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蜉蝣撼大树的解释

2.蜉蝣撼大树的意思?

3.什么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蜉蝣撼大树的解释

蜉蝣撼树-蜉蝣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蜉蝣撼大树的解释

比喻 自不量力。 明 刘昌 《县笥琐探·恃才傲物》 :“ 汤 家公 子( 汤胤勣 )喜夸诩,好似蜉蝣撼大树。” 郭沫若 《我的童年》 第三篇七:“吃醉了酒骂人,这在我本来是一种恶德。 但是 你被骂的 丁 先生 也应该 内省 一下……假使你内省不疚,那小孩子的醉态就像蜉蝣撼大树,何损于你的 泰山 北斗呢?”

词语分解

蜉蝣的解释 亦作“ 蜉蝤 ”。.虫名。幼虫 生活 在水中,成虫褐 绿色 ,有四翅,生存期极短。《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羽, 衣裳 楚楚。” 毛 传:“蜉蝣,渠略也,朝生夕。”《汉书·王褒传》:“蟋蟀俟秋唫,蜉蝤出以阴。 大树的解释 指 东汉 冯异 。《旧五代史·世袭传一·李茂贞》:“但御军整众,都无 纪律 ,当食则造庖厨,往往席地而坐,内外持管钥者,亦呼为司空太保,与夫 细柳 、 大树 之威名,盖相远矣。” 参见 “ 大树 将军 ”。

蜉蝣撼大树的意思?

意思: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

出处:出自于《前赤壁赋》。

创作背景:《前赤壁赋》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散文。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曾巩, 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佑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为人宽大如海”。

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什么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蜉蝣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出自唐·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意思是如同蚂蚁企图去撼动大树,可笑他们也不估量一下自己的力量。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借助于比喻的艺术手法将李杜的文章比作参天大树,诽谤李杜的小人比作蚂蚁,表达了对李杜二人的维护、崇敬之情。

诗人这样写那些妄图诋毁李白杜甫的轻薄后生“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从中可以看出那些轻薄者的不自量力。设喻贴切,形象生动,后世提炼为成语,早已家喻户晓了。

创作背景

唐朝时期,李白、杜甫刚去世不久,就有人对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妄加诋毁,韩愈对此很不满意,就写给好友《调张籍》一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得到张籍的赞同。

此诗是“论诗”之作,在本诗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比喻等表现手法,在塑造李白、杜甫及其诗歌的艺术形象的同时,也塑造出作者本人及其诗歌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诗歌的一些精到的见解,这正是本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