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手不接

2.如果贾宝玉是女孩,贾探春是男孩,贾府的结局会怎样

3.精明志高运偏消

4.急求研究性学习课题:关于红楼梦的深刻理解

5.林黛玉阴阳怪气语录

后手不接

凭他怎么后手不接君笺雅侃红楼-凭他怎么后手不接

成语解释:无法继续维持。亦作“后手不上”指平时不注意留有余地,日后则接应不上。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第67回:“这两个光棍,他揽的人家债多了,只怕往后后手不接。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接济不上。例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青黄不接解释青:田里的青苗。黄:已成熟的谷物。指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经吃完,比喻暂时的缺乏。出自:元·官修《元典章·户部·仓库》:"即日正是青黄不接之际,各处物斛涌贵。”近义词:青黄未接、难以为继、半青半黄

译文:近一段时间以来,正是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经吃完的时候,各地粮食价格日渐高涨。

风马不接解释:犹言风马牛不相及。出自:宋·沈约《宋书·隐逸传·王弘之》:“凡祖离送别,必在有情,下官与殷风马不接,无缘扈从。”译文:凡饯行送别,一定要有交情才行,我和殷仲文并没有来往,所以没有理由陪同从侍。

如果贾宝玉是女孩,贾探春是男孩,贾府的结局会怎样

如果宝玉是女孩,探春是作为家族继承人的男孩,而那么贾府的结局可能大不相同了,我们来看一组对比:

先从外貌上看,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美则美矣,但是跟探春“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大气相比,有没有顿觉宝玉娘气冲天?

《红楼梦》里的外貌描写并不是无关宏旨的闲笔,主要人物的外貌跟他的住所、性格、志趣都是全套的,所以宝玉的怡红院会一如其人,**闺房般脂粉气十足,而探春的秋爽斋则爽朗大气,处处显出大家名士派头。

相由心生,脂粉娇娃贾宝玉的人生终极理想就是姐姐妹妹们都守着他,用眼泪葬他,人生主题就是“谁家的戏子好,谁家的花园好,谁家的丫头标致,谁家的酒席丰盛”,谁跟他谈仕途经济家族责任这种“混账话”,那就污了他耳朵的,必须拔腿就走。

当探春雄心勃勃,豪气冲天的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时,作为男人,宝玉却只会抱怨:“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虽然有钱,又不由我使。”

在胆识上,探春也是高过宝玉好几筹。贾赦逼娶鸳鸯,鸳鸯剪发明志,气的贾母浑身乱战指着王夫人骂:“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他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他,好摆弄我!”

此时,当事人王夫人自是不敢自辩,公公婆婆干的事儿,王熙凤也是不好说话,宝钗作为外人不便说话,寡妇李纨领着姐妹们赶紧往外躲,被贾母疼爱的宝玉却也只敢看着母亲被冤枉,而探春女孩儿家家的却款款站出来替王夫人辩白:“小叔子房里收人,做婶子的哪里管得着”,贾母才缓过神儿来发现自己骂错人了。

在家族责任心上,凤姐生病,交由探春管家,探春一个没出阁的**不仅不推脱,还在大观园内大行经济改革,积极开创经济来源,王熙凤听说连喊三个好:“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不错。”“三姑娘的气魄、心眼、脑袋跟我不相上下,又知书识字,比我强多了。”

而宝玉呢?世外仙姝寂寞林都会替贾家算算帐说:“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作为家族继承人,宝玉却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这种事不关己混吃等的态度,林黛玉都无语了,掉头去厅上找宝钗说话去。

对家族没责任心是其一,其实宝玉压根也没这个能力,跟对探春的评价相应的,王熙凤对宝玉的治家能力也有评价:“不是这里头的货,纵收伏了他也不中用。”

在家族威望上呢?王夫人抄检大观园时,司棋被逐之前向宝玉求救,宝玉又急又慌,跟押着司棋的媳妇婆子们说:“姐姐们站一站,我有道理。”这些媳妇婆子皆知宝玉素昔的行为,又他恐唠叨误事,直接回他:“太太吩咐不许少捱时刻,又有什么道理?我们只知道回太太的话,管不得许多。”甩了宝玉就走,连下人们也不曾把宝玉放在眼里。

而探春,任是王熙凤在贾府横的跟个霸王似的也要敬她三分。抄检大观园的时候,探春命秋爽斋一屋子的人严阵以待,凤姐带搜检的丫头婆子来时,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可不能。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

在探春的强大气场之下,王熙凤的抄检也就做做样子,而老婆子王善保家的自以为幽默,胆敢说笑着翻探春的衣裳,探春登时拉下脸来,一个巴掌扇的这个兴风作浪的老婆子找不到北。

宝玉虽是贾家的掌上明珠,被老太太太太姐姐妹妹们跟捧凤凰似的捧着,但受到的却只是自上而下给予的“宠”,探春有的,则是靠自己的为人胆识和手段赢得的“敬”。

探春身为金陵十二钗之一,也属薄命司,但是她被封为“杏元公主”和番远嫁的命运,跟其他十一钗早守寡被弃流落风尘相比,却是最好的。虽远嫁他方,无母家可靠,但以探丫头的手段能为和胆识,保管也能一个巴掌一个巴掌扇出它一片天地。

精明志高运偏消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未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红楼梦》探春的判词

? 贾探春,在大观园绝对是个另类,是不一样的存在,就是结局也与众姐妹的凄凉悲惨不一样。她是贾府的三**,与“二木头”迎春同为庶出,并且,按邢夫人说,迎春的探春的娘强一百倍,但迎春却是懦弱无能,而探春,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贾家的仆人都知道:“这三姑娘是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

她才干出众。最显示她才干就是在凤姐患病时,治理大观园,兴利除弊,显示了高超的管理水平。她治理大观园时做了两件极具现代观念的事:第一,她把姑娘们置办头油和粉的二两银子蠲免了,这免掉的月钱是给买办的人买姑娘们的脂粉的,但买办的人不是拖延送货的时间就是买低劣的东西。免掉这部分银子,对姑娘们影响不大,却有力地打击了买办势力。第二,她将大观园的花园承包出去,派专人管理,每个月只需要管理的人负责姑娘们的头油、脂粉钱,其它的收益全属于她们。这可是一举两得的方法。颦儿称赞探春协管家事,“要这样才好,咱们也太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闲着,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凤姐也是对她赞赏有加:“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知识就是力量,人家几百年前凤姐就提出来了。

她审时度势,敢于挺身而出。在贾赦要收鸳鸯为妾,贾母将一腔怒火撒向王夫人时:“你们都是来算计我的”。众人都当了缩头乌龟,只有探春挺身而出向贾母指出:“这事与太太何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为王夫人辩护。

她不自贱,富有个性,勇于维护自已的尊严利益。抄检大观园,被抄检的其他人除了顺从,无动于衷,就是恐惧,能够有反抗表示的只有三人,探春、晴雯、司棋。司棋的表现是“低头不语,也并无畏惧惭愧之意”,用沉默表达了蔑视和抗争。晴雯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上尽情一倒……”,体现了一贯的倔烈性子。而探春则是命令丫头秉烛开门而待,而且只许别人搜自已的箱柜,不许动一下她丫头的,“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这是以毒攻毒啊,这才是有派的真主子呢!王善保家的不知道探春的厉害,看完了箱子以后还要过去搜身,探春毫不犹豫给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何等尊严!何等痛快!这一个巴掌响彻乾坤,穿透了几百年的时光还余音绕梁!

她情趣高雅。诗才虽不及黛玉、宝钗,但在元、迎、探、惜四姐妹中是最出色的一个,亦能写出《残菊》之类的雅诗。建立海棠诗社就是她的创意,为大观园的姐妹提供了一个吟诗作赋,抒发喜怒哀乐的平台。她喜欢阔朗、简单,就连她的闺房布置也保持了这样的风格:三间大屋连成一体,房中放一张桂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的法贴,笔墨纸砚一应倶全。

更可贵的是,她见识高人一筹,尤其在关乎家族命运的问题上,具有很强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迎春是懦弱无能的,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惜春是对贾府虚伪黑暗乃至整个人生的消极面看得深透,一心想着出家以求自保。而宝玉就纯粹是一个局外人了,当林黛玉罕见地为家族命运担忧时,他对林黛玉说:“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当大观园的众多姐妹还沉溺于诗情画意时,她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家族的危机。为什么她对于抄检大观园反应那么强烈?因为对于抄检大观园,她是放在一个家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来看待的。她清醒意识到“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言之痛、怒之深、虑之远。的确,抄检大观园可说是一个分水岭,从此,贾府就由盛而衰,悲凉之雾,遍布华林了。

?

探春最为读者诟病的是她为了“攀高枝”对自已生母赵姨娘及同胞兄弟贾环的冷漠薄情。其实,与其说她要攀高枝,倒不如说她是哀其不争,怒其不堪!

?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庶出是探春心中永远的痛,尤其是对于有抱负想有一番作为的她而言,庶出更是她的硬伤。而生母赵姨娘卑劣的品行,阴暗的心理,在贾府中的恶名更给探春造成极大的压抑,是她的一块心病。“因素日赵姨娘每生诽谤,结果使得探春在王夫人跟前也为赵姨娘所累。”要知道,探春要在贾府生存并且施展她的抱负,是必须要得到王夫人庇护的。更让探春痛心的是,赵姨娘唯恐天下不知道探春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地表白表白。”

赵姨娘在贾府是不待见的,但凡有一点脸面的都可以骑到她头上,在贾府不能出入大场面,没有话语权。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因这多半来自于她的不自重,兼之生性糊涂,心术不正。每件事都能被她神经质地联想到了自己所受的歧视,一有机会就表达这种不满、怨气、愤慨,甚至仇恨,来凸现她的存在感。

赵姨娘不自重到何种程度。她可以为了一包香粉与芳官大战,导致藕官、蕊官、葵官、豆官一起围攻她,把她弄得狼狈不堪。芳官何许人也?是贾府从外头买来的小戏子,而赵姨娘再不济也是贾府当权派贾政的妾,是贾府正经主子贾环的娘!

? 最体现探春对赵姨娘无情的一件事就是探春的亲舅舅赵国基了,探春分发赏银的决定。彼时,探春刚代理家事,吴新登家的来替赵国基讨赏银,一干奴才做好了专门等着看探春的笑话呢。所以,探春没有顾及者与自己的关系和赵姨娘的哭闹,不询私情,照例赏了二十两银子,并且无情地说:“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了一个舅舅来。”惹得赵姨娘大怒。赵姨娘只一味顾及自已的面子,却完全体谅不到女儿在贾府当家是如何如履薄冰生怕出一点差错。她如果询私情多给了银子,就落下了办事不公的把柄,失去王夫人的信任,被风姐看低,遭奴才笑话,无疑会削弱自已的威信,而这是探春不愿看到的。

? 在满府都是势利眼的贾府,探春夹在赵姨娘的卑劣愚蠢和贾环的无赖委琐之间,你叫生性好强的她情何以堪?!难怪气得探春:“不过是阴微鄙贱的见识,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就是姐妹弟兄跟前,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但这终究是一个女孩子的一时激愤而已。如果说,一部《红楼梦》,黛玉的泪是为了宝玉而流,那么探春的几次流泪则实实在在是为了赵姨娘和贾环,能说这里面没有真情的流露?!

? 探春果真对赵姨娘那么无情吗?其实也不是,明里她不敢也不能去维护自已的母亲,那等于跟赵姨娘的情敌王夫人决裂了。暗中的维护却是有的。

还是说赵姨娘与芳官拉扯的事。首先,她找了一个借口将母亲从那个尴尬的场合支开,“这是什么大事,姨娘太肯动气了。我正有一句话,要请姨娘商议,原来在这里生气呢。姨娘快同我来。”其次,她明着在说赵姨娘,实际是为母亲开脱:“耳朵又软,心里又没有算计,这又是那起没脸面的奴才们调唆的,作弄出个呆人,替他们出气。”最后,也是最实际的行动,命人“查是谁调唆的!”她这是在暗示别人,再挑唆赵姨娘惹事,她三姑娘是不会客气的。

陈寅恪说过:“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对于文学创造的人物又何曾不是如此。只有你了解了探春的处境,心境,你才能深深同情她的无奈和不甘。

?

? 探春是深得曹公偏爱的。在众多《红楼梦》女子中,探春的结局是较没有争议的,在我认为也是最好的。她最终是远嫁海外成了王妃。《红楼梦曲.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金陵十二钗正册探春的判词:“才自精明志高,生于未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以及第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探春掣签,签注:得此签者,必得贵婿 。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一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都做了明显的暗示。

她的出嫁是在贾府事败之前,对于探春,这可能是大观园众姐妹中最好的结局,甚至也是探春愿意接受的结局。

在封建的宗法制度下,庶出是没办法觅得门当户对的如意郞君的,凤姐曾感叹探春:“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的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为庶出的不要。将来不知那个没造化的挑庶正误了事呢,也不知那个有造化的不挑庶正的得了去。”而探春是如此心高气傲,她岂肯委曲自已下嫁呢。

探春对贾府面临大厦将倾的危机是有预见的,而家族的黑暗龌龊使她早怀有退步抽身的戒心,只想远走高飞。她是有抱负的,不甘于困守大观园,“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的一番道理。”她是按王妃级别远嫁海外的,是有“和番”性质的,这给了她一个较高的起点,按她的才干抱负,在他乡定会有一番作为。

而且,对于如此一个精明能干的智慧女人,她也会很好地经营她的婚姻,获得幸福。

不过,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即使再怎样的幸福,总是美中不足吧,所以也只能归入《薄命司》了。

急求研究性学习课题:关于红楼梦的深刻理解

《红楼梦》写了一个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悲剧故事。这个家族悲剧的阴影笼罩着《红楼梦》里所有的悲剧。《红楼梦》里宝黛的悲剧、十二钗的悲剧,因为其主人公大多具有真、善或美的素质而成为悲剧主人公。但是贾府的实权阶层最终的衰败也具有悲剧性质吗?这实际上关系到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制度的历史命运和价值的问题,也即是悲剧与历史的统一的问题。从悲剧与历史的同一看,没落阶级、没落制度的毁灭也具有悲剧性。黑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美学史上最有建树的哲学家、美学家。黑格尔的悲剧观是他的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历史辩证发展的思想中,与悲剧理论有直接关系的是以下两个观点:第一、他认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第二、他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是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上升。而从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具有存在必然性、合理性的现实,最终也必然会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成为不合理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是对黑格尔悲剧观的扬弃。对于前一个不合理的悲剧,马克思指出其性质是“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的冲突”;而对于后一个不合理,当强调其腐朽性的时候,马克思称之为“笑剧”;当强调后一种不合理对自身价值的自信的时候,马克思则称之为悲剧性:“当旧制度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的世界权力,而自由反倒是个别人忽然想到的思想,――换句话说,当旧制度自身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是合理的时候,旧制度的历史就是悲剧性的。”① 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悲剧理论大多集中在前一个不合理上,不管是现实主义美学还是主体性哲学――美学,都对新兴的、通向未来的人性要求和历史趋势的悲剧性命运作了肯定。然而,对于中国古典作家作品的评价,后一个“不合理”的悲剧必须得到同等程度的注意。对于《红楼梦》来说,尤其如此。如果说主体性哲学之重视悲剧,是旨在强调悲剧与存在体验、价值体验的同一,那么,哲学之重视悲剧,则是旨在强调悲剧与历史的同一,而这一“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②,于是,的悲剧诠释就建筑在对历史发展、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的分析的基础上。从悲剧与历史的本质联系上去诠释《红楼梦》的悲剧意蕴,我们就可以注意到《红楼梦》的丰富的悲剧内涵。从社会存在的内在分裂,我们会注意到阶级斗争命题;从“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我们可以注意到《红楼梦》的“个性解放”(或适性逍遥)的历史困境;而从异化的角度看,这种悲剧性在《红楼梦》里更为普遍,这一角度通向主体超越之维。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对于贾宝玉来说,贾府有其价值,这里提供给他“锦衣纨绔”、“饥甘餍肥”的生活,提供一个大观园让他可以在其间一厢情愿地过其艺术人生;这里有他的亲人、亲戚、朋友、情人。在物质上,他依赖于贾府,在感情上,他并不希望这个家族衰败下去。在他看来,贾府的负价值主要在于它的统治人物(以贾政、王夫人为代表)强迫他读他不愿意读的八股文章、走他不愿意走的中举当官的人生道路、应酬他不愿意应酬的官场俗套。他对这个家族是既爱又叛逆的。所以他对于贾府的衰败并不觉得是“活该”、“罪有应得”、“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而是觉得可悲可叹。脂砚斋的批语多处点明了这一点。在第2回正文“谁知这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处眉批:“文是极好之文,理是必有之理,话则极痛极悲之话。”(甲戌本。重点号为引者所加)贾府的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的危机在作者心里触发的是极度悲痛的情感,悲痛建基于作者对这个家族的爱与怜悯之上。在第3回正文“我有一个孽根祸胎”处,脂砚斋批道:“四字是血泪盈面,不得已无奈何而下四字,是作者痛哭。”(甲戌本)在第5回正文“子孙虽多,竟无一个可以继业者”处,脂批:“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甲戌本)而第13回正文“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脂批更是明白点出贾宝玉也有希望贾府中兴、持久下去的宿愿,脂批说:“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者,可卿也,今闻了,大失所望。”(甲戌本)对于这个家族的命运,林黛玉也持一种同情的态度、立场,第62回写探春的改革之后有宝黛这样一段对话: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黛玉承认,她虽然行动上不管家,但她心里与探春往一处想。而脂砚斋本人,据说是作者的长辈.也有这种家族感情以及对家族颓败的哀痛。在第13回正文“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处,脂砚斋眉批:“树倒猢狲散之语余(庚辰墨笔点去,改作“今” ) 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伤哉,宁不痛杀。”(甲戌本、庚辰本)作者与贾宝玉对贾府这个大家族的爱与怜悯的感情,成为这个家族衰败的悲剧感的基础。

另外,美学的悲剧观更强调“悲剧”范畴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悲剧”一词。在日常生活中,某某人意外遇车祸而亡,被称为悲剧,而美学中的悲剧不仅强调生活中的不幸或毁灭,不仅强调不幸者对不幸或毁灭所表现出来的抵抗的顽强意志力,而且强调抵抗的最终无效,显示出历史的必然性。张太医论病细穷源,说:“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③这是对于家族颓败的忧患、操劳所致,也是对于家族颓败的必然趋势的顽强而又无望的抗争。《红楼梦》第10回还只是通过张太医之口,侧笔写出秦可卿 的悲剧性格。而王熙凤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沿这条路走下去。然而,《红楼梦》的作者冷峻地展示了贾府颓败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巨大的必然性面前,王熙凤的聪明无济于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杆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④贾府的必然衰败、秦可卿、王熙凤的机关算尽、力挽狂澜、最终的“家亡人散各奔腾”,所有这些因素构成了《红楼梦》家族衰亡的悲剧性质。

贾府后继无人的危机是《红楼梦》从一开始就一直强调的。作者在第2回就借冷子兴之口点出:“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⑤如此看来,贾府颓败已成必然。而贾府里第一个感受到这种悲凉之雾的是宁国府的秦可卿。秦可卿的致病与亡,乃是贾府病入膏肓的象征。秦可卿卧床不起,张太医诊断道:“大奶奶这个症候,可是那众位耽搁了。要在初次行经的日期就用药治起来,不但断无今日之患,而且此时已全愈了。如今既是把病耽误到这个地位,也是应有此灾。”⑥贾府何尝不如此,冷子兴已道得一针见血。至第13回“秦可卿封龙禁尉”,秦可卿来到王熙凤的梦中,临别赠言,向王熙凤嘱托一件事以了心愿。她先向王熙凤描画了贾府大势:“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她想力挽狂澜,但命将归阴,便把此重任转交王熙凤:“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还有上引的第5回正文“子孙虽多,竟无一个可以继业者”。这些地方,都一再表明作者对于家族后继无人的担心。

小说的情节也展示了这种“后继无人”的趋势以及贾政、王夫人、秦可卿、王熙凤、贾探春、薛宝钗、花袭人等面对这种趋势企图力挽狂澜的顽强意志。这种面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意志也是家族悲剧性的一个重要基础。最早清醒意识到并企图摆脱这种后继无人的危机的,就是人已作古的宁荣二公。小说第5回警幻仙姑将其妹兼美配与梦中宝玉,这是因为她“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用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以使宝玉“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看来,宁荣二公把贾宝玉当成继承贾府大业的唯一候选人。在太虚幻境,贾宝玉便第一次接受继业的警劝。

在现实生活中,贾政是正面的、居高临下地执行继业警劝职责最卖力的人,这种卖力在笞挞宝玉一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王夫人虽溺爱宝玉,但希望宝玉继业之紧迫感却不少于贾政。与贾政不同的是,她这种继业紧迫感集中表现在贾宝玉的配偶问题上。要继业就必须读书、中举、做官,所以,凡是能劝宝玉读书、劝宝玉留心于仕途经济者,王夫人即深信并深爱之,从她对于袭人、宝钗的态度,可以看出这一点;而妨碍宝玉留心于仕途经济者,王夫人则深恶并深恨之,这在她对于黛玉、晴雯、金钏的态度上表现出来。

贾宝玉之所以不愿意继业,其社会历史原因何在?《红楼梦》没有作正面表现。只是从他的一些言论,我们可以得知,他对当时社会的政治实践、教育实践与儒家的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的设计背道而驰、本末倒置的状况深为不满。所以他宁愿沉迷在闺阁之中而不愿谈仕途经济、不愿做贾府的继业者。在后40回中,他虽然中了个举人,但是,出家的行为使得贾政、王夫人等的继业希望最终化为泡影。贾府这个大家族确确实实后继无人了。继业希望彻底破灭了。那么,维持钟鸣鼎食的水平、争取中兴气象的想法、或者下而取其次――推迟衰败的时间,储备衰败时物质生活之需的想法,则是值得一试的。这方面,小说先有秦可卿的多置祭祀产业的深谋远虑,接着有王熙凤主管荣国府、协理宁国府,后来有“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成大体”,但结局又如何呢?秦可卿早已*丧天香楼或封龙禁尉;薛宝钗虽有“停机德”,最终则是“雪里埋”;贾探春虽然“才自精明志自高”,但是“生于末世运偏消”,最终是“千里东风一梦遥,' ;王熙凤之才则更是“男人万不及一”,但最终却“哭向金陵事更哀”。对于贾府颓败之势,她们回天无力,她们无法改变贾府悲剧的必然性。实际上,她们自身已内在于贾府悲剧的必然性之中。贾府大家族的衰败过程是这样展示的:一方面,贾政等对作为继业的唯一候选人贾宝玉由希望到失望到绝望;既然贾宝玉最终悬崖撒手,贾府也就只有“自然亡”的命运了(至于后40回贾兰的中举,纯属狗尾续貂,它与第5回宁荣二公的亡灵所说的“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的说法相矛盾,在宝玉之外又安排另一个继业候选人来,至于“沐皇恩贾家延世泽”的情节则是对贾府家族悲剧的消解,就如出家是对于贾宝玉主体悲剧体验的消解一样);另一方面,则是秦可卿、王熙凤、贾探春、薛宝钗等人的力挽狂澜的最终徒劳。这两方面的悲剧趋势构成了贾府衰败过程的主要内容。 这两个方面的悲剧趋势几乎涵盖了《红楼梦》的所有人物与情节。围绕着贾府继业的问题,一方面,有贾政、王夫人、赵姨娘、贾环与贾宝玉的冲突,有薛宝钗、史湘云、花袭人与贾宝玉的侧面冲突;另一方面,林黛玉在厌恶立身扬名、崇尚适性逍遥、率真自洁等方面,与贾宝玉为志同道合者,而这一点又是他们的爱情的独特深挚的基础,这样,在贾府继业问题上林黛玉扮演了拖后腿的角色。于是就有王夫人厌恶黛玉、弃黛取钗的态度;而在性情上近似黛玉的晴雯、行为上亲近宝玉的金钏,也被王夫人以最严厉的手段予以惩处,落得个悲剧的结局;这其间,又有袭人因晴雯与宝玉的亲近而蓄意进谗言⑦;而在这过程中,黛玉、晴雯表现出来的悲剧性格充分显示了悲剧的抗争性和超越性,这种主体价值悲剧与贾府的家族悲剧交织在一起。围绕着“女强人”们的力挽狂澜之最终徒劳的悲剧趋势,《红楼梦》写了贾府上层的权力之争、贾府上上下下的明争暗斗。围绕着王熙凤的理家,小说写了她的权力欲、物欲的疯狂膨胀,如“弄权铁槛寺”一段;而薛宝钗的出现,她的德、才、貌俱全,使得王夫人把她当成贾宝玉配偶的最合适人选,“金玉良缘”受到贾府实权人物的认可。这样,随着贾宝玉继业者身份的确立,将作为宝二奶奶的薛宝钗自然就成为贾府的管家而取代王熙凤的地位,这对于王熙凤来说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她承认“木石前盟”。于是,就有王熙凤与薛宝钗的矛盾。但是,对于王夫人来说,拆散“金玉良缘”,既破坏着贾宝玉作为家族继业者的成长,又使权力旁落(对于王夫人来说,王熙凤的侄女身份当然不如贾宝玉的儿子身份和薛宝钗的儿媳身份来得更为亲近)。于是,就有王夫人与王熙凤的矛盾,就有抄检大观园事件的发生,最终有王熙凤“哭向金陵事更哀”的悲剧结局⑧。这一事件的发生,终于成为贾府由盛而衰的重大转折。庚辰本第77回脂批:“若无此一番更变,不独终无散场之局,且亦大不近乎情理。”在王熙凤与薛宝钗、王熙凤与王夫人的冲突中,权力之争与继业问题与婚姻问题纠缠在一起;而作为“金玉良缘”的对立面的“木石前盟”,宝黛爱情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在这过程中,宝黛一如既往地表现出主体超越的悲剧性格。这样,贾宝玉的主体价值体验与主体性悲剧则与贾府的衰败趋势息息相关。

大观园的悲剧由一个个小悲剧故事组成,这是一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悲剧。这组悲剧揭示了悲剧的无处不在,表现了作家对女性的悲悯与同情。而大观园的幻灭,对于贾宝玉来说,则又具有存在论上的意义。⑨ 贾宝玉的悲剧性质则在于:一方面,他不认同当时的仕途经济等方面的价值形式;另一方面,他的自身价值又得不到确认。于是,他专注于大观园这个女儿国,把大观园当成他的精神避难所。他沉迷于老庄的存在体悟之中,但大观园的幻灭使他感到无家可归,而他对众女儿的专注又使他不可能真正达致老庄境界,他只有沉沦于无边焦虑之中。10 在对生命存在的悲剧性体验上,尼采与叔本华一脉相承,但在悲剧美学上,尼采与叔本华大异其趣。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不仅以生命存在的悲剧性为表现对象,而且以生命对于存在的悲剧性的抵抗、抗争的精神为表现对象。尽管抵抗、抗争的结局依然是悲剧主人公的毁灭的不可逆转,但抵抗与抗争则赋予这种审美观照以真正的悲剧精神。这种对于不幸与毁灭的顽强抵抗与最终无效,正是《红楼梦》贯穿始终的悲剧命运,正是贾府悲剧命运与贾宝玉悲剧命运相同的内在模式,也是家族衰败主题与存在的悲剧体验主题相同的展示趋势。王国维说,《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如果这是指《红楼梦》不像以往悲剧作品那样以大团圆结束,那是符合事实的。但是,如果这是指《红楼梦》以贾宝玉的出家结束,那么,王国维这一判断未免忽略了悲剧的主体抗争精神。

把美学上的悲剧视为对生活的不幸与苦难,即生活的悲剧性的表现,这往往会陷入悲剧主义,其出路往往在于宗教的解脱。叔本华说:“写出一种巨大不幸是悲剧里唯一基本的东西。”11 他强调的是巨大的不幸,目的是要人放弃生命意志。他说:“我们在悲剧里看到那些最高尚的[人物]或是在漫长的斗争和痛苦之后,最后永远放弃了他们前此热烈追求的目的,永远放弃了人生一切的享乐;或是自愿的,乐于为之而放弃这一切。”12 他反对主体超越、抗争精神,反对悲剧正义的问题。这样,宗教的解脱、自杀就被规定为悲剧的本质。必须指出的是:其一、王国维对《红楼梦》的悲剧诠释,其理论的起点、所面对的难题是中国传统悲剧的大团圆结局以及这种结局的民族文化依据――中国民族的乐天精神,大团圆结局无视生命的真实――存在的悲剧性。针对这一点,王国维强调悲剧艺术必须面对生命的悲剧性本质。故大力推崇一悲到底的、以悲结束的悲剧,所以他选中了《红楼梦》。其二、在人生观上,王国维倾向于佛教的悲观主义人生观,而悲观主义悲剧理论的创始人叔本华,其哲学思想深受佛教思想(原罪)的影响,同时,他又将这种悲剧理论表述推向体系化,所以,王国维选中了叔本华,而不是选中尼采;同时,他选中了《红楼梦》后40回,因为后40回正是佛教观念的原版照搬,这正适合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悲剧观去诠释,而与尼采的酒神精神背道而驰。《红楼梦》后40回的贾宝玉形象所表达的意义就如同叔本华的所谓“那些最高尚的[人物]或是在漫长的斗争和痛苦之后,最后永远放弃了他们前此热烈追求的目的,永远放弃了人生一切的享乐;或是自愿的,乐于为之而放弃这一切”,或者用王国维的话说,是“使吾人离生活之欲”。这是悲剧的消解。

后40回貌似完成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实际上只是完成一个悲惨的故事,而悲剧精神则大打折扣。在第97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章节中,悲与喜的强烈对比使得林黛玉毋庸置疑地博得读者更多的同情与怜悯,而薛宝钗所得到的则是读者的憎恨。这里缺乏的是悲剧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对于命运的抗争意识,贾宝玉胡里胡涂地做了新郎,林黛玉则一直蒙在鼓里。在这一回之前,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冲突已不复存在了,令林黛玉忧虑、痛苦的不是薛宝钗对她与宝玉婚姻的冲击、破坏,而是宝玉与他人定亲、自己健康情况每况愈下。在这个过程中,林黛玉始终是一个胡里胡涂的弱不禁风的受害者,她的意志与情感不负任何责任。作者并没有腾出应有的篇幅表现她的抗争――一如前80回里的那种抗争。第87回林黛玉“感秋深抚琴悲往事”,所谓“悲往事”,只是对着以往宝玉送她的旧手帕而伤心,但这一悲情依然与宝钗无关,所以在悲秋之余,她重读宝钗的来书,叹道:“境遇不同,伤心则一。”于是和了宝钗四章。所谓“伤心则一”,指的是她觉得自己与宝钗一样“悲时序之递嬗兮,又属清秋。感遭家之不造兮,独处离愁”。而贾宝玉也在怀旧,第89回“人亡物在公子填词”,写的是宝玉写诗悼念晴雯。至“蛇影杯弓颦卿绝粒”,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矛盾才正面提出。然而第95回贾宝玉失玉疯颠、只管傻笑;第96回“泄机关颦儿迷本性”,林黛玉得知宝玉与宝钗的婚事,精神失常。自此,一个疯疯傻傻,一个恍恍惚惚,总之,宝黛两人已不具有正常人的意志。这种釜底抽薪的处理使得宝黛避免了与贾母、王夫人、凤姐、宝钗的正面冲突,从而也消解了悲剧精神所应有的抗争性

林黛玉阴阳怪气语录

林黛玉阴阳怪气语录如下:

1、这么说来倒显得我斤斤计较了。

2、也不知昨晚和哪个妹妹欢愉去了?

3、瞧瞧,我不就是多说几句话,哥哥就这般模样,算了算了,是我多嘴了。

4、倒是终究被哥哥嫌弃了,不像其他妹妹生的俊俏。

5、等你回个消息,难为你费心了,哪里就等我了呢?

6、倒是我的不是了,我这心窝子,可比那数九寒天的冰渣子还冷!

7、我原以为我自是跟旁的不一样,想来是我自作主张了。

8、哥哥若觉得我无趣,明日又见旁人绝妙,真真让人伤了心。

9、是单给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

10、瞧你忽冷忽热的样子,怎么?与我聊天是委屈你了?我就知道,别人不冷落你,也不会轮到我。

11、你这倒是显得我的不是了,可不要在心上给我画上一笔,不然我这心窝子可要难受了。

12、哥哥要是这般态度,倒不如直接不理我的好,显得我无理取闹了些。

13、横竖你有其他妹妹,比我会聊天比我会撤娇还会哄哥哥开心,你又和我说这些做什么。

14、我心里自是明白没有别的妹妹有趣,终突哥哥心里没有我。

15、你的那些姑娘们也该教训教训,只是我论理不该说,今儿得罪了我的事小,倘或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

16、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

17、这怕不是又被哪位妹妹绊住了,竟如此不理人了。

18、我大抵是熬不过这一天了,单单等你的消息就心烦。

19、你瞧,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

20、罢了罢了,哥哥平日里也就这么洒脱,是妹妹小家子气了。

21、如此说来倒是我的不是了,显得我斤斤计较,越发不如别的妹妹了。

22、平日里我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了怎么别人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

23、你也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了手,何必再这说这些话呢。

24、你的关心,是独我一份的,还是他人都有的,若不是独我一分的,那这份关心不要也罢。

25、呦,这会子连跪累了,方想起我来了。

26、哥哥说的可当真,你说的这些,可莫要忘了,若是今日寻我开心,他日便忘了去,可真真的使我平白伤心了。

27、难为妹妹费心,生怕我平日太无趣,总想着法子让我热闹热闹,可今日这人这般多,倒让我觉得有些许不自在起来,妹妹自个在这好生玩着,姐姐就不凑这热闹了。

28、往日里哥哥总是忙里偷闲的来敷衍我,谁成想今儿起了个大早,巴巴的凑了过来,谁知道是不是看多了别的妹妹,心里发虚呢。

29、你要玩便痛快玩吧,何苦来招惹我。

30、难为你费心,哪里就冷落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