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毒天下之肝脑翻译,屠毒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7-22 0
  1. 解释古者以天下为主......为天下也
  2. 黄宗羲的《原臣》赏析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3.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提出的历史背景
  4.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者”的意思是什么?
  5. 黄宗羲说古者以天下为主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6. 《明夷待访录》反映了黄宗羲的什么思想?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7. 屠毒的解释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清撰修《明史》,“史局大议必咨之”(《清史稿》480卷)。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最先从“民主”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真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明夷待访录》一书计十三篇。“明夷”本为卦名,为六十四卦中第三十六卦,卦象为“离下坤上”。“明”即是太阳(离),“夷”是损伤之意。从卦象上看,太阳处“坤”即大地之下,是光明消失,黑暗来临的情况。这暗含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指责,也是对太阳再度升起照临天下的希盼。“待访”是等待贤者来访,让此书成为后人之师的意思。另外,“明”就是太阳,亦称为“大明”,暗合“大明朝”;“夷”有“诛锄”之解,又有“视之不见”之解,暗含作者的亡国之痛。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社会环境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首篇。黄宗羲在开篇就阐述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他说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也就是说,产生君主,是要君主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对于君主,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为履行其义务服务的。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均见《原君》)。对君主“家天下”的行为从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

屠毒天下之肝脑翻译,屠毒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黄宗羲的著作:

《留书》

顺治十年九月。第一部政治思想著作,一卷八篇。表达了强烈的反清民族主义精神。

《明夷待访录》

康熙元年至二年。黄宗羲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思想著作,《留书》的扩充。提出了具有民主启蒙思想倾向的政治纲领,设计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

《明文案》

康熙七年至十四年。经历七个寒暑,披阅千余家文集,虽不是自己的原著,但此书的编纂对黄宗羲也有很大意义。后扩充为《明文海》,完成时黄宗羲已经84岁高龄!

《明学儒案》

康熙十五年至二十四年。系统总结明代学术发展演变状况的断代学术思想史专著。

《宋儒学案》、《元儒学案》

未完成,后被续编为《宋元学案》。

(黄宗羲博学多才,著述宏富,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天文、地数学、文学、宗教等众多学科,这里只列出了有关社会思想的著作。

解释古者以天下为主......为天下也

1. 带有“曾”字的文言文,而且“曾”是竟然的意思的一句话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zēng

曾 :

竟,简直,还(h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

2. “曾”在文言文中一般有什么意思

一.zeng

1.增加。后作“增”。《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益其所不能。”

2.中间隔两代的亲属。“~祖”;“~孙”。

3.飞举。《楚辞·九歌·东君》:“翾飞兮翠~,展诗兮会舞。”

4.高。《楚辞·远游》:“因气变而遂~举兮,忽神奔而鬼怪。”

5.重复,反复。《楚辞·九章·惜诵》:“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思而远身。”

二.ceng

1.曾经。《公羊传·闵公元年》:“[邓扈]乐~*于宫中,子般执而鞭之。”

2.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竟”、“却”、“简直”。《论语·先进》:“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由与求之问!’”

3.通“层”。重叠。《淮南子·主术训》:“削薄其德,~累其刑。”陆机《园葵》诗曰:“~云无温液,严霜有凝威。”

3. 曾什么zhi的文言文

这个文言文应该是:曾子杀彘。

全文如下: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全文翻译: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哭。他的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你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于是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4. 曾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读音

曾有两个读音:zēng和céng

读zēng时基本字义:

1. 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祖父。~孙。

2. 古同“增”,增加。

3. 竟,简直,还

4. 姓。

读céng时基本字义:

1.尝,表示从前经历过:~经。未~。何~。~几何时。

2. 古同“层”,重(chǒng )。

其中《核舟记》中:

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读zēng

《愚公移山》中: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读céng

5. 文言文中“曾”字的读音

先说熟悉的céng的读音:常用的共有意思有三种:(1)曾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2)尚,竟然: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3)通字“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望岳》zēng的读音:(1)姓氏的一种: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韩非子》(2)通字“增”: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孟子》(3)固定用法,和高连用,高曾,指祖父先辈。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 曾 不能以一瞬。对的读音是为céng,意为:要是从那变化的角度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竟然)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来的状态。对不起我也拉下来了

希望纳

6. 古文曾是什么意思

曾zēng 1.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曾)国太子巫,以国为氏。

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灭。

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复国无望,便在鲁国的南武城(今济宁市嘉祥县南)长期住下来,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改鄫为曾,称曾氏,仕于鲁。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2.据有关资料所载,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数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鄫侯。

在远古帝舜时期,鲧的妻子修己因梦见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赐禹姒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北)。

从此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并灭。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复国无望,便在鲁国的南武城(今济宁市嘉祥县南)长期住下来,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改鄫为曾,称曾氏。

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3.“曾”字读zēng时,有意思为:竟,竟然 。

多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明,魏学洢《核舟记》)此句中“曾”是“竟然”的意思,故读zēng。

4.“曾”字读zēng时,有意思为:从来,一直 。多用于古代文言文中。

如: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副词)岂,难道。

6.(动词)通“增”,增加。 7.(名词)指隔两代的亲属:曾孙,曾祖父等。

编辑本段成语得未曾有 (dé wèi céng yǒu) 解释:指前所未有,今始得之。 出处:《楞严经》卷一:“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示例:承先生封都给我回信,于“小鬼”实在好像在盂兰节,食饱袋足,~了。鲁迅《两地书·七》高曾规矩 (gāo zēng guī jǔ) 解释:高曾:曾祖。

祖宗留下来的成法。 出处:《后汉书·班固传》:“商修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规矩。”

似曾相识 (sì céng xiāng shí) 解释:好像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出处:宋·晏殊《浣溪沙》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示例:文淑忽然惊喜地想到,她看见了一张~的黑黑的脸。

巴金《火》第三部曾不惨然 (céng bù cǎn rán) 解释:竟不觉得惨痛。 出处: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曾参 (zēng shēn shā rén) 解释:比喻流言可畏。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曾子之母曰:‘吾子不。

’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示例:这冤怎申,硬叠成~。

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曾几何时 (céng jǐ hé shí) 解释: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

指没过多久。 出处: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

曾几何时,讣者来门。” 示例:~,他自己去做了一个小小的官儿回来,而他又劝我去学法政了。

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曾经沧海 (céng jīng cāng hǎi) 解释: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出处:《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唐·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示例:老兄是~,车皮底下也呆过三天三夜,这一点挤,而且不过两个钟头,不算什么,算不了什么。茅盾《一个够程度的人》曾母投杼 (zēng mǔ tóu zhù) 解释:指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的传闻接连三次,便信以为真,投杼而走,谓流言可畏。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曾子之母曰:‘吾子不。

’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示例:联以不明,虽有~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曾无与二 (céng wú yǔ èr) 解释:独一无二,没有比得上的。 出处:晋·刘琨《劝进表》:“亿兆攸归,曾无与二。”

示例:于时武皇之胤,惟有建兴,众望攸归,~。《晋书·贾胥传》曾子杀彘 (zēng zǐ shā zhì) 解释:彘:猪。

曾子杀猪。比喻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黄宗羲的《原臣》赏析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首先此文出处为: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古,君为“客”,终其一生都是为“天下”谋利;今,君为“主”,为个人谋利,天底下没有一块安宁的土地了~

以上摘自网络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提出的历史背景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首篇。黄宗羲在开篇就阐述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他说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也就是说,产生君主,是要君主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对于君主,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为履行其义务服务的。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均见《原君》)。对君主“家天下”的行为从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 黄宗羲明确地指出天下之所以不太平,人民之所以苦难不已,皆是君主“家天下”的结果:“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原君》),非常鲜明地把君主专制制度指为一切罪恶之根本。 黄宗羲深刻揭露了专制君主的残暴和贪婪,他指责君主在争夺天下时,“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原君》)。 黄宗羲还指出,天下之治乱与一姓之兴替是无关的,“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原臣》),即一国的治与乱要看人民是否幸福,而并不在于由谁来做君主,而在于是否以万民的切身利益为目的。否定了专制君主将万民幸福系于一姓的谎言。 黄宗羲还从“法统”的角度对“三代”以后的君主统治予以彻底否定,指出“三代”以前的“法”都不是“为一己而立也”,是公法;而“三代”以后的“法”都是君主为了保护自己私家的利益而设立,都是私法和非法,“可谓之法乎?”(《原法》)。 黄宗羲批判传统的“仕于君”的思想,认为臣不应该仕于君,应该仕于天下:“故我之出而仕,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原臣》)。他呼吁天下仕子“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为天下”的君道——笔者注),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原臣》)。他认为君与臣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也不可以“父子”相比拟。“是官者,分身之君也”(《置相》),君与臣的差别只是为天下服务的分工不同而已,君与臣的关系应当犹如共同抬大木者,“前者唱‘邪'(yā),后者唱‘许'(hu)”(《原臣》),齐心协力,共事天下。这就对传统政治的“君臣父子”和“君为臣纲”等专制予以了彻府的否定。 黄宗羲的以上观点,体现的是一种与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思想家们根本未曾有过的、崭新的“民主”的思想,而不是传统的“民本”的思想。(“民主”的思想是以“民”为主体,而“民本”思想则是以君主为主体,“民”只是作为君主的关键成分而已),它与“***在民”思想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在具体政治方面,黄宗羲主张对君主进行权力制衡和分权,主要设想有三: 一是以相权制约君权。他追述远古时天子禅位传贤不传子的风俗,感于后世传贤之风在君主承嗣上已是不能,而宰相之选尚有传贤之遗意,提出设立宰相职(明洪武以后废宰相位),在君主昏暗时,宰相可以补救君主之不贤。他认为日常政事也不应完全由君主一人独断,而应该“宰相一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笔者注)无常员,每日便殿议政,天子南面,宰相、六卿、谏官东西面,以次坐,其执事皆用士人。凡章奏进呈,六科给事中主之,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经过君臣商讨,然后“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均见《置相》),此时天子批红也好,宰相批红也好,都不只是天子或宰相单独的裁决了,谁批都一样。这样,君权得到了限制。 二是提出以“士权”限制君权。黄宗羲提出,应该在全国普遍设立各级学校,并让学校起到以下政治作用:第一是向国家提供政治人才,“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黄宗羲提出应该使自天子至地方官员都要出自于学校,目的是让天子以至于地方官员都要具有和保持“天下为公”的德性,并让他们切实具有治理国家的才干;第二是作为人民代议机构,进行议政,并对国家和地方政治以及君主、官员进行监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黄宗羲认为学校应当由当世大儒充任太学祭洒,并且给于祭洒酒与宰相相等的政治地位,并在每月初,天子百官都应该执***,到太学接受教育;地方学官不应该任命,而应该公议选举:“郡县学官,毋得出自选除,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每月朔望,“学官讲学,郡县官就***列”。如果郡县政事有阙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学校实行普及教育,天下子弟“皆裹粮从学”(以上均见《学校》)。 黄宗羲要求以学校来参与国家政治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想通过学校来逐步宣化社会,使“朝庭上下,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最终使得整个社会充满民主的氛围。 三是以地方设方镇以去除集权之弊。黄宗羲认为应当在边疆各地设立方镇,并给方镇以充分的自***,使得方镇有一定的力量制衡中央权力。 黄宗羲要求实行井田制,以实现社会的“均富”,减轻人民对国家的负担,改善万民生活,这既是一项国家经济措施,又是一项社会措施。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的农村公社式的经济形式,由国家依人口授田,将所授之田以“井”字均匀划分,交受田人耕种,收获时,受田人将其中一块田的收成作为赋税上交,其实即是“什一税”。 黄宗羲的以上政治和社会理想,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它标致着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从制度上来认识社会、政治和历史,开始把“治国平太下”的途径,从单纯地重视“修身、齐家”,而发展为进一步重视对腐朽的专制制度改革。三百年后的民主主义改革人物曾自称深受《明夷待访录》思想影响,“在三十年前(梁书成于1923年——笔者按),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青年最有力之,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盛赞道:“梨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这部书是他的政治理想。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像平平无奇,但在三百年前——卢骚(即卢梭——笔者注)民约论出世前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又称道黄宗羲的言论“的确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虽然很幼稚——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均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黄宗羲的民主精神对后来的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曾起到过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梁启起和孙中山都曾秘密印刷过《明夷待访录》,并广为散发。无怪乎此书早在乾隆年间即被列为!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当黄宗羲的“民主”理念在中国首次登场时,欧洲的民主思想尚未传播到中国,卢梭等人的社会契约说也尚未问世,因此,可以说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完全是自发的,土生的。现在有人说“民主”是西方世界的东西,但是我们从黄宗羲的思想中却完全可以找到符合现代民主政治的概念的雏形成份,比如“人民***”、“权力制衡”、议会、代议制、社会监督等等内涵。由此可见,“民主”并非只能存在于西方,它不是“逾淮成枳”的“橘”!

记得纳啊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者”的意思是什么?

1、国际背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逐渐兴起。

2、国内形势政治制统治腐朽,社会各种矛盾尖属锐。 经济方面: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3、思想: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经世致用;王夫之哲学思想可知)

4、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扩展资料

意思是:古时将天下看成是主,将君主看作是客。

出自清代史学家黄宗羲所作《原君》,原文选段: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译文:

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古时将天下看成是主,将君主看作是客,凡是君主一世所经营的,都是为了天下人。现在将君主看作主,将天下看作是客,凡是天下没有一地能够得到安宁的,正是在于为君主啊。

黄宗羲说古者以天下为主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意思是:古时将天下看成是主,将君主看作是客。

出自清代史学家黄宗羲所作《原君》,原文选段: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译文:

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古时将天下看成是主,将君主看作是客,凡是君主一世所经营的,都是为了天下人。现在将君主看作主,将天下看作是客,凡是天下没有一地能够得到安宁的,正是在于为君主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首篇。《明夷待访录》成书于康熙二年(1663),当时黄宗羲五十四岁。

向远处看,自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人地主、市民阶级日趋壮大,资本主义因素也就渐积渐多。表现在社会政治思想上,也就出现了具有近代解放因素的民主思潮。包括《原君》在内的《明夷待访录》,就是这种社会大思潮的一个产物。

向近处看,社会刚刚经历了一场阶级矛盾和相交织的历史大动荡:明王朝的覆灭,农民大起义的失败,以及清的建立。作为亡国遗臣的黄宗羲,力图追究这场社会大悲剧的原因,《原君》以及《明夷待访录》中其他文章,便是这种探求的结果。

作者简介:

黄宗羲(1610-1695年),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其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百度百科-原君

《明夷待访录》反映了黄宗羲的什么思想?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里的“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是托古以讽今,以上古三代为评价标准,讲的是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以天下人为主。君不为主,是乡举里选,一层层荐选出来的,是为天下人“毕世经营”的“客”。一方面,黄宗羲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认为君不为主而为客。另一方面,黄宗羲认为天下人是天下的主体,这又是君为客的根据,两个方面是互为依据的关系。黄宗羲这种天下人为主的民主思想是以反君主专制为前提的。就是说民为主则“君为客”,反之“君为主”则必然生灵涂炭,“为天下之厉害”。黄宗羲列举了“今也以君为主”的事实来阐明问题。一方面,为得天下,君者“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了女”,不惜将天下推入逐鹿天下之厮杀。另一方面,君既得天下,就要“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为的是“奉我一人之浮乐”。所以黄宗羲得出结论是“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铲除“君主天下”,才能还“天下为主”之公理。

屠毒的解释

《明夷待访录》第一章《原君》:对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深刻猛烈的抨击与批判,指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君王只不过是为人民幸福而服务的客人。黄宗羲还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认为以君主为首的专制制度是使人民痛苦的大害,对制度的抨击可以说是空前的。

第二章《原臣》:黄宗羲提出臣对君绝对服从的关系不是真正的君臣关系,只是宫妾罢了,真正的君臣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具体摘录与评析:

3.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知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打私为天下之大公。

4.是以其为得之也,(君王)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这是我产业的利息所得啊!)

析:黄宗羲被誉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启蒙者,他在其书中以勇敢的“异端”思想,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悉心设计新的世界,该书闪烁着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芒,是一部杰出的政治专著,具有划时代意义。黄宗羲所提出的政治模式显然包含了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民权的思想内容,具有朴素的民主性。

黄宗羲对封建帝制的存在及其罪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深刻无情的鞭挞,他认为帝王是唯一的害民之贼,而“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也成为其书中最脍炙人口的话之一。

5.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6.不以天下为事,则为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为君之师友也。(没有选录完,更详细的可以直接去参看《明夷待访录》)

析:黄宗羲认为那些对君主唯唯诺诺,点头哈腰的人不是“臣”,充其量只是宦官和宫妾而已,臣不是为了君主而只是单纯地为了百姓民众。黄宗羲认为在君臣以万民百姓为服务对象的前提下,他们的关系像是师友那样可以选择的平等关系,这体现君臣共治天下的治权平等思想。黄宗羲的君臣思想斩断了父子君臣的纲常链条,动摇了三纲五常的磐石基础。

7.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法律)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

8.利不欲其遗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制其自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有设一事防其欺。

析:黄宗羲主张在法律方面一视同仁,治理天下之法应该是万民之公法,而非君王一人之私法。黄宗羲深刻批判了专制帝王谋取私利,保护君王既得利益的做法,他认为要让百姓从法律中获益。黄宗羲的这些思想观念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提倡的“法律面前平等”的民本思想主张一致,是明末思想解放学说影响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很多人一直将黄宗羲归为明末清初学者,但实际上黄宗羲的生长环境,思想主张的产生都是在明末那个开放的社会和新思想蓬勃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黄宗羲为明朝遗民,清朝统治中国之后,黄宗羲就选择了隐居。他的《明夷待访录》在清朝乾隆年间被长期列为,直至清末梁启法,才将其重新刊刻。(以上论述和引用不够详细,详细参看《明夷待访录》

知道后来的维新变法很多思想都是直接引用自黄宗羲的,黄宗羲是我国伟大的近代启蒙主义思想家,他的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

屠毒的解释

[poison]

毒害,残害。 屠毒 天下 。?清? 黄宗羲 《原君》 详细解释 ;毒害。 宋 文天祥 《葬无主墓碑》 诗:“大河流血丹,屠毒谁之罪?” 清 黄宗羲 《 明夷 待访录·原君》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 子女 ,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清 邹容 《 革命 军》 第二章:“吾非好为此尖酸 刻薄 之言,以骂尽我同胞,实吾国士人屠毒 社会 之罪,有不能为之恕者。”

词语分解

屠的解释 屠 ú 宰杀 牲畜 ,引申为大量残杀:屠宰。屠刀。屠户。屠夫。 * 。屠戮。屠城。屠龙之技(喻高超而 不实 用的 技艺 )。 〔 屠苏 〕.古书上说的一种草;.草庵;.古代一种酒名。 姓。 笔画数:; 部首 :尸; 笔 毒的解释 毒 ú 有害的 性质 或有害的 东西 :毒气。毒性。毒饵。毒药。毒蛇。。。 害,伤害:毒害。毒化。 * 。莫予毒也(没有谁能危害我,即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凶狠, 猛烈 :毒辣。毒计。毒刑。狠毒。恶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