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

3.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4.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不像样不正派?

《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的意思-放避邪侈

《孟子》中的经典名句有很多,举例如下:

一、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所谓“有得便有失,有失也有得。”凡事不能求全,要想面面俱到,结果只会面面俱失。人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就要有所不为,要想成就一件事,就要舍弃一些东西。

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没有人喜欢小人,而不尊敬君子。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一个凡事以道义为最高原则的人,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一个自私自利、不讲道义的人,一定是很少有人帮助他。

三、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人有了固定的产业,固定的收入,才能有稳定不变的思想;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不稳定,心就很难定得下来。如果心定不下来,就容易作奸犯科,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出来。

四、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世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很容易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所以总是自以为是,喜欢教导别人。

五、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句话体现了孟子的气魄和勇气。为了道义,为了真理,即使前面有千万人阻挡,我也会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

(1)①这就使百姓连维持生命都恐怕来不及,哪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

②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2)孟子主张让百姓有固定的产业,丰衣足食是社会稳定,讲求礼义的基础。(意对即可)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一一对应如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亡;此惟救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业,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们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事情的,因此,后代没有流传下来,我也没曾听说过。如果一定要我说,我就说说用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齐宣王问道:“有什么样的道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

孟子说:“用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方法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的。”

齐宣王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牛从堂下走过,您看到了问:“牵着牛上哪儿去?’那牵牛的人回答说:‘要把它杀了祭钟。’王说:‘放了它吧!我不忍看它那哆嗦可怜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而把它送进屠宰场。’那人便说:‘那么,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只羊换它。’——不知有这回事吗?”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这种好心满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王是吝啬,我早就知道你是于心不忍。”

齐宣王说:“对呀!的确有这样误解我的百姓。齐国虽然小,我怎么吝惜一头牛?我就是不忍看它那种哆嗦可怜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而把它送进屠宰场,所以拿羊换它。”

孟子说:“您莫怪百姓以为您吝惜。羊小牛大,用小的换下大的来,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王若可怜牛无罪而被送进屠宰场,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什么想法呢?我的确不是吝惜财物才用羊换牛。您这么一说,百姓说我吝惜财物是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种不忍之心,正是仁爱,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便不忍心看见它们去;听到它们的声音,便不忍吃它们的肉。因此,君子远远地离开厨房。”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上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这话好像说的就是您。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反过来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了。您老人家这么一说,对于我的心来讲,豁然明亮了。我这种心情合于王道,又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假若有人向您报告说:“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却拿不动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能够看清秋天鸟的细毛,却看不见一车子柴火,你相信这种话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达到禽兽身上,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用力气;一车柴火看不见,是因为不用眼力;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因为您不肯施恩。所以您不用王道统一天下,只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宣王说:“不肯做和不能做在现象上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跳过渤海,对别人说:‘这个我不能。’这是真的不能。给老年人弯腰作揖,对人说:‘这个我不能。’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您不用王道统一天下,不是属于用胳膊挟着泰山跳过北海一类的;您不用王道统一天下,是属于给老年人弯腰作揖一类的。

“尊敬我家里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老人;爱护我家里的子女,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子女。一切政治措施都这样进行,要统一天下就象在手里运转东西那样容易了。《诗经》上说:‘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就是说把这样好心扩大到其他方面就行了。”

“所以说把恩惠由近及远地推广开去,便能够安定天下;不这样,甚至无法保护妻子儿女。古代的圣贤之所以大大地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诀窍,只是善于推行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达到禽兽身上,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这是为什么呢?”

“称一称,然后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这样,人的心更是如此。请您考虑一下吧!”

“难道您想调动军队,使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怨仇,然后心里才痛快吗?”

齐宣王说:“不。我为什么这样做才痛快呢?我之所以这样做,是要求满足我的最大欲望啊!”

孟子说:“王的最大欲望是什么呢?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为了肥美的食品不够吃的吗?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的吗?或者为了艳丽的彩色不够看吗?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伺侯的人不够使唤吗?这些,您手下的人员都能尽量供应满足,难道您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

孟子说:“那么王的最大欲望可以知道了。您是想扩张土地,使秦楚都来称臣朝见,统治中国,同时安抚四周的外族。不过,以您这样的做法,来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就象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齐宣王说:“竟然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严重呢。爬到树上捉鱼,虽得不到鱼,却没有后患。以您这样的做法来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如果尽力去做,不但达不到目的,以后必定有灾难。”

齐宣王说:“这是为什么?您可以说说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设邹国人和楚国人打仗,您以为哪一个国家会打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打胜。”

孟子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国不可以和大国为敌,人口少的国家不可以和人口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和强国为敌。中国的土地,千里见方那样大的共有九处,齐国土地总起来,只有九分之一。以九分之一的力量想征服九分之八,这和邹国跟楚国为敌,有什么不同呢?王还是从根本着手吧!

“现在您如果发布政令施行仁德,会使天下的士大夫都想到齐国的朝廷上做官,农民都想到齐国田地里耕种,商人都想到齐国的市场上做买卖,来往旅客都想通过齐国的道路,天下痛恨本国君主的人,都想到您这里来控诉。能做到这样,谁能抵挡得住呢?”

齐宣王说:“我头脑昏乱,不能进一步领会你说的这些道理。希望您帮助我达到目的,明明白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只有士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人,假若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便也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如果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加以刑罚,这等于陷害人民。哪有仁德的君主执政,却做出陷害人民的事呢?”

“所以贤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必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然后再引导他们走善良的正道,人民自然易于听从。”

“今天吧,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够赡养父母,下不能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艰难困苦,坏年成只有饿。这样每个人只想活命都怕来不及,哪有闲工夫学习礼仪呢?”

“王如果要行仁政,何不从根本上着手呢?每家给五亩地的住宅,四周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可以穿上丝绵袄了。鸡、猪、狗这些家畜,要及时地饲养繁殖,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以有肉吃了。一家一户的百亩耕地,不要耽误他们耕种的时间,八口的人家,可以吃饱了。”

“办好各级学校教育,反复地讲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至于背扛着、头顶着物件走路了。老年人都穿上丝绵袄,吃上肉,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那是决不会有的事。”

作品赏析

此文洋洋洒洒,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针对齐宣王自恃国力强大,欲“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雄心,及时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肯定保民的重要,又通过比喻,指出齐宣王不保民是不为,而非不能。而宣王之所以不保民而王,不推恩于百姓,他是想以力图霸。而以力图霸一定失败,只有发政施仁,才能胜利。

接着,孟子从下面正面提出“制民之产”和“驱而善之”两项保民措施,并指出,实行了这两项措施,则“不王者,未之有也。”整个交谈中,孟子如舟师掌舵,中流自如,随意所之。而结构上又紧扣一个中心:依据齐宣王的不忍之心,说服他行仁政,以王天下。全篇以小问题引出大道理,由远及近,步步推论,比喻生动,说理透彻,多用排比,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充沛气势。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不像样不正派?

比喻不正派的成语

不三不四 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版》第七回:“这伙人权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

放辟邪侈 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指肆意作恶。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改邪归正 邪:不正当、不正派;归:回到。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一回:“将军弃邪归正,与宋某等同替国家出力,朝廷自当重用。”

什么成语的意思是:一般形容人不正派,不规

品(pǐn)行(xínɡ)不(bù)端(ān)

释义:指人的品德不高尚,行为举止不正派。

品行,是指人的行为品德;不端,指不正经,不正直、端庄。

例句:这人~,让人看不顺眼。

范进中举词语 (1)不像样或不正派是什么词语 (2)连连答应是什么词语

(2)唯唯喏喏

行踪不像样,不正派不不规范或不成体统的四字词语

这样的成语可以使用:

行为不端

鬼鬼祟祟

偷鸡摸狗

跳梁小丑

不正派或不像样子的含有三四的成语

不三不四

颠三倒四

比喻不正派是什么成语

不三不四 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

有哪些比喻“不正派”的成语

1.成语: 不三不四

拼音: bù sān bù sì

解释: 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

举例造句: 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2.成语: 不伦不类

拼音: bù lún bù lèi

解释: 不伦:不同类。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没有道理。

出处: 明·吴炳《疗炉羹·絮影》:“眼中人不伦不类,阱中人不伶不俐。”

举例造句: 王夫人听了,早知道来意了。又见他说的不伦不类,也不便不理他。

3.成语: 非驴非马

拼音: fēi lǘ fēi mǎ

解释: 不是驴也不是马。比喻不伦不类,什么也不象。

出处: 《汉书·西域传下》:“驴非驴,马非马,若龟兹王,所谓骡也。”

举例造句: 屈以巡按使兼总司令,布告中外,非驴非马,惊骇万分。

4.成语: 放辟邪侈

拼音: fàng pì xié chǐ

解释: 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指肆意作恶。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举例造句: 然而民不知义,复迫困穷,放辟邪侈而入于罪者,非陛下陷之乎?

5.成语: 旁门左道

拼音: páng mén zuǒ dào

解释: 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借指不正派的学术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出处: 《礼记·王制》:“执左道以乱政,杀。”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四回:“左道旁门乱似麻,只因昏主起波查。”

举例造句: 但所谓“洞主,岛主”,只不过是一批既不属任何门派、又不隶什么帮会的旁门左道之士。

指用人不忠厚,不正派的成语

左道旁门 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妖由专人兴 不正常事物属是由于人自己不严肃、不正派引起的。

心术不正 指人用心不忠厚,不正派。

邪不压正 不正当的、不正派的压不倒正当的、正派的事物。

旁门左道 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借指不正派的学术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放辟邪侈 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指肆意作恶。

不三不四 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

偷鸡摸狗 指偷窃的行为。也指不正经的勾当。

鸡鸣狗盗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狗彘不食 连狗猪都不吃他的肉。形容其人的品行极端恶劣

狗彘不若 连猪狗都不如。形容品行卑劣到连猪狗都不如的程度。

形容正派的成语

正气凛然 正气:刚正之气。凛然:可敬畏的样子。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

正正气气 正派。内出处容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八:“[程朝奉]虽是缠得熟分了,那陈氏也自正正气气,一时也勾搭不上。”

方正不阿 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谀,诌媚。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光明正大 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光明磊落 磊落:心地光明坦白。胸怀坦白,正大光明。

持正不阿 持守公正正派,不迎合阿谀。

形容人不正派的词语

不三不四 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版传》第七回:“权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

放辟邪侈 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指肆意作恶。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改邪归正 邪:不正当、不正派;归:回到。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一回:“将军弃邪归正,与宋某等同替国家出力,朝廷自当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