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以今用-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1.关于总揽全局的诗句
2.关于控制的的成语
3.《荀子》儒效篇第八(2)
关于总揽全局的诗句
1.胸怀大局的名言诗句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后感
时代的列车驶入20世纪的尽头,21世纪的脚步声已渐渐迫近,那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1世纪绝不是“到长江中流击水的人”的时代了,“造反有理”也可能一去不复返,21世纪也不是人们大声自由喧哗的世纪,更不是人人能够民主、自由的时代,它可能的是一片混乱,因为现在的官场已经腐败得不能再腐败了。
那位建了几十所别墅的北京市长并没有判处刑,而一些小贪污则纷纷走上了断头台。如今人民的公仆中很难找出不搜刮民脂民膏的,当此处民愤很大时,一张调令到另一方新土地重新开始,人民的卫士不再讲理,他们更坚信“强大即真理”。所以君如果吃不起电棍、拳头的花,劝君千万别进那阎王殿。
鲁迅用寄希望于来世,我呢?惟能寄希望于苍天,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古今中外描写战争的诗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是红军两万五千里战略转移和向抗日战场大进军的光辉写照和热情颂歌。
它生动地描写了长征那艰险壮阔的场面,深入地刻画了红军不怕困难的心理状态,集中地表现了红军那英雄豪迈的气概。《长征》作为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结合的杰出典范,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
表达了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长征》诗句亦非有此胸怀而不能出此语这就是的艺术风格,这就是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3.形容全局的成语顾全大局
gù quán dà jú
[释义] 顾全:顾及;使不受损害;大局:全盘或整体;多指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切言论、行动都要从全局出发;不使受到损害。
[用法] 多指照顾国家、民族、政党、组织的根本利益。一般作分句。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我们要坚持真理;~。
[英译]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whole
以一持万
yǐ yī chí wàn
[释义] 持:把握。形容抓住关键,可以控制全局。
[语出] 先秦·荀况《荀子·儒效》:“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近义] 纲举目张、提纲挈领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同提纲挈领
4.胸怀大局的名言诗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后感 时代的列车驶入20世纪的尽头,21世纪的脚步声已渐渐迫近,那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1世纪绝不是“到长江中流击水的人”的时代了,“造反有理”也可能一去不复返,21世纪也不是人们大声自由喧哗的世纪,更不是人人能够民主、自由的时代,它可能的是一片混乱,因为现在的官场已经腐败得不能再腐败了。
那位建了几十所别墅的北京市长并没有判处刑,而一些小贪污则纷纷走上了断头台。如今人民的公仆中很难找出不搜刮民脂民膏的,当此处民愤很大时,一张调令到另一方新土地重新开始,人民的卫士不再讲理,他们更坚信“强大即真理”。
所以君如果吃不起电棍、拳头的花,劝君千万别进那阎王殿。 鲁迅用寄希望于来世,我呢?惟能寄希望于苍天,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关于控制的的成语
按纳不住 按纳:克制。指激动、愤怒等感情无法抑制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8卷:“不想遇着许仙,春心荡漾,按纳不住,一时冒犯天条。”
按捺不下 按捺:抑制,忍耐。无法抑制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3卷:“舜美身心按捺不下,急忙关闭房门,径往夜来相遇之处。”
按捺不住 按捺:压抑,忍耐。心里急燥,克制不住。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水镇雷峰塔》:“不想遇着许宣……按捺不住,一时冒范天条。”
闭口捕舌 犹言甕中捉鳖。比喻敌方已被控制,无法逃脱。
出处:《晋书·张玄靓传》:“旋谓基曰:‘綝击其东,我等绝其西,不六旬,天下可定,斯闭口捕舌也。’”
不能自已 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出处:唐·卢照邻《寄裴舍人书》:“慨然而咏‘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因泣下交颐,不能自已。”
不由自主 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一回:“我也不很记得了,但觉自己身子不由自主,倒象有什么人,拉拉扯扯,要我才好。”
长辔远驭 用长缰绳远远地驾驭拉车的马。比喻远距离操纵,控制另外的人或物。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是以归略文统,宜宏大体,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然后拓衢路,置关键,长辔远驭,从容按节。”
楚界汉河 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
寸辖制轮 比喻控制事物的关键虽小而极重要。辖,固定车轮与车轴位置,插入轴端孔穴的销钉。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故事得其要,虽小成绩,譬寸辖制轮,尺枢运关也。”
抵背扼喉 抵:按住;扼:掐住。按住脊背,掐住咽喉。比喻控制要害之地。
出处:唐太宗李世民《赐诏》:“抵背扼喉,塞其归路。”
独立自主 多指国家或政党维护主权,不受别人的控制或支配。
出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无论处于怎样复杂、严重、惨苦和环境,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的是~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
扼喉抚背 抚:按,捺。掐住咽喉,按住脊背。比喻控制敌方的要害,使其丧失反抗的能力。
出处:隋·卢思道《为北齐檄陈文》:“巨舰高舻,顺流东指江都、寿春之域;扼喉抚背之兵,飞龙赤马,绝水南越。”
扼襟控咽 比喻据守险要之地。
出处:宋·周邦彦《汴都赋》:“扼襟控咽,屏藩表里,名城池为金汤,役诸侯为奴隶。”
扼亢拊背 扼:用力掐着。亢:通“吭”,喉咙。拊:击,拍击。掐住喉咙,捺住背脊。比喻控制要害,制敌于命。同“扼吭拊背”、“扼肮拊背”。
扼吭拊背 扼:用力掐着;吭:咽喉;拊:拍击。掐着喉咙,捺住脊背。比喻控制要害,制敌命。
出处:《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扼其吭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
分而治之 ①分别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
出处:清·俞樾《群经平议·周官二》“巫马下士二人医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是亦不自医也。”
拊背扼喉 掐着喉咙,捺住脊背。比喻控制要害,制敌命。
出处:《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扼其吭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
拊背扼吭 吭,喉咙。按住脊背,拤住咽喉。比喻控制要害。
出处:语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按,亢,同“吭”。
拊背搤吭 按住脊背,拤住咽喉。比喻控制要害。亢,同“吭”。
出处:语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股掌之上 在大腿和手掌上面。比喻在操纵、控制的范围之内。
出处:《国语·吴语》:“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
关门打狗 比喻将对方控制在自己势力范围内,然后进行有效打击。
后发制人 发:发动;制:控制,制服。等对方先动手,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制服对方。
出处:《荀子·议兵》:“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据高临下 凭借高处俯控低处,指凭仗优势地位足以控制别人。
出处:清·郑观应《盛世危言·边防一》:“盖有土垒,则据高临下,敌必不克骤攻。”
讫情尽意 指尽量满足自己的情感和心意,不加控制。
情不自禁 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出处:南朝梁·刘遵《七夕穿针》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情不自已 犹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忍俊不禁 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指忍不住要发笑。
出处:唐·赵璘《因话录》卷五:“柜初成,周戎时为吏部郎中,大书其上,戏作考词状:‘当有千有万,忍俊不禁,考上下。’”
受制于人 制:控制。被别人控制。
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脱缰之马 比喻脱离羁绊的人或失去了控制的事物。
席卷八荒 席卷:像卷席子一样把东西卷起;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形容力量强大,控制整个天下。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席卷天下 形容力量强大,控制了全国。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喜不自胜 胜:能承受。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小生去时,承夫人亲自饯行,喜不自胜。”
先发制人 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出处:《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心不由主 为情感所激动,指神智不能由自己控制。
出处:宋·无名氏《张协状元·张协贫女团圆》:“张协本意无心娶你,在穷途身自不由己。况天寒举目又无亲,乱与伊家相娶。”
心猿意马 心意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
出处:汉·魏伯阳《参同契》注:“心猿不定,意马四驰。”唐·许浑《题杜居士》诗:“机尽心猿伏,神闲意马行。”
欣喜若狂 欣喜:快乐;若:好象;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出处: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护军女》:“少年得其应答,惊喜若狂。”
养鹰飏去 比喻怀有野心的人不易控制,当其得意之时就不再为主人所用。
出处:语出《后汉书·吕布传》:“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饱则飏去。”
以一持万 持:把握。形容抓住关键,可以控制全局。
出处:《荀子·儒效》:“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以夷治夷 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出处:《明史·张祐传》:“以夷治夷,可不烦兵而下。”
意马心猿 形容心思不定,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
出处:汉·魏伯阳《参同契》注:“心猿不定,意马四驰。”唐·许浑《题杜居士》诗:“机尽心猿伏,神闲意马行。”
欲扬先抑 要发扬、放开,先控制、压抑。
《荀子》儒效篇第八(2)
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後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衣冠行伪已同於世俗矣,然而不知恶;其言议谈说已无异於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别;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揜其口,则扬扬如也;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其上客,亿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法後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作;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
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後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釐,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
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畏,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而师法者,所得乎积,非所受乎性。性不足以独立而治。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於神明,参於天地矣。
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後得,为之而後成,积之而後高,尽之而後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斲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故人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纵情性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为君子则常安荣矣,为小人则常危辱矣。凡人莫不欲安荣而恶危辱,故唯君子为能得其所好,小人则日徼其所恶。诗曰:「维此良人,弗求弗迪;唯彼忍心,是顾是复。民之贪乱,宁为荼毒。」此之谓也。
人论:志不免於曲私,而冀人之以己为公也;行不免於污漫,而冀人之以己为脩也;甚愚陋沟瞀,而冀人之以己为知也:是众人也。志忍私,然後能公;行忍情性,然後能脩;知而好问,然後能才;公脩而才,可谓小儒矣。志安公,行安脩,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人伦尽矣。
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道有一隆。言政治之求,不下於安存;言志意之求,不下於士;言道德之求,不二後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後王谓之不雅。高之下之,小之巨之,不外是矣。是君子之所以骋志意於坛宇宫廷也。故诸侯问政,不及安存,则不告也。匹夫问学,不及为士,则不教也。百家之说,不及後王,则不听也。夫是之谓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