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梅止渴的意思是什么?

2.关于大雁的诗句古诗初中

3.画饼充饥原文及翻译

4.什么为什么上四字成语表示

望梅止渴的意思是什么?

指雁为羹的故事-指雁为羹故事

 望梅止渴的故事讲的就是曹操带领他的军队在行军途中,走到了没有水源的道路,大家的水都喝完了非常的口渴难耐,于是他就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非常丰富,又酸又甜可以解除我们的口渴。”士兵们听到这一番话就纷纷流出口水,曹操利用这个机会带士兵们到有水源的地方。

望梅止渴的意思

 意思就是梅子很酸人们想到梅子就会忍不住分泌唾液因而止住口渴。现在一般用来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望梅止渴的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盘踞在宛城的张绣。当时已经到了中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将士们携带着沉重的武器,全身都被汗水浸湿,又热又渴,非常难受,给行军带来了严重影响。

 曹操见将士们一个个干燥的嘴唇,勉强行走,心里非常焦急。下令队伍原地休息,派人分头到各处去找水。过了好一会,派去的人全都提着空桶回来。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原,没有河流,也没有山泉,根本找不到水。曹操又下令就地挖井,士兵们挥汗挖土,但过了好长时间,也挖不出一滴水。

 曹操心想,情况很严重,如果在这里久留,会有更多的人无法坚持下去。曹操略微思索了一下,猛地用马鞭指着前边的山坡,大声对手下的将士说:“这个地方我熟悉,翻过前边的山坡,就会有一大片茂盛的杨梅林,到了那里,你们每个人都可以尽情的将杨梅享用个够。”

 将士们一听说梅子及梅子的酸汁,就自然而然地想像起酸味,从而流出口水,顿时不觉得那么渴了。曹操立即指挥队伍行进,经过一段时间,终于带领队伍成功找到了水源,大家痛痛快快的喝了水,精神焕发的继续行军。

望梅止渴的寓意

 曹操利用了人对酸梅子的条件反射,让士兵们看到了希望,鼓舞了士气。既解决了士兵们口渴难耐的问题,又加快了行军的速度。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一味地畏缩不前,应该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这样就会有勇气去战胜困难,成功的取得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望梅止渴近义词

 说梅止渴、纸上谈兵、聊以、止渴望梅、指雁为羹、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反义词

 名副其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望梅止渴造句

 1、如果不潜心钻研,一心只想走捷径,恐怕是望梅止渴,无济于事的。

 2、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这都是权宜之计。

 3、这种望梅止渴的办法,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4、不管是望梅止渴,还是画饼充饥,它都会激励你不停手中的桨,去追逐哪怕是一星微小的火光。

关于大雁的诗句古诗初中

1. 关于大雁的诗句的古诗

关于大雁的诗句的古诗 1. 关于大雁的古诗句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沈如筠(闺怨)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忆秦娥娄山关》

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陆游《幽居》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

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 陆游在《夜归》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的《塞下曲》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胡雁度日边,风雪迷河洲—— 李白《千里思》

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贺朝《从军行》

芦酒烧蓬媛,霜鸿捻箭看。黄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 李廓《送振武将军》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 李益《春夜闻笛》

秋雁多夜飞,前群后孤来。——梅尧臣《秋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纱》春恨词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 李商隐(霜月)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瑶瑟怨)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沈如筠(闺怨)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2. 有关于大雁的诗句

有关于大雁的诗句有:

一、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翻译: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

出处:《诗经》

二、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翻译:耳环情书已备好,怎么才能送达?只有寄希望于万里长空中,那一只刚刚飞来的鸿雁。

出处:李商隐《春雨》

三、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翻译: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出处:李商隐《霜月》

四、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翻译: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出处: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出处:王湾《次北固山下》

六、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翻译: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出处:温庭筠《苏武庙》

七、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雪飞乱。空有年年雁。

翻译:还在想济汾河横中流的情景,兰菊纷纷各半。楼船远去,白雪纷飞,唯有年年飞来的大雁。

出处:苏轼《点绛唇·不用悲秋》

3. 关于大雁的古诗大全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高适《别董大二首》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王维《使至塞上》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 杜甫《孤雁 》

鸿雁在云鱼在水。 —— 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薛道衡《人日思归》

4. 有关大雁的诗句 古诗四句成组成语

1、成语共有43个:

沉鱼落雁、雕心雁爪、断雁孤鸿、凫居雁聚、河鱼天雁

衡阳雁断、鸿雁哀鸣、寄雁传书、箭穿雁嘴、落雁沉鱼

鸣雁直木、双凫一雁、雁泊人户、雁断鱼沉、雁过拔毛

雁过拨毛、雁过留声、雁默先烹、雁南燕北、雁去鱼来

雁逝鱼沉、雁素鱼笺、雁塔题名、雁塔新题、雁杳鱼沉

雁影分飞、燕雁代飞、鹰拿雁捉、鹰心雁爪、鱼肠雁足

鱼沉雁静、鱼沉雁落、鱼沉雁渺、鱼沉雁杳、鱼封雁帖

鱼贯雁比、鱼贯雁行、鱼笺雁书、鱼书雁帛、鱼书雁帖

鱼书雁信、鱼尾雁行、指雁为羹

2、诗句有: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 李商隐(霜月)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瑶瑟怨)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沈如筠(闺怨)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5. 关于描写大雁的诗句

1、《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宋 ] 晏殊 流水淡,碧天长。

路茫茫。凭高目断。

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白话:流水慢慢变得稀疏、蓝天慢慢变得越来越长,人生的道路茫茫,凭借高处向远方望去,目光消失,大雁来的时候,总归勾起人无限的思念。

2、《渔家傲·秋思》[ 宋 ]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白话:边塞一到秋天风景就会变得格外不同,衡阳的大雁飞去并没有留下什么。四面八方的边角声音开始想起,千里之外,长城的烟雾,落下的太阳,沙漠中的孤城慢慢关闭。

3、《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 宋 ]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白话:红藕已经熟了,荷花消散,凉席已经变凉,直到秋天已经到了。

自己解下衣裳,独自登上兰舟,云中是谁把故乡的信件传递过来,大雁回来的时候,月光洒满西楼。 4、《归雁》[ 唐 ] 杜甫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白话:东边来的千里之外的客人,战乱平定之后大概几年之后,才会回来。

自己愁的好像肠已经断了,江城的大雁,正在天上高高地朝北方飞去。5、《孤雁》 [ 唐 ]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白话:离群的大雁不会饮水啄米,飞翔鸣叫的声音是在思念自己走散的雁群。谁会怜惜那一片阴影,从而彼此在万里之外的云层走失。

6. 有关大雁的诗句

古代咏雁诗集粹 卢贤生 每当萧飒的秋天季节,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以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相交形成一个“人”字,古人称之为雁阵、雁字、雁序,这也是古诗材料。

如陆游《幽居》诗:“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古人云:“雁行有序”,雁的组织性很突出的,雁在飞行时,飞在队伍前头的一只雁,都是由体强识途的老雁担任,雁阵的线条整齐,两雁之间的距离保持匀称。据科学分析,这是雁充分利用气流进行飞行的一种奇妙的“节能术”。

我国常见的雁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是候鸟,有着一年一度的迁徙,每年春分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回南方。

当年唐太宗在山西汾河赋诗云:“不识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可见古人早就知道雁有年年迁徙的习性。

由于雁有季节准确的迁徙,古人把它视为音讯的“使者”,历史上还有“鸿雁传书”的故事。 雁一年两度的迁徙,说明它对于天气的冷暖变化的反应很敏锐。

华北农村流传民谣有:“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总来。”如果大雁迁徙的提早或推迟,预示着当地天气有反常的现象。

诗人陆游留心雁儿的活动并揭示它和气候的对应关系。如他在《夜归》诗云:“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

此诗地点是浙江省绍兴,当年雁儿在中秋前提早南飞过浙江,结果天气早寒。近来对大雁观察记录也表明,大雁提前南飞,结果北方天气早寒,南方气温也比常年偏低。

虽说雁是候鸟,秋季霜降南旋,但古代诗词经常和雪联在一起,这似乎有悖事实。著名的有唐代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首诗引起一场现代对雁生活习性新研究,起因出自科学家华罗庚针对此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写了一首质疑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

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此质疑诗一出,报刊、杂志争相刊载,大加赞赏,借此勉励后生,要善于独立思考,疑前人所未疑。

但也有不少学者,指出华诗欠妥,说“雪中雁”和“月黑雁飞高”确是事实。 查阅古诗,很多诗人描写了雪和雁。

例如唐代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宋代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唐代李白《千里思》:“胡雁度日边,风雪迷河洲。”唐代贺朝《从军行》:“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

这情景跟卢纶的《塞下曲》很一致,作为候鸟的大雁,为什么还遭遇大雪呢?这主要与气候的多变和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塞外气温骤降,大雁刚刚南飞,白雪就覆盖大地。另外中国地理气候南北差异很大,塞外在农历八月就下雪,甚至更早,“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诗)“五月天山雪”(李白诗),所以大雁难逃“雪网”的。

大雁归迟遇雪之情,也见于古诗,如唐代崔湜《塞垣行》:“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唐代李廓《送振武将军》诗:“芦酒烧蓬媛,霜鸿捻箭看。

黄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虽说月黑看不见雁,但雁过有声,“月黑雁飞高”就不足奇了。

古诗仍有这方面的佐证。如唐代李益《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

宋代梅尧臣《秋雁》诗:“秋雁多夜飞,前群后孤来。”唐代钱起《宿毕侍御宅》:“落叶寄秋菊,愁云低夜鸿。”

唐代李颀《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金代元好问《惠崇芦雁》:“雁奴辛苦候寒更,梦破黄芦雪打声。”

所谓“雁奴”就是晚上打更之雁,附近稍有响声,它们就立刻鸣叫报警,接着,群雁也随之惊起鸣叫,此起彼伏。这就是所谓惊起宿雁。

一声不响,默默飞行的群雁是没有的,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月黑之夜,什么都难以看见,为什么还知道雁从空中飞过呢?其原因就是俗话说的“雁过留声”。 另外,卢纶是唐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山西的北部是长城,后来当过河中元帅府判官,所以他有边塞的生活基础,不会不亲眼目睹雪中雁、黑天雁,《塞下曲》关于雁的描写应该说是科学真实的。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网)。

画饼充饥原文及翻译

成语出处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成语解释 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故事 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

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灯谜面饼干图 。成语造句 小生待~,**似望梅止渴。近义词 望梅止渴、无济于事,反义词 名副其实 。成语英译 feed on illusions。

画饼充饥是不是寓言故事?

“画饼充饥”是中国古代一个成语寓言故事。读音 huà bǐng chōng jī解释充饥:解除饥饿;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画的意思就是用一个物体来表示另一个物体,充饥就是用一个你有的当做是你想要而又没有的。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典故“画饼充饥”和另一句成语“望梅止渴”,不但含义相仿,而且在字面上也对仗工整。更有一点巧合:“望梅止渴”的故事出自曹操,“画饼充饥”这句话却出于曹操的孙子曹睿。

曹睿是三国时代魏国的第二代君王。他有个最亲信的大臣,名叫卢毓(yu)。《后汉书·卢毓传》记载,有一次曹睿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当“中书郎”,便请卢毓推荐,并且告诉他,千万别推荐徒有虚名的人:“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选拔人才不要单凭他有名声,名声好比画在地上的饼,没法吃的!)”从曹睿的这句话,后来就产生了“画饼充饥”这句成语。

唐朝李商隐在他的《咏怀诗》中,引用过“画饼”一语,说:“官衔同画饼,面貌乏凝脂。”宋朝苏轼的《二王书跋》也引用过这句话:“画地为饼未必似,要令痴儿出馋水。”《传灯录》也有此语:“画饼不可充饥。

”“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是虚而无实,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的意思。近义词望梅止渴、指雁为羹、无济于事反义词名副其实。

什么为什么上四字成语表示

1. 什么为什么用的四字成语

是 成语古为今用

拼音gǔ wéi jīn yòng

解释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示例研究古典文学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

反义词以古非今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指继承文化遗产

成语:洋为中用

拼音:yáng wéi zhōng yòng

解释: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

示例:~和古为今用要有机地结合。

2. 指什么为什么,四字成语

指腹为婚

拼音:zhǐ fù wéi hūn

解释:在怀孕时就为子女定下婚约。

出处:《魏书·王宝兴传》:“汝等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

示例:彼时九王爷因娘娘又怀身孕,曾与骆老爷~,倘生郡主,情愿与骆公子再续前姻。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六回

近义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歇后语:东床择婿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家长包揽婚姻

指腹为亲

拼音:zhǐ fù wéi qīn

解释:在怀孕时就为子女定下婚约。

出处:《魏书·王宝兴传》:“汝等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

近义词:指腹成亲、指腹为婚

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指鹿为马

拼音:zhǐ lù wéi mǎ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示例: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近义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反义词:是非分明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故意颠倒黑白

指天为誓

拼音:zhǐ tiān wéi shì

解释:誓:发誓。指着天誓。表示意志坚决或对人表示忠诚。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指天日涕泣,誓生不相背负,真若可信。”

示例:人言那可凭,盍~。 宋·洪迈《夷坚甲志·张夫人》

近义词:指天誓日、指日誓心、指矢天日

语法:作谓语、状语;指发誓

指雁为羹

拼音:zhǐ yàn wéi gēng

解释: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出处:元·宋方壶《醉花阴·赶苏卿》:“当初指雁为羹,似充饥画饼,道无情却有情。”

示例:假相期不志诚,恰便似~。

明·朱有炖《半夜朝元》第一折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空想

指皁为白

拼音:zhǐ zào wéi bái

解释:指混淆黑白,颠倒是非。

指皂为白

拼音:zhǐ zào wéi bái

解释:谓混淆黑白,颠倒是非。

出处: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动不动神头鬼脸,投河奔井,拽巷逻街,张舌骗口,花言巧语,指皂为白。”

近义词:指鹿为马

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指树为姓

拼音:zhǐ shù wéi xìng

解释:道教传说,老子生于李树下,因以李为姓。

出处:见晋·葛洪《神仙传·老子》。

示例:老君感星载诞,莫测受气之由;~,未详吹律之本。 隋·薛道衡《老氏碑》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3. 为什么成语都是4个字

并非所有成语都是4个字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

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4. 指什么为什么的四字词语

指鹿为马 ,指腹为婚,指腹为亲,指树为姓,指天为誓,指雁为羹,指皂为白,

指腹为婚

在怀孕时就为子女定下婚约。

指腹为亲

在怀孕时就为子女定下婚约。

指鹿为马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指树为姓

道教传说,老子生于李树下,因以李为姓。

指天为誓

誓:发誓。指着天誓。表示意志坚决或对人表示忠诚。

指雁为羹

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指皂为白

谓混淆黑白,颠倒是非。

指皁为白

指混淆黑白,颠倒是非。

5. 成语为什么四字者为多

成语是一种相习沿用的特殊固定词组,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结构上具有凝固性.从字数上看,成语大多是四个字的,但也有三个字的,如“莫须有”、“落水狗”,有五个字的,如“小巫见大巫”、“天下无难事”,有六个字的,如“既来之,则安之”、“五十步笑百步”,有七个字的,如“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可忍,孰不可忍”,有八个字的,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有九个字,十个字的甚至十个字以上的.成语言简意丰,使用得当,可以使语言简洁,增强修辞效果.要准确使用成语,必须正确理解把握成语的含义.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前面已经说过,成语多由四字组成,少于四字或多于四字的比较少;尤其少与于四字的成语,相形之下更少.因此日本人讲汉语,就有"四字汉语"这种说法(见一九七八年版,吉田升等编著的《中学校现代国语》),也有的称为"四字熟语"(见一九七八年版,今泉忠义等编的《中学校国语》).不过他们列入"四字汉语"和"四字熟语"中的例语,在我们看来,有的不是我们所说的成语,因为我们没有那种说法.如"左往右往""上意下达""执行犹豫""质疑应答"之类.又如他们把"春夏秋冬""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也都认为是"四字熟语",我们也未便苟同."春夏秋冬"这是气象学名词,"前后左右"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位名词,"东西南北"是地理学上常用的方位名词.尽管这样,成语之显然有四字性是无可否认的.例如下列的成语,就它们的出处来看,都不是四个字,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些成语都是把非四字的话加以提炼、形成四字成语,试看以下成语与其出处的关系:(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篇)(2)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篇)(3)事半功倍"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证,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公孙丑》上篇)(4)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5)黔驴技穷唐朝柳宗元有篇文章题目是《三戒》,其中有一个小题为《黔之驴》."黔驴技穷"就是从这篇文章叙述的故事中提炼出来的.(6)敝帚千金(或说"敝帚自珍")"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曹丕《典论·论文》)从上文看来,成语的四字性非常明显.或者把比四字为多的话缩减为四字,如"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或者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 只用四字,如"事半功倍""敝所千金".或者把一个用字较多的故事,编写为四字,成为一个成语,如"刻(契)舟求剑""黔驴技穷"都是.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文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字,就成了成语.补充:成语不全部是四字句,但绝大多数是四字句,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诗经》的影响,诗经开四字诗歌之先河,对后世诗歌在句式节奏词汇等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现在许多成语就出自于《诗经》;二是古代其他文学作品及论文等,其句式的重要结构就是四字句,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句被经常运用,就成了成语;三是四字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又及具概括力,所以人们喜欢使用,重复使用,传承不息就成了成语.因为自古以来四字成语一般都不标字数,五字以上往往标作“多字成语”.所以四字成语占大多数,常用的汉语成语有4000条左右,其中四字成语占96%,其余是两个字到14个字的一般成语都是有出处有典故的,成语以格式为主,一般都是四字格,只有少量的其他形式,其他形式有“三字格”、“五字格”等等其表现主要是地域性,有许多成语只在平遥当地使用!“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