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是什么意思-“知止不殆”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
1.134.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知足常乐”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整句是什么
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释义
4.知止不殆是什么意思
5.无欲品自高,老子是永世的精神领袖
134.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辱”,耻辱、损失。
“故知足不辱”意思是,如果你知道满足,就不会被侮辱,不会遭受损失。
老子在这里是让我们知足什么呢?
老子不是说知道满足后就什么都不做了,该做的事还是要做,只是对于做事的结果,要能知足。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尽力把事情做好,如果事情没做到位,却想要一个很好的结果,往往会遭到耻辱和损失。忘记结果,踏实做事,事情做到位后 结果自然会来,这才是“知足不辱”。
如果你认为知足就是不做事,满足现状,那你永远都不会进步。老子不是一个消极的人,他不是让你不进步,而是告诉你不要太在意结果。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殆是亡,你知道停止就不会亡,可以长久地存在。
老子特别强调我们要把事做好,但是对做事带来的名利地位等结果,不要太在意,这叫“知止”。
“知止”才能“不殆”。老子认为人生有两件事,一件是虚,一件是实,虚其心,实其腹,心指欲望,腹指做事本身。
好好做事,一心向善,对那些名相“知止”,做什么都会越做越好,这叫“可以长久”。
“知足常乐”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整句是什么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本意:知识足够了,就会经常长久的快乐。
今意:知道满足总是快乐的。片面的定义了知足常乐的含义,比较消极和安于现状。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释义
老子告诫大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里的“知足不辱”实际上就是“知足而后不辱”, 大意是: 知道充足的不蒙羞的道理才不至于受辱; “知止不殆”实际上就是“知止而后不殆”,大意是:知道事物始末而后才能制定行动的计划。“足”就是充足,“止”就是止境。
在老子的学说中,“知足”是指以具备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为满足,没有过分的贪欲。所谓知止是说满足之后便不再求取,知道适可而止,即不追求超越生命基本需求的利益。老子认为有了知足知止,人才会有安宁的生活,这样不但内心坦然,没有什么干扰,而且不会遭受外来的祸害。
什么是“知足知止”?只有知识达到一定的止境才知道“知足知止”,无知者知道“知足知止”吗?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怎么可能知道适可而止?当你有了足够的知识和见解,足够的认知水平,那么你看待事物的眼光,对待名利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以及世界观价值观才会有正确的认识。
因此,“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就是说,罪过莫大于欲望膨胀,祸害莫大于不知道满足,凶险莫大于欲望得以放纵。所以知识足够了,就会经常长久的快乐,才是永远的富足。
知止不殆是什么意思
知止不殆的意思是知道什么是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遇到危险。
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文献《老子》,其中写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它表达的是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态度。其中,知足意味着要懂得满足,不要过度追求物质利益,而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精神层面的发展。知止则意味着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盲目追求前进,而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审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避免陷入危险之中。
知止不殆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在个人层面上,它提醒我们要有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要过度追求某些东西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需求和安全。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过度追求某些目标而忽略了自身的健康和家庭的需求。
同时,知止不殆也提醒我们要有风险意识。在追求任何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认真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并做好应对措施。如果我们只顾着追求目标而忽略了风险的存在,就很容易陷入困境之中。
知止不殆造句:
1、在投资中,知止不殆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2、他懂得知止不殆的道理,所以总能避免陷入困境。
3、在比赛中,知止不殆的策略让他成功获得了冠军。
4、她明白知止不殆的重要性,所以总是能够保持冷静。
5、在商业谈判中,知止不殆的态度让他取得了优势。
6、他懂得知止不殆的智慧,所以总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决定。
7、在人际关系中,知止不殆的处事方式让她赢得了尊重。
8、他明白知止不殆的道理,所以总是能够保持平衡。
9、在职场竞争中,知止不殆的策略让他成功晋升。
10、她懂得知止不殆的智慧,所以总能避免过度劳累。
11、在政治斗争中,知止不殆的态度让他避免了危险。
12、他明白知止不殆的重要性,所以总是能够保持清醒。
13、在个人成长中,知止不殆的原则让他不断进步。
14、她懂得知止不殆的智慧,所以总能避免陷入困境。
15、在人生道路上,知止不殆的态度让他走得更远。
无欲品自高,老子是永世的精神领袖
《道德经》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本章意思是:名誉与生命,哪一个更值得亲近?生命与财产,哪一个更值得看重?获得与失去,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淡定,不为其痛苦?过分的贪婪必定招致过多的破费,丰厚的收藏就会招来沉重的损失。所以,懂得自我满足就不会遭遇耻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本章的重点是讲述修身养心之道。名利财货这些身外之物,不能和珍贵的生命相比。为争夺名利而危及自身,是愚蠢的行为,终究会得不偿失。这种以身为贵的思想,与俭啬不争的要求相一致。所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必然成为人生的信条。
但是,现实世界,人的欲望似乎永无停息,永不满足,所以永在烦恼痛苦之中,只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物质丰厚,只看到内心的私欲泛滥,不计手段不计后果也要获得,自以为是春风得意的见证,却不知道早早埋下了违背道德的祸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鸟为食亡”,成了他们的人生教条。
每个贪官的背后,都充斥着私欲的膨胀。每笔非法的所得,都隐藏着龌龊的交易。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其手段与途径,处处可见阴暗、卑劣的痕迹。然而大道无私,自会根据其善恶大小、德业得失,去做均衡的调整。一切非分所得,必然要付出应有的代价。
一些沦落为被查出的贪官,在他们被逮捕的那一刻,在被押上法庭的时候,在被宣判余生将在监狱里度过的时候,那些携着巨款在国外惶惶不可终日的贪官,就等于在加快耗费生命,或者他们在被引渡走下飞机的那一刻,他们不得不低下他们何其高昂的头颅,等待他们的只剩下狱中可悲的余生。财产、名利化无乌有。剩下的只有永远的耻辱。
“功成、名遂、身退”,老子的这句名言意味无穷。告诉我们知止、知足的重要,不要被虚名所误,不要被情感得失蒙蔽,这样才可以保持身心舒泰,可以获得生命之长久。
人要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遇危险。真正的保全之道,只有重视内心的道德,遵循自然的法则。这样才可以保全生命,获取生命的升华。
想起“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句意思是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刚)的境界。
这句出自任两广总督,他在查禁鸦片时,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老子在物与生命,名利与厚德长久的思考,在这里得到了延伸。
又想起“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
意思是能够宽容人,那么道德便会博大;没有对名利的追求,品性自然就会高尚。两句出处不同的格言,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一份宽容,一份坚守,铸就了高贵的灵魂。宽容待人。
“有容德乃大”出自《尚书》上联语出《尚书·君陈》:“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意思是有忍耐精神,所做之事才能成功;有忍让宽容的胸怀,德行才能广大。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括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从养生角度说,宽容又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自然生命会长久,精神长存。
“无求品自高”出处:清文学家纪晓岚先师陈自崖撰的一副联书“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后来的作家冰心94岁时书为“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视为心铭。
可见老子的《道德经》在历代中成为人们最广泛的精神引导。修身养性之道对人类最广泛的教化。
又一次感叹两千五百多年前写下的《道德经》的老子,依然是现今人们的精神领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