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自隗始-请自隗始的近义词
1.《与于襄阳书》 翻译
2.隗始的诗句隗始的诗句是什么
3.用请怎么组词语()*()*()
4.请自隗始打三个数字
5.韩愈《与于襄阳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与于襄阳书》 翻译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休光:盛美的光辉,光华、照后
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
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
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
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
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才,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恒:平常,普通,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隗kuí,郭隗,战国时燕国
人。燕昭王招贤纳士,欲报齐国之仇,往见郭隗,郭隗说:“今王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愈今
者惟朝夕刍米刍:读音chú,喂牲口的草、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
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龊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二○○七年九月廿日晚
翻译:七月三日,将仕郎、兼任国子四门博士的韩愈,小心地呈上书信给阁下。
士人能够享有大名、在当世显要的人,没有不是前有先贤达人、承载天下所托为他们做先导的。士人能够有光华垂名
青史、照耀后世,也没有不是后来的有识之士、背负天下的重托成为他们的后继。没有先导,虽然华美也不能彰显;没有后继,
虽然鼎盛也不能流传。这两种人,没有不互相需要的。然而千年百载也就只有一对能够相遇啊。难道是在上位的人没有可以施
以援手的吗、在底层的人没有值得推举的吗?为什么互相需要那么殷切而实际相遇的却那么稀少呢?它的原因就在于在底层的
人恃才而不肯谄媚地位高的人,在高位的人倚仗他的权位又不愿顾及底层。因此高才多寂寥贫穷,占据高位的人没有显赫的光
华。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有过错啊。没有求官,不能说是高位没有提拔人才的那种人;没有求贤,不能说是下层没有贤能的人。
我韩愈说这话很久了,没有敢说给人们听。
侧面听说阁下胸怀世所少有的才能,特立独行,行事方正而实事求是,行为做事不随波逐流,文臣武将唯才是用,难
道您就是我韩愈所说的那种人吗?却又没听说后辈上进之士,有受您知遇而跟随左右、获得礼遇在您门下的人,难道是求贤而
没有求到吗?您的志向是在立功,而做事专心是为了报答皇上,虽然是遇到了贤才,没有闲暇去礼遇他们吗?为什么应该听说
而一直没有听说您礼遇底层人士呢?我韩愈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自己处世不敢落后于平常人,阁下要求贤而没有得到吗?古
人有言:“请从我郭隗开始吧。”我韩愈如今连早晚的粮草和请仆人的费用都紧张,不过是破费阁下一天的享用就足够了。如
果您的意思是说:“我的志向在于立功,而做事是专心报答皇上。虽然是遇到了贤才,没有闲暇去礼遇他们啊。”那么就不是
我韩愈所敢多说的了。世上的龌龊的人,那就不足以对他们去说什么的;正直豪迈奇才伟大的人,又不能听吗。那只有相信命
该穷困啊!
小心地献上原来所作的文章一十八篇,如果赏脸看看,也就可以了解我韩愈的志向之所在了。韩愈惶恐地再次拜谢。
隗始的诗句隗始的诗句是什么
隗始的诗句有:岂意谦勤从隗始,为问何如从隗始。
隗始的诗句有:隗始愧余先,岂意谦勤从隗始。结构是:隗(左右结构)始(左右结构)。注音是:ㄨㄟˇㄕˇ。拼音是:wěishǐ。
隗始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意思是指以礼招贤。
二、引证解释
⒈《史记·燕召公世家》:“燕昭王於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於隗者,岂远千里哉!’於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引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后因以“隗始”用作以礼招贤的典故。唐刘知几《史通·忤时》:“但今者_勉从事,挛拘就役,朝廷厚用其才,竟不薄加其礼。求诸隗始,其义安施?”亦为自赞自诵义。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於戏!后世考文之士,有若阮孝绪辈,_繁简之衷,以悉类次之当,必以余言为隗始夫。”
三、网络解释
隗始燕昭王为招贤强国,于易水东南筑台,置千金于上,以招贤士,旁有“小金台”,相传即“郭隗台”。于是四方贤良,争趋归燕。后因以“隗始”用作以礼招贤的典故。
关于隗始的成语
见始知终本末终始原始见终谨终如始先自隗始历精更始开山始祖报本反始造端_始善始善终
关于隗始的词语
先自隗始慎始敬终本末终始造端托始开山始祖见始知终请自隗始报本反始始终不易原始见终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隗始的详细信息
用请怎么组词语()*()*()
答案一:请(君)(入)(瓮)
答案二:请(人)(捉)(刀)
答案三:请(自)(隗)(始)
其中请君入瓮是目前引用最多的成语,出自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即索大瓮,以火围之,起谓兴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瓮。’”,现在喻指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例句:他一向爱耍诡计整人,想不到请君入瓮,最后落入了自己所设圈套。
请人捉刀现在喻指代人做事或写文章,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例句:只要点击注册,掏点钱,就可以请人捉刀代笔,享受完美服务。
请自隗始原指拿自己做一个榜样,后比喻自愿带头,出自《史记·燕召公世家》,“王必欲致士,请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例句:小明是我们班的班长,当学校组织同学去社区义务劳动时,他总是请自隗始。
请自隗始打三个数字
请自隗始打三个数字分别是1、7、3。
请自隗始成语出自《史记·燕召公世家》:“王必欲致士,请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原来是指拿自己做一个榜样,现在主要用来比喻自愿带头做某件事情。三个数字1、7、3分别取谐音我愿意的意思。
请自隗始是一个中性词,对应使用的场景区分好与坏。
韩愈《与于襄阳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与于襄阳书原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愈虽不才,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龊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与于襄阳书翻译及注释
翻译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恭敬地把信呈给尚书阁下: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声,显扬于当代,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地位显达的前辈替他引荐的。读书人能够把他的美好德行流传下来,照耀后代的,也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的后辈给他做继承人的。没有人给他引荐,即使有美好的才华也不会显扬;没有人作继承人,即使有很好的功业、德行也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曾不是互相等待的,然而千百年才相逢一次。难道是居于上位的人中没有可以攀援的人,居于下位的人中没有值得举荐的人吗?为什么他们互相等待那样殷切,而相逢的机会却那样少呢?其原因在于居于下位的人倚仗自己的才华不肯巴结地位高的人请求引荐,居于上位的人倚仗自己的地位不肯照顾地位低的人。所以才学很高的人很多都为不得志而忧愁,地位高的人没有显耀的声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没有去求取,就不能说上面没有引荐人;没有向下寻找,就不能说下面没有可以举荐的人。我思考这句话已经很久了,没有敢把这句话说给别人听。 我从旁听说阁下具有非凡的才能,不随波逐流、有独到的见识,行为方正做事实际,进退有度不随流俗,文武官员能量才任用。难道您就是我所说的那种人吗?然而没有听说过后辈有得到您的赏识和礼遇的,难道是您寻求而没能得到吗?还是您志在建功立业,而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也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呢?为什么应该听到您推荐人才的事却久久没有听到呢? 我虽然没有才能,但要求自己却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阁下将要寻求的人才还没能找到吗?古人说过:「请从我郭隗开始。」我现在只为早晚的柴米和雇仆人的费用着急,这些不过费阁下一顿早饭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志在建功立业,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还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那就不是我敢去知道的了。世间那些拘谨小心的人,既不足以向他们告诉这些话,而胸怀坦白、才识卓越的人,又不听取我的话,那么就真的是我的命运很坏了! 恭敬地呈上我以前作的文章十八篇,如蒙您过目,也足以了解我的志向所在。 韩愈诚惶诚恐,再拜。
注释 1贞元十八年春,韩愈为四门博士。国子,即国子监, 唐代 最高学府,下分七馆: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四门博士,即四门馆教授。将仕郎,官阶,唐属从九品。守,任的意思。2负:仗侍。3休光:盛美的光辉,光华。4后进之士:后通显的人。为之后焉:做他们的歌颂者。5虽盛而不传:即使成就卓越却不会流传。6是二人:这两种人。相须:相待。这里是互相依赖的意思。7援:攀援。推:推举。8殷多、盛。这里引申作密切解。相遇:互相遇合。9负:仗恃。谄:讨好。十顾:照顾关怀。⑾戚戚:忧虑的样子。赫赫:威显的样子。⑿干之:求他。干,干谒。⒀闻于人:听说。⒁侧闻:从旁边听说,表示谦恭。⒂道方而事实:道德方正而工作讲求实际。⒃卷舒:卷缩舒展,这里是进退的意思。文武:具有文、武的才能的人。唯其所用:只在您来使用。其,你,第二人称。⒄遇知:受到赏识。获礼:得到尊敬。⒅恒:平常,普通。⒆:隗kui,郭隗,战国时燕国人。燕昭王招贤纳士,欲报齐国之仇,往见郭隗,郭隗说:「今王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⒇刍:读音chu,喂牲口的草。
与于襄阳书解析于襄阳名頔,字允元,河南洛阳人,公元798年(唐德宗贞元十四年)九月以工部尚书为山东道节度使。由于做过襄阳大都督,故称于襄阳。公元801年(贞元十七年)秋冬之际,韩愈被任命署理国子临四门博士,正式在京师做官。博士职乃是闲官,地位不高,很难施展抱负,为此,他给于襄阳写信请求引荐。此信以士欲进身场名、建功业须前辈援引,而前辈之功业盛名又须有为的后继者为之传扬为论点,入情入理。
本文分为三段。第一段泛泛而谈「先达之士」应与「后进之士」。相为知遇的道理,这样,虽将对方捧为「负天下之望者」也不显得阿谀,虽标榜自己为「高材」也不显得狂妄。第二段以「侧闻」的形式赞誉对方,显得客观,这样,既便于自己表达,也使对方不觉得突兀而乐于接受。最后,在第三段中,用描述自己生活的窘迫状态来争取对方的同情,以求得侥幸任用的机会。本文的写法,虽给人以不卑不亢的感觉,但难免有仍有攀附权势之意。
于襄阳,名頔(di),字允元。他在公元798年(贞元十四年)任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不久,他又自请将襄州升格为大都督府。中唐以后,中央 *** 拿方镇无可奈何,唐德宗只好同意他当了襄州大都督。因为于是襄州长官,所以此书称他为于襄阳。据《旧唐书》卷一三《于頔传》载,于頔为人「横暴已甚」,却官运亨通,因而「自以为得志,益恣威虐」;他任襄州刺史时「专有汉(水)南之地,小失意者皆以军法从事」;由于德宗姑息,他「公然聚敛,恣意虐杀,专以陵上威下为务」。这些情况韩愈也应当有所「侧闻」,可是此文多少还有为他迎合奉承之意。为了求官,不得不如此,韩愈此举难道又是张九成所谓「其文当如是,其心未必然」吗?
看来韩愈求官心切,文中也难免强词夺理,倒错逻辑。求官与上进并行不悖,无可非议。为求官而牵强附会、因果倒错就偏颇了。试问,韩愈最尊崇的圣人之一:孔子,一生未获任何君主重用,其光华难道不是照样永照后世吗?!圣贤与其后继的传承,与他们是否富贵、高官厚爵没有丝毫关系。圣贤的光辉来源于他们的思想,后辈的继承在于万众的认同才得以留传而永垂不朽!老子弃官仙游,《道德经》至今留传;庄子曳尾涂中,逍遥游何其逍遥!
诗词作品: 与于襄阳书 诗词作者: 唐代 韩愈 诗词归类: 古文观止、书信、议论、用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