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肩谄笑病于夏畦的读音_胁肩谄笑,病于夏畦翻译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7-19 0
  1. 《笠翁对韵》八 齐(3)
  2. 乞怜成语?
  3. 《论语》全篇 及翻译

曾子说的原话应该是:

“胁肩谄笑,病于夏畦。”(曾子名参,春秋时鲁国人,孔子***之一。参看“三省吾身”)

胁肩,耸肩缩颈的样子;谄笑,谄媚笑。形容对人低头哈腰、讨好巴结、虚伪做作,装成恭敬的姿态。夏畦,是说夏天在田间劳动。夏天烈日当空,在田间劳动当然很辛苦。但“胁肩谄笑”的卑劣姿态,在正直不阿的人看来,却比夏畦还要难受,所以叫做“病于夏畦”。

胁肩谄笑病于夏畦的读音_胁肩谄笑,病于夏畦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这句话可以译作:

Zengzi (Tseng-tzu) said, (to those of integrity,) it is better to toil on the farm with the scorching sun overhead, rather than curry for by behing obsequiously and submissively.

好不容易翻出来的~

《笠翁对韵》八 齐(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化为成语是:巧言令色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参考资料:

《论语》

乞怜成语?

《笠翁对韵》简介

绣户 :雕绘华美的门户。多指妇女居室。

宋陆游《蝶恋花》:“不怕银缸深绣户,只愁风断青衣渡。”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绣户朱帘,时露娇娥半面。”

画阁 :彩绘华丽的楼阁。南朝梁庾肩吾《咏舞曲应令》:“歌声临画阁,舞袖出芳林。”

香闺 :指青年女子的内室。

唐陶翰《柳陌听早莺》:“乍使香闺静,偏伤远客情。”

宋柳永《临江仙引》:“香闺别来无信息,云愁雨恨难忘。”

修月斧 :修月之斧。神话传说,月由七宝合成,常有八万二千户手持斧子修之,故有此称。

唐段成式 《酉阳杂俎[ zǔ ]·天咫[ zhǐ ]》。 太和年间,有两人游嵩山,天色将晚,迷失路径。正在徘徊之时,忽然听到树丛中有人鼾睡声。分开丛树一看,见一人穿着洁白的布衣,枕一个包袱,正在熟睡。两人将他唤醒,问他知不知道大路怎么走。这人看了看,不回答又睡了。两人又再三唤他,这人才起来对他们说:“你们知道月是七宝合成的吗?月亮像个圆球,它的影子就是太阳晒化的凸出部。经常有八万二千户修理它,我就是其中之一。”于是打开包袱,里面有斧凿,还有两包玉屑饭,这人将饭给二人吃,说吃了可一生不得病。然后起身为二人指路,说完即不见。

比喻诗文技艺高超绝妙,也用以咏月。

蝃蝀[ dì dōng ] :古时对彩虹的称呼。《诗经·墉风·蝃蝀》:“蝃蝀在东,莫之敢指。”

虹霓 :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弧形彩带,色彩鲜明的叫虹,排列顺序与虹相反,色彩比虹暗淡的叫霓,也叫副虹。

春圃 :春日的园圃。汉张衡《东京赋》:“植华平於春圃,丰朱草於中唐。”

唐王建《题裴处士碧虚溪居》诗:“春圃紫芹长卓卓,暖泉青草一丛丛。”

工谀病夏畦 :工谀,善于阿谀奉承。阿谀奉承,比在夏天毒日头下,在菜地里干活还要难受。见《孟子˙滕文公下》:“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李广不封空射虎 :《史记·李将军传》:西汉李广驻守边塞多年,战功卓著,其部下也有多人得以封侯,自己却一直未能封侯。一次,李广出猎,风吹草动,他感觉草中藏着猛虎,拉弓便射,箭竟没入石头中,可见他的武功多么高强。

魏明得立为存麑(ní音泥) :麑,幼鹿。《三国志·明帝纪》:魏明帝曹叡[ ruì ]曾跟随文帝曹丕打猎,看见鹿妈妈带着小鹿。文帝射杀了鹿妈妈,让明帝射小鹿,明帝不忍,流着泪说:“父王已杀了母亲,儿臣实在不忍再杀小鹿。”文帝被深深打动,定下立曹叡为太子。

按辔[ pèi ]徐行,细柳功成劳王敬 :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扣紧马缰使马缓行或停止,勒住马。细柳,在今陕西咸阳西南渭河北岸。

《汉书 卷四十 周勃传》:西汉将军周亚夫在细柳屯兵,汉文帝前去视察。守门官见了皇帝的符节,仍不放行,直到周亚夫传令过来,才打开营门。执守将官还要求皇帝,军营之内不许纵马疾行,要缓缓而行。汉文帝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明:“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后以细柳营比喻模范军营或泛指一般军营。

闻声稍卧,临泾名震止儿啼 :临泾,西汉临泾县,在今甘肃镇原南。《旧唐书》载,唐贞元中,郝玼([ cī ])为临泾镇将,勇敢无敌,威震敌营。每得俘虏,必剖剥后把尸骨还回去。吐蕃人常用他的名字吓唬小孩,哭闹的孩子一听到他的名字,就不敢哭闹了。

精读《笠翁对韵》,我是认真的!

三五字,九十对,展现的,是一幅幅绚烂神奇的自然画卷,是一场场广博生动的历史过往,是一首首欢快明丽的童声歌谣。

插上翅膀,煽动想象,飞扬遨游于这天地长河之间,诵读、理解,是愉悦的,记忆、背诵、默写,还是痛苦的……不过,锲而不舍,反复习练,终是会拿下了的。

没有童子功,只有下笨功夫 ,还能怎么办?

不贪多,一天一大组四小组78个字,90组,90天,挑战一下!

《笠翁对韵》简介及一东(1) (2) (3)

《笠翁对韵》二 冬(1) (2) (3)

《笠翁对韵》三 江(1) (2)

《笠翁对韵》四 支(1) (2) (3) (4)

《笠翁对韵》五 微(1) (2) (3)

《笠翁对韵》六 鱼(1) (2) (3)

《笠翁对韵》七 虞(1) (2) (3) (4)

《笠翁对韵》八 齐(1) (2)

《笠翁对韵》九 佳(1)

《论语》全篇 及翻译

什么乞怜的成语

成语: 告哀乞怜

拼音: gào āi qǐ lián

解释: 告:请求;乞:求,讨。向别人乞求怜悯回、帮答助。

成语: 摇尾乞怜

拼音: yáo wěi qǐ lián

解释: 乞:乞求;怜:怜悯。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

什么地乞怜成语

没有什么地乞怜成语

包含乞怜的成语如下:

告哀乞怜:

告:请求;乞:求,讨。向别人乞专求怜悯、帮属助。

摇尾乞怜:

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

乞哀告怜:

哀:怜悯;告:请求。乞求别人的怜悯和帮助。

乞怜摇尾:

怜:怜悯;乞:乞求。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

成语摇尾乞怜由来

摇尾乞怜,成语,作谓语、定语。乞:乞求。怜:怜悯,爱怜。像狗那样摇着尾巴乞求主人爱怜。指卑躬屈膝地献媚、讨好,以求得到一点好处。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表示乞求的成语有哪些

1、告哀乞怜 [ gào āi qǐ liá ]:告:请求;乞:求,讨。 向别人乞求怜悯、帮助。

出 处: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1章:“杜又派人分头疏通,告哀乞怜地请求他们勿再辞勋。”

2、贵手高抬 [ gāo tái guì shǒu ]:贵:敬辞。向人乞求原谅的话。

3、蝼蚁贪生[ lóu yǐ tān shēng ]:蝼蚁:蝼蛄和蚂蚁。蝼蛄和蚂蚁那样的小虫也贪恋生命。旧指乞求活命的话,有时也用以劝人不可轻生***。

4、七夕乞巧:乞:求;巧:技艺。七月七日夜,妇女向织女星乞求技巧。

5、乞哀告怜:哀:怜悯;告:请求。乞求别人的怜悯和帮助。

6、乞宠求荣:乞:乞讨;宠:宠爱;荣:富贵。乞求宠幸以获得荣华富贵。

7、乞丐之徒:徒:辈。形容乞求恩宠的人。

8、乞怜摇尾:怜:怜悯;乞:乞求。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

9、求亲靠友:向亲友乞求帮助。

10、沿门持钵:原指僧、尼挨门向人求布施,后泛指到处乞求施舍。

11、沿门讬钵:泛指到处乞求施舍。同“沿门持钵”。

12、摇尾乞怜:乞:乞求;怜:怜悯。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

13、摇尾求食:老虎被关进笼圈里,向人摇尾巴求取食物。比喻人的地位降低,向人乞求。

关于告的成语有哪些

告哀乞怜

告贷无门

告老还家

告老还乡

告老在家

告朔饩羊

告往知来

哀告宾服

户告人晓内

三告投杼

死告容活央

忠告善道

自告奋勇

安民告示

不敢告劳

不可告人

大工告成

大功告成

丁宁告戒

堪以告慰

行词告状

买上告下

乞哀告怜

求亲告友

首战告捷

无头告示

兴词告状

悬车告老

指日告罄

谆谆告戒

谆谆告诫

嗷嗷无告

奔走相告

道路相告

颠连无告

打小报告

东央西告

恶人先告状

龟厌不告

黄牌警告

求爹爹告奶奶

三求四告

上求下告

无可奉告

表示乞求的成语有哪些

祈晴祷雨

读音:qí

qíng

dǎo

解释:向上天祈求天晴或下雨。

出处: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一折:“正直无私有至灵,于家为国保庶民,祈晴祷雨皆显应,掌管经书文卷中。”

形容乞讨的成语

形容要饭的成语:

吹篪乞食:chuī chí qǐ shí,吹着篪讨吃的。指在街头行乞。篪:古代的一种音乐,象笛子,有八孔。作宾语、定语;用于乞讨。

吹箫乞食:chuī xiāo qǐ shí,原指伍春秋时子胥于吴市吹箫向人乞讨。后指沿街乞讨。作宾语、定语;用于乞讨。

告哀乞怜:gào āi qǐ lián,告:请求;乞:求,讨。向别人乞求怜悯、帮助。作谓语、宾语、状语;指乞求别人的同情怜悯。

摇尾乞怜:yáo wěi qǐ lián,乞:乞求;怜:怜悯。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作谓语、定语;指装可怜。

沿门托钵:yán mén tuō bō,钵:和尚吃东西用的器具。原指僧徒化缘。比喻挨家乞讨。作谓语、定语;指乞讨。

吹箎乞食:chuī chí qǐ shí,箎:古时的一种乐器;乞:乞讨。吹着箎向人乞讨。指在街头行乞。

乞怜摇尾:qǐ lián yáo wěi,怜:怜悯;乞:乞求。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作谓语、定语;指装可怜。

乞骸骨:qǐ hái gǔ,乞:求,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作谓语;指告老还乡。

托钵沿门:tuō bō yán mén,钵:和尚吃东西用的器具。原指僧徒化缘。比喻挨家乞讨。作谓语、定语;指乞讨。

乞浆得酒:qǐ jiāng dé jiǔ,浆:淡酒,一种比酒质量差的饮料。讨杯浆水喝,却得到了酒。比喻得到的超过所要求的。作谓语、定语;指得到的超过所要求的。

乞宠求荣:qǐ chǒng qiú róng,乞:乞讨;宠:宠爱;荣:富贵。乞求宠幸以获得荣华富贵。

束缊乞火:shù yùn qǐ huǒ,束缊:束一扎可烧的为火把;乞火:借火。搓麻为引火绳,向邻家讨火。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

沿门持钵:yán mén chí bō,原指僧、尼挨门向人求布施,后泛指到处乞求施舍。作谓语、定语;指乞讨。

形容巴结的成语

阿谀谄媚 阿谀:迎合别人的意思,向人讨好;谄媚:巴结,奉承。说话做事迎合别人的心意,竭力向人讨好。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裴晋公义还原配》:“只是这帮阿谀谄媚的,要博相国欢喜,自然重价购买。”

阿谀奉承 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奉承:恭维,讨好。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向人讨好。

出处: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却小器易盈,况且是个小人,在人前不过一味阿谀奉承。”

阿谀求容 容:容色,好的脸色。曲意奉承,取悦于人

出处:《孔丛子·抗志》:“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

巴巴急急 指勉强,凑合。同“巴巴结结”。

出处:《古今·沈小官一鸟害七命》:“父子三人,正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巴巴急急,食不敷。”

巴巴结结 ①勉强,凑合。②勤恳;辛劳。③形容说话不流利。

出处:①《京本通俗·错斩崔宁》:“光阴迅速,大娘子在家巴巴结结将近一年。”②《古今任·孝子烈性为神》:“任珪天明起来,辞了父亲入城去了。每日巴巴结结,早出晚回。”

卑谄足恭 卑:低下;谄:巴结奉承;足:音“巨”,过分;恭:恭顺。低声下气,阿谀逢迎,过分恭顺,取媚于人。

出处:《史记·五宗世家》:“彭祖为人巧佞、卑谄足恭,而心刻深。”

卑躬屈膝 卑躬:低头弯腰;屈膝:下跪。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

出处:宋·魏了翁《江陵州丛兰精舍记》:“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后,虽谢安石之贤也,而犹不能免。”

谄上欺下 谄:讨好,奉承;欺:欺压。讨好上司,欺压下级。

出处:汉·杨雄《法言·修身》:“上交不谄,下交不骄。”

谄谀取容 谄谀:谄媚,阿谀;容:脸色。谄谀巴结有权势的人,以求得他们的欢喜。

出处:《史记·平准书八》:“自是之后,有腹诽之法,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矣。”

崇洋 *** 洋:西洋,指西方国家;媚:谄媚。崇拜西方一切,谄 *** 国人。指丧失民族自尊心,一味奉承巴结外国人。

出处:茅盾《向鲁迅学习》:“那时清王朝以及当权的洋务派崇洋 *** ,出卖国家***。”

吹牛拍马 吹牛:吹牛皮;拍马:拍马屁。指爱说大话,喜欢自我吹嘘和一味逢迎巴结别人的行为。

出处:鲁迅《伪自由书·后记》:“我想如曾某能把那种吹牛拍马的精力……用到求实学一点上,所得不是要更多些吗?”

摧眉折腰 低眉弯腰。形容没有骨气,巴结奉承。

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伏低做小 形容低声下气,巴结奉承。

服低做小 形容低声下气,巴结奉承。

附凤攀龙 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

出处:汉·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

附膻逐腥 膻:羊肉的气味。依附、追逐有膻腥气味的东西。比喻巴结权贵,追逐个人利益。亦作“附膻逐秽”。

附翼攀鳞 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同“攀龙附凤”。

出处:《北史·孙腾斛律羡等传论》:“位非宠进,功籍势成,附翼攀鳞,郁为佐命之首。”

狗眼看人 比喻眼光势力。

龙攀凤附 犹言攀龙附凤。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

攀鳞附翼 犹言攀龙附凤。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

攀龙附凤 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

出处:汉·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

攀龙讬凤 犹言攀龙附凤。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

攀炎附热 犹言趋炎附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贫而无谄 指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

乔龙画虎 形容心意地献殷勤。

趋权附势 趋:奔走;权: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出处:宋·李觏《名公手书·萧注》:“注鄙人,然而有志于圣贤之术,心铭足下之道,故发此书以闻,非今之趋炎附势辈,闻足下有大名而沽相知之幸,足下其以为是非。”

趋炎附势 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出处:《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人情冷暖 人情:指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冷:冷淡;暖:亲热。泛指人情的变化。指在别人得势时就奉承巴结,失势时就不理不睬。

出处:唐·白居易《迁叟》诗:“冷暖俗情谙世路,是非闲论任交亲。”

上交不谄 谄:巴结、奉承。与据高位的人交往,不拍马奉承。

出处:《易·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褪后趋前 形容前前后后向人献殷勤。

胁肩谄笑 胁肩:耸起双肩做出恭谨的样子;谄笑:装出奉承的笑容。为了奉承人,缩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巴结人的丑态。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炎凉世态 炎:指亲热。凉:指冷淡。世态:人情世故。指有的人得势时就巴结奉迎,失势时就十分冷淡。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九:“那三夫人是个女流之辈,只晓得炎凉世态,那里管甚么大道理?”

蚁羶鼠腐 蚁集腥羶,鼠甘腐物。比喻趋炎附势、追逐名利。蚂蚁喜欢吃腥膻的食物,老鼠喜欢吃***的食物。比喻趣味低下。

出处:明 唐顺之 《寄黄士尚书》:“自儒者不知反身之义,其高者则激昂於文章气节之域,而其下者则遂沉酣濡首於蚁羶鼠腐之间。”

蝇集蚁附 犹蝇营蚁聚。比喻不顾谦耻,趋炎附势,到处钻营。

出处:《明史·阉党传·崔呈秀》:“暮夜乞怜者,莫不缘呈秀以进,蝇集蚁附,其门如市。”

蝇营蚁附 比喻不顾谦耻,趋炎附势,到处钻营。同“蝇营蚁聚”。

出处:清·顾炎武《与潘次耕札》之二:“吾以六十四之舅氏,主于其家,见彼蝇营蚁附之流,骇人耳闻。”

蝇营蚁聚 像苍蝇样往来飞逐,像蚂蚁般纷纷聚集。比喻不顾谦耻,趋炎附势,到处钻营。

出处:明·梅鼎祚《玉合记·卜居》:“朝列,蝇营蚁聚还竞扰,这余膻怎污颊,算自有峰头玉版,鼎中金屑。”

雨后送伞 比喻事后献殷勤。也比喻帮助不及时。

出处:二月河《康熙大帝》第四卷五十三:“不见不见,前些日子朕要死不活的时候,别的阿哥都在这儿侍候,偏偏他[八阿哥]和朕一块病了,如今朕刚回过神儿来,他也好了。雨后送伞,献的哪门子殷勤呢?”

鸢肩羔膝 肩似鸢耸,膝屈似羔。形容卑微之态。

出处:明·方孝孺《答俞子严书》:“不复能鸢肩羔膝,卑声诡笑,曲身俯首,称诵人美而求其喜悦。”

诌上抑下 谄:讨好,奉承。讨好上司,压制下级。

出处:《北史·安同传》:“[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尝有喜怒色,忠驾爱厚,不谄上抑下。”

做小伏低 形容低声下气,巴结奉承。

出处:元·无名氏《莽张飞大闹石榴园》第一折:“你只是装着做小伏低,你若是得空偷闲便择离。”

阿匼取容 阿匼:一味迎合的样子。一味巴结别人以求得他们的喜欢

出处:《新唐书·杨再思传》:“居宰相十余年,阿匼取容,无所荐达。”

抹一鼻子灰 比喻本想巴结讨好,结果反倒碰个钉子,落得很没趣。

表示乞求的成语有哪些

摇尾乞怜 [yáo

wěi

lián]

摇尾乞怜,汉语成语,

拼音:yáo

wěi

lián

作谓语、定语。乞:乞求。内怜:怜悯,爱怜。像狗那样容摇着尾巴乞求主人爱怜。指卑躬屈膝地献媚、讨好,以求得到一点好处。

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大家提供一些成语

爱情 一见钟情、情有独钟、比翼双飞、长相厮守、白头相守、情比金坚、浓情蜜意、花好月圆、山盟海誓、天荒地老、海枯石烂、天长地久、百年好合、相濡以沫、一心一意、一生一世、意乱情迷、情投意合、如胶似漆、郎才女貌、早生贵子、恩恩爱爱、莺莺燕燕、 郎情妾意、夫唱妇随、永结连理、多情多义 风情月意、含情脉脉、伉俪情深、两厢情愿、厚貌深情、眉目传情、情非得已、情窦初开、情不自禁、情真意切、柔情密意、情意绵绵、纸短情长、怡情悦性、爱屋及乌、男欢女爱、相亲相爱、谈情说爱、甘棠之爱、心有灵犀、魂牵梦萦、青梅竹马

所谓,在水一方;从一而终;惊鸿一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亲情 友情 (1)义结金兰 (2) 血浓于水 (3)寸草春晖 (4)范张鸡黍

(5)北风之恋 (6)比翼双飞 (7)碧海青天 (8)恨相知晚

(9)莫逆之交 (10)情投意合 (11)琴瑟之好

(12)含情脉脉 (13)如手如足 (14)如胶似漆

(15)深情厚谊 (16)水 *** 融 (17)手足之情

(18)温情脉脉 (19)相亲相爱 (20)心心相印

(21)一往情深 (22)一唱一和 (23)谊切苔岑

(24)张敞画眉 (25)海誓山盟 (26)流水桃花

(27)天长地久 (28)至死靡它 (29)淡水交情

(30)情深潭水 (31)桃花潭水 (32)地久天长

(33)举案齐眉 (34)患难之交 (35)刎颈之交

(36)恋恋不舍 (37)两肋插刀 (38)肝脑涂地

(39)依依惜别 (40)难舍难分 (41)生死之交

(42)志同道合 (43)舐犊情深 (44)患难之交

(45)情同骨肉 (46)情投意合 (47)贫贱之交

(48)深情厚谊 (49)骨肉至亲 (50)骨肉相连

生死之交,情同手足, 相识恨晚

师生情:良师益友 尊师重教 师恩难忘 舐读之爱

原文

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2)时习:按时温习。(3)说(yue):同“悦”。(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5)愠(yun):怒。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读解

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

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油然而生。

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还有几多衷心的喜悦几多无猜的欢乐呢?

--------------------------------------------------------------------------------

孝弟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原文

有子曰(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2)鲜(xian):少。(3)与:同“钦”,语气词。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

读解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道的根本。这实际上就是《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就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时所说的:“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中运转一样了。”(《孟子·梁惠王上》)。

简言之,只有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爱别人。相反,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敬爱的人,是不能敬爱别人的。

所以,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

当然,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血缘关系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日益减弱,孝弟与否的问题似乎也逐渐从社会退入家庭,从“法”的领域退入“道德”的领域。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制度的实行,很多家庭已无所谓兄弟姊妹,也就无所谓“弟”(尊敬兄长)的问题和观念了。

这又是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呢? 下 一 篇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

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三省:多次自我反省。“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 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学业是否时常温习?”

读解

《法句经》说:“人若知爱,则应慎护自己。有心者应于三时之一,严以自我反省。”

儒者的自我反省当然到不了佛教忏悔或***教日课的程度,也没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为死后进天堂,也不是为赎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而反省,而是为现世的自我完善而进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

--------------------------------------------------------------------------------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原文

子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 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 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读解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四回)的道理所在。 可见,不论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针,还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德育"公共课,设专职"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继承着儒教传统的。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贤人来代替(易)爱好美色,也就是新生贤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 致:献。

译文

子厦说:"尊重贤能的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君王能鞠躬尽瘁;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倦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的了。"

读解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学历,不是看文凭,而是看你的行为,看你的言谈举止。

作为孔子的高足之一,子夏可以说是深得了老师的真传。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是教人求实务本,学以致用;先做人,后做学问。

这也使人想到的教导:"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说来也是,一个人尽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行为方式、言谈举止乖廖愚笨,不能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又有什么用呢?相反,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文凭,没有进过大学校门,但他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正确,能够有所创造,有所发明,难道你能够说他没有学习过什么吗?

这就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的道理。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无:不要。 惮: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读解

关于威严的问题,孔子曾经和学生子张谈起过。孔子说:"君子衣帽整齐,目不邪视,庄重严肃使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尧曰》)说起来,也就是要求人们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反之,则如俗语所说:"歪戴帽子斜穿衣,一定不是好东西。"衣冠不整,言行轻薄,给人随随便便的感觉,则很难有威严。人既陷于轻薄草率,玩世不恭,不能谨言慎行,学习自然也就很难有所成就,不能巩固了。

当然,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并不是非得要西装革履,一本正经。这方面走过了头,也很容易成为迂腐的道学先生。

关于不要和不如稳步发展的人交朋友的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说,如果都只和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那就谁也没有朋友可交了,由此而认为圣人所说有操作上的困难。另一种理解则认为"无友不如己者"不可作拘泥的理解。圣人所说,决不是教人先计量彼此的高下优劣再定交朋友的条件,如果这样,不是成为交情当中的势利眼了吗?圣人所说,不外乎是要求我们在交朋结友中着眼于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而不要着眼于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交友中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这倦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就能明白这一句与下一句"过则铁惮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至于认为是空谷来风,毫不相干的了。

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终:老死,指父母去世。 远:祖先。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读解

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子的说法,也就是衽仁道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过去给皇帝的秦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话。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终追远"。虽然祖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地办一办的,清明时节,很多家庭也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祖坟,烧几炷高香。当然,那种借父母去世而大办丧事,大肆张扬以捞取钱财的做法,已经违背了"慎终"的精神,不仅不能使民风归于淳朴厚道,反而使人虚意,陷于商业化的人情算计之中去了。

温良恭俭让的风范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也因此而沿袭称老师为夫子。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获得的。夫子这种获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读解

温、良、恭、俭、让,表现在外是一个人做人的态度,行为的风范;植根于内则是人格的修养,文化的积淀。

孔子因为有这样的修养和风范,所以别人会主动部政于他,请求他的指点。

当然,真要参与政事,治理国家,改造世界,仅有这种温、良、恭、俭让的风范是不够的。所以革命家要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洋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 不近,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湖南农动考察报告》)

说到底,温、良、恭、俭、让是夫子的风范,儒者的本色。所以,即便是孔子本人,虽然别人都愿意问政于他,但他最终还是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好回国做一个教书先生了此一生。

继承父亲的遗志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其:他的,这里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没:死去,与"在"相对。 三年:泛指多年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死去以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读解

《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所谓孝,就是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这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意思是一脉相承的。

就现代社会而言,即便父在,父子之间已多半是"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哪里保得住"无改于父之道"呢?更不要说父没以后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了。

不仅现代社会如此,就是在封建宗法制的时代,尽管父亲的绝对的权威,也仍然有"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红楼梦·好了歌解》)的现象发生。

所以,对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不可以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洞洞"式的刻板理解,否则,盗贼的儿子不也就只有以做盗贼来尽孝道了吗?

一言以蔽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不外乎是在一般意义上要求我们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辈的未竟事业罢了。

和与礼的辩证法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斯:此,这。节:节制,约束。

译文

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一原则。倡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读解

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 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说到底,还是给我们开列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 下一篇:怎样才算是好学?

怎样才算是好学?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备的人。 正:改正,修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不的了。"

读解

安贫乐道,不重视物质生活享受却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多做少说;以他人为镜来改正、修养自己。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就可以说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在这三个方面之中,最难做到的是第一个方面----安贫乐道。尤其是物欲横流,金钱具有挡不住的诱惑的时代,一个大学生每月的费用少说也是几百元,孔子所描绘的好学的典型,不过是一个寒酸而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穷书生罢。 当然,在重精神而轻物质的时代,这种"穷书生"的形象未尝不是值得学习的榜样。所谓"越穷越革命,越穷越光荣"的说法,不是离我们今天不远吗?

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注释

谄(chan):巴结,奉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这两句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离开了切磋琢磨就不能成器。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切、磋是指加工牙骨的工艺,切开了还得磋(锉平);琢、磨是指加工玉石的工艺,琢(雕刻)了还得磨(磨光滑)。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要精益求精。从本节上下文的意义来看,宜作精益求精的理解。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赐:子贡的名。诸:之。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

读解

子贡显然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告诸往而知来",能够举一反三地领会教师的意思。所以孔子认为可以和他讨论《诗经》这样较为深奥的学问了。 撇开孔子对子贡的赞扬不谈,我们来看看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 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当然,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问题了。"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吗?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患:忧虑,怨恨。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读解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值不得忧虑,更没有怨天尤人。

相反。“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倒是值得忧虑的。

当然,说是这么说,要真正做到却是不容易。所以圣人不仅在《学而》打头的一章里告诉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