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谭延闿-把江山与美女拱手让人的奇才!没想到受益者却是

2.秦朝灭亡后,有一人本可挽救江山,他为何却将江山让给刘邦?

3.孙策辛苦打下的江山,为什么要传给兄弟,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4.李宪是尊贵的嫡长子,为何将到手的皇位拱手让人?

谭延闿-把江山与美女拱手让人的奇才!没想到受益者却是

拱手相让江山是哪首歌-拱手让人的江山

说起,人们最多的印象就是光头,一口流利的奉化方言,多被称为蒋委员长或蒋校长。

其成功也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最早的军校学员,后机缘巧合下帮助先生逃脱险境,再到后来的北伐革命,黄埔军校校长,国民党委员长。

而其中,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一职以及后来成为其夫人的,对他的帮助是非常大的。黄埔军校第一批学员后来基本上都成为了军中骨干力量,这也为作为第一任校长的打下来一个坚实的基础。

而其夫人,不仅容貌出众,才学也是优秀无比,熟通六国语言,出色的外交能力以及其家族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是为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能得到这一切,真的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谭延闿!

谭延闿,人称湖湘三公子,与陈三立,谭嗣同齐名!是一个怪才,无论是书法啊, 美食 啊,政治啊,只要他感兴趣就基本上会成功!

如今天下闻名的湘菜,要是没有谭延闿,就可能达不到现在的高度了。

在书法方面,谭延闿的颜体,直到现在也是赞誉有加,后无来者!可见其书法功力的深厚!

在政坛方面,谭延闿除曾出任两广总督一职外,还曾出任湖南督军,以及湘军总司令等职位,后又被授予上将军衔以及陆军大元帅。可见其政治底蕴也同样深厚。

与此同时,谭延闿与先生也是关系匪浅,也曾相助过于危难之间。因此。孙对谭延闿心存感激之情,当年黄埔军校成立之初,之本意是给谭延闿的,没想到被谭延闿婉言拒绝,并向他推荐了。而就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

那么又是怎么回事呢?

谭延闿的夫人英年早逝后,谭并未再娶。而正好先生的夫人,先生的妹妹刚刚回国,便想把介绍给谭延闿来加深彼此的关系。可没想到的是,又一次被拒绝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谭延闿出身低微,其母原是一名丫鬟,虽被纳妾但也是备受欺负。谭延闿自小看在眼里,便决定终身只娶一妻,所以便有婉言拒绝的的好意。可没想到的是,无形之中又帮了一把!而两人结婚时,谭延闿还担任了介绍人一职!

由此可以得出,之贵人非谭延闿莫属!不爱江山更不爱美人谭延闿,江湖奇人也!

秦朝灭亡后,有一人本可挽救江山,他为何却将江山让给刘邦?

秦朝灭亡后,子婴本可以挽救江山,可是由于他自己的管理不当最后不得不向刘邦投降,将大好的秦国的江山拱手想让给了带兵临城的刘邦

在秦始皇暴病身亡后,当时朝中的大权都在赵高的手里,赵高不但伪造圣旨,还逼了公子扶苏,拥立了胡亥上位。胡亥上位后,多数听从赵高的,开始对秦始皇时期的各个大臣动起了杀念,而子婴幸免其中,但是赵高的野心也逐渐的漏了出来,他想杀掉胡亥,自立为帝,但是群臣反对,无奈赵高把子婴搬了出来,后来子婴将计就计,杀掉了赵高,自己当上了皇帝。但是赵高的也没有挽救大秦朝的灭亡,在赵高后不久,刘邦和项羽就带兵攻进了城下。

虽然当时的子婴不忍心看到秦国就这样灭亡,组织兵力奋力反抗,但是刘邦的实力是不容置疑的,刘邦不但收买了守城的大将,还在背后偷袭子婴,就这样刘邦很轻易的就打败了秦国的兵力。子婴也看出了刘邦的来势汹汹,根本阻挡不了。

刘邦夺城后,下令不得骚扰百姓,可谓是深得民心,这让最后的防线蓝田之战也兵败,随之崩溃的就是子婴的战斗的信心。在咸阳城前,子婴面对着不可阻挡的刘邦,不得不选择投降,而且下令昭告各地秦兵,缴械投降,归顺刘邦。大秦也就此而亡了。

其实后人分析,子婴除了投降还有别的路可以走,他可以放弃咸阳,然后将兵力集中到一起,利用自己所处的地势优势,做严防守,只不过子婴输了心态,他的心态崩溃了,所以已经不能做出最有利的判断了,才加快了大秦的灭亡。将江山拱手让给了刘邦。

孙策辛苦打下的江山,为什么要传给兄弟,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当时他的儿子年纪太小,不足以支撑家族走向胜利。孙策在二十六岁时就英年早逝了,当时他的儿子应该只是稚子而已,没有能力去管理孙策手下能征善战,经验丰富的文臣武将们,让一个稚子去统领军队 ,也难以让士兵们信服。纵然可以为儿子安排托孤大臣,但是历史上幼主执政,往往最后会成为大臣的棋子,相当于将自己辛苦建造的势力拱手让人。所以,因为年龄与阅历的限制,孙策让儿子来继承自己的统帅地位显然是不现实的。

孙策十分认可孙权的品行与能力,将自己的事业交给孙权他十分放心。孙权虽说年纪也不大,但是跟随孙策常年在外作战,也积累了一些作战的经验,在军中也有些威信,比自己的儿子要可靠很多。除此之外,孙策更加看重孙权的性格。孙权心思缜密,遇事不动声色,善于谋划,没有孙家人最大的缺点:轻率与盲目自信。孙坚与孙策都因自己的轻率而丧命,所以,孙策希望选一个遇事冷静的继承人,不要重蹈覆辙。

孙权当时已经锋芒毕露了,即使不传位给他,也难保他不会夺取权力。当时孙权已经有自己的独到的想法,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与哥哥孙策也已经开始有了分歧。孙策明白自己的后代中才华品性无人能及弟弟孙权,与其让孙权时刻想着谋害自己的后代进而夺权,不如主动将权力交给孙权,从而使孙权能够迫于名声善待自己的后代,也能使孙权放心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带领孙家在乱世中更好的发展壮大。

李宪是尊贵的嫡长子,为何将到手的皇位拱手让人?

原因一:顾全大局,顺势而为

李宪向父亲辞让太子的理由是:“储君,是国家的职位,太平时节就以嫡长子为先,国难之时就应归于有功的。若处理不当,就海内失望,这不是国家吉祥事。臣斗胆以请求不要立我为储君。”

他这番话并不是虚情假意的客套之辞,而是经过对时局的考量做出的准确判断。

当时的李唐王朝刚刚从武氏手里夺回来,又差点落入韦氏虎口,政局不稳,各方势力都各怀鬼胎,李隆基一举剪除韦氏势力集团,得到了李唐王朝旧部势力的拥戴,又手握兵权,可以说是人心所向。

李隆基比他更适合挑起重振李唐王朝的重任。

在个人的皇位和大唐的江山之间,李宪选择了顾全大局,同时他也是顺应了当时的局势。

故宫照片

原因二:知难而退,明哲保身

李宪虽贵为嫡长子,但却从小到大几经宫廷变故,他的生母和李隆基的生母一同被他们的奶奶武则天给暗杀了,尸骨都找不到。

他的父亲李旦在位的几年也基本上都是傀儡,被自己的母亲软禁在宫中,忍气吞声、战战兢兢地度过了一生,父辈那一代的兄弟姐妹更是被摘得没剩几个了。

在这种不择手段相互残杀的政治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李宪,大概早就恨透了这种勾心斗角和提心吊胆的生活。

更何况,李隆基既然有能力除掉势力庞大的韦氏,定然也能对付势单力薄的他。这个太子之位即便是坐上去了,恐怕也是如坐针毡。

李隆基和李宪剧照

如果相争,两虎必有一,他不想也不忍心跟自己的兄弟再骨肉相残了。

与其在那个充满血腥的皇位上争个去活来,不如退而求其次,把皇帝让出来,不去成为众矢之的,做个自由人,也许还能保住性命。

李宪让出太子之位之后,非常恭谦小心,从不干议时政,也不与人交结。为什么?因为他不希望对李隆基的帝位产生一丁点威胁,哪怕有一点,可能都是杀身之祸。

知难而退,明哲保身,我想这是李宪让出太子之位的第二层原因。

太子授印剧照

原因三:品性纯良,手足情深

李宪熟通音律,有很高的艺术修养,这种人往往对某个领域比较专注,品性纯良,不屑于权谋。

李宪这个帝位是让得足够彻底,也是基于他对兄弟李隆基的信任,他相信这个能力超群的弟弟比他更能胜任大唐的天子之位。

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说就是:你去保护天下,我来保护你。

李隆基也果然不负厚望,不仅挑起了大唐的王朝,而且也是真心领了这位兄长的情,他知道自己的皇位是这位兄长主动让出来的,他也知道李宪是真的对自己并无二心。

做兄长的品性纯良,做得足够大气和谨慎,做弟弟的也知恩图报,做得足够用心和周全,对其照顾倍至,甚至与其同床共枕。

公元742年,李宪去世,李隆基知讯,号啕痛哭,次日下诏,追怀其高尚品德,追谥李宪为让皇帝。

皇位

宋代苏辙评:“废长而立少,虽圣贤犹难之,宪与玄宗兄弟相安,终身无间言焉,盖古今一人而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