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所雅言;乐以忘忧;敏以求之

2.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翻译,速度。感谢!

3.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前一句是什么

4.孔子说过的最经典的一句话是?

5.论语名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所雅言;乐以忘忧;敏以求之

乐以忘忧的前一句是什么-乐以忘忧出自哪里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有时会讲普通话:读《诗经》,读《尚书》,举行典礼时,都会讲普通话。

当时各地也有不同的方言,雅言相当于官方规定的通用语言,大概是夏朝的语言。

孔子的语言口音跟雅言不一样。他在讲《诗经》《尚书》,还有执行礼事、做主持人的时候,都用雅言。不用熟悉的腔调,而用雅言说明孔子对这三件事特别重视。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回答不上来。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学习起来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连自己正在老去也不知道……之类的话?”

古代大的县的县长叫公,小的县的县长叫尹,叶公示叶县的地方长官。可能原来有一个小国叫叶国,被吞并了以后就成了叶县。

叶公的名字叫沈诸梁,在《论语》中出现了好几次,在历史上也很有名。叶公跟孔子不熟,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叶县,叶公就问子路:“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讲讲你的老师。”

子路嘴比较笨,概括不出来,就告诉孔子:“叶公问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不知道怎么说,就没有说。”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么跟他讲:`他这个人忙起来、工作起来,非常努力,连饭都可以不吃。他在这个状态中享受快乐,把很多烦恼的事都抛在脑后,每天高高兴兴带着学生不断的学习,周游列国。虽然年龄很大,但是他好像不知道一样,还觉得自己活在年轻的状态当中一样。`”

这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怎么介绍才能让自己轻松愉快呢?“我是一个正直的人,我是一个诚实的人,我是一个守信用的人,我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是一个特别乐于帮助人的人,我是一个你可以信任的人……”这种介绍,所流露出来的自我不是身份性自我,而是本质性自我。

当一个人经常性的回归到本质性自我,去看自己的特点的时候,会很轻松愉快,内心很有力量。回到自我价值观,人就有力量。

一个人只有又努力又快乐,才能到达心流的状态。孔子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种就是已经进入心流的状态。孔子像子路展现的,实际上是一个活得很愉快的人,孔子更看重的是本质性自我,而不是身份性自我。

感悟:以后介绍自己的时候不用说:自己是一个好妈妈,自己是xx公司职员……直接说:自己是一个诚实的人,是一个正直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轻松、自在的介绍本质的自己。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我只是个喜欢读书且勤奋地追求知识的人。”

有人跟孔子说,“你是圣人,你厉害,我们普通人做不到”。在当今社会上,也有很多人喜欢将别人封圣,喜欢神化天才。

有些人往往把别人的一些长处归于天赋,从而给自己的不行动找理由和借口。

孔子也不认为自己是天才。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是圣人,我不是那样的人。但是老百姓和学生希望孔子是这样的人,因为这样一来,大家都可以轻松了,不用像他一样学习,不用那么努力。

我们如果真的有志气,就要相信孔子能做到的事,自己一样能做到。王阳明十八岁的时候在江西遇到大儒娄谅,娄谅跟王阳明说的一句话,让他转变了整个人生的方向。他告诉王阳明“圣人必可学而至”,这意味着孔子这样的圣人,人们通过学习也能够达到他那个程度。只要努力学习,其他人也能成为圣贤,这让王阳明豁然开朗。

孔子在这儿跟他的学生强调:我根本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不是天生就什么都明白。

孔子说“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古”就是爱学习,孔子喜欢学习前人的经验,而不是闭门造车。孔子提倡,对于学习知识要非常敏锐,勤奋,讲求主动、能动的学习。

感悟:努力的学习前人的经验,而不是非要说厉害的人都是天才,其他人没办法达到他们的程度。只要刻意练习都可以。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翻译,速度。感谢!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是出自『论语·述而』中的一句话: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注释

(1)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前一句是什么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前一句是“发愤忘食”,意思是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等。出自《论语·述而篇》。

《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它包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孔子说过的最经典的一句话是?

人生态度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论语名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条完整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第七》

解释: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饭都忘了吃,快乐的把一切忧虑都忘记了,连自己快要老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赏析: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