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组织的团练不局限于保卫本乡本土_曾国藩为什么要办团练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7-05 0
  1. 为什么说法制严明方能安邦定国?
  2. 团”在曾国藩提出的团练中指的是
  3. 曾国藩的“长沙之辱”(一)
  4. 曾国藩 檄文 不怎么提保卫皇帝
  5. 清廷任命了多个大臣办团练,为何只有曾国藩取得成功?
  6. 曾国藩为什么人称曾剃头?

通往成功的道路从来都是通关大路,只不过这条路或许荆棘丛生、山峦密布;或许艰难险阻、风雨交加;而通常所说通向成功的捷径,则往往迂回曲折、陷阱重重。正所谓“大道至简”,成功最大的“捷径”恰恰是专注当下,不懈坚持的努力,也就是“笨”方法。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儒家“圣人”曾国藩,终其一生始终践行这一原则,他用最“笨”的办法,成为一代大儒,他也用最“笨”但却是最有效的办法――编练湘军,“结硬寨,打呆仗”,打败了太平天国,成为一代“中兴名臣”。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书生门第家庭。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 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藩组织的团练不局限于保卫本乡本土_曾国藩为什么要办团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不可一世的八旗劲旅腐化堕落,绿营兵又无作战能力,清 *** 不得不依靠地方团练武装来对付太平军。曾国藩创立独特的地方团练――湘军,招募的是家乡子弟兵。辅以“忠孝”的儒家理念,加上师生、同乡的感情纽带,迅速动员出一支凝聚力极强的军队,效率不可谓不惊人。湘军的将官多来自当时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兵员取自在资本主义经济浪潮侵袭下、农村破产后的大量富余劳动力,这就形成了湘军的最大特点――儒生带乡奴,组织指挥系统明确,不同于被裹挟的太平军,战场上不会一触即溃。

如果说曾国藩崇尚“守拙”,那么这恰恰是他的智慧之处、成功之处。

他所统率的湘军每到一处便修墙挖壕、安营扎寨、步步为营,将进攻任务变成防守任务,一点点地蚕食着太平天国控制的区域,是为步步为赢,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目的,这便是“结硬寨”,很重视扎营与守营。

湘军攻城经常性地用时整年,而不是两三个月,通过挖壕沟围城,断敌粮道、断敌补给,有必要时进行围敌打援,方法很笨,但非常有效,这就是“打呆仗”。

曾国藩的战术简单,便于执行,效果确实非常的好,令老对手石达开和陈玉成、李秀成均无可奈何。其战略也简单明了,就是控制住长江一线,主要是长江中上游。因为全国经济中心在江南,控制住长江一线便防止了南北分裂,保持政令畅通。太平天国可以占据长江下游的南京、九江、安庆,但绝对不能占据上游的武昌、荆州。三国末期,晋国依靠益州、荆州沿江而下一举灭吴;宋朝末年,元军攻占襄阳,顺江而下终灭南宋便是最好的证明。所以沿江向东发展成为其基本战略――牢牢占据长江上游的城镇,稳固后方,再徐图缓进,攻占南京,灭亡太平天国。正是这简单的战术运用和战略思想,反映出了极其强悍的曾国藩和他的湘军。

曾国藩是一个很寡欲的人,他做事也是建立在“傻”的基础上,而不是聪明的基础上,这是一种真正的智慧。

人的大智慧其实是要做在最基本的点上,不讨巧也不取巧,我们从曾国藩的身上学到了一个饱读经书、做事扎实、稍微有点呆的人,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在“笨”上下功夫,结果就成为了一个万众瞩目的人,结果便成就了不世之功。

曾国藩说过“以屠夫之手,菩萨之心”为名言,成就了一代帅才!

为什么说法制严明方能安邦定国?

没有钱没有权还受排挤的时候,曾国藩用自己哭穷的本领,向咸丰哭来了一定的钱财和权利

当曾国藩正因母亲去世在家丁忧赋闲,曾国藩被咸丰提名以在籍侍郎之身份组织地方团练,配合地方军队剿灭太平军,同时点名的官员有三十几个之多,这说明曾国藩并不是孤单一人的,还是有其他的同事一起来操办这件事情。

而当时曾国藩对咸丰是失望,不愿意出山,被自己的好友和父亲相劝之后,下定决心操练一直精英部队来保护自己的国家。

曾国藩的为人是十分的清廉,在开始的时候因为有一些民间筹款和先封拨款,还插手湖南地方的财政大权,还是可以度日的。后来由于有绿林军闯入到曾国藩的衙门,差点把曾国藩杀死了。曾国藩无奈只好求就衙门,被罗炳章相救,但是这也将曾国藩侮辱了一番。

曾国藩为了一洗雪耻边前往衡阳练兵离开是非之地,而自己身上的钱被很快花光,曾国藩开始充分发挥哭穷的本领,从湖南那边分割了一定的财政大权,这样军队的财务问题很好地解决了。

解决了财政问题,但是还有被咸丰质疑的问题没有解决。曾国藩只能和咸丰大马虎眼,开始玩文字游戏,而咸丰有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解读曾国藩的文字游戏,稀里糊涂的允许军队扩大规模的许可。

就这样曾国藩一步步的扩大湘军,成为了当时非常厉害的一只军队,这个过程里也有很多的人在背后默默的支持这曾国藩,比如罗炳章等人。

团”在曾国藩提出的团练中指的是

曾国藩指出,自古以来带兵的人,没有不坚持己见杀掉违法者以建立自己威严的。譬如魏绛杀仆人,司马穰苴斩庄贾,孙武在美人身上用军法,彭入诛杀迟到的人,这些例子都是如此。

严格的法纪是镇压大小贪官,维护统治者集权的重要保证。法制愈严明愈能维护统治者的利益,给为恶者以下马威,在相当程度上维护社会的稳定。

曾国藩身处乱世之中,他深知光靠儒教的礼义教化民众是不行的,更需要严刑峻法来处理惩罚那些犯上作乱、乱政谋私、危害百姓的人。为了稳固大清统治,曾国藩毫不犹豫选择了法来维护社会秩序,来安邦定国。

咸丰年间,清廷命曾国藩襄办团练,曾遂国家主建湘军。湖南和其他各省一样,由于地方官的掩饰弥缝,乃至到处布满了反抗清***的团会和散兵游勇,地方治安坏到极点。小至白昼抢劫,大互攻破城池、焚掠官署,变故层出不穷。他们占据山岭险阻,构筑工事,官兵简直是莫可奈何。如征义堂、哥老会、串子会、红黑会、半边钱会、一股香会、天地会等,是比较有名的一些团体,至于其他秘密会社,则多至不可数计。太平军初到湖南时,便有成千上万的会党徒众,加入合流,使太平军声势更盛。

于是,曾国藩在长沙城内鱼塘口设立了一所行辕,专办全省团练,肃清地方事宜。又创设了一所“审案局”,专门审办各地缉解来的不良分子。

曾国藩是个老翰林,给人的印象是胡子粗粗的,指甲长长的,腰背弯弯的,‘走路拖拖的,平生不会骑马,不善刀矛,可是他在惩办“盗匪”、维持地方治安的工作上,却完全是另一副作风。

以往的地方官过于怠惰畏事,往往积案不办,甚至良莠不分,罪犯逍遥法外,横行无忌,曾国藩鉴于此情,便提出了“治乱世,用重典”的主张,以严刑峻法来痛惩不法分子。

第一,曾国藩对付个别群众和小股会党反抗活动的政策是“就地正法”。其具体办法是令各地团练头子直接捕杀和捆送形迹可疑、眉眼不顺之人,或批令各县就地处决,或送往省城交他讯办。

第二,曾国藩对付农民起义的办法就是招揽权绅,用以对付贫苦农民和会党群众,并美其名日“借一方之良,锄一方之旁”。当时政局动荡,天下大乱,一般地主富户都不敢公开同贫民、会党作对。各地肯于出现办理团练的,多是为霸一方的土豪劣绅:他们平时武断乡里,一旦办起团练,就更是无法无天,成为当地的土皇帝。他们所纠集的乌合之众对公党群众的残忍嗜杀有过于清朝的正规军。所以,曾国藩说“以之御粤匪则仍不足”,“以之防土匪则已有余”。曾国藩还是提倡以本乡、本族之绅捕杀和捆送本乡、本族敢于反抗之民,“轻则治以家刑,重则置之死地”,处治大权尽归团长、族长掌握。这样既了解情况,又可避免引起乡村或宗族间的争斗。

开始时,曾国藩与张亮基商定,各地团练头子抓到会党群众捆送省城者,概交湖南首县善化县审理。后来曾藩嫌其不多、不快,便在团练大营公馆设立审案局,甚至已经送到善化县的人也要强行提来杀掉。

第三,曾国藩为了惩治贪官污吏,便设置新的机构办案。曾国藩早就对清朝地方官吏***无能深怀不满,更不信任承办案件的胥隶、书役人员,决心于司关之外设置新的机构,自行审案。他将过去衙门办案的“一切勘转之文,解犯之费,都行省去,宽以处分,***以便宜”,为这些统治势力捕杀和捆送农民大开方便之门。

同时,对被捆送者的处置,既不依照法律条文,也不需任何证据,惟土豪权绅们的言词的要求为据。稍加讯问,立即结案,重则砍头,轻则杖毙,最轻的也要鞭之千百。病死狱中。

曾国藩不辱圣命,实行峻法的刚挺之气令佞徒胆战,大小贪官为之忐忑,也滥杀了无数百姓,这种作风一直到他任直隶总督时还如此。

曾国藩不仅自己实施峻法,而且还要求皇上实施峻法。为了实行峻法,曾国藩敢于冒杀头之罪,犯颜上陈,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实行峻法一度使曾国藩声名重创,受朝野抨击,一时有“曾剃头”、“曾屠户”之浑号流传,无非是说他“滥杀无辜”而已。但是曾国藩没有退却,他相信只有“挺”下去,坚持峻法,才能拯救垂危的清王朝。

诸葛亮辅佐刘备治理蜀地,很强调严刑峻法,不少人因此产生抱怨情绪。***对诸葛亮说:“从前汉高祖入函谷关。与人民约法三章,秦地百姓对他感恩戴德。现在您借助权势力量,占据一州地方,刚刚建立国家,还没有施加恩惠,恩惠进行安抚,更何况从客和主人的方面讲,也应该尊重主人,希望您能放宽刑法和禁令,以适应当地人的意愿。”诸葛亮回答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因为不施德政,政令苛刻,万民怨恨,所以一介草民振臂一呼,秦的统治就土崩瓦解了。高祖在这种情况下,约法三章,才取得很大成功。刘璋糊涂软弱,从其父刘焉时起,刘家对蜀地的人不止有一世的恩惠,全靠典章和礼仪维系上下的关系,互相奉承,德政不能施行,刑罚失去威严。蜀地人因此骄横独断,君臣之间,渐渐失去规矩。给予***表示恩宠,官位无法再高时,反而被臣下轻视;顺从臣下的要求,施加恩惠,不能满足要求时,臣下就会轻狂怠慢。蜀地的疲敝破败,实在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引起的。我现在要树立法令的威严,法令被执行时,人们便会感激我们的恩德,以爵位限制官员的地位,加爵的人便会觉得很光荣。荣誉和恩德相辅相成,上下之间有规矩,治国的主要原则,由此清楚地显示出来了。”

在当今世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政治制度也是由法律规范,国家的性质定于宪法,一切活动都离不了法。法律的健全程度和执法效果成了治国的关键。

有法令制度就须立即执行,有禁令就须立即停止,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这样的话,治理国家,只要正确进行奖励和惩罚就可以了。奖赏不能靠丰厚,真正的弊端在于不论功行赏;惩罚也不只是在于严酷,之所以没有效果,往往在于不恰当。

曾国藩的“长沙之辱”(一)

团”在曾国藩提出的团练中指的是保甲之法。曾国藩提出了“团练”这一概念,旨在通过组织保甲来加强地方治安和应对突发***。其中,“团”指的是保甲制度中的“甲”,即由一定户数组成的基本单位。而“练”则是指对这些基本单位进行训练和组织管理,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快速响应和应对。因此,“团练”就是通过组织和训练保甲,来维护地方治安和应对突发***的一种制度。

曾国藩 檄文 不怎么提保卫皇帝

1.赴任江西遭遇家庭变故

1852年,深夜两点钟,曾国藩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

月光下站着一个年轻人,自报是从湘乡白玉堂来的,也就是曾国藩的老家。曾国藩意识到自己家里出大事了,果然,那人告诉他,曾国藩的母亲,江太夫人去世了。

曾国藩如五雷轰顶,一阵眩晕,泪如雨下。“一出家辄十四年,吾母音容不可再见,痛极痛极!”

母亲是曾家的大功臣,江氏嫁到曾家之时,上有公公婆婆,太公公太婆婆,下有两个未成年的小叔子,公公性格暴烈,动不动就开口骂人,很难伺候,丈夫又性格懦弱。又长年以读书为业。所以,家里内政大小事全靠江氏一人操持。她又为曾家生养五个男孩,四个女孩,一生劳苦,可以想见。

传统时代,官员父母去世,必须回家守孝。因此,曾国藩的主考是做不成了。他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天亮之前,曾国藩已经把整个事情***了一遍。

首先,他写信给北京的家人,安排他们如何返回湖南的事宜。接着,他开始***自己如何回湖南,本***走最快捷的路径,沿着长江坐船到达武昌,再由武昌转赴湖南。

但是他还是改变了***,决定绕道江西,再由江西回转湖北。因为这样可以打一次“秋风”,他既然已到江西,表明他是在江西主考任内中途守制,可以名正言顺收取奠金和程仪等项。

办理丧事和京师家属回湖南,需要大量的资金,曾国藩别无他法。

在江西耽搁了两日,收到江西省城奠金千两。这些钱救了他的急,他赶赴母亲棺前,伏地痛哭。

2.出山

料理完母亲的丧事,曾国藩自己动手,打扫了一间干净的书房,准备静下心来读书。

在京为官十三年,他已经太累。即使没有母亲去世这件事,他也不想继续在京为官了。在当时的官场大背景下,自己是做不成什么事情的。他一生对学术很感兴趣,现在终于有了大把的时间。

就在曾国藩准备息影山林的时候,朝廷又来了旨意。

1850年,太平天国在金田起义,这一支一开始不为人注意的队伍竟然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不久就建号称王。从广西打到湖南,又打到湖北,竟然攻克了武昌。

咸丰皇帝吃睡不安,除了命各地官员拼死抵抗,还昭命曾国藩这样的在籍官员,行办“团练”,以保卫乡里。

曾国藩毫无心里准备,他本能的反应是拒绝。

他当然很关心各地的军事战况,他的好友,湖北巡捕常大淳吊死城门,家人被杀或被被掠,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按道理,曾国藩是该出山的。

但是曾国藩有他自己的考虑。

第一,中国历来讲究“以孝治天下”,母亲刚刚过世,为母守孝天经地义

第二,曾国藩是一个文官,由文转武,谈何容易?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他对咸丰皇帝已经失去了信心,觉得咸丰不会大有作为。

所以,他接到旨意的当天就起草了奏折,准备辞去这个差事。

就在曾国藩写好了奏折还没有送出去的时候,他的好友郭嵩焘来家里吊孝,他们相识多年,他力劝曾国藩出1山。

他说:以前你总抱怨承平时代,朝廷按部就班,死气沉沉。现在天下大乱,岂不是你建功立业,施展才华的大好时机吗?

曾国藩恍然惊醒,他从做官的第一天起,就立下了拯救天下之志,现在是最后的机会,所以,他觉得出山。

3.长沙成为“众矢之的

曾国藩不出山则已,出山就想大干一场。一到长沙,就设置了“协办团练大臣公馆”,以个人名义向全省发布公文,管理全省的治安工作。

这时的太平军已经挥师湖北,湖南虽暂获喘息,但是地痞流氓趁机兴风作浪,稳定治安成了当务之急。

一到长沙,曾国藩就展现出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他将全省各地民间团练武装召集到一起,加以训练,然后四处搜剿土匪。七月,团练毙伏二百人,声名大振。

接下来,曾国藩又开始除暴安良,打击黑恶势力。

他在馆内设置审案局,“拿获匪徒,立刻严讯”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

曾国藩还规定,凡有地方土匪,流氓,抢劫犯被抓获,不必经过州县,直接送来。一不需要参照法律,二不需要任何实际证据,只以举报者口辞为信,稍加询问,立即砍头。

曾国藩从此成了“曾剃头”,他的铁腕和残忍令人吃惊。长沙城中“文法吏大哗”,都视他为仇敌。

曾国藩认为,他现在杀的这些人,是以前该杀的。各地地方官不负责任,拖延放任不及时处理,导致黑恶势力不断壮大,才酿成今日之祸。

另一方面,曾国藩认为,治乱世要用重典。要树立威信,就得实行恐怖统治。如果能天下太平,不怕大家骂残忍残酷,也不怕遭报应。

恐怖政策确实收到了一时的效果,各地土匪不敢轻举妄动,社会秩序迅速稳定下来。

但是,关于曾国藩的非议也渐渐浮起。他勇于任事,湖南全省的地方官却都厌恶他,认为过于残酷。大家给他起名“曾剃头”“曾屠户”,长沙城中“文法吏大哗”,都视他为仇敌。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曾国藩动了别人的奶酪。

权力是封建官员们的生命,是他们灰色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得到他人尊敬、巴结、攀附的唯一资本。所以,官员们视自己的势力范围如同狗看着食盆里的骨头,决不允许他人触碰。

曾国藩对那些贪婪的地方官本来就不信任,所以常常越过他们,直接下达命令。他报案不走正常的司法程序,总是径自决定,从速处理,以免有人来说情纠缠。

这就惹恼了通省文管,他把所有的权利归自己所有,别人哪里还有活路?

再者,曾国藩视湖南通省官员如无物,大伤文官们的面子,他半年里办的事,超过了湖南几十年的工作成绩,这让别人的面子往哪里摆?

咸丰皇帝任命了“帮办团练大臣”并不是曾国藩一个,绝大多数团练大臣们都很明智,他们深知自己不受地方官员欢迎,就像大多数绅士那样,给团练捐一些钱了事。

还有这人,真的办起一支小小的民兵,不过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不受土匪抢劫,一旦遇上太平军,他们立刻就逃散了。

还有一部分人,把这个差事当作中饱私囊的好机会,他们扯着皇帝的幌子,以筹款练兵为由,大肆敲诈地方富户。

只有曾国藩一人,一不要钱,而不要籍,一心为国家分忧。这就触犯了官场的潜规则。

在曾国藩看来,官场风气已经败坏至极,他希望自己至刚至猛的办事风格,能给***的官场一个震动。皇帝对他的做法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曾国藩信心满满。

可是,他却差一点被杀了。

清廷任命了多个大臣办团练,为何只有曾国藩取得成功?

士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基本信息

个人成就

主要成就: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个人概况

本名:曾国藩别称:曾子诚、曾传豫、曾伯涵、涤生字号:字伯涵,号涤生所处时代:晚清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湖南长沙府湘乡县出生日期:1811年11月26日逝世日期:公元1872年3月12日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冰鉴》《曾国藩家书》

其他信息

谥号:文正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3历史评价

4亲属成员

5轶事典故

6后世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1811年(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教育了。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1826年(道光六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1832年(道光十二年),曾国藩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

1834年(道光十四年),曾国藩进入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1835年(道光十五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居于湘乡会馆。

折叠步入仕途

曾国藩

曾国藩

1838年(道光十八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中试,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1840年(道光二十年),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七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升侍讲学士。不久,同榜进士李文安之子李鸿章入京会试,投其门下受业,住他北京家至少一年。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授礼部右侍郎。不久署兵部右侍郎。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折叠组建湘军

曾国藩

曾国藩

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因此,清***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1]

折叠镇压天国

曾国藩

曾国藩

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5月,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石祥贞部击败,投水自尽,被部下所救。七月二十五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大喜过望,令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然而,大学士祁隽藻进言,称“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咸丰帝收回成命,仅赏曾国藩兵部侍郎头衔。12月2日,曾国藩攻陷田家镇。

1855年(咸丰五年)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曾国藩愤怒至极,打算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1856年(咸丰六年),曾国藩坐困南昌。9月2日,洪秀全与杨秀清内讧,史称天京事变,南昌解围。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7年(咸丰七年)2月20日,其父去世,曾国藩偕弟曾国华回籍奔丧。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在当年建“思云馆”。

1858年(咸丰八年)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7月13日,曾国藩接咸丰谕出办浙江军务,于8月15日抵达南昌,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饷之策。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在三河之役战死。12月,曾国藩作《爱民歌》以训湘军。

1859年(咸丰九年)11月,曾国藩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折叠攻占南京

曾国藩

曾国藩

1861年(咸丰十一年)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9月25日,曾国藩移住安庆。12月20日,曾国藩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同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1月31日,曾国藩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二月十四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四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五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六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太平军集结二十万人兵力,十月起大战湘军四十多天,未能取胜。

1864年(同治三年)7月,湘军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南京),对无辜平民展开***与抢掠,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南京人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7月,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此起曾与平定太平天国战功居次之湖广总督官文双方形成集团政争白热化。八月,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折叠追剿捻军

1865年(同治四年)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月26日,曾国藩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书局出版。六月十八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10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1866年(同治五年),曾国藩奉旨进驻周家口,以钦差大臣的重权身份,督师剿捻。曾国藩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用了“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最终全部失败。后来,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线”,希望借此天堑消灭捻军。

折叠主办洋务

1867年(同治六年)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六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1868年(同治七年)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12月,曾国藩抵达北京,拜见慈禧太后与同治皇帝。

折叠天津教案

曾国藩

曾国藩

1868年(同治七年),曾国藩改任直隶总督。1870年(同治九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教堂。***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并出动军舰逞威。

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曾国藩十分惊恐,甚至出发前立下遗嘱,他深知当时中国远非西方列强对手,因此主张对外让步。

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没有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的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被称为“卖国贼”(京师湖广会馆将曾国藩匾落拔除烧毁就是因为此事)。

朝廷命其处理“天津教案”。曾国藩发布《谕天津士民》的告示,对天津人民多方指责,诫其勿再起事端,随后释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引起天津绅民的不满。处理“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全国舆论大哗,“自京师及各省皆斥为谬论,坚不肯信”。

折叠回任两江

1870年(同治九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刺杀于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

1871年(同治十年)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九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十一月抵达上海。

1872年(同治十一年)2月27日,曾国藩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遣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3月1日,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

3月20日,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

1873年(同治十二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区)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折叠政治

曾国藩

曾国藩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

受两次***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折叠军事

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的这一宗旨还贯彻在选将、募兵、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曾国藩治军把选将作为第一要务,他说,“行军之道,择将为先。”他的选将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而把德放在首位,并把德的内涵概括为“忠义血性”。他提出,“带勇之人,该求我党血性男子,有忠义之气而兼娴韬钤之秘者,与之共谋。”又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曾国藩认为,“忠义血性”的将领主要应从既受封建礼教熏陶又少官场恶习的儒生士子中去选择。罗尔纲在《湘军兵制》中统计,凡姓名、籍贯、出身、职务可查的湘军将领179人中,儒生出身的104人,占58%。以如此众多的儒生为将,这在历代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

将清朝的世兵制改革为募兵制,也是曾国藩建立湘军的首要一着。他说,“数年来痛恨军营习气,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故决计不用营兵,不用镇将。”因此,他组建湘军时,主张不在市民而在乡农中招募兵员。其用意就是乡农中招募的兵员朴实壮健,有利于灌输封建的忠义***思想和便于适应艰苦残酷的战争环境。曾国藩还规定,“招募兵勇,须取具保结,造具府县、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姓、箕斗清册。各结附册,以便清查。”凡无保者,概不招募。曾国藩的这一做法,完全是承袭了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募兵思想。曾国藩对绿营的编制方面也进行了改弦更张。湘军的编制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营以下设哨,哨以下陆师为队,水师为船,马队为棚。湘军之始,营以上不再设官,各营全辖于曾国藩一人。其后营数增多,才有统领和分统的称谓。曾国藩要求以将必亲选、兵必自找、层层节制的原则组建军队,自统领至兵勇都是逐级进行募选,改变了绿营中“兵与兵不相知,兵与将不相习”的弊病,但也明显暴露了建立私家军队的用心,并从此就开创了近代中国“兵为将有”的先例,军阀拥兵割据的局面也就初显端倪了。

曾国藩在治军方略上苦费心机,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他的目的就是要以此来维系军心,培植出一支完全绝对服从于自己的私家军队。所以他认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后制敌。”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好影响了几代人,且不说其同时代的湘、淮将领以曾国藩为楷模,就是其后的黄兴、蔡锷等资产阶级军事家对曾国藩治军方略也推崇备至,张之洞、袁世凯等在甲午战后***用西法编练新军时,还***纳了曾国藩治军的许多做法。民国军事家蒋方震在他的《国防论》中赞赏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个军事天才家”,还说凡领军者都应该效法曾国藩。蒋介石则明确表示要师承曾国藩,要求***军队中的将领必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胡”。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一生很注意这点,曾国藩的“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折叠文学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革、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折叠思想学术

曾国藩

曾国藩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曾国藩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最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故人有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而薄。

折叠处世交友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益,兼听而不失聪。“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2]

曾国藩为什么人称曾剃头?

宏观方面来说,在当初的团练官员当中,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是保定安眠,而不是直接消灭太平天国运动。能做到的只是发展当地的乡勇士团列,这是一种固化的行为,根本不能够跟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军队所抗衡。中国方所率领的湘军就不一样,它脱离了当初的固有思维,他把湘军定义为主动出击,去消灭太平天国的主力部队。不是训练一批当地人,让他们严防死守,不被太平天国袭击。

相军在创立最开始的时候也遇到过很多的挫折,他们在靖港之战之后惨败侥幸逃回来的湘军实力大损。如果她们却没有气馁,反而继续训练重新招兵买马,然后又打了回去,从眼界来看,湘军的志向跟其他团员就不一样,这也是得益于曾国藩的眼界。但从技术层面上来看,湘军的团练组织要更为的严密。当时曾国藩就是要搞大事儿,它允许朝廷让自己操练一个大团,并且要建立水师这两点,

如果放到现在那感觉水平很一般,不过在当时曾国藩这样的请求无异于天方夜谭。曾国藩想要办一个强大的军队,所以就会建立严密的组织,他筛选人才的方法跟别人一不一样,在所有的将领里边儿,基本每个人都经过曾国藩的选拔可以进入部队。进入部队之后,曾国藩也会看他们的表现来进行一些提拔。

关键的是曾国藩建立的水师再后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层层推进把太平天国给围困在长江一带不能动弹。建立水军的目的更为宏大,当时中国的战舰还都是小木船,曾国藩已经开始吸收洋务运动的成果,建立自己的钢铁军舰,虽然曾国藩在世期间并没有看到大型吨位战舰的生产。我却把这个思想给传了下去,以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培养了第一批人才。

曾国藩经常用重刑斩首土匪恶霸,所以被戏称为曾剃头。

曾国藩在做了一段时间的京官以后,郁郁不得志,自己的才华,观点得不到咸丰帝的赏识,于是,曾国藩就越来越对京城的官场生态感到厌恶,想要回老家。终于,曾国藩等来了一个机会。

咸丰二年六月,曾国藩在赴任山西的路上,自己的母亲去世,于是,曾国藩回到老家守丧。在曾国藩为母守丧的期间,太平军在湖南境地为非作歹了一段时间以后,开始挥师北上,此时,咸丰皇帝想到了曾国藩。

咸丰皇帝命令曾国藩在为母守丧的期间,要曾国藩兴办“团练”,以保卫乡里平安,这就是湘军的前身。太平军离开湖南境地以后,湖南各郡县也并不安稳。很多土匪,趁太平军的离开,而开始作恶,想要步太平军的后尘。

于是,稳定湖南境内各郡县的安稳就成了曾国藩的首要任务。因此,曾国藩在自己的公馆内设立了一个“审案局”,曾国藩下令:凡是被抓获的土匪,流氓,抢劫犯等,可以不用经过州县审理,直接送到审案局。

到了审案局以后,可以不用参照律例,也不用什么实际的证据,只要你被别人指正了,那么,就会立马结案。有三种处理方法:重者斩立决,轻者活活打死,再轻者给予残忍的鞭刑。

经过四个月的治理,湖南境内的治安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不过,曾国藩却被送外号“曾剃头”,并且湖南境内的很多官员都对曾国藩充满了仇视,因为曾国藩动了那些官员的利益。

扩展资料:

曾国藩“曾剃头”的外号不是因为他杀太平军而获得的外号,而是因为他在长沙开审案局,杀了太多的所谓湖南“土匪”而得到的外号。

当时长沙的知府叫苍景恬,他写了一份回忆录,里面就记载曾国藩的审案局,就因一个案子,就错杀了至少4个人。那是一个冤案,但是曾国藩把好人杀了,把坏人放了。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