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攀龙托凤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2.1,谁知道像“孺子可教”这样老师夸奖学生的文言文?2,古时候老师是怎么说上课和下课的

3.欲罢不能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4.举出有关孔子的典故

攀龙托凤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行不贰过的历史典故有哪些-行不贰过的历史典故

编号 5014 成语 攀龙托凤 注音 ㄆㄢ ㄌㄨㄥˊ ㄊㄨㄛ ㄈㄥˋ 汉语拼音 pān lóng tuō fèng 释义 义参「攀龙附凤」。

见「攀龙附凤」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攀龙附凤」之典源,提供参考。

汉.扬雄《法言.渊骞》或问:「渊、骞1>之徒恶2>乎在?」曰:「寝3>。」

或曰:「渊、骞曷不寝?」曰:「攀龙鳞,附凤翼4>,巽以扬之5>,勃勃6>乎其不可及也。

如其寝!如其寝!」〔注解〕(1)渊、骞:渊指颜回(西元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

天资明睿,贫而好学,于弟子中最贤,孔子称其「不迁怒,不贰过」。

后世称为「复圣」,列于孔门德行科。

骞指闵子骞(西元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

孔子弟子,以孝友闻,和颜渊以德行并称。

(2)恶:音ㄨ,同「乌」。

如何、怎么,表示反问的语气。

(3)寝:藏也,湮没不彰。

(4)攀龙鳞,附凤翼:比喻攀附孔子之道。

(5)巽以扬之:比喻得孔子盛名之助。

巽,音ㄒㄩㄣˋ,易经八卦之一,基本卦象为风,此处指风。

(6)勃勃:轻迅的样子。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攀龙附凤」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汉代扬雄《法言.渊骞》中对颜渊、闵子骞评论道:孔子的再传弟子,现在多已不为人知,那为何颜渊、闵子骞却不然呢?因为他们依附着孔子,有如「攀龙鳞,附凤翼」,乘风而上,勃勃升腾,其他人都无法跟上。

因为得到孔子的盛名之助而让世人能够认识他们,不至于湮没无闻。

后来「攀龙附凤」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的「攀龙鳞,附凤翼」演变而出,本比喻依仗有声望的人,后多用来比喻巴结权贵,以求晋升。

书证 01.《梁书.卷四三.文学列传上.钟嵘》引南朝梁.钟嵘〈诗评序〉:「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攀龙附凤

1,谁知道像“孺子可教”这样老师夸奖学生的文言文?2,古时候老师是怎么说上课和下课的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罢不能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1533 成语 欲罢不能 注音 ㄩˋ ㄅㄚˋ ㄅㄨˋ ㄋㄥˊ 汉语拼音 yù bà bù néng 释义 想要停止却做不到。

语出《论语.子罕》。

「循循善诱」 典源 《论语.子罕》颜渊1>喟然2>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3>,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解〕(1)颜渊:西元前521?前490,名回,字子渊,春秋鲁人。

孔子弟子。

天资明睿,贫而好学,于弟子中最贤,孔子称其「不迁怒,不贰过」。

后世称为「复圣」,列于孔门德行科。

亦作「颜子渊」、「颜回」。

(2)喟然:叹息、叹气的样子。

喟,音ㄎㄨㄟˋ。

(3)循循然善诱人:指循序渐进的引诱教导别人。

见「循循善诱」。

典故说明 孔子的学生颜渊有一次赞美孔子说:「老师给我的感觉,是我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心钻研他的道理,越觉得深。

常常觉得自己已有一点了解了,好像来到了老师的跟前,忽然间却又觉得落后了一大截。

虽然老师的道理是如此地高深,不可捉摸,但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又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规矩,让我们越学越有心得,想停止都不可能。

当我觉得已经用尽所有心力,好像可以独立研究了,但是想再往前迈进,却又不知从何着手了。」

颜渊是孔门弟子中,最被孔子看重的一位,他所说的「欲罢不能」,是一种来自内在的学习渴盼,让自己无法停止。

后来演变成为一句成语,泛指想要停止却做不到。

书证 01.《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

(源)02.汉.王褒〈四子讲德论〉:「进者乐其条畅,怠者欲罢不能。」

03.三国魏.陈琳〈答东阿王笺〉:「载懽载笑,欲罢不能。」

04.《魏书.卷二八.李琰之列传》:「吾所以好读书,不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

05.《隋书.卷七二.孝义列传.薛濬》:「赖奉先人贻厥之训,获禀母氏圣善之规,负笈裹粮,不惮艰远,从师就业,欲罢不能。」

06.《旧唐书.卷一六○.刘禹锡列传》:「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

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07.《朱子语类.卷一二.学六.持守》:「须是教义理心重于物欲,如秤令有低昂,即见得义理自端的,自有欲罢不能之意,其于物欲,自无暇及之矣。」

08.《金史.卷一二七.隐逸列传.辛愿》:「乃聚书环堵中读之,至《书.伊训》、《诗.河广》,颇若有所省,欲罢不能,因更致力焉。」

09.《元史.卷一六八.陈祐列传》:「若谓业已如此,欲罢不能,亦当虑其关系之大,审详成败,算定而行。」

10.《隋唐演义》第三一回:「独诧天公使有才之女,生在一时,令荒*之主,志乱心迷,每事令人欲罢不能。」

11.《镜花缘》第一二回:「幸而官事了结,……设或命运坎坷,从中别生枝节,拖延日久,虽要将就了事,欲罢不能,家道由此而衰,事业因此而废。」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想要停止却做不到。

使用类别用在「无法停止」的表述上。

例  句<01>做研究工作时,欲罢不能是常有的事。

<02>我看这局棋杀得难分难解,双方欲罢不能。

<03>萧邦小夜曲真是太美了,令人一听再听,欲罢不能。

<04>在进行研究工作时,研究者往往都会有欲罢不能的感觉。

<05>这本小说实在太好看了,让我欲罢不能,只好一口气看完。

<06>这部电视剧很叫座,应观众要求一直加戏,看来是欲罢不能了。

<07>这件事都已进行一半了,真是欲罢不能,只好设法把它给完成。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举出有关孔子的典故

语及典故有:

祸起萧墙,曾点气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活到老学到老,犯上作乱,巧言令色,慎终追远,礼之用、和为贵,三十而立,温故知新,君子不器,知之为知之,是可忍孰不可忍,君子之争,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尽善尽美,一贯之道,去鲁人,朽木不可雕,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耻下问,三思而行,不迁怒、不贰过,文质彬彬,敬鬼神而远之,述而不作,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求仁得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生而知之,人之将、其言也善,任重道远,而后已,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功亏一篑,苗而不秀,岁寒后凋,用舍行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韦编三绝,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克己复礼,四海之内皆兄弟,民无信不立,成人之美,察言观色,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付之阙如,名不正则言不顺,手足无措,一言兴邦,欲速则不达,言必信、行必果,斗筲之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和而不同,狂狷,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下学上达,老而不,君子固穷,杀身成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郑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言不及义,不以人废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君子谋道不谋食,当仁不让,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血气方刚,性相近也、习相远,兴观群怨,色厉内荏,道听途说,患得患失,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矫枉过正,乐天知命,居易俟命

参考: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不耻下问

解释: 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四海之内皆兄弟

出处《论语·颜渊》

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 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

释义“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故事孔子的弟子司马牛,有一次向孔于请教怎样做君子。孔子 对他说: “君子不忧愁,不害怕。” 司马牛不懂这话的意思,问道: “不忧愁,不害怕,就叫做君子了吗?” 孔子说:“君子经常反省自己;所以内心毫无愧疚,还有什么可 忧愁、可害怕的呢?” 司马牛告辞孔子后,见到了他的师兄子夏。他忧愁他说: “人家都有兄弟,多快乐呀,唯独我没有。” 子夏听了安慰他说: “我听说过:“一个人与生,要听从命运的安排,富贵则是由天 来安排的。’君子对工作谨慎认真,不出差错;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 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