功夫,查阅抄录了《金实录》上的有关内容,即可着手《金史》的著述时,他的一个朋友却从中作梗,未能得在蒙古万户、汉军首领张柔处见到金实录,以致功亏一篑,使他抱恨以殁。元好问生前虽然未能实现自己修成金史的愿望,但他所收集的这些资料,却为元代修宋、辽、金史,以至明朝修元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为修金史奠定了基础。元好问尊重史实,不阿时俗,秉笔直书,所以后代学者一致认为,《金史》与元好问关系密切,《四库全书总目》称“多本其所著”。元好问这种国亡修史的作法,也为后人所仿效。如明朝遗老万斯同拒绝应清政府的博学宏词科的征召,也坚决不要清朝给的七品俸的纂修官官衔,却以“布衣”参与修《明史》。民国三年(1914年)创清史馆,也有不少清朝遗老为报故主来参与《清史稿》的编撰。
元好问十分重视和努力保护人才,喜欢奖掖后进。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初,元好问即向当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54个中原秀士王若虚、王鹗、杨奂、张德辉、高鸣、李治、刘祁、杜仁杰、张仲经、商挺等,请来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而经他教育或指授出来的文坛名手如郝经、王恽、许楫、王思廉、孟琪、徐琰、郝继先、阎复等多人。尤其是他保护和教育白朴的故事一直传为文坛佳话。白朴之所以后来能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为白朴的《天籁集》作序的王博文认为,这与元好问的教导分不开:“遗山之后,乐府名家者何人?残膏剩馥,化为神奇,亦于太素(白朴字)集中见之矣。然则继遗山者,不属太素而奚属哉!”
元好问对蒙古国的态度有一个矛盾变化的过程。他痛心于金国被蒙古灭亡,对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金汴京西面元帅崔立投降蒙古和出卖金朝后妃大臣极为痛恨,但对崔立开门投降,客观上使汴京百万生灵免遭一朝全部涂炭亡之祸又并不完全否定。因此,他被胁迫参与了为崔立撰写功德碑的重要政治事件,这也是他后来一直耿耿于心、别人对他指摘嘲讽的重要口实。在金元交替之际,元好问的思想十分痛苦和矛盾。他一方面痛心金朝的腐败和混乱,希望有一个除旧布新局面的出现,当他看到金朝被蒙古灭亡已成定局后,就把金朝那54位“天民之秀”推荐给蒙古国这个“维新之朝”。对于那些归降蒙古国的金朝旧臣如耶律楚材、张桑、严实、赵天锡等,只要他们曾为减轻金国人民少遭屠戮之苦做过一些好事,他都能够予以谅解。他在蒙古国生活了二十四五年,通过这么多年的观察,他对蒙古国的看法逐渐发生变化。他对中原那些出仕蒙古国的汉族世侯如上述张柔、严实等能够兴文教、安定百姓生活表示赞赏。尤其对蒙古贤王忽必烈重视儒学、大兴学校,实行较利于发展经济文化的政策十分感激;对忽必烈击灭云南地方势力,取消它的半独立状态、恢复汉唐旧疆的赫赫功业特别钦佩,为其歌功颂德。从而他逐渐把蒙古国政府看作像汉唐那样值得自己骄傲的合法正统的政府,在他的《刘时举节制云南》七律诗中,他直接称蒙古国为“汉家”:“云南山高去天尺,汉家弦声雷破壁。九州之外更九州,海色澄情映南极”。渐渐地,元好问也把自己看作是蒙古国的一个臣民,对立的情绪逐渐消失。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元宪宗二年(1252年)春夏之间,元好问虽已63岁高龄,却还是与他的好友张德辉一起北去觐见忽必烈,请求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忽必烈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他俩又提出蠲免儒户的兵赋,忽必烈也答应了。
元好问多才多艺,除了长于诗文、从政之外,还深于历算、医药、书画鉴赏、书法、佛道哲理等学问,他的朋友遍及当时的三教九流,既有名公巨卿、藩王权臣,也有一般的画师、隐士、医师、僧道、士人、农民等,据有人考证,其有文字可据者达500余人,例如李杲(东垣)、张从正(子和),被尊为金元四大医学家中的两位(另两人为金代刘完素,元代朱震亨)所以他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位社会活动家。
元好问学问深邃,著述宏富,援引后进,为官清正,尤其在金元文坛上居首屈一指的地位,即使至明清、堪与他伯仲者也难得一二,被他的学生、师友及后人尊称为“一代宗工”、“一代宗匠”。迄今流传下来的据信是他的作品的有:诗1380余首,词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小说《续夷坚志》4卷202篇,《中州集》10 卷,《唐诗鼓吹》10卷。另有已经散佚的著作多种:《锦机》、《东坡诗雅》、《杜诗学》、《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金朝君臣言行录》、《南冠录》、《集验方》、《故物谱》等。
元好问有4子5女。长子元拊,字叔仪,仕元为汝州知州;次子元振,字叔开,太原路参佐;三子元总,字叔纲,都省监印。另一子小名阿辛,早卒。5 女中次女元俨后为女道士。
元好问诗词集(金)
摸鱼儿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摸鱼儿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
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鸳鸯浦。夕阳无语。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 人间俯仰今古。
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木兰花慢 游三台
渺漳流东下,流不尽,古今情。
记海上三山,云中双阙,当日南城。
黄星。几年飞去,淡春阴、平野草青青。
冰井犹残石甃,露盘已失金茎。
风流千古短歌行,慷慨缺壶声。
想骊酒临江,赋诗鞍马,词气纵横。
飘零。旧家王粲,似南飞、乌鹊月三更。
笑杀西赋客,壮怀无复平生。
玉漏迟 壬辰围城中,有怀淅江别业
淅江归路杳。西南仰羡,投林高鸟。
升斗微官,世累苦相萦绕。
不入麒麟画里,又不与、巢由同调。
时自笑。虚名负我,平生吟啸。
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
钟鼎山林,一事几时曾了。
四壁秋虫夜语,更一点,残灯斜照。
青镜晓。白发又添多少。
石州慢 赴召史馆,与德新丈别于岳祠新店,明日以此寄之。
击筑行歌,鞍马赋诗,年少豪举。
从渠里社浮沉,枉笑人间风女。
生平王粲,而今憔悴登楼,江山信美非吾土。
天地一飞鸿,渺翩翩何许。
羁旅。山中父老相逢,应念此行良苦。
几为虚名,误却东家鸡黍。
漫漫长路,萧萧两鬓黄尘,骑心漫与行人语。
诗句欲成时,满西山风雨。
临江仙 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鹧鸪天
华表归来老令威,头皮留在姓名非。
旧时逆旅黄粱饭,今日田家白板扉。
沽酒市,钓鱼矶,爱闲真与世相违。
墓头不要征西字,元是中原一布衣。
清平乐
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
飞去飞来双语燕,消息知郎近远。
楼前小语珊珊,海棠帘幕轻寒。
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
论诗三十首
(丁丑岁三乡作)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
(钟嵘评张华诗,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柳子厚,晋之谢灵运;陶渊明,唐之白乐天。)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仍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陆芜而潘净,语见《世说》)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事见元稹《子美墓志》)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色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
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画鬼符。
出处殊途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
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
(水乐,次山事。又其《唉乃曲》云:“停桡静听曲中意,好似云山韶□音”)
东野穷愁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
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
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校几多?
(天随子诗:“无多药草在南荣,合有新苗次第生。稚子不知名品上,恐随春草斗输赢。”)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窘步相仍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诗宜?
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乱后玄都失古基,看花诗在只堪悲。
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东风怨兔葵。
金人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
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
百年才觉古风回,元佑诸人次第来。
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撼树蚍蜉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金陵怀古的诗
金陵怀古
开放分类: 文学、诗词、唐诗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公元五八九年,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
————————————————————————————————————————————————————————————
金陵怀古
司空曙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赏析
金陵(今江苏南京)从三国吴起,先后为六朝国都,是历代诗人咏史的重要题材。司空曙的这首《金陵怀古》,选材典型,用事精工,别具匠心。
前两句写实。作者就眼前所见,选择两件典型的景物加以描绘,着墨不多,而能把古都金陵衰败荒凉的景象,表现得很具体,很鲜明。辇路即皇帝乘车经过的道路。想当年,皇帝出游,旌旗如林,鼓乐喧天,前呼后拥,该是何等威风!如今这景象已不复存在,只有道旁那饱览人世沧桑的江枫,长得又高又大,遮天蔽日,投下浓密的阴影,使荒芜的辇路更显得幽暗阴森。“江枫暗”的“暗”字,既是写实,又透露出此刻作者心情的沉重。沿着这条路走去,就可看到残存的一些六朝宫苑建筑了。“台城六代竞豪华”,昔日的宫庭,珠光宝气,金碧辉煌,一派显赫繁华,更不用说到了飞红点翠、莺歌燕舞的春天。现在这里却一片凄清冷落,只有那野草到处滋生,长得蓬蓬勃勃,好象整个宫庭都成了它们的世界。“野草春”,这“春”字既点时令,又着意表示,点缀春光的唯有这萋萋野草而已。这两句对偶整齐,辇路、宫庭与江枫、野草形成强烈对照,启发读者将它的现状与历史作比较,其盛衰兴亡之感自然寄寓于其中。
接下去,笔锋一转,运实入虚,别出心裁地用典故抒发情怀。典故用得自然、恰当,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先说自然。庾开府即庾信,因曾官开府仪同三司,故称。庾信是梁朝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和父亲庾肩吾一起,深受梁武帝赏识,所谓“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诗人从辇路、宫庭着笔来怀古,当然很容易联想到庾信,它与作者的眼前情景相接相合,所以是自然的。
再说恰当。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最后于隋文帝开皇元年。他经历了北朝几次政权的交替,又目睹南朝最后两个王朝的覆灭,其身世是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变化的。再说他长期羁旅北地,常常想念故国和家乡,其诗赋多有“乡关之思”,著名的《哀江南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人的身世和庾信有某些相似之处。他经历过“安史之乱”,亲眼看到大唐帝国从繁荣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安史乱时,他曾远离家乡,避难南方,乱平后一时还未能回到长安,思乡之情甚切。所以,诗人用庾信的典故,既感伤历史上六朝的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包含有他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在内,确是贴切工稳,含蕴丰富。“伤心”二字,下得沉重,值得玩味。庾信曾作《伤心赋》一篇,伤子,悼国亡,哀婉动人,自云:“既伤即事,追悼前亡,惟觉伤心……”以“伤心”冠其名上,自然贴切,而这不仅概括了庾信的生平遭际,也寄托了作者对这位前辈诗人的深厚同情,更是他此时此地悲凉心情的自白。
这首诗寥寥二十字,包蕴丰富,感慨深沉,情与景、古与今、物与我浑然一体,不失为咏史诗的佳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