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晦之计是指刘备_韬晦之计指什么刘备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7-18 0
  1.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2. 有关刘备的歇后语大全

有时候一个人有了一点基础,但周围强手如林,如果轻举妄动就容易被对手吃掉,怎麼办?可以先取韬光养晦的策略。

韬光养晦见於《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骗城斩车胄

刘备投靠曹操之后,仍有一番雄心壮志。但是刘备也防备曹操谋害,就在住处后院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羽、张飞对此不解,问道:“兄长你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为什麼呢?”刘备说:“这不是二位兄弟所知道的”。二人也就不再多言了。

韬晦之计是指刘备_韬晦之计指什么刘备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天,曹操派人请他去赴宴,刘备不知曹操用意,心里忐忑不安。酒到半酣,忽然阴云密布,骤雨将至。曹操突然问道:“玄德久历四方,一定非常了解当世的英雄,请说说看。”刘备历数了袁术、袁绍、刘表、孙坚、刘玮、张鲁、张绣等人。不料,曹操鼓掌大笑道:“这些碌碌无为之辈,何足挂齿!”刘备说:“除了这些之外,我实在不知道了。”曹操说:“凡是英雄,都是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刘备说:“那谁能担当此任呢?”曹操先用手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刘备闻听此言,大吃一惊,手中所持的筷子不觉掉到地上。正巧这时外面雷声大作,刘备便从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曹操笑著说:“大丈夫也怕雷震吗?”刘备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怎能不怕呢?”这样,把自己闻言失态轻轻掩饰而过,曹操也就不再怀疑刘备胸有大志了。

曹操自以为英雄,又心里害怕刘备与之敌对,一向只是以心相待,没有当面说出。可是 酒后吐真言 ,不觉顺口说出。刘备在此期间一直装呆,如今却被曹操一语道破,心中哪能不惊?於是筷子不觉滑落地上,为什麼说是英雄,刘备便举止失措?原因是刘备虽投靠曹操,却始终不甘寄人篱下,始终图谋东山再起。但是曹操生性机敏,怎会对刘备的失态不生疑心。於是刘备乘雷声大作,从容俯下身子去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於此。”亏此一语随机应变,平白地把自己的失态行为掩饰过去,又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淡淡一语,妙在有意无意之间,真是警灵,竟把曹操也瞒过去了。刘备随机应变,借雷巧掩饰自己的失态,使曹操对他没有疑心,实在机警敏锐过人。

韬光养晦的目的在於麻痹对手,不引起他的注意,等待机会一跃而起,到那时再想打倒自己可就难了。韬光养晦是一种暂时性策略。策略与策略之间要综合考虑,不能单向思维,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

参考资料:

://big5.ccnt.cn/wisdom/strategy/huju/taoguang.html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1.刘玄德的“韬晦之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实行韬晦之计?

2.曹操为何要与刘备一起煮酒论英雄?为什么刘备听曹操说“在家做得大好事而下的面如土色?

3.刘备不指曹操为英雄的原因是什么?

4.刘备是怎样掩饰“失箸”的?

5.分析刘备和曹操的个性问题补充:

有关刘备的歇后语大全

韬光养晦,拼音tāo guāng yǎng huì,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韬:按捺,柔化,隐藏。光:锋芒,外露的锐气;引申为突出的、外露的才华、能力、荣誉等。“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

养:休养,培养。晦:隐藏。“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成语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在不显眼的地方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亦作“韬晦之计”。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历史上最有名的有关“韬光养晦”的典故,则出自《三国演义》著名的“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很大。刘备虽贵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害,不得不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光养晦之计。

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一同前往入府见曹操。曹操说:刚才看见院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往一件件往事,今天见此梅,不可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

刘备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觉得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

曹操此时正想打听刘备的心理活动,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于是说:“能叫做英雄的人,应该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

刘备问:“那谁能被称为英雄?”

曹操用手指指刘备,然后又自指向自己,说:“现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人而已!”

刘备听到这句话,吃了一惊,手中的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在地上。正巧此时大雨倾盆,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弯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打雷吗?”

刘备说:“圣人听到刮风打雷也会变脸色,何况我怎么能不怕呢?”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怀疑刘备了。从而才有了以后的东山再起,三分天下。

百度百科-韬光养晦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刘备的歇后语,一起来看看吧!

1、泗水关的刘备————雅坐;哑坐

2、食曹操的饭,做刘备的代志————身在曹营心在汉

3、刘备种园子————韬晦之计

4、刘备种菜————这是一计

5、刘备招亲————弄成真

6、刘备遇诸葛————无话不说

7、刘备有舅子————孙权

8、刘备投袁绍————委曲求全

9、刘备甩孩子————要买人心

10、刘备摔太子————收买人心

11、刘备摔筷子————会遮掩

12、刘备上黄鹤楼————吓得嗦嗦抖;胆颤心惊;吓得索索抖;胆战心惊

13、刘备————心慈手软

14、刘备三上卧龙冈————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15、刘备娶亲————弄成真

16、刘备取成都————不得已

17、刘备请诸葛亮————思贤心切;三顾茅庐

18、刘备请诸葛————三顾茅庐

19、刘备轻看庞统————以貌取人

20、刘备抢亲————弄成真

21、刘备马跳檀溪————巧遇高人

22、刘备里江山————哭出来里

23、刘备困曹营————提心吊胆

24、刘备哭荆州————充善人;哭着害人哩;用计哩;一哭就有计;摔眼泪

25、刘备惊怀————天公作美

26、刘备江东招亲————弄成真

27、刘备见孔明————如鱼得水

28、刘备过江赴宴————不知暗藏杀机

29、刘备掼阿斗————买人心

30、刘备夫人见了梅娘娘————糜氏梅妃;没是没非

31、刘备夫人————糜氏;没事

32、刘备访贤————三顾茅庐

33、刘备对诸葛亮————无话不说

34、刘备对诸葛————无话不说

35、刘备东吴招亲————弄成真

36、刘备丢阿斗————收买人心

37、刘备登上黄鹤楼————胆战心惊

38、刘备的兄弟————红的红,黑的黑;红黑都是对的

39、刘备的太子————阿斗

40、刘备的手————伸得长

41、刘备的舅子————孙权

42、刘备的夫人————糜氏;没事

43、刘备的儿————无能之辈

44、刘备得诸葛亮————如鱼得水

45、刘备得孔明————如鱼得水

46、刘备得荆州————哭来的;一借无还

47、刘备当皇叔————时来运转

48、刘备曹操论英雄————各怀鬼胎

49、刘备报仇————因小失大

50、刘备白帝城托孤————试探别人的心

51、关公保刘备————赤胆忠心

52、甘露寺里的刘备————安然无恙

53、甘露寺的刘备————安然无恙

54、对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55、大河里淌下卧单来————流被;刘备

56、刘备上了黄鹤楼————胆战心惊;战战兢兢

延伸阅读:刘备的人物特点

一、明君枭雄,一人两面

历史上的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天下英杰,蜀汉的开国之君,既有“明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

作为“明君”,刘备一生作为,基本符合古人对“明君”的最重要的两点期待:一是仁德爱民,有济世情怀;二是尊贤礼士,有知人之明。史书对这两方面都记载颇多。

二、强此弱彼,有得有失

罗贯中在描写《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时,以历史人物刘备为原型,同时根据封建时代广大民众对政治家的选择,根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审美倾向,着力突出其明君形象,而有意淡化其枭雄色彩。

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其中,他对徐庶、诸葛亮、庞统的敬重和信任,都超越史书记载,写得十分生动感人;尤其是对他与诸葛亮的鱼水关系的描写,更是具有典范意义。

三、多重视角,成功形象

长期以来,对《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研究者的批评也不少。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种意见。我们不妨对此略加讨论。

作为一位“明君”,尽管《三国演义》对刘备的描写大多以史籍记载为基础;但从上面的论述已经可以看到,在“仁德爱民”与“尊贤礼士”两大特征中,其“仁德爱民”的历史依据和生活依据其实还相当有限。这就是说,对于广大的普通民众而言,刘备的“爱民”,更多的是一种愿望,一面旗帜,甚至是一种姿态,一个口号,而实实在在的行动,真真切切的利益却并不太多。算一算刘备的生活年表便可知道,他一生戎马倥偬,东奔西走:赤壁大战前,接连不断地征战,接二连三地挫败,一次又一次地寄人篱下,他基本上没有真正拥有一块巩固的地盘。

应该说,罗贯中在塑造刘备形象时,因过于追求理想化的明君形象而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艺术的辩证法,结果欲益反损,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未能充分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