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听偏信的名人故事-偏听偏信的名人故事简短
1.《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是什么?
2.姓余的名人有哪些故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是什么?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
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文出自战国策 〔两汉〕《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章的深度解析: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姓余的名人有哪些故事
儒生余玠
谢 卫
余玠就任四川省司令(镇守使)的时候,忽必烈的铁蹄已经风卷残云般跨过黄河,直逼江淮大地了。然而大敌当前,朝廷上下仍然浑浑噩噩、苟且偷安,甚至招权纳贿,姑息养奸,一片乌烟瘴气。朝纲混乱,难免就会上行下效。利州军分区司令(都统)王夔,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此人仗着自己手握重兵,向来骄横跋扈,刁残凶悍,不服从利州最高行政首长(制使)的调度支配,而且相反经常纵容部下劫掠抢夺地方财物,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被老百姓骂作无常夜叉。
面对这一切,余玠忧心如焚,寝食不安,国家已经危如累卵,这些食君俸禄的权臣们,不但不思尽忠报效,反倒斧钺汤镬,祸国殃民,实在为人不齿,罪不容诛。为扭转乾坤,解民于倒悬,余玠决定先从王夔身上开刀,以正纲纪。
这一天,余玠以巡视边防为名,带上亲信随从来到了利州军分区王夔的防区。站在江岸上,远远望去,就见江面上战船林立,旌旗猎猎,旗上都是斗大的“王”字。那王夔得知余玠到来,早挺枪列队,耀武扬威地伫立船头,他嘴里每哼一句,他的部众必吼声如雷地予以回应,其气焰煞是嚣张。余玠见状,嘿嘿冷笑笑,随即命令亲信杨成随自己登船,其余人等一概站立岸上待命。上令一出,随行人员皆大惊失色,纷纷上前劝阻,余玠脸一沉,手一挥,喝退众人,即命开船。
此时站立船头的王夔见了,也不禁为之暗暗喝彩。在此之前,无论司令,还是省部级的头头脑脑们,一见到王夔摆出这种阵势,个个吓得畏缩不前,最多也就是打打官腔,哼哼哈哈,虚张声势一番之后,便立即掉头而去。让王夔没有想到的是,余玠一个文弱儒生,竟喝退随从,单独坐船前来,可谓有胆有识,魄力非凡。王夔这里正想得出神,余玠的坐船早已近前,他忙命令左右快请余司令登临大船。
余玠从容登上王夔的战船后,即开始一边检阅,一边对王夔道:“王司令治军有方,声威赫赫,果然名不虚传啊。不过大敌当前,国难当头,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还望王司令到时候能够沙场效命,屡建功勋啊!”
王夔听后连连点头:“余大人的教诲,末将一定铭记不忘。不过,末将听说外面对我的流言蜚语很多,相信余司令余大人一定洞微浊幽,决不会听信那些馋言的。”
余玠说:“这个自然。”
各处检阅一遍后,余玠吩咐杨成准备下船,王夔立即满脸诚恳地请余玠留下来吃顿便饭,余玠摇头说,如今军情危急,他还要到别处去巡视防务,这顿饭就暂时免掉算了,说罢,余玠就带上杨成离开了王夔的战船。
回到司令部之后,余玠问杨成:“你觉得王夔此人究竟如何?”
杨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看王夔骄悍狡诈,绝非善类,若不趁早剪除,日后必定成为心腹之患,王夔一变,则西蜀难保矣。”
余玠拍手笑道:“诚哉斯言,善哉斯言。但您想过没有,如果咱们贸然动手,他的部下万一不服,突然倒戈,那时该如何处置?”
杨成被问得茫然不知所对,余玠又笑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咱们只需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则大事成矣,你说是不是?”
计议定妥,杨成得令而去。他们的计谋是这样的,只要王夔离开大营,前来司令部,杨成立即手执司令军令,直闯进去,宣布自己暂代都统之职。
这天夜里,王夔果然中计,带领少数亲兵护卫,奉命来司令部商议军情,说时迟,那时快,埋伏在两侧的兵丁,迅速一拥而上,缴了王夔和亲兵护卫的刀剑,并随即一刀结果了王夔性命,干净利落地解决了问题。
第二天一早,余玠即派人提着王夔首级,登上战船,当众宣布王夔数大罪状,并明确告谕大家,今后谁若胆敢以身试法,定斩不赦!王夔部众见事已至此,一个个吓得伸伸舌头,只得乖乖服从就范了。
顺利剪除王夔后,余玠仍不敢有丝毫松懈疏忽,相反却更加大刀阔斧地开始革除弊政,励精图治起来。无论整治军旅,财务和政务,他都采取人尽其才,知人善任的用人之道。其间常有幕僚温言委婉劝告他说,现如今国家已是病入膏肓,你如此苦心孤诣,只怕于事无补,且枉积怨怼,真是何苦来着啊?他却理直气壮地回答说:“食君俸禄,自当鞠躬尽瘁,而后已!何况古人常曰‘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我们既为人臣,岂可自堕心志而不殚精竭虑?”
忽然有一天,余玠接到一封书信,打开一看,是戎州军分区司令保荐现任利州副司令姚世安升任司令的信函。余玠不看则已,一看顿时无名火起,那姚世安胸无点墨,大草包一个,能够当到利州军分区副司令,全仗着当朝宰相谢方叔的阴庇,其厚颜无耻已是可想而知,不料他现在竟变本加励起来,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余玠当即复信,严辞拒绝,并同时下令:立即撤消姚世安现任职务,由成都军分区副司令金钺前往替任。
那姚世安接到撤职命令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他一边派人速去首都临安谢方叔处求援,一边设计,丧心病狂地将代理军分区司令之职的杨成,然后公开宣称自己受命于危难,公然拥兵与前往替任的金钺对抗起来。
余玠闻此凶信,顿时跌足叫苦不迭。利州乃西蜀门户,倘若兵权真被这个草包姚世安所掌握,一旦开战起来,这西蜀如何守得住?西蜀一失,则四川必失啊!这丧心病狂的姚世安啊姚世安,余某人若制服不了你,我誓不为人!
然而就在余玠运筹帷幄,准备剪除姚世安的关键时刻,突然传来皇帝圣旨,诏命余玠即刻卸任回朝,另调鄂州知州余晦为四川最高行政首长。这道圣旨对于余玠来说,简直不啻是晴天霹雳,他顿时被炸蒙了。这是怎么回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结果怎么可能是这样?姚世安大草包一个,你堂堂当朝宰相谢方叔也是大草包,不知道西蜀守备之重要吗?是江山社稷重要,还是人情世故重要,这二者孰轻孰重,你谢方叔难道一步都掂量不出来吗?退一步说,谢方叔为了一个姚世安,徇私枉法,专权误国,你皇帝老儿为什么不能擦亮眼睛,洞烛其奸,相反却偏听偏信,忠奸不分呢?为什么?究竟为什么啊?最为不堪,不,毋宁说最令余玠感到悲哀和屈辱的,是那奉诏前来替任余玠的余晦余再五(余晦的小名),不但屑小低能,而且还轻薄浮华,好大喜功,朝廷用此人来统制四川,实在是自取其辱,自己给自己掘墓啊!
“罢了罢了!”余玠加说几遍罢了罢了之后,即取过佩剑,面朝东方跪下来,竭尽愚忠地刎颈自裁了……是时南宋理宗某年某月某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