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逝兮,时不我与_日月逝去,岁不与我翻译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7-09 0
  1. 时不我待,时不再来出自何处?
  2. 《论语 阳货欲见孔子章》中“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对我们的启示是
  3. 生不逢时时不与我 怎么理解
  4. “时不我待,时不再来”出自何处?

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感慨岁月流逝,心中难免哀愁。

出处:

《论语·阳货》:“日月逝矣,歳不我与。” ?

日月逝兮,时不我与_日月逝去,岁不与我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幽愤诗》:“实耻讼免,时不我与。”

《周使持节大将军广化郡开国公丘乃敦崇传》:“方欲讨论国耻,申雪家寃,横尸原野,是所甘心,时不我与,先从朝露。”

同义词:时不再来,时不我待

反义词:亡羊补牢

时不我待,时不再来出自何处?

阳货想让孔子去拜见他,孔子不愿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孔子暗中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才去回拜他。两人却在途中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过来!我有话对你说。”〔孔子近前,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样做可以称为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又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可以称为智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又说:〕“时间消逝了,年岁是不等待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论语 阳货欲见孔子章》中“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对我们的启示是

时不我待 出 处《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释义为: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时不再来 出 处 《国语·越语下》:“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释义为:时机错过就不会再来了。指行事不要放过时机。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及再传***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仲弓,子夏,子贡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及再传***完成,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与传说。

生不逢时时不与我 怎么理解

我的理解(1):

不可讳言,阳货是官、是个能管到孔子的人,从孔子的“拜”字和阳货的“来”字上都能看得出来。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先躲,躲不过去,就只能“给人见”了。其中的细节,颇为耐人寻味,现逐步分析如下:

1、 欲见是种怎么样的见?可以理解为预约——阳货想确定个时间找孔子;也可以理解为“想”见——某年某月某日、阳货谈到孔子时说“我想见见他”;甚至只是一种态度——某人建议阳货见孔子,阳货略有意向、微微点头……

反正,欲见绝不是登门求见,它只是一种态度——可能很重要、也可能很不重要。

2、“孔子不见”:欲见只是想法,孔子不可能知道,所以中间少不了手下人的通知;孔子不见很正常,对于口碑不好的阳货,我们避之唯恐不及,又怎么可能主动地“送上门去”“给他见”。

3、“归孔子豚”,这句话的主语不是阳货本人。如果是阳货的话,他就应该见到孔子了,否则怎么给他小猪?所以如果补充主语的话,应为“阳货手下人(阳手下)送给孔子一只小猪”。

4、“时其亡”怎么时,是孔子能掐会算——应该不是。应该是孔子和阳手下讨论,确定一个“见阳货”的时间。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阳手下”的圆滑:阳货一想、阳手下就巴巴地通知;孔子不见,阳手下就想办法解决(归孔子豚)、同时给孔子找一个折中的办法(时其亡)……

5、 “往拜之”:对于官、我们惹不起躲得起,如果躲也躲不起,就只能“虚与应付”了。——这里,我们不讨论***或逃跑,因为《季氏》12段的“伯夷叔齐”已经说过。

6、遇诸涂:这里的遇不是偶遇,而是故意——是孔子故意在路上遇到他的!准确地说,是阳货出门刚上路,就发现孔子来“拜”他。怎么办?只能在路上说几句话!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圆滑:你要见,我就只能给你见,但我在时机上下功夫,让你只能匆匆见我一下……

7、阳货后面说的几句话对不对?对也不对。——说对因为我们无论何时,都要向好的方向努力;说不对则是上章所言的“无道之政没法为”,我们不能通过方法上的努力来弥补方向上的错误。

8、孔子为什么说“诺,吾将仕矣。”?想一想上章“君子三畏”中的:畏天命,畏大人。

因为天命可畏、“无道之政没法为”,所以孔子不应该仕;因为大人可畏、阳虎之言不可违,所以孔子又必须仕!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现在的孔子,就夹在大人和天命两墙中间:不仕应天命、却违了大人;仕应了大人、又违了天命。怎么办?唉!

怎么办,本章说的就是“怎么办”。

无道之中、麻生蓬底,你不能全部都直、一点不屈。屈不是重点,重点是屈中的“直”。

邦无道,危行言孙。其中,言逊是屈、危行是直!

“时不我待,时不再来”出自何处?

生下来没有遇到好时候。旧时指命运不好。现在主要是嗟叹时机错过,追悔不及。

时不我与,汉语成语,拼音是 shí bù wǒ yǔ,意思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的。嗟叹时机错过,追悔不及。

成语辨析:作宾语、分句;同“时不我待”

成语出处:《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释义:时间消逝了,年岁是不等待人的。

生不逢时,汉语成语,拼音是shēng bù féng shí,意思是生下来没有遇到好时候,旧时指命运不好。

出自:《诗·大雅·桑柔》 :“我生不辰,逢天僤怒。

释义:生不逢时我真惨,遇上老***气旺。

扩展资料

近义词:生不逢辰

生不逢辰,读音是shēng bù féng chén,汉语词语,出自《诗·大雅·桑柔》,释义为生下来没有遇到好时候,旧时指命运不好。

释义辰:日子,时光。生下来没有遇到好时候。旧时指命运不好。

出处:《诗·大雅·桑柔》 :“我生不辰,逢天僤怒。”

释义:生不逢时我真惨,遇上老***气旺。

词目造句

(1)、可惜生不逢辰,不然我是不会败给他的。

(2)、这些书生不逢辰,印行伊始,就碰上战火纷飞的磨难

时不我待 出 处《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释义为: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时不再来 出 处 《国语·越语下》:“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释义为:时机错过就不会再来了。指行事不要放过时机。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及再传***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仲弓,子夏,子贡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及再传***完成,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与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