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问路成语意思-投石问路的意思和道理
1.易经六十四卦有什么用
2.求人办事时有哪些语言技巧?
3.述而篇第十五
易经六十四卦有什么用
摘要:《易经》是传统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基础,内容极其丰富。从宏观角度讲,《易经》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微观角度讲,《易经》对人的处世、言、行、德、信、才等有着积极的教导意义。并一直被誉为道之根源。下面介绍易经六十四卦的人生智慧。易经六十四卦有什么用
关于卦的作用,《系辞_上传》说:“极天下之颐者,存乎卦。”
这大意是说,因为三生万物,因此万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千变万化也会由三生出,所以用三个阴阳符号挂起来所组成的象,就能极尽有关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极深奥的道理,这就是挂(卦)的作用。
古代的圣人创设了能悬挂的物象,经过观察,把看出的道理用词语记录下来,以明吉凶,通过对卦象中的阴爻和阳爻相互间的矛盾与斗争的客观分析和推理,看出它们变化的趋势,从这变化的趋势中得结论、断吉凶,以指导行动。学《周易》就是要学会对矛盾的分析方法,以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易经六十四卦的人生智慧
1、乾为天:君子德行,自强奋斗不息。
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2、坤为地:胸怀宽广,厚德载物。
地乃万物植根之处,万物依赖大地而生成。人应效法大地,胸怀宽广,能包含宽厚而广大,用厚德载养万物。
3、水雷屯:万事开端难。
雷雨大作,万物萌生,须破土而出。万事开头难,初创事业须全心投入,坚定不移。扛过艰难方得新生。
4、山水蒙:启蒙阶段,立计划,善于学习。
山水路险,知难而终。路途不明,要果断找到正确的法度,以便遵循,并做出判断。渴望接受正确教育,上进心很强。
5、水天需:待时机而进。
天降大雨,须等待时机前进。做事前,充分准备,蓄积力量,等待厚积薄发,方可一举成功。
6、天水讼:事务冗杂,是非缠身。
逆道而行,意见不合容易发生争讼。做事前要深谋远虑,从开始就要消除可能引起争端的因素。
7、地水师:逐鹿谁为雄。
师为众,守正道,顺人心,得天下。想成就大事,先端正自己,后齐家、治国、平天下。
8、水地比:相得益彰。
地与水亲密无间,互相依存。做人该顺应世道,光明无私,亲密团结,互相辅助,才可居于正中位置。
9、风天小畜:天有不测风云,蓄积力量等待崛起。
风行天空,密云不雨。做生意总会喜忧参半,不景气的时候小有积蓄,不要气馁,等待来年大展宏图。
10、天泽履:尊德守道。
生容易活着难,做事谨慎,坚定意志,遵循道义行事,必然秩序井然。
11、地天泰:天人合一,诸事通泰。
顺天行,因地制宜。与人相处,不互相戒备,彼此以诚相见,讲求信用,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才可以成就远大的志向。
12、天地否:阴阳阻塞,不相通畅。
不合时宜的决定,会带来重重阻隔。做事避免走胡同,不变通的人最终将被时代所淘汰,失去所有观众。
13、天火同人:求同存异,和谐共处。
要明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明辨事物,求同存异,团结众人容易促成事情的成功。
14、火天大有:五谷丰登。
太阳普照大地,沐浴万物生机。生活好了,有了积蓄,居安思危,做富有的人要学会“留”,不会“留”的人终将两手空空。
15、地山谦:虚怀若谷,大智若愚。
象征高才美德隐藏于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称作谦。做人要善于学习,取长补短,以谦虚的态度自我约束。
16、雷地豫:安和悦乐。
顺势而动。遵循规律行事,就能皆大欢喜。知足,但不可得意忘形。
17、泽雷随:顺天应人
思想要随时代而变化,不能故步自封。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通才可长治久安。
18、山风蛊:知进,知止。
做人不能迷失自己,要能屈能伸。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毁身。当止则止。
19、地泽临:亲善督导,以德服人。
以聪明才智来实行督导,这是伟大君主最适宜的统治之道。古人说: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以德服人的最高境界。
20、风地观:审时度势。
处处留心皆学问,善于观察。心存诚信,用自己的高尚道德情操感化别人,并受到别人的尊敬和爱戴。
21、火雷噬嗑[shìhé]:信赏必罚,以正法令。
雷电交加如咬合,喻明其刑法,正其法令。管理要信赏必罚,奖惩分明。树立信赏必罚的威信。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22、山火贲[bì]:好风凭借力。
人靠衣服,马靠鞍。做好必要的装束,仪态端庄,有助于提升一个人的气质。
23、山地剥:盈虚之理
充实和空虚的转换,藏在事件的进程当中。做的再好,往往就在自己疏忽的地方。及时巩固自己的知识和地位等。
24、地雷复:万物复始,革旧立新。
往来反复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人也如此,人生就是一场接力赛,代代传承、有过必改,一代更比一代强。
25、天雷无妄:坚守正道,不觊觎虚妄。
不企求获得非分的财富,做人要守正,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不要在刚开始耕作时就期望立刻获得丰收。得之不难,失之必易。
26、山天大畜:厚积薄发。
学会充实自己,培养美好的品德和积聚广博的知识。积蓄是一种美德,也是对自己进步的要求,人做到有积蓄,才可以持久。
27、山雷颐:颐养天年。
天地养育万物。天佑善,德养身。谨慎以培养美好的品德,节制饮食以养育健康的身体。
28、泽风大过:弓太满则折。
做事要进退有度,才不至于进退维谷;有小过要及时改正,否则大错难弥补,一失足成千古恨。
29、坎为水:艰难险阻。
坎喻险。人生就是在不断跨越每个坎坷中成长,小坎可跨越,大坎必须置身险地,才能走出险境。
30、离为火:普照万物。
走正道的人都依附于光明,而厌弃黑暗。伟大的人要用光明的美德感染身边的人。
31、泽山咸:同声同气。
天地相通,万物生成,圣人感化人心,于是天下和平。人与人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这个道理。
32、雷风恒:相辅相成。
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恒久不变,万物必须依附太阳才能生机勃勃,旧的终结意味着新的开始。看到对立统一规律便可以知道所有事的规律。
33、天山遁:激流勇退。
天为君子,山为止。得意时及时引退,以明哲保身。也指目前状态依然鼎盛能主动让贤,才是最高明的选择。
34、雷天大壮:位高权重,以正其身。
鼎盛时严格要求自己,不要拿自己的职权之便,越出准则和规律去做非分之事。
35、火地晋:大展宏图。
在奋斗前行的过程中要显示自己的才华和美德,发挥自己的作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6、地火明夷:潜移默化。
命途受阻是常有之事,艰难中守正,智慧潜藏,慢慢巩固自己的管理或者事业。
37、风火家人: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要让外面的风吹到自己身上的火,毁掉家庭的安宁。家庭应该“内外”各守其道,家道正则天下安定。
38、火泽睽:南辕北辙。
人与人相处,应求大同的前提下,保留小的差别和不同。求同存异,才能并行不悖。
39、水山蹇:历尽艰难。
蹇喻艰难。行路难,困难面前能自省,修正自己的错误,努力渡过困境。
40、雷水解:化险为夷。
赌人生要有的发失,抓住一线生机扭转时局。做人放下原有的过错,才能得到解脱和新生。
41、山泽损:抛砖引玉。
损和益本是孪生兄弟,对立又统一。做人要摒弃低级趣味,培养高尚情操,记住有舍才有得。
42、风雷益:满招损谦受益。
损减而益多,谦逊进取,增益补短,做一个完人。
43、泽天_[guai]:刚毅果断。
做事果敢决断,快刀斩乱麻,避免贻害无穷。
44、天风_[gòu]:不期而合。
结为伉俪,为了更好的努力奋斗,选择须谨慎,不能三观一致,必有近忧。
45、泽地萃: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聚集在一起的目的是一致的,志同道合者邂逅有利于成就事业。
46、地风升:聚集利升。
常与有才能的人相聚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能力,人多智谋广。积累微小的进步来塑造高大完美的人格。
47、泽水困:虎落平阳。
虽处困境之中而乐观喜悦,穷困而不失其道,为了远大志向,突破自己,克服困难。
48、水风井:物不尽其用。
井是生活的给养源,水无穷无尽,孜孜不倦地养育着人们。当井底淤满了污泥就不能供人饮用,所以需要疏通。做人需要时刻警醒自己,不积小错才不至于毁其身。
49、泽火革:革除弊病。
发现事情不合时宜,此时就要变革图存,方可立足于不败之地。
50、火风鼎:破旧立新。
更好的变通,会让事业获得新的生机。
51、震为雷:惊涛骇浪。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面对困难,人会愈挫愈勇。经历苦难,才能让我们铭记克服的方法。
52、艮为山:当止则止。
艮喻止。应该止的时候停止,应该行动的时候行动,行动与停止不失时机,这样道路才能光明通畅。
53、风山渐:循序渐进
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做人应积小善而成大德,积跬步至千里。
54、雷泽归妹:殊途同归。
旧的结束预示着新的开始,人一生要经历许多个阶段和过程的洗礼才可以变的坚不可摧。
55、雷火丰:盛大丰有。
人奋斗一生都经历过大起大落,有的时候高高在上,有的时候龙游浅海,既然崇尚盛大,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一定会实现。
56、火山旅:旅途艰难。
当我们尝尽旅途的酸甜苦辣,才知道我们喜欢什么味道。走遍名山大川才知道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57、巽为风:投石问路。
巽喻顺从,当我们的人生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我们会把期望寄托给神灵,希望神灵能帮助我们找到方向。做人一定不要失去方向,否则很难到达彼岸。
58、兑为泽:乐以忘忧。
人生所作的一切最大的目的就是其乐融融,如果得不到快乐,所有的努力还有何意义。
59、风水涣:分分合合。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记住那些一起快乐的时刻,相信重逢有一天还会到来。
60、水泽节:知进知止。
节喻节制,当止则止的意思。不管是欲望、权利和金钱都要有节制的利用,否则后悔都来不及。
61、风泽中孚:诚信之德。
待人要讲诚信,诚信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人无信不立,业无信必衰,国无信则危。
62、雷山小过:不以恶小而为之。
小错矫正,知过能改,并不影响一个人的品德。
63、水火既济:功成名遂。
君子应有远大的目光,在事情成功的时候,仍要谨慎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种种弊端,防患于未然,采取预防措施。
64、火水未济:质变到量变的末端。
此时要明辨是非,看到事情的本质,努力使事情的变化趋向好的方面,这样做则万事可成。即将结束预示着将面临新的挑战开始,这就是周而复始。
求人办事时有哪些语言技巧?
求人办事,最能验证一个人的社交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口才出色的人,三言两语便能收到水到渠成之效;而言语木讷的人,吞吞吐吐半天,也难以打开公关之门。在某种程度上说,求人办事的成败,取决于一个人的语言功力。掌握了求人办事的语言密招,就能打动人心,最终把事情办好。
善用语言的说服力的技巧
善于劝说,是一种极为可贵的能力。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若能掌握一些说服人的技巧,你的努力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人的说服力并不是一个常数,它是可以用巧妙的表达技巧来增强的。以下几点,是可以帮助你增强说服力的经验之谈。
(1)论据要坚实
什么样的论据才有说服力?这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论据要坚实可靠,不可使人产生不信任感。向听者提供切实的资料比提供主张更有力。但对于一个犹豫不决的人来说,资料来源也是很有影响的,并且其影响之深不亚于资料本身。这并非因为人们只信任特定来源而不信任其他的来源,而是因为他们听到引述的话来自十分可信的权威,便不会再为自己的成见辩护。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心理作用。不过,引述权威的意见也不宜过分,过犹不及。资料太多也可能引起听者的反感。
(2)运用经验和例证
善于做劝服工作的人都知道,我们做事受个人的具体经验的影响比受空空洞洞的大道理的影响要大得多。对于一个病人来说,如果大夫劝她服某种药物,那么即使医生再三证明这种药物有效,说了许多的药理知识和道理,病人总还是不免心存疑虑的。但如果换一种方法试试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如医生告诉她:我自己也服这种药,只用了一个疗程就大病痊愈了。听了这样活生生的个人体验,病人一定会少了很多顾虑。
心理学家莫恩在研究这种方法的效果时发现,成功的推销员往往使用具体的例证向顾客说明:他们现在的选择已有人作过。
不少人认为,说服力很神秘,是人的天赋所致。实际上,它也是可以学习和提高的。只要你掌握了一些说服人的真正技巧,那么你便不怕说不服人,你就可以尝到求人办事成功的甜美之果。
(3)站在听众一边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要改变别人的想法,劝说者必须与听众站在一边,两者的关系越融洽,劝说的话便越容易入耳,这是因为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天性,即喜欢听“自己人”说的话。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的心理学家哈斯也说过:“一个酿酒专家也许能告诉你许多理由为什么某一种牌子的啤酒比另一种牌子的啤酒要好。但如果是你的朋友,不管他对啤酒是否在行,他教你选购某种啤酒,你很可能听取他的意见。”
另一位心理学家莫恩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海滩上搞了一个传播训练公司,他发现,最佳商品的推销员都能模仿顾客的声调、音量和言词,表现顾客的姿态和情调,甚至还能下意识地在呼吸动作上与顾客相协调,好像是一架绝妙的反馈机器,把顾客发出的每一个信号反射回去。
毋庸讳言,这种由于在具体行动上,甚至是些很微不足道的方面表现出来的在感情上与你的听众的亲近感与认同感,往往会使你得到巨大的感情回报和共鸣。而一旦建立了这种感情共鸣,还需要什么苦口婆心地劝诫与说服呢?
(4)考虑听者处境
假如你要到你家隔壁去,请那里的新婚夫妇参加一项社会公益活动,你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平庸的劝说者可能会直截了当地说一番大道理,而善于劝人者则会先考虑对方的处境,赢得听者的信任。如果对方说自己正为某事烦恼,劝说者便会对他说:“我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要是我处在你的位置,也会有同样的烦恼。”这样就既表示了对人的同情,设身处地地为人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又巧妙地赢得了对方的注意。
善劝者听见对方反驳自己的话时,也会做出反应,但绝不会反驳。她会把反对的话重复一遍,承认其有道理。好多研究表明:劝说时,照顾双方的意见,比只提供单方面意见的说服力强得多。
缩短彼此距离的技巧
套近乎是交际中与陌生人、尊长、上司等沟通情感的有效方式。套近乎的技巧就是在交际双方的经历、志趣、追求、爱好等方面寻找共同点,诱发共同语言,为交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进而赢得对方的支持与合作。
外交史上有一则通过套近乎而顺利达成谈判目的的轶事:
一位日本议员去见埃及总统纳赛尔,由于两人的性格、经历、生活情趣、政治抱负相距甚远,总统对这位日本议员不大感兴趣。日本议员为了不辱使命,搞好与埃及当局的关系,会见前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最后决定以套近乎的方式打动纳赛尔,达到会谈的目的。下面是双方的谈话:
议员:阁下,尼罗河与纳赛尔,在我们日本是妇孺皆知的。我与其称阁下为总统,不如称您为上校吧,因为我也曾是军人,也和您一样,跟英国人打过仗。
纳赛尔:唔……
议员:英国人骂您是“尼罗河的”,他们也骂我是“马来西亚之虎”。我读过阁下的《革命哲学》,曾把它同《我的奋斗》作比较,发现是实力至上的,而阁下则充满幽默感。
纳赛尔:(十分兴奋)呵,我所写的那本书,是革命之后,三个月匆匆写成的。你说得对,我除了实力之外,还注重人情味。
议员:对呀!我们军人也需要人情。我在马来西亚作战时,一把短刀从不离身,目的不在,而是保卫自己。阿拉伯人现在为独立而战,也正是为了防卫,如同我那时的短刀一样。
纳赛尔:(大喜)阁下说得真好,以后欢迎你每年来一次。
此时,日本议员顺势转人正题,开始谈两国的关系与贸易,并愉快地合影留念。
日本人的套近乎策略终于产生了奇效。
在这段会谈的一开始,日本人就把总统称作上校,降了对方不少级别;挨过英国人的骂,按说也不是什么光彩事,但对于军人出身,崇尚武力,并获得自由独立战争胜利的纳赛尔听来,却颇有荣耀感;没有的实力与手腕,没有幽默感与人情味,自己又何以能从上校到总统呢?接下来,日本人又以读过他的《革命哲学》,称赞他的实力与人情味,并进一步称赞了阿拉伯战争的正义性。这不但准确地刺激了纳赛尔的“兴奋点”,而且百分之百地迎合了他的口味,使日本人的话收到了预想的效果。日本议员先后在五处运用寻找共同点的办法使纳赛尔从“不感兴趣”到“十分兴奋”而至“大喜”,可见日本人套近乎的功夫不浅。
这位日本议员的成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有备而来,才能套得近乎,并且套得结实,套得牢靠。
随机应变的语言技巧
随机应变是一种相当微妙的技巧,很难精确地对其进行定义。但是毫无疑问,对那些渴望迅捷地在这个世界上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这种品质是必不可少的。
(1)用虚话套实话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应是为人的一条准则,但直炮筒子未必处外受欢迎,特别是有时连自己也不明白要说的是不是实话,那该怎么办呢?
张某托好友王局长为自己办件事,忽然听说他被捕“进去了”,又不知真假,就到王家探望。确实只有局长夫人在家,满脸愁容。张某开口道:“老王怎么没在家呀?”果然张夫人长叹一声:“唉!心脏病又犯了,昨天送进医院了……”
原来如此!如果,张某实话询问王局长是否真的被捕了,那场面如何?张某是这样设想的:如果王局长真的被捕了,其夫人自然会实情相告。虚虚实实,转换自如,毫不唐突。
(2)用轻松幽默的玩笑话说实事
轻松幽默的话题,往往能引起感情上的愉悦;庄重严肃的话题会使人紧张慎重。只要有可能,最好能把庄重严肃的话题用轻松幽默的形式说出来,这样对方可能更容易接受。
一个年轻打工者在一家外资企业打工,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生产成本分别下降30%和20%。大鼻子老板非常高兴,对他说:“小伙子,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这青年当然知道这句话可能意义重大,也可能不值一文。他想要点实在的,便轻松一笑,说:“我想你会把这句话放到我的薪水袋里。”洋老板会心一笑,爽快应道:“会的,一定会的。”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大红包和加薪奖励!
面对老板的鼓励,青年人如果不是这样俏皮,而是坐下来认真严肃地提出加薪要求,并摆出若干条理由,岂不大煞风景,甚至适得其反。
(3)绕个弯子套对方说话
有时,一些话自己说出来显得尴尬,这时,诱导对方先开口无疑是上上之策。
王某准备借助于好友赵某的路子做笔生意,在他将一笔巨款交给赵某的第二天,赵某暴病身亡。王某立刻陷人了两难境地;若开口追款,太刺激赵某的;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面又难以支撑。
帮忙料理完后事,王某是这样对赵夫人说的:“真没想到赵哥走得这么旱,我们的合作才开始呢。这样吧,嫂子,赵哥的那些关系户你也认识,你就出面把这笔生意继续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时候尽管说,吃苦花力气的事情我不怕。”
看他,丝毫没有追款的意思,还豪气冲天,义气感人,其实他明知赵妻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干下去。话中又加上巧妙的提醒:我只能跑腿花力气,却不熟络那些门路,困难不小。
结果呢?赵妻反过来安慰他道:“这次出事让你生意上受损失了,我也没法干下去,你还是把钱拿回去再找机会吧。”
(4)客客气气引人说话
托人办事既然有求于人,因此开口说话就需要客气一些,这样别人心情就会愉悦,谈兴更浓。那么,怎么说话才算客气呢?以商量的口气把要办的事说出来,如:“能不能快点儿把这事给办一下?这事给办一下是不是可以?”
装作自己没把握,把请求、建议等表达出来,给对方和自己留下充分的退路。例如:你可能不愿意去,不过我还是想麻烦你去一趟。
在别人或者向别人提出建议时,如果在话语中表示人家可能不具备有关条件或意愿,那就不要强人所难,自己也显得很有分寸。先提出部分要求,以便对方顺利接受,然后再步步深入。例如:你帮我解决这一步就可以了,其余的我自己想办法。
我们经常发现,人们在提出某些请求时往往会把大事说小,这并不是变着法儿使唤人,而是适当减轻给别人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使自己便于启齿。
谦逊便是礼貌,通过抬高对方、贬低自己的方法把有关请求等表达出来,显得彬彬有礼、十分恭敬。例如:您老就不要推辞了,弟子们都在恭候呢!
请求别人帮助,最为传统有效的做法是尽量表示真诚,使人家感到备受尊重,乐于从命。
有些事要先把问题的难度说出来,让人觉得你是不得已而为之,明知自己知道不该说但还得说。例如:
真不该在这时候打搅您,但是实在没有办法,只好麻烦您一下。我知道你手头也不宽裕,不过实在没办法,只好向你借一借。如果,把托人办事的原因说出来,向对方交个底,就会引起对方好感,令人欣然接受。例如:
隔行如隔山,我一点儿也不知道人家那边的规矩。你是内行,就替我办了吧!
如果,表示请求对方谅解,然后再把自己的愿望或请求等表达出来,以免过于唐突,则说起来更让人觉得容易接受。例如:恕我冒昧,这次又来麻烦你了。请求别人原谅,这是礼貌语言交际最有效的方法。人们常常使用这种方式来进行交流,显得比较友好,和谐。
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是否能够随机应变巧转话题是谈话愉快进行的关键。只要能够随机应变,巧转话题,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突破他人心理防线的说话技巧
求人办事就是要说服别人帮助自己,而说服别人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攻克对方的心理防线,消除对方由于对你的诚意表示怀疑而产生的戒备。否则,这道防线将像一堵墙,使你的话说不到他的心里去,甚至产生反感。
那么,怎样说话才能突破对方的心理防线呢?不妨用用下面的方法。
(1)利用同步心理法
什么是同步心理呢?同步心理就是,凡事想跟他人同步调、同节奏,也就是“追随潮流主义”,是那种想过他人向往的生活、不愿落于潮流之后的心理。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那种不顾自身财力、精力,甚至是否真心愿意而豁出去做的念头,就很容易乘虚而人,支配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盲目做出与他人相同的举动。
通常人们在受到这类刺激后就很容易变得没主见,掉人盲目附和的陷阱中。所以推销员或店员经常会搬出“大家都在用”或“有名的人也都用”等推销话语,促使人们毫不犹豫地接受。
(2)利用逆反心理法
当别人告诉你“不准看”时,你就偏偏要看,这就是一种“逆反心理”。这种欲望被禁止的程度愈强烈,它所产生的抗拒心理也就愈大。所以如果能善于利用这种心理倾向,就可以将顽固的反对者软化,使其固执的态度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3)利用对方的危机感法
在一定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会产生某种危机感,这种意识使他心生恐惧,并由此激发出强烈的要求上进的愿望。如果你能把握住他的这种危机感,就能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对策。
在与人交流中如果你能洞悉他的内心,巧妙地刺激对方的隐衷,使他内心的想法完全暴露出来,就能找到他的危机感。这个危机感就是你说服他的一把利器。
(4)树立共同敌人法
在说服别人时,要懂得将小的共同点扩大,树立“共同的敌人”,使对方有同仇敌忾的感觉。《孙子兵法》中有“吴越同舟”这么一句话,原意是讲吴国和越国本是敌对的双方,但因同时面对魏国的威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两国只好尽释前嫌,以对付共同的敌人。“吴越同舟”的故事就是由此产生的。
一旦出现了强大的共同敌人时,即使是敌对的两方,也会摇身一变,而成为合作的对象。
只要善于突破对方的心理防线,就可以争取对方的理解和支持,为自己赢得助力。
掌握没话找话说的诀窍
有人说:“交谈中要学会没话找话说的本领。”这在求人办事的说话过程中相当重要。没话找话说的关键是要善于找话题,或者根据某事引出话题。因为话题是初步交谈的媒介,是深人细谈的基础,是纵情畅谈的开端。没有话题,谈话是很难顺利进行下去的。那么,怎么找到话题呢?
(1)中心开花
面对众多的陌生人,要选择众人关心的事件为话题,把话题对准大家的兴奋中心。这类话题是大家想谈、爱谈、又能谈的,人人有话,自然能说个不停,以致引起许多人的议论和发言,导致“语花”飞溅。
(2)即兴引人
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有人善于借助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居室等,即兴引出话题,常能收到好的效果。“即兴引入”法的优点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其关键是要思维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联想。
(3)投石问路
向河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有把握地过河;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更为自如。如“老兄在哪儿发财?”“您孩子多大了?”
(4)循趣人题
问明他人的兴趣,循趣发问,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如对方喜爱足球,便可以此为话题,谈最近的精彩赛事,某球星在场上的表现,以及中国队与外国队的差距等,都可以作为话题而引起对方的谈趣引发话题,类似“抽线头”、“插路标”,重点在引,目的在于导出对方的话茬儿。
(5)变“生”为“故”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有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我国有许多“一见如故”的美谈:陌生人要能谈得投机,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生”为“故”。下面是变“生”为“故”的几个方法:
①适时切人
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人交谈,适时地“自我表现”,能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
交谈是双边互动,光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能从你“切人”式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适时切人,能把你的知识主动有效地献给对方,实际上符合“互补”原则,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础。
②借用媒介
寻找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语言,缩短双方距离。如见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件什么东西,可问“这是什么?……看来你在这方面一定是个行家。正巧我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对别人的一切显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媒介物引发表露自我,交谈也会顺利进行。
③留有余地
留些空缺让对方接口,使对方感到双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谈是和谐的,进而缩短距离。因此,和陌生人交谈,千万不要把话讲完,把自己的观点讲,而应是虚怀若谷,欢迎探讨。
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找话题。只要你找到了话题,就可以与他人轻松交谈,最终求人成功。
巧妙打破交谈中的冷场
善于打破冷场可以消除尴尬冷落的场面,可以活跃交际的氛围。从某种角度上说,它可以作为交际中的一种良好契机,有利于和对方进行和谐的谈话,从而促进求人办事的成功。
俗话说:“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托人办事也是如此,要开动脑筋,注意观察,迅速找到共同点,以此作为一种契机,与受托对象进行和谐投机的谈话。
有经验的记者能通过观察和分析谈话对象,迅速地找到一个可以引起双方话题的共同点,打破那种不知从何谈起的冷落场面。
有一位老记者去采访一位科学家,到了科学家那儿,老记者看到墙上挂着几张风景照,于是就谈起了构图呀,色调呀,原来这位科学家爱好摄影,他兴致勃勃地拿出了他的相册,谈话气氛非常融洽。正是由于这种气氛,使后面的正题采访进行得非常顺利。
一次,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女教师,行前有人说这位老师很倔,说不好三言两语就把人打发了。记者到学校去找她,她正在跟传达室的人发脾气。记者一听她说话的口音是浙江人,心里暗暗高兴,因为他也是浙江人。后来,他们的交谈就从家乡谈起,越谈越热乎,这一段题外话也为正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采访和托人办事差不多,这里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基实,打破说话冷场的方法很多,关键是要看我们是否能够随机应变,及时发现和找到对方关心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由。像对方的爱好、习惯、家人、学术成就、个人特长等,都可以作为谈话的绝佳由头。对此,有必要多加体会。
当你善于打破谈话中的冷场,你们的交谈就可以继续下去,你求人办事才有了成功的可能。
灵活应用软缠硬磨法
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有时你怀着一片热心找到对方头上,对方能办,可就是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和理由搪塞、推托和拒绝,搞得你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无计可施。有些人在这种情况下只好打退堂鼓,撤回来了事,也不再另行组织进攻了。但也有一部分性格顽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他们采用,友好地赖着对方的时间,赖着对方的情面,甚至赖着对方的地盘,不答应就是不撤退,不把事情办成就是不回头,搞得对方急不得恼不得,最后不得不答应了他的要求,他这才鸣金收兵,凯旋而归。
“软磨硬泡”的特色是以消极的形式争取积极的效果,通过消耗彼此的时间和精力,给对方施加压力,从而达到影响对方态度和改变对方态度的目的。具体说来,软磨硬泡这种方法有如下几种具体的小窍门。
(1)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在办事的过程中,能不能控制来自外界的刺激所产生的情绪,对于办事的成功与失败,有决定作用。应依据不同的办事对象及办事环境的需要,做到处险而不惊,遇变而不怒。
(2)耐心周旋
我们在找人办事儿时,既要有自尊,但又不要抱着自尊不放,为了达到交际目的,有必要增强抗挫折的能力,碰个钉子脸不红心不跳,不气不恼,照样微笑与人周旋,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要全力争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有这样顽强的意志就能把事情办成。
(3)积极跟踪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双方距离有多大,只要你善于用行动证明你的诚意,就会促使对方去思索,进而理解你的苦心,从固执的框子里跳出来,那时你就将“泡”出希望了。
(4)反复申请
对同样的意思,要反复申请、反复渲染、反复强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面对顽固的对手,这是一种有力的武器。
运用这种说服法,须有坚韧的性格才行,内坚外韧,对一度的失败,绝不灰心,找机会反复地盯上门去,必然会如愿以偿。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此法要有分寸,超过限度,伤害了对方的感情,反而会得到反效果。所以要谨慎处理,以不过度为限。软磨硬泡是办难事的一种特殊手段,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这一手段如果用好了可以打动对方,但是,一旦用不好也能将事情搞砸。因此,如何在对方的耐心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下加以运用,使对方不致生厌恶之心,是软磨硬泡的重要一环。
很多事情往往就在于能不能坚持一下,坚持下去就会成功。这就需要放下自己的颜面,即使软磨硬泡又何妨。
述而篇第十五
冉有 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 伯夷 、 叔齐 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冉有(问子贡)说:“ 老师 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 孔子 :“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这章是冉有和子贡两个人他有问题,向夫子来请教,这个『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这个「为」根据郑玄郑康成的批注说当助字讲,帮助的助,也就是说冉有问「我们的老师」,这个问话是问子贡的,说我们的夫子(夫子就是老师),「我们夫子会不会帮助卫君」?卫国的国君,当时孔子在卫国。这里有一个历史的背景,简单介绍一下。
卫灵公他的儿子,这个儿子叫做蒯聩,跟卫灵公的妃子南子有怨。南子我们前面介绍过,是一个*荡的女人,但是卫灵公非常宠爱她,对她是言听计从,所以南子把持朝政,可以说是呼风唤雨,大臣们都不得不屈从。卫灵公的儿子,就是世子蒯聩跟他的 母亲 ,就是南子有怨。后来因为涉嫌谋杀南子未遂,就离开了卫国,这是鲁定公十四年的事情。后来到了鲁哀公二年的 春天 ,卫灵公就了,他的夫人南子就说卫灵公有遗命,有指令要立公子郢来做国君。当时郢就辞掉了,说有辄在,辄是蒯聩的儿子,就是出逃的那个公子的儿子,就是卫灵公的孙,于是卫国人就立了辄为国君。结果那一年六月, 夏天 的时候,晋国赵鞅领兵帮助蒯聩来回卫国,要把国君的位置夺过来。实际上晋国他们也有自己的打算,赵鞅他是自己另有企图,其实是挟持着蒯聩入侵卫国。这个时候齐国,当时齐景公因为跟晋国有怨,所以他又出兵来帮助卫国来防范,不给蒯聩回国,结果蒯聩也只能够离开了。
这一段典故就是蒯聩和他的儿子辄,父子争位的背景,实际上这两个人都是傀儡,他们都没有实权。这个当父亲的是被晋国所挟持,他的儿子被立了国君,也是被人硬弄上去的傀儡,所以两个人都是受人挟制。当时因为孔子在卫国看到这样的一种局势,就不知道孔子心里怎么想。因为孔子在卫国也特别受到卫君的礼遇,孔子又留在卫国,在这样的一种状况下,国家有政变,孔子居然留在卫国,所以冉有就有一种疑惑,他就想问一下夫子是不是有意思要帮助卫国国君,当时国君就是蒯聩的儿子辄,是卫国人所立。因为按照一般弟子们的想法,这种属于父子相争是严重违礼的行为,如果是孔子留在卫国,似乎有帮助做儿子的抵抗他爸爸回国的这么一个嫌疑,这到底怎么办?所以这些弟子们就有这种疑惑,这种疑惑确实难免。冉有不知道孔子怎么想,但又不敢直接问,这个太敏感的问题,所以他去私自问子贡。 冉有和子贡那都是很有政治韬略,所以对政事特别关心。可是他们虽然是很懂得政治,但是跟夫子的存心相比较他们还是差一截,没到孔子的境界。所以不是那个境界就琢磨不到圣人的意思,他们俩在揣测,揣测不出来,怎么办?子贡比冉有会讲话,孔门四科冉有是政事第一,行兵打仗、管理国家这是他很拿手的;子贡言语第一,是外交人才,很有口才,问话很懂得投石问路。这一段我们也可以学子贡的言语,问得很巧妙。『子贡曰:诺,吾将问之。』诺就是答应了冉有,说「好吧,我去问问夫子,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想留在卫国,是不是想帮助卫君抵抗他父亲回来」。所以『入曰』,进到夫子的房间问夫子,他问他很会问,他不是直接问,他就问了一个历史的故事,说『伯夷、叔齐何人也?』
伯夷和叔齐都是古之贤者,他们都是在商朝末年,商纣王的诸侯,这两个人是兄弟俩,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国君有三个儿子。当时国君就很想立叔齐,叔齐是小儿子,老三,请他到时候继位。结果父亲过世了以后,叔齐很贤良,虽然他父亲有意思立他做国君,可是因为自己的兄长在,他不忍心去得到这个君位。所以他就让给伯夷,伯夷是长子,他说「按照礼数上长子应该继位,我是小的,不能继位」,这是以国相让,真正是君子。伯夷也是一位很难得的贤者,他说「这是父亲的旨意要立你为君,你就应当承担」,所以他自己就逃跑掉,他为了成全他父亲的遗命,让叔齐当国君,自己跑掉了。结果叔齐看到他大哥伯夷跑掉了,他自己也跑掉,他说「我不能够行不义」。
结果后来没办法了,国人就把老二中子立位,立了成为孤竹国的国君。后来周武王伐纣,讨伐纣王的时候,当时伯夷、叔齐为了劝止周武王,因为他们彼此都是商朝的诸侯,伯夷、叔齐不愿意见到臣子推翻君主,纣王是君,当时武王毕竟是臣。但是武王伐纣那是替天行道,那是另外一回事情,可是伯夷、叔齐不愿意见到这个事情发生,不愿意臣弑君,所以叩马劝谏,但是当然挡不住武王的军队。武王最后势如破竹,因为民心所向,纣王实在是暴君,太恶劣了,所以民心归顺武王,武王很快就建立了周王朝。伯夷、叔齐他们也很有气节,他身为商朝的臣子,不愿意吃周朝的粮食,所以就在首阳山上饿了。
伯夷、叔齐两位贤者,孔子非常赞叹这两个人,孔子对武王也是赞叹得五体投地,这是圣人,对伯夷、叔齐也是赞叹。他说文王、武王、周公是圣人,伯夷、叔齐也是贤人,他有这样的气节。所以子贡来问孔子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问问孔老夫子的意见,听听老师对这两个人的看法,老 师说 『曰:古之贤人也。』这孔子回答的,子贡又问『曰:怨乎?』这个怨是指伯夷、叔齐他们有没有怨?这个按照《雪公讲要》里面说「怨者,意指伯夷怨父,叔齐怨兄也」。所以子贡就问伯夷有没有怨他的父亲,叔齐有没有怨他的兄长伯夷?大概这个怨是因为父亲指定叔齐做国君,伯夷会不会怨他父亲,伯夷自己不肯做国君逃跑掉了,叔齐有没有怨他的兄长?就这么个意思。
「孔子再答,二人皆是求其行仁者也」,这就是文中所讲的『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就是孔子讲,孔子回答子贡的问话,说这两个人,伯夷、叔齐都是「求其行仁者也」,他们所求的是行仁道,已经求仁而得仁,他们已经得到仁的境界了,又有什么怨?何怨之有?「求仁得仁者,伯夷能顺乎亲,孝也。」孝悌是为仁之本,伯夷这是兄长,他能够孝顺自己的父亲,父亲的意思,希望把王位传给叔齐,所以他就以亲志为己志,他力主让叔齐继位,这是孝。「叔齐能恭其兄,弟也。」叔齐他是「长者先,幼者后」,让兄长去继位,自己不愿意继位,不敢跳到兄长之上,做兄长的君,让兄长称臣,他不愿意这么做,这是悌道,对兄长恭敬。一个是孝,一个是悌,「孝弟乃仁之本」,这是两个人都得到了仁。「仁者天爵,国君人爵耳」。这是 孟子 讲的,天爵是天给你加的爵位,人间里没有!像孔子、孟子,人间没有给他什么爵位,但是他有天爵,他们真正是仁者,这是圣贤人。国君是人爵,那是人的爵位,人世间有那是短暂的,不能够永垂不朽。
「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孔子赞为求仁得仁。可知孔子讲求相让,而非相争」。《 道德经 》上讲圣人为而不争,这是讲究上善若水,水就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它去,别人要争的它让,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高处是人之所争,低处是人之所厌恶,水是反其道而行之,它不争,这是圣德。 老子 、孔子、释迦牟尼佛,儒释道圣人都讲求让而不争。所以孔子赞叹伯夷、叔齐兄弟以国相让,这个是仁,他能够不争,这世上就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他得到的是仁,仁不用争,你能让就得到。那从孔子的回答我们能够体会得到,孔子念念不离仁、不违仁,真正是「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随时弟子来问他,他回答的全都是仁道。
所以我们学习这章,子贡是代我们问,冉有是代我们存疑,这一问我们就能了解圣人的心境是怎样的。所以子贡也明了了,就出来跟冉有说『出曰:夫子不为也』。就跟冉有说,「咱们老师不会帮助卫君」,为什么?这已经很明显,夫子讲求的是让,以国相让,现在卫君父子争国,那你说孔子会帮助他们吗?谁都不帮,所以「夫子不为也」,就不会帮助辄,帮助卫君来抵抗晋国所挟持的蒯聩他们来入侵。
我们再看《 论语 集解》里面讲「郑玄曰,父子争国,恶行也。孔子以伯夷叔齐为贤且仁,故知不助卫君,明也」。这就明白了,「父子争国,恶行也」,这是郑康成他的批注里面讲的,争国是争利,争利而忘义这是恶行,父子之义那是天性,那是天经地义,不能争。要争,这就损德,这是大恶。所以孔子讲伯夷叔齐是贤者,而且求仁而得仁。子贡也就明白了孔子绝对不会去帮助卫君,帮助卫君就是帮助恶行。底下有一段是李炳老他的批注。
「父子争国,实由外力使然」,这是刚才我跟大家报告的这个历史的背景,卫君他和他父亲其实不是争国,都是被外力所挟持,把他们当傀儡。「聩辄父子」,蒯聩还有辄,就是那时候的卫君,他们父子之间「未必皆有恶行。如果聩辄父不父子不子,孔子何以不去卫耶」。这评论得好,如果他俩真的是不仁不义,当父亲的不像父亲,当儿子的不像儿子,父不父、子不子,这是无道,那孔子肯定就会离开卫国,他绝对不会住在一个无道的国家。圣人择居处,择不处仁非智也。圣人都很有智慧,他所选择的一定是有道、有仁,至少是有机会能恢复道、恢复仁;如果没有这个机会,圣人就肯定离开。
「不去卫,而又不助卫君,为卫国计,息争免祸而已。」这就是孔子的仁爱慈悲。孔子没有离开卫国,不去卫就是没有离开卫国,但是又不帮助卫君。帮助了,这就是助长恶行,这会给后世留下不好的影响。所以夫子不会这样帮助卫君,等于是做为一个旁观者,看局势发展,然后找机会来帮助这个国家恢复道德仁义,还有礼。这是什么?为卫国计,真正想着帮助卫国,帮助息争免祸,平息 战争 ,减免祸害。如果国君无道,那人民就遭祸。所以孔子在那里等待机会来平息这种战乱,这就是孔子善巧方便之处。
夫子曾经有讲过,可以共学的人,未必能够立,不可与立,可与立不可与权,权就是行权方便。伯夷、叔齐可以说立了,他真正有气节,是贤人,但是他们不懂得行权方便,不可与权。权是什么?这些礼有开缘的时候,按照 周礼 (当然按照道理来讲也是),臣不得君。周武王伐纣这是开缘,这个不是犯戒,这真正替天行道。但是孔子他赞叹周武王是圣人,可是对于伯夷、叔齐也赞叹,这是贤人,他能立,不可与权,他真正坚守着他们的仁义礼数,可是他不能够开缘,百姓得不到他真实的利益,这是什么?是自己的节操成就,但是众生得不到他真实的好处,这属于小乘不是大乘。大乘是什么?一切为众生,哪怕是自己造业,但是真正帮助众生,对众生有好处的他也会去做,周武王就是这样。战争本来是不好的,以臣子的身分讨伐君,这也是不符合礼的,违礼,但是这开缘。纣王当时已经君不君,这是一个恶人,他已经没有资格做君,于是周武王领兵伐纣,那是民心所向!这不是他自己要的,人民之所向,向往,这就是可立可权。
我们再看夫子,他的境界超过伯夷、叔齐了,他达到武王境界,伯夷、叔齐是可立、不可与权。夫子在这里,你看看他没有离开卫国,这就是他能够行权方便,他不是为自己节操而已,真正把我统统放下。如果为自己节操,看到这样的一个国家,那一定是乱邦不居、危邦不入,赶紧离开。可是夫子看到他的存在对于卫国息争免祸带来帮助,他为的是卫国计,不是为自己自身名节。这点存心,那不是伯夷、叔齐可比!毫不为自己考虑,只为人民、为众生考虑,哪怕是损害自己名节也勇于承当,绝不会为矜惜名节而不敢去承担。这一点存心是大慈悲示现,我们从这里学习。这个又比子贡和冉有从他老师那里所听到、所得到的感悟又加深了一层,子贡和冉有只是明了夫子赞叹伯夷、叔齐是贤人,所以不会帮助卫君,但是还没有真正深入到雪公这里所讲的,不帮助卫君又不离开卫国是什么样的存心,所以学圣人从他这个细节上细细去体会,学他那种大公无私。
我们再看蕅益大师《批注》里面说「非说二人以失国为悔也。只是二人既去,设无中子可立,则废宗绝嗣能不动心否乎?既曰求仁得仁,则世间宗嗣又其最小者矣。何足介意」。蕅益大师又补充说明夫子讲的「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这里头的意思,真的如果蕅益大师不点出来,我们这样随口滑过也就把这意思漏掉了,没有去体会。读《论语》真的是要细细品味,无怪乎古人讲一部《论语》读到老都其味无穷。这里子贡问孔子说两个人有没有怨,夫子答「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这个怨不是说怨悔,说这两个人伯夷、叔齐,「以失国为悔也」,悔是懊悔,这两个人丢了国家,是不是会悔恨,会有懊恼,这不是讲这个意思,子贡也不是问这个意思。实际上是讲这两个人离开了他自己的国家,如果没有中子可立,他们是三兄弟,大哥和小弟离开了,还有老二中子可以立为孤竹国国君,但万一没有中子可立的话,这个会不会有懊恼?一般儒家讲,「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继承父业这是孝,所以他这个怨不是说懊悔自己国家没有了,他绝对不会以富贵、身外之物为忧恼,他们所忧患的是对父母尽孝这方面。万一没有老二可以立为国君,那会不会心里有过意不去,这属于废宗绝嗣,这能不能不动心否,会不会有懊恼?这讲的怨是讲这个动心,他会有一种懊恼,心里过意不去。因为这属于世间讲的不孝,所以子贡其实问这个怨乎,是问这个心理。
孔子给他回答也是就这个心境来回答的,说「既曰求仁得仁」,伯夷、叔齐他求的是仁,圣人的境界,那个是大孝。《 孝经 》上讲孝有三层次,「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最终极的,最高的孝是立身、行道、得仁,这是至孝、大孝。那这个孝比为自己这一个本家留一个宗嗣更为重要,这个孝不是对自己一家而言,是对全天下而言,为天下乃至后世立一个榜样,这是大孝。所以「世间宗嗣又其最小者矣,何足介意」。世间所谓的留有后代,能够有香火,这个是小事情。真正的大孝那是立身行道、成圣成贤,普利天下万世一切众生,这叫大孝,《孝经》上讲最终极的孝。伯夷、叔齐所求的是这个境界,所以他心中又有什么懊悔,他有什么怨?所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讲的是这样的一个心境。
我两个多月前在北京 大学 做过一次演讲,他们是请我讲一个「金融危机里的省思与出路」这个专题。我就谈到金融危机是道德的危机,所以要找出路必须要恢复道德教育。道德以孝为本,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这是抓住根本来解决危机。把人的危机解决了,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乃至粮食危机,什么恐怖主义,什么自然灾害,统统都能得到解决,这是抓住了根本。结果我讲完之后,就有人问了这个问题,问得也比较尖锐。他说「你提倡孝道,孟子讲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什么时候要结婚?」他问我这个问题,来势很猛!我就跟他用一个比喻回答,我现在三十七岁,确实没有谈婚论嫁,也没这个打算,我希望一心去钻研、去弘扬圣贤教育,来帮助这些迷惑的众生能够破迷开悟,这是根本解决危机之道,我自己没有时间考虑个人问题了,但是这是不是就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为什么不留后?我用个比喻说:
假如有这么一个父亲,他生了十个儿子,前面九个哥哥都挣钱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他们都有后了。可是因为他们太忙了,没时间教养他们的儿女。第十个小老弟就想,哥哥们都这么忙,可是他们的儿女那是我们家的后代,不能没人去教他们;如果不教他们,那我们这个家族就没有后了。这后代不是说能生就是有后,动物都能生,那不能叫有后。真正的后是他这个后代能传承你家的家业、家道、家风、家学,真正有德行、有学问他才能够有后,这才是真正的后。所以光生不教他们,那等于没后。等于是这第十个小老弟就发心,牺牲自己,我就专心致志的来教导这九个大哥的儿女,做一个专业老师,他没有时间去搞自己成家立业的事情,他就专门做老师,教这些侄子们,为自己这一家留后。
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的老祖宗,像我们这一家的父亲一样,炎帝、黄帝,我们都是一个家族里的人。那现在问题来了,这么多人的儿女要是没人去教他们,那我们老祖宗会掉眼泪,没后!这个传统文化,圣贤教育到我们这代就断绝了,中华民族的家道、家风、家学、家业不能再传下去了,这是民族的悲哀。所以我们要做这个小老弟,我们来献身,我们来教他们。因为在现在这个时候能教的、发心出来讲学的人太少,我们选择这个道路。这个就是蕅益大师这里讲的,「求仁得仁,则世间宗嗣又其最小者矣,何足介意。」不能想自己这一个小的、小支流里头有没有后,你要起心动念想到大的主流,想着中华民族。结果我把这个话讲完之后,大家也鼓掌。然后主持人也很会问,他问在座的,在座下面将近都有五百人听课,就问说:你们有儿女的,请举手?不少人举手。有谁愿意把你们的儿女送给锺博士教的,请举手?很多人举手。然后主持人说:锺博士你有后了!
确实,现在真正要救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圣贤教育,需要有立志走圣贤道路的人,这种人确实少之又少。我妈妈鼓励我走这条路,跟我讲,现在要真正帮助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确实不在乎多一个、少一个金融教授,我原来是在大学里教金融的,现在急缺的是圣贤教育以及师资人才。这个事情与其求别人,不如求自己。所以如果有人再问我这个问题,就是像子贡问的「怨乎?」,你的心里会不会有懊恼?你有没有后,你有没有自己个人的考虑了?怨乎?那我就会用孔子这些话给他回答,「求仁而得仁,又何怨?」,真的无怨无悔。
江谦先生他有一段补注也非常的好,他讲「得仁谓得其本然之性德,性德竖穷横遍,一切具足,而亦一切非有,何有于得,何有于失,何有于生,而又何怨乎。子贡闻之,而知夫子不为卫君计较于得失生之间也。求仁即是敦行孝弟,论夷齐而自知卫君应尽之分。善哉子贡之妙问,而夫子之妙答也。」江先生他这里讲「得仁」,求仁而得仁,得仁是什么?是得本然之性德,这个性是自性。自性人皆有之,本自具足,每一个人都不缺,圣人不缺,凡人也不缺。只是圣人性德没有障碍,他流露出来。凡人就不行了,凡人有障碍,性德不能流露,这就不能得仁了。
障碍是什么?障碍就是我们自己的自私自利、贪瞋痴慢的烦恼,把本然的性德全部给封闭住了,不起作用。「性德竖穷横遍」,竖穷是讲时间,竖穷三际,三际是指过去、现在、未来;横遍是指空间,横遍十方。「一切具足」,一切是指宇宙万物,统统都具有性德。为什么?因为一切宇宙万物都是自性所生,当然它是跟自性是一不是二,具足了性德。性德要讲起来太多了,所谓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染不净,不一不异等等。这里又讲「而亦一切非有」,一切非有是讲什么?一切万物不是实有,所以叫妙有,就是假有。眼前任何境界就如同作梦一样,《 金刚经 》里讲到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宇宙就像你的梦境一样。梦境,大家都有作梦的经验。你在作梦的时候,请问这梦境是真有,还是假有?你不能说它是没有的,它是真有,可是真有又是假的,它不是真的,作梦,哪是真的!所以真的,实际上是讲它的本体,当体即空,梦境,不是真的,只是你这一念变现出来的,你那个作梦的心变现的。因为你那作梦的心念念在相续,所以产生了梦境这种幻觉,念念相续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宇宙,但是它又是假的。真空又是妙有,假有,叫一切非有。
「何有于得,何有于失」,你真明白这个道理了,知道眼前都是幻境,都是假的,就无所谓得失了。你在作梦的时候,你梦里得到了金银珠宝,真得了吗?没有。失去了几百万,真失了?没有。哪有得?哪有失?都是作梦,没有得也没有失。就像古代小说里面讲的「黄粱梦」,一个秀才准备赶考,生活很清苦,煮着黄粱,黄粱就是小米,煮小米粥,一个道长坐在旁边。他煮着粥,火生起来了,自己在旁边打了个盹。一打盹就梦到自己考了功名,当了状元,得到高官厚禄,几十年官运亨通,跟他有仇的也报仇了,跟他有恩的也报恩了,最后这梦醒了,几十年在梦中过去了。一醒来一看,锅里的那个小米粥还没煮熟。你看那时间很短,我们煮小米粥是二十分钟就能煮熟了,他那打个盹也就是十来分钟,你看梦中过了几十年了。他在梦中得到了荣华富贵,请问他真得了吗?一觉醒来梦中荣华富贵就没了,没了也不能说真失掉,因为本来就没有,何所谓得,何所谓失,那个得失心就是我们有妄念,抽象的妄念不是真实的。在《百法明门论》里面讲,这属于不相应行法。不相应就是抽象,它不是真有,是妄念的作用,所以要把得失放下。现在有钱、有福报,多为众生做好事。纵然一下丢掉了,也无所谓,本来就没有得失。所以伯夷、叔齐他们至少得到这个境界了,他们知道万法皆空,这才叫立。立就是他能够证得了智慧,知道万法皆空。在佛法里面,属于小乘阿罗汉的境界,他没有得失心,把国家让出去好像没有让一样,无得亦无失。
「何有于生,而又何怨乎」,生都是假的,人本来没有生。说生说是我们这个肉体,肉体是个臭皮囊而已,哪里是真的?不是我,就好像我们的一件衣服,用了几十年,用旧了要把它脱掉,换一个新的身体。真正的我是自性,那是真正的自己,那没有生,不生不灭。真正看破了,知道身体不是我,老实说连灵魂都不是我。你把灵魂认为是我,你还有我相,我相就有人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具足了,那你就有生,你就离不开生轮回,那个什么?完全是虚妄的一个妄念。真正的我是什么?整个宇宙是我,心性是我。而这个肉体就好像宇宙万物一样它有生有灭,如同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你不要在意。你不在意,又何怨乎?生和你都不怨了,没有什么,这个怨是讲没什么懊恼的、没什么遗憾的、没什么在意的,所以你才能了解为什么孔老夫子讲「朝闻道,夕可矣」。这个道是你真正明白道理了,把这个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了,那就没有了,夕可矣!生都没有了,那你说这个肉体就让它,花开花落,花落了还会开,在什么意,又何怨乎?而自己已经是不生不灭了,你这入道了。
伯夷、叔齐有这个境界了,当然夫子就更有这个境界了。所以「子贡闻之」,子贡听了夫子这一段话,他真正也有所悟了,会听的人他也入境界。要是不会听,那种个善根也好,他知道了「夫子不为卫君计较于得生之间也」,你明白这个道理,夫子他不会帮助卫君。为什么?这也是教化,行不言之教,教化世人什么?不要计较得失,也不要计较生。人没有得失了,争个什么?你争来的你也没真得到,都是假的,何必要争?自然就不争了。知道生命本没有生,本来是不生不灭的,那你又害怕什么?你对生都没有畏惧,更不会有计较,这一生就是求仁的境界,成圣成贤。
所以「求仁即是敦行孝弟」,孝悌是为仁之本。所以力行孝悌,那就是求仁。这里讲「论夷齐而自知卫君应尽之分」,夷齐是伯夷、叔齐。子贡以伯夷、叔齐来问孔子,当然是问伯夷、叔齐,实际上是要去了解夫子对卫君的看法,对这种现在的事态的一种决定。夫子他的回答,他也是就这个所问而给他所答,答在问处,可是圣贤的心境都显露无疑。当时孔子是身在卫国,当然不好直接评议卫君。虽然卫君做得不如法,但是孔子存心厚道,在他这个国度里,这是属于臣子的身分,不评论君上,这是真正的厚道。正如孔子在另一章《论语》里面讲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对于父亲的过错,我们不张扬,我们给他隐含着。但是旁敲侧击点出来之后,这是教育弟子,同时也是启发国君,启发那个当事人,让他了解卫君这是应尽的本分。尽什么本分?孝悌这是本分。父子相争,这是没有孝悌,就没有仁义了。
藉这个事借古喻今,用古代的例子教化今天的世人,他这一讲,我们细细一读,我们都得利益。你看看夫子言语之妙,子贡和夫子这一唱一答,把这个大道理给我们都披露出来了。所以「善哉子贡之妙问,而夫子之妙答也」。江谦先生赞叹,他看出味道了。子贡非常会问,问得很巧妙,夫子也答得巧妙,这师生之间一唱一和都是在教育,让我们受教育,这叫师资道合。正如释迦牟尼佛和当年他的弟子们常常是问答,你看问得最多的阿难,阿难尊者多闻第一,他常常会问问题。这一问往往问出大法来,这是妙问妙答,这我们需要学习!这做学生的不懂问,老师没有这个缘,他也没办法把这个大道理阐发出来,所以要善问。这个问不光是为自己,是为大众,这点我们大家都要学习。我们有时候跟着恩师出去的时候,一看这个情况,看看大家会存在什么疑虑,会代大家来问,代众生请法,这就是你的妙问,你这是慈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