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本正源意思-端本正源者,虽不能无危,其危易持解释

tamoadmin 成语口诀 2024-09-11 0
  1. 含有“源”字的词语或成语有哪些
  2. 端本正源开头的成语
  3. 正_清源意思?
  4. 清除成语?
  5. 端本正源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6. 端本正源是什么意思?端本正源成语造句和典故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翻译与解读

其安易持01,其未兆易谋02,其脆易判03,其微易散04。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0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06。九层之台,起于累土07。千里之行,起于足下08。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01。故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02。

端本正源意思-端本正源者,虽不能无危,其危易持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05,不贵难得之货06。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07。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08。

今 译

时局静稳时易于管控,事物未萌生时易于图谋,事物脆弱时易于分割,事物微小时易于驱散。事情未有征兆时即处理掉,在未发生混乱时就得到治理。合抱大树,生于幼芽。九层高台,起于筑土。千里之里,始于举脚。

有心作为即会有失败,有心持有即会有失去。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妄持有,所以不会失去。

世人做事,常常在几乎成功时而失败。因此做事,要慎终如始,才不会失败。

圣人期望的是人们不期望的,圣人不珍贵难以得到的财物。圣人学习世人不学的知识。世人经过而不见者,圣人反而很重视。圣人***世人自然的发展,而不敢妄为。

评 议

本章是讲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成大事者,要由小做起。尤其“慎终如始”,则是千古不朽名言。本章与第六十三章同工异曲,具有催人奋进、耐人寻味的辩证哲理。

《老子》书中有不少篇章,在行文中突然插入与主旨似乎无关的“无为而治”的词句,前后失于逻辑联系。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呢?我认为,老子作为哲学大家,他并不主张消极遁世、无所作为。但是,老子却是道家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又曰“无为而无不为”。即使把他所谓“无为而治”的主张,解释为顺应自然而不妄为,这与其积极奋进的思想,还是产生了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这正是老子创立“无为而治”学说的弊端所在。本章“为者败之”等句,与主旨不协调,弊病即在于此。所以,我们研读《老子》,应当揭开其“无为而治”的面纱,才能看到其真正的***所在。

注释

01 其:用在句端,表示期望之辞。 安:《说文解字》曰:“安,静也。” 持:《说文解字》曰:“持,握也。”

林希逸曰:“方其安时,持之则易;及至于危,则难持矣。”

兆:萌生,征兆。

河上公曰:“情欲祸患未有形兆之时,易谋止也。”

林希逸曰:“事之未萌,谋之则易;及其形见,则难谋矣。”按《左传· 哀公元年》曰:“能布其德,而兆其谋。”兆,即征兆也。

03 判:楚简本作“判”。王弼本作“泮”。河上公本、严遵本、林希逸等诸本作“破”。古代“判”与“泮”通用。《说文解字》曰:“判,分也。”句谓:事物脆弱时,容易分割。

04 “其微”两句:河上公曰:“其事未显著,微小易散去。”

林希逸曰:“迹之尚微,攻之易散;及其已盛,则难散矣。”

05 “为之”两句:林希逸曰:“事必为于未有之先,治必谋于未乱之始。”

06 “合抱之木”两句:林希逸曰:“合抱之木,其生也,必自毫末而始。”

07 九层:河上公本、王弼本作“九层”。严遵本作“九重”。楚简本、帛书甲乙本、傅奕本作“九成”。“成”为“重”之借字。古代“层”与“重”通用。“九层”,是形容词,意思是说土台甚高,并非实指。

“累土”:有二解:(一)累,动词,堆集、积聚之意。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 沁水》曰:“臣以为累方石为门。”此“累”字,即堆集、积聚的意思。所以“累土”,即堆土之意。(二)累土,训为“筐土”或“篑土”。篑,盛土之筐。如高亨说:“‘累’,当读蔂,土笼也。起于累土,犹言起于篑土也。”(《老子注译》)陈鼓应先生说:“严灵峯说:‘累土,地之低者。’”(《老子注译及评介》)皆误。

按:林希逸曰:“九层之台,其筑也,必自一篑之土而始。”高亨、陈鼓应所解,皆本于林希逸所说。此说不符合老子本意。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我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篇》)此“篑”字,即篑土也。老子所说“起于累土”,即起于筑土之意。

08 千里之行: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等诸本皆作“千里之行”,是。楚简本、严遵本作“百仞之高”,误。两句:河上公曰:“从近至远。”

林希逸曰:“千里之行,必自发足而始。”

01 “为者”两句:吴澄曰:“有心于为其事者,意欲遂其成而或反败之;有心于执其物者,意欲保其得而或反失之。”

02 “圣人无为”四句:谓圣人无所为故无失败,无所持执故无所损失。

03 从:为也 (河上公说)。 几:林希逸曰:“此‘几’字,有精有粗,如十三之一,亦几也;无始之始,亦几也;自然之然,亦几也。”

两句:谓人们做事,常常在几乎成功时而失败。

04 慎终如始:河上公曰:“终当如始,不当懈怠。”

05 欲不欲:河上公曰:“欲人所不欲。”

06 不贵难得之货:不珍贵难得的货物。河上公曰:“不贱石而贵玉。”

07 复:反也 (林希逸说)。

林希逸曰:“众人之所不学者,圣人学之;众人之所过而不视者,圣人反而视之。”

吴澄曰:“众人所趋者,我则不趋;众人掉臂,过而不顾,我则还反其处,是不学人之所学也,故曰‘学不学’。”

08 万物:指众人。

河上公曰:“教人反本实者,欲以***万物自然之性也。圣人动作因循,不敢有所造为,恐远本也。”

林希逸曰:“圣人惟其如此,于事事皆有不敢为之心,而后可以辅万物之自然。”

含有“源”字的词语或成语有哪些

导语:下面的成语你见的多吗?会经常用吗?如果不会的话,就跟着我一起来学习吧!

 羚羊挂角 l?ng y?ng gu? jiǎo 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

 哀梨蒸食 āi l? zhēng sh? 将哀梨蒸着吃。比喻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疾言遽色 [ j? y?n j? sa ] 释义:言语神色粗暴急躁。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

 东海扬尘 dōng hǎi y?ng ch?n 大海变陆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 形容刻苦自勉。

 冬烘先生 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董狐直笔 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栋折榱崩 d?ng zh? cuī bēng 梁椽毁坏。比喻当政的人倒台或死去。

 斗方名士 dǒu fāng m?ng sh? 旧指冒充风雅的人。

 斗酒百篇:形容才思敏捷。?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斗粟尺布 dǒu s? chǐ b? 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

 斗转参横 dǒu zhuǎn shēn h?ng 北斗转向,参星打横。指天快亮的时候。

 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样曲折。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豆重榆瞑: 原指多吃大豆使人发胖,吃榆能使人久睡。后形容人本性难改。三国魏?稽康《养生论》:?豆令人重,榆令人瞑。?

 独出机杼 d? chū jī zh? 独:独特,特别。机杼:织布机和织布梭,引申为织布方法。比喻文章的命题和构思独特新颖,与众不同。

 独茧抽丝 比喻诗文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亦比喻单相思。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

 独行其是 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只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

 笃近举远:笃:忠实,厚道。举:举荐,选拔。对关系近的厚道,对关系远的举荐,指同等待人。?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蠹居棋处 d? jū q? chǔ 比喻坏人深入社会,散布各处。

 蠹众木折 d? zh?ng m? zh? 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端本正源 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端本正源者,虽不能无危,其危易持。?

 断齑画粥 du?n jī hu? zhōu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贫苦力学。

 堕甑不顾 du? zang b? g? 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阿党相为 ē dǎng xiāng w?i 阿党:偏袒、偏私一方。为了谋求私利相互偏袒、包庇。

 扼吭夺食 a gāng du? sh? 扼住喉咙,夺走吃的东西。比喻使人处于绝境。

 扼吭拊背 a gāng fǔ bai 掐着喉咙,捺住脊背。比喻控制要害,制敌死命。

 饿虎之蹊 比喻非常危险的处所。

 断雁孤鸿 鸿:鸿雁。离了群的孤独大雁。比喻孤身独处,多指未成婚的男子。

 断织劝学 原指东汉时乐羊子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后比喻劝勉学习。

 断杼择邻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对床夜雨 指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在一起亲切交谈。?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

 多藏厚亡 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多歧亡羊 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也比喻学习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掇菁撷华 duō jīng xi? hu?掇:拾取。菁:精华。撷:摘取。选取事物的精华。

 度己以绳 绳:纠正;约束。指一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法度。《荀子?非相》:?故君子之度己以绳,接人则用抴ye。?

 耳鬓斯磨 ěr b?n sī m?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小儿女)。

 耳目股肱 ěr m? gǔ gōng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

 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发言盈庭 形容好多人聚在一起议论,意见纷纷,得不出一致的结论。

 发综指示 fā zōng zhǐ sh?猎人发现野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跟踪追捕。比喻在后面操纵指挥。

端本正源开头的成语

源源不断 形容接连不断。

出处:《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源清流洁 源头的水清,下游的水也清。原比喻身居高位的人好,在下面的人也好。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出处:《荀子·君道》:“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源清流清 源头的水清,下游的水自然就清。比喻因果相连,事物的本原好,其发展和结局也就好;或领导贤明,其下属也廉洁。源,也作原。亦作“源清流洁”、“源清流净”。

源泉万斛 比喻文思涌溢。

出处:宋·苏轼《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

源头活水 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出处:宋·朱熹《观书有感》诗:“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源源本本 源头和根本。多用以指事情的始末。

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自从这立宪二字发见了,就有人从西书上译出一部宪法新论,讲的源源本本,有条有理。”

源源不绝 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形容接连不断。

出处:《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源源而来 原指诸侯相继朝觐一辈子。后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出处:《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源远流长 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出处:唐·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开源节流 开:劝课;源:水源。开发水源,节制水流。比喻增加收入,节省开支。

出处:《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叩源推委 指追究其根源。

穷源竟委 穷、竟:彻底推求;源:水流的源头;委:水的下流。比喻彻底搞清楚事情的始末。

出处:《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穷源朔流 比喻探究和追溯事物的原由。

穷源溯流 源:河流发源的地方;溯:逆流而上。原指逆流而上探寻河流的源头。现比喻探究和追溯事物的原由。

出处:清·王十禛《然灯记闻》:“为诗要穷源溯流,先辨诸家之派。”

清源正本 指从根本上整顿清理,彻底解决问题。

溯源穷流 上溯本源,穷尽支流。比喻寻究事物的起始演变。

同源共流 有同一源头、流向。比喻同一,统一。

同源异流 指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

出处:明·何景明《寄粹夫》诗之一:“君就河内栖,予从关西役;同源异流止,抚事乘心迹。”

同源异派 指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同“同源异流”。

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源:水源;本:树根。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出处:《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寻源讨本 指穷本溯源。

渊源有自 亦作“渊源有自来”。①有根据,有来源。②指有根底。

出处:宋·陆游《读宛陵先生诗》诗:“锻炼无遗力,渊源有自来。”

渊源有自来 有根据,有来源。

出处:宋·陆游《读宛陵先生诗》诗:“锻炼无遗力,渊源有自来。”

枝源派本 指寻根究源,寻求和追究事物的根本。

出处:宋·叶滴《题陈寿老论孟纪蒙》:“天台陈耆卿生晚而又独学,奚遽笔之书?然观其简峻捷疾,会心切己,则非熟于其统要者不能入也;总括凝聚,枝源派本,则非博于其伦类者不能推也。”

本末源流 源:水源。流:从水源向下游流去的水。比喻事物的主次、始末、先后。

拔本塞源 本:根本,根源。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

出处:《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端本澄源 犹正本清源。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春秋之时,天王之使,交驰于列国,而列国之君,如京师者绝少。夫子谨而书之,固以正列国之罪,而端本澄源之意,其致责于天王者尤深矣。”

端本正源 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出处:《晋书·殷仲堪传》:“端本正源者,虽不能无危,其危易持。”

杜弊清源 杜绝弊端,廓清来源。

出处:清·《烧毁匪船以断英船接济折》:“臣等仍多派妥干员弁,于各口加倍严查,终期杜弊清源。”

返本还源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一年将欲尽,万里未归人,大众总是他乡之客,还有返本还源者么?”

极本穷源 指彻底地推究本源。

家学渊源 家学:家中世代相传的学问;渊源:原指水源,比喻事情的本源。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

出处:《北史·江式传》:“式少专家学。”《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测其渊源,览其清浊,未有厉俗独行若宁者也。”

枯本竭源 枯:使枯死;本:根本;竭:竭尽;源:源头。指损害事物的根基。

出处:《人民日报》1959.10.12:“必须保护野生植物的生机,使之能够继续繁殖,不要枯本竭源。”

木本水源 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出处:《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水木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

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出处:晋·陶潜《桃花园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溯流徂源 比喻寻究事物的起始演变。同“溯流穷源”。

溯流穷源 溯:逆流而上。往河流上游寻找发源的地方。比喻寻求事物的根源。

出处: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二》:“春秋之时,善论姓氏者,鲁有众仲,晋有胥臣,郑有子羽,而其他诸子无称焉。溯流穷源,若斯之难也。”

溯流求源 比喻寻究事物的起始演变。同“溯流穷源”。

溯流追源 犹溯流穷源。比喻寻究事物的起始演变。

探本穷源 探:求索。本:树根。穷:探寻。源:水源。寻找树根水源。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亦作“探本溯源”。

讨流溯源 指深究事物的源流本末。

推本溯源 探索根源,寻找原因。

沿波讨源 沿波:顺着水流;讨源:探索源头。循着水流寻找源头。原比喻作文时由次要的写到主要的,最后点出主题。后比喻探讨事物的本末。

出处:晋·陆机《文赋》:“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沿流讨源 犹沿波讨源。比喻探讨事物的本末。

出处:严复《原强》:“其勉人治群学者,意则谓天下沿流讨源,执因责果之事,惟群事为最难,非不素讲之所得与。”

饮水辨源 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同“饮水知源”。

饮水思源 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本。

出处:北周·庾信《徵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饮水知源 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

有本有源 指有根源;源源本本。同“有本有原”。

出处:《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十三妹]及至听他说的有本有源,有凭有据,不容不信。”

正本澄源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出处:《旧唐书·高祖纪》:“欲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辨,长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

正本清源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出处:《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晋书·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

追本穷源 穷:寻求到尽头。追究事情发生的根源。

出处:《洪秀全演义》第二回:“果然追本穷源,查***进口,都有华商发售。”

追本溯源 本:根本;溯:探求。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

出处:石三友《金陵野史·圆明园与基泰工程司》:“说到这八座模型,追本溯源,不能不提到北洋***时的总长朱启钤。”

追根查源 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出处:木青《不许收获的秋天》第二一章:“而眼下,在群众追根查源的时候,或者说对曾番有所怀疑的时候,曾番自然要来个搅浑水。”

追根穷源 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出处:惜红馆主《续啼笑因缘》第三十七回:“原来家树、凤喜这头婚姻,追根穷源,自然不能不归功于寿峰父女。”

追根求源 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出处:张周《步履艰难的中国》第四章:“追根求源,倒溯黑幕,岑长进现出了面目。”

追根溯源 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出处:晓剑《本市***无房住》:“其实,若追根溯源,他还是为了使自己更能堂堂正正地搬进***楼,而不至于落个将前人卸磨杀驴、扫地出门的恶名。”

酌水知源 饮水要明白它的来源。比喻不忘本。

出处:明·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书》之二六:“谬膺重任,得免愆尤,实老师教庇所及,酌水知源,敢忘衔结。”

左右逢源 逢:遇到;源:水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出处:《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裂冠毁冕,拔本塞源 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本:树根。原比喻诸侯背弃礼法,侵犯天子的直接领地。后用作臣下推翻国君,夺取王位的代称。

出处:《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源,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

出处:语出《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正_清源意思?

端本正源开头的成语 (9个):

源源不断、

源头活水、

源源本本、

源泉万斛、

源源不绝、

源源而来、

源清流清、

源清流洁、

源远流长

清除成语?

正本清源意思是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源上加以整顿清理。

正本清源意为: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源上加以整顿清理。

正本清源相关成语:

端本正源、澄源正本、正本澄源、源源本本、源清流清、返本还源、推本溯源、本末源流、拔本塞源。

正本清源造句:

1、对于目前的流窜贩问题工商局应正本清源地予以解决。

2、如今社会风气败坏,想要移风易俗,唯有正本清源,从心灵改革着手。

3、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正本清源,把全班的思想统一起来。

4、正本清源的反义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5、我们必须正本清源,把颠倒了的理论是非重新颠倒过来。

6、***养成守法观念,才是正本清源,维护社会治安的好方法。

7、我们必须在思想上正本清源,才能去除一些不正确的价值判断。

8、正本清源、修身守德乃治本之策。

9、国内任何保障性住房都得正本清源。

10、如果要完全消弭工程绑标的弊端,就必须正本清源地从制度面下手才行。

11、公司内部弊病丛生,他虽想要正本清源地加以改革,却无法克服来自各方面的许多阻挠。

12、正本清源的工作是艰巨复杂的,必须下大力气抓好。

13、绿色建筑需要正本清源。

14、正本清源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15、正本清源的近义词是端本正源、正本澄源。

正本清源解读:

孔圣人删述六经,阳明先生创立心学,彰显的都是正本清源的弘道事业。刘老师正本清源的总纲是:以《传习录》、四书五经和先秦圣人经典为根本,参阅大儒权威注疏并借助说文解字等工具书,以不偏离古圣先贤和经典原意为底线,恢复圣学原貌,承继儒家道统,将真正愿意回归儒学正统,并有志于传承圣学的同道们领进智慧之门。

在经典解读中,刘老师自诩“鹦鹉学舌”,不故弄玄虚,不夹带私货,不创新不臆测,但凡解读必有出处。

倡导同道为鉴,欢迎有依据的交流论证。注重个人实修,侧重入世治世,强调学以致用。尊师重道,敬畏先贤,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脉矢志不渝。建立学思践悟群、游学活动以及日后的活动,皆是以正本清源为宗旨。

端本正源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⑴ 洗涤,清除意思的成语

你好!有以下成语:一干二净、一尘不染、纤尘不染、洗垢洗瑕、洗髓伐毛、洗肠绦胃。

⑵ 形容彻底清除的成语有哪些

1、一扫而空[yī sǎo ér kōng]:一下子便扫除干净。 比喻彻底清除。

2、斩草除根回[zhǎn cǎo chú gēn]:除草时要连答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3、一网打尽[yī wǎng dǎ jìn]: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4、寸草不留[cùn cǎo bù liú]:连小草也不留下。 比喻搞得精光,一无所剩。

5、抽薪止沸[chōu xīn zhǐ fèi]:薪:柴草;沸:沸腾。抽掉锅底下的柴火,使锅里的水不再翻滚。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⑶ 形容“将好的留下将坏的去除”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将好的留下将坏的去除”的成语有:

一、吐故纳新 [ tǔ gù nà xīn ]

1. 解释: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2. 出自:《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3. 示例:最人涅伏,~,败果既落,新葩欲吐。 ◎鲁迅《集外集·说鈤》

二、破旧立新 [ pò jiù lì xīn ]

1. 解释:破除旧的,建立新的。

2. 示例:我们要~改变封建意识。

3.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三、兴利除弊 [ xīng lì chú bì ]

1. 解释:弊:害处,坏处。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2. 出自:《管子·君臣下》:“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3.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四、除旧布新 [ chú jiù bù xīn ]

1. 解释:布:安排,开展。清除旧的,建立新的。以新的代替旧的。

2. 出自:《左传·昭公十七年》:“彗,所以除旧布新也。”

3. 示例:~识君意,烂烂一星光射人。 ◎清·黄遵宪《西乡星歌》

五、推陈出新 [ tuī chén chū xīn ]

1. 解释: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2. 出自:清·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不特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3. 示例:研究棋艺,~。 ◎陈毅《题〈围棋名谱精选〉》诗

⑷ 关于清理的成语

端本澄源 犹正本清源。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春秋之时,天王之使,交驰于列国,而列国之君,如京师者绝少。夫子谨而书之,固以正列国之罪,而端本澄源之意,其致责于天王者尤深矣。”

端本正源 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出处:《晋书·殷仲堪传》:“端本正源者,虽不能无危,其危易持。”

顿纲振纪 整顿朝纲,重振法纪。

出处:《资治通鉴·周显王四十八年》:“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胡三省注:“顿,谓整顿。”

明罚敕法 罚:刑罚;敕:整饬。严明刑罚,整顿法度。

出处:《周易·噬嗑》:“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清源正本 指从根本上整顿清理,彻底解决问题。

正本澄源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出处:《旧唐书·高祖纪》:“欲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辨,长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

正本清源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出处:《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晋书·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

⑸ 形容清理的成语

形容人多复的成语:人山人海、制人声鼎沸、人稠物穰、人丁兴旺、人满为患、人多口杂、人来人往、人千人万。

形容车多的成语:车水马龙、车马骈阗、车马填门、车填马隘、

形容商品多的成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金玉满堂

形容高楼多的成语:连墙接栋、接连不断、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形容说话多的成语:废话连篇、空话连篇、说来话长、无可讳言、万语千言、多言多语

形容山多的成语:

山重水复、崇山峻岭、千山万壑、重山峻岭、万水千山、

⑹ 清除(猜一成语)满不在乎

满不在乎

拼来音: mǎ源n bù zài hū

解释: 满:全;在乎:在意。丝毫不在意。形容对事情一点也不重视。

出处: 朱自清《执 *** 大***记》:“区区一条生命,在他们眼里,正和一根草,一堆马粪一般,是满不在乎的!”

举例造句: 交代了几句话,满不在乎地随苏沛霖到了朱家。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

拼音代码: mbzh

近义词: 漫不经心、无动于衷、若无其事

反义词: 郑重其事

歇后语: 醋坛子打酒;一瓶酒倒在碗里

灯谜: 失足;消除

用法: 作宾语、状语;形容丝毫不在意

英文: shrug one's shoulder

⑺ 清除的成语是什么

不留余地 斩草除根 铲草除根 除恶务尽 一网打尽

抽薪止沸 斩尽杀绝 一扫而空 扫地以尽 一扫而光

⑻ 形容清除的成语

[一扫而空]一下子便扫除干净。比喻彻底清除。 [伐毛洗髓]刮去毛发,洗清骨髓。比内喻彻底清除自身的污秽。容 [洗肠涤胃]①比喻彻底清除。②比喻彻底改过。 [一而光]比喻彻底清除。同“一扫而空”。 [涤地无类]荡涤无遗。形容清除得彻底。

⑼ 形容彻底清除的成语有哪些

[一扫而空]一下子便扫除干净。比喻彻底清除。

[伐毛洗髓]刮去毛发,洗清骨髓。比喻彻底清除自身的污秽。

[洗肠涤胃]①比喻彻底清除。②比喻彻底改过。

[一而光]比喻彻底清除。同“一扫而空”。

[涤地无类]荡涤无遗。形容清除得彻底。

[扫地出门]比喻将坏东西彻底清除出去。也没收全部财产,赶出家门。

[洗心革面]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悔改。

[革面洗心]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改过,重新做人。

[削株掘根]株:露出地面的的树桩。形容彻底铲除。也比喻除恶务尽。

[全军覆没]整个军队全部被消灭。比喻事情彻底失败。

[痛改前非]痛:彻底;非:错误。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

[扫地以尽]比喻破坏得彻底。也比喻面子、威风丢失干净。

[一网打尽]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除恶务尽]恶:邪恶;务:必须。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彻底。

[改过迁善]改正错误,变成好的。指去恶就善。

[剪草除根]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生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斩草除根]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改过自新]自新:自觉改正,重新做人。改正错误,重新做起。

⑽ 比喻清除干净的成语

斩草除根

近义剪草除根、削株掘根

反义放虎归山、养痈贻患

释义除内草时要连根除掉,使容草不能再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出处《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用例~,萌芽不发;斩草若不除根,春至萌芽再发。(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七)

端本正源是什么意思?端本正源成语造句和典故

编号 4425 成语 端本正源 注音 ㄉㄨㄢ ㄅㄣˇ ㄓㄥˋ ㄩㄢˊ 汉语拼音 duān běn zhèng yuán 释义 义参「正本清源」。

见「正本清源」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正本清源」之典源,提供参考。

《汉书.卷二三.刑法志》今汉承衰周暴秦极敝之流,俗已薄于三代,而行尧舜之刑,是犹以鞿而御駻突,违救时之宜矣。

且除肉刑者,本欲以全民也,今去髡钳一等,转而入于大辟。

以死罔民,失本惠矣。

故死者岁以万数,刑重之所致也。

……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籑二百章,以应大辟1>。

其余罪次,于古当生,今触死者,皆可募行肉刑。

及伤人与盗,吏受赇枉法,男女 *** ,皆复古刑,为三千章。

诋欺文致微细之法,悉蠲除。

如此,则刑可畏而禁易避,吏不专杀,法无二门,轻重当罪,民命得全,合刑罚之中,殷天人之和,顺稽古之制,成时雍之化。

〔注解〕(1)大辟:***。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正本清源」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正本清源」原作「清原正本」。

汉代的史学家班固,曾在《汉书》的〈刑法志〉中讨论国家的刑法制度,认为当时的法律有许多不合宜的地方,处刑的轻重常拿捏不当,重者太重,***人数过多;轻者太轻,无法达到遏止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之下,无法遏止轻犯者作恶,官吏又每每以斩大盗建立威信,结果社会依然混乱。

原因除了礼乐教养的缺乏外,就是刑法制定不当的后果。

所以班固认为必须要从源头开始清理、从根本开始整顿,也就是从检讨刑法制度做起,修改不当的法令,重新衡量罚则的轻重,才能使社会达到真正的安定,人民有安乐的生活。

后来「正本清源」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比喻澈底改革以解决问题。

出现「正本清源」的书证如《晋书.卷三.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于置胤树嫡,非所先务。」

书证 01.《晋书.卷八四.殷仲堪列传》:「端本正源者,虽不能无危,其危易持。」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正本清源

成语名称: 端本正源 duān běn zhèng yuán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端本正源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端本正源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端本正源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百科解释如下:

词目 端本正源

发音 duān běn zhèng yuán

 释义 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出处 《晋书·殷仲堪传》:“端本正源者,虽不能无危,其危易持。”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从根本上治理

 近义词 端本清源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view/182347.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