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矣,自修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矣在教育学中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口诀 2024-07-10 0
  1. 孔子收的学费是什么?
  2. 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体现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3.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到底怎样理解会更合理
  4.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5. 孔子收徒弟的学费是?
  6.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意思是什么?

孔子感谢老师的话如下:

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翻译: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现在的人学习一心为了炫耀。”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书中有黄金屋,有千钟粟,有颜如玉,而是为了自我人格的完美。这是老师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一课吧。

自修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矣,自修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矣在教育学中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翻译:孔子说:“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应该做的而不去做,有缺失不能立刻改正,是我的忧愁啊。”当老师的,常鼓励学生要上进,但自己就不能自满,应努力追求自身的完美,给学生一个表率。

3、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翻译:孔子说:“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导的。”教师是最崇高的事业,只要有人求学,就没有理由不教。

4、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翻译:孔子说:“你们以为我有所隐藏吗?我对你们没有任何隐藏。我的一切作为都呈现在你们眼前,那就是我的作风啊。”***只要有心求道,当老师的怎能不倾囊相授。最重要的是,身教重于言教。

赞美老师的句子

1、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2、老师像那高挂的太阳,将自己的温暖送给我们,对此我们爱你;老师像那汹涌的大海,将自己的热情奉献我们,对此我们尊你;老师像那辛勤的园丁,将自己的果实留给我们,对此我们敬你;老师像那忠诚的黄牛,将自己的劳动传送我们,对此我们服你!

3、老师,感谢您甘美雨露的滋润,温暖阳光的普照,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感谢您老师。

4、我由衷的赞叹老师,因为他是那样的无私,那样的尽责,甘愿牺牲自我,再苦再累心里也觉得甜。

5、老师,你用心点亮了我的心,以爱培育了我的爱,有你,我才感觉到世界的温暖。我虽然不是你最好的学生,但你是我最好的老师。

孔子收的学费是什么?

束脩,指古时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为表达敬意而奉赠给老师的礼物。这种规定,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学费即是"束脩数条",束脩就是咸猪肉,后来就指拜师费,也可理解为学费。但是孔子的意思是拜师收学费吗?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的朱熹和后来的冯友兰先生提出了殊途同归的看法。

朱熹认为孔子规定的“十条腊肉”的拜师礼不算什么,因为那时候差不多的人家都能拿的出来。还拿孔子有颜回、子路等穷学生为例,来说明孔子只不过是建立一种规矩,并非真的要学生馈赠多么丰厚的礼物给他。

冯友兰先生则通过对孔子“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觉得这句话若读作“自行/束修/以上",就可能有"自己带着/薄礼或学费/来见我的"意思。但是通过分析整部《十三经》发现,古人说话没有任何一处是以"自行......以上"来表达的。反而"自......以上"的句法出现了两次,都是在《周礼·秋官司寇》里,原文是"自/生齿/以上",也就是说从"长出牙齿"(约一岁)以上的小孩,才可以登录在户口上。所以,“自......以上”应该指的是"年龄"。

那么,孔子“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意思可能就是"自/行束修/以上"了。古代男子十五岁入学,所备之礼即为束脩,行这种礼的男子可用"行束脩"称其年龄。于是孔子的意思可理解成为:"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这句话简单明了,表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胸襟。

孔子“十有五而至于学”,由此推己及人。他要求***"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又怎么可能大力宣扬自己收费***呢?当然,也不能太死板,如果***诚心诚意送来薄礼,他也没有理由不收。

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根据情况收取学生表达心意的薄礼的。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一些人本末倒置混淆事实的根据。

孔子对家境贫寒的***颜回有过高度赞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样的孔子,是向学生索要学费的人吗?我们实在不该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

综上,孔子的束脩之礼,应该指孔子“礼”学中的一种尊师重道的礼节,而并非简单的收学费,更不能理解为向学生索要财物。

作为当代教师,应当本着“学高为范身正为师”的标准,重视自身素养的提高和师德形象的维护,自觉摒弃收取学生或者家长礼品财物的不良风气,更不该以孔子“束脩之礼”为借口,向学生或者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礼物。

不过,当学生发自内心地用小礼物表达自己的心意时,当老师的也不应当一概拒绝,适当的方式可以增进师生感情,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真诚和帮助。

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老师和学生互相努力,老师爱护学生,认真引导学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学生自然会喜欢老师,尊重老师!

希望我们正确理解“束脩之礼”的含义,建立正常和谐的师生关系!

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体现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孔子教学生要收取的学费是10条干肉,名曰束修,名义上是学生的见面礼。孔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修就是十条捆拢在一起的腊肉。孔子要他的学生初见面时给他送十条腊肉,作为学费。这是他收费的最低标准。凡自愿给我送上十条腊肉,我从没有不教他的。孔子就这样简单。孔子说,不好意思,本人也有家小,每日青菜豆腐总不可少,就收那么一点点、一点点。

扩展资料

孔子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

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又去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先师”。有名字记录流传的,大概有七十余位。其中孔子最欣赏的优秀***。他们是:

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

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

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

仲由(子路,少孔子9岁)鲁人,卞之野人,尝食藜霍,负米百里之外。

颜路(颜回之父)鲁人

曾点(曾参之父)鲁人

公冶长(孔子之侄女婿)齐人,曾坐牢

孟懿子(鲁国贵族)

南宫敬叔(鲁国贵族)

冉耕(伯牛,少孔子7岁,冉雍之叔伯辈)鲁人

闵损(子骞、少孔子15岁)鲁人,事父母至孝

孔子本身是贵族出身,政治上仍力谋恢复旧制度(复周礼),但在教育方面,他却主张打破一切界限,让***都有机会接受教育。他一手把官学转为私学,把属於贵族的知识材艺传授给一般庶民。他所收的学生,就阶级身份以致资质方面来说,都是相当复杂且多元的。

他对自己的学生,不论贫富、不别亲疏贵贱,均一视同仁。有的学生父子两代,或叔侄两代来求学的,如颜路、颜回父子、曾点、曾参父子,冉耕、冉雍叔侄。有的学生终生跟随他,如子路、颜渊、子贡等。

百度百科—孔子

百度百科—三月不知肉味出处

百度百科—束脩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到底怎样理解会更合理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教育思想是:扩大受教育对象范围。

翻译:只要带来束脩以上的报酬,我就没有不加教诲的。

束脩:十条干肉。束,十条;脩,干肉。束脩,也称 束金,是古代上下亲友之间相互赠献的一种礼物,后多指致送老师的酬金。

感悟:

知识即是财富,有其内在价值,虽然难以等价交换,没有物化标准,但以礼品,学费换取知识,自是天经地义。?

不重视知识的民族,是很难自强不息的:不重视知识的时代,是很难真正崛起的。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如果将知识贬值化,将知识分子边缘化,都是不明智的,也是一种反文明的行为。 尊重知识,爱护人才,是立国定邦之基和兴业富民之本。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一、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句话是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束修:修,干肉,又叫脯。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修”。

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

因此,实际上孔子是要告诉大家,不管贫穷还是富有,不论出身高低贵贱,只要能自己约束自己,在道德、学问、品行上能有所提高的,那么只要你来请教我肯定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二、句子出处

语出《论语·述而》。《论语·述而篇》选自《论语》第七章。

《论语·述而》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孔子收徒弟的学费是?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要表达的意思是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出自春秋孔子的《论语·述而》,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扩展资料:

一、相关赏析

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

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

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二、出处简介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百度百科-论语·述而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意思是什么?

学费为十条肉干

见《论语·述而篇》。

子曰:“自行束脩(1)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注释

(1)束脩: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脩”。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出处:《论语·述而篇》

束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束脩”就是一束肉干,又称肉脯,有点类似腊肉。古人对老师是十分尊敬的,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

因此,在孩子入学拜师时,人们一般都要给老师送上珍贵的“束脩”作为见面礼。学费即是“束脩数条”,束脩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

送礼

一般在特定的节令里给塾师送银钱或礼物,所以也称之为“节仪”、“节敬”。送礼的节日,最普遍的是“三节两寿”,“三节”指的是端午节、中秋节、年节,“两寿”则指孔子诞辰和塾师生日。但因地域和时代的不同,送礼的节日也各不相同。

在所有的节日献礼中,见面礼却是必不可少的,古人在第一次拜见私塾先生时,都得先跪拜的孔夫子的牌位,接着跪拜老师,然后再献上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