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 这样做的效果

2.找出两个出自《陈涉世家》的成语,并指出其意思与用法。

3....谶语是不是真的?还是后人编造的?如秦朝的亡秦者胡?

4.陈胜吴广起义文言文全文

5.固以怪之的文言文翻译

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 这样做的效果

篝火狐鸣意思是什么?-篝火狐鸣意思

就用朱砂在一块白绸子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塞进别人用网捕来的鱼肚子里

大泽乡起义

同义词 陈胜吴广起义一般指大泽乡起义

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

大泽乡起义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利。

历史背景

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派人修造长城,发兵三十万,征集了民夫几十万;为了开发南方,动员了军民三十万。他又用七十万囚犯,动工建造一座巨大豪华的阿房宫。到了二世即位,从各地征调了几十万囚犯和民夫,大规模修造秦始皇的陵墓。这座坟开得很大很深,把大量的铜熔化了灌下去铸地基,上面盖了石室、墓道和墓穴。二世又叫工匠在大坟里挖成江河湖海的样子,灌上了水银。然后把秦始皇葬在那里。安葬完了,为了防备将来可能有人盗坟,还叫工匠在墓穴里装了的设备,最后竟残酷地把所有造坟的工匠全都埋在墓道里,不让一个人出来。

大坟没完工,二世和赵高又继续建造阿房宫。那时候,全中国人口不过二千万,前前后后被征发去筑长城、守岭南、修阿房宫、造大坟和别的劳役合起来差不多有二三百万人,且不概幼儿和妇女。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财力,逼得百姓怨声载道。

起义过程

失期密谋

公元前209年,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个军官,押着九百名民夫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去防守。军官从这批壮丁当中挑了两个个儿大、办事能干的人当屯长,叫他们管理其他的人。这两个人一个叫陈胜,阳城人,字涉,是个给人当长工的;一个叫吴广,阳夏人,是个贫苦农民。陈胜年轻时候,曾经和别人一起被雇用耕田,一次当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休息时,感慨恼恨了好一会儿,说:“假如谁将来富贵了,大家相互不要忘记了。”和他一起受雇佣的伙伴们笑着回答说:“你是被雇给人家耕田的,哪能富贵呢?”陈涉叹息着说:“唉!燕子、麻雀这类小鸟怎么能理解大雁、天鹅的远大志向呢!”

七月,恰遇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他们估计已经误了到达渔阳规定的期限。过了规定的期限,按照法津规定是都该杀头的。

陈胜、吴广就商量说:“如今逃走也是,起义干一番大事业也是,同样都是,为国事而好不好?”陈胜说:“天下受秦王朝统治之苦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皇帝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该他来继位,应该继位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规劝始皇帝的缘故,始皇帝派他领兵在外地驻守。如今有人听说他并没有什么罪,却被二世皇帝了。老百姓都听说他很贤德,不知道他已经了。项燕原是楚国的将军,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的人以为他已经了,有的人以为他逃亡在外躲藏了起来。现在假使我们冒用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向天下人民发出起义的号召,应该会有很多人响应。”吴广认为很对。于是他他就去占卜吉凶,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道:“你们的事都能成,能够建功立业。然而你们向鬼神问过吉凶了吗?”陈胜、吴广很高兴,揣摩占卜人所说向鬼神问吉凶的意思,说:“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望。”于是就用朱砂在一块白绸子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塞进别人用网捕来的鱼肚子里。戍卒买鱼回来煮着吃,发现了鱼肚中的帛书,对这事自然觉得很奇怪了。“陈胜又暗中派吴广到驻地附近一草木丛生的古庙里,在夜里点燃起篝火,模仿狐狸的声音叫喊道:”大楚兴,陈胜王。“戍卒们在深更半夜听到这种鸣叫声,都惊恐起来。第二天早晨,戍卒中到处议论纷纷,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吴广一向关心别人,戍卒中很多人愿为他效劳出力。押送队伍的县尉喝醉了酒,吴广故意多次扬言要逃跑,以激怒县尉,惹他当众侮辱自己,借以激怒众人。那县尉果然鞭打吴广,县尉又拔出佩剑,吴广奋起夺剑杀了县尉。陈胜帮助他,合力杀了两个县尉。随即召集属下号召说:”各位在这里遇上大雨,大家都误了期限,误期按规定要杀头。即使不被杀头,但将来戍边去的肯定也得十之六七。再说大丈夫不便罢,要就要名扬后世,王侯将相难道都是祖传的吗!“属下的人听了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心甘情愿地听凭差遣。“于是就假冒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举行起义,以顺应民众的愿望。大家都露出右臂作为标志,号称大楚。他们又筑起高台来宣誓,用将尉的头作祭品。陈胜任命自己做将军,吴广做都尉。首先进攻大泽乡,攻克后又攻打蕲县。蕲县攻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一连进攻铚、酂、苦柘、谯几个地方,都攻克了。他们一面进军,一面不断补充兵员扩大队伍。等行进到了陈县的时候,已拥有兵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卒好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县令正好都不在,只有留守的郡丞领兵与起义军在城门下作战。结果郡丞兵败身,于是起义军就进入城中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掌管教化的三老和地方豪杰都来开会议事。与会的人都说:”将军您身披铠甲,手执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昏君,诛灭暴虐的秦王朝,重新建立了楚国的政权,论功劳应该称王。“陈涉于是就自立为王,国号为张楚。[5]

席卷全国

大泽乡起义

秦始皇本纪第六在这个时候,各个郡县受不了秦朝官吏暴政之苦的人,都逮捕宣判他们官吏的罪状,把他们杀来响应陈涉。于是就以吴广为代理王,督率各将领向西进攻荥阳。命令陈县人武臣、张耳、陈馀去攻占原来赵国的辖地,命令汝阴人邓宗攻占九江郡。这时候,楚地几千人聚集在一起起义的,多得不计其数。

起义不到三个月,赵、齐、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

陈胜派出周文率领的起义军向西进攻,很快攻进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逼近秦朝都城咸阳。秦二世惊慌失措,赶快派大将章邯(音hán)把在骊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隶放了出来,编成一支军队,向起义军反扑。原来的六国贵族各自占据自己的地盘,谁也不去支援起义军。周文的起义军孤军作战,终于失败。吴广在荥阳被部下杀。起义后的第六个月,陈胜在逃跑的路上被他的车夫庄贾设计了。最后庄贾带着陈胜的首级去向秦军邀功请赏去了。

主要意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它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尔后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面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民起义的影响。

相关成语

揭竿而起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引汉·贾谊《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后形成成语“揭竿而起”,指平民武装。

鸿鹄之志

《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比喻目光短浅毫无大志的人无法了解有远大抱负的人。

找出两个出自《陈涉世家》的成语,并指出其意思与用法。

鸿鹄之志

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

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

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揭竿而起

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亦指人民起义。

伙涉为王夥涉为王 = 伙涉为王

意思是说:勾结团伙,成群结伙,获得了王位。多指突如其来的富贵,多为贬义。

披坚执锐

...谶语是不是真的?还是后人编造的?如秦朝的亡秦者胡?

作者:三种不同的红色

链接: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就是谣谶。它象一个幽灵,悄无声息而又如影随形地和中国历史相伴而行,既无审其所来,又不知其所往,只是频繁出没于宫廷、朝堂与民间,大到朝代兴亡治乱,小到个人悲欢离合,都可以它而改变。

两千多年来,从最古老的“檿弧箕服,实亡周国”,一直到当代某警卫部队的,谣谶就一直为所有人津津乐道。谣谶究竟是如何出现、发展的?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谣谶流传?本文将就这个问题,为大家粗浅地作一介绍。

一、 什么是谣谶

“谣谶”一词,广泛见于各种古籍,清修《古今图书集成》曾专立“谣谶”一目,那么究竟什么是谣谶呢?

谣者,谣歌也。《诗经?魏风》“我歌且谣”,《毛传》注曰:“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左传?僖公五年》正义引《尔雅?释乐》注云:“徒歌谓之谣,言无乐而空歌,其声逍遥然也。”简而言之,谣就是一种民间流传的通俗易懂的歌谣,老百姓随兴而作随兴而唱,一般没有经过文人的加工,类似于当今社会上“一等男人,家外有家”的顺口溜,正因为其通俗易懂,因此可以在社会上极大范围内流传。

谶者,验也,就是能够灵验的预言或预兆,这是谶的基本含义。由此引申为预言之书,即所谓“图谶”、“谶纬”是也。

因此,从狭义的角度,“谣谶”可以理解为一种以歌谣形式流传于民间的预言。但广义的来看,谣谶并不仅仅是以民间歌谣的形式出现的。相反,它的面目极其繁多,除歌谣外,还有诗词、金石铭文等形式。

二、谣谶的历史

1、谣谶的起源

人类在蒙昧时期,就渴望着能对未来做出预测,因此谶语产生的时间应该是很早的。比如甲骨文中大量的卜辞,就可以看做是谶言的一种。但谶言和民谣相结合,这却是古代社会发展到相当阶段后才出现的。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谣谶,是据说为周宣王时期流传的“檿弧箕服,实亡周国”,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国语》中,倘若其果真出自周宣王时代,那么谣谶的历史可上推至西周末年,即使其为后人所伪造,以《国语》的成书时间来算,最迟也在战国初期出现。——总之一句话:谣谶起源于先秦时代。

“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是什么意思呢?所谓“檿”、“箕”,都是树木的名字,弧,即是弓;服,即是箭囊,“檿弧箕服”的意思就是“桑木做的弓,箕木做的箭囊”。

根据《国语?郑语》的叙述,周宣王时,国都内有这个童谣在流传,正好这时有夫妻二人卖檿弧、箕服,于是就把二人抓起来,责骂一番。而此时王宫内有宫女无夫而诞女,并把幼女抛弃在路边,被这二人捡到了,就带到了褒国。后褒君因罪被天子所拘,遂以此女进献,并为幽王所宠幸,——这女的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褒姒,烽火戏诸侯的那位,最后果然因为她而灭亡了西周。

至于褒姒的来历。据《国语》解说,夏朝的时候,曾经有两条龙出现在王宫内,自称是褒人的两位先祖。夏王占卜,无论是杀之、留之、还是送之离开,都不吉,最后留下了二龙唾液(龙漦),藏于盒中,经历商周两朝近千年,未曾打开。直到周厉王末年,厉王发而观之,结果龙漦流淌于地,化为一玄鼋,有女童见之,及笄之后便有了身孕,至宣王时方诞下一女,因她无夫而孕,故惧而弃之,为弧服者所抱养,最终灭亡西周。

《左传》中也记载了一些谣谶,譬如僖公五年:“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这条谣谶预言的就是那场著名的假途伐虢的战争,当时晋军包围了虢都,晋献公问卜偃能不能取胜,卜偃引用了这条童谣回答。这条童谣中包括了很多的天文知识,“龙尾”、“鹑”、“天策”、“火”都是星宿名,解释起来相当麻烦,按照沈玉成《左传译文》直接翻译,就是“丙子日的清早,龙尾星为日光所照。军服威武美好,夺取了虢军的旗号。鹑火星象只大鸟,天策星没有光耀。鹑火星下人欢马叫,虢公就要逃跑”。从童谣中,虢国失败的结局,甚至亡国的时间,都已经预言出来了。

不过这个故事是有破绽的,首先,谣谶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天文知识,而在天文知识为特殊阶层所垄断的春秋时代,儿童居然能传唱这样的童谣,难道晋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贯彻地居然如此之好?其次,既然有谣谶在先,虢公为什么不预作准备?要知道晋、虢相距只不过一、二百里,实在不算是远。

除此之外,《左传》中还记录了其它一些谣谶,但总的来说,先秦时代的谣谶,不仅数量较少,而且文辞艰深难懂,不排除作者自己创造的可能性。《左传》本来就好作预言,那么作者在其中加入几条谶语童谣,也不是不可能的。

2、谣谶的盛行

谣谶的盛行是从两汉开始的,——或者严格说来,是从武帝后期开始的。高惠文景四朝,谣谶尚不普遍,但随着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流行、以及武帝寻仙好道的示范,西汉后期,谣谶遂大行于天下。

汉代谣谶流行,还有一个重大原因,就是谶纬的大行其道。所谓“纬”,就是纬书。汉代儒家认为,既然有“经书”,自当有“纬书”,《辞海》解释说:“‘纬’是相对于‘经’而言,是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的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其起源是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 总而言之,纬书是汉代儒家将儒学神秘化、宗教化和神学化的结果,而其又与预言性质的谶相结合,遂成“谶纬”,其中以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治乱兴废,多为怪诞无稽之谈。至隋朝时,炀帝禁毁,其学始微,而纬书也基本上全部佚失,荡然无存。

正是由于汉代谶纬学的盛行,使得谣谶达到了历史发展的顶点,并极大地影响了政治走向。我们知道,王莽之所以篡位成功,靠的就是谣谶。据说有人挖井得到一块石头,上面刻字,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王莽遂以此为据,悍然居摄。后来又有人造铜匮,内有两题签,一曰“天帝行玺金匮图”,一曰“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书言王莽当为天子,莽遂据此登基。

此后王莽失政,群雄并起,也多以谣谶来证明自己的正当性。如公孙述称“废昌帝,立公孙”,又称“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等,后来刘秀中兴即位,依旧以谣谶为依据,这就是著名的《赤伏符》:“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在刘秀的《即位告天文》中,采用了另一版本,表述为“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这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谣谶之一,我们后文还要详细讲述。

刘秀称帝虽然更大程度上是靠自己的武力征服,但和王莽相比,他却更加迷信谣谶,王莽对谣谶不过是利用,——我们知道,王莽那些所谓的符命,很多是自己伪造的。——而刘秀对于谣谶,几乎是真诚的相信。建武元年,刘秀即位之初,即以名不见经传的王梁为大司空、平狄将军孙臧行大司马事,因为《赤伏符》中有“王良主卫作玄武”之语,而孙臧名亦见于谣谶,曰“孙咸征狄”。结果“众大不悦”,咸曰:“吴汉、景丹应为大司马。”刘秀不得已,才以吴汉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

有流行即会有反对,就在谣谶之说高唱入云之际,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了对其的批判。比如桓谭,他曾上书刘秀,反对谣谶,云“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其事虽有时合,譬犹卜数只偶之类”,直指刘秀“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其后与光武议事,帝谓其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桓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识谶。”几乎被暴怒的刘秀斩首。

还有一人叫尹敏,这是个妙人,刘秀派他校勘图谶,他便极力向光武言说谣谶之非,曰“谶书圣人所作,然其中多近语别字,颇类俗人之辞,虚实难识,恐误后生”,刘秀不接受,他便在谶书空白处写上“君无口,为汉辅”的自创谣谶。“君无口”者,尹也,这就是说他姓尹的,注定要在汉朝当大官。刘秀发现这句话,叫他来问,他回答:“臣见前人多增损图书,是以因自着。”——偶看前人的那些谣谶都是这么出来的,所以我也给自己弄一条。——颇有东方朔之遗风啊。刘秀当时没有责怪,但从此就不升老尹的官了。

当然,最系统的反对谣谶的,还是王充的《论衡》,不过这题目说起来就大了,暂且不谈。

到东汉末期,谣谶依然风行不衰。灵帝登基时,有“白盖小车何延延,河间来和谐”之谶。十常侍之乱,有“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芒”之谶,董卓之,有“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之谶,刘表将亡,有“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年无孑遗”之谶,等等。相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们,会对这些谣谶感到很熟悉。

两汉之后,曹魏开始对谶纬之学加以限制,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谣谶依然持续流行。王濬平吴,有“阿童复阿童,衔刀游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之谶,——王濬小名阿童是也。东晋元帝司马睿称帝,有“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之谶,这也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条谣谶。冉闵杀胡,据说多年前,佛图澄也曾做出过“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将坏人衣”的谶语,冉闵小名棘奴是也。

总之,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谣谶流传的高潮期,在这一时期,自皇帝而下,君臣相与造谣传谶,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社会上谣谶蜂起,大行其道。

3、谣谶的衰落

随着隋朝的建立,谣谶乱飞、人心惶惶的时代终于结束了。为了安定人心,隋朝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禁毁谶纬之学,炀帝甚至发使四方,搜取与谶纬有关的图书而焚之,至此,从西汉开始流行的谶纬之学,终于灰飞烟灭,彻底寿终正寝了。与之相应的,谣谶也随之受到禁止。

赵翼曾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安坐而登帝位。”这么轻松地从外孙手中夺取天下,恐怕杨坚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为了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只好找些天命来为自己辩护了,于是谣谶再次粉墨登场。

不过隋文帝的谣谶,很有特色,几乎都是金石刻文,一是发现了几块石头,上面都有文字。其中一块上面有个“坚”字,下面有“八方天心”四字;还有一块从表面看来是块顽石,但剖开来,里面则有花纹,是黄根紫叶的一棵杨树。二是发现了一个大石龟,上有“天子延千年,大吉”字样,与之相配,又有一只活乌龟,肚子上有“天卜杨兴”四字。三是发现了一块大铁板,上写着“皇始天年,赉杨铁券,王兴”。只是这等遮羞布,终究难以挡住天下老百姓的眼睛,他夺天下于外孙之手,之后又杀尽其家的行为,并没有因为王八肚子上的几句鬼话而变得高尚起来。倒是民间另外流传的一条谣谶,更加反应出老百姓的真实想法:“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好个“只有阿舅无外甥”啊。一笑~~~

隋文帝可以利用谣谶为自己的篡位行为涂脂抹粉,可同样的事情放在别人身上那是坚决不答应的,估计这就是隋朝禁止谣谶的原因。——由此也可得知,隋文帝是深知谣谶的真相和本质的。

此外,隋朝的几次造反,都和谣谶有关,汉王杨谅反,有“一张纸,两张纸,客量小儿做天子”之谣,——杨谅小名阿客,量与谅同音。杨玄感造反,有“太白入南斗,天子下殿走”之谣,——杨玄感造反时,太白入于南斗。这两次大的造反都和谣谶有关,估计这也是隋炀帝下狠手整治谶纬的一个原因了。

当然,隋朝最有名的谣谶,莫过于那个“桃李子”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谣谶之一,后文我们还要详细讲到。

经过隋朝的整顿,到了唐宋元明清,谣谶影响力大为减弱,这时候很多皇帝明确不信谣谶,譬如唐敬宗时,李逢吉与裴度不和,于是散布谣谶曰“非衣小儿坦其腹,天上有口被驱逐”,非衣者,裴也。坦其腹者,谓裴度已经暴露了其腹中阴谋是也。至于“天上有口被驱逐”则是说吴元济被平事。而敬宗“虽少年,深明其谤,奖度之意不衰,奸邪无能为也。”宋太祖见到《推背图》,也不认为这是一部了不得的书,反而认为它祸乱了民心,于是下令错乱其顺序,糅杂其内容,以消除影响。明太祖也不信谶,据沈德福《野获编补遗》记载:洪武五年,有人在建昌做歌,曰“龙盘虎踞势岹峣,赤帝重兴胜六朝。八百年终王气复,重华从此继唐尧”,大臣奏之,“上以事涉妖妄,不之信”。

既然皇帝对谣谶的态度如此,那么其他人对谣谶的敬畏,自然也就不那么强烈了,这一时期,谣谶多是被某些人利用,或者用来打击政敌,或者干脆作为起兵造反的一种号召。前者入前面所说的“非衣小儿坦其腹”,后者如元末红巾军起义时的“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等等。

当然,由于历史的惯性,民间对神秘的谣谶的敬畏,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就算是对谣谶的本质心知肚明的统治者,也很难完全对谣谶的传播嗤之以鼻。但以正史中记录的谣谶而言,这一时期的确收录极少,《宋史》为24史中篇轶最为浩繁的史书,但其所记载的谣谶却寥寥无几,和《后汉书》、《晋书》相比,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虽然谣谶继续在社会上悄然流传,但已经不复当年盛况了。

三、谣谶的分类

古人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谣谶不是凡人所创,而是荧惑(即五大行星中的火星)从天而降,化为小儿,在儿童中传播的“天籁之声”,其皆是天意,非人所教。当然,我们今天知道这不过是无稽之谈,所有谣谶,尽皆为人所创造。那么,都是什么样的人,出于什么样的心理而创作了如此层出不穷的谣谶呢?下面我们就以创作者的动机为依据,对谣谶分门别类的说一说。

1、出于政治目的而制造的谣谶

这类谣谶,最早也最出名的,莫过于篝火狐鸣了。当年陈胜起义,使吴广深夜于丛祠旁燃起篝火,做狐鸣曰“大楚兴,陈胜王”,结果士卒惊恐,次日皆指目陈胜,于是陈胜和吴广振臂一呼,数百人揭竿而起,从此拉开了秦末大起义的序幕。

此外,还有元末韩山童、刘福通起义,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之谣,朱元璋之平河北,有“塔儿黑,北人作主南人客;塔儿红,朱衣人作主人公”之谣,这些当然都是韩、朱等人自己伪造的。

南齐时,张恭儿(小名猪儿)、张敬儿(小名狗儿)兄弟二人想造反,因家宅前有地名曰赤谷,遂作谣谶,云“天子在何处?宅在赤谷口。天子是阿谁?非猪如是狗”,在乡里小儿间传播,最后被齐武帝所杀。

除了这种杀官造反的事情之外,在平常的政治斗争中,也经常有谣谶出现,打击政敌。如前所述李逢吉以“非衣小儿坦其腹”来打击裴度。其实,这条谣谶并不是李逢吉原创,而是抄袭骆宾王。当年徐敬业造反,骆宾王为其拉拢中书令裴炎,制作谣谶云“一片火,两片火,非衣小儿当庭坐”,裴炎闻之大喜,据说就和徐敬业合谋了。

南朝刘宋明帝虑太子年幼,怕自己后贵戚将帅谋反,乃自为谣言,曰:“一士不可杀,弓长射”,一士者,乃一“王”字,弓长者,“张”也。这首谣谶指的就是外戚王景文和累经军旅的张永,王景文听闻谣谶后,大惧,“乃自陈求解扬州”,明帝临前,赐景文。这是皇帝制作谣谶以图臣子的例子。

北齐斛律光一代名将,北周大将韦孝宽畏其英勇,遂使人作谣谶云“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者,一斛也,而斛律光字又叫明月。又曰“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高山指北齐皇帝姓高,槲树又与斛律光姓名同音。而斛律光政敌祖珽、穆提婆也对其恨之入骨,闻听后,祖珽又续两句“盲眼老公背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穆提婆告诉其母陆令萱,陆氏以为“饶舌老母”是自己,而“盲眼老公”是祖珽,大怒,遂相协谋,最终了斛律光。这是以谣谶内外勾结陷害忠良的例子。

2、后人附会前朝史实而制造的谣谶

这类谣谶应该是最多的。我们读史书,发现许多谣谶的预言都和史实惊人的一致,很是令人惊讶,其实细细分析起来,这里面绝大多数是后人所造。如前文所述先秦时期的两条谣谶,就应该归到这一类当中。

还有,比如预言秦朝灭亡的谣谶“灭秦者,胡也”,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燕人卢生为始皇出海求仙访药,结果药未曾访得,却发现一本天书,上面就有如此字句。始皇以胡为匈奴,遂遣蒙恬以30万军击之,而不知“胡”所指,实胡亥也。不过这个说法最早的记载,是秦亡八十余年后的司马迁,而秦代当时,并没有任何文献表明确实有这个谶谣存在,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秦亡后老百姓所作的附会。

还有一个“今年祖龙”的谣谶,也是《史记》所记载,据说有使者自华阴道过,有人持玉璧拦路,说:“为吾遗滈池君。”估计是要使者把这块玉璧送给滈池的水神,那人又说:“今年祖龙。”使者回咸阳后,没有把玉璧送给水神,而是交给了始皇,并且把“今年祖龙”的话原封不动说给了始皇。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这故事也有些问题。秦始皇晚年想长生不老想得发疯,这使者居然敢汇报他的期,真不知道长了几个脑袋,而且始皇的反应也很可疑,当年他巡游湘山,只因天气不好,就要砍光山上的树,曾几何时,竟然变得如此温柔了?

关于秦始皇,还有个比较著名的谣谶,“秦始皇,何强梁,开吾户,据吾床,饮吾酒,唾吾浆,飨吾饭,以为粮,张吾弓,射东墙,前至沙丘当灭亡”,说实话,这首歌谣文辞还是很不错的,可以当作一首很好民歌来欣赏。它不但描述了秦始皇的暴政,而且还准确预言了其将在在沙丘。只是这首谣谶最早却出于六朝时期,则其非秦朝所流传,明矣。

莽汉之际,隗嚣割据天水,据说当时天水流传者一个歌谣:“出吴门,望缇群。见一蹇人,言欲上天;令天可上,地上安得民”,吴门者,天水北门也,蹇人者,跛子是也,隗嚣腿有些跛,因此这个谣谶明明白白在说隗嚣最终是要失败的,所谓“令天可上,地上安得民”。这谣谶如非刘秀制造以削弱隗嚣,那就肯定是后世所伪造。其最早出现,是在《后汉纪》和司马彪《续汉志》中,距隗嚣时代已经是数百年之后了。而在东汉当代所修《东观汉志》中,并没有这一谣谶出现。

那么,如何认定某条谣谶是后人所制造的呢?我的意见是,要看这条谣谶有没有在当时造成影响,有没有别的事件佐证其存在。如果有,自然是当时所流传的,如果没有,仅仅是史书上的一句空话,仅仅是为预言而预言,那自然是后人伪造无疑。譬如同样是关于秦始皇的谣谶,《史记》记载,始皇36年,陨石落东郡,有人于其上刻字,曰“始皇帝而地分”,始皇大怒,“尽取石旁居人诛之”,进行了一次大屠杀。因为这条谣谶并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造成了后果,所以我们可以认定它是真实存在过的。

此类谣谶,还包括了前面所述的东汉末年的那几首,如“候非候,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按照上面的标准,这肯定是后人伪作。而且这谣谶最早出处为干宝《搜神记》,益不可信矣。

3、前人诗词后人附会的谣谶

这种谣谶,一般称为诗谶。也就是某人写了首诗,结果居然一语成谶,最后竟然使诗成为了一个预言。

晋代石崇曾经在他的私人别墅——金谷园之中,举行过一次大型的文人酒会,这就是著名的金谷诗会,会上大家纷纷作诗,汇成一诗集,称作《金谷诗》,石崇为诗集题序,就是有名的《金谷诗序》,和王羲之《兰亭集序》齐名的名篇。——这都是题外话,咱暂且不提。其中潘岳(也就是史上那位著名的美男子潘安,他名岳字安仁,因此又被称作潘安)写了一首诗,有两句是“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说的是他潘岳和石崇的友谊天长地久,至老不变。谁知最后因触怒赵王司马伦,两人同时被杀。法场上,石崇先至,潘岳后至,石崇打招呼曰:“安仁啊,你也来了啊?”潘岳回答:“咱俩真可算是‘白首同所归’啊。”(崇谓之曰:“安仁,卿亦复尔邪!”岳曰:“可谓白首同所归。”)

后来到了唐朝,有个诗人叫刘希夷的,曾写了首有名的诗《代悲白头吟》,其中有“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之语,据说写完后他又感到后悔,说“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这首诗中还有两句至今脍炙人口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结果后来另一位诗人宋之问爱其辞句,于是派人了刘希夷,将这两句诗窃为己有。果然是一语成谶,成了“明年花开复谁在”、“岁岁年年人不同”了。

隋炀帝也写诗,他在江都曾经写五言诗曰:“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鸟声争劝酒,梅花笑。”后来炀帝于春三月被弑,竟真的成“求归不得去”,“梅花笑”了。于是世人皆曰其诗为谶。

其实诗就是诗,诗人们吟诗填词时,一般都不是想去预言什么,只是随意而至罢了,它与后事并无联系,即使有个别暗合的,也基本上全部都是巧合而已。中国历史上的诗人多如恒河沙数,所创作的诗歌更是汗牛充栋,在这么多的诗人诗作里,偶然出现几篇与身后事巧合的,也在情理之中,并无多少神秘可言。

陈胜吴广起义文言文全文

1. 谁有陈胜吴广起义文言文的全解

一、文学常识 1. 司马迁,字子长,汉朝夏阳人,史学家、文学家。

2.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 3. “世家”是《史记》传记中之一体,主要记录诸侯之事。

二、字形字音 夏(jiǎ) 辍(chuò) 怅(chàng) 苟(gǒu) 鹄(hú) 闾(lǚ) 适(zhé) 戍(shù) 当行(háng) 度(duó) 数(shuò)谏(jiàn) 数(shù)万 帛(bó) 罾(zēng) 篝(gōu) 忿恚(fèn huì) 笞(chī) 毋(wú) 蕲(qí) 徇(xùn) 铚(zhì) 酂(cuó) 柘(zhè) 谯(qiáo) 乘(shèng) 弗(fú) 诛(zhū) 稷(jì) 三、文言词语 1.一般词语 少(shào)年轻。尝曾。

佣耕被雇佣耕地。辍停止。

之去,往。怅失望。

苟如果。 若你。

太息长叹。 嗟乎唉。

燕雀小鸟,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鸿鹄天鹅,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闾左指贫苦人民。 屯停驻。

次编次。当行当在征发之列。

会适逢,正巧遇到。 度(duó)估计。

失期误期。 谋谋划,商量。

举发动。 等同样。

国为国事而。 苦秦苦于秦(的统治)。

立指立为国君。 数(shuò)屡次。

将(jiàng)带兵。 或有的(人)。

怜爱戴。诚如果。

诈假装。 行卜去占卜。

指意意图。 足下指对方,古人对于别人的敬称。

念考虑、思索。威众威服众人。

王称王。帛丝织品。

固本来。间(jiàn)令暗使。

间,私自,偷着。 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次所,这里指军队驻扎的地方。丛树木,鬼神所凭寄的地方。

丛祠,神祠。 旦日第二天。

挺拔出。并一齐。

召令召集并号令。 徒属所属的人。

公等你们诸位。公,对对方的敬称。

藉,第,令都是“即使、假若”的意思。十六七十分之六七。

宁难道。 受命听从(你的)号令。

从依从。 民欲人民的愿望。

袒露出。 为筑。

盟盟誓。 收收集。

下〕攻下,攻克。徇攻占(土地)。

指率军巡行,使人降服。 行行军。

比等到。 谯门城门洞。

三老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乡官。豪杰这里指当地有声望的人。

与皆一起。 会集会。

计事议事。 执紧握着。

社稷(jì)国家。社,土地神。

稷,谷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号宜称。刑惩罚。

2.一词多义 亡(1)亡;(2)逃走。 书(1)写。

(2)字条。故(1)缘故。

(2)故意 3.词类活用 大雨下大雨。 法按照法律。

丹朱砂。这里是“用朱砂”的意思。

罾鱼网,这里作动词,就是用网捕。篝火用笼罩着火。

这里的意思是用篝火装作“鬼火”。篝,笼。

狐鸣作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 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打。 坚指铁甲。

锐指武器。 4.通假字 适通“谪”。

戍,强迫去守边。 唱通“倡”,首发。

以通“已”,已经。 被通“披”。

5.古今异义 往往古:到处;今:指一般或通常。 6.成语 被坚执锐身穿着战甲,拿着武器,意思是亲自作战。

四、阅读理解 1.“怅恨”“太息”表现了陈胜怎样的感情? 对受剥削、受压迫的雇佣生活的强烈不满。 2.“苟富贵,无相忘”表明了陈胜什么愿望? 摆脱贫困,改变现状。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明了什么? 陈胜出身低贱,却有远大的抱负。 4.表明陈胜同情跟自己同命运的人的句子是什么? 苟富贵,无相忘。

5.画龙点睛、提挈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后文与之相照应的词句有那些? 画龙点睛、提挈全文的词语是“鸿鹄之志”。后文与之相照应的词句有:“举大计”、“国”、“王侯将相”。

6.“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鸿鹄之志”指什么? “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文中暗指其余佣者);“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文中暗指陈胜自己)。 “鸿鹄之志”指远大的抱负,文中具体指反抗秦王朝的,摆脱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

7.“佣者笑而应”中的“笑”表现了他们的什么心态? 嘲讽陈胜。 8.本文传主是陈涉,为什么开头连吴广的姓名也作交代? 因二人合谋起事,吴广在起义中有特殊作用。

9.表明陈涉胸怀大志的句子是什么?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0.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和根本原因各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遇雨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秦王朝的。) 11.陈胜、吴广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即“宜多应者” )的理由是什么?(另问:陈胜在起义前对形势作了怎样的分析?) ①天下苦于秦的太久,百姓对秦朝痛恨;②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了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③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12.陈胜提出了怎样的策略口号?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14.起义前所做的舆论准备是什么?有什么目的? ①置书书鱼腹(将写有“陈胜王”的字条放入鱼腹中,戍卒买鱼,得此字条);②篝火狐鸣[或“故作狐鸣”](吴广在驻地旁丛祠中,以篝火。

2. 文言文《陈涉吴广》的现代文翻译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

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

(有一天)陈胜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说:"如果有一天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彼此。"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做雇工为人家耕地,哪里能富贵呢?" 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 停驻在大泽乡。

陈胜、吴广都被编入戍边的队伍里,担任了小头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误了期限,按照秦朝法律都要斩首。陈胜、吴广就商量说:"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发动起义也,同样是,为国事而好吗?" 陈胜说:"全国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继位当皇帝,应当继位当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扶苏因为屡次劝戒(秦始皇)的缘故,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

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杀了他。百姓多数听说他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了。

项燕是楚国的将领,多次立有战功,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冒充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倡导天下人(反秦),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说的对。

于是二人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的事情都能成功,能建立功业. 然而你们把这件事向鬼神卜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说:"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于是用丹砂在绸上写"陈胜王"(三个字), 放在别人用网捕获的鱼的肚子里面。士兵买那条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面的绸子上的字, 自然就诧怪这事了。

陈胜又暗中指使吴广到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晚上用竹笼罩着火装作鬼火,像狐狸嚎叫一样叫喊道:"大楚要复兴,陈胜要称王”。士兵们夜里都惊慌。

第二天,士兵中到处谈论这件事,指指点点,都互相以目示意陈胜。 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

(那天)(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使都尉发怒,让都尉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兵。那军官果然鞭打了吴广。

(众士兵愤愤不平,)军官拔出剑来威吓(士兵),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了他。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

陈胜把众戍卒召集起来,说:“各位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过期就要杀头。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去六七个。 况且大丈夫不则已,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手下的人都说:“愿意听从命令!”就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顺从百姓的愿望。

大家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打出大楚旗号。筑了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起义军(首先)进攻大泽乡,占领该乡后接着进攻蕲县。

攻克蕲县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酇、苦、柘、谯,都攻打下来。

一路上收编人马,等打到陈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战马一千多匹, 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谯门中应战。

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大军才进入陈县。几天后,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共同商讨大事。

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陈胜就自立为王,定国号为“张楚”。

在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陈胜称王总共六个月的时间。

当了王之后,以陈县为国都。从前一位曾经与他一起雇佣给人家耕田的伙计听说他做了王,来到了陈县,敲着宫门说:“我要见陈涉。”

守宫门的长官要把他捆绑起来。经他反复解说,才放开他,但仍然不肯为他通报。

等陈王出门时,他拦路呼喊陈涉的名字。陈王听到了,才召见了他,与他同乘一辆车子回宫。

走进宫殿,看见殿堂房屋、帷幕帐帘之后,客人说:“夥颐!陈涉大王的宫殿高大深邃啊!”楚地人把“多”叫做“夥”,所以天下流传“夥涉为王”的俗语,就是从陈涉开始的。这客人在宫中出出进进越来越随便放肆,常常跟人讲陈涉从前的一些旧事。

有人就对陈王说:“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于您的威严。”陈王就把来客杀了。

从此之后,陈王的故旧知交都纷纷自动离去,没有再亲近陈王的人了。陈胜虽然已经了,他所封立派遣的侯王将相终于灭掉了秦王朝,这是由于陈涉首先起义反秦的结果。

汉高祖时,在砀县安置了三十户人家为陈涉看守坟墓,到现在仍按时杀牲祭祀他。

固以怪之的文言文翻译

1. (卒)固以怪之矣的现代汉语翻译

语出《陈涉世家》。

原文:“乃丹书帛(bó)曰“陈胜王(wàng)”,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yǐ,通“已”)怪之矣。

固:本来。

以:通“已”,已经。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把……看作怪异。

之:代词,这件事。

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句子意思是:(戍卒)本来已经认为这事很奇怪了。

上面_「尘埃」_朋友回答已经很好了,我仅补充了详尽的解释。

2. 陈涉世家中固以怪之矣中的矣什么意思

固以怪之矣”的理解与句读

——我对课文《陈涉世家》的一点思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收入了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一文。课文节选了原文前面的一段,描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以及起义初期的活动,充分肯定了这次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该文无论从鲜明的思想内容,还是独特的艺术风格,都可称得上是古文中的典范之作。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陈涉世家》时,却遇到了一丝不解。本来在我的记忆中,“固以怪之矣”中的“固”应该理解成“本来”,但现行教科书中却将“固”字理解成“自然”。该处看似讲得通,但与常义情理不附,值得商榷。带着疑惑,我翻阅了许多工具书,梳理出古汉语中“固”字的常用意义,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现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固”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下列常用意思:“① 固然②鄙陋;③本来;④通‘故’,所以、因此”。在古汉语中根本找不到“固”字作“自然”解释的依据。课本中将“固”解释成“自然”,显然不符合该字在古汉语中的常用意思。况且,《陈涉世家》中陈胜与吴广为了给起义发动作舆论准备,借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两个事件来威服众人。“鱼腹藏书”发生在前,已经让士兵们很奇怪了。陈胜又让吴广潜行,再次装神弄鬼。“篝火狐鸣”让士兵们更加诧异,奇怪的感觉更深了。结合文中相关的信息,“固”字作“本来”解释应该更符合此处的具体语境,也更能衬托出陈胜与吴广“威众”之策的严密周详。

至于现行课本得出“固”字作“自然”的解释,似乎也与“固以怪之矣”的句读有关。因为现行课本中将“固以怪之矣”与“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归为一句,于是就将“固”字理解成“自然”。这处看似讲得通,但仔细想一想,就会觉得这句有问题。按照上文所言,我们可以推理出:鱼肚中发现字条,本来已经让士兵们很诧异了;陈胜让吴广再次装神弄鬼,是为了让士兵们更诧异。依照事物发展的常理判断,将“固以为怪之矣”归于下一句似乎更合逻辑。而现行课本却将“固以怪之矣”与“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捆帮在一起,将“固”字理解成“自然”。因此,“固以怪之矣”是与“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归为一句,还是应归入下一句,这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我认为归入下一句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常理,也更符合此处的语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该把“固以怪之矣”归于下一句,作为下一句的开头,并将“固”字理解成“本来”,将“固以怪之矣”字理解成“本来就诧怪这事”似乎更合适一些。

3. 固以怪之矣的"以"什么意思

固以怪之矣的以释义: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的意思是:本来就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以的意思是:

1、用;拿:以少胜多。晓之以理。赠以鲜花。

2、依;按照:以次。以音序排列。

3、因:何以知之?。不以人废言。

4、表示目的:以广视听。以待时机。

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6、跟“而”相同:城高以厚,地广以深。

7、姓。

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

以的相关组词:

以为、以往、可以、以前、以后、所以、给以、何以、以免、以下、足以、以便、以致、以次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造字本义:动词,母子脐带相连,形神特征相传。

文言版《说文解字》:以,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巳,意巳实也。象形。

白话版《说文解字》:以,使用。字形采取反写“已”的方法来造字。贾侍中说,已,表示想法已落实。是个象形字。

二、词组释义:

1、以次[yǐ cì]

依照次序:以次入座。

2、以期[yǐ qī]

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希望达到的目的:再接再厉,以期全胜。

3、予以[yǔ yǐ]

给以:予以支持。予以警告。予以表扬。予以批评。

4、难以[nán yǐ]

难于:难以形容。难以置信。心情难以平静。

5、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半山以上石级更陡。县级以上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