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历史典故的四字词语-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1.含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2.历史典故的成语
3.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4.出自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含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含有历史典故的成语:远近交攻、穷图匕现、指鹿为马、孺子可教、毛遂自荐、愚公移山等。
拓展知识:
1、远交近攻: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jū)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队伍要经过韩、魏两国。
队伍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队伍,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就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
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2、图穷匕见:
战国末期,秦国很强盛,就不断出兵侵占其它国家的领土。秦国攻占了赵国的都城,而且一直打到北部的燕国。燕国的太子丹焦虑不安,决定派勇士荆轲到秦国去刺杀秦王,并让秦舞阳作他的助手。为了取得秦王信任和欢喜,以便有机会靠近他,燕太子丹让荆轲带去两样东西作礼物。
一是秦王急于得到的秦国叛将和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头;一是燕国的地图。樊于期的人头和地图分别装在两个匣子里。地图里裹着行刺秦王的匕首,匕首是由毒液泡过的,只要刺破一点皮,就能使秦王丧命。荆轲和秦舞阳二人到了秦国都城咸阳后。
先用金银珠宝买通秦王的大臣蒙嘉,再通过他对秦王说,燕国的荆轲要把叛将的人头和燕国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大喜,就在咸阳宫里摆下酒宴,接见燕国来的勇士。荆轲在前,秦舞阳随后,登上宫殿。这个时候,秦舞阳紧张得腿都有点发抖了,而荆轲却坦然自若,面无惧色。
秦王看过仇人樊于期的人头,又让荆轲把燕国的地图献上来。荆轲捧着地图来到秦王面前,恭恭敬敬地献上去。秦王慢慢把地图展开,仔细观看。地图将要展到尽头,裹在里边的匕首突然露了出来。这个时候,荆轲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一见,吓得扯断衣袖,转身就逃。荆轲没有刺中秦王,就在后边紧追。这个时候,秦王的卫士赶来了。秦王拔出身上的长剑,砍伤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在地上,把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投去,但没有击中。结果,勇士荆轲被拥上来的卫士杀了。
历史典故的成语
有历史典故的成语如下:
1、鞠躬尽瘁(诸葛亮):
出自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而后已。”
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1、三顾茅庐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庐来拜访我。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2、望梅止渴
解释: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释义:魏武帝旅行失去水源,军队都渴,于是命令说:‘前有大梅林,梅子,酸又甜,可以解渴。士兵听了’,口水都流出来,乘此得以和前源。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3、抛砖引玉
解释: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
释义:想抛出砖去引回玉来,却得了个坠子。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用于谦词。
4、指鹿为马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汉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释义:赵高想作乱,怕群臣不听,于是先进行试验,拿只鹿献给秦二世,说:‘马啊。’二世笑着说:‘你错了吧?对鹿为马。’问身边的人,左右有人沉默,有人说马以迎合赵高。”
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5、闻鸡起舞
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自:唐 房玄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释义:半夜听到荒鸡叫,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了。’于是起舞。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
出自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典故的成语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形容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也指书法、文章、或信件的用词造句极为精确,一分一毫也不能增减或改变。
3、一饭千金: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5、图穷匕见:出自《战国策·燕策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6、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指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7、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8、投笔从戎:出自《后汉书·班超传》,指文人从军。
9、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10、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形容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成语
1、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2、击楫中流: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3、蹈厉之志:本形容舞蹈的动作威武有力,比喻奋发向上的志向。
4、发奋为雄:比喻决心奋斗使自己成为杰出人才。
5、发愤图强:比喻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强盛。
6、废寝忘食: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形容十分专心努力。
成语的用法
1、成语可以用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子成分,如“他喜笑颜开地跑进屋子里”(用作谓语),“这个小孩天赋很高,智力超群”(用作定语),“她拼尽全力,奋笔疾书”(用作状语),“他十分疲惫,力倦神疲”(用作补语)。
2、成语可以用于描述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等,如“这件事情真是叫人喜出望外啊!”(表达情感),“这件事情非常复杂,需要我们深思熟虑才能解决”(说明事理),“这个人很勤奋,每天工作勤勤恳恳”(描述事物)。
3、成语有时也可以用于幽默、讽刺、夸张等特殊语境,如“他天天迟到,真是老油条啊!”(用于幽默),“这个人的行为太不合规矩了,简直是目无王法!”(用于讽刺),“这个房子太大了,简直像故宫一样!”(用于夸张)。
4、有些成语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特定的文化背景或典故,如“登峰造极”源于古时皇帝祭祀天地时攀登泰山的行为,比喻成就达到最高点;又如“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比喻反复无常或主意不定。如果不了解这些成语的出处和含义,就很容易用错。
总之,成语是一种浓缩了文化传统、历史故事、民间风俗等丰富内容的语言形式,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知识背景来灵活运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