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两次杭州为官,却总是吃喝玩乐,最终政绩如何?

2.求"色"字开头的诗词,

3.苏轼在灵隐寺跟谁开了玩笑

4.求问和尚犯*戒下场为何惨

5.古代 *** 为什么喜欢与和尚偷情

6.原创情僧判:臂间刺道苦相思,这番了却风流债

苏轼两次杭州为官,却总是吃喝玩乐,最终政绩如何?

百结鹑衣倒挂肩,饥来吃饭倦时眠-鹑衣百结浑无奈的意思

越是美妙的时光,越能令生命丰满。做杭州通判之时,苏轼经历过的乐事太多太多。在那些以梦为马的诗酒年华里,他抛却凡尘,忘情于山水之间。而他的智慧与体贴,让他不可能完全忘情于红尘,更不可能沉寂于山水。

在杭州任上,苏轼政绩斐然。苏轼两次到杭州为官,都与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慧根让他避免成为一名好逸恶劳的公子哥,而他的洒脱与自由又让他似顽童一般促狭,生成了多少后人津津乐道的趣事。

苏轼带歌妓见禅师

在杭州有一位大通禅师,不仅持法甚严,道行高深,为了清净修为,他甚至还要求所有去拜访他的人必须先自行斋戒,否则不予见面。而苏轼的顽皮就在于出乎意料,女人肯定是不能见禅师面的,但这一次他和一群人去逛庙时,却带上了一名歌妓。

由于大家都知道这位高僧的忌讳,都很自觉地没有走进去,只是在寺庙外面

看了看就准备离去。

但苏轼却不肯,只见他眼睛一转,?大通禅师与我相交甚厚,今天我倒要看看他怎么解我这一题!?

众人莫名其妙。

没等大家反应过来,苏轼带着那个歌妓便昂首走了进去。

禅师,在吗?是我,苏轼。?苏轼示意歌妓不要出声。

阿弥陀佛,施主请进。?里面传来大通禅师熟悉又亲切的声音。这位禅师对苏轼的印象很好,很是喜欢他洒脱又佛缘深厚的样子。

吱嘎?一声,推门而进,苏轼与歌妓就这样明晃晃地走了进去。

禅师一看他后面跟了个女子,看打扮还应该是个歌妓,顿时一脸不悦。

苏轼作诗送禅师

禅师莫要恼怒。今日是我不对。但只要您把打木鱼的木槌借给这位小娘子一用,我便马上写一首词专门向您赔罪。?苏轼马上说。

禅师也是个通透之人,马上明白了苏轼的捉弄之心。这调皮的苏轼就是拿这事来考验他的佛性。于是禅师不动声色地问:

我若是借了,你写出来的我不满意呢??

任您差遣,直到您息怒为止。?苏轼笑脸迎上,夸下了海口,似乎早已经有了胜算。

禅师二话不说,便把手中的木槌推了过来。歌妓俯下身子,告一声罪,拾起了木槌。

苏轼讨要了纸墨,挥笔而就递给了歌妓,并向着她一个眨眼。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南歌子?师唱谁家曲》)

歌妓一身娇娇弱弱,却拿着个和尚的木槌,唱着戏台上小丑的独白。词里见佛心,不伦不类又一本正经,却自有一番逗趣认罪的意味。不到听完,大通禅师早已经是笑得前仰后合。一见禅师笑了,苏轼乐得像个恶作剧得逞的顽皮孩子,连连告罪之后带着歌妓退了出来。

寻花问柳失手杀

一出门,众人围了上来,抢过纸一看。个个乐得合不拢嘴,苏轼还得意洋洋地宣称:?细心着些,我们可是刚刚学过了密宗佛课的人!?自此苏轼的逸事又多了一桩,人人都说,这位苏大人,敢带着歌妓去见禅师,居然还没被打出来!一时之间传为笑谈。

回家之后,连夫人也笑骂:?天下之大,怎么生了你这样一个促狭鬼!幸得禅师大度达观,不然早把你打出了门外,还等着你唱什么歪调子!?

苏轼的趣事还不止这一桩。有一次他在公堂上遇见了一件案子。当地的灵隐寺有一个叫了然的和尚,这个了然是个,虽然入了佛门,心思却不在修习上面。只要有一点钱,就去勾栏院寻花问柳,与红尘俗世颇有渊源。

过了没多久,这个了然迷上了一个叫秀奴的。为了见秀奴,了然把自己那点钱财全花光了。钱财没了,秀奴也就不理他了。可惜了然和尚心里难受,想秀奴却见不到。但又找不到钱去见她,没办法只能借酒浇愁。一天夜里实在没忍住,了然借着酒劲冲去找秀奴。谁知道秀奴还是不见他,一气之下,这和尚冲了进去,一时错手就把秀奴给杀了。

到了堂前,捉他的衙役在他挣扎时将其衣袖子扯破了,露出了他胳膊上的对联:?但愿同生极乐国,免如今世苦相思。?

苏轼判决词写成了一个小调

苏轼一看,哭笑不得。这位苏大人也是好雅兴,判决时就用这个联为引子,把整个判决词写成了一个小调;这也就算了,重点是,和尚押赴刑场斩首示众时,判决词是要当众念出来的。所以当官吏把这判决词念出来时,轰然惊动全场。历史上可从没听过这样的判决词: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空持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心,花容粉碎。色空空色今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踏莎行》)

出了刑场,这首小调便传扬了开来,杭州人对这个天才怪诗人更是推崇喜爱无可复加。

世间多的是高雅的诗人,苏轼却是其中的例外。他不拒绝红颜,却从不乱来;他不拒绝佛理,却不生枯寂;他不拒绝官场,却仁心仍在;重要的是,他从不拒绝人生,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境遇,依然达观而妙趣横生。

苏轼遇到歌妓酒筵,从来都是欣然赴约,乐在其中。每到宴上,歌妓必然向他求文,他也从来都是才思敏捷,顺手提于披肩或者纨扇之上: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看似洒脱的玩闹

在苏轼的词里,?春汗,乱发,暖玉,女儿心,柳腰,罗幕,纤纤?等这些用滥了的词语从不会出现。苏轼的词让宋词脱出了那股子伤感颓靡的调子,因为他的词,无数歌妓万般仰慕于他,但是他却从未金屋藏娇。

按说苏轼如此的风流潇洒,如果遇上一位不懂他的妻子,那必然是家庭风波丛生不断。但幸运的是,妻子一直都理解他。此时妻子已经生了两个孩子,不过二十几岁的她,却很是明白丈夫的胸襟。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但凡有一些官职的男人,家里都是三妻四妾。苏夫人是进士之女,能读能写,官场之事她心中也知道一二。她喜欢丈夫这样活在当下的状态,所以从不去计较与在意丈夫与歌妓之间的交集。

这个聪慧的女人,懂得透过他的诗洞悉他心中所想。苏轼诗中的佛心,词中的淡淡倦意,她都能细品一二,她明白,在这样看似洒脱的日子里,丈夫只不过是在调整自己,这个拥有远大志向的男人,只能在这样的失意生活里独自疗伤。外人见,一切都是圆满与热闹,知心人一见,皆是落寞与惆怅。

苏轼第一次到杭州任职的时间是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至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来杭州时苏轼三十六岁,在杭州三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

杭州不是一地金光,苏轼也不可能整日游览唱歌玩闹,凌厉的现实一直隐在平静的生活之下。狱中有一万七千个欠债和私贩官盐的等着宣判,有蝗灾要治理,有航道要疏通,有饥荒要调查。苏轼离开京师来这儿,心里挂着创痛。他对政事的发展倾向暗感恐惧和悲哀,但展现给世人的多是欢颜。

总结

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伤。现实与豁达两相撕扯着苏轼,伤口几乎自愈,又再次被凌厉的现实鞭挞,苏轼在这样的心路历程里,逐渐成为我们心中所熟知的那位诗人。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第二次调任杭州,苏轼发现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

那时的西湖由于壅塞逐渐干涸,野草逐渐蔓延湖面,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于是第二年,他便率众疏浚西湖。因为工程浩大,总计动用民工20余万。辛勤开除葑田,百般奔波恢复旧观。

在这一次疏浚中,苏轼在湖水最深处设计建立了三塔(今三潭印月),千百年来,成为了西湖不可分割的风景。时至今日,西湖依然,杭州街头巷尾还流传着有关苏轼的种种传说。站在杭州,想象着千年前苏轼目光掠过的山水风物,这何尝不是一种超越岁月的仰慕。

求"色"字开头的诗词,

色空空色今安在(是苏轼在杭州以词代判时作的一首词)

最有趣的当属东坡以词判案的佳话。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审理到一件和尚案。灵隐寺有一个和尚名叫了然,他常到勾栏寻花问柳,迷上一个叫秀奴的。最后钱财花尽,弄得衣衫褴褛,秀奴便不再见他。一夜,了然喝得烂醉之下,又去找秀奴,吃了闭门羹。大怒之下,闯进门去杀了秀奴。逮捕归案后,忤作发现和尚在胳膊上竟还刺了一副对联:“但愿同生极乐园,免如今世苦相思。”问明案情,东坡怒不可遏,提笔判案,立成一词:“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雾顶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心,花容粉碎。色空空色今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了却相思债!”

当场判了和尚斩立决。孰料判词刚下,一直俯首认罪的和尚突然号啕大哭。苏轼诧异,问和尚:“难道你不服吗?”和尚哭道:“小人罪有应得,怎敢不服,只是学士名满天下,每有一词一作,则举国争诵。小人不足惜,但学士这判词传扬出去,天下人都知道了小人的丑事,小人在阴间也不得安生呀!”闻听和尚此言,在场诸人无不大笑。

不过几乎就没有色字开头的诗嘛,因为那样根本平仄不对

苏轼在灵隐寺跟谁开了玩笑

了然

苏轼在灵隐寺跟了然开了玩笑,写判词时,苏见了然臂上刺着一行字:“但愿生同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遂仿《踏莎行》判道:“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空持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判讫,押赴市曹处斩。”可见苏轼玩笑的幽默。

求问和尚犯*戒下场为何惨

尼姑思春,和尚坐怀,太监娶妻,被称为三旧中国三大特色。其中和尚下场最惨。和尚犯*戒,一旦事发,是绝对没有好果子吃的。据明余永麟《北窗琐语》记载:“宋灵景寺僧了然,不遵戒行,常宿娼家李秀奴,后衣钵一 空,为秀奴所绝,僧迷恋不已,乘醉直入,击秀奴毙之。”宋代灵隐寺有一位和尚名叫了然,常去嫖李秀奴,往来日久,积蓄花光,衣钵荡尽,李秀奴不念旧情了,就拒绝他。了然恼羞成怒,便饱以老拳,柔弱的李秀奴哪里经受得住,结果一命呜乎。当时,正在杭州做官的苏东坡审理这个案子,他发现了然身上刺有这样两句情诗:“但愿同生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苏东坡大怒:“这个秃奴,修行忒煞,灵山顶上空持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苏东坡当即斩了这个。

人其实,密掩捕之,搜获妇女四人,并衣饰奁具无算。公派员谳鞠二十二房内犯奸者一十四房,*僧一十六名,并供出被奸妇女二十五人。奏闻,械*僧解京治罪,刑部请杖毙,奉旨发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 最惨的当要数《水浒传》中的好汉杨雄的老婆潘巧云和和尚裴如海了。潘巧云与青梅竹马的和尚裴如海偷情,后来杨雄的结拜兄弟爱管闲事的石秀杀了和尚裴如海,巧云先被杨雄割去舌头,又“一刀从心窝里直割到小肚子下,取出心脏五肝,挂在松树上。” 谁害了海王金樽

古代 *** 为什么喜欢与和尚偷情

众所周知,做了和尚就必须遵守戒规,和尚的戒规中有一戒,叫做戒*欲。因此和尚只要一踏入佛门胜地,就要与女色无缘。然而,据不少史料记载,古代女子,尤其美貌女人却喜欢与佛门弟子幽会偷情,不期云雨一番,以满足自己的难耐的情欲。目前,史料上最早记载的与和尚偷情的女子就是历史上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徐昭佩。

据《南史·后妃列传下》记载,南朝梁元帝萧绎娶徐昭佩为妃,但二人关系不大融洽。这主要是因为元帝只有一只眼睛,相貌不雅。每次元帝临幸徐妃,徐妃“必为半面妆以俟”,理由是一只眼睛只能看一半。总是惹得元帝“大怒而出”。从此成年累月不入徐妃寝宫。徐昭佩深感宫闱寂寞,芳华虚度。

徐昭佩毕竟是个活生生的女人,也有七情六欲,她耐不得深宫的寂寞凄凉,便与荆州瑶光寺中的智远僧人暗度款曲,时常偷情私通。不久徐妃又看上了朝中大臣暨季江。这暨季江丰姿神态、玉树临风,徐妃便派心腹侍婢,悄悄引他溜入后宫,密与交欢。暨季江不无感叹地说:“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于是“徐娘半老”便成为了历史上最为经典的成语。

堂堂一国之君,难道真得连个和尚都不如?梁元帝终于忍无可忍,逼徐妃投井自杀,然后把尸体交还给徐家,“谓之出妻”。事后,梁元帝还尽杀包括智远和尚在内的所有与徐妃私通的人,并且亲自写了一篇《 *** 秋思赋》述其*行,以泄其愤。

当然,喜欢与和尚偷情上床的远不止梁元帝的徐妃,古代皇后、公主喜欢与和尚私通的更是不乏其例。

据《北齐书·后宫》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继承帝位后, *** 嫂嫂李祖娥,皇后胡氏不耐宫闱寂寞,同高湛的亲信随从和士开勾搭成奸。和士开被杀后,也成为太后的胡氏寂寞难耐,以拜佛为名,经常出去寺院,终于又勾搭上了一个名叫昙献的和尚。昙献年轻貌美,精力充沛,固而身受胡氏喜爱,两人经常在禅房私会。胡太后把国库里的金银珠宝多搬入寺院,又将高湛的龙床也搬入禅房。宫中上下人人皆知,只有皇帝高纬蒙在鼓里。一次,太子高纬入宫向母后请安,发现母后身边站着两名新来的女尼,生得眉清目秀,当夜,命人悄悄宣召这两名女尼,逼其侍寝,可是两名女尼抵不从。高纬大怒,命宫人强行脱下两人的衣服,才发现玄机,原来是两名男扮女装的少年和尚!这两人都是昙献手下的小和尚,生得十分漂亮,被胡太后看中,让他们乔扮女尼带回宫中。高纬又惊又怒,第二天就下令将昙献和两名小和尚斩首示众。

说起古代女人喜欢与和尚偷情私通,就不能不说一代女皇武则天。这个坐拥天下的女人,也坐拥天下男宠,但第一个却是一个叫做薛怀义的和尚。薛怀义原名冯小宝,本是同官县街头卖膏药的小贩,后来因为在街头帮人打架误伤人命,为躲避官府的缉拿,潜逃到洛阳,在白马寺出家当了和尚。唐太宗驾崩后,武则天作为太宗的遗妃,都被送到感业寺出家为尼。白马寺和感业寺只有一墙之隔,一来二去二人就认识了,自然也少不了幽会偷情之事。武则天当上皇帝后,立刻让冯小宝当上了洛阳名刹白马寺的主持。唐高宗后,武则天就让冯小宝自由出入后宫,以便随时召幸上床寻欢作乐。

大唐王朝的女皇喜欢和尚,大唐的公主也不甘寂寞,也十分喜欢与和尚偷情,最著名的有两位:一位是高阳公主,一位是太平公主。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七女。还在她十五岁的时候,李世民就精心挑选了宰相房玄龄的次子高大雄壮的房遗爱作她的驸马,可是却一点也不合高阳公主的胃口。公主喜欢的是温文儒雅的书生,洞房花烛夜之后,房遗爱就再也没有上过公主的凤床了。

高阳公主喜欢打猎,在一次出猎的途中,遇见了文雅俊秀的会昌寺和尚辩机。这辩机自小就好学发奋,才华横溢,十五岁出家为僧,师从道岳法师。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大师求经归来,奉旨在弘福寺主持翻译取来的经文,辩机以渊博的佛学、飞扬的文采、出众的仪容,被玄奘法师选中,参与撰写青史巨著《大唐西域记》。高阳公主与辩机私通的这年,辩机只有二十六岁。为了安慰房遗爱,高阳公主特别送给他两名年轻漂亮的侍女。房遗爱得此两名侍女,竟然在高阳公主与辩机上床时,为他们把门望风。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据《旧唐书》记载:“有胡僧惠范,家富于财宝,善事权贵,公主与之私,奏为圣善寺主,加三品,封公,殖货流于江剑。”

五代时,和尚更是得到女人们的青睐。据宋代文人张邦畿的《侍儿小名录拾遗》中记载:五代时有一僧,号至聪禅师,祝融峰修行十年,自以为戒性具足,无听诱掖也。夫何,一日下山,于道傍见一美人,号红莲,一瞬而动,遂与合欢。红莲见是一得道高僧,便来者不拒。至明,僧起沐浴,与红莲俱化。后人有诗曰:“有道高僧号至聪,十年不下祝融峰,腰间所积菩提水,泻向红莲一叶中。”

到了宋代,连青楼 *** 都喜欢与和尚上床,当然这和尚一定要是有钱的和尚。据明朝文人余永麟的《北窗琐语》记载:“宋灵景寺僧了然,不遵戒行,常宿娼家李秀奴,后衣钵一空,为秀奴所绝,僧迷恋不已,乘醉直入,击秀奴毙之。”宋代灵隐寺有一位和尚名叫了然,常去嫖 *** 李秀奴,往来日久,积蓄花光,衣钵荡尽,李秀奴就不念旧情拒绝与他上床。了然恼羞成怒,将李秀奴打,酿成血案。当时,正在做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审理这桩血案。他意外发现和尚了然身上刺有这样两句情诗:“但愿同生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苏东坡不禁大怒:“这个秃奴,修行忒煞,灵山顶上空持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 *** 今何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苏东坡当即斩了这个。

宋代最典型的女人偷和尚的案例,当数《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杨雄的媳妇潘巧云了。这潘巧云偷情的和尚叫做裴如海。自幼二人青梅竹马,长大后潘巧云不忘旧情,便背着丈夫杨雄与裴如海私通。后来杨雄的结拜兄弟爱管闲事的石秀杀了和尚裴如海,才使这段不伦之恋戛然停止。

元明以后,出现了许多专门辑录女子与和尚偷情的史料,如明詹詹外史《情史类略》,更有本题“南陵风魔解元唐伯虎选辑”的《僧尼孽海》。当时无论当朝公主、官宦妻妾,还是良家妇女、平民闺秀,许多女人总喜欢与和尚上床*乐。

在元代杂剧和明清小说中,尼姑思春,和尚偷情更是随处可见。被文人演绎得最多的恐怕当属柳翠与月明和尚的偷情故事。元代戏剧家王实甫据此作《度柳翠》杂剧,李寿卿据此作《月明三度临歧柳》杂剧。王实甫之剧已佚,李寿卿之作收入《元曲选》中,存本作《月明和尚度柳翠》,它主要写南海观音大士净瓶中柳枝上偶染微尘,罚往人世,托生为杭州美女柳翠,返本还元。月明在路上劝柳翠出家未成,便在她梦中出现,并设恶境使其省悟。月明在显孝寺说法,柳翠问禅后彻悟,在东厢坐化,复归南海。

明朝文人徐渭的《玉禅师翠乡一梦》更是将这一故事发挥得淋漓尽致:高僧玉通修行多年而正果难成,因拒绝庭参府尹柳宣教,被柳宣教所遣美女红莲引诱,把持不住自己,片刻之间破了色戒,然后气急而。后来他投胎柳家为女,名柳翠,长大后沦落为娼,败坏门风,最后在其师兄月明的点化下顿悟成佛。

清朝时,女人与和尚偷情之事也使屡有发生,防不胜防。为了防止女人与和尚偷情,清朝官员竟然因噎废食,严禁女人进入寺庙烧香拜佛。据近代学者李慈铭《越缦堂国事日记》记载:“光绪十一年,御史张燎因京师白云观,每年正月举行烧香拜会,'男女杂沓,并有闲房屈曲, *** 暗室,托为神仙,怪诞不经,请旨严禁'。”湖南巡抚卞宝第干脆颁布一则《示禁烧香》令:“烧香结会,男女杂处,最为风俗人心之大害。”禁止D女以烧香为名进庙入观。可见,当时女人与和尚偷情的风气已蔓延到什么程度?

那么,古代女子为什么喜欢与和尚上床偷情呢?《水浒传》第四十五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一章中,潘巧云临时对杨雄说的一句话足以说明问题:“跟我师兄一晚,胜于跟你十年。”至于和尚为什么会具有如此的魅力,施耐庵也作了一段最为精妙的分析:“看官听说:原来但凡世上的人情,惟和尚最紧。为何说这等话?且如俗人出家人,都是一般父精母血所生。缘何见得和尚家最紧?说这句话,这上三卷书中所说潘、驴、邓、小、闲,惟有和尚家第一闲。一日三食,吃了檀越施主的好斋好供。住了那高堂大殿僧房,又无俗事所烦,房里好床好铺睡着,无得寻思,只是想着此一件事。假如譬喻说,一个财主家,虽然十相俱足,一日有多少闲事恼心,夜间又被钱物挂念。到三更二更才睡,总有娇妻美妾同床共枕,那得情趣。又有那一等小百姓们,一日假辛辛苦苦挣,早辰巴不到晚。起的是五更,睡的是半夜。到晚来,未上床,先去摸一摸米瓮,看到底没颗米。明日又无钱。总然妻子有些颜色,也无些什么意兴。因此上输与这和尚们一心闲静,专一理会这等勾当。”

可见,和尚们一天到晚 *** 禅房,无所事事,专心养锐,不仅身强力壮,而且精力充沛。再加上他们无妻无女需要供养,有的是空闲的时间,因此,和尚便成为了古代女子们幽会偷情趋之以鹜的首选对象。

古代喜欢 *** 偷情和尚

原创情僧判:臂间刺道苦相思,这番了却风流债

人食五谷杂粮,必生七情六欲。

这是普通人的本常。

七情六欲生,则种种动于中。

中动而不可制,则烦恼生、冤孽长。

烦恼、冤孽,是普通人始终无法解脱的痛苦。

见凡人有此痛苦,于是,便有智者出。

智者出,创信仰、立宗教。

信仰、宗教,大多都是在繁琐的仪式之中、在严格的条律规戒之中、在自我的忏悔参悟之中,消解今生的烦恼、冤孽,以减少今生的痛苦。

今生的修行、磨练,并不能完全消除今生的烦恼、冤孽,当然,也无法完全消除今生的痛苦。

于是,只能寄望于后、寄望于天堂、寄望于来世。

阴曹、地狱;天堂、来世,在很多时候,才是今生修行的终极目标:

天堂(极乐),这是第一等的愿望;

来世的福报,这是第二等的愿望;

不进阴曹、不入地狱,这是第三等的愿望;

进阴曹、入地狱而少受荼毒之苦,这是第四等的愿望

……

就今生来看,一切的愿望,都还是肉身无法捉摸、不能触及的东西。

所以,实实在在的今生之中,便是寄心信仰、便是投身宗教,依然有烦恼、仍旧有冤孽。

就僧人而言:

其实,那一袭缁衣底下,也是一颗人心;

其实,那一袭缁衣底下,七情六欲,一样也都不曾少。

所以,抛开宗教,仅从人的角度来看,僧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正常的、都该用平常心来看待。

这里,来说一段与苏东坡有关的僧人故事。

话说,当年东坡居士在杭州为官时,曾经判了一个案子。

这个案子,乃因僧人而起。

这位僧人,在杭州灵隐寺修行,法号了然。

僧人了然,虽出家为僧,但是,私下里,他并不遵守僧家的戒行。

僧人了然不遵戒行的最突出行为,就是他常常夜宿倡家。

因为眠花宿柳的缘故,僧人了然还恋上了倡女李秀奴。

这僧人了然,大约还是个多情种子,他对李秀奴的感情,并非是只贪露水之欢,而是动了真心、起了痴情。

李秀奴呢,其实,也就是个普通女子。

这里所说的普通,并不是说李秀奴相貌普通,而是说她思想普通。

李秀奴思想普通,她也就是一个普通倡女;她也就和普通人一样,不为情生、不为情;她也就和普通人一样,利存则往来,利竭而断绝;甚至,在那风月场中,她也有众所认为的普通倡女的特点:客人只是客人,并不是那如意的郎君、托身的依靠;有钱便待之为客、无财便弃之不顾。

起初,僧人了然有钱财的时候,李秀奴也对他笑脸相迎、也待他如宾,也同他逢场作戏、也与他卿卿我我、也和他海誓山盟。

时间久了之后,大约,是因为僧人了然的桃花风信四散,施主断了供应;大约,是因为僧人了然的风月事迹被人发觉,寺里不予补给。总之,结果是僧人了然失了财源、没了钱财。

没有钱财之后,僧人了然还去找李秀奴。开始,李秀奴大约还未觉察,对僧人了然仍然笑脸相迎。后来,李秀奴发现,僧人了然真的就身无分文了,于是,她也就不再和他交接。末了,僧人了然再来找李秀奴时,她就断然拒绝,不愿和他往来。

没了钱财,又被心上人弃绝,僧人了然很是苦闷伤心。

有一天晚上,喝完酒之后,没有资财的僧人了然又醉醺醺地去找李秀奴。

僧人了然到了李秀奴那里之后,李秀奴坚决不予接纳。

僧人了然因而大怒,乘着酒劲,他狠力击打李秀奴。不想,竟然将李秀奴随手打。

打人致,不但人命关天,还可能累及倡家与四邻。

于是,倡家与四邻合力,一并将僧人了然绑缚送官。

此时,苏轼正在苏州任职。

僧人了然被一众送来官衙之后,先被押禁在牢狱之中。

随后,东坡主持,审问此案。

僧人了然对其所犯罪行供认不讳。

审问僧人了然的过程中,苏轼发现,僧人了然的身上还有刺字(即现在所谓的纹身),其词云:

“但愿生同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

案件审罢,要写判词。

于是,苏东坡发挥其文学才能,成《踏莎行》一调,为判词云: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雪山顶上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番了却风流债。”

案成,僧人了然被判定即斩。

此事见《东坡诗话》(此书至迟在南宋集成),又见明余永麟《北窗琐语》,又见清褚人获《坚瓠二集》卷之三,又见丁傅靖《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二。

这里,再顺便简单说一说判词。

判词,一般由裁判官依据案情书写,是关于对嫌疑人科以刑名处罚或关于民事争端解决的裁判文书。

隋唐代开科取士,判词为吏部铨选科目之一。

据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通典》卷十五《选举三》载:

“初,吏部选才,将亲其人,覆其吏事,始取州县案犊疑议,试其断割,而观其能否,此所以为判也。后日月寝久,选人猥多,案犊浅近,不足为难,乃采经籍古义,假设甲乙,令其判断。既而来者益众,而通经正籍又不足以为问,乃征僻书曲学、隐伏之义问之,惟惧人之能知也。”

宋、明、清各代,考选官吏,均试以书判,使判词得到进一步发展。

文人学士,多有判词传世,唐代王维《王右丞集》、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明代海瑞《海瑞集》等都有判词的收录。

另外,如唐张鷟《龙筋凤髓判》、宋朱晦庵等人《名公书判清明集》、明李清《折狱新语》、清于成龙《清朝明吏判牍》、樊增祥《樊山判读》等,都是判词的汇集专著。

清宣统年间,奕劻和沈家本编撰的《考试法官必要》中,对刑事和民事判决的写作,进行了统一规定:

刑事判决必须写明如下要素:(1)罪犯之姓名、籍贯、年龄、住所、职业;(2)犯罪事实;3)证明犯罪之理由;(4)援引法律某条;(5)援引法律之理由。

民事判决应包括:(1)诉讼人之姓名、籍贯、年龄、住所、职业;(2)呈请事项;(3)证明理由之缘由;(4)裁判之理由。

文末,补几则为人称道的判词,以供观览:

1、丁傅靖《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八

马光祖尹临安,不畏强御。福王府讼民不输赁房租,民曰屋漏。光祖判云:

“晴则鸡卵鸭卵,雨则盆满钵满。福王若要房钱,直待光祖任满。”(《坚瓠集》)

2、明末清初吴肃公《明语林》

祝某守南昌,有民犬咋宁府鹤,卒来讼云:“鹤本御赐,金牌可验。”祝判云:

“鹤带金牌,犬不识字,禽兽相伤,何与人事?”

竟纵犬主。

又两家牛斗,一至,判云:

“两牛相争,一一生,者同享,生者同耕。”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