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太去甚的去太是什么意思_去甚去泰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26 0
  1. 去字有什么成语
  2. _去的词语_去的词语是什么
  3.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4. 去日的网络解释去日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5. 泰甚的读音泰甚的读音是什么
  6. “庙号”中的“高”“太”“世”“成”“圣”“肃”是什么意思?

太甚的词语解释是:太甚tàishèn。(1)太过分;过甚。

太甚的词语解释是:太甚tàishèn。(1)太过分;过甚。拼音是:tàishèn。词性是:副词。结构是:太(独体结构)甚(上下结构)。注音是:ㄊㄞ_ㄕㄣ_。

太甚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去太去甚的去太是什么意思_去甚去泰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太过分。引《庄子·渔父》:“今渔父杖_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汉书·杜钦传》:“众人皆言国家***方进权太甚。”宋梅尧臣《许发运待制见过夜话》诗:“制财犹制兵,太甚则生乱。”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先生致知之_,莫亦泄天机太甚否?”

二、国语词典

非常过分。

三、网络解释

太甚词目太甚读音tàishèn释义太过分;过甚。出处《庄子·渔父》:“今渔父杖_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汉书·杜钦传》:“众人皆言国家***方进权太甚。”示例宋·梅尧臣《许发运待制见过夜话》诗:“制财犹制兵,太甚则生乱。”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先生致知之说,莫亦泄天机太甚否?”

关于太甚的近义词

太过过度

关于太甚的反义词

恰好

关于太甚的诗词

《雨后·去秋旱太甚》《第二关其中风烈太甚不少息》《春晚书怀·百舌喜太甚》

关于太甚的诗句

谗人太甚自言旱太甚自尘何太甚

关于太甚的成语

粉饰太平泰山太水太公钓鱼文致太平太平无事天下太平去太去甚相煎太急太上皇恩甚怨生

关于太甚的词语

欺人太甚相煎太急不求甚解文致太平歌舞太平逼人太甚太上皇泰山太水粉饰太平恩甚怨生

关于太甚的造句

1、郑彩使劲把匣子摔到地上,大叫道“你们:不要欺人太甚!”。

2、你三番五次地为难我,实在是欺人太甚了。

3、可去看向宫本保时,却见他神色怡然,对那日本人不利的处境,浑不在意,周行不禁闹起了意气,暗道“哼!日本人欺人太甚!料定我不敢将你们怎么样吗?”。

4、那种欺人太甚的态度,是可忍,孰不可忍。

5、如此诱导人们低眉顺眼当顺民,可谓欺人太甚!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太甚的详细信息

去字有什么成语

黄霸, 字次公, 是淮阳郡阳夏县人,身为豪杰而役使乡里人迁徙到云陵。黄霸年轻时学习法律, 喜欢做官, 汉武帝末年以待诏的身份因纳钱有功被赏给官职, 授官侍郎谒者, 因兄弟有罪受牵连被弹劾免官。以后又纳谷沈黎郡, 被授官担任左冯翊二百石卒史。因为黄霸是交纳钱财才担任官职的, 所以不让他担任高职, 而让他管理郡国钱粮的出入之数。其簿册清楚没有侵隐, 因廉洁被称赞, 被察举而升任河东均输长, 又因廉洁被推举担任河南太守丞。黄霸善于观察, 思维敏捷, 又通晓法律, 温和善良又能谦让, 足智多谋, 善于驾驭众人。黄霸担任守丞时, 处事及议论都符合法律, 适合人心, 太守非常信任他, 吏民都爱戴尊敬他。自汉武帝末年, 施法严厉苛刻。汉昭帝即位, 年幼, 大将军霍光秉政, 大臣争权, 上官桀与燕王筹谋叛乱, 霍光在诛杀他们之后, 就遵循汉武帝时的法度, 用刑罚严厉约束属下, 因此平庸无能的官吏都崇尚严酷的刑罚, 认为这是才能, 而黄霸却只用宽厚温和的政策进行治理而出名。正碰上汉宣帝即位, 汉宣帝在民间时深受小吏之苦, 听说黄霸执法公平, 即位后征召黄霸让他担任廷尉正, 多次决断疑难官司, 廷尉称赞黄霸公平。守丞相长史, 与公卿聚会议于朝廷之中, 知道长信宫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犯了大不敬, 黄霸讨好他, 不检举弹劾, 皇上将他们俩都委付给廷尉, 囚禁在牢狱之中, 应当处死。黄霸于是在狱中跟随夏侯胜学习《尚书》, 又过了一个冬天, 总共三年才被释放出来, 这些都记载在《夏侯胜传》里。夏侯胜出狱后, 重新担任谏大夫, 让左冯翊宋畴推荐黄霸为有德行的人。夏侯胜又在皇上面前口头推荐, 皇上于是提拔黄霸担任扬州刺史。三年后, 汉宣帝下诏说:“诏令御史: 以德行最优的扬州刺史黄霸担任颍川太守, 官俸与二千石等同, 在位赐车盖, 特许其一个人车盖高一丈, 另乘主簿车, 把橘红色的油涂在轼前的屏泥上, 以昭明他有德行。”当时皇上注意国家治理, 多次颁发恩泽诏书, 但官吏没有让百姓都知道。黄霸为太守挑选品行好的官吏, 分别宣布诏令, 让百姓都知道皇上的好意。命驿馆、乡里治所都喂养鸡猪, 以便赡养鳏寡贫弱的人。然后制订教令, 设置父老、师帅、伍长, 颁行于民间, 勉励他们做好事防止奸邪之徒, 以及致力农桑, 节俭增财, 种植树木、喂养牲畜, 不喂养吃谷的马匹。细小之事, 起初极为繁多, 但黄霸凭自己的精力极力推行它。黄霸见到吏民, 从与他们的谈话之间探求, 询问其他隐私, 以作参考。黄霸曾想有所考察, 于是挑选了年长廉洁的属吏并派他巡视,告诫他不要泄露出去。这一属吏出去后, 不敢在驿站停留, 在道旁进食时, 乌鸦迅速抓取了他所要吃的肉。有个准备到郡府谈论事情的人刚好看见了, 黄霸与这人谈到了这件事。过了两天这个属吏回来拜见黄霸, 黄霸看见他后欢迎并慰劳他, 说:“ 非常辛苦! 在路旁进食却被乌鸦把肉叼走。”这个属吏大惊, 认为黄霸全部知道他的行踪, 黄霸所询问的,这一属吏连极小的事情都不敢隐瞒。鳏寡孤独有死了而无法埋葬的, 乡部用信告诉黄霸, 黄霸全都为其分别加以处理,某地的大树木可做棺材, 某亭的猪子可用来祭祀, 下吏前去验看后发现一切都如黄霸所说。他记事的能力之强达到这种地步, 吏民不知道他用的什么方法, 都称赞他神明。因此, 奸邪之徒离去到了别的郡国, 盗贼一天比一天减少。黄霸尽力实行教化, 若有不从的, 然后才使用刑罚, 从不轻易替代损伤长吏。许县丞年老, 犯耳聋病, 督邮将此事告诉黄霸并想赶走他, 黄霸说:“ 许县丞是一名廉洁的官吏, 虽然年老, 但还能拜起送迎, 即使很聋, 又有什么妨碍呢? 姑且好好地帮助他, 不要使贤能人失去志向。”有的人询问他的缘由, 黄霸回答说:“ 多次变换长吏, 欢送旧官迎接新官的费用和奸滑小吏乘交接之际弃匿簿书来**公物, 公私所耗费用很多, 这些都应当由百姓拿出, 所更换的新官又不一定贤能,有的不如以前的官吏, 只是增加混乱。大凡治理之道, 不能太苛求吧。”

_去的词语_去的词语是什么

问题一:带有“来”“去”两个字的成语有哪些? 转来转去,飞来飞去,游来游去,跑来跑去,跳来跳去,走来走去。

问题二:到字开头的成语“到”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到此为止,到处碰壁

问题三:一个去字疯狂成语是什么 『包含有“去”字的成语』

“去”字开头的成语:(共17则) [q] 去暗投明 去本就末 去本趋末 去粗取精 去故就新 去故纳新 去就之分 去末归本 去食存信 去甚去泰 去天尺五 去太去甚 去泰去甚 去伪存真 去危就安 去邪归正 去住两难

第二个字是“去”的成语:(共23则) [c] 春去秋来 [f] 覆去翻来 [g] 归去来兮 [h] 何去何从 [l] 龙去鼎湖 来去分明 临去秋波 来去无踪 [m] 暮去朝来 马去马归 [n] 南去北来 [p] 否去泰来 [r] 人去楼空 [s] 死去活来 送去迎来 [t] 汤去三面 [x] 相去几何 心去难留 相去无几 相去悬殊 [y] 一去不复返 雁去鱼来 [z] 贼去关门

第三个字是“去”的成语:(共35则) [b] 拔葵去织 不知去向 [c] 除残去秽 [d] 登高去梯 大事去矣 [g] 刮骨去毒 [j] 捐残去杀 解黏去缚 [k]刳形去皮 [l] 来鸿去燕 来龙去脉 来情去意 来因去果 来迎去送 来踪去迹 来踪去路 [q]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迁善去恶 去甚去泰 去太去甚 去泰去甚 掐头去尾 [s] 胜残去杀 逝将去汝 上楼去梯 [w] 恶不去善 [y]以骨去蚁 以火去蛾 遗名去利 以肉去蚁 以杀去杀 遗形去貌 以刑去刑 以战去战 [z] 斩头去尾

“去”字结尾的成语:(共39则) [b] 把臂徐去 不如归去 [c] 陈言务去 [d]鼎成龙去 鼎湖龙去 大江东去 颠来播去 颠来簸去 颠来倒去 东来西去 大势已去 [f] 番来覆去 翻来覆去 返来复去 浮来暂去 拂袖而去 [g]挂冠归去 挂冠求去 [h] 呼来喝去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麾之即去 [j] 绝裾而去 绝裙而去 [l] 来回来去 恋栈不去 [m] 眉来眼去 [p] 破壁飞去 [r] 人来客去 [s] 说来说去 丝来线去 [t] 汤里来,水里去 投传而去 [w] 无可奈何花落去 [x] 效死勿去 [y] 扬长而去 一来二去 言来语去 养鹰r去 [z]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去”字在其他位置的成语:(共2则) [d] 带着铃铛去做贼 [l] 来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

问题四:开头是去字的成语 去开头的成语:

去暗投明

去本就末

去本趋末

去粗取精

去恶务尽

去而之他

去故就新

去故纳新

去害兴利

去就之分

去就之际

去末归本

去逆效顺

去其糟粕,存其精华

去日苦多

去如黄鹤

去杀胜残

去甚去泰

去食存信

去顺效逆

去太去甚

去泰去甚

去梯之言

去题万里

去天尺五

去头去尾

去危就安

去伪存真

去芜存菁

去芜存精

去邪归正

去住两难

点击上述成语显示详细解释、典故等内容,简略示例如下:

成语:去暗投明

拼音:qù àn tóu míng

简拼:qatm

解释:脱离黑暗势力,走向光明的道路。

问题五:(文)字上面去掉一点是什么字?又是什么成语? 文不加点

wén bù jiā diǎn

注释

形容文章写得极快。

出处

汉朝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辍,文不加点。”

近义词

一气呵成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英文翻译

never blot a line in writing

问题六:带上字成语有哪些 上上下下、

甚嚣尘上、

燕巢幕上、

凌上虐下、

火上添油、

上了贼船、

七上八下、

青霄直上、

上陵下替、

发上冲冠、

谄上骄下、

谄上抑下、

饮犊上流、

竿头直上、

白日上升、

敬上接下、

腥闻在上、

天上麒麟、

丰上杀下、

上兵伐谋、

巴高望上、

蹇人上天、

上下有等、

益上损下

问题七:带去字的成语中哪个是表示离开的 拂袖而去

fú xiù ér qù

注释

形容生了气,一甩袖子就走了。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子敬_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指袖而去。”

举例

我是愿意人对我反抗,不合则~。(鲁迅《两地书?一三五》)

近义词

扬长而去

反义词

歇后语

谜语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扬长而去

yáng cháng ér qù

注释

在模大样地径自走了。

出处

举例

他没把话说完,就骑上车~。

近义词

拂袖而去、不欢而散

反义词

不期而遇

歇后语

庄稼老汉背木锨

谜语

护短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

问题八:一个方块上有三个到字是什么成语 面面俱到miàn miàn jù dào

[释义] 俱:都。各方面都照顾到。也指虽然各方面都照顾到;但重点不突出;很一般化。

[语出]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他八股做得精通;自然办起事来亦就面面俱到了。”

[辨形] 俱;不能写作“具”。

[近义] 包罗万象

[反义] 顾此失彼

[用法] 有时含贬义;有时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四平八稳”;都有“做事全面”的意思。但~偏重在“周到”;“四平八稳”侧重于做事稳妥。

[例句] 做事情应~;仔细周全。

[英译] well considered in every aspect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_去的词语有:胜残去杀,登高去梯,番来覆去。

_去的词语有:番来覆去,否去泰来,挂冠求去。2:结构是、_(左下包围结构)去(上下结构)。3:拼音是、jìnqù。

_去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从外面到里面去。用在动词后,表示到里面去。

二、国语词典

从外面进到里面。如:「你先进去,我在外面等他。」词语翻译英语togoin法语entrer,insérer

三、网络解释

进去进去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从外面到里面去。

关于_去的近义词

出来

关于_去的成语

大江东去去甚去泰挂冠求去胜残去杀登高去梯去太去甚去泰去甚番来覆去否去泰来除残去秽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_去的详细信息

去日的网络解释去日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德行》

原文: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箸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箸膝前。于时太史奏:“***东行。”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不失雍熙之轨焉。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闇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

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言!”

王安丰遭艰,至性过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浚冲必不免灭性之讥。”

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

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疋布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

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

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已,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祖光禄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王平北闻其佳名,以两婢饷之,因取为中郎。有人戏之者曰:“奴价倍婢。”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羖之皮邪?”

周镇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时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王曰:“胡威之清,何以过此!”即启用为吴兴郡。

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既过江,取一妾,甚宠爱。历年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言行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

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并当箱箧。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开。

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辄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达知称,又与先人至交,不宜说之。”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箸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刘尹在郡,临终绵惙,闻阁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祀!”外请杀车中牛祭神。真长答曰:“丘之祷久矣,勿复为烦。”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晋简文为抚军时,所坐床上尘不听拂,见鼠行迹,视以为佳。有参军见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杀之,抚军意色不说,门下起弹。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

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巾军)邪?”范笑而受之。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闲,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初桓南郡、杨广共说殷荆州,宜夺殷觊南蛮以自树。觊亦即晓其旨,尝因行散,率尔去下舍,便不复还。内外无预知者,意色萧然,远同斗生之无愠。时论以此多之。

王仆射在江州,为殷、桓所逐,奔窜豫章,存亡未测。王绥在都,既忧戚在貌,居处饮食,每事有降。时人谓为试守孝子。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孔仆射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烈宗山陵。孔时为太常,形素羸瘦,著重服,竟日涕泗流涟,见者以为真孝子。

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及思至,宾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韩康伯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每闻二吴之哭,辄为凄恻。语康伯曰:“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康伯亦甚相知。韩后果为吏部尚书。大吴不免哀制,小吴遂大贵达。?

译文:

陈仲举的言论和行为是读书人的准则,是世人的模范。他初次做官,就有志刷新国家政治。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郡,就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进官署视事。”陈仲举说:“周武王刚战胜殷,就表彰商容,当时连休息也顾不上。我尊敬贤人,不先进官署,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周子居常说:“我过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庸俗贪婪的想法就又滋长起来了!”

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访袁奉高,见面一会儿就走了;去拜访黄叔度,却留宿一两天。别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叔度好比万顷的湖泊那样宽阔、深邃,不可能澄清,也不可能搅浑,他的气量又深又广,是很难测量的呀!”

李元礼风度出众,品性端庄,自视甚高,他要把在全国推行儒家礼教、辨明是非看成自己的责任。后辈读书人有能得到他教诲的,都自以为登上了龙门。

李元礼曾经赞叹荀淑和钟皓两人说:“荀君识见高明,人们很难超过他;钟君有最美好的德行,却是可以学习的。”

太丘县县长陈皇去拜访朗陵侯相荀淑,因为家贫、俭朴,没有仆役侍候,就让长子元方驾车送他,少子季方拿着手杖跟在车后。孙子长文年纪还小,就坐在车上。到了荀家,荀淑让叔慈迎接客人,让慈明劝酒,其馀六个儿子管上菜。孙子文若也还小,就坐在荀淑膝上。这时候太史启奏朝廷说:“有***往东去了。”

有位客人问陈季方:“令尊太丘长有哪些功勋和品德,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季方说:“我父亲好比生长在泰山一角的桂树;上有万丈高峰,下有深不可测的深渊;上受雨露浇灌,下受深泉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有没有功德啊!”

陈元方的儿子陈长文,有杰出的才能,他和陈季方的儿子陈孝先各自论述自己父亲的事业和品德,两人争执不下,便去问祖父太丘长陈寔。陈寔说:“元方很难当哥哥,季方也很难当弟弟。”

荀巨伯到远处探望朋友的病,正好碰上外族强盗攻打郡城,朋友对巨怕说:“我这下活不成了,您可以走了!”巨伯说:“我远道来看您,您却叫我走;损害道义来求活命,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干的事吗!”强盗进了郡城,对巨伯说:“大军到了,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样的男子汉,竟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扔下他,宁愿我自己代朋友去死。”强盗听了互相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有道义的国家!”于是就把军队撤回去了,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华歆对待子弟很严肃,虽然是在家里,礼仪也像在朝廷上那样庄敬严肃。陈元方兄弟却是尽量实行和睦友爱的办法。但是两个家庭内部,都没有失掉和睦安乐的治家准则。

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不理会,举锄锄去,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王朗常常在识见和气度方面推崇华歆。华歆曾经在蜡祭那天把子侄聚到一起宴饮,王朗也学他的做法。有人向张华说到这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都是学些表面的东西,因此距离华歆越来越远。”

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王朗说:“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为的这一点呀。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便仍旧带着并帮助他。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非常小心。他家有一棵李树,结的李子特别好,后母一直派他看管着。有时风雨忽然来临,王祥就抱着树哭泣。有一次,王祥在另一张床上睡觉,后母亲自去暗杀他;正好碰上王祥起夜出去了,只砍着空被子。王祥回来后,知道后母为这事遗憾不止,便跪在后母面前请求处死自己。后母因此受到感动而醒悟过来,从此就当亲生儿子那样爱他。

晋文王称赞阮嗣宗是最谨慎的,每逢和他谈话,他的言辞都很奥妙深远,未曾评论过别人的短长。

王戎说:“和嵇康相处二十年,未曾看见过他有喜怒的表情。”

王戎和和峤同时丧母,都因为尽孝得到赞扬。王戎骨瘦如柴,和峤哀痛哭泣,礼仪周到。晋武帝对刘仲雄说道:“你经常去探望王戎、和峤吗?听说和峤过于悲痛,超出了礼法常规,真令人担忧。”仲雄说:“和峤虽然礼仪周到,精神状态没有受到损伤;王戎虽然礼仪不周,可是伤心过度,伤了身体,骨瘦如柴。臣认为和峤是生孝,王戎是死孝。陛下不应为和峤担扰,而应该为王戎担忧。”

梁王和赵王是皇帝的近亲,贵极一时。中书令裴楷请求他们两个封国每年拨出赋税钱几百万来周济皇亲国戚中那些贫穷的人。有人指责他说:“为什么向人讨钱来做好事?”裴楷说:“破费有馀的来补助欠缺的,这是天理。”

王戎说:“太保处在正始年代,不属于擅长清谈的那一类人。等到和他谈论起来,原来义理清新深远。他不以能言见称,恐怕是崇高的德行掩盖了他的善谈吧!”

安丰侯王濬冲在服丧期间,哀毁之情超过一般人。中书令裴楷去吊唁后,说道:“如果一次极度的悲哀真能伤害人的身体,那么濬冲一定免不了会被指责为不要命。”

王戎的父亲王浑,很有名望,官职做到凉州刺史。王浑死后,他在各州郡做官时的随从和旧部下,怀念他的恩惠,相继凑了几百万钱送给王戎做丧葬费,王戎一概不收。

刘道真原来是个罚服劳役的罪犯,扶风王司马骏用五百匹布来替他赎罪;不久又任用他做从事中郎。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值得称颂的事。

王平子、胡毋彦国等人都以放荡不羁为旷达,有时还有人赤身露体。乐广笑着说:“名教中自有令人快意的境地,为什么偏要这样做呢!”

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里人叹道: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

顾荣在洛阳的时候,一次应邀赴宴,发现上菜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情,就把自己那一份让给了他。同座的人都笑话顾荣,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呢!”后来遇上战乱过江避难,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便问他为什么这样,原来就是得到烤肉的那个人。

光禄大夫祖纳少年时死了父亲,家境贫寒,他生性最孝顺,经常亲自给母亲做饭。平北将军王义听到他的好名声,就把两个婢女送给他,并任用他做中郎。有人跟他开玩笑说:“奴仆的身价比婢女多一倍。”祖纳说:“百里奚又何尝比五张羊皮轻贱呢!”

周镇从临川郡解任坐船回到京都,还来不及上岸,船停在青溪渚。丞相王导去看望他。当时正是夏天,突然下起暴雨来,船很狭窄,而且雨漏得厉害,几乎没有可坐的地方。王导说:“胡威的清廉,哪里能超过这种情况呢!”立刻起用他做吴兴郡太守。

当初邓攸躲避永嘉之乱,逃难江南,在半路上扔下了自己的儿子,保全了弟弟的儿子。过江以后,娶了一个妾,非常宠爱。一年以后,询问她的身世,她便详细诉说自己是北方人,遭逢战乱,逃难来的;回忆起父母的姓名,原来她竟是邓攸的外甥女。邓攸一向德行高洁,事业有成就,言谈举止都没有污点,听了这件事,伤心悔恨了一辈子,从此便不再娶妾。

王长豫为人谨慎和顺,侍奉父母神色愉悦,克尽孝道。丞相王导看见长豫就高兴,看见敬豫就生气。长豫和王导谈话,总是以谨慎细密为本。王导要去尚书省,临走,长豫总是送他上车。长豫常常替母亲曹夫人收拾箱笼衣物。长豫死后,王导到尚书省去,上车后,一路哭到官署门口;曹夫人收拾箱笼,一直把长豫收拾过的封好,不忍心再打开。

散骑常侍桓彝听到有人谈论竺法深,就说:“此公素来有名望,而且受到前辈贤达的赏识、赞扬,又和先父是最好的朋友,不该谈论他。”

庾亮驾车的马中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告诉他,叫他把马卖掉。庾亮说:“卖它,必定有买主,那就还要害那个买主,怎么可以因为对自己不利就转嫁给别人呢!从前孙叔敖打死两头蛇,以保护后面来的人,这件事是古时候人们乐于称道的。我学习他,不也是很旷达的吗!”

光禄大夫阮裕在剡县的时候,曾经有过一辆很好的车,不管谁向他借车,没有不借的。有个人要葬母亲,心想借车,可是不敢开口。阮裕后来听说这件事,叹息说:“我有车,可是让别人不敢借,还要车子做什么呢!”就把车子烧了。

谢奕做判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就拿醇酒罚他喝,以至醉得很厉害,却还不停罚。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道:“你要把他放走吗?”于是就把那个老人打发走了。

太傅谢安非常敬重褚季野,曾经称颂说:“褚季野虽然口里不说,可是心里明白是非,正像一年四季的气象那样,样样都有。”

丹阳尹刘真长在任内,临终奄奄一息之时,听见供神佛的阁下正在击鼓、舞蹈,举行祭祀,就神色严肃地说:“不得滥行祭祀!”属员请求杀掉驾车的牛来祭神,刘真长回答说:“我早就祷告过了,不要再做烦扰人的事!”

晋简文帝还在任抚军将军的时候,他坐床上的灰尘不让擦去,见到老鼠在上面走过的脚印,认为很好看。有个参军看见老鼠白天走出来,就拿手板把老鼠打死,抚军为这很不高兴。他的门客站起来批评,劝告他说:“老鼠给打死了,尚且不能忘怀;现在又为了一只老鼠去损伤人,恐怕不行吧?”

谢安的夫人教导儿子时,追问太傅谢安:“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子?”谢安回答说:“我经常以自身言行教导儿子。”

晋简文帝还在任抚军将军的时候,他坐床上的灰尘不让擦去,见到老鼠在上面走过的脚印,认为很好看。有个参军看见老鼠白天走出来,就拿手板把老鼠打死,抚军为这很不高兴。他的门客站起来批评,劝告他说:“老鼠给打死了,尚且不能忘怀;现在又为了一只老鼠去损伤人,恐怕不行吧?”

范宣八岁那年,有一次在后园挖菜,无意中伤了手指。就大哭起来。别人问道:“很痛吗?”他回答说:“不是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因此才哭呢。”范宣品行高洁,为人清廉俭省,有一次。豫章太守韩康伯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肯收下;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这样一路减半,终于减至一匹,他到底还是不肯接受。后来韩康伯邀范宣一起坐车,在车上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一个人难道可以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范宣才笑着把绢收下了。

王子敬病重,请道家主持上表文祷告,本人应该坦白过错,道家问子敬一向有什么异常和过错。子敬说:“想不起有别的事,只记得和郗家离过婚。”

殷仲堪就注荆州刺史以后,正遇上水灾歉收,吃饭通常只用五碗盘,除外没有其他荤菜;饭粒掉在盘里或坐席上,马上捡起来吃了。这样做,虽然是想给大家做个好榜样,也是因为他的本性质朴。他常常告诫子侄们说:“不要因为我担任一个州的长官,就认为我把平素的生活习惯抛弃了,现在我的这种习惯并没有变。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怎么能做了官就丢掉做人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我的话!”

当初,南郡公桓玄和杨广一起去劝说荆州刺史殷仲堪,认为他应该夺取殷觊主管的南蛮地区来建立自己的权力。殷觊也马上明白了他们的意图。一次趁着行散,随随便便地离开了家,便不再回来,里里外外没有人事先知道。他神态悠闲,和古时候的楚国令尹子文一样没有怨恨。当时的舆论界就因为这事赞扬他。

仆射王愉任江州刺史时,被殷仲堪、桓玄起兵驱逐,逃亡到了豫章,生死未知。他的儿子王绥在京都,听到消息,便面容优愁,起居饮食,每一事都有所降低。当时的人把他称为试守孝子。

南郡公桓玄打败荆州刺史殷仲堪以后,逮捕了殷仲堪的将佐十来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里面。桓玄向来待企生很好,当他打算杀掉一些人的时候,先派人去告诉企生说:“如果向我认罪,一定免你一死。”企生回答说:“我是殷荆州的官吏,现在荆州逃亡,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向桓公谢罪!”绑赴刑场以后,桓玄又差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企生答道:“过去晋文王杀了嵇康,可是他儿子嵇绍却做了晋室的忠臣;因此我想请桓公留下我一个弟弟来奉养老母亲。”桓玄也就按他的要求饶恕了他弟弟。桓玄原先曾经送给罗企生母亲胡氏一领羔皮袍子;这时胡氏在豫章,当企生被害的消息传来时,当天就把那领皮袍子烧了。

王恭从会稽回来后,王大去看望他。看见他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子,便对王恭说:“你从东边回来,自然会有这种东西,可以拿一张给我。”王恭没有说什么。王大走后,王恭就拿起所坐的那张竹席送给王大。自己既没有多余的竹席,就坐在草席子上。后来王大听说这件事,很吃惊,对王恭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多余的,所以问你要呢,”王恭回答说:“你不了解我,我为人处世,没有多余的东西。”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应。

仆射孔安国任晋孝武帝的侍中,幸福地得到孝武帝的恩宠礼遇。孝武帝死,当时孔安国任太常,他的身体一向瘦弱,穿着重孝服,一天到晚眼泪鼻涕不断,看见他的人都认为他是真正的孝子。

吴道助和吴附子兄弟俩住在丹阳郡官署的后面。遇上母亲童夫人逝世,他们在早晚哭吊以及思念深切、宾客来吊唁时,都顿足号哭,哀恸欲绝,过路的人也因此落泪。当时韩康伯任丹阳尹,母亲殷氏住在郡府中,每逢听到吴家兄弟俩的哭声,总是深为哀伤。她对康伯说:“你如果做了选官,应该妥善照顾这两个人。”韩康伯也和他们结成知己。后来韩康伯果然出任吏部尚书。这时大吴已经死了,小吴终于做了大官,非常显贵。

泰甚的读音泰甚的读音是什么

去日的网络解释是:去日去日,读音为qùrì,名词,指过去的日子。

去日的网络解释是:去日去日,读音为qùrì,名词,指过去的日子。注音是:ㄑㄨ_ㄖ_。拼音是:qùrì。结构是:去(上下结构)日(独体结构)。

去日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去日qùrì。(1)指过去的日子。

二、引证解释

⒈已过去的岁月。引三国魏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高启《忆昨行寄吴中诸故人》:“去日已去不可止,来日方来犹可喜。”《花月痕》第二回:“去日苦多来日少,春风凄_子规声。”

三、国语词典

已逝去的岁月。

关于去日的诗词

《三绝句·榆叶晚风愁去日》《对酒戏作·去日奔轮不啻过》《鹧鸪天·去日清霜菊满丛》

关于去日的诗句

来日苦少去日多去去日千里去日已去不可止

关于去日的成语

日日夜夜大江东去去泰去甚日甚一日胜残去杀去太去甚日复一日去甚去泰日慎一日旦日日夕

关于去日的词语

胜残去杀大江东去

关于去日的造句

1、志燮今天出发去日本大阪,将出席明天由日本环球影城举办的“苏志燮展”开幕仪式。

2、青春是人们最美妙的季节,然而它又是何等短暂,当你撕去日历上的一页,便会预感到青春的花朵凋落了。珍惜青春!青年节快乐!

3、如果是外贸的箱包批发,***坛和雅宝路附近看一看。

4、真是一文钱逼死英雄汉啊!不管了,现在最主要的是找人问问是什么年份了?如果时间还早的话,可以慢慢挣去日本的路费了。

5、那个东洋赤佬还鼓动袁朴生去日本教授壶艺呢。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去日的详细信息

“庙号”中的“高”“太”“世”“成”“圣”“肃”是什么意思?

泰甚的读音是:tàishèn。

泰甚的拼音是:tàishèn。结构是:泰(上下结构)甚(上下结构)。注音是:ㄊㄞ_ㄕㄣ_。

泰甚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太甚,过甚。

二、引证解释

⒈太甚,过甚。引《汉书·循吏传·黄霸》:“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罔极泰甚,古今同途。”姚华《曲海一勺·述旨》:“古俗浑朴,简略泰甚,踵事增华,乃益趋繁。”

三、网络解释

泰甚泰甚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tàishèn,意思是太甚,过甚。

关于泰甚的诗句

治道去泰甚泰甚心方兆

关于泰甚的成语

辞旨甚切去太去甚去甚去泰莫此为甚去泰去甚过甚其辞恩甚怨生

关于泰甚的词语

不求甚解故甚其词欺人太甚莫此为甚甚嚣尘上过甚其辞逼人太甚恩甚怨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泰甚的详细信息

可谓最原始的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

高祖

这个庙号通常给开国皇帝,比如刘邦,隋文帝杨坚

比如李渊、比如杨坚等,特别是刘邦,称呼为汉高祖,但是,庙号又作太祖,为什么呢?其实,只要看过《汉书详解》一书就知道内里了,书中介绍说:“盖邦配天地,是为高祖,而尊号加之于上,虽昭穆之太祖庙,此亦高祖之庙也。”换言之,就是刘邦既是汉高祖,也是汉太祖,太祖之于高祖同义。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连儿皇帝石敬瑭这样的也得配高祖庙,显得有点滑稽了。而且,这期间是高祖庙号大盛的季节,像刘知远等死后一律是高祖,连割据一隅的箿尔小国创建者也频频使用高祖的荣誉。当然,庙号本身就是***自己的买卖,和大小以及疆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高宗

历史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谥法为高宗的一般都是王朝中衰的制造者,要么就是阴险毒辣的代名词,比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清高宗,宋高宗的庙号代表的则是功过参半,他建南宋于江南使得当时的局势并没有进入南北朝那样的乱世中是他的功,但却***借秦桧之手除去了岳飞等功高震主的抗金武将则是他的过,不过自从绍兴和议之后南宋的经济一度超越了北宋的繁华时期。这段时期也叫“绍兴中兴”。清高宗弘历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统治者,他开创了乾隆盛世。但是他过于奢靡,且好大喜功大兴文字狱,他留给嘉庆的则是一个千疮百孔,奢靡成风的国家。所以嘉庆才给他上的高宗庙号。也是功过参半。北周高宗宇文赟,为人荒*无道。他在位期间滥杀亲族忠良,所以这个庙号到他这里就成了他为人歹毒的代称。(唐高宗和北魏高宗文成帝是个例外,其实他应该是世宗才对)汉朝的高宗汉元帝昏聩不堪,是其父汉宣帝预言的灵验的实际证明,南齐的高宗齐明帝上台除了大杀高武子孙以外,没做过什么像样的事情,连史书都说他唯嗜杀戮。

太祖

这是自从宋辽

明太祖朱元璋

以后开始大规模使用的开国皇帝的庙号,虽然此之前皇帝开国立功也曾配以此号,但没有后来那样的规模。其中南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庙号太祖,而又不是开国皇帝,引人议论。

太宗

这是仅次于太祖的所谓昭穆制度最为重要的环节。历史上谥号

唐太宗

太宗的从汉太宗算起,总计大小十余几,北魏明元帝、南朝的宋明帝、梁简文帝、唐太宗、宋太宗、辽太宗、金太宗、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了个别的如宋明帝、梁简文帝不能有所作为之外,其他的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开创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称得上千古一帝了。

世祖

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启下的人物的特定庙号,也有作为开基者的,例如三国的曹丕和西晋的司马炎、蒙元的忽必烈等都是世祖的庙号。大抵上因为他们都不是王朝的建立者。刘秀是汉世祖,此后,北魏的世祖太武帝、南朝宋孝武帝、南齐武帝、北齐武成帝、元世祖、清世祖等基本都是这样的由来。

世宗

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说

明世宗

就是统绪自此开始,自此开世的意思,汉武帝刘彻死后就是庙号世宗,而汉家的统绪也是从汉武帝开始发生新的转移,我们都知道汉景帝本来是准备传位给长子刘荣的,只是因为馆陶长公主的离间,才使得一个普通的胶东王得以继承大位。接下来的晋世宗司马师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司马昭活着的时候经常说:天下是景王(指的是司马师)的天下,我之后此座就是桃符的(指的是自己的幼子司马攸)。可见,没有司马师,西晋还不可能完成司马懿的遗志的。西晋之后五胡十六国,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的世宗是宣武帝元恪,这个人是使得孝文帝改革功亏一篑的重要人物,也是北魏中衰的始作俑者,但是,他本来也是没有什么可能成为太子的,只是原来的太子元恂死于非命,才让他捡了便宜。唐朝因为要避讳李世民的名字,所以,也没有世宗(世祖是有的,是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渊称帝后追封父亲李昞为唐世祖,因为是先辈,所以无需避讳李世民),宋朝延袭了唐朝,所以,也没有世宗。不过,宋朝要是严格上说,宋英宗应该是宋朝的世宗,因为从他开始真宗一系断绝,帝系从真宗一系转为商王赵元份以下的子孙。就南宋来说,孝宗也是世宗的规格,因为从他开始太宗一系重新转为太祖一系,更为重要。明世宗和清世宗,大家想来都很熟悉了,也就不多说了,原因大抵同上。另外周世宗柴荣的故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故而不赘。金世宗、辽世宗也都是类似的意思,辽世宗是辽国帝系重新回到东丹王耶律倍一脉上来的关键人物,而金世宗则是自太祖以来帝系回到宗辅一系的关键人物。

成宗

南唐成宗李超

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

清成宗爱新觉罗多尔衮

成祖

明成祖朱棣

圣祖

唐圣祖李耳

大长和国圣祖郑买嗣

北宋圣祖赵玄朗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肃祖

晋明帝司马绍

北魏文穆帝元勰

武周肃祖武克己

后梁肃祖朱黯

后晋肃祖石彬

辽肃祖耶律耨里思

肃宗

汉章帝刘炟

北魏孝明帝元诩

北齐孝昭帝高演

唐肃宗李亨

金肃宗完颜颇剌淑

[miào hào]

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论定的功用。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