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席不正,席不正不坐反映了什么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7-04 0
  1. 有关孔子或老子的"食"的话
  2. 孔子的日常行止有什么特点?
  3. 论语第十篇篇原文及翻译

正确的来说应该是“食不语,寝不言。”意思是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出自《论语·乡党》,《论语·乡党》是《论语》的一篇,共27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部分原文如下:

孔子说席不正,席不正不坐反映了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 也。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译文:

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扩展资料

“食不语寝不言?”,是我国的一句老话,老话虽老,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因为,创设安静、温馨、舒适的进餐和就寝环境,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健康发展,使人际交往等方面有所提高。

语”这个字是辩难、争辩的意思。食不语这句话回归到原文语境,孔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宴会时不要争论、不要辩难。

寝不言的言,自言自语的意思。人何时会自言自语?放不下的时候。孔子的观点是要放下,不管遇到怎样的问题,该睡觉的时候要睡觉,但能真正做到却很难。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论语·乡党

有关孔子或老子的"食"的话

原文10.1孔子于乡党,恂(xūn)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pián)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yín)如也。君在,踧踖(cùjí)如也,与与如也。

译文生活中的孔子,温和恭顺,像不会说话的样子。在宗庙里朝廷之上很善于言辞,只是言谈谨慎罢了。上朝的时候,与比自己官位低的人交谈,显得温和而又快乐;与比自己官位高的人交谈,就显得正直而恭敬。国君在的时候,就显得很不安,但又仪态适中。

解读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语态、语调、语气都折射着一个人的智慧和涵养。于不同的人交往所体现出来的风度也应该不一样。

原文10.2君召使摈(bīn),色勃如也,足躩(ju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chān)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译文国君召见孔子让他去接待宾客,孔子总是脸色庄重,脚步轻快。向和他一起站立迎接宾客的人作揖,向左向右拱手,衣服随之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向前的时候,就像鸟儿展开翅膀一样。宾客走了之后,他一定向国君回报说:“客人已经走了,不再回来了。”

解读这一章体现的是孔子接待宾客时的容貌、动作和神态。

原文10.3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yù)。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zī)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译文孔子进入宫门的时候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就像没有容身之地。不站在门中间,也不踩着门槛。经过国君的位置时,脸色庄重,脚步轻快,说话的时候好像中气不足的样子。提起衣服的下摆上堂的时候,恭敬谨慎,屏气像不呼吸一样。退出来,走下一级台阶,脸色便舒展了,显出轻松愉快的样子。下完台阶,快步向前走的时候,就像鸟儿展开翅膀那样。回到自己的位置,又是恭敬不安的样子。

解读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在朝中晋拜君王时的动作行为和神态。

原文10.4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入授,勃如战色,足蹜蹜(sù)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dí),愉愉如也。

译文(出使别国的时候)举着圭,恭敬谨慎的样子,就好像举不动。举在上面的时候像作揖,放在下面时像是递给人东西,脸色战战兢兢,脚步细小像是沿着一条线走一样。赠送礼物的时候,满脸和气。以私人身份会见的时候,就很轻松愉快。

解读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在外交礼仪上的行为表现。

原文10.5君子不以绀緅(gàn zōu)饰,红紫不以为亵(xiè)服。当暑,袗絺綌(zhěn xì chī),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译文孔子不用青透红或黑里透红的颜色做衣领的镶边,不用红紫色的布做家居时穿的便服。夏天,穿粗的或细的麻布单衣时,一定穿在内衣的外面。黑色的罩衣配子羔皮衣;白色的罩衣配麑裘衣;**的罩衣配狐裘衣。在家穿的棉皮衣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一定要有睡衣,有一身半长。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垫。服丧期间除外,衣带上没有什么不能佩戴的装饰品。除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外,其他的衣服一定要剪裁掉多余的布。紫羔衣和黑色的帽子都不在吊丧时穿着。大年初一,一定要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见君主。

解读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的穿着服饰。大家不要不注意穿着服饰,这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需要我们学习,服饰是人与人交往中的基本礼仪。

原文10.6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译文斋戒的时候,沐浴前一定要准备好用布做的浴衣。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日常的饮食,迁移卧室。

解读古人重视斋戒,这一章谈的就是斋戒时的注意事项。

原文10.7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吃的粮食舂得越精细越好,鱼和肉不要怕切细了。饭变味,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颜色不好,不吃。味道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合时令的东西,不吃。不是按照正规方法割的肉,不吃。没有适当的调味品,不吃。肉虽然多,但吃的量不能超过米饭。只有酒没有***,但不能喝醉乱性。从小摊上买来的酒和干肉,不吃。不撤掉姜碟,不多吃。

解读这一章记载了孔子对饮食的看法。饮食涉及了健康与养生,所以孔子一贯重视饮食。

原文10.8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译文参加国君祭祀得来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自己家里的祭肉,存放不能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能吃了。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对用于祭祀的肉该如何处理的问题。

原文10.9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不交谈。

解读有人说孔子的这句话说指的是祭祀期间的做法,有一定的道理。这样作为的是体现庄严肃穆。

原文10.10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译文即使吃的是粗饭、菜汤,要吃的时候也要祭一祭,并且祭的时候要表情严肃认真。

解读这里说的是能够吃上粗茶淡饭,也要感谢自然的赐予。

原文10.11席不正,不坐。

译文不是自己该坐的位置,不要坐。

解读这句话仔细琢磨很有意思,很多人认为是席位不端正不坐下。我倒以为说的是赴宴的时候要分清主宾的位置依次落座,不要坐在自己不该坐的位置。古人在宴饮中,很注意长幼的座次区别。我们今天也是这样,都要把做尊贵的位置让给长者或领导来坐,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10.12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译文同本乡人一起宴饮,要等到年长者走后,自己再走。

解读这一章说的还是宴饮时的礼节。体现对长者的尊重,这是年轻人的基本礼节。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注意。

原文10.13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译文乡里人迎神驱鬼,就穿上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解读本章记载乡人驱逐疫鬼的祭祀活动。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记载说,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可说不是活人是死人,祭祖自属大事。

原文10.14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译文托人向在其他地方朋友问候,在送别受托者的时候,一定要一拜再拜。

解读托朋友办事一定要表示谢意,这也是交往和总要注意的事情。

原文10.15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季康子赠送药时,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这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解读这是生活中的小事和细节,我们注意孔子是怎么处理的就可以了。

原文10.16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马圈失火了。孔子上朝回来听说后问:“伤着人了吗?”不问马。

解读这一章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生命的敬重。

原文10.17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译文国君赐给吃的,一定要先摆正席子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要煮熟了供奉祖先。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陪侍君主吃饭,在国君祭祀的时候,自己先替国君尝一尝。

解读这一章讲的是接受赏赐食物时的基本礼节。

原文10.18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译文孔子生病,国君来探视的时候,他头朝东躺着,身上盖着朝服,再把大带子加在礼服上拖垂下来。

解读生病接受领导探望是应该具有的礼节。

原文10.19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国君召见,不等驾好车就先步行走了。

解读这里讲的是臣受君命之礼。

原文10.20入太庙,每事问。

译文孔子进了太庙,什么事都问一问。

解读需要体会与此前出现的同一句话的不同含义。

原文10.21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译文朋友死了,没有人收殓,孔子说:“丧事就由我来办吧。”

解读与朋友交往,不但要善始,也该善终。此外也体现了孔子的大爱精神。

原文10.22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朋友赠送的礼物,即使是车马,只要不是祭肉,接受的时候也不拜。

解读馈赠之礼,重情义不重财物轻薄。

原文10.23寝不尸,居不客。

译文睡觉时不像尸体一样直挺着,平日在家的时候不必像参加祭祀和接待宾客那样严肃庄重。

解读这是孔子认为的坐卧之礼。我以为睡觉也有美感的问题,而平日居家是要放松心灵的时间,无需紧张严肃。

原文10.24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译文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关系很亲密,也一定改变表情,表示哀悼。看见戴着礼帽的官员和盲人,即使很熟悉,也一定要很礼貌。在车上遇到穿丧服的人,一定要微微俯身,手扶着车前的横木。遇见背负国家地图的人,也这样做,有丰盛的菜肴,一定要改变神色,站立起来致谢。遇到疾雷大风,也一定要改变神色。

解读这里讲的是平日行走时路遇他人的礼节。

原文10.25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译文上车时,一定要端正地站好,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里不回头看,不大声说话,不用手指指点点。

解读孔子对乘车有很严格的要求。为的是安全和礼貌。

原文10.26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译文雌雉看到人的脸色变了,就飞向天空,盘旋一会就又停在一处。孔子说:“山上的这些雌雉,很懂得变化呀!”子路向它们拱手,它们就又振振翅膀飞走了。”

解读这一章我以为总括全篇,说的是待人接物、日常生活的礼节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动。

孔子的日常行止有什么特点?

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子主张吃的饭,一定要精白,要者得干净,因要讲究刀功,切得细,烧得可口。食饐而竭,色馁而肉败,不食。

食物经***馊,鱼肉变质,不吃。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食物颜色不好,不吃。气味不好,不吃。火候不足,没有煮熟,不吃。不是时鲜的,也不吃。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的切割也应讲究,最好是不肥不瘦的五花肉,一块一块切得大小适中,***如过肥过瘦,过大过小,都在不吃之列。还有,吃肉须用酱,肉淡而无酱,也不吃。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

吃肉佐饭,要使肉与饭有一个适应的比例。肉太多,饭太少,腻腻的,是肉气胜于饭气了,也不相宜。饮酒怍乐,不可喝醉,醉了往往惹祸,所以要节制,便不至出乱子。

沽酒,巿脯,不食。

巿上买来的酒,多有掺水掺杂质的,买来的孰肉孰菜,往往不清洁卫生,都不能吃。

不撤姜食。

生姜性温,有辣味,能去腥,对身体有益。放姜的食物不能撤去。

不多食。

多食过饱,有碍消化。所以进食要适可而止。

食不语,....席不正不坐。

吃饭的时候不多说话,这可能出于礼貌和修养,也可能让嘴的功能多用于咀嚼和辨味,还可以避免不慎使食物碎粒呛入气管。至于席位的端正,实际上是保证身躯的端正,这同样跟礼仪有关,也跟整个消化弄统的止常运动有关。***如坐得弯腰曲背,或者前俯后仰,当然有失体统,而且对胃部消化也不利。

老子食之干轻之物,梗粮、麦钞、脯誊、枣栗,令息条长,养生之道。

或问:道已· 后几日可得食重物薰菜不?老子曰:道成后百日,欲得为食,以要节少为本。

或问:道欲少食饥云何?老子曰:虽饥气息安靖,食饱者五脏交格,令气难行。

或问:道常道气可绝谷不?老子曰:将欲度世离俗,急当绝之以气息,久久不饥不渴,道之大要。

或问:道欲习精思,不欲绝谷可不?老子曰:食谷满腹,腐污盛粪神不居形,但道不止,久久自不饥。或问:道人生从小至大,以谷自长,何为绝谷乎?老子曰:谷唯生人长大,不欲使人食之至老,老死皆由于谷矣。

或问:道绝谷可得度世不?老子曰:合无者自知,自然不食,但存气炼形,何忧不长存。

或问:道欲绝谷,五藏有微病云何?老子曰:且勿绝谷,节食为之。又百日之后,断谷稻米粥及饵清物。

论语第十篇篇原文及翻译

食不语,寝不言。(《乡党》第十章)(吃饭时不交谈,睡觉以后不说话。)席不正,不坐。(《乡党》第十二章)(坐席摆的不合礼制,不坐。)寝不尸,居不客。(《乡党》第二十四章)(睡觉不像死尸一样直躺着,平日家居不像接待客人一样规矩地坐着而***取随意的姿态。)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乡党》第二十六章)(登车,一定先端正站好,拉着扶手的带子上车。在车中,不东张西望,不大声说话,不指指画画。)齐(斋)必变食,居必迁坐。(《乡党》第七章)(斋戒的时候,一定改变饮食,即不饮酒,不吃荤,居住一定转移地方,即不和妻妾同房。)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第十四章)(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古人创作的音乐达到这样迷人的地步。)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第三十二章)(孔子和别人一同唱歌,听到好的,一定让人再唱一遍,而后他跟着和唱。)音乐是孔子一生中最大的文艺爱好,他会吹笙、弹琴、击磬,能熟练掌握几种乐器,也喜欢声乐,在平常的日子,几乎天天唱歌。在匡地被围攻,在陈、蔡绝粮,他仍然弹琴。

论语第十篇乡党篇

乡党篇

本篇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孔子在家乡时,非常恭顺,好像不太会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和朝廷里,说话明白而流畅,只是说得很谨慎。

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上朝的时候,(孔子)跟下大夫谈话,显得温和而快乐;跟上大夫谈话时,显得正直而恭敬。君主临朝时,他显得恭敬而不安,走起路来却又安祥适度。

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鲁君召孔子去接待使臣宾客,他的面色庄重矜持,步伐轻快。向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向左向右拱手,衣裳随之前后摆动,却显得整齐。快步向前时,好像鸟儿舒展开了翅膀。宾客告退了,他一定向君王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了。”

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孔子走进朝堂的大门,显出小心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进门时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脸色变得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说话的声音低微得像气力不足似的。他提起衣服的下摆走上堂去,显得小心谨慎,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走出来,下了一级台阶,面色舒展,怡然和乐。走完了台阶,快步向前,姿态好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又是恭敬而谨慎的样子。

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孔子出使到别的诸侯国,行聘问礼时)拿着圭,恭敬而谨慎,好像拿不动一般。向上举圭时好在作揖,向下放圭时好像在交给别人。神色庄重,战战兢兢;脚步紧凑,好像在沿着一条线行走“献礼物的时候,和颜悦色。私下里和外国君臣会见时,则显得轻松愉快。”

6.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君子不用青中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做镶边,红色和紫色不用来做平常家居的便服。暑天,穿细葛布或粗葛布做的单衣,一定是套在外面。黑色的衣配羔羊皮袍,白色的衣配小鹿皮袍,**的衣配狐皮袍。居家穿的皮袄比较长,可是右边的袖子要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小被,长度是人身长的一倍半。用厚厚的狐貉皮做坐垫。服丧期满之后,任何饰物都可以佩带。不是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一定要经过裁剪。羊羔皮袍和黑色礼帽都不能穿戴着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

7.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斋戒沐浴时,一定有浴衣,用麻布做的。斋戒时,一定改变平时的饮食;居住一定要改换卧室。

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该吃饭时,不吃。切割方式不得当的食物,不吃。没有一定的酱醋调料,不吃。席上的肉虽多,吃它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但不能喝到神志昏乱的地步。从市上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吃完了,姜不撤除,但吃得不多。

9.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参加国家祭祀典礼,分到的祭肉(当天就食用)不放过夜。一般祭肉的留存不超过三天。放超过了三天,就不吃了。

10.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的时候不谈话,睡觉的时候不言语。

11.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先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祀一番,而且祭祀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12.席不正,不坐。

坐席摆放得不端正,不就坐。

13.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同本乡人在一块儿饮酒,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这才出去。

14.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疫的仪式时,孔子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15.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托人向住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时,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1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季康子馈赠药给孔子,孔子拜谢后接受了,却说道:“我对这种药的药性不了解,不敢尝用试服。”

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到人了吗?”没问马怎么样了。

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国君赐给食物,孔子一定会摆正席位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他一定会煮熟了,先给祖先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他一定会养起来。陪侍国君吃饭,当国君进行饭前祭祀的时候,他先取国君面前的饭菜为他尝食。

19.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孔子病了,君主来探望,他便头朝东而卧,把上朝的礼服盖在身上,拖着大带子。

20.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君主下令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过去了。

21.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进人太庙中,每件事都问。

2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朋友死了,没有人负责收殓,孔子说:“由我来料理丧事吧。”

23.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对于朋友的馈赠,即使是车和马,(只要)不是祭祀用的肉,孔子在接受时,也不会行拜谢礼。

24.寝不尸,居不客。

孔子睡觉时不像死尸一样直躺着,在家里并不讲究仪容。

25.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亲密的,也一定会改变神色。看见戴着礼帽和失明的人,即使是很熟悉的,也一定表现得有礼貌。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低头俯伏在车前的横木上表示同情。遇见背负着国家图籍的人,也同样俯身在车前的横木上表示敬意。有丰盛的肴馔,一定改变神色,站起来。遇到迅雷和大风时,一定改变神色。

26.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孔子上车时,一定站立端正,拉住扶手的带子登车。在车中,不向里面环顾,不快速说话,不用手指指画画。

27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几只野鸡。)孔子神色一动,野鸡飞着盘旋了一阵后,又落在了一处。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啊!得其时啊!”子路向它们拱拱手,野鸡振几下翅膀飞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