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言取人是什么意思_孔子说以言取人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7-09 0
  1. 文言文商讨
  2.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出自何处和意思
  3.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什么意思

以貌取人的意思是只凭外表形象来衡量、判断人的品质、才能或决定对待的态度。

以貌取人的读音是yǐ mào qǔ rén出自《韩非子·显学》: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以貌取人的造句

以言取人是什么意思_孔子说以言取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永久不要以貌取人,徐徐地说,但要迅疾的想。

2、永远不要以貌取人,慢慢地说,但要迅速的想。

3、在这次旅游途中,进入购物店里,我看到了这家店员以貌取人藐视穷人见钱眼开的本性。

4、我们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就不能以貌取人要从本质上去评定这个人的好坏。

5、她择偶时只是肤浅地以貌取人,婚后才发现对方人品不佳,终以离婚收场。

6、我也不想以貌取人,我也有努力看见你的灵魂呀,结果你的灵魂也没有比你的外表美啊。

7、我们的经理以貌取人当然就得不到真正的贤才了。

8、公司这次徵才,没有经验的主管纯粹以貌取人,当然选不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

9、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要看他的品德不应以貌取人。

10、现在的选美比赛不只是以貌取人,气质和才华也是重要的评量标准。

11、如果领导以貌取人自然会冷落了某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

12、酒店业,与其他部分旅游业一样,在员工选择上喜欢以貌取人。

13、花些时间在仪表上: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会以貌取人。

14、不要以貌取人,外貌可能会欺骗你:不要追逐财富,财富会消失的。

文言文商讨

1、:“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列传》

2、美不能丑之,丑不能美之。——〔唐〕无名氏:《无能子?宋玉说》

3、真实就是美,与真实对立的东西就是丑。——普洛丁《论美》

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论诗》

5、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周《庄子?天道》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出自何处和意思

1. 文言文的商榷语气的翻译问题

“商榷”就是“商量、探讨”的意思。

“商榷语气”就是用一种跟人商量的口吻探讨事情是否成立、结果可能走向的语气,往往***用***设、疑问等的形式表达。

现代汉语中较多使用,如:

1、你可否帮我把书本还给王萌?(商量的是“可否”做某件事。)

2、我这边太挤,如果可以的话,你向那么移一下?(商量“可否”移过一点。)

3、你不认为这样做是错的吗?(探讨做这事的对错,偏向于认为错。)

你举的“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可译为:

如果凭样貌取人的话,就会错过子羽,如果只凭口才取人的话,又会落下宰予。

这句用的是***设式的探讨、商榷,实际是指两种都有其优点,缺点都明显,不应这样去做。

文言文中可以译为“如果……的话,就……”“可否……呢”“可能……吧”等等。

想一下,应该很容易理解的,希望对你有些启发啦!

2. 商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原文商略 参考译文商量策略1.商讨。

2.品评,评论。 3.估计。

4.准备。 5.脱略,放任不羁。

讨论、筹划。《晋书.卷四九.阮籍传》:「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估计、料想。

宋.黄庭坚〈醇道得蛤蜊复索舜泉〉诗:「商略督邮风味恶,不堪持到蛤蜊前。」宋.陆游〈雪后寻梅偶得绝句〉:「商略前身是飞燕,玉肌无粟立黄昏。

」也作「商量」。酝酿。

宋.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词:「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也作「商量」 。

古义有五种意思,分别是商讨、品评、评论、估计、脱略、放任不羁。词性为动词。

词义为商讨。本解释摘自《汉典》《百度百科》相关条目。

3. 文言文计、谋、图、虑的区别

首先,我们看看“谋”字的写法。左边为“言”,言说,商议,右边为“某”。“某”字很有意思,上面“甘”,舌头中间加一横,突出品尝美味,说白了就是甜,下面“木”,“某”就是问树上面的果子哪一个是甜的呢?代表不确定。现代人也这么用,说“某某人,某某事”。我们看,这个字代表的原义就是“找人来商议某某事”。所以,“谋”本义是动词,相互商讨对付事情的计策。组个词就是“谋划”,专门谋划事情的人就是“谋臣”、“谋士” 。再引申成名词,就是计策,办法,主意。比如谋略、计谋、阴谋。

“谋,虑难曰谋。从言,某声。”谋就是说讨论、筹划如何解决困难叫“谋”。

一字一译:谋划(策划等皆可),考虑困难叫谋划。从言,某声可理解言听计从,听从正确的言论讨论,听取正确的声音,意为谋。

4. 节选自《明史·毛纪传》的文言文答案

明史毛纪传参考答案4、A简:选拔,选任.5、D6、C 毛纪要离职的根本原因是皇帝指责他“结朋奸,背君报私”.7、⑴那些趴在宫殿上哭着抗争的大臣,全都被逮捕拘押起来,毛纪就分条陈述(拟写奏疏)请求皇帝原谅他们.译出大意2分,重点词语“阙”、“系”、“原”的翻译各1分.⑵(如果)一个臣子凭借俸禄官位来让自己感到荣耀,却不能匡正补救(您的错误),这表明他只是窃取名号来为自己谋私利.译出大意2分,重点词语“自荣”、“救正”、“私”的翻译各1分.参考译文毛纪,字维之,掖县人.成化末年,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乡试第一,考中进士,被选拔作了庶吉士.弘治初年,升任修撰,充当经筵讲官,被选拔担任侍东宫讲读.等到《会典》编成,升为侍读.武宗即位,改任左谕德.因为《会典》中小错误,降为侍读.正德五年晋职学士,升为户部右侍郎.正德十年,乌思藏进贡,他们的使者说有活佛能预测祸福.皇帝派遣几千人前去迎接,粮草车船费用用百万来计算.毛纪上书说:“从京师到乌思藏二万多里,所需公私费用,不可计算.一切费用取自四川,四川连年用兵,兵力疲惫,财力枯竭,再加上如此负担,恐怕会滋生意外变故.”奏疏两次呈上,皇帝没有答复.世宗即位,记录毛纪拥立皇帝的功劳,加封伯爵,毛纪两次上疏推辞请求免除.嘉靖初年,皇帝想要追加尊奉父亲为兴献帝,朝中大臣坚持上奏,抗拒圣旨.嘉靖三年,毛纪担任首辅大臣,又像当初一样坚持原则.皇帝想要去掉加在父母名号前的本生称谓,毛纪与石珤联合上疏抗争.皇帝在平台召见毛纪,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毛纪始终没有顺从.那些趴在宫殿上哭着抗争的大臣,全都被逮捕拘押起来,毛纪就分条陈述(拟写奏疏)请求皇帝原谅他们.皇帝大怒,传出圣旨责备毛纪与奸人结成朋党,违背皇帝传达私情.毛纪于是上疏说:“以往大臣们接受皇上的旨意,对国家政事都要商讨是否可行,然后再贯彻施行.这本来是内阁臣子的本职工作啊,我愚笨不能对上称职完成圣意.最近,关于去本生的问题,皇上在平台召见问话,司礼官员传出旨意,我不知这里有多少好像是可以商榷的,却都是由皇上一个人决断的.既然我的话没有被您接受***纳,还有什么探讨行不行的必要.皇上召见我们次数是很多,但严厉的责罚还跟以前一样.我虽然有体谅国家的心意,但不能自己充分的表达.宋代司马光告诉神宗说:陛下之所以重用大臣,是看出他的耿直,或许对国家有帮助,如果只是用官位让他荣耀却不***纳他的意见,这是使用官位来谋私情而否定这个人.(如果)一个臣子凭借俸禄官位来让自己感到荣耀,却不能纠正补救(您的错误),这表明他只是窃取名号来为自己谋私利.我在您面前,请允许我把这些话说给您.至于勾结奸人结成朋党,背叛您谋私利,正是我平时最痛恨的事.如果我有一条这样的情况,我的罪行何止是要罢官.如果您用这样的罪行怀疑我,我还能一天到晚腆着脸在朝廷里呆着吗.我请求退休回家,来保全自己的生命.特别希望您能够学习祖先的典章常识,任用贤才接受谏议,来秉养和平的福分.”皇帝忌恨(嫌恶)毛纪正直刚强,允许他离开,交通和饮食保障按着旧例.毛纪有学识,做官时清廉沉静庄严持重.后来《明伦大典》编成,皇上下诏判定大礼之议中各位大臣的罪,追查论罪夺去官爵.嘉靖二十一年,八十岁时,毛纪因为皇帝降恩复职,皇帝又下诏派官员慰问他,又赏赐一些俸禄.又经过三年去世了.附录:《明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八?毛纪传》原文毛纪,字维之,掖县人.成化末,举乡试第一,登进士,选庶吉士.弘治初,授检讨,进修撰,充经筵讲官,简侍东宫讲读.《会典》成,迁侍读.武宗立,改左谕德.坐《会典》小误,降侍读.《孝宗实录》成,擢侍讲学士,为讲官.正德五年进学士,迁户部右侍郎.十年,由吏部左侍郎拜礼部尚书.乌思藏入贡,其使言有活佛能前知祸福.帝遣中官刘允迎之.携锦衣官百三十,卫卒及私仆隶数千人,刍粮、舟车费以百万计.纪等上言:“自京师至乌思藏二万余里,公私烦费,不可胜言.且自四川雅州出境,过长河西行数月而后至.无有邮驿、村市.一切资费,取办四川.四川连岁用兵,流贼甫平,蛮寇复起.困竭之余,重加此累,恐生意外变.”疏再上,内阁梁储、靳贵、杨一清皆切谏,不报.郊祀毕,请勤朝讲,又以储嗣未建,乞早定大计,亦不听.寻改理诰敕,掌詹事府.十二年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其秋加太子太保,改文渊阁.帝南征,纪佐杨廷和居守.驾旋,晋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世宗即位,录定策功,加伯爵,再疏辞免.嘉靖初,帝欲追尊兴献帝,阁臣执奏,忤旨.三年,廷和、冕相继去国.纪为首辅,复执如初.帝欲去本生之称,纪与石珤合疏争之.帝召见平台,委曲谕意,纪终不从.朝臣伏阙哭争者,俱逮系,纪具疏乞原.帝怒,传旨责纪要结朋奸,背君报私.纪乃上言曰:“曩蒙圣谕,国家政事商榷可否,然后施行.此诚内阁职业也,臣愚不能仰副明命.迩者大礼之议,平台召对,司礼传谕,不知其几似乎商榷矣.而皆断自圣心,不蒙允纳,何可否之有.至于笞罚廷臣,动至数百,乃祖宗来所未有者,亦皆出自中旨,臣等不得与闻.宣召徒勤,捍格如故.慰留虽切,诘。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什么意思

出自《仲尼***列传》,选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意思是:单从相貌上判断人,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

节选原文: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译文:

澹台灭明,是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他的体态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认为他资质低下。从师学习以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他往南游历到长江,追随他的学生有三百人,他获取、给予离弃、趋就都完美无缺,他的声誉传遍了四方诸侯。孔子听到这些事,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单从相貌上判断人,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

扩展资料

《仲尼***列传》是孔门***的一篇多人合传。仲尼,即孔子。在这篇列传中,有的人记述较详,洋洋洒洒一大篇;有的人记述简略,只有两个字的人名。本传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的言语和行事。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虽然他“述而不作”,但他总结了前人的文化遗产并传授给学生,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得以***三千,育有大贤七十。本传在记述之中,仍然保留了孔子与***的问答形式。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百度百科--仲尼***列传

意思是: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

指在选拔人才时要考察他的品德和实际才能,不能仅凭听他的言谈就提拔他;在听取意见时,不管他的人品、地位如何,只要是正确的意见都要***纳。

出自:《论语。卫灵公》

扩展资料:

《论 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