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诸子选读的第一单元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全文及翻译

2.问仁文言文原文

3.仁者智者的古文翻译

4.lun论修身文言文整理

5.譬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6.穷猿奔林文言文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的第一单元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全文及翻译

能近取譬 释义-能近取譬全文翻译

1、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2、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3、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 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4、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5、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6、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7、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培养、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全人类和平友爱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8、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维护正义的人。"

9、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品质恶劣的人,忍受不了贫穷,享受不了快乐。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问仁文言文原文

1. 弟子问仁的全文翻译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 *** ,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 *** ,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2. 翻译下面文言文颜渊问仁

颜渊问仁德。

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 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⑴克己复礼——《左传》昭公十二年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那么,“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用前人的话赋予新的含义。⑵归仁——“称仁”的意思,说见毛奇龄《论语稽求篇》。

朱熹《集注》谓“归,犹与也”,也是此意。

3. 先秦诸子名著选读

礼制与仁学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 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有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以恰当和 谐为贵。先王的治理之道,以此为尽善 尽美,事无大小都依靠它。

如礼的作用 有行不通的地方,(这是因为)为和谐 而和谐,不以礼来调节,也是行不通 的。”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以格。

(仅)以政令来治国,(仅) 以刑罚来规范人的行为,百姓 就会心存免于刑罚的侥幸,却 毫无羞耻之心;以德行来教化, 以礼制来约束,百姓会知道羞 耻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 仁,如乐何?”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 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 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 音乐对他有什么用呢?”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有知礼,无以立也。

有知言,无以知 人也。” 不懂天命,不能成为君子; 不懂礼义,不能立足于社会; 不懂得分辩言语是非,不能了 解别人。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 “克制自己,自觉地以礼来规范 自己的言行,这就是仁。一旦这 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 了。

实行仁德,完全凭自己,难 道可以凭别人吗?”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 使枉者直。”

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 直的人,置于邪恶者之上,这样 就能使邪者归正。”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已。” 孔子曰:“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立得起,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立得起 ;自己要实现人生理想,也使别人实现 理想。

能够从自已做起,可以说是实践 仁道的方法了。”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 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忧愁,勇敢 的人因无私而不会畏惧。”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 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 爱之心的人喜爱山;有智慧的人活 跃,有仁爱之心的人沉静。有智慧 的人快乐,有仁爱之心的人长寿。”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 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 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4. 高中语文论语 弟子问仁 的重点句

“仁”的观点在《论语·里仁篇》里较多,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重点句:1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注释 ①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②处:居住。③知(zhì):同“智”。

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评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2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②。”

注释 ①约:穷困、困窘。②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渝,保持气节。3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注释 ①好(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②恶(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评析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

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4原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评析 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既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逸、随心所欲。

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5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6原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他的仁德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能再增加什么;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整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的人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评析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

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7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评析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

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仁者智者的古文翻译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 《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 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因为--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王观)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崔颢)

lun论修身文言文整理

1. 求高中语文必修5《论修身》原文

《论修身》:

能修身者其心智当高人一等!

当今之世,各人怀命,无战乱兵争之祸虽有岌岌求富之苦,人而皆有知识,不可谓千古第一太平世也。然外有诸强弱窥我,内有蠢蠢趋财之众,能有修身志者必眼高乎众人而心有欲强乎世矣。

世有至高科技,皆因天地之奥而夺造化之机,所创虚拟,可堪真实,其包罗万物大象,虽佛老在世亦难为也。厌弃世事之辈求苟安于此,至安身物外不理事务,是其可入超然者乎?必无立命久计,非人为者岂能入哉?

方此世也,山水披难旅游,无一隅可安,虽曰贤者大隐于市,似我辈有几人得入大隐者流?

有友问余曰:人民币百万与修身孰取?理固修身,然真有此事几何能取?社会价值取向所影响也,积威所约也。

故世有高世心者能无温饱之虞当修身俭性。如何修之,予意为先学马克思理事论,后游刃道,释,儒可矣。此吾意之大法也,集百家术后乃能有其成。非如排外家道之基督,伊斯兰辈能也。

予以为修身至此方不辜负为人一世也。

与诸君勉。

2. 高中语文必修5 论修身 全文翻译及每小节主要内容

1.第一节主要内容:修身是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坚定的信念。

第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表现孔子从少年时代求学开始直到逐渐走向“仁者”的长期过程。第二段话(“朝闻道,夕可矣”),表现了对真理的热爱和执著追求。

追求真理,胜过生命,短短七个字,令人感动。第三段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比喻的说法,说明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人的意志。

第四段话(“在陈绝粮”),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君子即使在极其困窘的处境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第五段话(“原壤夷俟”),以一段尖锐的语言和一个形象的动作表明孔子对没有修养的人的极度蔑视,从而树立起一个嫉恶如仇的君子形象。

2.第二节主要内容:主要谈修身的方法——内省。第一段话(“不患人之不己知”),强调在别人不了解自己,即在自己的品德、学识等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不埋怨别人,而是反躬自问,反省自己的不足。

第二段话(“君子求诸己”),以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应自强、自省。第三段话(“宰予昼寝”),以“朽木”“粪土”两个通俗形象的比喻,说明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自己不觉悟,不奋发努力,教育的作用就将是有限的。

而且,判断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到底如何,不仅要看他怎么说的,更要看的实际行动。第四段话(“过而不改”),说的是一个人要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

孔子认为有过失是难免的,但要勇于承认,更要勇于改正;如果坚持错误,不肯改过,错误就真地成为错误了。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修身的方法,更强调了修身的一个重要原则。

第五段话(“司马牛问君子”)中“内省不疚”与“君子不忧不惧”是因果关系。当遇到批评、诽谤时,孔子要求首先是自省,检讨自己是否有过错,但如果经过认真反省,确认自己没有过错(问心无愧)时,就不必有什么忧虑和惧怕的了。

3.第三节主要内容:讲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第一段话(“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以“忠恕”二字概括孔子的“道”,这个道就是“仁”。忠,就是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和原则;恕,就是宽容之心,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强加于人,正直宽容之心,就是忠恕之道。

忠和恕是辩证的关系,既要坚持理想,又不能为所欲为。忠是对己,恕是对人。

第二段话(“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对“恕”作了具体阐释,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孔子道德观的高度概括。

它既是对“仁者”自身的约束,即要求一个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即要尊重他人,体贴他人。这一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对于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三段话(“巧言、令色”),是从反面告诫(“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君子决不能虚伪谄媚,而应当光明磊落,是非分明,不应掩饰自己的好恶。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忠恕”的内涵。

第四段话(“人而无信”),是讲“信”的重要性。“信”是孔子道德范畴乃至中国传统道德范畴中的重要内容。

“民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到了今天,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对外贸易与交流,诚实守信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五段话(“以德报怨”),主张公正平等。孔子虽然主张“恕”,但绝不是无原则地宽容忍让,甚至委曲求全地“以德报怨”。

他主张“以直报怨”就是坚持原则;他主张“以德报德”就是公平公正。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时不退让的,是不提倡以牺牲原则来求得友谊和睦的。

4.第四节主要内容:通过与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所应具有的风范、气度、胸怀和表现。 第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是讲“质”与“文”的关系,即仪容举止与内在素质的关系。

孔子认为君子要讲究仪表,但又不能过分修饰,要做到“文质彬彬”,即既朴实又有文采,达到内在美与外表美的高度统一。直到今天,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第二段话(“君子泰而不骄”),以“泰”与“骄”的对比说明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泰”与“骄”似乎只是一种表象的区别,但实际上是内在本质的不同。

“泰”,即平和、安适的样子,表明君子的旷达,虚怀若谷,胸有成竹;“骄”是骄狂,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但其内心却很空洞,很虚弱。所以,真正有知识、有内涵的人常常显得很平静,甚至“大智若愚”;而愈是表面张狂、骄纵的人,愈是无知浅薄的人。

?第三段话(“君子坦荡荡”),是君子与小人心理状态的不同:君子胸怀宽广,无所掩饰,不追求虚名富贵,因而是坦荡的,豁达的;小人总是考虑个人利益,患得患失,顾虑重重,言行不一,心胸狭隘,因而总是忧愁、悲观的。第四段话(“樊迟问仁”),是说君子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都能保持始终如一的做人准则。

“居处恭”,应当就是儒家提倡的“慎独”。君子即使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情况下,也要谨受规矩,严格自律。

“执事敬”,是。

3. 谁知道《论修身》的原文 帮下忙

论语》之论仁、论修身

论仁

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8.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9.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0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14.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5.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1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7.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9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0.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 《孔子论修身》内容翻译

孔子说:“ 只是学习,却没有自己的思考,就会迷惘而无所适从; 只是思考,却不去学习,就会有危险了.” (《论语?为政》)孔子说:“由,我来告诉你什么是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 (《论语?为政》)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因为遵循道德而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穷困和 *** ,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因为遵循道德而得到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时时刻刻不离开仁德,就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论语?里仁》)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论语?述而》)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论语?子罕》)孔子说:“到了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论语?子罕》)孔子说:“统治者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他本身行为不正当,纵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 (《论语?子路》)。

5. 跪求 文言文 解释 杨雄的《修身》所谓混也.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

语出杨雄《法言》修身卷 解答 所谓混也。

意为:这就是(杨子)所说的人性混杂。[这是“注”里的话。

是对上一句的注释。] 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 意为:“气(人的主观精神)”,就是用来达到善或恶的一匹马吧?[此句是杨雄《法言 修身》的原文。

] 如欲详细了解,请看说明。 说明 在《法言义疏》书中,杨雄原文用大字排,李轨的注文用小字排,因容易区分,故也不加“注”字(汪荣宝的“疏”因与“注”文字体大小一样,为便于区别,前加“疏”字)。

但是变成TXT电子文本后,字体大小不分,注文和原文就混淆了。现在据扫描本电子书,连同上下文先整理一下,再释其大意(与提问直接相关的内容加*号表示),并附相关书页供参考(可点击放大)。

[杨雄原文]人之性也,善恶混。 〔李轨注〕混,杂也。

荀子以为人性恶,孟子以为人性善,而杨子以为人性杂。三子取譬虽异,然大同儒教,立言寻统,厥义兼通耳。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杨子之言,备极两家,反复之喻,于是俱畅。

[原文]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注〕所谓混也。

*[原文]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 〔注〕御气为人,若御马涉道,由通衢则迅利,适恶路则驽蹇。 [原文译]人的本性,是善恶相混杂的。

〔注文译〕混是杂的意思。荀子认为人性恶,孟子认为人性善,而杨子以为人性是混杂的。

三位夫子采取的譬喻虽不同,然而根本上与儒家学说是一致的,著书立说寻绎儒家道统,其主旨是互相兼通的。只是圣人无狂悖的恶念,狂悖的人克制恶念就能成为圣人。

杨子的话,很周到地融合了孟子、荀子两家思想,他反复说明,于是意思都能通畅。 [原文译]修养其本性中善的一面,就成为善人;培植其本性中恶的一面,就成为恶人。

*〔注文译〕这就是杨子所说的人性混杂。 *[原文译]“气(人的主观精神)”,就是用来达到善或恶的一匹马吧? 〔注文译〕驾驭“气”而做人,好像驾驭马跑在道路上,从平坦大道上走就十分迅捷,走上了恶劣的道路就变得庸劣。

6. 修身 文言文中文翻译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1);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2);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4),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5):“噏噏呰呰(6),亦孔之哀(7)。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

〔注释〕

(1)修然:整饬的样子。存:省问。(2)愀(qi3o巧)然:忧惧的样子。(3)菑(

1i栽):通“灾”,害。(4)诤:《集解》作“争”,据世德堂本改。(5)引诗见《诗·小雅·小旻》。(6)噏噏(x9吸):同“吸吸”,吸取。呰呰(

!紫):通“訾訾”,诋毁。(7)孔:甚,很。

〔译文〕

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被害似地痛恨自己。所以指责我而指责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赞同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君子尊崇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憎恨那些贼人;爱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满足,受到劝告就能警惕,那么即使不想进步,可能么?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人对自己的责备;自己极其无能,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恨别人指出其罪恶;对阿谀奉承自己的就亲近,对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就疏远,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这样的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么?《诗》云:“乱加吸取乱诋毁,实在令人很可悲。谋划本来很完美,偏偏把它都违背;谋划本来并不好,反而拿来都依照。”就是说的这种小人。

7. 高二的 要求背诵的部分,要全的

2009-08-18 15:21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懂得礼仪,可立身于世,四十岁时遇事有主见而不迷惑,五十岁时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六十岁时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七十岁时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不会超越规矩。”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也值得。”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

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坚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原文 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 原壤(孔子的一个朋友)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顺从长辈,尊敬兄长,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真是残害道德的人。”

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忧虑自己没有能力。” 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什么事都依靠自己,小人什么事都责求别人。 ” 原文 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孔子的学生)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

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才算是君子。

孔子说:“不忧虑不害怕便是君子。”司马牛说:“不忧虑不害怕,便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愧於心,又有什么值得担忧惧怕呢?”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曾参(孔子的学生)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尽心竭力、推己及人罢了。” 原文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说:“大概就是‘宽恕’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过分恭敬,左丘明讨厌他们,我也讨厌他们。

把怨恨藏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看不起他们,我也看不起他们。”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牛车没有輗(连接车辕与架牛横木的部件),马车没有軏(连接车辕与架马横木的部件)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公正无私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原文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自高自大,小人自高自大而不平和大方。”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原文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子夏说:“孔子的变化在于:其看上去很严肃,接近了却很温。

譬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譬 拼 音 pì? 部 首 言 笔 画 20 五 行 水 五 笔 NKUY [譬]基本解释

1.打比方 :~如。~犹。~若。~语。~喻(比喻)。

2.领悟。

3.晓谕 :~解。~说(晓示述说)。

[譬]详细解释

〈名〉

(形声。从言辟声。本义:譬如比喻) 同本义

譬喻也。——《说文》

譬彼舟流。——《诗·小雅·小弁》

能近取譬。——《论语》

臣窃为公譬可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譬如(举例以比喻);譬犹(譬诸。譬若。譬如);譬况(比喻形容);譬谕(比喻)

〈动〉

晓谕使人知晓

又譬诸外戚。——《后汉书》。注:“譬晓谕也。”

又如:譬称(用譬喻的言辞解说);譬类(以类相比喻)

明白晓得

言之者虽诚而闻之未譬。——《后汉书》。注:“譬犹晓也。”

[譬]百科解释

譬通“僻、擗、辟、避”,出自《左传·昭公六年》:“楚辟我,衷若何效辟。 更多→ 譬

[譬]英文翻译

metaphor simile example

[譬]组词 譬喻 譬如 譬方 譬使 譬旨 慰譬 譬则 启譬 假譬 譬称 敦譬 解譬 引譬 譬成 更多譬组词 [譬]相关搜寻 譬如的近义词 譬如 譬喻 譬如的近义词是什么 譬解 譬字成语 譬况 譬若

穷猿奔林文言文翻译

1. 穷猿奔林,的意思

成语穷猿奔林 拼音qióng yuán bēn lín 释义穷猿:被猎人紧追的猿猴。比喻在穷困中急于找一个栖身的地方。 用法作宾语;比喻人处穷困,急于找栖身的地方。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穷猿投林 同韵词鹤立鸡羣、天之戮民、卓乎不群、火列星屯、庄舄越吟、超然迈伦、敬天爱民、悬弧之辰、克俭克勤、料敌若神[1]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北门之叹,久已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2]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传说古代李弘度经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殷扬州知道他家贫就问他能否屈志百里不,李弘度感慨回答:“《北门》之叹,久已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殷扬州决定录用他为剡县县令,李弘度感激不尽。[3]

编辑本段成语示例

对于一个在山林中遭遇暴雨的人,突然看到一处洞穴,那种欣喜,无异于穷猿奔林。

2. (重庆市高三联合诊断)将下面这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李弘度时常慨叹得不到赏识提拔的机会 (或 "不被知遇")。殷扬州知道他家境贫寒,问他说:"你能否屈就 (或 "委屈自己的心志"),去担任一个小小的县令?""李弘度回答说:"我为官不得志的慨叹,早已被上级知道了;走投无路的猿猴跑到林中,哪里还有闲暇 (或 "哪里顾得上")选择栖身之木呢!"于是殷扬州授予李弘度剡县县令的官职。

关键词及采分点

得分点为:被遇、贫、屈志、不、上闻、穷、暇、授。

翻译

李弘度经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扬州刺史殷浩知道他家境贫寒,就问他:“您愿意委屈自己,做一个小县令么?”李弘度回答说:“像《北门》篇里那样的牢骚慨叹,早就让您听说了。我现在就像一只走投无路的猿猴奔窜山林,哪里还能顾得上去挑选该爬上哪棵树呢?”殷浩于是委任李弘度做剡县县令。

3. 古代文言文的翻译

1.使民富且寿{使人民富贵长寿}

2.岂暇择木{哪里有时间选择树木。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北门之叹,久已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

3.奋扬不杀太子建{这个不用翻译的,这个是史记伍子胥上的话,奋扬是名司马奋扬,后太子建逃往宋国}

4.君子慎处{出自乐论“故君子耳不听*声,目不视女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既君子谨慎对待}

5.说大人,则藐之{后面缺少内容原文是--孟子曰:说①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②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意思是--孟子说:“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哪怕他殿堂高两三丈,屋檐好几尺宽,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佳肴满桌,侍奉的姬妾好几百, 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饮酒作乐,驰驱打猎,随从 车辆成百上千,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他所拥有的,都是 我不屑于有的;我所希望的,是古代的礼乐制度。我为什么要怕他呢?”}出自孟子尽心章

6.杨氏小儿{杨家的最小儿子}

7.仁之方{原文是--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出自[论语]雍也篇第六

8.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不愿苟全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