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静安虑得,定静安虑得感悟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6-04 0
  1. 止,定,静,安,虑,得
  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出自哪里
  3. “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啥意思
  4. 知止定静安虑得七境解读是什么?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思……”出自《大学》。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定静安虑得,定静安虑得感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翻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平心静气,平心静气然后才能仔细考虑,仔细考虑然后才能有所收获。

扩展资料: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思……”出自《大学》,《大学》的成书背景:

《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据断代史学家班固在“《记》百三十一篇”下自注云“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他认为《礼记》各篇的成书年代主要分布在战国初期至西汉初期这段时间。

清代人崔述认为:“凡文之体,因乎其时……《大学》之文繁而尽,又多排语,计其时当在战国。”

综合而论,《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纯儒家作品”。即《大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者应是“曾氏之儒一派”,即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

百度百科-大学

止,定,静,安,虑,得

有一句出自《大学》的名言 - “止定静安虑得”。

什么是“定”?

“定”说的是“志有定向”,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有明确的长期主义的方向。

一个人,如果知道了自己长期主义的方向,就意味着确定了自己要去的地方,于是他就不再四处张望,从此心不妄动,这就是“定而后能静”。

“静”就是心不妄动,只有心不妄动,才能安稳做事,这就是“静而后能安”。

当有了这种安稳做事的状态后,自然就能虑事详尽、处事精确,这就是“安而后能虑”。

如能在这种状态中持续,最终肯定可以有所收获,这就是“虑而后能得”。

你看,这就是从“定”,也就是确定了长期主义的方向开始,到最终有所收获的全过程。

可见,这个方向的确定是不可或缺的。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方向能够让你真正“定”下来,并由此产生“静、安、虑、得”的结果呢?

1)这个方向应该是自主确定的

如果你从未认真想过自己的人生方向,只是按照别人的目标为自己设置方向,或是毫无觉知的跟从大众选择,那么这个方向就不是你自主确定的方向,而它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缺乏内在驱动力。

事实证明,人很难坚持去做缺乏内在驱动力的事,所以放弃就是迟早的事。

2)这个方向应该与你想要的人生匹配

与人生愿景毫不匹配的方向,会让你常常陷入内在冲突,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验。

相反,如果你能确定一个与自己人生愿景完全匹配的方向,一定就会获得想要去做的强大动力。

所以,只有你长期主义的方向,不仅自主,而且与人生愿景匹配时,才会产生真正的“定”,以及“静、安、虑、得”。

这个长期主义的方向,可以是外在方向,比如像巴菲特那样做投资,或是把你的本职工作做到极致,成为你所在领域的专业级人士。

也可以是内在方向,比如对思考能力的不断精进,或是对自我成长的长期修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出自哪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止者,愿景点,按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边界来理解,学无止境的境界;

定者,聚焦于止;

静者、安者、虑者,达到定者的功夫,类同戒定慧中的戒者;

得者,达于止者;

“止定静安虑得”是一种应物的逻辑:目标(止)-聚焦目标(定)-诚于目标(静、安、虑)-达成目标(得);止是方位南,定是指南针,静、安、虑是指南针始终指南的功夫。

“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啥意思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出自:《礼记·大学》

译文: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礼记·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孔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大学》、看作与《孟子》、同等重要的“经书”;宋代“二程”、朱熹祖述这种观点,竭力推崇其在经书中的地位,旨在弘扬理学。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书章句集注》,因《论语》记载孔子言行,《大学》为曾子所作,《中庸》为子思所作,《孟子》记载孟子言行,故又称“四子书”。元延祐年间,以《四书章句集注》试士子,悬为令甲,从此,“四书”成为芸芸士子干禄之必读经典。

知止定静安虑得七境解读是什么?

每次遇到大事的时候要镇静,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原文及出处

(1)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对联》清代翁同龢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春秋战国曾子

译文:

(1)每次遇到大事的时候要镇静,就不相信现在没有像古代贤者一样的人。

(2)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扩展资料:

“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赏析: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研究并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只有知道该做什么,才能有坚定的雄心;只有有坚定的雄心,才能有冷静和急躁;只有有冷静和急躁,才能有平静的心情;只有有平静的心情,才能仔细思考;只有仔细思考,才能有所收获。

凡事都有其根源和结局。一切都有开始和结束。如果了解了真相,就会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

百度百科-大学

百度百科-翁同龢

大学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定、静、安、虑、得解读如下:

1、知:

是指“明德”、“亲民”到“止于至善”之由。所谓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七个层次的学问修养次序,完全是衔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注脚。

它不但是曾子提出的儒家求证德道的心法修养功夫,同时也代表儒道未分家前,中国道德传统文化,教学修证道德的方法与步骤。

2、止:

由“止”到“定”,是两个层次。“止”是“定”的前奏,“定”是“止”的成效。“止”,是在明理之后,心中礼德光明,不越礼逾规,不做违背天理良心之事。止住自己的私心贪欲,遏制思识中的恶心妄念,使之归伏于善德,使自己的心身达到至善境界。

3、定:

是修为的心志定向,人生之旅的目标定向确立与终极归宿。将人心的私心妄念的错误世界观,改造成为正确的人生观,把握自己所当止的去处,向着人生光明的道德境界去登攀,有了奋斗目标,就能勇往直前,不会在人生旅途中迟疑徘徊,故曰“知止而后有定。”

4、静:

是心地清静,无私无欲,物我两忘,心不随外境所牵,意不随物欲所动,无论是顺境中的灯红酒绿,不迷不惑,不贪不占,心如止水;还是逆境中的腥风恶雨,坎坷跌宕,坦然面对,德一之心气贯长虹。这就是修养者的“定而后能静”。

5、安:

即安心、安静、安宁之义。人的心中有了德性,自能看透世俗人生的一切,面对名利的甚嚣尘上,物欲横流的纷繁世界,常能止欲生悔,克己自省,不为物尘所染,心稳如昆仑,巍然不动,心地自安,性天光明,心身内天地必然是一片祥和的太平盛世。静而后能安,心安身安,内外皆安然。

6、虑:

“安”是一种静心状态。“虑”是处世谋事的一种思量、考虑、筹谋、规划、设想。虑是一种思维,它具有两个层面,一是后天主观正识之“虑”,一是先天的无虑而无不虑的慧性自然之“虑”。

7、得:

“虑”字,《说文解字》曰:“虑,谋思也。从思。”“得”,是得其所止。“虑而后能得”这个理念,也就是“得道”的同义语。后世各家通用,唐、宋以后,佛家的禅宗以“明心见性”而得道,道家以“修心炼性”而得道,儒家以“存心养性”而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