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害之地的意思,要害之处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7-06 0
  1. 襟要的意思襟要的意思是什么
  2. 人教版《过秦论》的原文及翻译
  3. 过秦论注释及解析
  4. 是非之地的意思
  5. 以辞害义的意思是什么?
  6. 有个成语叫什么之地

搜《什么之地四字词语》在截图找到的,还加了《冇》字将可能有问题的字词隔开——

第1页

用武之地、不冇毛之地、弹丸之地、一席之地、立足之地、桂玉之地、方寸之地、

要害之地的意思,要害之处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立锥之地、四冇战之地、一隅之地、一箭之地、无人之地、一冇射之地、膏腴之地、

不败之地、首善之地、钓游之地、不牧之地、必争之地、鱼米之地、安身之地、

十死之地、肤寸之地、戎马之地、桑梓之地、形胜之地、不存之地、盈尺之地、

不易之地、必由之地

第2页

不倾之地、容身之地、尺寸之地、容膝之地、不食之地、置锥之地、要害之地、

是非之地、凾刃之地、一矢之地、荒冇蛮之地、蛮冇夷之地、一易之地、息肩之地、

南冇蛮之地、吴冇越之地、愔愔之地、荆冇楚之地、火焰之地

襟要的意思襟要的意思是什么

一种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全身微循环障碍引起重要生命器官(脑、心、肺、肾、肝)严重缺血、缺氧的综合征。其典型表现是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降低、脉搏微弱、神志模糊。引发休克的因子主要通过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及外周血管容量增加等途径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剧减、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代谢紊乱,重要生命器官遭受严重的、乃至不可逆的损害。休克分如下类型:①失血性休克。急性失血超过全身血量的20%(成人约800毫升)即发生休克,超过40%(约1600毫升)濒于死亡。严重的腹泻、呕吐所致休克亦属此类型;②心原性休克。由急性心脏射血功能衰竭所引起,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高达80%;③中毒性休克。主要见于严重的细菌感染和败血症,死亡率为30~80%;④过敏性休克。发生于具有过敏体质的患者。致敏原***组织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发。常见者如药物和某些食物(波罗等)过敏,尤以青霉素过敏最为多见,严重者数分钟内不治而亡;⑤神经原性休克;剧烈的疼痛***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周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导致急剧而短暂的意识丧失,类似于晕厥。有时虚脱与休克相仿,但虚脱的周围循环衰竭发生突然,持续时间短,尤在及时补液后可迅速矫正,主要发生于大量失水、失血和大汗时,休克的死亡多由于肾、心、肺功能衰竭所致。

人教版《过秦论》的原文及翻译

襟要的词语解释是:谓地势冲要。亦指要害之地。

襟要的词语解释是:谓地势冲要。亦指要害之地。结构是:襟(左右结构)要(上下结构)。注音是:ㄐ一ㄣ一ㄠ_。拼音是:jīnyào。

襟要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谓地势冲要。亦指要害之地。引《晋书·石勒载记下》:“勒大怒,命张敬据其襟要以守之。”南朝陈徐陵《陈公九锡文》:“姑熟襟要,崤函阻凭,寇虏据其关梁,大盗负其扃_。”宋苏轼《与章子厚参政书》之二:“徐州南北襟要,自昔用武之地。”

二、国语词典

险要的地方。

三、网络解释

襟要襟要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谓地势冲要;亦指要害之地。

关于襟要的诗句

上流襟要上流襟要郓城襟要此临戎

关于襟要的成语

捉襟见肘披襟解带割襟之盟马牛襟裾襟裾马牛要死要活扼襟控烟披襟散发掣襟露肘

关于襟要的词语

扼襟控烟掣襟露肘襟裾马牛襟怀洒落披襟解带泣下沾襟割襟之盟捉襟见肘掣襟肘见马牛襟裾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襟要的详细信息

过秦论注释及解析

原文: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

原文: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译文: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原文: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原文: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译文: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原文: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

译文: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

原文: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

译文: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原文: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译文: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

原文: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译文: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

原文: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译文:(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 ?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原文: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译文: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风震慑四海。

译文: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滴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

译文:况且天下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

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滴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

原文: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

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

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

二、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汉文帝,力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因当时长沙王不受文帝宠爱,故有被贬之意)。后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

百度百科——过秦论

是非之地的意思

《过秦论》注释

 (1)秦孝公:秦国的国君,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他支持变 法,使秦国开始走上了国富兵强的道路。

 (2)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今河南洛宁北,函谷关的东边;函 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至崤山,西至潼津。

 (3)雍(yōng)州:古***之一,其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中部和北部、 甘肃全部和青海部分地区。

 (4)窥:窥视,偷看。这里是伺机夺取的意思。

(5)周室:指衰弱的东周王朝。

 (6)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席卷,像卷席子那样全部 卷了去;包举,像用布包东西那样整个地裹了去;囊括,像用袋子装东 西那样搜括干净。

 (7)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八荒,即八方。古人把东 南西北称作四方,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称作四隅,合称八方。此泛 指荒远的地方。

 (8)商君:即商鞅,姓公孙,原是卫国的庶公子,称卫鞅,好刑名之 学。入秦后佐秦孝公主持变法,以功封于商(今陕西商县),号曰商君。

 (9)务:从事,致力于。

 (10)连衡:即连横。古人以东西为横,以南北为纵。地处西方的秦 和处于东方的齐、楚等国联合起来以攻打别国,叫连横;东方各国北自 燕,南至楚联合起来抗秦,叫合纵。

 (11)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12)拱手:两手合抱,喻很轻松的样子。

(13)而:连词,表修饰。

 (14)西河之外:指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地区。秦孝公二十二年(前 340),秦国派商鞅讨伐魏国,大破魏军,魏国割河西之地给秦国。

 (15)没:通“殁”,死。

 (16)惠文、武、昭襄:《文选》作“惠文、武、昭”,《史记》作“惠王、武 王”。此处从《汉书》。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 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

 (17)蒙:继承,蒙受。

 (18)故业:指先人的基业。

 (19)因:动词,沿袭。

 (20)汉中:今陕西南部一带,本属楚地。

 (21)举:攻取。

 (22)巴、蜀:皆古国名。巴,在今四川东部;蜀,在今四川西部。

 (23)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秦武王四年,秦攻取韩国的宜 阳;昭襄王二十年,魏国献出河东故都安邑;即所谓“膏腴之地”和“要 害之郡”。膏腴,肥沃。要害之郡,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 地区。

 (24)会盟:特指诸侯***结盟。

 (25)弱:使动用法,使……弱。

 (26)爱:吝惜。

 (27)致:招纳。

 (28)合从:即“合纵”。从,通“纵”。

 (29)相与:互相结交。

 (30)孟尝: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的贵族。

 (31)平原:平原君,姓赵名胜,赵惠文王之弟。

 (32)春申:春申君,姓黄名歇,楚国贵族。

 (33)信陵:信陵君,姓魏名无忌,魏昭王少子。以上四人是战国时著 名的四公子,以招贤纳士著称,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

 (34)者:表停顿的语气助词。

 (35)约从离衡:即山东各国相约“合纵”,以离散秦“连横”之策。离, 使动用法,使离散。

 (36)兼:聚集。

 (37)于是:在这时。

 (38)宁越:赵人。

 (39)徐尚:宋人。

 (40)苏秦:东周洛阳人,是当时“合纵长”。

 (41)杜赫:周人。

 (42)之属:这一类人。

 (43)齐明:东周臣。

 (44)周最:东周君的儿子。

 (45)陈轸(zhěn)、召(shào)滑:都是楚人。

 (46)楼缓:魏相。

 (47)翟(zhái)景:魏人。

 (48)苏厉:苏秦的弟弟。

 (49)乐毅:燕将。

 (50)之徒:这一类人。

 (51)通:沟通。

 (52)吴起:魏将,后入楚。

 (53)孙膑:齐将。

 (54)带佗:楚将。

 (55)倪良、王廖:都是当时的兵家。

 (56)田忌:齐将。

 (57)廉颇、赵奢:都是赵将。

 (58)之伦:这一类人。以上所列数人,包括了政治、军事、外交等各 方面的人才,有些人事迹已不详。

 (59)制:管理,统率。

 (60)叩关:攻打函谷关。叩,攻击。

 (61)延:迎接,指迎战。

 (62)九国:指上文列举的韩、魏、燕、赵、楚、齐、宋、卫、中山。

 (63)逡(qūn)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

 (64)亡:与下文的“遗”二字同义,即失去。

 (65)矢:箭。

 (66)镞(zú):箭头。

 (67)费:耗费。

 (68)困:困厄不堪。

 (69)于是:顺接连词。

 (70)制其弊:因其弊而制之。弊,通“敝”,困乏,疲惫。

 (71)亡:动词作名词,指逃亡的诸侯军队。

 (72)北:败走的军队。

 (73)伏:倒伏。

 (74)漂:漂浮。

 (75)橹:盾牌。

 (76)因:介词。

 (77)乘:同“趁”。

 (78)利、便:同义,有利形势。

 (79)请:请求。

 (80)服:臣服,投降。

 (81)入朝:指向秦称臣。

 (82)孝文王:昭襄王的儿子,在位只有三天就死了。

 (83)庄襄王:孝文王的儿子,在位三年。

 (84)享国:即“在位”。享,享有,占有。

 (85)浅:短。

 (86)事:战事。秦汉时“事”多指战事。

 (87)及至:同义复用,到。

 (88)始皇:指秦始皇嬴政,庄襄王之子,在位三十七年(前246—前 210),前221年统一天下,自称始皇帝,病死于巡幸途中。

 (89)奋:发扬。

 (90)六世:指秦孝公以下六王,即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 王、庄襄王。

 (91)烈:功业。

 (92)振:举起。

 (93)策:马鞭子。

 (94)御:驾驭,统治。

 (95)二周:东周末年赧(nǎn)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王城,东周 都巩。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灭西周,庄襄王元年灭东周。

 (96)履至尊:登帝位。履,登上。至尊,天子之位。

 (***)***:天、地和四方。

 (98)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99)鞭笞(chī):抽打。

 (100)振:通“震”。

 (101)百越:古代越族散居在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一带,因其部落 繁多,故称百越,也叫百粤。

 (102)以为:以之为,把……设为。

 (103)桂林、象郡:桂林郡地处今广西北部及东部地区,象郡地处今广 西南部地区,两郡均为秦始皇新置。

 (104)君:首领。

 (105)俯首:低头听命。

 (106)系颈:以绳系颈,表示投降。

 (107)委:托付。

 (108)乃:就,于是。

 (109)蒙恬:秦名将。秦统一六国后,蒙恬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并主 持修筑长城。后为秦二世所逼,***。

 (110)藩篱:篱笆,这里引申为边疆。

 (111)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112)胡人:匈奴人。

 (113)士:指灭亡了的六国统治者。

 (114)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

 (115)怨:仇恨。

 (116)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 越反对郡县制,实行分封制,丞相李斯竭力驳斥。秦始皇遂下令焚烧 《秦记》以外的各国史记和《诗》、《书》。次年又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 儒生坑死在咸阳。史称“焚书坑儒”。先王,前代帝王。道,思想学说。 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117)以:表目的连词。

 (118)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

 (119)黔(qián)首:秦代对老百姓的贱称。黔,黑色。

 (120)隳(huī):毁坏。

 (121)兵:武器。

 (122)销锋镝(dí):熔化兵器。锋,刀锋,借指兵器。镝,箭头。

 (123)金人:铜人。金,指铜。据《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六年,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钟鐻(jù:钟鼓的架子),金人十二,重各 千石(二十四万斤)。”

 (124)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弱。

 (125)然后:此后,表承接。

 (126)践:登,引申为依仗。

 (127)华:华山,在陕西华阴南,五岳之一。

 (128)城:城墙。

 (129)因:凭借。

 (130)河:黄河。

 (131)池:护城河。

 (132)亿:十万,这里极言其高。

 (133)不测:不可估量,极言其深。测,测量,估计。

 (134)渊:此处指黄河。

 (135)以:连词,同“而”。

 (136)劲弩(nǔ):强劲有力的弓。

 (137)信臣:忠臣。

 (138)陈:置,活译为“携”。

 (139)兵:武器。

 (140)谁何:关塞上的卫兵盘问来往行人。何,通“呵”(hē),大声 呵斥。

 (141)关中:秦的腹地,在今陕西。

 (142)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方。

 (143)金城:指坚固的城墙。金,比喻坚固。

 (144)帝王:名词作动词,当帝王。

 (145)殊俗:风俗异于汉族的地区,指边远地方。

 (146)然:同“而”,转折连词。

 (147)陈涉: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

 (148)瓮牖(yǒu)绳枢:形容家里贫穷。瓮、绳,皆为名词作状语,用破 瓮、用草绳。牖、枢,皆为名词作动词,做窗户、系门枢。牖,窗;枢,门 上的轴。

 (149)子:子弟。

 (150)氓(méng)隶:对劳动人民的贱称。氓,种田人。隶,低贱的人。

 (151)迁徙(xǐ)之徒:被谪罚去边地戍守的士卒。

 (152)中人:普通人。

 (153)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154)墨翟(dí):墨子名翟。

 (155)贤:品德与才干,形容词作名词。

 (156)陶朱: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出走,在陶(今山东定陶 西北)经商,成了富豪,自称陶朱公,后世以“陶朱”代称富人。

 (157)猗(yī)顿:春秋时鲁人,他向范蠡学习经商本领,后来在猗氏 (今山西临猗)当畜牧主而发财。

 (158)蹑(niè)足:用脚踏地。这里有“投身于……”的意思。

 (159)行(háng)伍:都是军队下层组织的名称,代指军队。

 (160)倔起:同“崛起”,突然兴起。

 (161)阡陌(qiān mò):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这里代指 田野。

 (162)疲弊:疲惫,困倦。

 (163)斩:这里指砍。

 (164)为:当作。

 (165)揭:举。

 (166)旗:古代军中用旗传号令。

 (167)云、响:名词作状语,用作比喻。响,像回声一样。

 (168)应:应和。

 (169)赢:担负。

 (170)景:同“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171)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山,指崤山。

 (172)遂:于是。

 (173)并:一齐。

 (174)亡:消灭,这里指推翻。

 (175)秦族:秦的宗族,代指秦王朝。

 (176)且夫:复合提起连词,重提一事时用,相当于“至于那”、“说到 那”。

 (177)自若:和本来一样。

 (178)尊:高。

 (179)于:比,介词,表比较。

 (180)锄:古农具。

 (181)耰(yōu):古农具,形似榔头,平整土地用。

 (182)棘矜(qín):棘木做的矛柄。

 (183)铦(xiān):锋利。

 (184)于:介词,比。

 (185)钩:短兵器,似剑而曲。

 (186)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187)长铩(shā):长矛。

 (188)谪戍:被征发戍守边远地区。

 (189)抗:通“亢”,高,引申为强大。

 (190)行:义与“用”同。

 (191)道:此指韬略。

 (192)向时:先前。

 (193)然而:表承上启下的转折词,“然”承上,“而”启下,相当于“虽然 这样,但……”。

 (194)试使:***使,***设连词,与“则”搭配,相当于“如果……就……”。

 (195)度(duó):比量。

 (196)絜(xié):度量物体的粗细。

 (1***)同年而语:犹“同日而语”,即相提并论。

 (198)然:转折连词,但是。

 (199)以:介词,凭借。

 (200)区区:小。

 (201)致:造成,获得。

 (202)万乘(shèng):代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兵车万乘;诸侯地 方百里,兵车千乘。后世即称天子为“万乘”。

 (203)序:名词作动词,安排次序,活译为“统制”。

 (204)八州:***中除雍州以外的八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 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为***,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 他八州。

 (205)朝:大臣见天子,这里作使动词,使……朝拜称臣。

 (206)同列:指六国诸侯。

 (207)有:通“又”。

 (208)一夫:一人,指陈涉。

 (209)作难(nàn):发难,发动起义。

 (210)七庙:帝王宗庙,古代天子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这里代指 国家。

 (211)身死人手:指秦王子婴被项羽所杀。身,反身代词,自己。

 (212)为:被。

 (213)攻:指秦始皇及其前代君王用强兵攻打他国。

 (214)守:指秦二世胡亥及秦王子婴兵力疲弱困守关中。

 《过秦论》解析

 《过秦论》共有三篇。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第一篇。它最早附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列为第二篇;后来褚少孙补《史记》,又把它单独附在《陈涉世家》的篇末。《汉书》《文选》也都选录了这一篇。今传贾谊所撰专著《新书》,当由后人搜辑而成,对此文则明确标出它是三篇中的“上篇”。在《史》《汉》《新书》《文选》四部书中,本篇凡五见,文章字句颇有出入

 从明、清到当代,几乎所有的古文选本都选了这篇《过秦论》(上),因此前人对它的评语也很多。如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它为“雄骏宏肆”,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因此吴闿生的意见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从语言的角度看,所谓气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从“于是六国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领起,贯穿下面三句,罗列了大量人名,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业”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就是对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如开头说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但这还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文章并不少,却不一定篇篇气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比比皆是,然而读起来并不感到气很盛。可见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只是使文章气盛增加的因素之一,是属于外在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以辞害义的意思是什么?

是非之地的意思

是非之地的意思,是非之地一般指的是那些有麻烦的地方,出自高阳的《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在的运用都很广泛,下面分享是非之地的意思相关内容,一起跟随我来看看吧。

是非之地的意思1

是非之地的意思是有麻烦或争议的`地方。

是非之地解释:

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我想第一步只有让你师父跳出是非之地,哪一方面都不帮。”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有麻烦或争议的地方。

示例:这里是非之地,我们不宜久留。

是非之地的反义词:

一、要害之地

释义:比喻军事战略要地。

出处: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3回:“凡东北一带要害之地,皆其统辖,声势强盛。”

二、要害之处

释义:指人体能致命的部位,多用以比喻军事战略要地。

出处:汉代贾谊《过秦论(上)》:“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

译文: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

是非之地的意思2

形容人到处是非的说说

1、今天看见一个瘦瘦高高的男孩纸笑容温暖干净我动心了事实证明我不是非你不可的

2、如果有人在背后诋毁你,说你很多坏话你会生气吗?

3、这个放肆沈沦的年代,存在着太多的是是非非

4、萧翁说明辨是非难,是因为这些是非都在***的领域之内。

5、如果有一个人经常和你作对,那么那个人要么是喜欢你了,要么就是讨厌你了。

6、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7、人就怕一张长在别人脸上会添油加醋挑拨是非胡说八道颠倒黑白的嘴,不过谁人背后不说人,又有谁不被人说呢,一认真你就输了

8、非主流其实就是非典和猪流感,然后使后的孩纸无可救药。。。。。

9、是不是非要让我把话挑明你才肯承认?

有个成语叫什么之地

以词害意的意思是什么

以词害意 [yǐ cí hài yì]

[释义]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丹,是为得之。" 文,《诗》之文章,所引以兴事也;辞,诗人所歌咏之辞;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焦循《正义》:“辞谓篇章也。”又以为:“《诗》之文章,即辞之文***也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 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孟子强调对诗歌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去领会字句的含义

不以辞害志是什么意思

不以辞害志

拼音:bù yǐ cí hài zhì

释义: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原意是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后也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文科,理科,还分不分 5分

是一定要分的!!

不管上大学之前分不分,选定专业后不还是一样分了么?所以,即使你的学校没有分文理科,也最好叮找出自己擅长什么,不然真得很误人的!!

为什么有时候吃东西会把自己咬到?

那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然后呢,大脑运作那么久,难免会有错误的嘛。

然后一个指挥错误,牙齿就咬到舌头了。

经常这样,很痛哎。

害的成语有哪些

利害得失、

利害攸关、

伤天害理、

贻害无穷、

晓以利害、

害人不浅、

趋利避害、

损人害己、

为民除害、

谋财害命、

切中要害、

害群之马、

盛衰利害、

避害就利、

去害兴利、

害群之马、

贪生害义、

残民害理、

求生害义、

除邪去害、

执文害意、

不以辞害志、

以私害公、

不以词害意、

劈空扳害、

全身远害、

进谗害贤、

有害无利、

妒能害贤、

心腹之害

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

妨功害能、

远害全身、

求生害仁、

不知利害、

害忠隐贤、

以辞害意、

尸禄害政、

散伤丑害、

以文害辞、

忍心害理、

要害之地

兴利除害: 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晓以利害: 晓:使人知道。把事情的利害关系给人讲清楚

违害就利: 避开祸害,追求利益。

违天害理: 做事残忍,违背天道***。同“违天逆理”。

丧天害理: 做事凶狠残忍,全无道德。

散伤丑害: 形容不和谐的声音。

害群之马:

执文害意: 指拘泥于字面而损害内容。

自相残害: 残:伤害。自己人互相。

以辞害意: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要害之地: 要害:人体上能致命的部位,比喻军事上处于至关重要位置的地方。多比喻军事战略要地。亦作“要害之处”。

以词害意: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遗害无穷: 留下无穷的祸患。

以私害公: 指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

以文害辞: 指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

有害无利: 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与民除害: 替百姓除祸害。

图财害命: 图:谋取。为了劫夺财物,害人性命。

损人害己: 既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

忍心害理: 忍:残忍。心地残忍,丧尽天良。

切中要害: 指批评恰到事物的紧要处。

求生害仁: 指因谋求活命而有伤仁德。

趋利避害: 趋:奔向。奔向有利的一面,而避开有害的一面。

全身远害: 远:离。保全生命,远离灾害、危害之地。亦作“远害全身”、“全身远祸”、“潜身远祸”。

劈空扳害: 劈空:什么都没有;扳:通“攀”,牵扯。毫无根据地栽赃陷害

利害得失: 好处和坏处,得益和损失。

利害相关: 利害:好处和害处;关:相关。指有密切的利害关系。

利害攸关: 利害所关。指有密切的利害关系。

开利除害: 犹言兴利除弊。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进谗害贤: 谗:谗言,说他人的坏话;贤:贤良,指好人。说坏话,陷害好人。

太工于辞藻,未免以辞害意什么意思

是指太过于注重文字的形式,会损伤到意义的表达

众矢之的。

解释:矢:箭;的:箭靶的中心。众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

出自:当代·鲁迅《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语堂为提倡语录体,在此几成众矢之的。”

近义词:过街老鼠、树大招风、千夫所指、人心所向、怨声载道、集矢之的

反义词:交口称誉、明目张胆、有口皆碑、人心所向

扩展资料:

众矢之的近义词:树大招风、人心所向。

树大招风

解释: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钱财就容易惹人注意,引起麻烦。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

译文:这正是出了名或有了钱财就容易惹人注意,引起麻烦,名高就会成为大家攻击的对象。

人心所向

解释:向:归向,向往。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熊远传》:“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译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唯有道德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