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1至28品_妙法莲华经1至28品读诵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7-31 0
  1. 佛经是谁写的?
  2. 曼珠沙华可以制剂吗?
  3. 有一个和尚 名字是四个字 很帅 精通佛经 有没有人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4. 佛教的五宗,八宗和十三宗是如何分的?之间有什么区别
  5. 佛法中的时间观念是怎样的?
  6. 形容时间过得太快了

315首:

1. 著书何似观心贤?不奈巵言夜涌泉。百卷书成南渡岁,先生续集再编年。

2. 我马玄黄盼日曛,关河不窘故将军。百年心事归平淡,删尽蛾眉惜誓文。

妙法莲华经1至28品_妙法莲华经1至28品读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 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沈沈卧九阍。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

4. 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白云出处从无例,独往人间竟独还。

(余不携眷属仆从,雇两车,以一车自载,一车载文集百卷出都。)

5.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 亦曾橐笔侍銮坡,天风伴玉珂。欲浣春衣仍护惜,乾清门外露痕多。

7. 廉锷非关上帝才,百年淬厉电光开。先生宦后雄谈减,悄向龙泉祝一回。

8. 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

(别西山)

9. 翠微山在潭柘侧,此山有情惨难别。薜荔风号义士魂,燕支土蚀佳人骨。

(别翠微山)

10. 进退雍容史上难,忽收古泪出长安。百年綦辙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

(先大父宦京师,家大人宦京师,至小子,三世百年矣!以己亥岁四月

二十三日出都。)

11. 祖父头衔旧熲光,祠曹我亦试为郎。君恩够向渔樵说,篆墓何须百字长。

(唐碑额有近百字者)

12. 掌故罗胸是国恩,小胥脱腕万言存。他年金鐀如搜,来叩空山夜雨门。

13. 出事公卿溯戊寅,云烟万态马蹄湮。当年筮仕还嫌晚,已哭同朝三百人。

14. 颓波难挽挽颓心,壮岁曾为九牧箴。钟簴苍凉行色晚,狂言重起廿年瘖。

15. 许身何必定夔皋,简要清通已足豪。读到嬴刘伤骨事,误渠毕竟是锥刀。

16. 弃妇丁宁嘱小姑,姑恩莫负百年劬。米盐种种家常话,泪湿红裙未绝裾。

(有弃妇泣于路隅,因书所见。)

17. 金门缥缈廿年身,悔向云中露一鳞。终古汉家狂执戟,谁疑臣朔是星辰?

18. 词家从不觅知音,累汝千回带泪吟。惹得尔翁怀抱恶,小桥独立惨归心。

(吾女阿辛书冯延巳词三阕,日日诵之,自言能识此词之旨,我竟不知也。)

19. 卿筹烂熟我筹之,我有忠言质幻师:观理自难观势易,弹丸垒到十枚时。

(道旁见鬻戏术者,因赠。)

20. 消息闲凭曲艺看,考工文字太丛残。五都黍尺无人校,抢攘廛间一饱难。

(过市肆有感。)

21. 满拟新桑遍冀州,重来不见绿云稠。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

(曩陈北直种桑之策于畿辅大吏)

22. 车中三观夕惕若,七岁灵文电熠若。忏摩重起耳提若,三普贯珠累累若。

(予持陀罗尼已满四十九万卷,乃新定课程日颂普贤、普门、普眼之文。)

23. 荒村有客抱虫鱼,万一谈经引到渠。终胜秋燐无姓氏,沙涡门外五尚书。

(逆旅夜闻读书声,戏赠。沙涡门即广渠门,门外五里许,有地名五尚书

坟,五尚书,不知皆何许人也。)

24. 谁肯栽培木一章?黄泥亭子白茅堂。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

(道旁风景如此)

25. 椎埋三辅饱于鹰,薛下人家六万增。半与城门充校尉,谁将斜谷械阳陵?

26. 逝矣斑骓罥落花,前村茅店即吾家。小桥报有人痴立,泪泼春帘一饼茶。

(出都日,距国门已七里,吴虹生同年立桥上候予过,设茶,洒泪而别。)

27. 秀出天南笔一支,为官风骨称其诗。野棠花落城隅晚,各记春骢恋絷时。

(别石屏朱丹木同年雘。丹木以引见入都,为予治装,与予先后出都。)

28. 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

(别黄蓉石比部玉阶。蓉石,番禺人。)

29. 觥觥益阳风骨奇,壮年自定千首诗。勇于自信故英绝,胜彼优孟俯仰为。

(别汤海秋户部鹏)

30. 事事相同古所难,如鹣如鲽在长安。从今两戒河山外,各逮而孙盟不寒。

(光州吴虹生葆晋,与予戊寅同年,己丑同年,同出清苑王公门,殿上

试同不及格,同官内阁,同改外,同日还原官。)

31. 本朝闽学自有派,文字醰醰多古情。新识晋江陈户部,谈经颇似李文贞。

(别陈颂南户部庆镛。)

32. 何郎才调本孪生,不据文家为弟兄。嗜好毕同星命异,大郎尤贵二郎清。

(别道州何子贞绍基,子毅绍业兄弟。近世孪生,皆据质家为兄弟。)

33. 少慕颜曾管乐非,胸中海岳梦中飞。近来不信长安隘,城曲深藏此布衣。

(别会稽少白山人潘谘)

34. 猛龙当年入海初,婆娑曾否有仓佉?祇今旷劫重生后,尚识人间七体书。

(别镇国公容斋居士。居士睿亲王子,名裕恩,好读内典,遍识额纳特

珂克、***、西洋、蒙古、回部及满汉字,又校订全藏,凡经有新旧

数译者,皆访得之,或校归一是,或两存之,或三存之,自释典入震

旦以来,未曾有也。)

35. 丱角春明入塾年,丈人摩我道崭然。恍从魏晋纷纭后,为溯黄农浩渺前。

(别大兴周丈之彦)

36. 多君媕雅数论心,文字缘同骨肉深。别有樽前挥涕语,英雄迟暮感黄金。

(别王秋畹大令继兰,秋畹,济宁人。)

37. 三十年华四牡腓,每谈宦辙壮怀飞。尊前第一倾心听,兕甲楼船海外归。(别直隶布政使同年托公。公名托浑布,蒙古人。)

38. 五十一人皆好我,八公送别益情亲。他年卧听除书罢,冉冉修名独伤神。(别南丰刘君良驹、南海桂君文燿、河南丁君彦俦、云南戴君綗孙、长白奎君绶、闽黄君骧云、江君鸿升、枣强布君际桐。时己丑同年留京五十一人,匆匆难遍别,八君即握手一为别者也。吴虹生已见前。)

39. 朝借一经覆以簦,暮还一经龛已灯。龙华相见再相谢,借经功德龙泉僧。(别龙泉寺僧唯一。唯一,施南人。)

40. 北方学者君第一,江左所闻君毕闻。土厚水深词气重,烦君他日定吾文。(别许印林孝廉瀚。印林,日照人。)

41. 子云识字似相如,记得前年隔巷居。忙杀奚童传搨本,一行翠墨一封书。(别吴子苾太守式芬。子苾,海丰人。)

42. 夹袋搜罗海内空,人才毕竟恃宗工。笥河寂寂覃溪死,此席今时定属公。(别徐星伯前辈松。星伯,大兴人。)

43. 联步朝天笑语馨,佩声耳畔尚泠泠。遥知下界觇乾象,此夕银潢少客星。(别共事诸宗室)

44. 毫霜掷罢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己丑殿试,大指祖王荆公上任宗皇帝书。)

45. 眼前二万里风雷,飞出胸中不费才。枉破期门佽飞胆,至今骇道遇仙回。(记己丑四月二十八日事)

46. 彤墀小立缀鹓鸾,金碧初阳当画看。一队佽飞争识我,健儿身手此文官。

47. 终贾华年气不平,官书许读兴纵横。荷衣便识西华路,至竟虫鱼了一生。(嘉庆壬申岁,校书武英殿,是平生校雠之学之始。)

48. 万事源头必正名,非同综核汉公卿。时流不沮狂生议,侧立东华儜佩声。(官内阁日,上书大学士,乞到阁看本。)

49. 东华飞辩少年时,伐鼓撞钟海内知。牍尾但书臣向校,头衔不称閷其词。(再国史馆日,上书总裁,论西北塞外部落原流,山川形势,订《一统志》之疏漏,初五千言,或曰:非所职也。乃上二千言。)

50. 千言只作卑之论,敢以虚怀测上公?若问汉朝诸配享,少牢乞袝叔孙通。(在礼部上书堂上官,论四司政体宜沿宜革三千言。)

51. 客星烂烂照天潢,许署头衔著作郎。翠墨未干仙字蚀,云烟半榻掖门旁。(官宗人府,奉旨充玉牒馆纂修官,予草剏章程,未竟其事,改官去。)

52. 齿如编贝汉东方,不学咿嚘况对扬。屋瓦自惊天自笑,丹毫圆折露华瀼。(予每侍班引荐,奏履历,同官或代予悚息。丁酉春,京察一等引见,蒙记名。)

53. 半生中外小回翔,樗丑翻成恋太阳。挥手唐朝八司马,头衔老署退锋郎。(选授楚中一司马矣,不就,供职祠曹如故。)

54. 科以人重科益重,人以科传人可知。本朝四十九科矣,搜集科名意在斯。(八岁,得旧登科录读之,是搜集二百年科名掌故之始。)

55. 手校斜方百叶图,官书似此古今无。只今绝学真成绝,册府苍凉六幕孤。(程大理同文修会典,其理藩院一门及青海***各图,属予校理,是为天地东西南北之学之始。大理没,予撰蒙古图志竟不成。)

56. 孔壁微茫坠绪穷,笙歌绛帐启宗风。至今守定东京本,两庑如何阙马融?(戊子岁,成尚书序大义一卷,太誓答问一卷,尚书马氏家法一卷。)

57. 姬周史统太销沈,况复炎刘古学瘖。崛起有人扶左氏,千秋功罪总刘歆。(癸巳岁,成左氏春秋服杜补义一卷,其刘歆窜益左氏显然有迹者,为左氏决疣一卷。)

58. 张杜西京说外家,斯文吾述段。导河积石归东海,一字源流奠万哗。(年十有二,外王父金坛段先生授以许氏部目,是平生以经说字、以字说经之始。)

59. 端门受命有云礽,一脉微言我敬承。宿草敢祧刘礼部,东海绝学在毘陵。(年二十有八,始从武进刘申受受公羊春秋,近岁成春秋决事比六卷,刘先生卒十年矣。)

60. 华年心力九分殚,泪渍蟫鱼死不干。此事千秋无我席,毅然一炬为归安。(抱功令文二千篇,见归安姚先生学塽,先生初奖惜之,忽正色曰:“我文著墨不著笔,汝文笔墨兼用。”乃自烧功令文。)

61. 轩后孤虚纵莫寻,汉官戊己两言深。著书不为丹铅误,中有风雷老将心。(定裴骃史记集解之误,为孤虚表一卷,古今用兵孤虚图说一卷。)

62. 古人制字鬼神泣,后人识字百忧集。我不畏鬼复不忧,灵文夜补秋灯碧。(常恨许叔重见古文少,据商周彝器秘文,说其形义,补说文一百四十七字,戊戌四月书成。)

63. 经有家法夙所重,诗无达诂独不用。我心即是四始心,泬寥再发姬公梦。(为诗非序、非毛、非郑各一卷。予说诗以涵泳***为主,于古文、毛、今文三家,无所尊,无所废。)

64. 熙朝仕版快茹征,五倍金元十倍明。扬扢千秋儒者事,汉官仪后一书成。(年十四,始考古今官制,近成汉官损益上下二篇,百王易从论一篇,以竟髫年之志。)

65. 文侯冠冕听高歌,少作精严故不磨。诗渐凡庸人可想,侧身天地我蹉跎。(诗编年始嘉庆丙寅,终道光戊戌,勒成二十七卷。)

66. 西京别火位非高,薄有遗闻琐且劳。只算初识镜背字,敢陈法物诂球刀。(为典客道古录、奉常道古录各一卷。)

67. 十仞书仓郁且深,为夸目录散黄金。吴回一怒知天意,无复龙威禹穴心。(年十六,读四库提要,是平生为目录之学之始,壬午岁,不戒于火,所蒐罗七阁未收之书,烧者什八九。)

68. 北游不至独石口,东游不至卢龙关。此记游耳非著作,马蹄蹀躞书生孱。(东至永平境,北至宣化境,实未覩东北两边形势也,为纪游合一卷。)

69. 吾祖平生好孟坚,丹黄郑重万珠圆。不才窃比刘公是,请肄班香再十年。(为汉书补注不成,读汉书,随笔得四百事。先祖匏伯公,批校汉书,家藏凡六七通,又有手抄本。)

70. 麟经断烂炎刘始,幸有兰台聚秘文。解道何休逊班固,眼前同志只朱云。(癸巳岁,成西汉君臣称春秋之义考一卷,助予整齐之者,同县朱孝廉以升。)

71. 剔彼高山大川字,薄我玉箧金扃中。从此不光怪,羽陵夜色春熊熊。(年十七,见石鼓,是收石刻之始。撰金石通考五十四卷,分存、佚、未见三门,书未成,成羽琌山金石墨本记五卷。郭璞云:“羽陵,即羽琌也。”)

72. 少年簿录睨千秋,过目云烟浩不收。一任汤汤沦泗水,九金万祀属成周。(撰羽琌之山典宝记二卷)

73. 奇气一纵不可阖,此是借琐耗奇法。奇则耗矣琐未休,眼前胪列成五岳。(为镜苑一卷,瓦韵一卷,辑官印九十方为汉官拾遗一卷,泉文记一卷。)

74. 登乙科则亡姓氏,官七品则亡姓氏。夜奠三十九布衣,秋灯忽吐苍虹气。(撰布衣传一卷,起康熙迄嘉庆,凡三十九人。)

75. 不能古雅不幽灵,气体难跻作者庭。毁杀流传遗下女,自障纨扇过旗亭。(年十九,始倚声填词,壬午岁勒为六卷,今颇悔存之。)

76. 文章合有老波澜,莫作鄱阳夹漈看。五十年中言定验,苍茫此微官。(庚辰岁,为西域置行省议、东南罢番舶议两篇,有谋合刊之者。)

77. 厚重虚怀见古风,车裀五度照门东。我焚文字公焚疏,补纪交情为纪公。(壬辰夏,大旱,上求直言。大学士蒙古富公俊五度访之,予手陈当世急务八条,公读至汰冗滥一条,动色以为难行,余颇欣赏。予不存于集中。)

78. 狂禅辟尽礼天台,掉臂琉璃屏上回。不是瓶笙花影夕,鸠摩枉译此经来。(丁酉九月二十三夜,不寐,闻茶沸声,披衣起,菊影在屏,忽证法华三昧。)

79. 手扪千轴古琅玕,笃信男儿识字难。悔向侯王作宾客,廿篇鸿烈赠刘安。(某布政欲撰吉金款识,属予为之。予为聚拓本穿穴群经,极谈古籀形义,为书十二卷。俄布政书来请绝交,书藏何子贞家。)

80. 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近撰平生师友小记百六十一则)

81. 历劫如何报佛恩?尘尘文字以为门。遥知***灵山在,八部天龙礼我言。(佛书入震旦以后,校雠者稀,乃为龙藏考证七卷;又以妙法莲华经为北凉宫中所乱,乃重定目次,分本迹二部,删七品,存廿一品,丁酉春勒成。)

82. 龙树灵根派别三,家家楖栗不能担。我书唤作三桠记,六祖天台共一龛。(近日述天台家言为三普销文记三卷,又撰成龙树三桠记。)

83.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穈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五月十二日抵淮埔作)

84. 白面儒冠已问津,生涯只羡五侯宾。萧萧黄叶空村畔,可有拥书闭户人?

85. 津梁条约遍南东,谁遣藏春深坞逢?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幮护。(阿,读如人痾之痾,出续本草。)

86. 鬼灯队队散秋萤,落魄参军泪眼荧。何不专城花县去?春眠寒食未曾醒。

87. 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

88. 河干劳问又江干,恩怨他时邸报看。怪道乌台牙放早,几人怒马出长安。

89. 学羿居然有羿风,千秋何可议逢蒙?绝怜羿道无消息,第一亲弯射羿弓。

90. 过百由旬烟水长,释迦老子怨津梁。声闻闭眼三千劫,悔慕人天***王。

91. 北俊南孊气不同,少能炙毂老能聪。可知销尽劳生骨,即在方言两卷中。(凡驺卒谓予燕人也,凡舟子谓予吴人也,其有聚而轇轕者,则两为之舌人以通之。)

92. 不容水部赋清愁,新拥牙旗拜列侯。我替梅花深颂祷:明年何逊守扬州。(同年何亦民俊,时以知府衔驻黄河。)

93. 金銮并砚走龙蛇,无分同探阆苑花。十一年来春梦冷,南游且吃玉川茶。(同年卢心农元良,时知甘泉。)

94. 黄金脱手赠椎埋,屠狗无悰百计乖。侥幸故人仍满眼,猖狂乞食过江淮。(过江淮间不困戹,何亦民、卢心农两君力也。)

95. 大宇东南久寂寥,甄陀罗出一枝箫。箫声容与渡淮去,淮上魂须七日招。(袁浦席上有限韵赋诗者,得箫字,敬赋三首。)

96.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集今朝。

. 天花拂袂著难消,始愧声闻力未超。青史他年烦点染:定公四纪遇灵箫。

98. 一言恩重降云霄,魔劫成尘感不销。未免初禅怯花影,梦回持偈谢灵箫。

99. 能令公愠公复喜,扬州女儿名小云。初弦相见上弦别,不曾题满杏黄裙。

100. 坐我三熏三沐之,悬崖撒手别卿时。不留后约将人误,笑指河阳镜里丝。

101. 美人才调信纵横,我亦当筵拜盛名。一笑劝君输一著,非将此骨媚公卿。(友人访小云于杭州,三至不得见,愠矣。箴之。)

102. 网罗文献吾倦矣,选色谈空习性存。江淮狂生知我者,绿牋百字铭其言。(读某人与友人书,即书其后。)

103. 梨园爨本募谁修?亦是风花一代愁。我替尊前深惋惜,文人珠玉女儿喉。(元人百种,临川四种,悉遭伶师窜改,昆曲鄙俚极矣,酒座中有征歌者,予辄挠阻。)

104. 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处士卑。一事平生无齮齕:但开风气不为师。(予平生不蓄门***)

105. 生还重喜酹金焦,江上骚魂亦可招。隔岸故人如未死,清樽读曲是明朝。

106. 西来白浪打旌旗,万舶安危总未知。寄语瞿塘江上贾,收帆好趁顺风时。

107. 少年揽辔澄清意,倦矣应怜缩手时。今日不挥闲涕泪,渡江只怨别蛾眉。

108. 六月十五别甘泉,是夕丹徒风打船。风定月出半江白,江上女郎眠未眠?

109. 四海流传百轴刊,皤皤国老尚神完。谈经忘却三公贵,只作先秦伏胜看。(重见予告大学士阮公于扬州)

110. 蜀冈一老抱哀弦,阅尽词场意惘然。绝似琵琶天宝后,江南重遇李龟年。(重晤秦敦夫编修恩复)

111. 家公旧治我曾游,只晓梅邨与凤洲。收拾遗文浩无涘,东南一部小阳秋。(太仓邵子显辑太仓先哲丛书八帙,起南宋乾隆中,使予序之。)

112. 七里虹桥腐草腥,歌钟词赋两飘零。不随天市为消长,文字光芒聚德星。(时上元兰君、太仓邵君为扬州广文;魏默深舍人、陈静蓭博士侨扬州;又晤秦玉笙、谢梦渔、刘楚桢、刘孟瞻四孝廉,杨季子都尉。)

113. 公子有德宜置诸,有德公子毋忘诸。我方乞■忽诵此,箴铭磊落肝脾虚

114. 诗人瓶水与谟觞,郁怒清深两擅场。如此高才胜高第,头衔追赠薄三唐。(郁怒横逸,舒铁云瓶水斋之诗也;清深渊雅,彭甘亭小谟觞馆之诗也。两君死皆一纪矣。)

115. 荷衣说艺斗心兵,前辈须眉照座清。收拾遗闻归一派,百年终恃小门生。(少时所交多苍老,于乾隆庚辰榜过从最亲厚,次则嘉庆己未,多谈艺之士。两科皆大兴朱文正为总裁官。)

116. 中年才子躭丝竹,俭岁高人厌薜萝。两种情怀皆可谅,阳秋贬笔未宜多。

117. 姬姜古妆不如市,赵女轻盈蹑锐屐。侯王宗庙求元妃,徽音岂在纤厥趾?

118. 麟趾褭蹄式可寻,何须番舶献其琛?汉家平淮书难续,且仿齐梁铸饼金。(近世行用番钱,以为携挟便也,不知中国自有饼金,见《南史·褚彦回传》,又见韩偓诗。)

119. 作赋曾闻纸贵夸,谁令此纸遍京华?不行官钞行私钞,名目何人饷史家?

120. 促柱危弦太觉孤,琴边倦眼眄平芜。香兰自判前因误,生不当门也被锄。

121. 荒青无缝种交加,月费牛溲定几车?只是场师消遣法,不求秋实不看花。(所僦寓有治圃者,戏赠。)

122. 六朝古黛梦中横,无福秦淮放棹行。想见钟山两才子,词锋落月互纵横。(欲如江宁,不果,亦不得见马湘帆户部、冯晋渔比部两同年消息。)

123. 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124. 残客津梁握手欷,多君郑重问乌衣。故家自怨风流歇,肯骂无情燕子飞。(重晤段君果行、沈君锡东于逆旅,执手言怀。两君,家大人旧宾客也。)

125. 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词万数。道士乞撰青词。)

126. 不容儿辈妄谈兵,镇物何妨一矫情。别有狂言谢时望:东山妓即是苍生。

127. 汉代神仙玉作堂,六朝文苑李男香。过江子弟倾风,放学归来祀卫郎。

128. 黄河女直徙南东(金明昌元年),我道神功胜禹功。安用迂儒谈故道,犁然天地划民风。(渡黄河而南,天异色,地异气,民异情。)

129. 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舟中读陶潜,诗三首。)

130. 陶潜酷似卧龙豪(语意本辛弃疾),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131. 陶潜磊落性情温,冥报因他一饭恩。颇觉少陵诗吻薄,但言朝叩富儿门。

132. 江左晨星一炬存,鱼龙光怪百千吞。迢迢望气中原夜,又有湛卢剑倚门。(江阴见李申耆丈、蒋丹棱秀才。丹棱,申耆之门人也。)

133. 过江籍甚颜光禄,又作山中老树看。赖是元龙楼百尺,雄谈夜半斗牛寒。(陈登之别驾座上,重晤盛午洲光禄。)

134. 五十一人忽少三,我闻陨涕江之南。箧中都有旧墨迹,从此袭以玫瑰函。(闻都中狄广轩侍御、苏宾嵎吏部、夏一卿吏部三同年忽然同逝。)

135. 偶赋凌云偶倦飞,偶然闲慕遂初衣。偶逢锦瑟佳人问,便说寻春为汝归。

136. 万卷书生飒爽来,梦中喜极故人回。湖山旷劫三吴地,何日重生此霸才?(梦顾千里有作。忆己丑岁与君书,定五年相见,君报书云:“敢不忍死以待。”予竟爽约。君以甲午春死矣。)

137. 故人有子尚饘粥,抱君等身大著作。刘向而后此大宗,岂同陈晁竟目录。(千里著《思过斋笔记》,校定六籍、百家,諟其文字,且生陈、晁后七百载,目录方驾陈晁,亦足豪矣。嗣君守父书,京师传闻误也。)

138. 今日闲愁为洞庭,茶花凝想吐芳馨。山人生死无消息,梦断查湾一角青。(拟寻洞庭山旧游,不果,亦不得叶山人昶消息。)

139. 玉立长身宋广文,常州重到忽思君。遥怜屈贾英灵地,朴学奇才张一军。(奉怀宋于庭丈作。于庭投老德楚南一令,奇才朴学,二十年前目君语,今无以易也。)

140. 太湖七十溇为墟,三泖圆斜各有初。耻与蛟龙竞升斗,一编聊献郏侨书。(陈吴中水利策于同年裕鲁山布政。郏侨,郏亶之子,父子皆著三吴水利书。)

141. 铁师讲经门径仄,铁师念佛颇得力。似师毕竟胜狂禅,师今遟我莲花国。(江铁君沅是予学佛第一导师,先予归一年逝矣。千劫无以酬德,祝其疾生净土。)

142. 少年哀艳杂雄奇,暮气颓唐不自知。哭过支硎山下路,重钞梅冶一奁诗。(舅氏段右白,葬支硎山,平生诗晚年自涂乙尽。予尚抱其《梅冶轩集》一卷。)

143. 温良阿者泪涟涟,能说吾家六十年。见面恍疑悲母在,报恩祝汝后昆贤。(金媪者,尝保抱予者也。重见于吴中,年八十有七。阿者,出《礼记·内则》,今本误为可者。悲母,出《本生心地观经》。)

144. 天教梼杌降家门,骨肉荆榛不可论。赖是本支调护力,若敖不馁怙深恩。(到秀水县重见七叔父作)

145. 径山一疏吼寰中,野烧苍凉悼达公。何处复求龙象力,金光明照浙西东。(明紫柏***刻《大藏》,版在径山,康熙中,由径山迁嘉兴之愣严寺。今什不存四矣。求天台宗各书印本,亦无所得。)

146. 有明像法披猖后,荷担如来两尊宿。龙树马鸣齐现身,我闻大地狮子吼。(拜紫柏、藕益两***像)

147. 道场雨花天,长水宗风在目前。一任拣机参活句,莫将文字换狂禅。(示愣严讲主逸云。讲主新刻明人《愣严宗通》一书。)

148. 一脉灵长四叶貂,谈经门祚郁岧嶤。儒林几见传苗裔?此伏高邮冠本朝。(仿嘉兴太守王子仁。子仁,文肃公曾孙,石臞孙,吾师文简公子。)

149. 只将愧汗湿莱衣,悔极堂堂岁月迟。世事沧桑心事定,此生一跌莫全非。(于七月初九日到杭州,家大人时年七十有三,倚门望久矣。)

150. 里门风俗尚敦庞,年少争为齿德降。桑梓温恭名教始,天涯何处不家江?(家大人扶杖出游,里少年皆起立。)

151. 小别湖山劫外天,生还如证第三禅。台宗晤后无来去,人道苍茫十四年。

152. 浙东虽秀太轻孱,北地雄奇或犷顽。踏遍中华窥两戎,无双毕竟是家山。

153. 亲朋岁月各萧闲,情话缠绵礼数删。洗尽东华尘土否?一秋十日九湖山。

154. 高秋那得吴虹生,成轺西子湖边行。一丘一壑我前导,重话东华送我情。(时已知浙中两使者消息,非吴虹生也。祝其他日使车莅止耳。)

155. 除却虹生忆黄子,曝衣忽见黄罗衫。文章风谊细评度,岭南何减江之南?(谓蓉石比部)

156. 家住钱塘四百春,匪将门阀傲江滨。一州典故闲征遍,撰杖观涛得几人?(八月十八日侍家大人观潮)

157. 问我清游何日最?木樨风外等秋潮。忽有故人心上过,乃是虹生与子潇。(吴虹生及固始蒋子潇孝廉也。)

158. 灵鹫高华夜吐云,山凹指点旧家坟。千秋名教吾谁愧?愧读羲之誓墓文。(表弟吴鹫云,先世丙舍在灵鹫下,绘图乞一诗,时予不至先慈殡宫十四年矣。)

159. 乡国论文集古欢,幽人三五薜萝看。从知阆苑,不及溪松耐岁寒。(晤曹葛民籀、徐问蘧楙、王雅台熊吉、陈觉庵春晓诸君。)

160. 眼前石屋著书象,三世十方齐现身。各搦著书一枝笔,各有洞天石屋春。(葛民以画象乞题,为说观偈。)

161. 如何从入空法,君亦莫问我莫答。若有自性互不成,互不成者谁佛刹?(为西湖僧讲《华严》一品竟,又说此偈。)

162. 振绮堂中万轴书,乾嘉九野有谁如?季方玉粹元方死,握手城东问蠹鱼。(汪小米舍人死矣,见其哲弟又村员外。)

163. 与吾同祖砚北者(先曾祖晚号砚北老人),仁愿如兄壮岁亡。从此与谁谈古处?马婆巷外立斜阳。(吊从兄竹楼)

164. 醰醰诸老惬瞻衣,父齿随行亦未稀。各有清名闻海内,春来各自典朝衣。(时乡先辈在籍,科目、年齿与家大人颉颃者五人:姚亮甫、陈坚木两侍郎,张云巢鹾使,张静轩、胡书农两学士。)

165. 我言送客非佛事,师言不送非佛智。双照送是不送是,金光大地乔松寺。(重见慈风法师予乔松庵。叩以台宗疑义,聋不答。送予至山门,予辞,师正色曰:是佛法。)

166. 震旦狂禅沸不支,一灯慧命续如丝。灵山未歇宗风歇,已过庞家日眚时。(钱庵居士死矣,得其晚年所著《宗氾》二卷。)

167. 曩向真州订古文,飞龙滂熹折纷纭。经生家法从来异,拓本模糊且饷君。(在京师,阮芸台师属为齐侯中■二壶释文。兹吾师觅六舟僧手拓精本,分寄徐问蘧,属别释一通。因柬问蘧。)

佛经是谁写的?

关于佛家的句子有很多,以下为摘自《金刚经》、《六祖坛经》以及《心经》的部分***。

如下:

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金刚经》

大意: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

大意: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金刚经》

大意: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4、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金刚经》

大意: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

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大意: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6、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金刚经》

大意: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7、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大意: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一切不是法呢!

8、无有定法,如来可说。——《金刚经》

大意:佛法在哪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

9、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金刚经》

大意: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你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

10、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大意: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

11、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刚经》

大意: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说得好听是著相了,不好听是著魔了。

12、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大意: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13、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刚经》

大意: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一粒灰尘,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组合拢来,构成了一个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

14、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金刚经》

大意: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

15、若心有住,则为非住。——《金刚经》

大意: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一,比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最好的观心法门。

16、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金刚经》

大意:不要著相,哪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

17、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经》

大意: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

18、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金刚经》

大意: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但是不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

19、如来者,即诸法如义。——《金刚经》

大意: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哪一点法不是佛法随时随地的任何一颗灰尘,清净的地方,脏的地方,处处佛在现前,这就是如来。

20、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大意: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西,你如果得到一个固定的东西就是错了。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光也没有,色相也没有,一切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

21、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金刚经》

大意:什么叫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嘛!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观念说有一个法就有了,观念说空就空了。

22、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刚经》

大意:空灵的,广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

23、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金刚经》

大意:学佛的第一步,学到身见忘掉了要真正内在身心皆亡,达到无我才对但是有了一个人无我,还有一个法在喔!最后要法无我到了法无我,叫做人法二无我,到达了就成佛。最后连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24、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金刚经》

大意: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并没有说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众生的心还不只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蚂蚁啊、小昆虫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叫它是心。

25、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

大意:一切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26、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金刚经》

大意:千万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观念来看佛。

27、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金刚经》

大意:经三藏十二部所说的也都是教育法。教育法只限于教育法,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懂得那个东西,如果抓住老师的教育法当成学问就错了。

28、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金刚经》

大意: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旁门左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29、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大意:我们之所以觉得有烦恼、有人我、有众生,是因人我分别而来;把我相、我见一空以后,平等性智出来,再看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但是要修一切的善,才能证得空。

30、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

大意:世界上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需要佛来度的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这个佛就不是佛了,而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这个佛已经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了。

31、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

大意:所讲的是色、声都不能见道,也就是整个金刚经上所讲的不能著相。学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见得法身。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四大原则,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见得法身,所以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都错了。

32、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金刚经》

大意: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无生法忍:佛自己说,过去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

33、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

大意: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34、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金刚经》

大意: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35、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金刚经》

大意:不要著相,尽管在说佛法,始终没有一点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静;尽管在讲金刚经,没有一点金刚钻的味道,如如不动。什么是如如不动呢?不生法相,善护念,无所住。

3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大意: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都像作梦一样,是幻影。

3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

大意:菩提比喻智慧,明镜比喻清净心。本来清净,又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38、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六祖坛经》

大意:佛家主张,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众生佛性本自具足。

39、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坛经》

大意:禅家的真谛便是——自性本清净,只待明心见性。

40、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坛经》

大意:其实说的是:不着相,不动心。

41、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六祖坛经》

大意:不修证,非佛法。

42、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六祖坛经》

大意:迷悟、凡圣,只在一念之间。

43、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坛经》

大意:若见世间过,即说明自己动了心、着了相,也失了慈悲之心。

44、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坛经》

大意:无念是不住念,无相是不住相,无住是随它去。如此,道便通流。三者是一。

45、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六祖坛经》

大意:念念流动即是道,而不是一念不生。不拒迎,念即流动。

46、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六祖坛经》

大意:禅定正义。

47、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六祖坛经》

大意:意在言外,得意忘言。

48、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

大意: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都包在内。……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

49、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大意: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50、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经》

大意:世间法不空,与般若有挂碍,等于眼中有沙,认生死轮回为实有;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亦有挂碍,等于肉中有刺,认化城为宝所;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盘的颠倒梦想。

曼珠沙华可以制剂吗?

佛经也称三藏经,最初是由释迦摩尼写成

小乘佛教三藏的形成

根据小乘佛教典籍的记载,印度佛教史上共

菩提迦耶摩诃菩提寺释迦牟尼等身像

举行过四次有名的结集。所谓结集,是指释迦牟尼[8] 入灭之后,由佛***所举行的回忆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言论,并加以谈论、核实的会议。经过这四次结集,小乘佛教三藏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1.小乘佛教的第一次结集:

释迦牟尼圆寂90天后,为了防止僧团中出现更多的比丘破坏戒律,大迦叶尊者[9] 召集500位阿罗汉在七叶窟举行佛经的第一次结集。

结集首先由优波离尊者 背诵了佛家戒律,形成《律藏》,全名为《八十诵律大毗尼藏》,由于书中每条戒律都是经过大众的询问和解答而确定的,所以被视为佛陀所亲制的戒律,为一切戒律的根本。之后由阿难回忆佛陀的教法,形成《阿含经》 ,这是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初对五比丘所授之法,其中包含了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佛教最根本的教义,被认为是最接近原始佛学的佛典。

2.小乘佛教的第二次结集:

释迦牟尼圆寂110年后,以耶舍长老 为首的700名僧众,在毗舍离进行第二次结集。此次结集就毗舍离比丘提出的十条戒律(即十事)展开讨论,***上少数有地位的长老判定十事为非法。对于这次结集的决定,毗舍离的僧侣颇不信服,于是另举行约有万人参加的会议,并判定上述十事为合法,就此形成了大众部和上座部。

3.小乘佛教的第三次结集:

释迦牟尼圆寂226年后,在阿育王统治时期,由于阿育王推崇佛教,每

释迦牟尼佛涅槃像

天在鸡园寺中供养上万名出家人,其中也有许多外道,因而经常引起争端。于是,目犍连子帝须召集1000名僧众,在华氏城(即波多厘子城)进行了第三次结集,重新整理了《阿含经》。会后,目犍连子帝须将各派不同的论点整理出来,形成《论事》,这是佛教史上第一部论著,对佛教文献的丰富起了重要作用。

4.小乘佛教的第四次结集:

释迦牟尼圆寂674年后,在迦腻色迦王统治时期,500名比丘以世友尊者为上座,在迦湿弥罗 (今克什米尔)举行了第四次结集,会上对以前所有的经、律、论三藏进行了总结,并对三藏作了注释。在前两种注释已经失传,只有后一种注释保存下来,形成《大毗婆沙论》 ,至此小乘佛教的三藏基本成型。

大乘佛教三藏的形成

在印度佛教史上,相传大乘佛教经典的出现与龙树菩萨有关。根据龙树菩萨的传记 ,龙树在出家受戒后,不到三个月就已经读完了小乘佛教全部典籍。后来,当他有一次路过雪山,在雪山的塔中遇见了一位老比丘,并从比丘那里得到了《摩诃衍经》 。虽然他仔

法华经

细阅读了《摩诃衍经》,仍未参悟佛法的奥义,因此他就在水晶房中***深思,冥想佛法的玄妙。这时大龙菩萨怜悯他的处境,就带他到海中的龙宫,并将诸部深奥的方等经典传授给他。后来,龙树菩萨在参悟了《摩诃衍经》和诸部方等经典后,创建了中观学派,大乘佛教理论完全建立。

我们将大乘佛教经典根据时间划分为早期大乘经和续出的大乘经,早期大乘经主要是由方等经发展出的《般若经》 、《华严经》 、《法华经》等佛教经典,而续出的大乘经主要是公元4~5世纪左右出现的《涅槃经》 、《胜鬟经》、《解深密经》 、《楞伽经》 佛教经典等......

密宗三藏的的形成

密宗是印

大日经

度佛教的最后形态,以《大日经》 和《金刚顶经》 为主要经藏。

《大日经》形成于公元7世纪的中印度,相传是大日如来在金刚法界宫为金刚手秘密宣说的佛经。此经主要为众生开示了本有本觉曼荼罗,即众生本有的净菩提心,并宣讲了身、语、意三密方便等密宗基本教义,另外还介绍了曼荼罗、灌顶、护摩、印契、真言等密宗修行方法。

《金刚顶经》是密宗金刚界的根本大经,相传共有10万颂。此经阐述了大圣释迦牟尼佛祖的终极善性理念,显示了宇宙真实的密法和密宗修行者的粗、细、微、精、妙诸脉,也阐明了即身成就、生命永恒的密宗要义。

翻译过程

汉文佛经的翻译有四个时期:东汉,初创翻译时期;东晋、隋代,官方翻译时期;唐代,全盛翻译时期;宋代以后,刻本翻译时期。

汉文佛经的翻译

东汉明帝年间,朝廷派遣使者从西域请来了摄摩腾 和竺法兰两位僧人,这两位僧人不仅从西域带来了佛像,还带来了佛经。由于这些佛经是从印度传人的梵文经书,为了便于传教,摄摩腾和竺法兰将佛经翻译成了汉文。自此以后,中印两国的僧人来往不断,更多的佛经传入中国,经过200多位译师10个世纪的辛勤努力,由梵文翻译过来的汉文三藏达到了1690余部、6420余卷,佛教的声闻乘、性、相、显、密各部学说都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从而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巨大宝藏。

根据汉文佛经翻译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东汉,初创翻译时期。

我国最早的汉译佛经是《四十二章经》 ,相传为

摄摩腾

摄摩腾和竺法兰所译,这是我国翻译梵文佛经的开始。

东汉时期,大多数译经僧来自西域,其中以来自安息的安世高王子和来自西域大月氏的支娄迦谶最为著名。这个时期,我国的佛经翻译事业还处于初创时期,还不能进行有有系统的翻译,所译的经书很少是全译本,翻译的经书也有很多问题,这时所译的经书大小乘并行,佛教在中国思想界已占据了一席之地。

东晋、隋代,官方翻译时期。

从东晋至隋代,梵文佛经大量传入中国。这一时期,佛教得到了统治者的信奉,佛教翻译也得到了官方的支持,由私人翻译佛经转为官方翻译佛经。前秦初年,开始了官方组织的集体翻译工作,由僧人道安主持译场翻译佛经,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佛经翻译场。20多年后,西域人鸠摩罗什 在长安组织了官方译场,集中了800名高僧共同翻译佛经。继鸠摩罗什之后,外国译师来者相继,主要经论不断被翻译出来,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第一个译经***。

唐代,全盛翻译时期。

在唐代,梵文佛经得以全面系统地翻译,由官方组织的译经场规模更加宏大,组织更为完备。这时,以玄奘组织的译场最为著名,他系统的翻译规模、严谨的翻译作风和丰富的翻译成果,在中国翻译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典范。

这个时期,中国佛教形成八大宗派

六祖坛经

,标志着中国佛教理论的成熟,不但各大宗派都有自己的经典和著述,而且还产生中国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佛典,即禅宗的《坛经》 ,汉文佛经的数量日益增加。

宋代以后,刻本翻译时期。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重新组织译场,恢复了自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中断了100余年的佛经翻译事业。

自宋以后,佛经翻译逐渐减少,但由于雕版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佛经的印刷和流通速度得以加快。北宋开宝年间,宋朝官方主持完成了《开宝藏》,这是中国第一部刻本佛教大藏经。

十大经典佛经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一,中国佛教很多人长持此经。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经主 要是佛对***中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讲的,或者说,是全知者释迦牟尼佛对大修行人须菩提尊者讲的,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 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实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当然,在不了解其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佛经,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反而糟糕了。

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 对***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讲的。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惑,很像现代人,见识 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非常适合现代人读。《楞严经》虽然长,但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而且这部***字非常好,精妙高明, 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此经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经中之王’。

4.《妙法莲华经》

此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可见其重要性。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也是比较容易读 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读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佛讲此经之前,就 有5000***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不会诽 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

5.《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

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 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 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 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6.《阿弥陀经》、7.《无量寿经》、8.《观无量寿经》

此三经均是讲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其中‘无量寿’即‘阿弥陀’的一个本 意),欲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将此三经作为首选经典阅读。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 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中。

9.《长阿含经》

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我大致看过一下,认为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佛教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神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

10.《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

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 ’,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现代人业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难以向上追求,那么首先要避免向下堕落遭苦,这时就 最好多读《地藏经》了。消除罪障、积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

佛经的作用

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的确如此,只要能“一念”代“万念”,然后“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提烦恼无异境界”一句,你不达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领会,只有当你能“转”能“化”后才能深会其意。又如灵云的禅诗:“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药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样的道理。

读懂佛经

基本结构

佛经的基本结构,一般分为经题、翻译者、正文、文体等几个部分。 其中,经题、翻译者、正文是佛经的组成部分,文体是佛经的体裁。

佛教经典虽然按内容来说有经、律、论之分,按派别有大乘、小乘、密宗之别,但这些典籍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它们是组成佛经的基本元素。

经题

经题是佛经的题目,一般由“人”(人名)、“ 法”(教法)、“喻”(譬如)三个元素组成。这三个元素经过排列组合,共有七种命名方式:

以人名为

大方广佛华严经

佛经名的《维摩诘经》;以教法为名的《大般涅槃经》 ;以譬喻为名的《梵网经》 ;以人名和教法为名的《佛说人王般若经》;以教法和譬喻为名的《妙法莲华经》;以人名和譬喻为名的《如来师子吼经》[38] ;同时用三者命名的《大方广佛华严经》 。

通过经题,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佛经的内容,也可以初步判断它是属于经、律、论的哪一部。

经: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经》,如《阿含经》。

律: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律》、《o o o戒本》,如《四分律》 。

论: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论》、《o o o疏》、《o o o释》,如《大智度论》 。

另外,从经题我们还能大概判断佛经的派别,可以看出它是显教还是密教。

显教佛经:大多能从经题文字看出教法的佛教经典,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经》、《o o o律》、《o o o论》。

密教佛经:无法从经题文字上看出内涵的佛教经典,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教王经》、《o o o陀罗尼》、《o o o仪轨》。

虽然我们通过经题可以大致了解佛经的分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经题了解佛经的内涵。相传天台宗的智者***在讲解《妙法莲华经》时,光解释五个字的经题,就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这是因为经题是***的纲领,如果要解说***,必须先要了解经题的含义,所以高僧大德解说佛经时,都是先从经题说起,这也是解经的第一步。

翻译者

当初释迦牟尼说法时,主要使用印度的方言俗语,不立文字,尽量做到简单易懂。在释迦牟尼涅槃后,他的***将他的言教写成巴利文的佛经。公元4世纪,印度普遍使用梵文,佛***就将巴利文佛经用梵文重新编写,是为梵文佛经。

佛经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僧

金刚经

众所用的汉文佛经一般是由印度梵文翻译而来,由巴利文到汉文,佛经的翻译几经周转,再加上中印两国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汉文佛经的翻译绝非一件易事。我们读到的佛经大多文字优美、不可增删,这个结果是经过中外200余位译师的10个世纪的努力方才完成。在梵文佛经的翻译中,主要以鸠摩罗什和玄奘所翻译的佛经流传最广。

鸠摩罗什,他一生翻译了300多卷、近300万字佛经,影响深远。在语言和文风上,鸠摩罗什和他的译经团队一改以往佛经翻译过于朴实的不足,不仅充分地传达原文的旨意,而且文笔流畅优美,甚至成为文学名篇。如现在我们看到的《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阿弥陀经》 等佛经,最为流传的还是鸠摩罗什的译本。

以鸠摩罗什为界,中国的佛教

鸠摩罗什

翻译被分为两个时期,在他之前翻译的佛经被称为旧译,自他之后翻译的佛经被称为新译。唐代初期,因为汉语言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所翻译的佛经已经难以阅读了,这让当时的僧众倍感困惑。于是玄奘前往印度求法,并带回了印度佛教鼎盛时期的佛学精华,在他回到长安后,他组织了译场对这些佛经进行翻译。由于玄奘通晓中印两国语言,他和他的团队所翻译的佛经更接近梵文经书的旨意,译场所设立的润文一职也保证了经书的可读性。

正因为佛经的翻译者人数众多,水平各异,所以我们在阅读佛经时一定要注意翻译者,如果翻译者不同,同一本经书的内容就很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进而影响到我们的理解。比如在中国文化中影响最大的《金刚经》,从后秦到唐代,就有6种译本,其中,我们最常用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其他版本就有些默默无闻了。

有一个和尚 名字是四个字 很帅 精通佛经 有没有人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曼珠沙华可以制剂,不过具体得找医生。不能私自使用该植物。剧毒无比。

简介  曼珠沙华,血红色的彼岸花。一般认为是生长在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花香传说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

一般来讲,只有血液的红色才衬得起曼珠沙华,因此,我们一般所说的曼珠沙华指的是红花石蒜

曼珠沙华中文学名:红花石蒜

拉丁文学名: Lycoris radiata (L'Her.)Herb.

英名:Stonegarlic

别名:龙爪花、老鸦蒜、石蒜 、曼珠沙华、蟑螂花、彼岸花、平地一声雷、老死不相往来、灶鸡花等十多个别名;属名是希腊神话中女海神的名字。

科属: 石蒜科 Amaryllidaceae 石蒜属

花期:8月底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近球形,外有紫褐色薄膜;叶基生,狭条形,深绿色,背部有粉绿色带。夏秋之交,花茎破土而出,伞形花序顶生,有花5至7朵,红艳奇特,(也有白色)花瓣反卷如龙爪。由于花和叶子不能见面的特性,石蒜有被称为“无情无义”的花。

形态习性:

野生品种生长于阴森潮湿地,其着生地为红壤,因此耐寒性强,喜阴,能忍受的高温极限为日平均温度24℃;喜湿润,也耐干旱,习惯于偏酸性土壤,以疏松、肥沃的腐殖质土最好。有夏季休眠习性。球根含有生物碱利克林毒,可引致呕吐、痉挛等症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影响,可用于镇静、抑制药物代谢及抗癌作用。

石蒜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西南部分地区,在越南、马来西亚也有分布,我国在宋代就有其记载,还被称作“无义草”、“龙爪花”,虽观赏性较强,但根茎有毒,不可随意食用。

从石蒜的根茎中提取“加兰他敏”可用以治疗小儿麻痹症,国外已开始利用,我国专家也在深入开展研究,开发药物造福人类。

由于石蒜往往盛开在墓地附近,色泽鲜红似血,花期又近秋分(日本的祭礼节日),加之石蒜叶落花开,花落叶发,永不相见,因此在日本传说中,此花便带上了死亡和分离的不祥色彩,较常用于丧礼。然而在中国并无此种说法,石蒜反因其鲜艳色彩而成为常见的喜庆用花。

石蒜的黑色花球极易养活,保持湿润一年都不会死。此花多用于别墅花园种植,一般成百上千只一起种,秋季会大批开放,景观效果极佳。此外,由于石蒜的根茎与水仙十分相似,有些黑心花贩会用它冒充水仙来卖,所以买花时要仔细甄别。

石蒜观赏胜地主要有云南大理、丽江,台湾太鲁阁、马祖,日本日高等地。 [编辑本段]佛经中的曼珠沙华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乱坠天花,有四花,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法华经·卷一》

又云:

——云何曼陀罗华?

——白圆华,同如风茄花。

——云何曼殊沙华?

——赤团华。 ——《妙法莲华经决疑》

曼珠沙华、曼陀罗华,是佛经中描绘的天界之花。

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芬陀利华、摩诃芬陀利华等等这些称谓源于梵语佛经,曾于《大乘妙法莲华经》中记载过。“摩诃”的意思是大,大乘梵语发音即为“摩诃衍那”,至于“衍那”就是乘载的意思,“华”在古汉语中即是“花”之意。这些词语出现在古梵文佛经中,意指天上之花。 [编辑本段]曼殊沙华正解  现今流传许多关于曼殊沙的种种传说,为杜绝种种流弊,今根据佛经,正解此花,与一切传说无关!

据《佛光大辞典》载

曼殊沙,梵语manjusaka,巴利语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曼殊沙华为四种天华之一,乃天界之花名。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又南朝梁代法云所着法华义记卷一载,曼殊沙华译为赤团花。学名 Lycoris radiata,Herb。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法华经卷一序品、法华义疏卷二(吉藏)、法华经玄赞卷二]

‘曼殊沙,中文意思为柔软,或为赤华。’

佛经中确实有关于白色曼殊沙华的依据,因此有人说白色的不是真正的曼殊沙华也不尽然也。 [编辑本段]花名起源  "曼珠沙华"这个名字来自梵语(manjusaka)

「摩诃曼珠沙华」原意为天上之花,大红花,天降吉兆四花之一

彼岸花(曼珠沙华)日本的花语是「悲伤的回忆」,韩国的花语是「相互思念」,中国的花语则是[优美纯洁]

山口百惠的歌词中,也应该含有这些意思

还有白色的花,白色的梦也染成红色,这些词句,也是作词者的用心

而彼岸花科,也确实有同科同属白色的, 曼珠沙华(manjusaka)

白花彼岸花 日文:白花彼岸花(shirobana higanhana),白花曼珠沙华(shirobana manjushaka)

学名:Lycoris albiflora

科名:AMARYLLIDACEAE

属名:Lycoris

种名:radiata

英文:White spider lily

中文:白花石蒜

和同科的文殊兰长得很像

曼珠沙华喜生长在阴湿之处

曼珠沙华的美,是妖异、灾难、死亡与分离的不祥之美。

原产地是中国大陆,台湾等地,虽有毒性,但是球根经过处理可以食用,也作为药材来使用

在日本,由于此花在「秋彼岸」之时开花,因而也称之「彼岸花」

彼岸花字面上看来,常常也被用为佛教的「彼岸」之意

因其有毒性的关系,常种在田地旁边,防老鼠之类的小动物

为了小朋友的安全,也常被种植在远离的墓地周边

因此也称为「死人花」shibito hana

另外也有,幽灵花yuurei hana,地狱花jigoku hana,天盖花tengai hana,剃刀花kamisori hana,舍子花sutego hana等重多别名

而彼岸花科,也确实有同科同属白色的,不过这也不是真正的 ma?jusaka

日本在日高市巾着田盛开彼岸花,秋天赏红叶之外,也可以去看看盛开的彼岸花。日经新闻也有报导过,现在的品种推测为两千多年前,自中国运来北的。

春天是球根,夏天生长叶子,秋天立起开花,冬天叶子又慢慢退去,如此轮回。而花叶永不相见,也有著永远无法相会的悲恋之意。 [编辑本段]曼陀罗与曼珠沙华的区别  摩诃曼陀罗华 意为:原意为天上之花,大白莲花,天降吉兆四华之一。曼陀罗华(man da ra ge),是梵语的(māndāra)。指佛现时天上降下色泽及香气美好的花,见者心乐,与曼珠沙华,是不同的花。

日文:朝鲜朝颜(chousen asagao)的别名就是曼陀罗花

学名:Datura metel

科名:SOLANACEAE(茄科)

属名:Datura

种名:metel

中文:曼陀罗

英文:Hindu datura

原产地是亚洲热带地区,是江户时代经中国传到日本当作药草栽培。毒性则比彼岸花强,在古代有多次用作药的记载。曼陀罗叶也对之前版上关心的哮喘(喘息zensoku)有疗效。

曼陀罗花是茄科野生直立木质草本植物,而曼珠沙华是石蒜科石蒜属植物,两者是不同科属的植物。

佛典中说曼陀罗花是天上开的花,白色而柔软,见此花者,恶自去除。

而「摩诃曼珠沙华」原意为天上之花,大红花,天降吉兆四华之一

我们一般所说的曼陀罗花是白色的,而曼珠沙华是红色的。

从原意,严格说起来,现在用曼珠沙华只是彼岸花的一个别名。曼珠沙华,不能说就是彼岸花,曼陀罗花,也不能说就是朝鲜朝颜。不过普遍都已经正反过来互用,行之已久。去买花,花屋也知道:曼珠沙华=彼岸花;曼陀罗花=朝鲜朝颜

主要分布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西南部分地区。

别名蟑螂花、龙爪花、老鸦蒜、蒜头草、幽灵花、地狱花、舍子花、山乌毒、平地一声雷、老死不相往来等。 [编辑本段]医药用途  </B>

根据中医典籍记载,红花石蒜鳞茎性温,味辛、苦,有毒,入药有催吐、祛痰、消肿、止痛、解毒之效。但如误食,可能会导致中毒,轻者呕吐、腹泻,重者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有生命危险。

根据药理学研究,红花石蒜鳞茎的主要药用成分是各种石蒜碱和加兰他敏。石蒜碱及其衍生物具有一定抗癌活性,并能抗炎、解热、镇静及催吐,对阿米巴痢疾亦有疗效。加兰他敏为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用于脊髓灰质炎等中枢性麻痹疾病引起的瘫痪、重症肌无力等。目前这些成分均已可以以商业规模提取。 [编辑本段]花语  日本花语:“悲伤回忆”

朝鲜花语:“相互思念”

中国花语:“优美纯洁”

. 这种花真的很美,无与伦比的残艳与毒烈般的唯美,它好象活的一样。但却很凄凉,感觉和昙花很相似,都是不曾受到祝福的花。正如某些感情不受祝福一样,尽管也很美。

彼岸花太美,有残阳如血似的妖艳,也有洁白如雪般的纯美,但看后心中涌起莫名的悲凉,感觉它和**很像,承受太多不公平的指责,缺少太多真心的祝福! 

花和叶的永不相见,就像命中注定错过的缘分。那一团团看似妖艳的火红却让人感受到死亡的气息,完美的外表却无法掩饰惨淡的灵魂……

正因为如此,它的花与叶才会生生相守,生生相错。才会在千年轮回许下永生永世在一起的诺言,这不就是最真挚的爱恋吗? [编辑本段]相关音乐  曲名:彼岸花

作曲:王菲

作词:林夕

编曲:张亚东

出处:专辑《寓言》

演唱:王菲

歌词:

看见的熄灭了

消失的记住了

我站在海角天涯

听见土壤萌芽

等待昙花再开

把芬芳留给年华

彼岸没有灯塔

我依然张望着

天黑刷白了头发

紧握着我火把

他来我对自己说

我不害怕

我很爱他

歌曲赏析:

《彼岸花》,王菲巅峰时期的代表作。

歌曲中冗长的前奏,迷离而妖绕,是心痛的绝望,残酷但美丽着。

林夕写的词,很简单,却很有深度。

彼岸花是没有彼岸的守候,凄楚的女子装幸福的守候。

即使天黑刷白了头发,也要为他掌亮回家的火把,

只要他知道她依然在为他守候。这彼岸其实是永远达到不了的距离……

山口百惠《曼珠沙华》

山口百惠《曼珠沙华》的歌词。摇滚而动听的曲子,却颇为哀婉。歌词一句句的听来,恋爱中的女人疯魔、绝望的样态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歌词中,白色的梦也染成红色,这些词句,也是作词者的用心 而彼岸花科,也确实有同科同属白色的

曼珠沙华

悲伤到连泪水都无法滴落

是最近的事情

所谓的幸福 没有真实的形状

所以沉重无比

这也是最近才感受到的事情

给您的信中

最后一行 已经不知道要写些什么了

所以在那里画上难以言语的感叹号

窗边的花儿悄悄绽放

没有结果地枯萎的时候

不是 那是被你迷惑的时候

曼珠沙华 深深陷入恋爱中的女人

曼珠沙华 是罪孽

雪白的花朵 被 浸染成为血红

即使是不可能实现的誓言

依然一直一直的等待

是的 现在也是呢

拼命的追求

言语无法表述

不能属于自己的温柔

是的 现在也是呢

对您的倾慕

到哪里才是尽头呢?

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

就像是枝上的花朵被风抚动

散发绝望幽雅的香味时

不是的

被您拥抱的时候

曼珠沙华 深深陷入恋爱中的女人

曼珠沙华 是罪孽

曼珠沙华 深深陷入绝望中的女子

曼珠沙华 是罪恶

就连白色的梦

也被浸染成为血的颜色

曼珠沙华

彼岸花开

花开彼岸时

只一团火红

花开无叶

叶生无花

相念相惜却不得相见

独自彼岸路

那一夜

梦中相会

你是白色无根莲

我是红色彼岸花

你苍白如雪

我妖红似血

你落落于天山镜池水沄沄

我寞寞在幽冥黄泉路漫漫

一刻

爱上你

命里劫数

无路可逃

无所可逃

我会一直等

三千日斗转星移

你终于老去

我依旧沦陷

你来到渡口

前方暗河黑水潺湲

投以我浅浅一笑

孟婆汤碗已空

你踏上奈何桥

心静如水

心沉如石

我合上乱花枝

心痛破碎

心死无望

我脉脉花香的缠绵

抵不过苦涩寡汤的忘却

我还活着

没有灵魂只有肉体

却坚持爱你

蔓珠莎华

梅艳芳著名歌曲在人生最后一次演唱会中曾与陈慧琳合唱,轰动一时。

最早见于专辑《香江花月夜中》。

蔓珠莎华

梅艳芳

蔓珠莎华梅艳芳

曲:宇崎龙童词:潘伟源

夜已轻轻跨进窗

疲劳的小星倚在云上

风中叶儿纷飞飘满窗

换上当天的晚装

涂唇膏仿佛当晚模样

深宵独行盼遇路途上

像地上遗下废纸张

给风吹进这心窗

愿尽力忘掉却再想

未淡忘热浪留在我心上

他的眼光似梦样不禁令我想

他的臂弯散魅力不禁又再想

当天夜静月亮望着我俩渐进梦乡

蔓珠莎华旧日艳丽已尽放

蔓珠莎华枯干发上

花不再香但美丽心中一再想 [编辑本段]文学作品  </B>

一到秋天,就绽放出妖异浓艳得近于红黑色的花朵,

整片的彼岸花看上去便是触目惊心的赤红,如火,如血,如荼。

曼珠沙华的美,是妖异、灾难、死亡与分离的不祥之美。

或者是因为它深艳鲜红的色泽让人联想到血,

也或者是因为它的鳞茎含有剧毒,

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它的形象通常是与“疯狂、血腥”之类的概念相联系起来的。

书 名:《彼岸花》

作 者:安妮宝贝 著

出 版 社:南海出版公司

I S B N :7544219577

书籍类型:中国文学-

出版时间:2001-09-01

定价:20元

本书是安妮宝贝的第一部长篇。乔和南生都是刚出道不久,带着浓厚学生味。书中以他们为主线,辗转于上海、杭州、南京、广州等城市,生活、工作、爱情,复杂多变,他们的命运也一样。本语言质朴,故事生动,不妨一阅。

内容简介:

年轻女子结识她住家附近开酒吧的中年男人,以一边写作一边叙述的方式,倾诉心中的**。女子经历过流离失所的生活之后,和他去了一个海岛,最终完成对城市和男人的倾诉,在冬天的夜晚不告而别。以现实情节和**叙述两条线索,交错发展。时间跨度大,人物和城市涵盖丰富。作者保持了独特的美感和苍凉,使整部充满**般光影交织的诡异幻觉。

目录:

Side A 乔

一 咖啡店里邂逅小至 二 音像店男人 三 森的一块硬币

Side B 南生

一 山顶上的女孩 二 林和平 三 童贞的过往 四 南方爱情 五 流离 六 除夕

Side C 散场了

一 一个人的生活 二 某种结束 三 去往别处的路途

沧月华丽武侠盛宴

《彼岸花·曼珠沙华》

作者:沧月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所属系列套装: 鼎剑阁系列

所属分类:图书 > 文学 > > 武侠

内容简介:

一次错误的牵手,一个荒谬的决定,造就一个恶魔的灵魂。妖红遍地,百鬼夜行,神剑辟邪,幻蛊摄魂。正与邪,情与误,道与魔,死与生。残酷江湖中,一个孩子愤怒和悲哀的力量。沧月最具代表性,华丽武侠盛宴不容错过。一梦过十年,到最后,那个毛丫头凶巴巴的脸都在记忆中模糊起来,惟一清晰的,是那一日她扑上来在他手腕上恶咬下的那一口。南宫陌陡然有一种非人世的恍惚,仿佛眼前所经历的这一切,都并非真实。惟独手心那一缕头发,那一缕偷偷从那个红衣女童头上割下的头发,将成为这一切惟一的纪念,和手腕上难以磨灭的牙痕一样,伴随他直至死亡来临。

序:

熬夜写《曼珠沙华》,在酣畅淋漓地描述完空村僵尸之后,干脆在题记上补充了一句:谨以此文,纪念我喜爱的《生化危机》。写下那句话的时候忍不住地笑啊——相信同样打过那个游戏的读者看到这篇文章,也会发出心的微笑吧?君一笑,我一笑,千里迢递的也就是这一份会心之意罢了。

——沧月

书后释义:

曼珠沙华,这美丽而又忧伤的名字来自法华经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为天界四华之一,梵语(majusaka)意为开在天界之红花。传说中,此花是接引之花,花香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一般认为是生长在冥府三途河边,盛开在阴历七月,大片大片,鲜红如血,倾满大地,复苏前世的记忆。

春分前后三天叫春彼岸,秋分前后三天叫秋彼岸,是上坟的日子。而曼珠沙华开在彼岸期间,非常准时,所以又叫彼岸花。彼岸花花开开彼岸,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相传此花只开于黄泉,是黄泉路上惟一的风景。在黄泉路上大批大批地开着这种花,远远看上去就像血所铺成的地毯,又因其红得似火,而被喻为“火照之路”,人就在花的指引下通向幽冥之狱。

代表动漫作品:

 《地狱少女》:《地狱少女》是日本动画、及电视剧。动画于2005年10月开始播出,全26集,具有神秘恐怖风格。其则同时在讲谈社月刊《Nakayoshi(なかよし)》上连载,作者为永远幸。2006年10月7日起,在每日放送、Animax 以及东京MX电视台等播映第二季动画,名为《地狱少女 二笼》,全26集,2007年4月7日完结。此外在2006年11月4日,在本电视台播映出演的电视剧版本,在2006年11月4日至2007年1月27日于日本电视台及静冈第一电视台的“黄金之舌”时段内播放,全12集。2007年12月28日发表决定制作第三季动画,标题继承了二笼的诡异风格被命为《地狱少女 三鼎》。

人物:

阎魔爱

阎魔あい(えんまあい)

声优:能登麻美子

主角。黑长发红眼的水手服少女灵体,流放受诅人时会换上和服。四百年前被村民活埋而产生极大怨恨,破土而出并烧毁整条村庄。由于杀了大量村民,人面蜘蛛以她父母灵魂为质而要她担任地狱少女,作为惩罚。面无表情,鲜有情绪波动。平时与她祖母、骨女、轮入道,以及一目连住在一间日式木屋。这栋木屋座落在一个永远停留在日落期间的世界,周边布满彼岸花。喜好折纸鹤,玩皮球、弹珠等等童玩。屋里摆放一台麦金塔经典版的电脑用来接收委托人的怨恨。负责接收并核准委托人的请求、交付委托人稻草人、说明与她结约的方法与复仇的代价。一旦委托人决定结约,受诅人就被她流放至地狱。她本身不能为了自己的感情而流放任何一个人类至地狱,只能在委托人的同意下实行。她虽然是灵体但能够进食。

一目连

一目连(いちもくれん) 能力是在附近的任何平面上睁开平时被头发遮住的左眼。

声优:松风雅也

原形为独眼怪。平时通常化为身穿西装裤与运动夹克的男子。他亲吻自己颈部的项链后会化为蓝色稻草人。上有一隐藏的眼睛,能看见任何地方。听从爱的命令去收集情报。进行调查时,使用“石元莲”的名。与爱和轮入道第一次见面之前是一个附身在砍杀过无数人、换过无数主人的日本刀的付丧神,在一目连回忆中出现过的那人的身份很可能是在战国时代的武士。他是爱的第二个属下。

认为爱和其他二藁是“家人”。

骨女

骨女(ほねおんな)

声优:本田贵子

原形为骨骸,有时会特意露出部分白骨惊吓受诅人。抽掉头上的丝带后变为红色稻草人。平时仪态是一位穿着露肩长襦袢的妖艳美女。听从爱的命令,易装潜入各式各样的场所收集情报。擅长以自身妖艳的姿态诱惑男人。虽然喜好开玩笑,却对阎魔爱忠心耿耿,声明会率先将妨碍爱的行动的人排除。与其他部下一样,外表没有任何改变,年龄却已有几百岁多。似乎对年龄相关的话题表现出很大程度的敏感。柴田鶫首次见面时称她为“阿姨”,一旁的一目连似乎被“吓傻”;之后,菊里[3]提及骨女年龄增加的话题,再次引起骨女的不悦。擅长丢掷火焰缠绕的飞刀。与爱在人间行动时,曾经被赋予“曽根アンナ(曾根安娜)”的艺名。生前名为“つゆ(露)”,被一位管理药房的少爷收留为侍女。后来此人谎称与她私奔,而实际上却是将她卖到青楼来偿还债项。被卖身后结识“きよ(清)”并与其成为好友,本来一心助她逃离此地,却招致“きよ(清)”的反感并将逃走一事告诉青楼主人以及身持日本刀的情人-此人后来将“つゆ(露)”并将她抛进河中。死前“つゆ(露)”心有不甘,引来不少抱持着同样怨念的鬼火附身,终成会显露白骨来惊吓人类的妖魔-骨女。她是爱的第三个属下。

认为爱和其他二藁是“同伴”。

轮入道

轮入道(わにゅうどう)

声优:菅生隆之

原形为牛车上燃烧车轮中央有脸的妖怪,可操纵火焰。平时主要化为头戴中高帽、身穿和装的和霭老人。他缠绕自己颈部上的围巾后化为黑色稻草人。三魔之中历链最丰富,经常担任领导的角色。进行调查时使用“不破龙堂”的名。一旦阎魔爱即将前往人间将受诅人流放至地狱,他变化成一辆带有古风味的牛车,运送爱至目的地。生前为一驾驶著载有公主、却意外悬崖的马车之马夫,亦有说是马车的车轮。后化为妖怪,于山道上不断奔跑并不时吓到路人,其名字“轮入道”就是当时的人所取。于山道上与阎魔爱相遇,后来成为第一个属下。

认为爱和其他二藁是“恋人”。

菊里

きくり

声优:酒井香奈子

(仅在二笼三鼎及版出场)

于二笼第四集以后跟随阎魔爱与三藁的幼童,不喜欢猫,喜欢吃香肠。拥有蓝色偏紫的眼珠,山茶花为发饰,身穿和服与日式木履。性格天真无邪,不会判断善恶,又时常妨碍三藁的行动,冷酷地窥视一切。能自由操控身上的白色缎带,并把被缎带缠住的人送往阎魔爱居住的日落世界,曾被人形蜘蛛附身。目的与原形为未知数,但服从于阎魔爱的说话。版于第十六话首次登场。

御影柚姫

御景ゅずき

CV:佐藤聪美

就读于市立赛河原第四中学三年级。

是个及其普通的少女,但是和地狱有着很深的关联。是阎魔爱的宿主少女。

山童

山童(ゃまゎろ)

CV:椎名へきる

地狱少女最新使唤的妖怪,平时以老实的少年形象示人。变身后为**的草人

性格直率,称呼菊理为“公主”。

阎魔爱的家在一个只有黄昏的地方,周围没有别人,院子里有彼岸花盛开着,从外观来看很象郊区的小房子,而房子里却有着与气氛十分不协调的一台电脑。

地狱通信的时间是在零时,只有怨恨很深的人才可以登录上地狱通信。被写入地狱通信的名字会传到阎魔爱的电脑里,她也会从那里获取相关情报以判断是否接受委托,有时也会通过三名随从去调查委托人和目标的情况。接受委托后,阎魔爱会到委托人那交给他(她)一个系有红线的稻草人偶,并告诉委托人解开红线,怨恨的对象就会被送入无尽的地狱黑暗中,诅咒是双重的,委托人的身上也会留下作为死后下地狱的记录着这个契约的印记,阎魔爱平时穿着黑色的水手服,当她送委托人的目标前往地狱时,会换上印着花朵图案的和服。而彼岸花—曼珠沙华正是地狱的代表

知名度较高的是“鸠摩罗什”***,他是古天竺高僧,精通佛法三藏经论,于姚秦时代来中国,翻译了很多经典,有:

1.佛说海八德经(1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

2.佛说放牛经(1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

3.大庄严论经 (15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

4.众经撰杂譬喻 (2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27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

6.小品般若波罗蜜经(10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

7.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8.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2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9.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1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10.妙法莲华经(7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11.妙法莲华经***菩萨普门品经(1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长行,隋 阇那崛多译重颂

12.十住经(4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13.佛说庄菩提心经(1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14.佛说须摩提菩萨经(1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15.佛说阿弥陀经(1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16.集一切福德三昧经(3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17.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1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18.自在王菩萨经(2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19.佛说千佛因缘经(1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

20.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1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

21.佛说弥勒大成佛经(1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22.文殊师利问菩提经(1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23.维摩诘所说经(3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24.持世经(4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25.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1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

26.思益梵天所问经(4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27.禅秘要法经(3卷)姚秦 鸠摩罗什等译

28.坐禅三昧经(2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29.菩萨诃法经(1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30.禅法要解(2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31.思惟略要法(1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32.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4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33.佛说首楞严三昧经(2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34.诸法无行经(2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35.佛藏经(3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36.佛说华手经(10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37.灯指因缘经(1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38.孔雀王咒经(1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39.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1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40.梵网经(2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

41.清净毗尼方广经(1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

42.大智度论(100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

43.十住毗婆沙论(17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

44.中论(4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45.十二门论(1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46.百论(2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47.成实论(16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48.发菩提心经论(2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

49.马鸣菩萨传(1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

50.龙树菩萨传(1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51.提婆菩萨传(1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等等...

其实,古代从印度过来的高僧,名字是四个字的***很多,如菩提达摩(简称达摩),名字是四个字的译经师就更多,译经师都是精通三藏的法师,如:菩提流支、菩提流志、佛陀耶舍、闍那崛多、竺昙无兰、求那毗地、瞿昙法智、沮渠京声、支娄迦谶、尸罗达摩、实叉难陀、昙摩流支、达摩笈多、沮渠京声、闍那耶舍、地婆诃罗、提云般若......

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的五宗,八宗和十三宗是如何分的?之间有什么区别

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本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写成了三百一十五首短诗,并总命名为《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315首)

清·龚自珍

1. 著书何似观心贤?不奈巵言夜涌泉。百卷书成南渡后,先生续集再编年。

2. 我马玄黄盼日曛,关河不窘故将军。百年心事归平淡,删尽蛾眉惜誓文。

3. 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沈沈卧九阍。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

4. 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白云出处从无例,独往人间竟独还。

(余不携眷属仆从,雇两车,以一车自载,一车载文集百卷出都。)

5.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 亦曾橐笔侍銮坡,天风伴玉珂。欲浣春衣仍护惜,乾清门外露痕多。

7. 廉锷非关上帝才,百年淬厉电光开。先生宦后雄谈减,悄向龙泉祝一回。

8. 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

(别西山)

9. 翠微山在柘潭侧,此山有情惨难别。薜荔风号义士魂,燕支土蚀佳人骨。

(别翠微山)

10. 进退雍容史上难,忽收古泪出长安。百年綦辙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

(先大父宦京师,家大人宦京师,至小子,三世百年矣!以己亥岁四月二十三日出都。)

11. 祖父头衔旧颎光,祠曹我亦试为郎。君恩够向渔樵说,篆墓何须百字长。

(唐碑额有近百字者)

12. 掌故罗胸是国恩,小胥脱腕万言存。他年金匮如收,来叩空山夜雨门。

13. 出事公卿溯戊寅,云烟万态马蹄湮。当年筮仕还嫌晚,已哭同朝三百人。

14. 颓波难挽挽颓心,壮岁曾为九牧箴。钟簴苍凉行色晚,狂言重起廿年瘖。

15. 许身何必定夔皋,简要清通已足豪。读到嬴刘伤骨事,误渠毕竟是锥刀。

16. 弃妇丁宁嘱小姑,姑恩莫负百年劬。米盐种种家常话,泪湿红裙未绝裾。

(有弃妇泣于路隅,因书所见。)

17. 金门缥缈廿年身,悔向云中露一鳞。终古汉家狂执戟,谁疑臣朔是星辰?

18. 词家从不觅知音,累汝千回带泪吟。惹得尔翁怀抱恶,小桥独立惨归心。

(吾女阿辛书冯延巳词三阕,日日诵之,自言能识此词之旨,我竟不知也。)

19. 卿筹烂熟我筹之,我有忠言质幻师:观理自难观势易,弹丸垒到十枚时。

(道旁见鬻戏术者,因赠。)

20. 消息闲凭曲艺看,考工文字太丛残。五都黍尺无人校,抢攘廛间一饱难。

(过肆市有感。)

21. 满拟新桑遍冀州,重来不见绿云稠。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

(曩陈北直种桑之策于畿辅大吏)

22. 车中三观夕惕若,七岁灵文电熠若。忏摩重起耳提若,三普贯珠累累若。

(余持陀罗尼已满四十九万卷,乃新定课程,日颂普贤、普门、普眼之文。)

23. 荒村有客抱蠹鱼,万一谈经引到渠。终胜秋燐无姓氏,沙涡门外五尚书。

(逆旅夜闻读书声,戏赠。沙涡门即广渠门,门外五里许,有地名五尚书坟,五尚书,不知皆何许人也。)

24. 谁肯栽培木一章?黄泥亭子白茅堂。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

(道旁风景如此)

25. 椎埋三辅饱于鹰,薛下人家六万增。半与城门充校尉,谁将斜谷械阳陵?

26. 逝矣斑骓罥落花,前村茅店即吾家。小桥报有人痴立,泪泼春帘一饼茶。

(出都日,距国门已七里,吴虹生同年立桥上候余过,设茶,洒泪而别。)

27. 秀出天南笔一支,为官风骨称其诗。野棠花落城隅晚,各记春骢恋絷时。

(别石屏朱丹木同年雘。丹木以引见入都,为予治装,与予先后出都。)

28. 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

(别黄蓉石比部玉阶。蓉石,番禺人。)

29. 觥觥益阳风骨奇,壮年自定千首诗。勇于自信故英绝,胜彼优孟俯仰为。

(别汤海秋户部鹏)

30. 事事相同古所难,如鹣如鲽在长安。从今两戒河山外,各逮而孙盟不寒。

(光州吴虹生葆晋,与予戊寅同年,己丑同年,同出清苑王公门,殿上试同不及格,同官内阁,同改外,同日还原官。)

31. 本朝闽学自有派,文字醰醰多古情。新识晋江陈户部,谈经颇似李文贞。

(别陈颂南户部庆镛。)

32. 何郎才调本孪生,不据文家为弟兄。嗜好毕同星命异,大郎尤贵二郎清。

(别道州何子贞绍基,子益绍业兄弟。近是孪生,皆据质家为兄弟。)

33. 少慕颜曾管乐非,胸中海岳梦中飞。近来不信长安隘,城曲深藏此布衣。

(别会稽少白山人潘谘)

34. 猛龙当年入海初,婆娑曾否有仓佉?只今旷劫重生后,尚识人间七体书。

(别镇国公容斋居士。居士睿亲王子,名裕恩,好读内典,遍识额纳特珂克、***、西洋、蒙古、回部及满汉字,又校订全藏,凡经有新旧数译者,皆访得之,或校归一是,或两存之,或三存之,自释典入震旦以来,未曾有也。)

35. 丱角春明入塾年,丈人摩我道崭然。恍从魏晋纷纭后,为溯黄农浩渺前。

(别大兴周丈之彦)

36. 多君媕雅数论心,文字缘同骨肉深。别有樽前挥涕语,英雄迟暮感黄金。

(别王秋畹大令继兰,秋畹,济宁人。)

37. 三十年华四牡腓,每谈宦辙壮怀飞。樽前第一倾心听,兕甲楼船海外归。

(别直隶布政使同年托公。公名托浑布,蒙古人。)

38. 五十一人皆好我,八公送别益情亲。他年卧听除书罢,冉冉修名独伤神。

(别南丰刘君良驹、南海桂君文耀、河南丁君彦俦、云南戴君綗孙、长白奎君绶、闽黄君骧云、江君鸿升、枣强布君际桐。时己丑同年留京五十一人,匆匆难遍别,八君即握手一为别者也。吴虹生已见前。)

39. 朝借一经覆以簦,暮还一经龛已灯。龙华相见再相谢,借经功德龙泉僧。

(别龙泉寺僧唯一。唯一,施南人。)

40. 北方学者君第一,江左所闻君毕闻。土厚水深词气重,烦君他日定吾文。

(别许印林孝廉瀚。印林,日照人。)

41. 子云识字似相如,记得前年隔巷居。忙杀奚童传搨本,一行翠墨一封书。

(别吴子苾太守式芬。子苾,海丰人。)

42. 夹袋搜罗海内空,人才毕竟恃宗工。笥河寂寂覃溪死,此席今时定属公。

(别徐星伯前辈松。星伯,大兴人。)

43. 联步朝天笑语馨,佩声耳畔尚泠泠。遥知下界觇乾象,此夕银潢少客星。

(别共事诸宗室)

44. 毫霜掷罢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

(己丑殿试,大指祖王荆公上任宗皇帝书。)

45. 眼前二万里风雷,飞出胸中不费才。枉破期门佽飞胆,至今骇道遇仙回。

(记己丑四月二十八日事)

46. 彤墀小立缀鹓鸾,金碧初阳当画看。一队佽飞争识我,健儿身手此文官。

47. 终贾华年气不平,官书许读兴纵横。荷衣便识西华路,至竟虫鱼了一生。

48. 万事源头必正名,非同综核汉公卿。时流不沮狂生议,侧立东华儜佩声。

(官内阁日,上书大学士,乞到阁看本。)

49. 东华飞辩少年时,伐鼓撞钟海内知。牍尾但书臣向校,头衔不称閷其词。

(再国史馆日,上书总裁,论西北塞外部落源流,山川形势,定《一统志》之疏漏,初五千言,或曰:非所职也。乃上二千言。)

50. 千言只作卑之论,敢以虚怀测上公?若问汉朝诸配享,少牢乞附孙叔通。

(在礼部上书堂上官,论四司政体宜沿宜革三千言。)

51. 客星烂烂照天潢,许署头衔著作郎。翠墨未干仙字蚀,云烟半榻掖门旁。

(官宗人府,奉旨充玉牒馆纂修官,予草剏章程,未竟其事,改官去。)

52. 齿如编贝汉东方,不学咿嚘况对扬。屋瓦自惊天自笑,丹毫圆折露华瀼。

(予每侍班引荐,奏履历,同官或代予悚息。丁酉春,京察一等引见,蒙记名。)

53. 半生中外小回翔,樗丑翻成恋太阳。挥手唐朝八司马,头衔老署退锋郎。

(选授楚中一司马矣,不就,供职祠曹如故。)

54. 科以人重科益重,人以科传人可知。本朝四十九科矣,搜集科名意在斯。

(八岁,得就登科录读知,是搜集二百年科名掌故之始。)

55. 手校斜方百叶图,官书似此古今无。只今绝学真成绝,册府苍凉六幕孤。

(程大理同文修会典,其理藩院一门及青海***各图,属予校理,是为天地东西南北之学之始。大理没,予撰蒙古图志竟不成。)

56. 孔壁微茫坠绪穷,笙歌绛帐启宗风。至今守定东京本,两庑如何阙马融?

(戊子岁,成尚书序大义一卷,太誓答问一卷,尚书马氏家法一卷。)

57. 姬周史统太销沈,况复炎刘古学瘖。崛起有人扶左氏,千秋功罪总刘歆。

(癸巳岁,成左氏春秋服杜补义一卷,其刘歆窜益左氏显然有迹者,为左氏决疣一卷。)

58. 张杜西京说外家,斯文吾述段。导河积石归东海,一字源流奠万哗。

(年十有二,外王父金坛段先生授以许氏部目,是平生以经说字、以字说经之始。)

59. 端门授命有云礽,一脉微言我敬承。宿草敢祧刘礼部,东海绝学在毘陵。

(年二十有八,始从武进刘申受受公羊春秋,近岁成春秋决事比六卷,刘先生卒十年矣。)

60. 华年心力九分殚,泪渍蟫鱼死不干。此事千秋无我席,毅然一炬为归安。

(抱功令文二千篇,见归安姚先生学塽,先生初奖惜之,忽正色曰:“我闻著墨不著笔,汝文笔墨兼用。”乃自烧功令文。)

61. 轩后孤虚纵莫寻,汉官戊己两言深。著书不为丹铅误,中有风雷老将心。

(定裴骃史记集解之误,为孤虚表一卷,古今用兵孤虚图说一卷。)

62. 古人制字鬼神泣,后人识字百忧集。我不畏鬼复不忧,灵文夜补秋灯碧。

(常恨许叔重见古文少,据商周彝器秘文,说其形义,补说文一百四十七字,戊戌四月书成。)

63. 经有家法夙所重,诗无远诂独不用。我心即是四始心,泬寥再发姬公梦。

(为诗非序、非毛、非郑各一卷。予说诗以涵泳***为主,于古文、毛、今文三家,无所尊,无所废。)

64. 熙朝仕版快茹征,五倍金元十倍明。扬扢千秋儒者事,汉官仪后一书成。

(年十四,始考古今官制,近成汉官损益上下二篇,百王易从论一篇,以竟髫年之志。)

65. 文侯官冕听高歌,少作精严故不磨。诗渐凡庸人可想,侧身天地我蹉跎。

(诗编年始嘉庆丙寅,终道光戊戌,勒成二十七卷。)

66. 西京别火位非高,薄有遗闻琐且劳。只算初识镜背字,敢陈法物诂球刀。

(为典客道古录、奉常道古录各一卷。)

67. 十仞书仓郁且深,为夸目录散黄金。吴回一怒知天意,无复龙威禹穴心。

(年十六,读四库提要,是平生为目录之学之始,壬午岁,不戒于火,所搜罗七阁未收之书,烧者什八九。)

68. 北游不至独石口,东游不至卢龙关。此记游耳非著作,马蹄蹀躞书生孱。

(东至永平境,北至宣化境,实未覩东北两边形势也,为纪游合一卷。)

69. 吾祖平生好孟坚,丹黄郑重万珠圆。不才窃比刘公是,请肄班香再十年。

(为汉书补注不成,读汉书,随笔得四百事。先祖匏伯公,批校汉书,家藏凡六七通,又有手抄本。)

70. 麟经断烂炎刘始,幸有兰台聚秘文。解道何休逊班固,眼前同志只朱云。

(癸巳岁,成西汉君臣称春秋之义考一卷,助予整齐之者,同县朱孝廉以升。)

71. 剔彼高山大川字,薄我玉箧金扃中。从此不光怪,羽陵夜色春熊熊。

(年十七,见石鼓,是收石刻之始。撰金石通考五十四卷,分存、佚、未见三门,书未成,成羽琌山金石墨本记五卷。郭璞云:“羽陵,即羽琌也。”)

72. 少年薄录睨千秋,过目云烟浩不收。一任汤汤沦泗水,九金万祀属成周。

(撰羽琌之山典宝记二卷)

73. 奇气一纵不可阖,此是借琐耗奇法。奇则耗矣琐未休,眼前胪列成五岳。

(为镜苑一卷,瓦韵一卷,辑官印九十方为汉官拾遗一卷,泉文记一卷。)

74. 登乙科则亡姓氏,官七品则亡姓氏。夜奠三十九布衣,秋灯忽吐苍虹气。

(撰布衣传一卷,起康熙迄嘉庆,凡三十九人。)

75. 不能古雅不幽灵,气体难跻作者庭。毁杀流传遗下女,自障纨扇过旗亭。

(年十九,始倚声填词,壬午岁勒为六卷,今颇悔存之。)

76. 文章合有老波澜,莫作鄱阳夹漈看。五十年中言定验,苍茫此微官。

(庚辰岁,为西域置行省议、东南罢番舶议两篇,有谋合刊之者。)

77. 厚重虚怀见古风,车裀五度照门东。我焚文字公焚疏,补纪交情为纪公。

(壬辰夏,大旱,上求直言。大学士蒙古富公俊五度访之,予手陈当世急务八条,公读至汰冗滥一条,动色以为难行,余颇欣赏。予不存于集中。)

78. 狂禅辟尽礼天台,棹臂琉璃屏上回。不是瓶笙花影夕,鸠摩枉译此经来。

(丁酉九月二十三夜,不寐,闻茶沸声,披衣起,菊影在屏,忽证法华三昧。)

79. 手扪千轴古琅玕,笃信男儿识字难。悔向侯王作宾客,廿篇鸿烈赠刘安。

(某布政欲撰吉金款识,属予为之。予为聚拓本穿穴群经,极谈古籀形义,为书十二卷。俄布政书来请绝交,书藏何子贞家。)

80. 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

(近撰平生师友小记百六十一则)

81. 历劫如何报佛恩?尘尘文字以为门。遥知***灵山在,八部天龙礼我言。

(佛书入震旦以后,校雠者稀,乃为龙藏考证七卷;又以妙法莲华经为北凉宫中所乱,乃重定目次,分本迹二部,删七品,存廿一品,丁酉春勒成。)

82. 龙树灵根派别三,家家楖栗不能担。我书唤作三桠记,六祖天台共一龛。

(近日述天台家言为三普销文记三卷,又撰成龙树三桠记。)

83.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穈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五月十二日抵淮埔作)

84. 白面儒冠已问津,生涯只羡五侯宾。萧萧黄叶空村畔,可有拥书闭户人?

85. 津梁条约遍南东,谁遣藏春深坞逢?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幮护。

(阿,读如人疴之疴,出续本草。)

86. 鬼灯对对散秋萤,落魄参军泪眼荧。何不专城花县去?春眠寒食未曾醒。

87. 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

88. 河干劳问又江干,恩怨他时邸报看。怪道乌台牙放早,几人怒马出长安。

89. 学羿居然有羿风,千秋何可议逢蒙?绝怜羿道无消息,第一亲弯射羿功。

90. 过百由旬烟水长,释迦老子怨津梁。声闻闭眼三千劫,悔慕人天***王。

91. 北俊南孊气不同,少能炙毂老能聪。可知销尽劳生骨,即在方言两卷中。

(凡驺卒谓予燕人也,凡舟子谓予吴人也,其有聚而轇轕者,则两为之舌人以通之。)

92. 不容水部赋清愁,新拥牙旗拜列侯。我替梅花深颂祷:明年何逊守扬州。

(同年何亦民俊,时以知府衔驻黄河。)

93. 金銮并砚走龙蛇,无分同探阆苑花。十一年来春梦冷,南游且吃玉川茶。

(同年卢心农元良,时知甘泉。)

94. 黄金脱手赠椎埋,屠狗无悰百计乖。侥幸故人仍满眼,猖狂乞食过江淮。

(过江淮间不困戹,何亦民、卢心农两君力也。)

95. 大宇东南久寂寥,甄陀罗出一枝箫。箫声容与渡淮去,怀上魂须七日招。

(袁浦席上有限韵赋诗者,得箫字,敬赋三首。)

96.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 天花拂袂著难销,始愧声闻力未超。青史他年烦点染:定功四纪遇灵箫。

98. 一言恩重降云霄,魔劫成尘感不销。未免初禅怯花影,梦回持偈谢灵箫。

99. 能令公愠公复喜,扬州女儿名小云。初弦相见上弦别,不曾题满杏黄裙。

100. 坐我三熏三沐之,悬崖撒手别卿时。不留后约将人误,笑指河阳镜里丝。

101. 美人才调信纵横,我亦当筳拜盛名。一笑劝君输一著,非将此骨媚公卿。

(友人访小云于杭州,三至不得见,愠矣。箴之。)

102. 网罗文献吾倦矣,选色谈空习性存。江淮狂生知我者,绿牋百字铭其言。

(读某人与友人书,即书其后。)

103. 梨园爨本募谁修?亦是风花一代愁。我替尊前深惋惜,文人珠玉女儿喉。

(元人百种,临川四种,悉遭伶师窜改,昆曲鄙俚极矣,酒座中有征歌者,予辄挠阻。)

104. 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处士卑。一事平生无齮龁:但开风气不为师。

(予平生不蓄门***)

105. 生还重喜酹金焦,江上骚魂亦可招。隔岸故人如未死,清樽读曲是明朝。

106. 西来白浪打旌旗,万舶安危总未知。寄语瞿塘江上贾,收帆好趁顺风时。

107. 少年揽辔澄清意,倦矣应怜缩手时。今日不挥闲涕泪,渡江只怨别蛾眉。

108. 六月十五别甘泉,是夕丹徒风打船。风定月出半江白,江上女郎眠未眠?

109. 四海流传百轴刊,皤皤国老尚神完。谈经忘却三公贵,只作先秦伏胜看。

(重见予告大学士阮公于扬州)

110. 蜀冈一老抱哀弦,阅尽词场意惘然。绝似琵琶天宝后,江南重遇李龟年。

(重晤秦敦夫编修恩复)

111. 家公旧治我曾游,只晓梅邨与凤洲。收拾遗文浩无涘,东南一部小阳秋。

(太仓邵子显辑太仓先哲丛书八帙,起南宋迄乾隆中,使予序之。)

112. 七里虹桥腐草腥,歌钟词赋两飘零。不随天市为消长,文字光芒聚德星。

(时上元兰君、太仓邵君,为扬州广文;魏默深舍人、陈静蓭博士乔扬州;又晤秦玉笙、谢梦渔、刘楚桢、刘孟瞻四孝廉,杨季子都尉。)

113. 公子有德宜置诸,有德公子毋忘诸。我方乞■忽诵此,箴铭磊落肝脾虚。

114. 诗人瓶水与谟觞,郁怒清深两擅?H绱烁卟攀じ叩冢?废巫吩?∪?啤?

(郁怒横逸,舒铁云瓶水斋之诗也;清深渊雅,彭甘亭小谟觞馆之诗也。两君死皆一纪矣。)

115. 荷衣说艺斗心兵,前辈须眉照座清。收拾遗闻归一派,百年终恃小门生。

(少时所交多苍老,于乾隆庚辰榜过从最亲厚,次则嘉庆己谓,多谈艺之士。两科皆大兴朱文正为总裁官。)

116. 中年才子躭丝竹,俭岁高人厌薜萝。两种情怀皆可谅,阳秋贬笔未宜多。

117. 姬姜古妆不如市,赵女轻盈蹑锐屐。侯王宗庙求元妃,徽音岂在纤厥趾?

118. 麟趾褭蹄式可寻,何须番舶献其琛?汉家平淮书难续,且仿齐梁铸饼金。

(近世行用番钱,以为携挟遍也,不知中国自有饼金,见《南史?诸彦回传》,又见韩偓诗。)

119. 作赋曾闻纸贵夸,谁令此纸遍京华?不行官钞行私钞,名目何人饷史家?

120. 促柱危弦太觉孤,琴边倦眼眄平芜。香兰自判前因误,生不当门也被除。

121. 荒青无缝种交加,月费牛溲定几车?只是场师消遣法,不求秋实不看花。

(所僦寓有治圃者,戏赠。)

122. 六朝古黛梦中衡,无福秦淮放棹行。想见钟山两才子,词锋落月互纵横。

(欲如江宁,不果,亦不得见马湘帆户部、冯晋渔比部两同年消息。)

123. 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124. 残客津梁握手欷,多君郑重问乌衣。故家自怨风流歇,肯骂无情燕子飞。

(重晤段君果行、沈君锡东于逆旅,执手言怀。两君,家大人旧宾客也。)

125. 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词万数。道士乞撰青词。)

126. 不容儿辈妄谈兵,镇物何妨一矫情。别有狂言谢时望:东山妓即是苍生。

127. 汉代神仙玉作堂,六朝文苑李男香。过江子弟倾风,放学归来祀卫郎。

128. 黄河女直徙南东(金明昌元年),我道神功胜禹功。

安用迂儒谈故道,犁然天地划民风。(渡黄河而南,天异色,地异气,民异情。)

129. 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舟中读陶潜,诗三首。)

130. 陶潜酷似卧龙豪(语意本辛弃疾),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131. 陶潜磊落性情温,冥报因他一饭恩。颇觉少陵诗吻薄,但言朝叩富儿门。

132. 将左晨星一炬存,鱼龙光怪百千吞。迢迢望气中原夜,又有湛卢剑倚门。

(江阴见李申耆丈、蒋丹棱秀才。丹棱,申耆之门人也。)

133. 过江籍甚颜光禄,又作山中老树看。赖是元龙楼百尺,雄谈夜半斗牛寒。

(陈登之别驾座上,重晤盛午洲光禄。)

134. 五十一人忽少三,我闻陨涕江之南。箧中都有旧墨迹,从此袭以玫瑰函。

(闻都中狄广宣侍御、苏宾嵎吏部、夏一卿吏部三同年忽然同逝。)

135. 偶赋凌云偶倦飞,偶然闲慕遂初衣。偶逢锦瑟家人问,便说寻春为汝归。

136. 万卷书生飒爽来,梦中喜极故人回。湖山旷劫三吴地,何日重生此霸才?

(梦顾千里有作。忆己丑岁与君书,定五年相见,君报书云:“敢不忍死以待。”予竟爽约。君以甲午春死矣。)

137. 故人有子尚饘粥,抱君等身大著作。刘向而后此大宗,岂同陈晁竟目录。

(千里著《思过斋笔记》,校定六籍、百家,提其文字,且生陈、晁后七百载,目录方驾陈潮,亦足豪矣。嗣君守父书,京师传闻误也。)

138. 今日闲愁为洞庭,茶花凝想吐芳馨。山人生死无消息,梦断查湾一角青。

(拟寻洞庭山旧游,不果,亦不得叶山人昶消息。)

139. 玉立长身宋广文,常州重到忽思君。遥怜屈贾英灵地,朴学奇才张一军。

(奉怀宋于庭丈作。于庭投老德楚南一令,奇才朴学,二十年前目君语,今无以易也。)

140. 太湖七十溇为墟,三泖圆斜各有初。耻与蛟龙竟升斗,一编聊献郏侨书。

(陈吴中水利策于同年裕鲁山布政。郏瞧,郏亶之子,父子皆著三吴水利书。)

141. 铁师讲经门径仄,铁诗念佛颇得力。似师毕竟胜狂禅,师今遟我莲花国。

(江铁君沅是予学佛第一导师,先予归一年逝矣。千劫无以酬德,祝其疾生净土。)

142. 少年哀艳杂雄奇,暮气颓唐不自知。哭过支硎山下路,重钞梅冶一奁诗。

(舅氏段右白,葬支硎山,平生诗晚年自涂乙?S璞?洹睹芬毙?芬痪怼#?

143. 温良阿者泪涟涟,能说吾家六十年。见面恍疑悲母在,报恩祝乳后昆贤。

(金媪者,尝保抱予者也。重见于吴中,年八十有七。阿者,出《礼记?内则》,今本误为可者。悲母,出《本生心地观经》。)

144. 天教梼杌降家门,骨肉荆榛不可论。赖是本支调护力,若敖不馁怙深恩。

(到秀水县重见七叔父作)

145. 径山一疏吼寰中,野烧苍凉悼达公。何处复求龙象力,金光明照浙西东。

(明紫柏***刻《大藏》,版在径山,康熙中,由径山迁嘉兴之愣严寺。今十不存四矣。求天台宗各书印本,亦无所得。)

146. 有明像法披猖后,荷担如来两尊宿。龙树马鸣齐现身,我闻大地狮子吼。

(拜紫柏、藕益两***像)

147. 道场馣馤雨花天,长水宗风在目前。一任拣机参活句,莫将文字换狂禅。

(示愣严讲主逸云。讲主新刻明人《愣严宗通》一书。)

148. 一脉灵长四叶貂,谈经门祚郁岧嶤。儒林几见传苗裔?此伏高邮冠本朝。

(仿嘉兴太守王子仁。子仁,文肃公曾孙,石臞孙,吾师文简公子。)

149. 只将愧汗湿莱衣,毁极堂堂岁月迟。世事沧桑心事定,此生一跌莫全非。

(于七月初九日到杭州,家大人十年七十有三,倚门望久矣。)

150. 里门风俗尚敦庞,年少争为齿德降。桑梓温恭名教始,天涯何处不家江?

(家大人扶杖出游,里少年皆起立。)

151. 小别湖山劫外天,生还如证第三禅。台宗晤后无来去,人道苍茫十四年。

152. 浙东虽秀太轻孱,北地雄奇或犷顽。踏遍中华窥两戎,无双毕竟是家山。

153. 亲朋岁月个萧闲,情话缠绵礼数删。喜尽东华尘土否?一秋十日九湖山。

154. 高秋那得吴虹生,成轺西子湖边行。一丘一壑我前导,重话东华送我情。

(时已知浙中两使者消息,非吴虹生也。祝其他日使车莅止耳。)

155. 除却虹生忆黄子,曝衣忽见黄罗衫。文章风谊细评度,岭南何减江之南?

156. 家住钱塘四百春,匪将门阀傲江滨。一州典故闲征遍,撰杖观涛得几人?

(八月十八日侍家大人观潮)

157. 问我清游何日最?木樨风外等秋潮。忽有故人心上过,乃是虹生与子潇。

(吴虹生及固始蒋子潇孝廉也。)

158. 灵鹫高华夜吐云,山凹指点旧家坟。千秋名教吾谁愧?愧读羲之誓墓文。

(表弟吴鹫云,先世丙舍在灵鹫下,绘图乞一诗,时予不至先慈殡宫十四年矣。)

159. 乡国论文集古欢,幽人三五薜萝看。从知阆苑,不及溪松耐岁寒。

(晤曹葛民籀、徐问蘧茂、王雅台熊吉、陈觉庵春晓诸君。)

160. 眼前石屋著书象,三世十方齐现身。各搦著书一枝笔,各有洞天石屋春。

(葛民以画象乞题,为说观偈。)

161. 如何从入空法,君亦莫问我莫答。若有自性互不成,互不成者谁佛刹?

(为西湖僧讲《华严》一品竟,又说此偈。)

162. 振绮堂中万轴书,乾嘉九野有谁如?季方玉粹元方死,握手城东问蠹鱼。

(汪小米舍人死矣,见其哲弟又村员外。)

163. 与吾同祖砚北者(先曾祖晚号砚北老人),仁愿如兄壮岁亡。

从此与谁谈古处?马婆巷外立斜阳。(吊从兄竹楼)

164. 醰醰诸老惬瞻衣,父齿随行亦未稀。各有清名闻海内,春来各自典朝衣。

(时乡先辈在籍,科目、年齿与家大人颉颃者五人:姚亮甫、陈坚木两侍郎,张云巢鹾使,张静轩、胡书农两学士。)

165. 我言送客非佛事,师言不送非佛智。双照送是不送是,金光大地乔松寺。

(重见慈风法师予乔松庵。叩以台宗疑义,聋不答。送予至山门,予辞,师正色曰:是佛法。)

166. 震旦狂禅沸不支,一灯慧命续如丝。灵山未歇宗风歇,已过庞家日眚时。

(钱◇庵居士死矣,得其晚年所著《宗氾》二卷。)

1

佛法中的时间观念是怎样的?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翻译讲学、从萌芽到成熟的阶段,当时的派别就有十一种;直到唐代才正式形成宗派,计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又有史家将小乘的俱舍归入法相宗,成实归入空宗,故一般只提八宗)。

五宗说,即禅、教、律、密、净。禅宗就是参禅打坐;教宗就是讲经说法;律宗就是严净毘尼,弘范三界,专持戒律;密宗,密就是秘密修行,彼此互不相知;净土宗,就是专持名号,念南无阿弥陀佛修行。

大乘八宗,其中慈恩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多偏于教理的发挥、解说;禅宗、密宗、净土宗、律宗,偏于行持,重在讲行,教理方面就不如前面四宗广繁。在历史上又将禅宗称为宗下、宗通,将经教称为教下、说通。

大小乘的区别,直说一些主要区别,小乘教没有菩萨一说,修习佛法能达到的只有四圣果,小乘严格执行原始戒律。大乘创造出五十二阶位的菩萨体系,并因地制宜的创造和修改了戒律。

扩展资料: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识宗,三是天台宗又名法华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佛法本是一昧的,由于接受者的智慧、福德程度,即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佛法的认知、修行的偏重,也就有许多不同的分支派别了。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形容时间过得太快了

“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1]一千六百余年前,著名拉丁教父奥古斯丁(A.Augustinus)如是写到。当“时间”本身被视为一个问题而不再是任何问题的预设,那么反思便出现了。事实上,历史上任何真正伟大的宗教,都有它们对“时间”的基本意识,如果说***教的时间是一种启示的时间,是通过先知预言所传达的在历史中朝着一个终极目标而行动的时间;那么佛教的时间观同样地也与其“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的基本语义相关,它就是在“十二缘起”的流转中感业受报的时间。

一、kāla(迦罗)与samaya(三摩耶)

在梵语中,用以表达“时间”的术语很多,佛典中经常提到的有两个:一是kāla(迦罗),二是samaya(三摩耶)。早期的印度宗教或哲学,以使用前者为多,而佛家则一般用后者,个中缘由,如《大智度论》卷1云:

问曰:天竺说时名有二种,一名迦罗,二名三摩耶。佛何以不言迦罗而言三摩耶?答曰:若言迦罗,俱亦有疑。问曰:轻易说故应言迦罗,迦罗二字,三摩耶三字,重语难故。答曰:除邪见故说三摩耶,不言迦罗。……见阴界入生灭,名为时,无别时。所谓方、时、离、合、一、异、长、短等名字,出凡人心着,谓是实有法。以是故,除弃世界名字语言法。[2]

kāla(迦罗)源自√kal,该动词语根有“to count”(计算)、“to devour”(吞噬)、“to impel”(驱策、推动、促使)等义。因此在其它外道学说中,即有视时间为实有者,它是一切存有之因,主导并推动着万物发生、成长乃止毁灭的整个进程。佛家将其称之为“时论外道”,为二十外道之一,如《外道小乘涅盘论》中就介绍说:

第十七外道时散论师作如是说,时熟一切大,时作一切物,时散一切物。是故我论中说,如被百箭射,时不到不死,时到则小草触即死。一切物时生,一切物时熟,一切物时灭,时不可过。是故时论师说,时是常,生一切物,名涅盘因。[3]

这种对时间的基本认识至少可以被追溯到《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结集的时代,在该《吠陀》的一组偈颂中,时间被认为是“万物之主、生主之父”,亦即,它不仅创生了万有,而且作为造物主的“生主”(Prajāpati)亦成为时间最初的创造物。[4]这一观念的独创性在于,它构设了一种抽象时间的存在,并以之为创生活动的原发中心。本来,在祭祀万能的吠陀传统中,时间的意义仅仅在于其作为祭祀的时辰,易言之,时间本身并非是真实有效的,除非它与神圣的祭献活动相关,因而时间的连续性是由祭献活动来达成的,此外并无独立的时间存在。就创世即时间的发生来说,按照古老的吠陀神话,这正是发端于最初“生主”之被供作祭品,而并非是由一个抽象的时间之源来作保证。[5]事实上,由于抽象时间的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大梵创世的一元神论,因而在后来的《奥义书》、比如较早宣称一元神论的《白净识者奥义书》(?vetā?vatara Upanisad)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正统的婆罗门学者对它的强烈拒斥。[6]而一个折衷的看法就是象《弥勒奥义书》(Maitrāyana Upanisad)(《印度圣书集》本)那样视时间为大梵的两种形态之一:首先是非时间性的即永恒的形态,即其作为超越时间的绝对本原;同时它还取得了时间性的形态,即正是由于时间的力量万物创生并消亡。[7]

另一种视时间为实有的观念来自于“胜论”(Vai&#347;esika)。“胜论”为印度六派哲学之一,初立六句义(padārtha)[8],后更立为十句义,而“时”都是被摄入其中的“实”(drya)句义,亦即,它是一切存在之实体。胜论对“时”的基本届说为:

此、彼、同时、慢、快这类概念是时的(存在)特征。……时(这一术语)适用于原因。因为(它)不存在于永恒的东西中,而存在于非永恒的东西中。[9]

时云何?谓是彼此俱、不俱、迟、速诠缘因,是为时。[10]

这里的“诠”意为“解说”,“缘”意为“认识”,整句的大意是说,时间乃是我们能对事物彼此之间的同时或不同时、快或慢加以认识或说明的原因。这恰如《百论》中所介绍的,“以一时不一时、久近等相故,可知有时,无不有时,是故常。”[11]

可见,胜论师是从日常经验到的事物之活动来推断时间的存在,可见的事物都表现出或同时或不同时、或快或慢的动态特征,如此“见果知因”,可知必有不可见的时间作为其原因。这里时间作为原因并非如时论师所说是万法的“生因”而是“了因”,[12]“譬如灯”[13],黑暗中的一切,因为有灯方能得以见出;同样,事物运动的状态,也正是因为有时间才能予以认识。

上述视时间为实有的看法事实上都设定了某种与具体的万物生灭变化的时间相对的抽象时间,正是这一点遭到了佛陀的批判。如所周知,佛陀觉证的是“十二缘起”的流转与还灭,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在“十二缘起”的流转中,支与支之间表现出前后相续的次第性,因而“十二缘起”必然是时间性的缘起。[14]但这并不是说,时间是“十二缘起”得以可能的先在场域,缘起即发生于这一时间性的形式架构之中,就有如果子在容器中一般。恰恰相反,以有情为本的世界首先乃是按照“十二缘起”的法则而敞现的相似相续之流,只是就其中所幻现出的前后相续相,而将其立为时间。在缘起诸法之外或之后,并没有抽象的时间存在。

按照上引《大智度论》的说法,佛家多用samaya(三摩耶)而非kāla(迦罗)来表示时间,就是为了与外道视时间为实有的看法区别开来。既然唯是“见阴界入生灭,名为时,无别时”,那么时间性本身即表征了缘起诸法的无自性,因为自性(svabhāva)之为自性就在于其无生灭变化而具有固定本质的非时间性。由此,佛陀敞明的是这样一个宗教性的真理,即,时间性的一切,无论它拥有何种神圣的名义,事实上都不具有终极的意义与价值,恰如“十二缘起”所表明的,死亡乃是时间的必然相关项。那么,如一切宗教都试图解答的,如何才能超越时间的有限呢?

从宗教现象学的角度来看,一般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答,其一是以“返本还原”的方式对时间的消解,即为所有时间性的存在设定某种非时间性的终极本原,解脱之道即在于逆向地重返这一本原。它或多或少带有某种神秘主义(mystici***)的色彩,所谓宗教上的“神秘主义”,大略可以被界定为在对终极本原的体验或冥想中达到与终极本原的合一,如此便超越了时间的限制。在各大宗教尤其是东方宗教中,几乎都有神秘主义的派别存在,无论它是被视为正统还是异端。其二是认为唯有在时间性的进程中才能创造出某种新的存在与价值,如***教的末世论(Eschatology)相信,这是通过耶稣***的受难与复活、上帝最终介入人类历史的结果。佛陀所开示的解脱之道,则是在这两者之外。

与***教赋予时间与历史以积极的意义相反,佛家轮回流转的时间并不能创造出某种新的价值,一般说来,这是印度思想因其轮回的时间意象而具有的普遍特征。然而佛家也并不认同如当时婆罗门教(Brahmani***)“梵我合一”的神秘主义主流思潮,时间性的缘起并不需要某种非时间性的本原作为其存在的依据,它事实上乃是由“十二支”中前支引后支、后支依前支的支与支之间关系的必然性来予以保证的,这就是所谓的“此缘性”(idaccayatā,conditionality or relativity)。因此在观照缘起的世界时,我们需要将流俗的实体性的视角转换为关系性的视角,亦即,只是在流变的关系性的场域中,事物才表现出其宛然的差别相,可见任何自在自为的实体都是不存在的。这即是甚深“空”(?ūnya)义的敞现处,“空”乃是对在缘起中任何实体性因素或者说自性的否定,但这决不意味着它纳的是类似否定神学(Negative Theology)的运思,也就是说,这并非是通过否定来达成对某种在缘起之外或之上的终极本原的肯定。借用弗雷格(G.Frege)的著名区分,我们可以说,“空”仅有涵义(sense)而并无其特有的指称(reference),因而它是一种“不肯定的否定”。[15]如此要解脱时间性的轮回流转,并非是神秘主义的“返本还原”,这种类似大梵式的本原在佛法中并不存在;它需要的乃是般若之智的开发与澄明,从而来洞悉时间性存在本身的虚性。佛教之所以被称为“觉悟的宗教”,正在于此。

二、三世实有与过未无体

对于着眼于人生苦难之解脱的原始佛教而言,与时间相关问题的探讨也许会被列入“十四无记”之列,这却并没有妨碍它在数百年之后成为部派中“人多喜起诤论”的首要议题。[16]究其原因,这根本上与时间在佛法中乃是感业受报的时间相关。

佛陀曾经一再声称,他所开示的空相应缘起是“甚深难解”的,所谓“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17],这并不能在常识的意义上予以了达。这里很容易发生的一个问题是,在念念生灭的缘起之流中,我们可以说每一刹那都是与前后刹那无关的独立存在,用佛教的话来说,它是“前后际断”的,而“业”与“报”既然涉及的是两个不同的刹那,那么它们之间必然的关联性又是如何可能的呢?有部建立“三世实有”的基本论义,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要解决这一业报的难题。[18]

首先必须指出,有部所谓的“三世实有”,并不能望文生义地解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作为时间本身的实有,而是意指实有的法体并不随时间的流逝而转变。所谓“法体”,乃是指那些从刹那生灭的缘起之流中分析出来的具有固定本质内涵的存在,“能持自相故名为法”[19],“诸法无时不摄自性,以彼一切时不舍自体故。……诸法无因而摄自性,以不待因缘而有自体故。”[20]它们既然不待因缘自体具足,当然也就没有时间性的意义。至于时间性的生灭变化,只是就法体的作用来说,是法体随众缘力而生起作用的结果。因此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差别,即是约作用的已灭、正有、未有,在法体起现的层面安立的:

问:何故名世,世是何义?答:行义是世义。……以作用故立三世别,即依此理说有行义。谓有为法未有作用名未来,正有作用名现在,作用已灭名过去。[21]

“世”即“三世”的时间差别;“行”,即迁流诸行。可见,有部的基本思路,是以一种类似于柏拉图主义(Platoni***)的方式来区分本质的存在(法体)与现实的存在(法体的作用),而就后者即迁流诸行的“本无今有,有已还无”,来安立“三世”的时间差别。如此,时间(“世”)就不是迁流诸行(“行”)外别体的存在,所谓“世与行,体无差别。谓世即行,行即是世”[22],仅就此而言,这与佛陀的原始教义似乎尚还未有多大的差别。

问题在于,有部超出了纯粹现象的范围,进一步为时间性的存在设定了非时间性的根据,此即所谓“三世实有”的“法体”,而这恰恰就是有部的本质特征之所在。有部论师对它的必要性曾进行了多方辩护,《俱舍论》中将其概括为“二教二理”四证[23],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已谢业有当果故”这一理证。如上所述,“业”与“果”不可能是同时性的,它们必然有时间上的间隔,然则在刹那生灭的缘起之流中,过去的业既然已归谢灭,它又如何能在现在感果呢?在有部论师看来,这只能是设定已落入过去的乃是业之当下性行为而非其法体,后者因由“不相应行法”“得”(prāpti)这一法体的作用,依然系属于现在的有情。这样一旦因缘成熟,过去的业便能由体起用,而使果报现实地呈现。可见,有部之所以要坚持“三世实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为间断性的时间、即刹那生灭的时间寻找连续性的依据,因为一旦这种连续性无法得到说明,那就意味着业与果之间的关联亦必然中断。

颇有意味的是,有部对时间与空间的理解并不是一致的,在他们那里,空间被称为“虚空无为”,《俱舍论》中解释说:“虚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障故色于中行。”[24]此即,空间是能容受一切色法于中起灭变化的无障碍性,它是常住不变的实有的无为法。但如说空间可以是一个纯粹的形式构架,为何时间不能也同样如此呢?至少,这更接近于常识的看法,或者更准确地说,经典物理学(Classical Physics)的时空观。婆沙时代的“譬喻者分别论师”,就提出了这样的看法:

有执世与行异,如譬喻者分别论师,彼作是说:世体是常,行体无常。行行世时,如器中果,从此器出,转入彼器;亦如多人,从此舍出,转入彼舍。诸行亦尔,从未来世入现在世,从现在世入过去世。[25]

与正统的有部说不同的是,这里时间(“世”)本身已被从迁流诸行(“行”)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个常住不变的先在构架,迁流诸行在其中进出来去,就好象果子在容器中出入一般。这种对时间的通俗化解释无疑从根本上背离了佛陀的立场,而与前述的外道之说却难分彼此了。

或许正因为此,当譬喻师(Dārst&acirc;ntika)脱离有部发展为经量部(Sautrāntika),就不得不改取分别说系(Vibhājyādin)[26]与大众部“过未无体”的立场了。如《俱舍论》中就对此介绍说:

我等亦说有去来世,谓过去世曾有名有,未来当有,有果、因故。依如是义说有去来,非谓去来如现实有。……故说彼(指去、来二世——笔者)有,但据曾、当、因、果二性,非体实有。[27]

这是说,实有的唯是现在,现在为过去之果,以现在之果论到过去之因,即依“曾有”说为过去;同理,现在为未来之因,以现在之因论到未来之果,即依“当有”说为未来,因此过去、未来都只是依于现在的有而并无实体的存在。可见,“过未无体”的一个基本预设,是以现在作为安立时间的基点,此意后来承继了这一传统的唯识学者说得很清楚:“谓现在世是能施设去、来世相。”[28]那是因为“过去”“相已灭没、自性已舍”;“未来”虽“因现有”,然“自相未生、未得自性”;而唯有“现在”才“相未灭没、自性未舍、生时暂住”。[29]简言之,诸法是本无今有、有已还无的,因此“非实非有”的过、未就只能依止于“实有”的现在。

相对于“三世实有”,这显然是一个与我们的常识更为协调的看法,然则“过未无体”论者又如何来回应有部建立“三世实有”所试图解决的问题呢?即,过去之业既然已归谢灭而非实有,它又如何能感果?为此,“过未无体”论者殚精竭虑,提出了种种可能的中介来保持业果之间的连续,而经部以至后来唯识学的解决之道,是所谓的“熏习说”。

“”(bīja)的概念,得之于自然界中由生果的事实,经部学者对它的标准界说为“相续”(samtati)、“转变”(parināma)、“差别”(vi&#347;ista)。简单说来,它是指过去之业作为一种当下性行为虽然已归谢灭,它却能在谢灭的刹那熏习成感果的功能性,此即,依于迁流诸行的“相续”“转变”,作为一种潜在力的亦在其中冥传不已并展转成熟,直至最终有殊胜功能(“差别”)而无间感得果报。[30]在经过后来的唯识学者进一步的加工改造后,这一“熏习说”如所周知便在西北印佛法中大行其道了。

由此可见,诸如“熏习说”之类的建构,其原发的问题意识是使“过未无体”的基本预设能在语义上得以周延。因为既然过去已然消失、未来尚未来临,它们都是无,唯一实有的只是现在,那么,这样的现在可以说是“前后际断”的。因此为保证以时间的连续性为表征的业果之相续,就必须将已归谢灭的过去之业以一种潜在力的方式安置在唯一实有的现在。简言之,有部实有的过、未,在经部那里是被移入了现在,正是“酬前引后”的功能,保证了现在与过、未的连续。

三、依“应成中观见”对时间问题的考量

无论“三世实有”与“过未无体”表面看来存在有多大的冲突,“分析——构造”却是它们共同的方***特征,而作为分析之结果与构造之基元的,乃是时间的最小单位——刹那(ksana)。

“刹那”无疑是指时间的微分,即一种不能再分割的时间之点,不过,由于在梵文文献中它经常地被用来意指“解脱的瞬间”,故而“刹那”的时间学意义大约必得回溯到瑜伽修行的经验中才能得以澄清。瑜伽修行的目的,在于解脱有限的时间的束缚而跃入无限与永恒的实在,它在修行过程的某一瞬间达成,正是这一瞬间成为时间与永恒的唯一切点。这样在瑜伽修行的经验中,虽然流变的时间是虚妄的、从而成为必须超越的对象,然而由于刹那对永恒的切入,它却成为时间中唯一实在的静止之点,确切地说,刹那即永恒。

刹那的实在性必然导致时间的构造性,即,时间是刹那的***。而这正好能从理论上来解释时间之为虚妄的原因,因为并不存在与“时间”的名言相对应的实在,而唯有刹那的***而已。虽然瑜伽修行者“梵我合一”的理论前设并不为上述的佛教各部派所认同,然而他们同样也接纳了这一构造性的时间观,佛陀“诸行无常”的教训并没有被遗忘,只是进一步被落实到“刹那”上来加以说明,而称之为“刹那生灭”或“刹那转变”。由此,部派学者的时间困惑与“飞矢不动”的芝诺悖论(Zeno’s paradoxes)是类似的,因为这种由“刹那”构成的时间并不能说明时间的连续性。对佛家来说,它的窘迫性在于,业与果之间的必然关联将无法在这样的时间中予以建立,而如上所述,无论是“三世实有”还是“过未无体”意义下的熏习说,其实都是对这一难题的回应。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曾经强调指出,可分割性乃是空间的特征,因而“分析——构造”的时间只是空间化的时间,而非真正的时间——绵延(duration)。这一点与中观学对时间的理解有相通之处。刹那与绵延本来就是相依相待的,因此并非是由刹那来构成绵延,而是必须在一个刹那与绵延的解释学循环(hermeneutic circle)中来理解时间。也就是说,当我们企图将绵延分解为刹那时,绵延本来就是先在的语境,因此刹那并不具有始基的意义,它只是绵延中的刹那。那么,这一看似简单的时间学范式变革又将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时间的空间化想象必然意味着要对切割后的时间予以“在场”——“不在场”的组合匹配,在场的“现在”在任何意义上都优越于不在场的“过去”与“未来”。确切地说,时间无非就是在场之“现在”的前后推移,而不在场的意义仅仅是否定性的,即它不是“在场”因而即是无。显然,这样的时间就无法解释不在场的已然消失的过去之业如何能在现在以一种在场的方式发挥作用而感果。这种空间化的时间想象的症结在于,它从根本上遮蔽了时间的绵延性,时间的绵延性意味着,现在与过去、未来并没有“在场”与“不在场”的截然划分与等级次第,过去的消失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现在的发生亦并不意味着在一无所有中别有一物生成,基于绵延的语义,过去恰恰能以一种看似“不在场”的方式介入“在场”的现在。因而时间并不能被化约为“前后际断”的刹那,它同时更是一种“出离”(outside-of-itself)。

这种对时间的理解奠基于中观学对“空”义的独到领会。宗喀巴***曾经强调指出:“由无自性故离一切有边,由能安立无自性之因果故离一切无边;是佛护、月称解释龙猛菩萨意趣之别法。故善分别二种有义与二种无义,极为切要。”[31]这就是说,“无”者乃无自性之无而非空无一物之无,“有”者乃缘起幻有之有而非实有其事之有。据此,现在之果“生”固然非自性生而是幻生,过去之业“灭”亦非自性灭而是幻灭,此即,我们不能在自性灭的意义上视过去之业灭为空无一物,相反,无自性的“业灭”本身亦是有为法,它同样能作为能生因而幻生现果。概言之,正是甚深“空”义保证了业果的连续与时间的绵延,从而使一切由业感果的中介都成为多余。宗喀巴***说,这就是中观的不共之胜法。[32]

如果说时间的绵延奠基于甚深“空”义之上,那么这一“空”又指涉了怎样的内涵呢?“性空之空义,是缘起义,非作用力空无事之义。”[33]“空”即是缘起、即是作用力的相续不断。可见,唯有在一种对世界之为缘起的动力学理解中,我们才能来说明业果的连续与时间的绵延。奠基性的不是业和果,而是业果之间的力的关联,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先静态地在不同的时间点(刹那)上设定了业与果,然后再去寻找它们的关联;恰恰相反,业与果恰恰就奠基于业果之间动态的力的关联之中,而这种力的关联的时间表现即是绵延。由于作用力本身、从而时间之绵延的不在场性,在常人的视界中它每每是被遮蔽了,从而在场之事物就以一种静态的方式被把握为自在自为的实有。这才是“空”所要否决的对象,因为任何在场的事物都不能自我奠基。

上述分析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佛教的时间观诠释为海德格尔式的,虽然海德格尔也曾明确指出“时间性是源始的、自在自为的‘出离自身’本身”[34]。然而海德格尔“时间性”的三维结构是“曾在缘自将来,其情况是:曾在的(更好的说法是:曾在着的)将来从自身放出当前”[35],此即,“此在”在其向死而在的先行决断中来到自身,承担起作为被抛根据的罪责存在,并在当前化的意义上作为当前将自身打开。与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时间观不同的是,这里是“将来”而非“当前”具有优先地位,“将来”(ZuKunft)并非是指尚未变成现实的,而是指“此在”在其最本己的能在中来到自身的那个“来”(Kunft)。“将来”一维之优先性确立无疑具有一种隐避的末世学背景,事实上,早在二十年代初,海德格尔对保罗书信中关于***再临(parousia)的时间之诠释,正是《存在与时间》中“时间性”问题的先导。与之不同的是,虽然中观学也否弃了以“现在”作为基点的时间观,然而时间在它那里并非是线性的而是轮回的,因而它更多地是强调时间之三维的平等性。尤其是在业果缘起的基本预设下,它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本乃是,过去如何才能“出离”到现在?而如上所述,这唯有基于对甚深“空”义的独到领会。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空相应缘起的基本语境,在佛教中对时间的理解应当是动力学的,即,它的现实依据是因果之间的作用力而非在这种作用力下显现的因与果本身,它的表现形式是绵延与“出离”而非刹那的***。正是通过中观学者,佛陀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洞见才有了澄清的可能。

时间问题不能被化约甚至消解,因为时间即是我们置身的现实处境,对时间的遗忘即是对苦难的遗忘。汉传佛教过多地着眼于对超时间的本觉心体的神秘证悟,后期禅宗更以一种老庄化的方式悠游于不可知的逍遥之域,纵然其境界之高果真以至于可以用“不昧因果、不落因果”来调侃时间,然而这种个体审美化的解决亦无法安顿在时间中孤苦无告的芸芸众生。真正的菩萨精神唯有发端于在缘起中与众生的同体共在,亦即,这不是作为一个超越时间者来给予时间中的众生以外在的恩惠,而是由于缘起的内在关联性,在时间中与众生共同担当苦难。在今天当“人间佛教”已成为佛教发展的基本主题,重新开显汉传佛教中已然失落了的时间维度无疑就显得极为切要了。

形容时间过得太快了

 形容时间过得太快了,今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万物在更新,而我们在成长。时间是那么的公平,从不多给人一秒,相反也不会少给任何人一秒。以下整理了形容时间过得太快了的句子词语。

 形容时间过得太快了1

 1、人生,因岁月而明媚。岁月,因淡然而静美。时光匆匆,有些惆怅,要放逐,有些得失,要看开。

 2、时间的流逝,洗涤旧迹,仅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濮水之边,你翩然离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

 3、你不是时间,时间不是你。你再长,不过几十年。时间再短,不止百年。不要和时间去计较。不要和空间抢位置。顺着时间走,坐你该坐的位置。

 4、时光荏苒,白驹过隙。

 5、爱情,让时间匆匆而过,时间,让爱情消逝于无形。也许多年以后,我是会忘记曾经经历的所有细节。也许多年以后,我会忘记自己为你的奋不顾身。那些所有关于我们的记忆,都是敌不过将来我们的忘记。但是无论时间如何流逝,日后的我,都是不会忘记在当初爱你时的心情。

 6、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或许当在你身边的时候,能感觉到的也只是淡淡的温暖而已,并不比一杯热茶更显著。但当你失去的时候,整个世界瞬间荒芜。只知道我们总是在战胜空间,却对时间无能为力

 7、时间匆匆流过,带走了你的微笑。留下的是什么?

 8、原来拼命逃离的地方,现在想去却成了奢望。原来离去的不止是我们,还有匆匆忙忙的时光。

 9、林花谢了春红,太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10、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尡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11、岁月蹉跎 时光荏苒 时光一去不复返 往事只能回味 物是人非;事事休岁月不饶人 岁月无情 仿佛还在昨天白驹过隙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日三秋 光阴如梭 光阴似箭

 12、有些情,于岁月中,慢慢消融,不再刻骨铭心;有些人,于相交中,慢慢远离,好像无影无踪;有些事,于时光中,慢慢淡定,从此不再动心。

 13、奋斗的路上,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目前的困难和麻烦是很多,但是只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前进,最后的结局交给时间来定夺。

 14、苒,不知不觉又是一年过去了。

 15、这命令十分重要,刻不容缓,必须立即送到抗洪指挥部。

 16、十万火急的情况下,大伙急中生智终于赶在周一之前大告成完成了这个任务。

 17、为了能赶回家过年,必须马上出发,我十万火急地往机场赶。

 18、爸爸交给我一个信封,叫我马上送去给张伯伯,说这是一封十万火急的信。要我务必在10分钟内送到。

 19、指缝很宽,时间却太瘦,悄悄从指缝间溜走。

 20、盛年不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的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1、惊风飘得白日,光景如西驰流。

 22、一场青春的恋歌就这样在岁月与岁月的衍荇下,在时光与时光交接的倒影下,轻葬了一段过往,一段独赏烟花飞舞的秋月。

 23、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又一个4年过去,下一个4年又是如何一番风景?

 24、岁月如梭,韶光易逝。重回首,去时年,揽尽风雨苦亦甜。夜阑珊,读无眠,听尽春言,每天都是新的一片,不再清闲,望着洒满月光的星星一路向前。——烟雨客栈

 25、岁月的流逝,那些以前的往事,是否还记得它呢,如今的伤感和走过的路,感情和事业的撞击下,会随着岁月而变淡,时光的书卷因年久而变得模糊不清,总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26、信息在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类生活中显示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解放脑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27、事情已经迫在眉睫了你才准备,是不是太晚了?

 28、亨利相信大衰退迫在眉睫,下令从今后产品中削减二十亿美元。

 29、奥文认为他能够很明白地看出柯帕乌迫在眉睫的灾祸。

 30、若是死亡迫在眉睫,那我至少要说我已享受过人生的乐趣。

 31、裁减工人迫在眉睫,恐怖气氛笼罩整幢楼房。

 32、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山区,保护山区环境,加强旅游区的保护和建设,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33、昙花一现,时间虽短,却把生命演绎得淋一漓尽致;流星划过,转瞬间,却给人留下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34、对于生命垂危的病人来说,岁月就是宝贵的生命;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岁月就是财富,有的人说岁月就像是从山坡上留下来的水从何处吹来的风,走了就不再回来了;而对于正在读书的学生们来说,岁月就是力量,岁月就是知识。珍惜岁月就是掌握好知识的一半。

 35、岁月的流逝,那些曾经的往事,是否还记得它呢,如今的伤感和走过的路,感情和事业的撞击下,会随着岁月而变淡,时光的书卷因年久而变得模糊不清,总经不起岁月的考验。

 36、童年时代,天真的我,还是那么的莽莽撞撞,一点儿也不懂,就像一只无忧无虑的小鸟。现在,长大了,不像曾经,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但是,岁月已经流逝,像针尖上的一滴水珠流进大海,我的青春留在岁月里,一晃什么也没有。我不禁泪潸潸了。

 37、啊,时光你飞逝而去,我却从未发觉。

 38、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 值得铭记。

 39、人寿几何?逝如朝霞。时无重至,华不在阳。

 40、时间是一条金河,莫让它轻轻地在你的指尖溜过,你珍惜它,它也会珍惜你!

 41、生命是脆弱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孝顺自己的父母。朋友,请节哀。

 42、时间是生命堆积的城堡,那块块砖瓦就如时光留下的回忆熠熠生辉;时间是岁月种植的树林,那片片叶子就如点点时光般晶莹剔透;时间是用巧手清洗无数的发型,那根根秀发飘散着岁月的清香;时间是流淌无数次的河流,那波波涟漪是幸福脸上花儿的绽放;我读时间就像读你,读你的每一个眼神;读你的每一句话语。

 43、一场似水流年,仿若烟花绽放,似桐叶纷飞。我们的青春输给了时间,我们的爱也输给了时间。天地万物都会输给时间,没人可以逃过它的凝视与审判,你能做的就是把握有限时间里的一切美好,用一场烟花的时间去观望生死,爱你所爱,想你所想,做你所做

 44、一枚秋叶,在不经意间飘落,揉碎了季节的忧伤;一粒尘埃,在岁月的深处,涌动着诸多的情愫。 时间,无法释怀的,放逐时间,就是一段经历、一份领悟;不能割舍的,赋予时间,就是一个回忆一声叹息;难以解释的,融入时间,就是一种结局一抹微笑;让人缅怀的,沉淀时间,就是一种力量一丝情怀。

 45、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回不去的时光,珍惜当下,珍惜每一个从生命中路过的人。其实一直陪着你的,是那个了不起的自己。你的孤独,是既希望有人关心,又不想被过分打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孤单星球,那里没有喧嚣,有的只是和自己独处的宁静。

 形容时间过得太快了2

 1、时间是一条金河,莫让它轻轻地在你的指尖溜过。

 2、天波易谢,寸暑难留。

 3、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4、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5、指缝很宽,时间太瘦,悄悄从指缝间溜走。

 6、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7、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

 8、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

 9、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10、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11、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12、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沉。

 13、想成事业,必须宝贵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14、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15、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

 16、人寿几何?逝如朝霞。时无重至,华不在阳。

 17、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

 18、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19、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2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1、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22、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23、白驹过隙日光荏苒。

 24、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25、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26、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

 27、时间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

 28、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9、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30、欢娱不惜时光逝。

 31、没有方法能使时钏为我敲已过去了的钟点。

 32、我们看到的,都只是过去,只是这个过去,离我们很近很近而已。

 33、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

 3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35、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36、岁月如梭,韶光易逝。重回首,去时年,揽尽风雨苦亦甜。夜阑珊,读无眠,听尽春言,每天都是新的一片,不再清闲,望着洒满月光的星星一路向前。

 37、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

 38、钉子是敲进去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39、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40、年难留,时易损。

 4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42、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43、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五十九倍。

 44、时间是一笔,即使在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4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47、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48、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49、时间是伟大的导师。

 50、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形容时间过得太快了3

  形容时间过得很快的成语有:

  1、时光荏苒

 拼音是shí guāng rěn rǎn,形容时间的流逝。语出汉丁廙妻《寡妇赋》:“时荏苒而不留,将迁灵以大行。”

  2、昙花一现

 拼音是tán huā yī xiàn,指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很短。

  3、电光火石

 拼音diànguānghuǒsh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亦用作比喻行动迅速,出手先制。

  4、弹指之间

 拼音tán zhǐ zhī jiān ,比喻时间极短暂。弹指:按佛经说法,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

  5、稍纵即逝

 拼音shāo zòng jí shì,也说少纵则逝。稍微一放松就过去了(多指时间、机会)。宋苏轼《文与可画筼(yún)筜(dāng)谷偃竹记》:“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hú)落,少纵则逝矣。”

 

扩展资料:

  相关短语:

 1、汉 丁廙 妻《寡妇赋》:“时荏苒而不留,将迁灵以大行。”

 2、晋陶潜《杂诗》之五:“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3、唐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诗:“旅程愧淹留,徂岁嗟荏苒。”

 4、《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