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憎主人民恶其上 出处,盗憎主人,民恶其上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04 0
  1. 〈韩非子·难一〉介绍(简介,100字左右)
  2. 战国时期的故事
  3. 为人工直公正的成语写四个
  4. 回复:说说哪些成语的典故出于春秋战国时期
  5. 三国名臣序赞的作品原文
  6. 太原教育电视台每晚9点46演的《相约经典》的3道历史题及答案,速度回答哦~

秉公任直 持心公正,处事正直

出处:明·张居正《答郑范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纷纷之言,不足为意。”

不吐不茹 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

盗憎主人民恶其上 出处,盗憎主人,民恶其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出处:《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朝阳鸣凤 比喻品德出众、正直敢谏之人。

出处:语出《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黜邪崇正 斥退奸邪,崇尚正直。

出处:太平天国·林一环《贬妖穴为罪恶隶论》:“庶几黜邪崇正,以为遐迩亲疏之永鉴云尔。”

聪明正直 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

出处:《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大直若诎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同“大直若屈”。

出处:《韩诗外传》卷九:“大直若诎,大辩若讷。”

大直若屈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诎”。

出处:《后汉书荀淑传论》:“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

谠论侃侃 谠论:公正、正直的言论。对上敢于直言,谈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出处:宋·苏舜钦《祭滕子京文》:“往往谏列,谠论侃侃;屡触权要,卒就贬窜。”

谠言嘉论 公正、正直而有说服力的言论。

出处:《元史·张孔孙传》:“孔孙素以文学名,且善琴,工画山水竹石,而骑射尤精,及其立朝,谠言嘉论,有可观者,士论服之。”

谠言直声 谠言:公正的言论;直:正直的。公正的、正直的、理直气壮的言论。

出处:唐·白居易《唐河南元府君夫人墓志铭序》:“(元稹)由校书郎拜左拾遗,不数月,谠言直声动于朝廷。”

盗怨主人 比喻奸恶的人怨恨正直的人。同“盗憎主人”。

出处:汉·刘向《说苑·敬慎》:“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天下不可盖也。”

盗憎主人 主人:物主。盗贼憎恨被他所***的物主。比喻邪恶的人憎恨正直的人。

出处:《左传·成公十五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子好直言,必及于难。”

董狐直笔 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端人正士 指端庄正直的人。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80卷:“他好放肆,见端人正士以礼自持,却恐他来检点。”

恶直丑正 使奸邪者改恶从善。亦指嫉害正直的人。

出处:汉·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迁徐州刺吏,百司震肃,饕餮风靡,恶直丑正。”

方正不阿 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谀,诌媚。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出处:《明史·王徽传》:“有方正不阿者,即以为不肖,而朝夕谗谤之,日加浸润,来免改疑。”

刚正不阿 阿:迎合,偏袒。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出处: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谒者,便以为不贤。”

刚直不阿 阿:迎合,偏袒。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出处: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谒者,便以为不贤。”

公平正直 公道平等,不偏袒,不营私。

出处:元·孙仲章《勘头巾》第四折:“也只要全大人体面,方才得公平正直万人传。”

公正不阿 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九卷:“相之本主元祐政事者,然其言公正不阿如此,可谓贤矣。”

公正廉明 公平正直,廉洁严明。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七回:“二则象大帅这样公正廉明,做属员的人,只要自己谨慎小心……还愁将来不得差缺吗?”

沽名卖直 故作正直以猎取名誉。

出处:《明史·钱唐韩宜可等传赞》:“伯巨、敬心以缝掖诸生言天下至计,虽违于信而后谏之义,然原厥本心,由于忠爱,以视末季沽名卖直之流,有不可同日而语者也。”

〈韩非子·难一〉介绍(简介,100字左右)

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苏秦、张仪、管仲、范雎都是平民出身,老的更有我们的百里奚,少有天才甘罗十二岁拜相。相对后世论资排辈,熬年头等官做的体制有所启示。

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9、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0、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11、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12、窃符救赵

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13、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14、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15、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6、爱媵贱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这是则故事是韩非借齐国传墨子学说的田鸠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17、白虹贯日

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身死。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18、毕万昌大

出自《左传 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19、抱冰握火

出自《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

20、常存抱柱信

出自《庄子 盗跖》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21、表里山河

出自《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固守无虞。原话为:“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指晋国外黄河而内太行山,地理形势使国防极为稳固),必无害也。”后世常用“表里山河”说明地理国防之固。而元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者,意踟蹰。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说明潼关形势的险要;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败,百姓处于战乱之际的无边苦难。

22、甘拜下风

出自《左传 僖公十五年》: 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军大败,晋惠公被秦兵所俘获,晋大夫头发蓬乱下垂的拔帐随行。秦穆公劝说道,:“二三子何其担忧也!寡人准备请晋君去我秦国,岂敢太过分呢(这是表面上安慰晋国大夫等人的放话)?”晋大夫于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实际上晋大夫这番话,是与秦穆公约誓,希望他说了话要算数。“下风”的意思就是你的诺言不仅天地共鉴,我们在下这些做臣子的也都听见了,希望你不要食言。“拜下风”原是谦恭卑怯的举止,后逐渐又演化成“甘拜下风”的成语,用为甘居下列的自谦词。

23、背城借一

出自《左传 成公二年》:公元前五***,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必以萧同叔子就是齐侯之母为人质,并且将齐国境内田间的垄亩变成东西走向,这样道路、水渠都将成为东西方向,以便晋军的行动)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决一死战(原话中为背城借一)。鲁、卫两军主将,都劝告却克与齐停战求和,晋终于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24、班荆道故

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朋友。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实为伍举护送之。”于是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恰在这时,公孙归生也将要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国相遇。他们“班荆(扯草铺地)相与食(坐在上面,一面吃东西),而言复故(一面攀谈返回楚国的事情)。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25、苌弘化碧

出自《庄子外物》 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晋卿内讧中(所指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苌弘死于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

26、悬梁刺股

出自《战国策 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27、操刀伤锦

出自《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如果“以政学者”,那就是拿“政”去开玩笑,这是对“政”的不负责任,这将给“政”造成危害。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以今天的眼光看,学而后作虽无可厚非,但干中求学,干也是学,也是不能偏的。后人“操刀”“伤锦”合二为一,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预胜任

28、楚幕有乌

出自〈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

29、丁公凿井

出自《吕氏春秋 察传》: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后来就以此比喻以讹传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

30、大义灭亲

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 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31、东施效颦

出自《庄子 天运》:说越国有一个绝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西施有个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时候,总是用手按着胸口,皱紧眉头。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处,咧着嘴似笑非笑的。正巧,迎面走来一位叫东施的丑姑娘。东施看见西施皱着眉头,用手接着胸口在笑,觉得样子十分好看。于是,就照样模仿起来。东施本来没有胸口疼的毛病,却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头也照样紧皱起来,自以为这样就美丽了。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后以“东施效颦”来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结果适得其反,闹出笑柄。李白就有: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32、呆若木鸡

《庄子 达生》: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庄子用这个故事,愿意是指为了说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经过人为的训练,也能积习成性,达到改造“物”的目的。但是传到了后世,却用“呆若木鸡”来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的神态,则全用为贬义

33、盗憎主人

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春秋时,晋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之子)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讳,妻子常劝他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难。”后来伯宗果然因为结怨过多而被杀。“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抢劫的主人,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无道恨有道,恶恨善,丑恨美,坏人恨好人。

34、得鱼忘筌

出自〈庄子 外物〉:庄子说:“筌(就是一种***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语言,言词)所以在意(要表达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人言哉(就是说深悟其道、专心致意却并不侈于言辞的人,其实难得,故庄子希望能找到这样的人和他交谈)!’”庄子在这里以“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为比喻,并不从消极的意义上使用,承上启下,目的在于比照说明“得意忘言”的道理。后世用“得鱼忘筌”却改变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极的意义上,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抛弃。

战国时期的故事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河南新郑)人,出身于贵族世家。他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荀况的学生,是秦王朝统一全国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曾建议韩王***用法家主张,实行变法以图自强,但未被***纳。后来韩非的著作如《孤愤》、《五蠹》等传到秦国,秦始皇读后十分欣赏韩非的才识,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为此秦始皇使用兵力威逼韩国,韩王命韩非出使秦国。韩非到秦后,不久遭到李斯的陷害,在狱中服毒而死。但韩非的政治主张却为秦始皇所实践。韩非思想主要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生活于战国末期,这时期经历了春秋以来约300年的战争***局面,结束了奴隶制的统治,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巩固,封建主义的上层建筑也初步确立。要求出现一个统一的安定发展的政治局势,成为全国人民一致的愿望。韩非的哲学就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产物。他总结了法家在长期变法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了荀况的唯物主义哲学路线,改造了《老子》的哲学,为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系统的世界观、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尤为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编辑于 2020-05-19

查看全部5个回答

精选商品

旧书九成新/韩非子(古典名著白文本) 韩非

¥24

旧书九成新/韩非子 (中***学经典精粹 诸子经典必读本) (战国)韩非,申楠

¥25

旧书九成新/韩非子(彩色) 韩非,冯慧娟

¥31

旧书8成新/韩非子 [战国]韩非

¥32 ¥39

更多商品

宁波 必玩水浒安卓游戏,分分钟爆机,秒处理!

值得一看的安卓游戏相关信息推荐

手机版水浒安卓游戏,全天客服在线,「注册体验币」水浒安卓游戏经典游戏下载。〔濠都电玩〕这么火,您还要错过吗?ios和安卓系统版终于来了!水浒安卓游戏

金华小拾信息技术有..广告?

手机淘宝-「天猫6.18理想生活狂欢季」购新机!购实惠!

手机淘宝-「天猫6.18理想生活狂欢季」匠心精选机型,爆款新品直降!24期免息,暖心超值!

杭州阿里妈妈软件服..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韩非子·难一〉的简介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予,为了招侠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1 浏览37822020-06-10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不幸卒於大命,将奚以告寡人?”管 仲曰:“微君言,臣故将谒之。愿

管仲生病了,齐桓公前去他家慰问,说:“仲父病了,***如因为寿数原因而不幸去世,将用什么来劝告我呢?”管仲说:“没有您的问话,我本来也要告诉您。希望您去掉竖刁,除去易牙,疏远卫国公子开方。易牙为您主管伙食,只有人肉您还没有尝过,易牙就把自己儿子的头蒸熟了进献给您。人的感情没有不爱自己儿子的,如今易牙不爱自己的儿子,怎么又会爱君主呢?您忌妒卿大夫而爱好内宫女色,竖刁就自宫来管理后宫。人的本性没有不爱自己身体的,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怎么又会爱君主呢?开方公子侍奉君主您十五年,齐国、卫国之间要不了几天的行程,他却抛弃母亲,长期在外做官而不回家。他自己的母亲都不爱,又怎么会爱君主呢?我听说:‘自恃虚伪不长久,掩盖虚***不久长。’希望您去除这三个人。”管仲最后死了,齐桓公没按管仲的话去做。等到齐桓公死后,尸体上的蛆虫爬出门来也没有收葬。

92 浏览61162017-12-16

比日多一笔的字有哪些?

田 [ tián ]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野。耕~。2.和农业有关的:~家。~园。3.古同“畋”,打猎。4.古同“佃”,耕作。5.姓。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野。耕~。 和农业有关的:~家。~园。 古同“畋”,打猎。 古同“佃”,耕作。 姓。 〈动〉 (象形。小篆认为象阡陌纵横或沟浍四通的一块块农田。“田”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田”的字多与田猎耕种有关。本义:种田) 后作“佃”。耕作 田,树谷曰田。——《说文》 田,种禾稼也。——《一切经音义》引《苍颉》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诗·齐风·甫田》 令民得田之。——《汉书·高帝纪上》 使各居其宅,田其田。——刘向 《说苑》 又如:田戍(屯田戍守);田作(耕作);田畜(耕种与畜牧);田桑(种田和养蚕);田农(农耕);田种(耕种);田穑(耕作) 打猎。后作“畋” 不敢盘于游田。——《书·无逸》 田有禽。——《易·师卦》 叔于田。——《诗·郑风·大叔于田》 宣子田于首山。——《左传·宣公二年》 齐侯游于 姑棼,遂田于见丘。——《左传·庄公八年》 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韩非子·难一》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淮南子·本纪》 又如:田弋(打猎);田犬(猎狗);田车(打猎用的车子);田事(***之事);田具(***用具);田狩(打猎);田马(打猎所用的马);田备(田猎的用具);田渔(打猎和***) 〈名〉 农田 已耕者曰田。——《释名·释地》 倬彼甫田。——《诗·小雅·甫田》 大田多稼。——《诗·大雅·大田》 田畴荒芜。——《国语·周语下》 引河水灌民田。——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又如:田塍(田间的土埂子);田舍翁(老农;乡巴佬);田夫(农民);田中(田地之中;田野之中);田宅(田地和房屋);田阱(田间洼地);田邑(田野与都邑);田陂(坡田);田坪(田野中平坦的场地) 一块蕴藏、出产或生产一种自然***的土地 。 如:油田;气田;煤田 大鼓 应田县(悬)鼓。——《诗·周颂·有瞽》 人体部位,俗称丹田 寸田尺宅可治生。——张君房《云笈七签》 古代统治者赏赐给亲属臣仆的封地 乃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左传》 古代管理农事的官 后稷为田。——《管子》 田 [作者] 李峤 [朝代] 唐 贡禹怀书日,张衡作赋辰。 杏花开凤轸,菖叶布龙鳞。 瑞麦两岐秀,嘉禾同颖新。 宁知帝王力,击壤自安贫。

2 浏览4352018-04-18

“焚”是什么意思?

fén 焚 burn; 焚 fén 〈动〉 (1) (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2) 用火烧山林宿草。 [burn weeds and till] 焚,烧田也。――《说文》 焚咸丘。――《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 焚林而田。――《韩非子·难一》 (3) 烧[burn] 焚,烧也。――《广雅》 焚如死如弃如。――《易·离》 遂从而尽焚之。――《左传·成公十三年》 乃焚大槐。――《庄子·外物》。司马注:“谓霹雳时烧大树也。”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贾谊《过秦论》 焚拜如前人。――《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玩火者必自焚;焚舟(烧毁渡船);焚池(祭祀时焚化祭品的器物);焚黄(烧掉黄表纸。祭告家庙祖坟,祷文写在黄表纸上);焚灼(烧、焚烧);焚帛(焚烧纸帛) (5) 旧时的一种酷刑。用火烧死 [burn] 焚炙忠良。――《书·泰誓上》 凡杀其亲者焚之。――《周礼·掌戮》 (6) 炙;烤 [roast]。如:焚枯(烤煮干鱼);焚枯食淡(烤干鱼,食薄味)

5 浏览1432019-10-01

春秋时期的相关成语典故

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9、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0、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11、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12、窃符救赵 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13、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14、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15、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6、爱媵贱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这是则故事是韩非借齐国传墨子学说的田鸠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17、白虹贯日 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身死。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18、毕万昌大 出自《左传 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19、抱冰握火 出自《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 20、常存抱柱信 出自《庄子 盗跖》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21、表里山河 出自《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固守无虞。原话为:“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指晋国外黄河而内太行山,地理形势使国防极为稳固),必无害也。”后世常用“表里山河”说明地理国防之固。而元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者,意踟蹰。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说明潼关形势的险要;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败,百姓处于战乱之际的无边苦难。 22、甘拜下风 出自《左传 僖公十五年》: 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军大败,晋惠公被秦兵所俘获,晋大夫头发蓬乱下垂的拔帐随行。秦穆公劝说道,:“二三子何其担忧也!寡人准备请晋君去我秦国,岂敢太过分呢(这是表面上安慰晋国大夫等人的放话)?”晋大夫于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实际上晋大夫这番话,是与秦穆公约誓,希望他说了话要算数。“下风”的意思就是你的诺言不仅天地共鉴,我们在下这些做臣子的也都听见了,希望你不要食言。“拜下风”原是谦恭卑怯的举止,后逐渐又演化成“甘拜下风”的成语,用为甘居下列的自谦词。 23、背城借一 出自《左传 成公二年》:公元前五***,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必以萧同叔子就是齐侯之母为人质,并且将齐国境内田间的垄亩变成东西走向,这样道路、水渠都将成为东西方向,以便晋军的行动)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决一死战(原话中为背城借一)。鲁、卫两军主将,都劝告却克与齐停战求和,晋终于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24、班荆道故 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朋友。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实为伍举护送之。”于是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恰在这时,公孙归生也将要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国相遇。他们“班荆(扯草铺地)相与食(坐在上面,一面吃东西),而言复故(一面攀谈返回楚国的事情)。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25、苌弘化碧 出自《庄子外物》 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晋卿内讧中(所指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苌弘死于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 26、悬梁刺股 出自《战国策 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27、操刀伤锦 出自《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如果“以政学者”,那就是拿“政”去开玩笑,这是对“政”的不负责任,这将给“政”造成危害。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以今天的眼光看,学而后作虽无可厚非,但干中求学,干也是学,也是不能偏的。后人“操刀”“伤锦”合二为一,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预胜任。 28、楚幕有乌 出自〈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 29、丁公凿井 出自《吕氏春秋 察传》: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后来就以此比喻以讹传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 30、大义灭亲 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 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31、东施效颦 出自《庄子 天运》:说越国有一个绝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西施有个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时候,总是用手按着胸口,皱紧眉头。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处,咧着嘴似笑非笑的。正巧,迎面走来一位叫东施的丑姑娘。东施看见西施皱着眉头,用手接着胸口在笑,觉得样子十分好看。于是,就照样模仿起来。东施本来没有胸口疼的毛病,却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头也照样紧皱起来,自以为这样就美丽了。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后以“东施效颦”来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结果适得其反,闹出笑柄。李白就有: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32、呆若木鸡 《庄子 达生》: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庄子用这个故事,愿意是指为了说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经过人为的训练,也能积习成性,达到改造“物”的目的。但是传到了后世,却用“呆若木鸡”来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的神态,则全用为贬义。 33、盗憎主人 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春秋时,晋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之子)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讳,妻子常劝他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难。”后来伯宗果然因为结怨过多而被杀。“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抢劫的主人,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无道恨有道,恶恨善,丑恨美,坏人恨好人。 34、得鱼忘筌 出自〈庄子 外物〉:庄子说:“筌(就是一种***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语言,言词)所以在意(要表达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人言哉(就是说深悟其道、专心致意却并不侈于言辞的人,其实难得,故庄子希望能找到这样的人和他交谈)!’”庄子在这里以“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为比喻,并不从消极的意义上使用,承上启下,目的在于比照说明“得意忘言”的道理。后世用“得鱼忘筌”却改变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极的意义上,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抛弃。 35、断织(孟母继织) 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及〈列女传〉:孟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轲,由于赏识渊博,道德高尚,被后世誉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孟子年幼时,他的母亲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于贪玩而没有上学,他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拿起剪刀,割断正在织布的织线。孟子孝敬母亲,看到母亲如此生气,既害怕又难过。孟母看到儿子有悔改之意,就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你废弃学业像我剪断布线,一个人要专心读书,才会有知识,如果现在不用功读书,将来就一事无成。”从此以后,孟子发奋苦读,终于成为大学者。后来就用“断织”为勉励努力求学,不可中道荒废的典故。此外人们也用断织来表示贤妇劝学。 36、高山流水 出自于战国时期,郑国列御寇的名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琴却只弹出了音符,却少了神韵

为人工直公正的成语写四个

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1

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

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

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

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

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8

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9

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0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11

胡服骑射

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12

窃符救赵

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13

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14

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15

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

勾践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6

爱媵贱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

这则故事是韩非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17

白虹贯日

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

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身死。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18

毕万昌大

出自《左传 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

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19

抱冰握火

出自《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

20

常存抱柱信

出自《庄子 盗跖》,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21

表里山河

出自《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固守无虞。

后世常用“表里山河”说明地理国防之固。而元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者,意踟蹰。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说明潼关形势的险要;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败,百姓处于战乱之际的无边苦难。

22

甘拜下风

出自《左传 僖公十五年》。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军大败,晋惠公被秦兵所俘获,晋大夫头发蓬乱下垂的拔帐随行。秦穆公劝说道:“二三子何其担忧也!寡人准备请晋君去我秦国,岂敢太过分呢(这是表面上安慰晋国大夫等人的话)?”

晋大夫于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实际上晋大夫这番话,是与秦穆公约誓,希望他说了话要算数。“下风”的意思就是你的诺言不仅天地共鉴,我们在下这些做臣子的也都听见了,希望你不要食言。

“拜下风”原是谦恭卑怯的举止,后逐渐又演化成“甘拜下风”的成语,用为甘居下列的自谦词。

23

背城借一

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公元前五***,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背城借一“。

鲁、卫两军主将,都劝告却克与齐停战求和,晋终于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24

班荆道故

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朋友。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实为伍举护送之。”于是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

恰在这时,公孙归生也将要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国相遇。他们“班荆(扯草铺地)相与食(坐在上面,一面吃东西),而言复故(一面攀谈返回楚国的事情)。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25

苌弘化碧

出自《庄子外物》。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

苌弘死于蜀,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

26

悬梁刺股

出自《战国策 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

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27

操刀伤锦

出自《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以今天的眼光看,学而后作虽无可厚非,但干中求学,干也是学,也是不能偏的。后人“操刀”“伤锦”合二为一,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预胜任。

28

楚幕有乌

出自《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

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

29

丁公凿井

出自《吕氏春秋 察传》。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

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后来就以此比喻以讹传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

30

大义灭亲

出自《左传 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

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

《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31

东施效颦

出自《庄子 天运》。越国有一个绝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

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处,咧着嘴似笑非笑的。东施看见西施皱着眉头,觉得样子十分好看。于是,就照样模仿起来。

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后以“东施效颦”来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结果适得其反,闹出笑柄。

32

呆若木鸡

出自《庄子 达生》。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派人反复催促,纪渻子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

庄子用这个故事,原义是指为了说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经过人为的训练,也能积习成性,达到改造“物”的目的。但是传到了后世,却用“呆若木鸡”来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的神态,则全用为贬义。

33

盗憎主人

出自《左传 成公十五年》。春秋时,晋伯宗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讳,妻子常劝他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难。”后来伯宗果然因为结怨过多而被杀。

“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抢劫的主人,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无道恨有道,恶恨善,丑恨美,坏人恨好人。

34

得鱼忘筌

出自《庄子 外物》。庄子说:“筌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而忘筌。”后世用“得鱼忘筌”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抛弃。

35

断织

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孟子被后世誉为“亚圣”,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孟子年幼时,他的母亲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于贪玩而没有上学,他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拿起剪刀,割断正在织布的织线。

从此以后,孟子发奋苦读,终于成为大学者。后来就用“断织”为勉励努力求学,不可中道荒废的典故。此外人们也用断织来表示贤妇劝学。

36

高山流水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伯牙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一天夜里,伯牙乘船游览。弹起一首《高山流水》,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岸上子期叫绝不已,伯牙兴奋极了,此后二人成为至交知己。

37

高枕无忧

出自《战国策·齐策》。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冯谖是投奔田文的一个门客,在没有任何功劳的情况下,再三向田文提出丰厚的待遇,田文都满足了他。他后来担任了替田文向农民收租的任务,但是他却将所有的契约,免去了农民的负担,为田文在国民中赢得了好的名声,而在田文受到齐王怀疑的时候,田文封地的民众争相迎接。

而冯谖在这个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他通过让梁国重金聘用田文,从而使齐王害怕田文为梁国服务而使其国家强大,就命请田文为齐国相。于是田文在其后的十年间都在齐国为相。

38

利令智昏

出自《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司马迁在文末的评述中说:“鄙谚曰:‘利令智昏。’长平一战之前,秦攻打韩,韩国的一部分土地与韩国本土失去了联系,这一块地就是上党地区,韩国便把它割让给秦国,以求苟且。但是上党的军民痛恨秦国,他们在冯亭的带领下要求向赵投降。

在赵国内部,关于是否接受冯亭的投降起了争议,一部分人认为,接受投降,必然引起秦国的恼怒,到时候,秦必定大举来攻打,这是赵国不愿意看到的。

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一部分人则主张,上党地区是咽喉要地,且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乐而不为。赵国最终接受了上党的投降,并由此引发了战国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

39

兵不厌诈

出自《韩非子 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春秋时期,齐国自齐桓公称霸之后,因为后继不力,退出了霸主地位。在整个中华大地,一个新的霸主呼之欲出。而楚、秦、晋都是有力的争夺者。

这个时候,楚国与晋国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楚欲称霸必须向北进,而晋又如何肯向楚国低头。公元前633年。楚攻宋,宋虽然不失为一个二等强国,但也绝非是十七正盛的楚国的对手,宋向晋求救。

这个时候,晋国出了个公子重耳,他在王位的争夺中败下了阵来,无奈之余。晋国并未派出大军与楚国正面交锋,而是攻打了楚国的附庸国曹和卫。

楚国于是派并前来与晋决战,战争初期,楚占据上风,晋却使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使得秦齐皆助晋国。此时,楚成王见局势对己不利,便下令撤退。但是楚军主将子玉一心与晋决战,于是带领部队前来与晋军交战。

晋文公重耳当初争夺王位失利,被迫离开晋国落难他国的时候,一些小国却并不礼遇他,而楚王却给了盛情款待了他。

楚王问重耳,如果他日你当上晋国国君,如何报答我?重耳恭敬的回答:如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出于此时),再与您交战。

晋国面队来势汹汹的楚军,就主动的退后了三舍的距离,到达城濮。晋军的主动后退起到了诱敌深入(这个词的典故应该是出自于***,而不是战国时期)的目的,也履行了当初重耳的诺言,可谓一石二鸟,得了便宜还卖了乖。

最终,晋在城濮大胜了楚军,战争的过程就不必讲了,大家都清楚。楚国完败,子玉继承了楚军主将在战败后***的传统,但也不能用“惨”字来形容楚国,毕竟楚军主力还在,并未太多的伤及筋骨。

这一战确立了晋的霸主地位,楚国也并未完全退出霸主的争夺,但秦晋在此一段时间内成为争霸的主角。

兵不厌诈”近乎完美的表现在了整个大战过程中,这也是晋国的优良传统,也是“诈”的最完美最忠实的执行者,秦楚等国常常是其玩弄的对象,例如赵盾先迎秦军,以立襄公弟,后反悔,不迎接不说,反而派并攻打护送的秦军。

晋之后,秦国人优良的学习传统得到了发挥,也在“诈”字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和氏壁、骗楚王入秦扣押等等,可谓学有所成;而楚国在“诈”字上自然比不上前两位了,吃亏当然也就是不计其数了。

40

马首是瞻

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春秋时期,晋国作为中原大国,处于天下的政治中心和地理中心,其他大国如要称霸,必须要过晋国这一关,反之,如果晋国要确立其霸主地位,也必须击败其他的挑战者。

所以,秦、楚都与晋国发生过多次的大规模战争,总的来说,各有胜负,任何一方都没有确立绝对的优势。

在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的时候,晋国率领着其鲁、齐、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郑等附庸国向秦国发动进攻,并且一路打到了咸阳的附近。

秦军的顽强的拒绝求和,并在泾水上下毒,联军伤亡不少。联军统帅荀偃于是下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意思就是说:“鸡鸣套车,填塞水井,铲平土灶,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前进”。

但是联军并不是团结一气,各国军队只是拼凑起来的,并不齐心。栾黡首先就违抗命令,带领下军回国了。荀偃没有办法,也就只好下令诸侯军队全部撤离了秦国。

总的来说,荀偃大有破釜沉舟,团结一致,共同对秦军发动致命一击的决心,无奈,诸侯军队各怀鬼胎,哪能按照他的意思去办,失败是必然的结果了。

来源网络,如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举报/反馈

精彩评论

打开百度APP看全部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点击抢沙发~

精彩推荐

打开APP看更多精彩推荐

辣椒新闻

2022-12-10 13:59:33中宏网旗下帐号

关注

俄乌冲突僵持不下,俄方迎来坏消息,普京亲口承认

01:22

分享39***5

光明网

2022-12-10 21:02:21光明网官方帐号

关注

除了退烧药,黄桃罐头也卖断货了?医生:可能加重…  为何成为北方的“药神”?  据说在北方,不管大病小病,来口黄桃罐头就好。大到手术,小到感冒,来一口黄桃罐头,马上能一蹦三尺高。  这种玄之又玄的形容,一度让南方网友们不可置信,直到大量北方孩子出面证明:在咱们小时候,这就是一种正儿八经的“良药”。  “一方面是因为甜食可直接***咽喉部位的神经,反射性地引起咳嗽,使咳嗽加重;另一方面是因为糖会***咽喉粘膜,导致咽喉部分泌物增加,加之糖的粘性较大,使分泌物更加粘稠,从而导致痰液不易咳出,并加重咳嗽。还有咳嗽如果是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症状,甜食中的糖分会导致细菌大量滋生繁殖,所以会加重咳嗽。”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高晓玲提醒,如果确诊***,一定要科学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在症状较重时,要积极去医院看诊,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科学治病。  有媒体引用专家观点指出,尽管“听音识病”市场方兴未艾,但其有效性仍需进一步验证,同时还要警惕相关技术被滥用。

分享评论4

每日视讯军情圈

2022-12-10 18:52:11每日视讯《军情圈》栏目官方帐号

关注

***进入赖清德时代?蔡英文惨遭逼宫当天,美国行动了!两岸统一时机到了

06:23

分享评论176

正在加载...

乔杉独家语音

为你读新鲜资讯

回复:说说哪些成语的典故出于春秋战国时期

秉公任直 持心公正,处事正直。

出处:明·张居正《答郑范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纷纷之言,不足为意。”

不吐不茹 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

出处:《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朝阳鸣凤 比喻品德出众、正直敢谏之人。

出处:语出《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黜邪崇正 斥退奸邪,崇尚正直。

出处:太平天国·林一环《贬妖穴为罪恶隶论》:“庶几黜邪崇正,以为遐迩亲疏之永鉴云尔。”

聪明正直 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

出处:《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大直若诎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同“大直若屈”。

出处:《韩诗外传》卷九:“大直若诎,大辩若讷。”

大直若屈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诎”。

出处:《后汉书荀淑传论》:“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

谠论侃侃 谠论:公正、正直的言论。对上敢于直言,谈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出处:宋·苏舜钦《祭滕子京文》:“往往谏列,谠论侃侃;屡触权要,卒就贬窜。”

谠言嘉论 公正、正直而有说服力的言论。

出处:《元史·张孔孙传》:“孔孙素以文学名,且善琴,工画山水竹石,而骑射尤精,及其立朝,谠言嘉论,有可观者,士论服之。”

谠言直声 谠言:公正的言论;直:正直的。公正的、正直的、理直气壮的言论。

出处:唐·白居易《唐河南元府君夫人墓志铭序》:“(元稹)由校书郎拜左拾遗,不数月,谠言直声动于朝廷。”

盗怨主人 比喻奸恶的人怨恨正直的人。同“盗憎主人”。

出处:汉·刘向《说苑·敬慎》:“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

盗憎主人 主人:物主。盗贼憎恨被他所***的物主。比喻邪恶的人憎恨正直的人。

出处:《左传·成公十五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子好直言,必及于难。”

董狐直笔 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端人正士 指端庄正直的人。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80卷:“他好放肆,见端人正士以礼自持,却恐他来检点。”

恶直丑正 使奸邪者改恶从善。亦指嫉害正直的人。

出处:汉·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迁徐州刺吏,百司震肃,饕餮风靡,恶直丑正。”

方正不阿 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谀,诌媚。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出处:《明史·王徽传》:“有方正不阿者,即以为不肖,而朝夕谗谤之,日加浸润,来免改疑。”

刚正不阿 阿:迎合,偏袒。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出处: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谒者,便以为不贤。”

刚直不阿 阿:迎合,偏袒。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出处: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谒者,便以为不贤。”

公平正直 公道平等,不偏袒,不营私。

出处:元·孙仲章《勘头巾》第四折:“也只要全大人体面,方才得公平正直万人传。”

公正不阿 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九卷:“相之本主元祐政事者,然其言公正不阿如此,可谓贤矣。”

公正廉明 公平正直,廉洁严明。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七回:“二则象大帅这样公正廉明,做属员的人,只要自己谨慎小心……还愁将来不得差缺吗?”

沽名卖直 故作正直以猎取名誉。

出处:《明史·钱唐韩宜可等传赞》:“伯巨、敬心以缝掖诸生言天下至计,虽违于信而后谏之义,然原厥本心,由于忠爱,以视末季沽名卖直之流,有不可同日而语者也。”

沽誉买直 故作正直以猎取名誉。同“沽名卖直”。

出处:《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二年》:“若方其争论新法之际,便行窜黜,谓之立异好胜,谓之沽誉买直,谓之非上所建立,谓之不能体国,谓之不遵禀处分,言章交攻,命令切责,亦不能成其美矣。”

洁清自矢 指保持自身清廉正直。

襟怀坦白 襟怀:胸怀;坦白:正直无私。形容心地纯洁,光明正大。

出处:宋·黄榦《黄勉斋文集·七·祭李贯之》:“贯之性质粹美,襟怀坦夷,凝静有常。”

举枉措直 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

出处:《论语·为政》:“举枉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举直措枉 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

出处:《论语·为政》:“举枉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举直错枉 举:选拔。直:正直,指正直之人。错:通“措”,废弃,放弃。枉:弯曲,比喻邪恶之人。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邪佞人。亦作“举直厝枉”、“举直措枉”。

侃侃谔谔 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谔谔:说话正直。说话正直,理直气壮。

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史记·商君传》:“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芒寒色正 指星光清冷色纯正。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

出处:唐·刘禹锡《柳河东集序》:“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宋·张孝祥《代季父上陈枢密书》:“此数公者,声称德望,炳然较著,真与芒寒色正者比。”

鸣凤朝阳 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出处:《诗经·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幼学琼林·卷一·文臣类》:“李善感直言不讳,竞称鸣凤朝阳。”

挠直为曲 将直的拗成弯的。比喻变刚强正直为阿世取容。

出处:汉荀悦《汉纪·成帝纪二》:“挠直为曲,斫方为圆;秽素丝之洁,推亮直之心。”

逆耳利行 犹言忠言逆耳利于行。谓忠诚正直的话虽然不顺耳,但有益于行为。

千仞无枝 比喻人品正直。

出处:《水经注·汶水》:“松枞高千仞而无枝,非忧王室之无柱也。”

清风峻节 清廉正直的风尚,高尚峻伟的气节。

出处:唐·韩愈《朝奉大夫尚书度支郎中充天章阁待制王公行状》:“公雍容侍从之列,以清风峻节,为一时所畏。”

清廉正直 清白廉洁,为人正直不阿。

出处:《韩非子·奸劫弑臣》:“我不以清廉方正奉法,乃以***之心枉法以取私利,是犹上高陵之颠,堕峻溪之下以求生,凶不几矣。”

守正不阿 正:公正;阿:偏袒。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

出处:《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

守正不挠 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

出处:《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

守正不桡 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同“守正不挠”。

淑人君子 淑:温和善良。君子:古代指地位高,品格高尚的人。指贤惠善良,正直公正、品格高尚的人。

素丝羔羊 指正直廉洁的官吏

出处:《诗·周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陀,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鶗鴂雕卉 比喻谗言伤害正直的人。鶗鴂,鸟名,杜鹃。

出处:《后汉书·张衡传》:“恃己知而华予兮,鶗鴂鸣而不芳。”李贤注:“鶗鴂,鸟名,喻谗人也。”

退食从容 指官吏品行节俭正直,仪容从容自得,可为楷模。

出处:语出《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郑玄笺:“退食,谓减膳也。自,从也。从于公,谓正直顺于事也。委蛇,委曲自得之貌。节俭而顺心志定,故可自得也。”朱熹集传:“南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故诗人美其衣服有常,而从容自

外方内员 指外表正直,内心圆滑。

外方内圆 外方:外表有棱角,刚直;内圆:内心无棱角,圆滑。指人的外表正直,而内心圆滑。

出处:《后汉书·致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员(圆),朋党奸,罔上害人。”

危言高论 正直而不同凡响的言论。

危言核论 正直而翔实的言论。

危言覈论 正直而翔实的言论。

危言逆耳 正直的规劝听起来不顺耳。

危言危行 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出处:《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贤良方正 贤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

出处:《史记·平准书》:“当是之时,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

小枉大直 在小的方面不妨有些枉曲,在大的方面必须保持正直。

血性男儿 指刚强正直,勇敢热情的男子汉。

出处:明·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六回:“你**乃是闺阁中的须眉男子,我铁挺生也是个血性男儿。”

言方行圆 指言论正直而行为圆滑。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交际》:“凡今之人,言方行圆,口正心邪。”

一介之士 一个微末的士人。指忠心正直的人。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彼越王者一节之人,范蠡一介之士。”

以直报怨 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出处:《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义胆忠肝 指为人正直忠贞。

出处:《水浒传》第七二回:“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

铮铮有声 铮铮:金属相击声。比喻为人正直,名声很好。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十二出:“他也是敝世兄,在复社中铮铮有声,岂肯为此?”

正色危言 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同“正色直言”。

出处:《宋史·杜衍等传论》:“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

正色直言 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

出处:《晋书·王恭传》:“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而忿之。”

正视绳行 谓言行正直。

出处:清·龚自珍《送广西巡抚梁公序》三:“公有矩德,以蕝其外,正视绳行,无间其里,必能正其人心矣。”

正直无私 为人做事很正直,没有任何私心。

出处:《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孔颖达疏:“襄七年传曰:‘正直为正,正曲为直。’言正者能自正,直者能正人曲,而壹者言其一心不二也。”

正直无邪 公正而无私心。

出处:汉顺帝《会葬宋汉策》:“太中大夫宋汉清修雪白,正直无邪。”

直谅多闻 直:正直;谅:信实;多闻: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信实,学识广博。

出处:《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

直木必伐 直木:笔直的树木;伐:砍。成材的树必被砍伐。比喻正直的人容易招怨。

出处:《逸周书·周祝》:“甘泉必竭,直木必伐。”《庄子·山木》:“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直内方外 形容内心正直、做事方正。

出处:《易·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直言极谏 ①谓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②直言极谏科的省称。

出处:汉·晁错《举贤良对策》:“救主之失,补主之过,扬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内无邪辟之行,外无骞污之名。事君若此,可谓直言极谏之士矣。”

直言切谏 谓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同“直言极谏”。

出处: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

直言正谏 指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直言正论 正直公道的言论。

出处:宋·邵伯温《闻见前录》:“王荆公始用事,公以直言正论折之,不能胜。”

直言正色 谓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出处:《三国志·魏志·国渊传》:“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

忠言逆耳 逆耳:不顺耳。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纵曲枉直 指纵容有错误的人却冤枉正直的人。形容不主持正义。

出处:《抱朴子·内篇·微旨》:“纵曲枉直,废公为私,刑加无辜。”

三国名臣序赞的作品原文

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圌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圌族犬搜索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圌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9、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0、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圌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圌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圌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11、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圌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12、窃符救赵

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圌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圌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圌郸之围。

13、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14、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圌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15、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6、爱媵贱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这是则故事是韩非借齐国传墨子学说的田鸠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17、白虹贯日

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身死。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圌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18、毕万昌大

出自《左传 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19、抱冰握火

出自《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

20、常存抱柱信

出自《庄子 盗跖》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21、表里山河

出自《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固圌守无虞。原话为:“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指晋国外黄河而内太行山,地理形势使国防极为稳固),必无害也。”后世常用“表里山河”说明地理国防之固。而元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者,意踟蹰。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说明潼关形势的险要;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败,百姓处于战乱之际的无边苦难。

22、甘拜下风

出自《左传 僖公十五年》: 在秦圌晋韩原之战中,晋军大败,晋惠公被秦兵所俘获,晋大夫头发蓬乱下垂的拔帐随行。秦穆公劝说道,:“二三子何其担忧也!寡人准备请晋君去我秦国,岂敢太过分呢(这是表面上安慰晋国大夫等人的放话)?”晋大夫于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实际上晋大夫这番话,是与秦穆公约誓,希望他说了话要算数。“下风”的意思就是你的诺言不仅天地共鉴,我们在下这些做臣子的也都听见了,希望你不要食言。“拜下风”原是谦恭卑怯的举止,后逐渐又演化成“甘拜下风”的成语,用为甘居下列的自谦词。

23、背城借一

出自《左传 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圌九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必以萧同叔子就是齐侯之母为人质,并且将齐国境内田间的垄亩变成东西走向,这样道路、水渠都将成为东西方向,以便晋军的行动)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决一死战(原话中为背城借一)。鲁、卫两军主将,都劝告却克与齐停战求和,晋终于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24、班荆道故

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朋友。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实为伍举护送之。”于是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恰在这时,公孙归生也将要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国相遇。他们“班荆(扯草铺地)相与食(坐在上面,一面吃东西),而言复故(一面攀谈返回楚国的事情)。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25、苌弘化碧

出自《庄子外物》 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晋卿内讧中(所指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苌弘死于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圌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

26、悬梁刺股

出自《战国策 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上圌书上次,秦王没有***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圌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27、操刀伤锦

出自《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如果“以政学者”,那就是拿“政”去开玩笑,这是对“政”的不负责任,这将给“政”造成危害。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以今天的眼光看,学而后作虽无可厚非,但干中求学,干也是学,也是不能偏的。后人“操刀”“伤锦”合二为一,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预胜任。

28、楚幕有乌

出自〈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

29、丁公凿井

出自《吕氏春秋 察传》: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后来就以此比喻以讹传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

30、大义灭亲

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 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31、东施效颦

出自《庄子 天运》:说越国有一个绝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西施有个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时候,总是用手按着胸口,皱紧眉头。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处,咧着嘴似笑非笑的。正巧,迎面走来一位叫东施的丑姑娘。东施看见西施皱着眉头,用手接着胸口在笑,觉得样子十分好看。于是,就照样模仿起来。东施本来没有胸口疼的毛病,却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头也照样紧皱起来,自以为这样就美丽了。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后以“东施效颦”来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结果适得其反,闹出笑柄。李白就有: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32、呆若木鸡

《庄子 达生》:战国时,斗鸡是贵圌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庄子用这个故事,愿意是指为了说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经过人为的训练,也能积习成性,达到改造“物”的目的。但是传到了后世,却用“呆若木鸡”来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的神态,则全用为贬义。

33、盗憎主人

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春秋时,晋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之子)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讳,妻子常劝他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难。”后来伯宗果然因为结怨过多而被杀。“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抢劫的主人,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无道恨有道,恶恨善,丑恨美,坏人恨好人。

34、得鱼忘筌

出自〈庄子 外物〉:庄子说:“筌(就是一种***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语言,言词)所以在意(要表达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人言哉(就是说深悟其道、专心致意却并不侈于言辞的人,其实难得,故庄子希望能找到这样的人和他交谈)!’”庄子在这里以“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为比喻,并不从消极的意义上使用,承上启下,目的在于比照说明“得意忘言”的道理。后世用“得鱼忘筌”却改变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极的意义上,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抛弃。

太原教育电视台每晚9点46演的《相约经典》的3道历史题及答案,速度回答哦~

三国名臣序赞

夫百姓不能自治,故立君以治之;汉书成帝诏曰:天生众民,不能相治,为之立君以统理之。明君不能独治,则为臣以佐之。墨子曰:古者同天之义,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天子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天下,是以选择其次,立为三公。然则三五迭隆,历世承基。史记楚子西曰: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西京赋曰:若历世而长存。又曰:继体承基。揖让之与干戈,文德之与武功。孔丛子曾子谓子思曰:舜、禹揖让,汤、武用师,非相诡,乃时也。尚书武王曰:称尔戈,比尔干。宋均乐动声仪注曰:武象,象伐时用干戈也。莫不宗匠陶钧而群才缉熙。邓析子曰:圣人逍遥一世间,宰匠万物之形。汉书邹阳上书曰:圣王制世御俗,独化於陶钧之上。音义曰:陶家名模下圆转为钧。毛诗曰:维清缉熙。元首经略而股肱肆力。尚书咎繇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遭离不同,迹有优劣。王命论曰:遭遇异时,禅伐不同。孝经钩命决曰:俱在隆平,优劣殊迹。至於体分冥固,道契不坠;言至於君臣之体分,既固於冥兆;上下之契,亦存而不坠。风美所扇,训革千载,其揆一也。苍颉篇曰:革,戒也。孟子曰:先圣後圣,其揆一也。故***升而唐朝盛,伊吕用而汤武宁,舜举八元八恺,用之於尧时也。成汤得伊尹,武王得吕望,而社稷安也。三贤进而小白兴,五臣显而重耳霸。三贤,管仲、鲍叔牙、隰朋也。五臣,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中古凌犀,斯道替矣。居上者不以至公理物,为下者必以私路期荣;御圆者不以信诚率众,执方者必以权谋自显。吕氏春秋曰:天道圆,地道方,圣人之所以立上下;主执圆,臣处方,方圆不易,国乃昌。高诱曰:上,君也。下,臣也。於是君臣离而名教薄,世多乱而时不治。故蘧甯以之卷舒,柳下以之三黜。论语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又曰:甯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又曰: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之。接舆以之行歌,鲁连以之赴海。论语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史记曰:鲁连子下聊城,田单归而欲爵之,鲁连逃隐於海上。衰世之中,保持名节,君臣相体,若合符契。则燕昭乐毅,古之流也。魏志董昭谓太祖曰:明公乐保名节。论语比考谶曰:君子上达,与天合符。剧秦美新曰:地合灵契。史记曰:乐毅贤,好兵,为魏昭王使於燕。燕昭王以客礼待之,乐毅遂委质为臣,燕王以为亚卿。夫未遇伯乐,则千载无一骥。战国策,楚客谓春申君曰:昔者骐骥驾盐车,上吴坂,迁延负轭而不能进;见伯乐,仰而鸣之,知伯乐知己也。时值龙颜,则当年控三杰。汉书曰:高祖隆准而龙颜。应劭曰:颜,额颡也。汉书,上曰:夫运策於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也。汉之得材,於斯为贵。高祖虽不以道胜御物,群下得尽其忠;萧曹虽不以三代事主,百姓不失其业。静乱庇人,抑亦其次。左氏传,宰孔谓晋侯曰:君务静乱,无懃於行。又,刘子谓赵孟曰:盍远续禹功,而大庇民。论语,子曰:抑亦可以为次也。夫时方颠沛,则显不如隐;万物思治,则默不如语。毛诗序曰:下泉,思治也。周易曰:君子或默或语。是以古之居子,不患弘道难;遭时难,遭时匪难,遇君难。论语,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庄子谓魏王曰:士有道德而衣弊履穿,此所谓非遭时者也。文子,老子曰:欲治之主不世出,可与之臣不万一;以不世出求不万一,此至化所以千载不一也。故有道无时,孟子所以咨嗟;有时无君,贾生所以垂泣。孟子曰:齐人有言,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汉书,贾谊上疏曰:臣窃惟事势,可为流涕者二。夫万岁一期,有生之通涂;桓子新论曰:夫圣人乃千载一出。然此文云万岁一期,盖甚言之,以避下文也。庄子曰:万世之後,而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千载一遇,贤智之嘉会。东观汉记,太史官曰:耿况、彭宠俱遭际会,顺时承风,列为蕃辅,忠孝之策,千载一遇也。博奕论曰:诚千载之嘉会,百世之良遇也。周易曰:亨者,嘉之会也。遇之不能无欣,丧之何能无慨?古人之言,信有情哉!余以暇日,常览国志,考其君臣,比其行事,虽道谢先代,亦异世一时也。

文若怀独见之明,而有救世之心,文子曰:必有独见之明,然後能擅道而行。左氏传,子产曰:吾以救世。论时***方涂炭,计能则莫出魏武。尚书曰:有夏昬德,民坠涂炭。故委面霸朝,豫议世事。举才不以标鉴,故久之而後显;筹画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後定。虽亡身明顺,识亦高矣!

董卓之乱,神器迁逼,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公达慨然,志在致命。论语,子张曰:士见危致命。由斯而谈,故以大存名节。至如身为汉隶,而迹入魏幕,源流趣舍,其亦文若之谓。所以存亡殊致,始终不同,将以文若既明,名教有寄乎?言文若殒身,既明仁义之道,且寄迹於名教之地也。夫仁义不可不明,则时宗举其致;庄子曰: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生理不可不全,故达识摄其契。鹪鹩赋曰:生生之理足矣。相与弘道,岂不远哉!弘道,已见上文。

崔生高朗,折而不挠,管子曰:夫玉温润以泽,仁也;折而不挠,勇也。所以策名魏武,执笏霸朝者,盖以汉主当阳,魏后北面者哉!锺会与吴主书曰:执笏之心,载在名策。左传,甯武子曰:诸侯朝正於王,王宴乐之,於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礼记曰:君之南乡,答阳之义也。臣之北面,答君也。若乃一旦进玺,君臣易位,汉书曰:群臣谨奉天子玺符,代王遂即天子位。则崔子所不与,魏武所不容。夫江湖所以济舟,亦所以覆舟;孙卿子,孔子曰: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仁义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然而先贤玉摧於前,来哲攘袂於後,仁义,已见上文。汉书,公孙玃曰:攘袂而正议者,独大王耳。岂非天怀发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孔明盘桓,俟时而动,遐想管乐,远明风流。蜀志曰: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唯博陵崔叔平、颍川徐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周易曰: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琴赋曰:体制风流,莫不相袭。治国以体,民无怨声,论语曰:为国以礼。孝经援神契曰:得万国之懽心,人说喜,无怨声。刑罚不滥,没有馀泣。蜀志曰:廖立为长水校尉,诽谤先帝,於是废立为庶人,徙汶山郡。闻诸葛亮卒,垂泣曰:吾终为左衽矣。左传,声子曰: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虽古之遗爱,何以加兹!左氏传曰: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及其临终顾讬,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贰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蜀志曰: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成都,属以後事,谓亮曰: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又敕後主: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尚书曰:成王将崩,作顾命。班固汉书述曰:博陆堂堂,受遗武皇。春秋元命苞曰: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王。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於伯符;吴志曰:孙策字伯符。江表传,策令曰:周公瑾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毛诗曰:总角丱兮。晚节曜奇,则三分於赤壁。吴志曰:曹公入荆州,权遂遣周瑜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初一交战,公军披退。惜其龄促,志未可量。吴志曰:瑜还江陵,於道疾卒,时年三十六。

子布佐策,致延誉之美,国语曰:使张老延君誉于四方。辍哭止哀,有翼戴之功。吴志曰: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耶?乃扶权上马,使出巡军士。左氏传,叔向谓宣子曰:文之伯也,翼戴天子。神情所涉,岂徒蹇愕而已哉!周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史记,赵良谓商君曰:千人诺诺,不如一士之愕愕。东观汉记,戴冯谢上曰:臣无蹇愕之节,而有狂瞽之言。字书曰:愕,直言也。然而杜门不用,登坛受讥。吴志曰:权以公孙渊称蕃,遣张弥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权不听。昭忿言不用,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於内以土封之。江表传曰:权既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周瑜。昭举笏欲襃赞功德,未及言,权曰:如张公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然而登坛即位之时也。夫一人之身,所照未异,而用舍之间,俄有不同,论语,子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臧。况沈迹沟壑,遇与不遇者乎?汉书,高祖功臣颂曰:沈迹中乡。孟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汉书曰:杨雄以为遇不遇,命也。

夫诗颂之作,有自来矣。家语,孔子曰:诸侯之有冠礼,有自来矣。或以吟咏情性,或以述德显功,子夏毛诗序曰:国史明乎得失之迹,吟咏情性,以风其上。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虽大旨同归,所讬或乖,若夫出处有道,名体不滞,风轨德音,为世作范,不可废也。故复撰序所怀,以为之赞云。魏志九人,蜀志四人,吴志七人。荀彧字文若,诸葛亮字孔明,周瑜字公瑾,荀攸字公达,庞统字士元,张昭字子布,袁焕字曜卿,蒋琬字公琰,鲁肃字子敬,崔琰字季珪,黄权字公衡,诸葛瑾字子瑜,徐邈字景山,陆逊字伯言,陈群字长文,顾雍字元叹,夏侯玄字泰初,虞翻字仲翔,王经字承宗,陈泰字玄伯。

火德既微,运缠大过。火德,谓汉也。班固汉书高纪赞曰:旗帜尚赤,协于火德。周易曰:大过,大者过也。洪飙扇海,二溟扬波。扬波,喻乱也。虬虎虽惊,风云未和。周易曰:云从龙,风从虎。潜鱼择渊,高鸟候柯。周书曰:美为士者,飞鸟归之蔽於天,鱼鳖归之沸於渊。左氏传曰:仲尼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赫赫三雄,并回乾轴。潘岳为贾谧赠陆机诗曰:三雄鼎足。竞收杞梓,争***松竹。国语,声子谓子木曰:若杞梓皮革,楚实遗之。韦昭曰:杞,良才也。孙子曰:***在冬,则松竹也。凤不及栖,龙不暇伏。谷无幽兰,岭无亭菊。香草、善鸟,皆喻贤也。

英英文若,灵鉴洞照。应变知微,探赜赏要。周易曰:君子知微知章。又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日月在躬,隐之弥曜。庄子曰:孔子围於陈、蔡之间,太公往吊之,曰:子甚者脩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文明映心,钻之愈妙。孙卿子曰:君子通则文而明,穷则约而详。论语,颜渊曰:钻之弥坚。沧海横流,玉石同碎。孟子曰:当尧之时,洪水横流。尚书曰:火炎昆岗,玉石俱焚。达人兼善,废己存爱。孟子曰:古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谋解时纷,功济宇内。老子曰:解其纷。始救生人,终明风褱。魏志曰:太祖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军至濡须,彧病,留寿春。魏氏春秋曰: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公达潜朗,思同蓍蔡。法言曰:樗里之智也,使知国若葬,吾以疾为蓍蔡也。运用无方,动摄群会。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魏志曰:荀攸与议郎何颙等谋杀卓,垂就而觉,收颙、攸系狱,颙忧惧***,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班固汉书述曰:子明光光,发迹西疆。蔡邕杨复碑曰:景命不延,遘此颠沛。愔愔幕里,算无不经。魏志,荀攸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帏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左氏传,右尹革曰:祈昭之愔愔。亹亹通韵,迹不暂停。虽怀尺璧,顾哂连城。史记,赵惠文王得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原以十五城易璧。知能拯物,愚足全生。魏志曰:魏国初建,攸为尚书令,从征孙权,薨。太祖每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知可及,愚不可及。新序,温斯子曰:古者有愚以全身。庄子曰:可以全生。

郎中温雅,器识纯素。魏志曰:魏国初建,涣为郎中令。庄子曰:圣人贵纯素之道,唯神是守。素也者,谓其无所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贞而不谅,通而能固。论语,子曰:君子贞而不谅。恂恂德心,汪汪轨度。论语曰: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毛诗曰:济济多士,克广德心。范晔後汉书,郭林宗曰:黄叔度汪汪若万顷之陂。志成弱冠,道敷岁暮。礼记曰:人生二十曰弱冠。韩诗曰:蟋蟀在堂,岁聿其暮。薛君曰:言君之年岁已晚也。仁者必勇,德亦有言。论语,子曰: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虽遇履虎,神气恬然。魏志曰:吕布击袁术於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後离隙。布欲使涣作书骂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耶,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耶,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於彼。且涣佗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一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周易曰:履虎尾,不咥人,亨。列子曰:至人者,神气不变。行不脩饰,名迹无愆。班固汉书赞曰:俊不疑遂立名迹,终始可述。操不激切,素风愈鲜。

邈哉崔生,体正心直。天骨疏朗,墙宇高嶷。蔡邕度侯碑曰:朗鉴出於自然,英风发於天骨。论语,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忠存轨迹,义形风色。义形於色,已见上文。思树芳兰,剪除荆棘。芳兰,以喻君子;荆棘,以喻小人。人恶其上,时不容哲。左氏传曰:伯宗之妻曰:盗憎主人,民恶其上。琅琅先生,雅杖名节。虽遇尘雾,犹振霜雪。孔融荐祢衡表曰: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运极道消,碎此明月。魏志曰:琰为中尉,太祖为魏王,杨训发表襃述盛德。琰取训表草视之,与训书。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於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无挠。太祖遂赐琰死。周易曰:小心道长,君子道消。

景山恢诞,韵与道合。桓子新论曰:老子其心玄远,而与道合。形器不存,方寸海纳。周易曰:形乃谓之器。王辅嗣曰:成形曰器。列子,文挚谓叔龙曰: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和而不同,通而不杂。和而不同,已见上文。庄子曰:纯粹而不杂。遇醉忘辞,在醒贻答。魏志曰:太祖时科禁断酒,而徐邈私饮,至於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循慎,偶醉言耳。竟坐免刑。文帝践祚,历颍川典农中郎将。车驾幸许昌,问邈曰:颇复中圣人不?邈对曰:昔子反毙於谷阳,御叔罚於饮酒,臣嗜同二子,不能自惩,时复中之。然宿瘤以丑见传,臣以醉见识。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立。後为光禄大夫,薨。

文通雅,义格终始。思戴元首,拟伊同耻。尚书曰: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乃曰: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民未知德,惧若在己,嘉谋肆庭,谠言盈耳。魏书曰:群前後数陈得失。群为司空,录尚书事,薨。尚书曰:尔有嘉谋。汉书,成帝曰:久不见班生,今日复闻谠言。论语,子曰:洋洋乎盈耳哉。玉生虽丽,光不逾把。德积虽微,道映天下。言德喻王。

渊哉泰初,宇量高雅。器范自然,标准无***。全身由直,迹洿必伪。处死匪难,理存则易。魏志曰:曹爽见诛,徵夏侯玄为大鸿胪,数年徙太常。中书令李丰谋欲以玄辅政,诛大将军以玄代之。大将军微闻,事下廷尉。玄临斩东市,颜色不变,举动自若。班固汉书杨雄述曰:渊哉若人,实好斯文。史记,太史公曰:非死者难,处死者难。万物波荡,孰任其累?***徒广,容身靡寄。范晔後汉书,李熊说公孙述曰:方今四海波荡,匹夫横议。荀悦汉纪论曰:以***之大,一身之微,而匹夫无所容,岂不哀哉!君亲自然,匪由名教。敬授既同,情礼兼到。孝经曰:资於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烈烈王生,知死不挠。求仁不远,期在忠孝。汉魏春秋曰:魏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素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世语曰:王沈、王丛驰告文王,尚书王经以正直不出,遂被文王杀之。魏志曰:清河王经,甘露中为尚书,坐高贵乡公事诛。裴松之曰:经字彦纬,今云承宗,盖有二字也。班固汉书述曰:乐昌笃实,不桡不诎。论语,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玄伯刚简,大存名体。志在高构,增堂及陛。汉书,贾谊上书曰: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凌,理势然也。端委虎门,正言弥启。临危致命,尽其心礼。干宝晋纪曰:高贵乡公之弑。司马文王会朝臣谋其故。太常陈泰垂涕入,文王待之曲室,谓曰:玄伯,卿何以处我?对曰:诛贾充以谢天下。文王曰:为吾更思其次。泰言唯有进於此,不知其次。文王乃久不言。为侍中,转左仆射,薨。左氏传曰:晏平仲端委立於虎门之外。见危致命,已见上文。

堂堂孔明,基宇宏邈。堂堂,已见上文。器同生民,独禀先觉。孟子曰:伊尹曰:天之生斯人,使先觉觉後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标榜风流,远明管乐。孙绰子曰:圣贤极其标榜,有大力矣。管、乐,已见序也。初九龙盘,雅志弥确。周易曰:初九,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方言曰:未升天之龙,谓之蟠龙。百六道丧,干戈迭用。汉书,阳九厄曰初入百六阳九。音义曰:易传所谓阳九之厄,百六之会者也。苟非命世,孰扫雰雺?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广雅曰:命,名也。尔雅曰:天气下,地气不应曰雺。孔安国尚书传曰:雺,阴气也,武功切。今协韵,音梦。宗子思宁,薄言解控。蜀志曰:刘备,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後也,故曰宗子也。解控,谓彼有急而控告於己,己能解之也。左氏传,王子伯骈曰:无所控告。杜预曰:控,引也。释褐中林,郁为时栋。亮为丞相,故曰时栋。袁崧後汉书,郭林宗与陈留盛仲明书曰:足下诸人,为时栋梁。士元弘长,雅性内融。谢承後汉书曰:严遵雅性高厉。崇善爱物,观始知终。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六韬曰: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周易曰:终以知始,始以知终。丧乱备矣,胜涂未隆。先生标之,振起清风。胡广书曰:建洪德,流清风。绸缪哲后,无妄惟时。毛诗曰:绸缪束薪。毛苌曰:绸缪,犹缠绵也。周易曰:无妄之行,穷之灾也。夙夜匪懈,义在缉熙。毛诗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缉熙,已见上文。三略既陈,霸业已基。蜀志曰:刘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素无备豫,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去,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为军中郎将,卒。

公琰殖根,不忘中正。岂曰摸拟,实在雅性。亦既羁勒,负荷时命。推贤恭己,久而可敬。蜀志曰:琬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卒。司马迁书曰:推贤进士为务。论语,子曰:君子其行己也恭。又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公衡仲达,秉心渊塞。毛诗曰:秉心塞渊。媚兹一人,临难不惑。毛诗曰:媚兹一人,应侯顺德。畴昔不造,***翮邻国。蜀志,先主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战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後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先主自在江南。吴将陆议乘虚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拜镇南将军。进能徽音,退不失德。蜀志曰: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耶?权对曰:臣过受刘氏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获免为幸,何古人之可慕!先主薨问至魏,群臣咸贺,权独否。後为车骑将军,卒。***纷纭,民心将变。鸟择高梧,臣须顾眄。鸟择木,已见上文。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崔寔本论曰: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桓桓魏武,外讬霸迹。志掩衡霍,恃战忘敌。衡、霍,二山,在吴之境。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淮南子曰:夫道,纮宇宙而章三光。高诱曰:三光,日月星也。

子布擅名,遭世方扰。抚翼桑梓,息肩江表。吴志曰:张昭,彭城人也。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杨土,昭南渡江。孙策创业,命昭为良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班固汉书述曰:携手遯秦,抚翼俱起。毛诗曰:惟桑与梓,必恭敬止。左氏传,郑成公,子驷曰:请息肩于晋。王略威夷,吴魏同宝。应瑒释宾曰:九有威夷,始失其政。遂献宏谟,匡此霸道。史记,商鞅曰:吾说孝公以霸道,其意欲之。桓王之薨,大业未纯。把臂讬孤,惟贤与亲。吴志曰:孙策临亡,弟权讬昭。昭率群寮立而辅之。东观汉记,张堪把朱晖臂曰:欲以妻子讬朱生。辍哭止哀,临难忘身。成此南面,寔由老臣。吴志,张昭谓权曰: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才为世出,世亦须才。苏武答李陵书曰:每念足下,才为世出,器为时出。得而能任,贵在无猜。

昂昂子敬,拔迹草莱。荷檐吐奇,乃构云台。吴志曰:初肃见权,说权曰: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後建号帝王,以图天下。陆机谢平原表曰:振影拔迹。庄子曰:农夫无草莱之事。淮南子曰:云台之高。高诱曰:高际於云,故曰云台。

子瑜都长,体性纯懿。谏而不犯,正而不毅。都长,谓体貌都闲而雅性长厚也。谢承後汉书曰:朱皓德行纯懿。礼记曰:事亲有隐而无犯。郑玄曰:无犯颜色谏也。论语曰:事父母几谏。将命公庭,退忘私位。吴志曰:建安二十年,权遣使蜀通好刘备,与弟亮但公会相见,无私面。论语曰:将命者出。毛诗曰:公庭万舞。岂无鹡鸰,固慎名器。毛诗曰:鹡鸰在原,兄弟急难。左氏传,仲尼曰:惟器与名,不可以***人。

伯言蹇蹇,以道佐世。蹇蹇,已见上文。出能勤功,入能献替。国语,史黯谓赵简子曰:夫事君者谏过而赏善,荐可而替不,献能而进贤。谋宁社稷,解纷挫锐。老子曰:挫其锐,解其纷。正以招疑,忠而获戾。吴志曰:逊为丞相,太子有不安之议。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书三四上。太傅吴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

元叹穆远,神和形检。如彼白珪,质无尘玷。毛诗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东观汉记,杜诗荐伏湛曰:自行束脩,讫无毁玷。立上以恒,匡上以渐。吴志曰:雍访及政职所宜,辄密以闻。若见纳用,则归之上;不用,终不宣渫。周易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清不增洁,浊不加染。言得清浊之宜也。清浊,已见上文。

仲翔高亮,性不和物。吴志曰:翻性不协俗,多见毁谤。好是不群,折而不屈。屡摧逆麟,直道受黜。吴志曰:翻数犯颜谏诤,权不能悦。权与张昭论及神仙,翻指昭曰:彼皆死人而语神仙,俗岂有仙人也?权积怒非一,遂徙翻交州。班固汉书赞曰:大雅卓尔不群。韩子曰:龙之为虫也,扰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寸之处,若婴之,则***。人主有逆鳞,说者婴之,则不几矣。论语,柳下惠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叹过孙阳,放同贾屈。楚辞曰:骥踌躇於弊辇兮,遇孙阳而得代。王逸曰:孙阳,伯乐姓名也。孔丛子,子高对魏王曰:驽骥同辕,伯乐为之咨嗟;玉石相糅,和氏为之叹息。汉书曰:天子以贾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之属害之,乃毁谊,天子亦疏之,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适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谊追伤之,因以自谕。

诜诜众贤,千载一遇。毛苌诗传曰:诜诜,众多也,使陈切。千载一遇,已见上文。整辔高衢,骧首天路。湋鹉赋曰:蓐收整辔。登楼赋曰:***高衢而骋力。邹阳上书曰:蛟龙骧首奋翼。枚乘乐府诗曰:天路隔无期。仰挹玄流,俯弘时务。毛苌诗传曰:挹,也。名节殊涂,雅致同趣。周易曰:殊涂同归,嵇康赠秀才诗曰:仰募同趣。日月丽天,瞻之不坠。周易曰:日月丽乎天。礼记曰:夫日月星辰,所以瞻仰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吕氏春秋曰:德行昭美,比於日月,不可息也。仁义在躬,用之不匮。论语比考谶曰:仁义在身,行之可强。毛诗曰:孝子不匮。毛苌曰:匮,竭也。尚想重晖,载挹载味。羊秀卫公诔曰:仰睎遐风,重晖冠世。後生击节,懦夫增气。魏略,王朗答太祖曰:承旨之日,抚掌击节。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

围魏救赵

一、爱媵贱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

这是则故事是韩非借齐国传墨子学说的田鸠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二、白虹贯日

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

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身死。

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三、毕万昌大

出自《左传 闵公元年》:

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

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四、抱冰握火

出自《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

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

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

五、抱柱信

出自《庄子 盗跖》

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

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六、表里山河

出自《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

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固守无虞。原话为:“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指晋国外黄河而内太行山,地理形势使国防极为稳固),必无害也。”

后世常用“表里山河”说明地理国防之固。

而元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者,意踟蹰。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说明潼关形势的险要;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败,百姓处于战乱之际的无边苦难。

七、甘拜下风

出自《左传 僖公十五年》:

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军大败,晋惠公被秦兵所俘获,晋大夫头发蓬乱下垂的拔帐随行。秦穆公劝说道,:“二三子何其担忧也!寡人准备请晋君去秦国,岂敢太过分呢(这是表面上安慰晋国大夫等人的放话)?”晋大夫于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实际上晋大夫这番话,是与秦穆公约誓,希望他说了话要算数。“下风”的意思就是你的诺言不仅天地共鉴, 们在下这些做臣子的也都听见了,希望你不要食言。

“拜下风”原是谦恭卑怯的举止,后逐渐又演化成“甘拜下风”的成语,用为甘居下列的自谦词。

八、背城借一

出自《左传 成公二年》:

公元前五***,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必以萧同叔子就是齐侯之母为人质,并且将齐国境内田间的垄亩变成东西走向,这样道路、水渠都将成为东西方向,以便晋军的行动)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决一死战(原话中为背城借一)。鲁、卫两军主将,都劝告却克与齐停战求和,晋终于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

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九、班荆道故

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

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朋友。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 王子牟逃亡实为伍举护送之。”于是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恰在这时,公孙归生也将要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国相遇。他们“班荆(扯草铺地)相与食(坐在上面,一面吃东西),而言复故(一面攀谈返回楚国的事情)。

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十、苌弘化碧

出自《庄子 外物》

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晋卿内讧中(所指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苌弘死于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

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

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

十一、刺股

出自《战国策 秦策一》:

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

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十二、操刀伤锦

出自《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

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如果“以政学者”,那就是拿“政”去开玩笑,这是对“政”的不负责任,这将给“政”造成危害。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

以今天的眼光看,学而后作虽无可厚非,但干中求学,干也是学,也是不能偏的。

后人“操刀”“伤锦”合二为一,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预胜任。

十三、楚幕有乌

出自〈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

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

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

十四、丁公凿井

出自《吕氏春秋 察传》:

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后来就以此比喻以讹传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

十五、大义灭亲

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 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 隐公四年〉:

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十六、东施效颦

出自《庄子 天运》:

说越国有一个绝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西施有个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时候,总是用手按着胸口,皱紧眉头。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处,咧着嘴似笑非笑的。正巧,迎面走来一位叫东施的丑姑娘。东施看见西施皱着眉头,用手接着胸口在笑,觉得样子十分好看。于是,就照样模仿起来。东施本来没有胸口疼的毛病,却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头也照样紧皱起来,自以为这样就美丽了。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

后以“东施效颦”来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结果适得其反,闹出笑柄。

李白就有: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十七、呆若木鸡

《庄子 达生》: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

庄子用这个故事,愿意是指为了说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经过人为的训练,也能积习成性,达到改造“物”的目的。

但是传到了后世,却用“呆若木鸡”来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的神态,则全用为贬义。

想想也真是好笑啊,这句成语的出处与现在的解释居然如此不着边啊。呵呵,古人也很有意思。

十八、盗憎主人

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

春秋时,晋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之子)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讳,妻子常劝他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难。”后来伯宗果然因为结怨过多而被杀。

“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抢劫的主人,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无道恨有道,恶恨善,丑恨美,坏人恨好人。

十九、得鱼忘筌

出自〈庄子 外物〉:

庄子说:“筌(就是一种***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语言,言词)所以在意(要表达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人言哉(就是说深悟其道、专心致意却并不侈于言辞的人,其实难得,故庄子希望能找到这样的人和他交谈)!’”

庄子在这里以“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为比喻,并不从消极的意义上使用,承上启下,目的在于比照说明“得意忘言”的道理。

后世用“得鱼忘筌”却改变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极的意义上,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抛弃。

可见这也是一个后世用意与出处不相符的成语。也不知是怎么传的。

二十、断织(孟母继织)

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及〈列女传〉:

孟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轲,由于赏识渊博,道德高尚,被后世誉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孟子年幼时,他的母亲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于贪玩而没有上学,他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拿起剪刀,割断正在织布的织线。孟子孝敬母亲,看到母亲如此生气,既害怕又难过。孟母看到儿子有悔改之意,就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你废弃学业像剪断布线,一个人要专心读书,才会有知识,如果现在不用功读书,将来就一事无成。”从此以后,孟子发奋苦读,终于成为大学者。

后来就用“断织”为勉励努力求学,不可中道荒废的典故。此外人们也用断织来表示贤妇劝学。

唐代骆宾王的《上衮州张司启》里有这个典故:“加以承断织之慈训,得锐志于书林。”

另外一个有关断织的故事就是乐羊子妻劝其夫进学的故事,和孟母劝告孟子的形式大致相同。而且目的也都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