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散解释,广陵散绝的典故与出处

tamoadmin 成语口诀 2024-07-11 0
  1. 在纳兰的《饮水词》中屡次出现关于谢道韫这位东晋才女的典故,其中“林下风”是什么意思?
  2. 广陵散绝的成语典故
  3. 顾曲周郎是什么意思?顾曲周郎成语造句和典故
  4. 周郎顾曲是什么意思?周郎顾曲成语造句和典故
  5. 嵇康的身世背景
  6. 古时一个帅哥很帅,最后被围观的人压死,着是什么典故。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7. 孟母教子的典故还有什么?

嵇康打铁

这是公元223至262年间的一幕至今依然清晰生动的场景:洛阳城郊,大树荫下,一个高傲的身影,举起了手中的铁锤,击向火红的铁砧,火花四溅。叮当叮当的节奏,响彻了邻近的村庄,使其余的世界,包括那个时代的寒冷的时间,显得寂静无声。人们好奇地赶来,请这位诗人敲打出锄头铁锹之类的不属于战争、屠戮的农具。而他却拒收他们的酬金,一顿随意的酒肴就好了然后,他又回到他的叮当叮当的节奏中去。

嵇康打铁,如今已成为中国诗人的一个不可重复的神话,那借助于一种劳作,将生命与土地链接为一体的诗意象征,是多么健康而自然它使如今的许多所谓行为艺术,显得像是一幕幕荒唐而滑稽的闹剧。当然,人们并非一开始就听懂了这叮当叮当的节奏,或许至今仍没有听透。对于这位魏晋时代的著名诗人,音乐家,如此地迷恋并不洒脱,亦不高贵的铁匠生活,历来的看法,认为是一种象征姿态,以显乱世的卓荦不群。自然,这符合嵇康生***立独行的叛逆气质,及悲剧性的结局;但这一传统看法如今遇到了挑战,一些颇具新思维的读者认为,并没有那么多的深意,或许只是诗人的一种癖好,或者健身手段。这显然亦说的过去,嵇康的长相与风度都很好,是当时的一位明星式的人物;但第二种说法对于传统的东方读者来说,又似乎过于零度,后现代了。于是,作为反弹,有精锐的学者复又向深度挖掘,将嵇康的打铁与阮籍的长啸在本质上连通起来,认为都是语言之外的一种诗性的言说方式一个以没有言词的节奏,一个以没有言词的旋律,表达了一种生命的觉醒,以及对命运的改造,超越。我本人同情这一诗性解读,但进而认为,一种表达方式,如果不能与自己生命中的隐秘脉动合拍,是不能持久的。所以,在嵇康的打铁过程中,还应珍藏着某种乐趣,难以与他人言说。我们且以经验与想象,继续探入这一幕铁与火的场景:一块粗糙的矿石,经炉火的涅盘后,透红,纯净,如果不是温度的阻碍,人们当会禁不住手心抚触的诱惑。然而,嵇康举起了铁锤这于诗人很合适,叮当叮当的节奏中,火红的矿石仿佛一句珍奇的灵感,被反复地锻打在这锻打的延续中,诗人似乎已隐隐看见了那样的一句终极之诗,澄澈,空明,敞开向全部的世界但随着淬火,冷却,火红之物又呈矿物的灰黑,一切遁隐于是,他重新把它送入炉火再通红再锻打在这不断的循环中,诗人相信,他终会到达那一句终极之诗,而所有的王官将在这锻打的过程坍塌于其中,化为乌有。

广陵散解释,广陵散绝的典故与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嵇康有没有得到那一句终极之诗,我们不得而知,而司马氏的王宫确是早已消融的无踪无影。或者说,嵇康曾经得到过那句终极之诗,但又不幸地遗失了,如他的名曲广陵散。文章进展到这里我写文章亦如写诗,并不知目标何在,全凭一种感觉驱使我突然灵光一闪地感到,在嵇康打铁与广陵散之间,存在着某种隐秘而宿命的关联。

神奇的广陵散的存在,已无须置疑。人们的讨论,常集中于它的风格的猜测,但莫衷一是。而我感兴趣的,则是关于广陵散的诞生的一个著名传说,虽然荒诞,却更有可能接近着本质。传说是这样的,一天深夜,嵇康正抚琴自娱,空中忽有喝彩声原是一被害的古琴爱好者之魂。于是,嵇康与之契谈琴理,鬼魂试弹了数曲,其中即有广陵散。这一传说,不仅隐寓了嵇康本人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我得到了这样的信息:一,在风格上,广陵散应有着浓郁的炼狱色彩,是灵魂在两个世界之间的焦灼,挣扎,论辩。至于是以邈远明丽的意境,或慷慨激烈的抒情收尾,则可见仁见智;二,可能要引起争议,我认为广陵散是一种即兴创作,是诗的灵感与***来自另一个世爱维科斯界的鬼魂,在琴弦上的自由舞蹈这样的创作,只有嵇康这样的天才诗人兼音乐家方能为之。这实际上已解释了广陵散真正失传的原因它无法记录,它的每一次的演奏都是不重复的。现在,我们不妨把目光再切回到广陵散绝唱的那个日子,公元262年的一个夏天,因为朋友的冤案牵连的不孝之名实际上,早在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将利禄比作死鼠的膻腥,将官场隐喻为疯人院,就已埋下了祸根被引往洛阳东市的刑场。似乎早已准备好了这个日子的来临,嵇康请送行的哥哥取来一张琴,从容坐下,弹了一遍广陵散,然后长叹一声:广陵散于今绝矣!这一声长叹是意味深长的,难道广陵散只能专属于嵇康个人的生命?难道送行的三千太学生,以及他的朋友他们更是与他朝夕相处,就没有一人有能力将广陵散记录下来,而任其于今绝矣?或者反过来解释,如前所言,广陵散根本就无法记录,没有第二人能够演奏。

我不知道关于广陵散的迷雾,是否可以由此廓散。但我可以肯定,嵇康之所以如此癖好打铁,实因为这是他的另一种的弹琴方式:音符是自由的,不固定的,如砧上火花的随意飞溅;但有着某种稳定而清晰的节奏,如铁锤在火红的矿石上的敲击在嵇康打铁的诗意中,还奇妙地隐含着一曲广陵散。

在纳兰的《饮水词》中屡次出现关于谢道韫这位东晋才女的典故,其中“林下风”是什么意思?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心得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心得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世说新语》读书心得(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1

《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记叙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谈举止的***集,向来被视为魏晋「志人」***的典范。在世说新语以前,也曾出现过不少轶事***。今天所见的世说新语虽然已失去原来面目,但从其流传来看,还是较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历代普遍受到重视的价值。

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轶事***中,世说新语因其广泛丰富的内容涵量和纯熟精美的语言艺术,被推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也确立了他在中国古代***史上承先启后,不可忽视的地位。日记我对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后来有一次,两人曾经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

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这本书将对我的为人处世有一定的帮助,我现在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是还是要学习这些道理的。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2

这个暑***,我读了《世说新语》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刘宋临川王刘义庆,整本书共36门学说,1130则。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至刘宋初年300年间的人物故事。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这本书是好多典故的源头,比如我们课本所学的“未若柳絮因风起”。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其中,我觉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经常这样,难免被人取笑。有一次连晋文帝也和他开玩笑:“你总是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镇定地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借孔子之言说明自己虽然常常连说“艾,艾”,但只有一个“艾”罢了。

身在庐山的远公,年龄很大了,但仍然不停地给***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远公用恳切的言辞,将“一寸光阴一寸金”和“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深深印刻在***们的心中……

正因为《世说新语》有这样的特点,明代的学者胡应麟才如此评介《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3

刘墉的《世说新语》应该出版已经很久了,很不好意思,只是上星期才看到这本书。

今天再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刘先生改动的一句话:“人无近忧,必有远虑。”放在近前的问题不解决,实在是可怕之极的。如果解决眼前问题不用长远眼光,就会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了。

有意思。刘先生同时推荐还有孔子另两句话:“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任何一个成功都不是无意做的,努力才是根本啊。

刘先生推荐的登山领队的也值得珍惜:“已经熟悉的路,作进一步打算;不熟悉的路,要作退一步打算。”经典的风险控制论。

读书才是硬道理啊!那些实用的原理或行为的结果,要靠自己去力行,恐怕做不了几件事情。顺便记录一下读来的句子

庞加莱说: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原始动力来自于自然本身的美。

狄拉克说:我认为哲学永远不会导致重要发现,它只是人们谈论已发现事物的一种方式而已。

狄拉克给莫斯科大学的黑板题词:任何物理学定律都必须具有数学美。

在阅读以及听骆老师讲解《名教与自然》过程中,我注意到魏晋文化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王弼。于是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些相关王弼的信息,以下便是有感而发。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4

最近读了一遍《世说新语》,内心颇感世事沧桑变换之快。在这纷繁的世界上,坚持一颗平常心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我十分欣赏那些在乱世中还本事挽狂澜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有自我独特的才能。我欣赏他们的个性。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些人都太怪异了。是的,我也承认他们的行为怪异。但我更看重的是他们的本事。

我欣赏他们的魄力。读过这本书后,我感觉到了自我行为的随意性不强。当然,我是愿意做一个真正的自我的。做我自我是我此刻要追求的,也是我将来乃至终生都要追求的人生境界。这本书中有许多经典的故事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回味的。我觉得这本书中的许多事情似乎在我们身边发生过一般,闭上眼你就能想得清清楚楚。我们不会觉得这些事离我们太遥远了。确实是这样的,如果细细想想,还真的是这样。

可是我在那里要说的是我最近发此刻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世说新语中所述的事简直是太正常了。这是我读后所有所思的地方。这本书中的故事有许多启人深思的地方。我本人是很喜欢读这本书的。

比如书中的乘兴而来,无兴而返。这个故事就挺有意思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在我们在做某件事时,我们能够根据我们自我的真实需要去决定我们是否必须要做或是暂时不做。我们完全有对所要做的事做出我们做与不做的决定。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权利。没有人能够干涉我们的决定。只要我们做的合乎我们自我的意愿,没有违背常理,我们的决定就值得去做。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5

骆老师的《<世说新语>精读》一书中提到名教源于孔子的正名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骆老师讲的理念与实存,用理念来规范事实;而道家却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王弼从哲理的高度讲这两者结合成了一体,认为名教出于自然。我个人认为这既体现了他作为玄学创始人的思想,也是当时魏晋士人思想的写照,对思想文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粥未弱冠,往见之。晏闻粥名,因条向者胜理语粥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粥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粥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世说新语·文学》)。王弼口才出众,辩得众人理屈词穷,自己还罗列观点继续佐证。王弼是当时最杰出的清谈家和哲学家。由此看出当时文风还是很盛的,而且清谈相当流行,士人们都崇尚这样的风气。

而在宣扬玄学的过程中,王弼提出的关于家族制度中等级关系的“分”与血缘关系的“合”,就是在相爱中有敬,在同中有异,形成和谐的社会整体,体现了当时普遍奉行的家族制度的价值取向,可见魏晋时期人们的观念已经被受到了玄学的影响。并且在世说新语玄学与清谈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名教与自然和和谐统一,更协调了儒道文化,促进当时人们的思想的思想融合。

由此,王弼等人创始的玄学正始之音开始了魏晋清谈时代。从此,评论人物着眼于谈论和义理,即不仅看人的谈吐辞藻,而且要看他对义理的领悟,而王弼等人也被后世名士奉为榜样。魏晋人士对正始谈风之仰慕,于此可见一斑。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6

看到《世说新语》的书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甚至认为这是一本现代书。但事实并非如此,据说《世说新语》编于南北朝时期,是一本收录历史故事的书。

最终拿到这本书,我翻了翻,却有了一个“重***现”——啊?这本书不是收录故事吗?怎样全是文言文!我对文言文并不感兴趣,觉得没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头看时,却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先《世说新语》分为三十六章,每个章节都记叙了一种思想或行为,收录了必须篇数的历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头,都标有注释与译文。这下我就能阅读了。

那么,《世说新语》都讲了些什么?它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比如管宁割席、广陵散绝等,还有许多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故事。通读下来,真是收获多多。

读了这本前无古人,也许会后无来者的好书,我心中真是感慨万千。

首先,这本书编得十分好,它把历史浓缩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让人读起来就好像在看一本故事书,而不是单调的历史记载。并且它把诸多故事进行了分类,分成三十六章,让人查阅起来很方便,一目了然。

其次,它经过故事传播着道理,看着一个个形象生动的人物,我们就会明白,哪些人是学习的典范,哪些人是“负面教材”。

最终,这本书让我收获了许多知识,不仅仅让我认识了历史,还让我学到了古文。古文读多了,就会慢慢发现其中有的规律,进而了解了古文的规格与韵律。明白了古文的字代表什么意思。这样一本好书,谁会不喜爱它呢?

《世说新语》让我眼界大开,没有想到历史遇见古文竟然能碰出知识的火花。真心期望大家一齐来读这本好书,感悟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礼貌历史!

广陵散绝的成语典故

出自《世说新语·贤媛》: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我看到有成语释义说 林下:幽僻之境;风气:风度。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

但是我总觉得这个解释用在这里不大合适。按照古代的标准,女子娴雅大方当是闺房之秀,如果这里的林下风气做此解,那么谢道韫和顾家妇的区别又在哪里呢?而且既然称赞女子娴雅,有必要在前面特地强调“神情散朗”吗?散朗和贤淑还是有相当差距的。

依我看来,林下应该是虚指“竹林七贤”,林下风气是指得当时为士人所推崇的魏晋风骨---越名教而任自然,崇尚清谈个个性,超然事外,或慷慨任气或平淡冲和。

且看谢道韫在丈夫儿子被杀后“闻寇至,举措自若,命婢肩舆,抽刀出门,手杀数人,乃被执。”

同时代的名士顾庸集僚属对弈,得儿死讯,“以爪掐掌,血流沾褥”,而其神色不变。嵇康临刑,神色自若而奏《广陵散》。他们的事迹难道不是差不多吗?

在清谈方面,谢道韫也不逊于这些名士。“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在王献之理屈词穷之际,谢道韫在屏风后为之解围,继续与来客讨论,结果辩赢献之的来客在谢道韫面前很快就没词了。

在与太守刘柳谈议时,“道韫风韵高迈,叙致清雅,先及家事,慷慨流涟,徐酬问旨,词理无滞。”太守不觉叹服:“实顷所未见,瞻察言气,使人心形俱服。”

联系谢道韫生平,自然就不会把林下风气解做贤淑了。有着那一个时代的风骨的谢道韫,与清心玉映,闺房之秀的顾家妇正好对比。所以那句“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的评论才真正是绝妙好评啊。

况且竹林之贤尚“空”,在称赞谢道韫有林下风气前,先称其“神情散朗”,亦可谓恰如其分。

至于林下风气的成语释义,大概是在这之后的延伸意吧。

顾曲周郎是什么意思?顾曲周郎成语造句和典故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善弹奏《广陵散 》曲,很多人崇拜他。嵇康因罪被判***,在东市行刑前夕,他视死如归,神色不变,就要一把琴弹奏一曲《广陵散》。弹奏完毕,嵇康说:“袁准曾经请求学习这首曲子,我十分吝啬,不肯传授给他。从此以后,《广陵散》就成了绝响啊!”当时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求以嵇康为老师想用这种方法来救嵇康,朝廷不允许。嵇康被杀后不久,文王司马昭也后悔了。

周郎顾曲是什么意思?周郎顾曲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顾曲周郎 gù qǔ zhōu láng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顾曲周郎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顾曲周郎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顾曲周郎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出身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立了孙吴***。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周瑜和鲁肃坚决主战,并亲率吴军大破曹兵于赤壁。两年后周瑜病死,终年35岁。

周瑜不但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而且精于音乐,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据载:周瑜听人演奏的时候,即使多喝了几杯酒,有几分醉意了,也能听出那怕是很细微的差错。每当发现了错误,他就拿眼睛看一下演奏者,示意他演奏错了。因此,当时有句歌谣说:‘曲有误,周郎顾。”

百科解释如下:

顾曲周郎

与《广陵散》并称当时的《长河吟》相传就是为周瑜所做,并传此曲周瑜称只为诸葛亮能闻弦歌而知雅意,听出曲中之音。也有一说,《长河吟》为后人附会之作。  

目录 ? 发 音 ? 释 义 ? 出 处 ? 用法 ? 示例 ? 关于顾曲周郎的诗词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gt&gt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发 音[回目录]

gù qǔ zhōu láng

释 义[回目录]

曲:乐曲;周郎:周瑜。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出 处[回目录]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用法[回目录]

偏正式;作宾语;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示例[回目录]

洪深《歌女红牡丹·**故事》 “出演于哈尔滨民庆茶园,玉貌珠喉,色艺双绝,~,为之色授魂与者,大有人在。” 宋·刘克庄《哭孙李蕃》诗 看花李益无同伴,~有后身。 关于顾曲周郎的诗词[回目录]

在《三国志》中,周瑜上疏孙权时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其中并未提及孔明。仅是演义记载中有孔明吊孝时的祭文中的“从此天下,再无知音”。史册中,也找不到《长河吟》出于周瑜的正式记录,因此附会之说当是正解。

 然而,《长河吟》是真是***且不提,周郎雅擅音乐造诣极高确证无疑。

 三杯薄醉后,如果发现有人弹错了,就一定能听出来,听出来也罢了,还要一定回头看。至于回头相顾,是为责备之意还只是本能反应就不得而知了。

 这个趣致典故很快被引入到诗词中,并且不断赋予新的含义。

 魏晋之后的南北朝,庾信就有诗,“悬知曲不误,无事畏周郎。”隋朝也有江总诗,“弦心艳卓女,曲误动周郎。”

 这里诗里的顾曲周郎虽然出现的场合经常不对,但比较端正,一心一意想只要弹好曲,就不必怕周郎了。

 但是到了唐朝不一样了,李端的《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从曲有误、周郎顾化作了误拂弦。

 唐初释慧净与王绩则有相合诗,前者曰“ 早时歌扇薄,今日舞衫长。不应令曲误,持此试周郎。”,后者和“舞袖风前举。 歌声扇后骄。周郎不相顾。 今日管弦调。”

 被动彻底成了主动,误拂弦原是为了试周郎。

 刘禹锡也曾做《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与他竹枝词一脉相通的清新可亲,心平气和的喜悦。

 东坡居士的一阙大江东去名垂千古,其中极赞英杰,被誉为豪放派词中之冠,“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他也不曾忘记这个典故。苏胡子的天生诙谐小小发作一次。周郎的音乐金耳朵成了是不是变聋的小试探。

 《次韵王都尉偶得耳疾》,“君知六凿皆为赘,我有一言能决疣。病客巧闻床下蚁,痴人强觑棘端猴。聪明不在根尘里,药饵空为婢仆忧。但试周郎看聋否,曲音小误已回头。”

 苏轼也做过《南歌子》,称“但得周郎一顾、胜珠珍。”

 东坡以下,南宋豪放派词家的****辛稼轩出名的爱用典,自然不会放过这般的风流俊赏。

 《菩萨蛮》,“画楼影蘸清溪水。歌声响彻行云里。帘幕燕双双。绿杨低映窗。曲***地误。要试周郎顾。醉里客魂消。春风大小乔。”

 除此外,以梅子黄时雨著称的贺梅子贺铸也有名词《诉衷情》。“乔家深闭郁金堂。朝镜事梅妆。云鬟翠钿浮动,微步拥钗梁。情尚秘,色犹庄。递瞻相。弄丝调管,时误新声,翻试周郎。”

 “时误新声,翻试周郎”,说不尽的妩媚风情,《诉衷情》的词牌从此又得别名《试周郎》。

 最别致潇洒,却是唐张祜的《觱篥》。

 “ 一管妙清商,纤红玉指长。雪藤新换束,霞锦旋抽囊。 并揭声犹远,深含曲未央。坐中知密顾,微笑是周郎。”

 原来曲误回顾,非冷视相责,仅只会心微笑也。且这个回顾是“密顾”,曲中有误,悄然回头,顾盼间微微一笑。

 妩媚可爱当属吴梅英的《声声慢》,“曲中倚娇佯误,算只图、一顾周郎。花镇好,驻年华、长在琐窗。”非常的有邻家小妹娇憨态。

 其实演变到这里,周郎顾曲早已不仅指对音乐的鉴赏,它即可能是男女间的思慕,甚至代指情郎,也可以惺惺相惜,知音间不以言喻而以音传的韵事。

 如果不能赏音鉴乐,当然不会有顾曲一说。

 明确将顾曲与知音相连的诗词,最早见于唐湛贲的《伏览吕侍郎丘员外旧题十三代祖历山草堂诗》,“桑田代已变,池草春犹碧。识曲遇周郎,知音荷宗伯。”

 苏轼对此亦有跟和,《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中有“知音如周郎,议论亦英发”的诗句,这个知音即指佳友,也许亦指数朝之后,他之欣赏周瑜“言论英发”的一文一武隔代知音。

 范成大的《 临江仙》则道,“周郎去后赏音稀。为君持酒听,那肯带春归。”

 知音再往后演变,周郎顾曲也成了怀才不遇的代指,曲误若有人顾,欣逢知音,若无人顾,则是知音难觅了。

 少年时有段飞扬岁月,其后却处处受制主和派,力主抗金的辛弃疾曾有《惜分飞》,“最是周郎顾。尊前几度歌声误。望断碧云空日暮。流水桃源何处。闻道春归去。更无人管飘红雨。 ”一派怅往伤怀。

 元邵亨贞另有《贺新郎 》,“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人世事,几圆缺。”

 到此时,顾曲周郎早已全然成了诗词中的典故,不必对三国知道太多,对它的出处也无需溯本追源,不再是具体的人,具体的事,而是一种意象,一种表征,历史与文化彻底融合。

 不过,在偶尔的时候,它也会还本来面目,而在那种时候,这个清丽明媚的典故总是会以比较忧伤的姿态出现。

 王质的《八声甘州·事茫茫》。

 “事茫茫、赤壁半帆风,四海忽三分。想苍烟金虎,碧云铜爵,恨满乾坤。郁郁秣陵王气,传到第三孙。风虎云龙会,自有其人。

 朱颜二十有四,正锦帏秋梦,玉帐春声。望吴江楚汉,明月伴英魂。浥浥小桥红浪湿,抚虚弦、何处得郎闻。雪堂老,千年一瞬,再击空明。”

 正是周郎已去,何人顾曲?

 最伤感的则属郑板桥的《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 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即是君臣又是挚友,江东双杰,周郎与孙郎,总角相交,“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孙策与周瑜同龄,死时年仅二十六 。十年后,周瑜出征巴蜀时卒于巴丘,庞统扶灵回返。孙权素服举哀。迎之芜湖。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千古江山,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不过,英雄之外,亦有佳话相传千古,顾曲的周郎以轻灵的姿态从历史走向文化,在一页页泛黄诗笺中永恒凝立。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view/65041.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嵇康的身世背景

成语名称: 周郎顾曲 zhōu láng gù qǔ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周郎顾曲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周郎顾曲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周郎顾曲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例句] 谁谓~之场,非即生公说法之地乎?(清·俞樾《余莲村劝善杂剧序》)

百科解释如下:

周郎顾曲,中国成语。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周郎顾曲早已不仅指对音乐的鉴赏,它即可能是男女间的思慕,甚至代指情郎,也可以惺惺相惜,知音间不以言喻而以音传的韵事。知音再往后演变,周郎顾曲也成了怀才不遇的代指,曲误若有人顾,欣逢知音,若无人顾,则是知音难觅了。  

目录 ? 基本信息

? 周瑜生平

? 典故出处

? 历史记载

? 相关诗词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gt&gt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基本信息[回目录]

词 目 周郎顾曲

  发 音 zhōu láng gù qǔ

  示 例 谁谓~之场,非即生公说法之地乎?(清·俞樾《余莲村劝善杂剧序》)

周瑜生平[回目录]

周瑜,字公瑾。生于公元175年,卒于公元210年,即建安十五年。他出身名门,少年与孙策结识,共谋大计,建安三年,周瑜重归孙策,孙策亲自出迎,于二十四岁时即封中郎将。

 二年后孙策遇袭身亡,周瑜苦心辅佐孙权,三十三岁火烧赤壁大破曹军,成就一代名将。

 周瑜又常被称为周郎,同样典出《三国志·周瑜传》,“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典故出处[回目录]

《三国志》,作者陈寿,字承祚,生于公元233年,卒于2***年,生于蜀国,蜀亡归晋,为西晋史学家。所著《魏书》、《吴书》、《蜀书》合称《三国志》,名列国学二十四史之一的断代史。

 《三国志》用笔简墨严谨,少有冗言,也因过简后为南宋裴松之加注,是以为《裴注三国志》。

 正是在这个用笔简约的《三国志》里,陈寿却给我们留下了除英雄争战指点江山外的别般风情。

 陈寿处身西晋,晋承曹魏一脉,吴蜀是为对立敌方,但在三国志提及周瑜时,却不惜多处称颂。

 论到周瑜才干时,陈寿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等词相称,这种英华才气明显别与诸葛亮的名士风度。周郎之才,更多为少年朝气,锐意进取自信飞扬的英霸之气。

 周瑜死后,孙权曾与陆逊谈论周瑜,“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东吴的王图霸业,随周瑜猝死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

 按《三国志》记载,周瑜除胆略兼人、雅量高致外,还气度恢宏,雍容恢廓。

 孙策初亡,孙权 “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诸将礼简时,周瑜对比自己年幼的孙权极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评语,仅与程普不和,但他折节下交,终令程普折服赞叹,“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与人相交时如饮醇酒,最早就典出周瑜。

 而陈寿在《周瑜志》中提到的“曲有误,周郎顾”,则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常用典故。

 魏晋的建安时期是文学史上重要时代,正如李白所诗,“建安文章蓬莱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这一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诗风“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

 这种风格被《文心雕龙》誉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具有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风清骨俊里又含政治理想的飞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以及浓郁的悲剧色彩。

 除文学外,这也是音乐史上赫赫有名的时代,名曲《广陵散》就是失散在此时,此曲叙聂政刺韩王事,是琴曲中唯一有杀伐之气者,嵇康一死,无人能奏。

 与《广陵散》并称当时的《长河吟》相传就是为周瑜所做,并传此曲周瑜称只为诸葛亮能闻弦歌而知雅意,听出曲中之音。

 也有一说,《长河吟》为后人附会之作。

历史记载[回目录]

在《三国志》中,周瑜上疏孙权时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其中并未提及孔明。

 仅是演义记载中有孔明吊孝时的祭文中的“从此天下,再无知音”。史册中,也找不到《长河吟》出于周瑜的正式记录,因此附会之说当是正解。

 然而,《长河吟》是真是***且不提,周郎雅擅音乐造诣极高确证无疑。

 三杯薄醉后,如果发现有人弹错了,就一定能听出来,听出来也罢了,还要一定回头看。至于回头相顾,是为责备之意还只是本能反应就不得而知了。

 这个趣致典故很快被引入到诗词中,并且不断赋予新的含义。

 魏晋之后的南北朝,庾信就有诗,“悬知曲不误,无事畏周郎。”隋朝也有江总诗,“弦心艳卓女,曲误动周郎。”

 这里诗里的顾曲周郎虽然出现的场合经常不对,但比较端正,一心一意想只要弹好曲,就不必怕周郎了。

 但是到了唐朝不一样了,李端的《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从曲有误、周郎顾化作了误拂弦。

 唐初释慧净与王绩则有相合诗,前者曰“ 早时歌扇薄,今日舞衫长。不应令曲误,持此试周郎。”,后者和“舞袖风前举。 歌声扇后骄。周郎不相顾。 今日管弦调。”

 被动彻底成了主动,误拂弦原是为了试周郎。

相关诗词[回目录]

纥那曲 刘禹锡也曾做《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与他竹枝词一脉相通的清新可亲,心平气和的喜悦。

 东坡居士的一阙大江东去名垂千古,其中极赞英杰,被誉为豪放派词中之冠,“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他也不曾忘记这个典故。苏胡子的天生诙谐小小发作一次。周郎的音乐金耳朵成了是不是变聋的小试探。

次韵王都尉偶得耳疾 《次韵王都尉偶得耳疾》,“君知六凿皆为赘,我有一言能决疣。病客巧闻床下蚁,痴人强觑棘端猴。聪明不在根尘里,药饵空为婢仆忧。但试周郎看聋否,曲音小误已回头。”

苏轼也做过《南歌子》,称“但得周郎一顾、胜珠珍。”

 东坡以下,南宋豪放派词家的****辛稼轩出名的爱用典,自然不会放过这般的风流俊赏。

菩萨蛮 《菩萨蛮》,“画楼影蘸清溪水。歌声响彻行云里。帘幕燕双双。绿杨低映窗。曲***地误。要试周郎顾。醉里客魂消。春风大小乔。”

除此外,以梅子黄时雨著称的贺梅子贺铸也有名词《诉衷情》。“乔家深闭郁金堂。朝镜事梅妆。云鬟翠钿浮动,微步拥钗梁。情尚秘,色犹庄。递瞻相。弄丝调管,时误新声,翻试周郎。”

 “时误新声,翻试周郎”,说不尽的妩媚风情,《诉衷情》的词牌从此又得别名《试周郎》。

 最别致潇洒,却是唐张祜的《觱篥》。

 “ 一管妙清商,纤红玉指长。雪藤新换束,霞锦旋抽囊。 并揭声犹远,深含曲未央。坐中知密顾,微笑是周郎。”

 原来曲误回顾,非冷视相责,仅只会心微笑也。且这个回顾是“密顾”,曲中有误,悄然回头,顾盼间微微一笑。

 妩媚可爱当属吴梅英的《声声慢》,“曲中倚娇佯误,算只图、一顾周郎。花镇好,驻年华、长在琐窗。”非常的有邻家小妹娇憨态。

 如果不能赏音鉴乐,当然不会有顾曲一说。

 明确将顾曲与知音相连的诗词,最早见于唐湛贲的《伏览吕侍郎丘员外旧题十三代祖历山草堂诗》,“桑田代已变,池草春犹碧。识曲遇周郎,知音荷宗伯。”

 苏轼对此亦有跟和,《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中有“知音如周郎,议论亦英发”的诗句,这个知音即指佳友,也许亦指数朝之后,他之欣赏周瑜“言论英发”的一文一武隔代知音。

临江仙 范成大的《临江仙》则道,“周郎去后赏音稀。为君持酒听,那肯带春归。”

少年时有段飞扬岁月,其后却处处受制主和派,力主抗金的辛弃疾曾有《惜分飞》,“最是周郎顾。尊前几度歌声误。望断碧云空日暮。流水桃源何处。闻道春归去。更无人管飘红雨。 ”一派怅往伤怀。

贺新郎 元邵亨贞另有《贺新郎》,“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人世事,几圆缺。”

到此时,顾曲周郎早已全然成了诗词中的典故,不必对三国知道太多,对它的出处也无需溯本追源,不再是具体的人,具体的事,而是一种意象,一种表征,历史与文化彻底融合。

 不过,在偶尔的时候,它也会还本来面目,而在那种时候,这个清丽明媚的典故总是会以比较忧伤的姿态出现。

八声甘州·事茫茫 王质的《八声甘州·事茫茫》。

“事茫茫、赤壁半帆风,四海忽三分。想苍烟金虎,碧云铜爵,恨满乾坤。郁郁秣陵王气,传到第三孙。风虎云龙会,自有其人。

 朱颜二十有四,正锦帏秋梦,玉帐春声。望吴江楚汉,明月伴英魂。浥浥小桥红浪湿,抚虚弦、何处得郎闻。雪堂老,千年一瞬,再击空明。”

 正是周郎已去,何人顾曲?

 美周郎 最伤感的则属郑板桥的《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 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即是君臣又是挚友,江东双杰,周郎与孙郎,总角相交,“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孙策与周瑜同龄,死时年仅二十六 。十年后,周瑜出征巴蜀时卒于巴丘,庞统扶灵回返。孙权素服举哀。迎之芜湖。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世音书漫寂寥。

 千古江山,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不过,英雄之外,亦有佳话相传千古,顾曲的周郎以轻灵的姿态从历史走向文化,在一页页泛黄诗笺中永恒凝立。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view/86278.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古时一个帅哥很帅,最后被围观的人压死,着是什么典故。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嵇康(224—263),字叔夜,谯国铚县(现安徽宿州境内)人。嵇康在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在整个魏晋文艺界和思想界,嵇康都是一位极有魅力的人物,他的人格和文化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嵇康是著名的琴艺家和哲学家。他精通音律,“广陵散绝”体现的是嵇康作为一个伟大音乐家的悲剧。

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嵇康幼年丧父,成年后娶长乐亭主(一说为曹操孙女,沛王曹林之女;一说为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孙女)为妻,任郎中,中散大夫。

嵇康不喜为官,平时以打铁为乐(一说以此谋生)。大将军司马昭曾想聘他为自己的掾吏,嵇康坚守志向不愿出仕,离家躲避到河东。

景元二年,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由大将军从事中郎迁任吏部侍郎,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因此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自己的心志。嵇康原本与东平吕巽吕安兄弟为友。吕安的妻子被其兄吕巽奸污,吕安原本准备休妻并***吕巽。吕巽请嵇康从中劝解,并发誓不会恶人先告状,于是嵇康劝说了吕安将这件事平息下来。但是之后吕巽害怕吕安反悔,于是抢先告吕安不孝。嵇康义不负心,写信与吕巽绝交,并出面为吕安作证,因此也被收押。钟会劝司马昭乘此机会除掉嵇康。嵇康入狱后,立刻激起舆论的不满,许多豪杰纷纷要求与嵇康一同入狱。经有司劝谕后,众人一时遣散,然而最后嵇康和吕安却被判处了***。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 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地就戮,时年四十。

孟母教子的典故还有什么?

楼主说的是 杀卫玠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中国古代帅哥排行榜”:

帅哥的定义很模糊, 帅哥的范围很广大, 帅哥的成分很复杂,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空有美貌不成帅哥, 五官之外还要求身材, 这样才具备了基本的参赛资格. 更重要的是举止和气质, 所谓站如松, 坐如钟, 行如风. 试想, 如果皮尔斯布鲁斯南站着时三七步, 坐着时摇膝盖用脚打拍子, 走路东张西望目光闪烁, 吃饭嘴巴闭不上, 你还说他帅吗? 至于气质就更难啦, 腹有诗书气自华, 又不能死读书读成书呆子, 又不能一张口就让人笑话绣花枕头银样蜡枪头, 分寸真要掌握好呢. 总之, 帅哥一半靠天生, 一半靠培养, 只怕比美女还要难得。

韩寿

晋武帝时的司空贾充有个府掾叫作韩寿, 晋书上说他"美姿貌, 善容止", 各位看官, 一个男人的美貌能够写进正史, 想必不是一般的帅吧. 他既做了司空掾, 文***也是有的, 甚至谈吐风流, 身手矫健. 贾充的小女儿贾午经常从窗格子里偷看父亲和属吏聚会, 见到韩寿风神俊美, 高谈阔论, 不禁心中爱慕, 于是托使女暗通音信, 让韩寿晚上逾墙而入与她相会. 韩寿高大俊美, 贾充娇小美丽, 真的是一对玉人. 后来贾充觉察到女儿最近心情很好容貌更美, 不免怀疑, ***托有贼让工人们检查围墙, 结果大家都说除了狐狸的痕迹没有什么异常呀, 呵呵, 这下没人可以说韩寿不矫健了吧? 要放到现在估计就是国家级跳高运动员了. 贾午喜欢韩寿, 就偷了父亲的奇香送他, 问题是这香是西域进贡的, 武帝只赐了贾充和陈骞, 这下露馅了, 韩寿终于被捉到. 我猜想是因为韩寿太帅, 让贾午一哭二闹三上吊地威胁父亲, 后来居然就有情人终成眷属啦, 可见美貌的力量. 韩寿一生平安富贵, 最后寿终正寝. 后来因为赵王伦废贾后南风, 贾南风的妹妹贾午和韩寿的儿子贾谧却都难逃一死, 可怜可叹.

潘岳

字潘安仁, 东晋荥阳人, 世称潘安, 晋书中说他"美姿仪, 辞藻绝丽, 尤善哀诔之文." 那么, 潘安到底有多帅呢? 他年轻时常常挎着弹弓去打猎, 走在洛阳大街上每每引起女士们围观. 她们手牵手围住潘安的车, 不停地向车中扔水果表达倾慕之意. 说到这里我想起当年看F4开演唱会, 人山人海中只听声声尖叫, 无数的荧光棒流星雨一般飞向体育馆中央的舞台,小妹没有钱买到很好的位置, 只能在高倍望远镜中看那四个的长发小伙背对我蹦蹦跳跳, 每次他一转过身我手中的荧光棒就嗖的掷了出去, 聊表我的一点心意. 看来古今的追星族只有手中的武器不同, 而我们心中那份纯真和热情是千年不变的永恒. 美中不足的是潘安三十二岁就长白头发了, 当然这个也有商量的余地, 如果是全黑叫做帅, 如果是全白叫做酷, 最怕黑白花的, 还不如剃一秃瓢儿呢. 潘安写得一手好文章, 尤其是赋好听得不得了, 那个悠哉游哉就出自他的秋兴赋. 不过论起他的为人就很复杂. 潘安担任两任县令的时候都勤政爱民, 而且写过支持发展酒店业的上疏, 很有眼光. 另一方面他又是贾谧二十四友之首, 浮躁功利, 一心想靠贾家这棵大树, 可是树倒猢狲散, 贾南风失势以后被孙秀构陷, 和石崇一起被杀了头. 其实, 我们哪个人不矛盾不复杂呢? 唉, 真是帅哥薄命.

嵇康

嵇康,字叔夜,魏晋时学者、文学家、音乐家。

按《晋书》记载,嵇康“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按《世说新语 容止》他“ 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 萧萧肃肃, 爽朗清举。 或云: 肃肃如松下风, 高而徐引。” 可见他身材高大, 相貌堂堂。一付男子汉气派。在晋时,一些男人多有涂脂抹粉地化装,而嵇康和他们不同,其英俊是出自然。

嵇康极其聪明,“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为竹林七贤之一,其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诗歌《幽愤诗》大文学史上有相当地位的。

嵇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他写过《声无哀乐论》,多有创见,是古代音乐美学理论重要著作。他精于演奏,因他被害,《广陵散》失传是很有名的故事。

表面上嵇康“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实质上,其本性是极为刚烈。嵇康曾经贫穷,和向秀(竹林七贤之一)在大树下打铁。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来看他,“(嵇)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蔑视权贵之高贵心态,跃然纸上。

嵇康在行刑前,看了看太阳,估计行刑前还有时间,他“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这种气概,这种在知自己必死时的镇定,千年之后,仍令人敬佩不已。

嵇康之俊美有一旁证。他死了多年后,他的儿子嵇绍始到首都洛阳,有人对王戎说:“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如野鹤之在鸡群。”王戎回答:“君复未见其父耳。”由此可推想嵇康之风度仪态。

周瑜

《三国志》中说“(周)瑜长壮有姿貌。”可见他和嵇康类似,都是属于高大健美这种类型的。《三国志》中极少有赞人像貌的,如赵云等都没有提及。说周瑜“有姿容”,必是相当英俊。

在赤壁之战中,功劳主要应归于周瑜,三国演义硬把诸葛亮写成赤壁胜利的灵魂,是没有根据的。由赤壁之战中所表现出周瑜的才干,即使在三国演义中也无法全部掩盖。这场战争扼制了曹操统一 的势头,可以说,周瑜是造就三分天下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对刘备集团的看法,也有很高的预见性。有关他的高智商,不庸赘述。

周瑜勇敢、有忘我精神。他领兵进攻江陵,右胸不幸中了流箭,伤很重。江陵守将曹仁听说周瑜卧床不起,领兵来攻,周瑜不顾伤痛,“案行 军营,激扬吏士”,曹仁就退走了。

周瑜的音乐修养很高,他“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三国演义中写他心胸狭窄,完全是虚构,只是为了神化诸葛亮。实际上他恢宏大度,极受人们喜爱。他被任命为都督,位在年长功高的程普之上,程普不满,“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醇醪,不觉自醉’”(引自《江表传》)能让别人和他接触时就象饮好酒一样,特别是曾对他有过意见的人,这得有多好的风度和多高的魅力啊!

周瑜二十四岁成为领兵的将军。一个英俊的美男,率领 千军万马,英勇而有智谋,其风度魅力让人们不由得呼之为周郎。这是一幅多美的画卷啊!

赵云

常山赵子龙,蜀汉名将,身高一米九二,仪表雄伟,威名赫赫,是一个高大威猛型的帅哥。赵云起于当阳救主,全盛于沔阳拒敌,终于箕谷失利,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出彩的三次战役。当阳,赵云怀抱幼主,护着甘夫人杀出曹军的重围,感动得刘备差一点摔死那个可怜的孩子,小妹怀疑刘禅后来不那么聪明就是童年的心理创伤所致。沔阳,赵云多次冲锋陷阵救了黄忠张著还使了空城计吓跑曹操,刘备称赞他“子龙一身都是胆也”。箕谷,诸葛亮初出祁山在此故布疑兵,可惜兵败,幸得赵云断后,免了好大损失。综合这三次战役,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就是赵云善於以少胜多,当得起勇猛二字。但是,为什么在蜀汉五虎将中他资历不浅可是排名最后呢?窃以为,赵云是猛将可是胜在武功败在权谋。他从当阳回来后被封为牙门将军,什么是牙门将军?就是中央警卫团团长,看出来了吧?力气活儿,跟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还有点距离,不过赵云是帅哥,这个他们比不了。

独孤信

侧帽风前花满路, 冶叶倡条情绪。

五胡乱华时的第一帅哥独孤信生在北方尚武的匈奴贵族家庭, 英俊潇洒,打扮入时, 而且精于骑射,年轻时就是一古惑仔。有一天,独孤信到城外打猎,回家时晚风烈烈吹歪了他的帽子,牵黄擎苍,鲜衣怒马,就一个字儿,帅。第二天一看,满城的男子都歪戴着帽子了。独孤信生在乱世,以武功出身,几易其主,最后还是跟了发小儿宇文泰,成为北周八大柱国之一。这人表现欲忒强,两军对阵喜欢单枪匹马和对方杀个你死我活,经常被领导批评他的个人英雄主义。当然他也确实是极为彪悍,战功赫赫。独孤信蛮讲义气的,为了追随宇文泰连父母妻儿都不要了,最惨的是死在宇文护的手上。小妹最佩服的不是他的文治武功,而是他生了六子七女,居然出了三个皇后。长女嫁给北周明帝,是为明敬皇后;四女嫁给唐高祖李渊的父亲,被追封为元贞皇后;七女嫁给隋文帝杨坚,就是著名的文献皇后独孤迦罗。

张易之、张昌宗

盛唐盛世,所拥有的是东西四万里最绚丽的春花,上下五千年最明媚的秋月,且不论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的空前繁华强势,就是最美丽的男子也空前地由女性的审美观所决定。作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女权主义者,武则天的选择决定了帅哥排行榜上不能不为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留下一席之地。二张出身名门,相貌俊美,兄弟互相提携做了则***帝的面首。他们敷粉簪花,锦衣绣服,代表了一种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可能都不会得到大多数男性赞同的审美趋势。二张权势熏天,授予的官职数不胜数,甚至可以代武则天批阅奏章,就连太子的儿子和女儿议论了他们的骄横也会被赐死。当然这是他们以美色作为代价从皇帝手里换来的,遍翻正史野史,考察张氏兄弟的所作所为,似乎都是用很鄙视很不屑的口气批评。倒不是说他们是善男信女,可是巨奸大盗多得不得了,为什么偏偏口诛笔伐这两个小坏蛋呢?我看还是因为历史是男人写的,如果是女人写的一定先赞美一下二张有多养眼。武则天去帝号以后张易之、张昌宗被杀于迎仙院,枭首于天津桥。潘安、嵇康也是在这座天津桥被杀的,有心凭吊帅哥的到了洛阳不妨去看一看。

子都

孟子曰:“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小妹小时候看伐子都,第一次知道那个面如敷粉,唇若涂朱的武生就是春秋有名的帅哥郑子都。当然了,京剧里面的丑生也是唇红齿白的。郑国公孙阏姓姬字子都,没人知道他到底长什么样子,可是没人不知道他很帅,不仅孟子这么说,诗经郑风里面也提及他:“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好比说红楼梦里写宝钗怎么美熙凤怎么美探春怎么美,就是没写黛玉怎么美,可是黛玉感觉上更让人心荡神驰。所以啦,对於子都来说,就一个字儿,帅。子都不仅美,还有一个毛病,心眼儿小。郑伯伐许之前祭天,又提供一辆车做奖品让大家秀一下勇气武力,大夫颍考叔抢了就跑,子都追也追不上,气得直跳脚。后来颖考叔真的不愧为郑国第一勇士,擎着郑伯的大旗就攻上了许城城墙,睥睨群雄,何等风光。子都想起争车之恨,越看越不顺眼,在城下抽出一枝箭照着他后心就射了上去,於是呜乎哀哉。再后来大夫暇叔盈继承颍考叔的遗志,捡起掉下城的大旗又冲了上去,还是下了许国。不过,陨落的英雄总是更让人怀念,说到这儿就不免埋怨子都毁了帅哥的完美形像。东周列国志里面说颍考叔死后显灵仇杀了子都,各位看官就当个八卦,听听而已吧。

慕容冲

慕容冲,前燕皇帝慕容俊的儿子,西燕开国皇帝,容貌俊美,骁勇善战。慕容冲十二岁的时候前秦符坚灭了前燕,迁关东十万户于关中。而慕容冲以王子之尊竟被符坚软禁宫中做了龙阳君,虽然后来王猛劝说符坚放了他出任平阳太守,但是心理的创伤已经不能愈合,想必就是这样的经历改变了性格。老实说符坚不是很嗜血的人,还满优待俘虏的,所以也给了慕容冲坐大的机会。慕容冲从平阳起兵后直入关中,双方战况激烈,一年后终於兵临长安城下。冲哥亲率先锋营士兵登城,符坚也披挂甲胄在城头督战,身中数箭血流不止,只好弃城而逃,留守的太子哪里是那阿修罗的对手,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慕容冲对着这繁华锦绣的长安竟然纵容士兵抢掠烧杀,就可怜城中无辜的百姓,乱世间命如草芥。人说金庸笔下的慕容复风流倜傥,小妹却觉得他比起冲哥来不免懦弱虚伪,当然也没有那么狠毒冷酷。西燕的鲜卑人都想回到故乡,想起回去后必然要臣事慕容垂,慕容冲再不愿被命运作弄,坚持不归,终於被部属杀掉。慕容冲,无论相貌还是性格都飘浮着莱因哈特和杨威利的影子,更有鲜卑的光荣,皇室的骄傲,却敌不过命运的无常,就如扶桑的樱花绚烂凄美,转眼间落红无数。

卫玠

卫玠,“年五岁,风神秀异”,“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都是讲未成年时。在成年后,他出行,“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竟然会被人“看杀”,真是柔弱的可怜。大约那时的时尚就是这样,以柔弱为美,即使男人也是这样。许多男人都搽胭脂抹粉的打扮自己。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芦衣顺母

周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扩展资料:

1、孟母(公元前392~公元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

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尽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萧县历史悠久,孕育了众多饱学之士,像我们平时所熟知的广陵散绝的嵇康,五代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被唐明皇封为辟邪将军的钟馗,唐代诗论大家司空图,孔子高足、二十四孝子之一的闵子骞,等等。

闵子骞生于公元前536年,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在千年之后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

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就是在萧县的“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在那里还竖一块石碑,上写“鞭打芦花”处。

值得一提的是,“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是全国最长的一个村名。这个村春秋时期是叫“杜村”,后来为了纪念闵子骞的孝行,就改为了“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还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定为古会,在“鞭打芦花车牛返”处逢会三天,引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百度百科-孟母三迁 (汉语成语)

百度百科-芦衣顺母 (《论语·先进》中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