驷不及舌什么意思-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1.形容一个人 书生气,为什么用——“文质彬彬?
2.论语导读谈谈论语颜渊第十二篇各章内容简介及其之间的联系
3.论语中“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意思是什么?
4.子贡和庄子对于“文”和“质”关系的认识有何差
形容一个人 书生气,为什么用——“文质彬彬?
形容一个人书生气,为什么用——“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
棘子成(1)曰:“君子质(2)而已矣,何以文(3)为?”子贡曰:“惜乎夫子(4)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5)。文犹(6)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7)犹犬羊之?。”(《论语颜渊第十二》)
注释(1)棘子成:卫国大夫。(2)质:内在的实质,未经修饰的朴实本质。(3)文:外表的文采,华丽有文采的外表。(4)夫子:古代对大夫的尊称,这里指棘子成。(5)驷不及舌:驷,用四匹马拉的快车。话一说出去,就是用四匹马拉的快车也追不回来。比喻说话当慎重,不可失言。(6)犹:如同。(7)?:音“扩”,去掉毛或斑纹的皮,也就是革。
语译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有好的内在实质就行了,还要外表的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大夫您这么谈论君子!说话当慎重,不可失言。内在的实质就如同是外表的文采,外表的文采就如同是内在的实质。去掉斑纹的虎豹的皮,就如同是去掉毛的狗羊的皮。”
研析
君子表里如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成人之美。不同于隐士,君子必须立足于世间,如果没有适当的文采彰显品德,符合社会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让人理解,感受君子的美德善行,就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来亲近君子,君子的志向和愿望,也难以达成。这么看来,君子正直的内在心性,就和自然显现在外的文采一样重要,经过修饰但不矫饰,内在和外在有联系也有对应,是一体两面。
君子很自然地会透过看得着、听得见、摸得到的言行举止,让人从他的实实在在的表现感受到内在的真诚、善良和宽容谅解,如果没有适当的言行举止表现,就显露不出正大光明的本性,就无法行雨露均沾的教化。君子为人设想、善待他人,还得透过外表文采和人沟通交流。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导读谈谈论语颜渊第十二篇各章内容简介及其之间的联系
谈谈论语颜渊第十二篇各章内容简介及其之间的联系
本篇主要内容是以孔门弟子为主向孔子问仁德、君子与为政等问题。孔门弟子以孔门四科十哲为最,排在首位的是德行科高材生颜回。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本篇以第一名的学生问第一重要的问题,颜回问仁为开头第一章。
第一章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已复礼为仁。整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不由人。克己复礼,克制自己践行礼制,这是为仁的纲领。还有四条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也要守礼,依礼而行,非礼则不为。这一章孔子讲得比较抽象,为仁的一纲领四条目。那为什么克己复礼是为仁,在于所践行的礼是以仁为本,这个是前提。
第二章仲弓问仁。同样是仁的问题,孔子就讲得比较具体化了,讲了三条实践方法:一是出门为政如会见贵宾,使用民力如承办大祭。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是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为仁就是做事能恭敬认真,能推己及人,能无怨无悔。
第三章司马牛问仁。还是同样问题,但孔子对司马牛就讲得比较简单了,孔子说仁者说话比较少而谨慎,以至于司马牛反问:说话少也能称是仁吗?孔子说,仁做起来难,说起来不也需要少而谨慎吗?话不能随便说,说了而做不到,就是不守信的,就不是仁。
归纳以上三章,可以说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个案例。同样一个问题,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
第四章与上一章一样是司马牛,但问了不同的问题,他问君子。孔子同上一章一样,还是回答得比较简单明了。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觉得简单,就说不忧不惧也能称君子吗?孔子说君子如果能做到内省不疚,哪里来的忧和惧?比较孔子说的另外一句: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听起来简单,但能做到不忧不惧,其实是相当不容易了。
第五章还是司马牛,但是他的忧愁:别人都有兄弟,独他没有。其实他有亲兄弟,但是与他不同道,是他自己主动与他们断绝关系。子夏很会说话,安慰他说: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里子夏道出儒家的平等博爱的思想:四海皆兄弟!
司马牛之所以忧愁,到底是自己没想明白。下来这一章,第六章子张象帮他问一样,问什么是明白、明智。孔子说渐渐浸润的谮言,与身边的控诉抱怨,影响不到自己,可谓是明智了。浸润的谮言,身边的控诉抱怨,影响不到自己,也可谓是有远见了。
第七章是子贡问政。孔子讲了治国理政三要素:足够的粮食,足够的兵力,百姓的信任。子贡问必不得已先去哪一项,孔子说先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再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孔子说,自古皆有,民无信不立。没有百姓的信任就完了。百姓的信任,也就是民心,民心向背是治国第一要务。有了民心就可以有一切。没有民心将丧失一切。
下来这一章是棘子成问子贡,第八章棘子成说君子讲质朴就可以了,不必讲形式文采。子贡说非常遗憾,您这样说君子啊,四匹马也追不回您的失言。文采和质朴同等重要,文采与质朴两者分不开。除去皮毛,虎豹和犬羊就没什么差别了。外在的文采也很重要,是君子不可忽略的部分。正如孔子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九章与第七章有关,讲政治。鲁哀公问有若遇到饥年,财用不足怎么办?有若说采取十分之一的税收,鲁哀公说采取十分之二的税收,都还不足,怎么能采取十分之一的税收。有若说,百姓足,国君跟谁不足?百姓不足,国君跟谁足?这里说出儒家的民本思想,治国要以民为本。百姓足,国家才足。百姓不足,国家也不足。如果国君足,百姓不足,社会就不安定,老百姓就会造反。饥年,上下要一心,共克时艰。(这章可以放在十一章之后)
第十章与第九章没什么联系,是修身问题,与第六章有联系,子张向孔子问崇德辨惑。孔子说做人以忠信为主,践行道义,就是崇德。爱之要其生,恶之要其。既要其生,又要其,就是迷惑。(放在二十一章之前)
第十一章讲政治,与第九章有联系,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要做君的样子,臣要做臣的样子,父亲要做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做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觉得孔子说得很对,大家做好各自的社会角色,确实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社会运转就会井然有序。不然乱了规矩,即使有粮食,也会吃不上。
第十二章讲判案,与政治有关,孔子说可以通过不完整的证据做出正确的审判,大概只有仲由,这是对子路的肯定。子路正直,重承诺,无过夜的承诺,所以也容易取得民众的信任与支持。(放在十四章之后)
第十三章同上一章有联系,孔子讲自己审案,也和别人差不多。但是追求使国家无诉讼才是审案的最高宗旨,最好的结果。(跟在十二章之后)
第十四章讲子张问政。与前面几章有联系。孔子说要做到在位时心无厌倦,行政时忠诚认真对待。(放在第七章之后)
第十五章讲修身问题,孔子说要广博学习文化典籍,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放在十六章之后)
第十六章讲君子问题,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放在第八章之后)
第十七章讲政治。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说为政在于正,居上位者能以身作则,以正做表率,下属孰敢不正?(放在第九章哀公问政之后)
第十八章讲社会治理问题。季康子忧患偷盗,问于孔子。孔子竟直接指出问题关键,说季康子你要是没有贪欲,即使奖赏偷盗,人们也不会去做。社会风气不好,统治者首先要检讨的。社会偷盗严重,可以反射出当官的贪欲太重。
第十九章还是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季康子说杀掉坏人,接近好人,这样做怎么样?孔子说您为政,哪里需要用杀戮?你要善,民众就会善。为政者之德如风,民众之德如草。风过草上,草自然会伏倒。孔子坚持主张德政,不主张暴政。主张亲民,反对杀戮。居上位者讲德施德,百姓自然讲德,哪里要去作恶,哪里需要杀戮刑罚。自古是,而不是民众主动去造反。
第二十章是子张问士如何做才能通达。孔子先问子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子张说在邦在家都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闻,并非达。所谓达,本质正直而喜好道义,善于察言观色,能关心考虑下人。那这样在邦必达,在家必达。至于闻,很可能是表面上取仁而实际行为却违背,自认为是仁而不疑,反而在国家和家族取得一时的名望。(放在十五章之后)
第二十一章讲修身问题。樊迟跟着孔子游于舞雩之下,问崇德、修慝、辨惑三个问题。孔子说他问得好,先做好事而后获得,就是崇德。批评自己的过失,无批评别人之过失,就是修慝,检讨自己的邪念。一时的愤怒,忘了自身,也忘了自己亲人,就是惑。(放在十章之后)
第二十二章樊迟问仁。孔子简明而要说仁是爱人,问智,孔子说是知人。樊迟不明白,孔子举个例子,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知人善任,选用正直者,就是智慧。樊迟还是不理解,就去问子夏。子夏就说这话说得好啊!又举例说,舜有天下后,从众人中选出皋陶这样的仁者,不仁者就远离了。商汤有天下,从众人中选出伊尹这样的仁人,不仁者就远离了。把正直的能人选出来处在不直者上面,也能让不直者向直者看齐。(这章放在第二章仲弓问仁之后)
第二十三章讲子贡问友。孔子说对朋友真心忠告而加以善意引导,不可则止,不要自取其辱。
第二十四章讲朋友之道,与上一章有联系。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第十二篇改编原则,是按问题性质归类,按重要性先后排序,人物出场顺序如按身份地位或重要性先后。本篇可以归纳为三部分来讲:第一部分是问仁,探讨如何为仁行仁。第二部分是问政,探讨如何为政从政。第三部分问君子,探讨如何进德修身成君子。
一、问仁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二、问政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民无信不立。”
12-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12-1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三、问君子(包括问友,问修身)
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2-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既欲其生,又欲其,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第十二篇原文如下: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胃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民无信不立。”
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既欲其生,又欲其,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12-1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12-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2-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中“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意思是什么?
棘子成对子贡说:“君子朴实就可以了,还要文采干什么?”子贡回答说:“您这样谈论君子,太吝惜了!您的舌头太快了,驾四马的车也追赶不上您说的话。其实文采跟本质一样,文采如同本质,本质如同文采,两者同等重要。虎豹皮和羊犬皮的区别,既在质上,也在文上。如果这两类兽皮去掉了它们有文采的毛,就无法加以区别了。”这段文章是春秋时卫国大夫棘子成和孔子学生子贡的一段对话。棘子成认为,君子有好的本质就可以了,不必再有文采;而子贡对棘子成的观点却感到十分吃惊,并巧妙地批评了他“驷不及舌”,然后用恰当的比喻明确地阐述了“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说明君子既要注重“质”,也要注重“文”。文指的是什么,文指的是君子的外表、形式。它包括衣着佩饰、言谈举止、举手抬足的表现等等。君子有文采,就是衣着整洁,佩饰典雅,言语流畅,举止大方,抬手文明,投足稳重。这样与君之称才相谐调。反之,衣衫褴褛,佩饰粗糙,谈吐阻滞,举止小气,抬手野蛮,投足张扬。这样就与君子之称极不对称。由此可见,子贡倡导的“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就是说“质”与“文”对君子来说同等重要,君子是本质与外表的整齐统一,君子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质文兼备”谓之君子。按这个标准来看,君子就是完美之人。而事实上却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我们的社会需要大批君子这样的“完美之人”,我们的社会希望所的人们通过自我努力向君子这样的“完美之人”趋近。所以,有志于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人们,一定要在“质”上加强修养,在“文”上加强修饰,努力使自己成为“质文兼备”之士。
子贡和庄子对于“文”和“质”关系的认识有何差
子贡认为“文”和“质”一样重要;庄子认为“文”会损害到“质”。
(1)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2)“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缮性》)
[注]溺心,指掩盖了天然的心性或纯朴的本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