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什么哲学道理,有无相通,物我相同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05 0
  1. 邵雍·《渔樵问对》译文
  2. 物我两忘 读庄05-齐物论之三

1. 关于心意相通的诗句

关于心意相通的诗句 1. 说情侣心有灵犀,心意相通的诗句有哪些

1.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4.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5.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6.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7.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8.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9.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0.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11.三尺焦桐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12.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13.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14.此情无处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15.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6.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有无相生什么哲学道理,有无相通,物我相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7.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8.不思量,自难忘 19.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20.清清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1.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撷 此物最相思 22.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汉 ;卓文君〈白头吟〉 2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 ;刘禹锡《竹枝词》 24.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2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26.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唐;李白〈三五七言诗〉 27.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 28.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29.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赠别〉 30.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李商隐〈无题〉 31.明月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吕洞宾《梧桐影》 32.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张沁《离人》 33.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狅。 李商隐《无题》 34.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李白《清平调之二》 35.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李煜 《更漏子 金雀钗》 36.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李煜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37.慢脸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李煜 《菩萨蛮》 3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桐》 3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惫布粑鞔爸颍 椿鞍蜕揭褂晔? 李商隐.《夜雨寄北》 40.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玉楼春〉 4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朱淑真〈山查子〉 42.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司马光〈西江月〉 43.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生〈千秋岁〉 4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云案*元夕〉 45.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秦观〈鹊桥〉 46.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秦观〈鹊桥〉 47.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元徐再思《蟾宫曲*春情》 48.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右来最易醒。

清;史清《溪佚题》 49.色不迷***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黄増《集杭州俗语诗》 50.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曹雪芹《红楼梦》 51.相思树下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民国;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52.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胡适〈生查子〉 54.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宋;欧杨修《玉楼春》。

2. 形容情侣心有灵犀,心意相通的诗句有哪些

1、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宋代: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译文

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尾底。日日夜夜想你,却不能见你,你和我啊。同饮一江绿水,两情相爱相知。

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2、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唐代: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译文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3、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唐代:白居易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译文

我问这江潮和海水,哪里像郎君的深情和女子的心意。男女互相埋怨的时候认为对方不如潮水守时有信,互相思念的时候才发觉海并不算深。

4、古怨别

唐代:孟郊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译文

在秋风萧瑟,满眼凄凉的季节,一双相濡以沫的夫妻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含怨辞别。在这令人肝肠寸断的时刻,两人眼含热泪,面面相视,想要向对方说点什么,可尚未开口已是泣不成声。

心中早有千言万语,可是在此刻,因悲痛至极而无法诉说。分别后天各一方,相思之情能与谁人说,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天涯两地共赏一轮明月,寄托无尽的相思愁苦。

5、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3. 古代描写心灵相通的诗词有哪些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唐代: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释义: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2、眼约心同,空有灵犀一点通。

《***桑子·十年尘土湖州梦》金朝:王寂

十年尘土湖州梦,依旧相逢。眼约心同,空有灵犀一点通。

寻春自恨来何暮,春事成空。懊恼东风,绿尽疏阴落尽红。

释义:

漫游风尘十年一觉湖州梦,仍像旧时一样久别重逢。四目相对心意相同,却空有灵犀一点通。寻春时恨自己为什么来晚,芳艳的春事尽已成空。恼恨这无情的春风,吹得疏荫绿遍吹尽了姹紫嫣红。

3、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望月有感》唐代: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释义:

战乱灾荒祖先产业荡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乡各西东。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离散。顾影自怜好象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4、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释义:

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5、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虞美人·寄公度》宋代: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释义:

荷花落尽天连着水,暮色苍茫烟波随风起。分飞的双燕紧贴着寒云,我独上小楼东边倚栏观看。短暂浮生在醉酒中衰老,转眼间大雪盖满京城道。远方友人也定会登台凝望,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

4. 表示心意的诗句

《卜算子》——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首诗是宋代词人李之仪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

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

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

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思:想念,思念。休:停止。

已:完结,停止。

邵雍·《渔樵问对》译文

感同身受 深有感触 同病相怜 设身处地 心有灵犀

感同身受[gǎn tóng shēn shòu ]:感:感激;身:亲身。 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

出处:《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

造句:有的观众因为对于剧中角色感同身受而哭笑无常。

深有感触[shēn yǒu gǎn chù ]:亲身体会和理解的意思

出处: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礼》云:‘见似目瞿,闻名心瞿。’有所感触,恻怆心眼。”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盖兴者,因物感触,言在於此而意於彼。” ?

造句: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哲理故事使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同病相怜[tóng bìng xiàng lián]:怜:怜悯,同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出处:同病相怜。同忧相捄。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因复俱流。<河上歌>[作者] 佚名?[朝代] 先秦

造句:?这对同病相怜的朋友,总是甘苦与共,感情十分深厚。

设身处地[shè shēn chù dì]:设:设想。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出处:宋·朱熹《礼记·中庸》注:“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

造句:你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我碰到那样的事该怎么办?

心有灵犀[xīn yǒu líng xī]:灵犀:旧说犀牛是灵兽,它的角中有白纹如线,贯通两端,感应灵异。指双方心意相通,对于彼此的意蕴都心领神会。比喻恋爱着的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二首》诗之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造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物我两忘 读庄05-齐物论之三

渔者垂钓于伊水之边。有一樵者路过,放下柴担休息,坐在大石头上,问鱼者:“能钓到鱼吗?”答:“能。”

问:“鱼钩上不放鱼饵能钓到吗?”答:“不能。”

问:“钓到鱼不是鱼钩而是鱼饵,可见鱼因吃食而受害,人因吃鱼而受利,都是因吃其利一样,而结果不一样。请问这是为什么?”

渔者说:“你是打柴的,与我工作不一样,又怎么能知道我的事呢?然而我可以给你解释一下。鱼的利和我的利是一样的,鱼的害和我的害也是一样的。你只知其一,未知其二。鱼受利于食,我也受利于食,鱼受害于食,我也受害于食。你只知鱼终日有食吃而为利,又怎知鱼若终日无食吃而为害呢?如此,食物的害处太重了,而钓鱼的害处却轻了。你只知我终日钓到鱼而为利,又怎知我若终日钓不到鱼而为害呢?如此,我受到害太重了,而鱼受到的害却轻了。若以鱼为本,人吃了鱼,则鱼受到了伤害;若以人为本,以鱼为食,人无食吃则人受到了伤害。更何况在大江大海里钓鱼,又是多么的危险?鱼生活在水里,人生活在陆地,水与陆地不同,其利益一样。鱼受害于饵,人受害于财,饵与财不同,其害处一样,又何必分彼此呢!你说的,只是事物的本质,而不知事物的变化。”(体、用是古典哲学中的一种辨正关系,体表示事物的本质、本性或本体,用表示事物的作用、发展变化或结果。——译者注)

樵者又问:“鱼能生吃吗?”答:“煮熟之后可以吃。”

问:“那必然用我的柴煮你的鱼了?”答:“当然。”

问:“那我知道了,我的柴因你的鱼而发生了变化。”

答:“你知道你的柴能煮我的鱼,可你不知道你的柴为什么能煮我的鱼。用柴煮鱼的方法早就有了,在你之前人们就知道,可世人却不知道柴的作用是火。如果没有火,你的柴就是堆积如山又有何用呢。”

樵者:“愿意听你说其中的道理。”

渔者:“火生于动,水生于静。动静相生,水火相息。水火为用,草木为体。用生于利,体生于害。利与害表现在感情上,体与用隐藏于性情中。一明一暗,只有圣人才懂柴与火的道理。就像我的鱼,没有火烧煮直到腐臭烂掉,也不能吃,又怎能养人身体呢?”

樵者问:“火的功能大于柴,我已经知道了。那为什么易燃物还要柴引燃呢?”

答:“柴是火的本体,火是柴的作用。火本无体,通过柴燃烧后才有体。柴本无作用,待火烧起后才为有用。因此,凡是有体的物体,都可以燃烧。”

问:“水有体吗?”答:“有。”

问:“水能燃烧?”

答:“火的性质,遇水后能与之对立而不能与之相随,所以灭了。水的性质,遇火后能与之相随而不能与之相对立,所以热了。因此有热水而无凉火,是因为水火相息的原因。”

问:“火的功能来于用,它有体吗?

答:“火以用为始,以体为终,所以火是动的。水以体为始,以用为终,所以水是静的。因此,火有体,水有用,二者既相济又相息。不止水火,天下的事物都如此,就在于你如何应用。”

问:“如何应用呢?”

答:“通过意识得到的,是事物的本性;通过语言传授的,是事物的外在表现;通过眼睛观察的,是事物的形状;;通过数量计算的,是事物的多少。如何应用,阐述万物的奥妙,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

问:“不可以言传,你又如何知道的?”

答:“我之所以知道,我就不是言传得到的,并非我一人不能言传,圣人也不能用语言来传授。”

问:“圣人都不能用语言来传授,那六经不是语言传授的?”

答:“那是后人编的,圣人又说了什么?”

樵者闻听,赞叹说:“天地的道理具备于人,万物的道理具备于身,变化的道理具备于神,天下的各种道理都具备了,还有什么可思虑的!我从今天开始,才知道事物的变化如此之大,还没有入门,真是白活了。”

于是,樵者解开柴生火煮鱼。二人吃饱了后而论《易》。

渔、樵二人游玩于伊水之上。渔者感叹说:“世上万物之多,纷杂繁乱。我知道游戏于天地之间,万物都以无心来了解。并非像你熟悉的那样简单。”

问:“请问如何以无心来了解万物?”

答:“无心就是无意,无意就是不把我与物分开,然后物物相通。”

问:“什么是我?什么是物?”

答:“以万物为标准,则我也是物。以我为标准,则万物也是我。我与物一样,则道理简单明了。天地也是万物,万物也是天地;我也是万物,万物也是我;我与万物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如此可以主宰天地,号令鬼神。更何况于人?何况于物?”

问:“天依靠什么?”答:“天依靠于地。”

问:“地依赖于什么?”答:“地依赖于天。”

问:“那天地又依附于什么?”

答:“相互依附。天依靠于地形,地依赖于天气。其地形有边涯,其天气无边际。有与无相生,形与气相息。天与地就存在于终始之间。天以它的作用为主,形体为次;地以它的形体为主,作用为次。作用的表现称作神,形体的有无称作圣。只有神和圣,才能领悟天地的变化。平民百姓天天应用而不明白,所以有灾害产生利益丧失。名誉是次要的,利益才是害人的主体。名誉产生于不知足,利益丧失于有余。危害产生于有余,实际丧失于不知足。这些都是常理。生活于世必须有物质,故贪婪的人时时寻找利益,因此有危害产生。想出人头地必须出名,故世人都争强好胜,因此有东西丧失。窃人财物称之为盗。偷盗之时,唯恐东西偷的少,等到败露后,又恐东西多定罪大。受贿与收贿,都是一种物品,可却是两种名称,是因为利与害的不同。窃人物品时存在侥幸心理,偷时嫌少,逮时嫌多。名誉的兴与毁,虽然是一件事,可却有两种结果,是因为得到或丧失的不同,大机关事业单位,是出名的地方;集贸市场,是聚利的地方,能不以争名夺利的心态居其中,虽然一日官升***,获利百倍,又怎能伤害得了你呢?因此争名,是夺利的开始。礼让,才是取名的根本。利益到来则危害产生,名扬天下则实物丧失。利益到来又名扬天下,而且无祸害相随,只有重德者才能达到。天依靠于地,地依赖于天,其中的含义多么深远!”

渔者说:“天下将要治理的时候,人民必然崇尚行动;天下将要叛乱的时候,人民必然崇尚言论。崇尚行动,则诚实之风盛行;崇尚言论,则诡诈之风盛行。天下将要治理的时候,人民必然崇尚仁义;天下将要叛乱的时候,人民必然崇尚利益。崇尚仁义,则谦虚之风盛行;崇尚利益,则争夺之风盛行。三王时代,人民崇尚行动;五霸时代,人民崇尚言论。崇尚行动必注重于仁义,崇尚言论必注重于利益。仁义与利益相比,相差的有多么远?所以言出于口,不如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如尽之于心。言论出于口,人得以听到;行动在于身体,人得以见到;尽职于心,神得以知道。人的聪明不可以欺骗,更何况神的聪明?因此无愧于口,不如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如无愧于心。无愧于身比无愧于口难;无愧于心比无愧于身难。如果内心都无过错,还有什么灾难!唉!那里找无心过的人,与之交心谈畅!”

渔者问:“你知道观察天地万物的道理吗?”樵者:“不知道。愿听你讲。”

渔者说:“所谓观物,并非以眼观物;而是以心观物,再进一步说以理观物。天下万物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本性和命运。所以以理观物,研究以后可以知道;以本性观物,观察以后可以知道;以命观物,推算以后可以知道。此三知,才是天下的真知,就连圣人也无法超过。超出此三知,也就不能称为圣人。鉴别万物而能成为明白的人,是因为能不隐瞒万物的形状;虽然能鉴别而不隐瞒万物的形状,但不如水能化成万物的形状;虽然水能化成万物的形状,又不如圣人能模仿万物的性情。圣人之所以能模仿万物的性情,在于圣人能反观其物。所谓反观其物,就是不以我观物。不以我观物,而是以物观物。既然以物观物,我又怎么会在俩物之间呢?因此我也是人,人也是我,我与人都是物。这样才能用天下人的目为我目,则无所不见;用天下人的耳为我耳,则无所不闻;用天下人的口为我口,则无所不言;用天下人的心为我心,则无所不谋。如此观天下,所见多么广阔!所闻多么深远!所论多么精辟!所谋多么详密!如此所见至广,所闻至远,所论至精,所谋至密,其中无一不明,岂不是至神至圣?并非我一人称为至神至圣,而是天下的人都称之为至神至圣。并非一时天下人称之为至神至圣,几千万年以后天下人仍称之为至神至圣。长此以往,都是如此。”

樵者问渔者:“你如何钓到鱼?”答:“我用六种物具钓到鱼。”

问:“六物具备,就能钓到鱼吗?”

答:“六物具备而钓上鱼,是人力所为。六物具备而钓不上鱼,非人力所为。”

樵者不明白,请问其中的道理。

渔者说:“六物,鱼杆、鱼线、鱼漂、鱼坠、鱼钩、鱼饵。有一样不具备,则钓不上鱼。然而有六物具备而钓不上鱼的时候,这不是人的原因。有六物具备而钓不上鱼的时候,但没有六物不具备而钓上鱼的时候。因此具备六物,是人力。钓上钓不上鱼,是天意。六物不具备而钓不上鱼,不是天意是人力。”

樵者问:“有人祈祷鬼神而求福,福可以求到吗?”

答:“言行善恶,是人的因素;福与祸,是天的结果。天的规律福善祸灾,鬼神岂能违背?自己做的坏事,岂能逃避。上天降下的灾祸,祈祷又有什么用?修德积善,是君子的本分。这样做就不会有灾祸来找!”

问:“有行善的而遇祸,有行恶的而获福。为什么?”

答:“这是有幸与不幸之分。幸与不幸,是命。遇与不遇,是分。命与分,人怎么能逃避?”

问:“什么是分?什么是命?”

答:“坏人遇福,不是分是命,遇祸是分不是命。好人遇祸,是命不是分,遇福是分不是命。”

渔者对樵者说:“人与人的亲情,莫过于父子;人与人的疏远莫过于路人,如果利与害在心里,父子之间就会像路人一样远,父子之间的亲情,属于天性,利与害都能夺掉,更何况不是天性的,利与害祸人,如此之深,不能不谨慎!路人相遇一过了之,并无相害之心,是因为没有利与害的关系。若有利与害的关系,路人与路人、父与子之间又如何选择呢?路人若能以义相交,又何况父子之亲呢!所谓义,是谦让之本。而利益是争夺之端。谦让则有仁义,争夺则有危害。仁义与危害相去甚远。尧、舜是人,桀、纣也是人。人与人同,而仁义与危害却不同。仁慈因义气而起,危害因利益而生。利益不会因义气而争夺,否则不会有臣杀君、子杀父之事。路人相逢,也不可能因一眼而情投意合。”

樵者问渔者:“我经常扛柴,扛一百斤也伤不了我,再加十斤就伤了我,为什么?”

渔者答:“扛柴我不清楚。以我钓鱼之事论之,其理一样。我经常钓到大鱼,与我较量。欲弃之,不舍得,欲钓取,又不容易。很长时间才能钓上来,有好几次溺水的危险。这不也是伤身的忧患?钓鱼与扛柴虽不一样,但因贪而受伤则无两样。一百斤,力所能及,再加十斤,则在你力所之外。力所之外,加一毫都是有害,何况十斤!我贪鱼,又何异于你贪柴呢?”

樵者感叹道:“从今以后,我知道做事量力而行才是有智慧的。”

樵者问:“你是知易理的人。请问易有太极,太极是何物?”

答:“无为之本。”

问:“太极生两仪,两仪是天地的称呼吗?”

答:“两仪,天地之祖,并非单指天地。太极一分为二,先得到的一为一,后得到的一为二,一与二叫做两仪。”

问:“两仪生四象,四象为何物?”

答:“四象就是阴阳刚柔。阴阳可以生天,刚柔可以生地。一切事物的根本,于此为极点。”

问:“四象生八卦。八卦是什么?”

答:“八卦就是乾、坤、离、坎、兑、艮、震、巽。是事物发展终始、盛衰的表现。两两相重,则六十四卦生出,易学之道就具备了。”

樵者问渔者:“如何见到天地的本性?”

答:“先阳耗尽,后阳出生。则天地开始出现,变化到中期日月开始周行,变化到末期星辰显现。万物死生,寒暑代谢,昼夜变迁,事物以此相变。当天地运行到终了必然变化,变则通,通则久。所以《易》中象言‘先王到最后一日闭关,哪儿也不去’,是顺天行所故。”

问:“无妄(卦名),属于灾,是什么原因?”

答:“妄是欺骗,得之必有祸,因此称妄。顺天意而行动,有祸秧及也不叫祸而叫灾。就像农民想着丰收而不去护理庄稼,其结果荒芜,不是祸是什么?农民勤劳治理庄稼而遭水涝或干旱,其结果荒芜,不是灾是什么?所以《易》中象言‘先王以诚对万物’,贵于不欺骗。”

问:“姤(卦名),是什么?”

答:“姤是相遇。以柔遇刚。与夬卦相反。夬始强壮,姤由弱遇壮,由阴遇阳。故称为姤。观姤,天地的本性由此可见。圣人以德比喻,没有不明白的。所以《易》中象言‘姤施命于天下,就像走在霜雪之上,小心谨慎’,就在于此。”

渔者接着说:“春天是阳气的开始,夏天是阳气的极限;秋天是阴气的开始,冬天是阴气的极限。阳气开始则天气温暖,阳气极限则天气暑热;阴气开始则天气凉爽,阴气极限则天气寒冷。温暖产生万物,暑热成长万物;凉爽收藏万物,寒冷肃杀万物。皆是一气四种表现。其生万物也如此。”

樵着问渔者:“人为万物之灵,是如何表现的?”

渔者回答:“人的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声色气味,万物之本,目耳鼻口,***皆用。物体本无作用,通过变化来表现作用;作用也并不是表现在一个物体上,而是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作用。由于物体和作用相交,则人和物的变化规律就具备了。然而人也是物,圣人也是人。有一物、百物、千物、万物、亿物、兆物。身为一物,就可以征兆万物,只有人。有一人、百人、千人、万人、亿人、兆人。生为一人,而能征兆他人,只有圣人。因此知道人是物的至尊;圣人是人的至尊。物的至尊为物中之物,人的至尊为人中之人。所以物的至极为至物,人的至极为至人。以一物知万物、以一人知万人,不是圣人是什么?人不是万物之灵,我不信。为什么?因为人能以一心观万心,以一身观万身,以一物观万物,以一世观万世;又能以心代天意,以口代天言,以手代天工,以身代天事;又能上识天时,下晓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又能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人物。唉!圣人并非世世可见,我虽不能亲眼见到,但我观察其心迹,探访其行踪,研究其作用,虽经亿万年也能以理知道。有人告诉我说,天地之外,还有另外的天地万物,和此天地万物不一样。而我不得而知。并非我不得而知,连圣人也不得而知。凡说知道的,其实内心并不知道。而说出来的,也只是说说而已。既然内心都不明白,嘴又能说出什么?心里不知道而说知道的,叫做妄知。嘴说不清而又要说的,叫做妄言。我又怎么能相信妄人的妄言和妄知呢?”

渔者对樵者说:“仲尼说的好:‘殷继承于夏礼,所遇的损益便可知道;周继承于殷礼,所遇的损益也可知道。其次继承周礼的,虽经百世也可知道。’如此,何止百世而已!亿千万世,都可以知道。人都知道仲尼叫仲尼,却不知道仲尼为什么叫仲尼。不想知道仲尼为什么叫仲尼则已,若想知道仲尼为什么叫仲尼,则舍弃天地会怎么样?人都知道天地为天地,却不知道天地为什么为天地,不想知道天地为什么为天地则已,若想知道天地为什么为天地,则舍弃动静会怎么样?一动一静,天地至妙,一动一静之间,天地人至妙。因此仲尼之所以能尽三才之道,是因其行没有辙迹。所以有人说:‘仲尼什么也没说。’又说:‘天什么也没说!但四时运行,百物出生。’这些你知道吗?”

渔者接着说:“大事中:权力与变化谁重要?并非圣人不能讲清楚。变化过后可知天地的消长,掌权之后可知天下的轻重。消长是时间的表现,轻重是事物的表现。时间有亨通与闭塞,事物有损耗与收益。圣人若不知随时间亨通与闭塞之道,又怎知变化之所为呢?圣人若不知随时间损耗与收益之道,又怎知权力之所为呢?运用消长的是变化,处置轻重的是权力。因此权力与变化,是圣人的修行之一。”

樵者问渔者:“人死后有灵魂存在,有这种事么?”答:“有。”

问:“如何才能知道?”答:“以人为知。”

问:“什么样的叫人?”

答:“目耳鼻口心胆脾肾之气全的叫人。心之灵称神,胆之灵称魄,脾之灵称魂,肾之灵称精。(中医认为:心之灵称神,肝之灵称魂,脾之灵称意,肺之灵称魄,肾之灵称精。这里有不同的见解,不知原文有误?还是有此深意?——译者注)心之神表现在目,称为视;肾之精表现在耳,称为听;脾之魂表现在鼻,称为臭;胆之魄表现在口,称为言。八者具备,才可称之为人。人,禀天地万物之秀气而生。然而也有缺少某一方面的人,各归其类。如果各方面都齐全的人,则称为全人。全人得万物中的中和之气,则称为全德之人。全德之人,为人中之人。人中之人,则是仁人之称。只有全人,才能得到仁人之称。人之生,在于气行。人之死,则是形体返还。气行则神魂交,形返则精魄存。神魂行于天,精魄返于地。行于天,称之为阳行,返于地,称之为阴返。阳行于白天而夜间潜伏,阴返于夜间而白天潜伏。所以知道太阳是月亮的形状,月亮是太阳的影子,阳者是阴者的形状,阴者是阳者的影子,人是鬼的形状,鬼是人的影子。有人说,鬼无形而不可知,我不相信。”

樵者问渔者:“小人能灭绝吗?”

答:“不能。君子禀阳正气而生,小人禀阴邪气而生。无阴则阳不生,无小人则君子不生,只有盛衰的不同。阳六分,则阴四分;阴六分,则阳四分。阴阳各半,则各占五分。由此而知,君子与小人各有盛衰之时。太平盛世时期,君子占六分,小人占四分,小人不能战胜君子。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各安其道。世间纷乱时期正相反。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夫不夫、妇不妇则失其道。这是由治世或乱世所造成的。君子常以身作则胜过空话连篇,小人常空话连篇胜过实际行动。所以盛世时期诚实的人多,乱世时期奸诈的人多。诚实容易成事,奸诈容易败事,成事则国兴,败事则国亡。一个家庭也如此。兴家、兴国之人,与亡国、亡家之人,相差的是多么的远!”

樵者问:“人有才,有的有益,有的有害,为什么?”

答:“才为一,益与害为二、有才正、才不正之分、才正,益于身而无害,才不正,益于身而害人。”

问:“才不正,又如何成为才呢?”

答:“人所不能做的你能做到,能不成为才吗?圣人所以怜惜成才难,是因为能成天下事而又正派的人很少。若不正派,虽然有才,也难称有仁义。比如吃药治病,毒药也有用的时候,可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用。病愈则速停,不停则是***了。平常药日常皆可用,但遇重病则没有疗效。能驱除重病而又不害人的毒药,古今都称为良药。《易》说:‘开国立家,用君子不用小人。’如此,小人也有有用的时候。安邦治国,则不要用小人。《诗》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借用小人之才。”

问:“国家兴亡,与人才的正邪,各有其命。哪为什么不择人而用呢?”

答:“择臣者,是君王的事,择君者,是臣民的事,贤愚各从其类。世上有尧、舜之君,必有尧、舜之臣;有桀、纣之君,必有桀、纣之臣。尧舜之臣,生于桀、纣之世,则不会成为桀纣之臣。生于尧舜之世并非是他的所为,他想要为祸为福,可不是想干就能干的。上边所好的下边必效仿。君王的影响,还用驱赶去执行吗?上好义,则下必好义,而不义的人则远离;上好利,则下必好利,而不好利的人则远离,好利者多,则天下日渐消亡;好义者众,则天下日渐兴旺。日盛则昌,日消则亡。昌盛与消亡,难道不远吗?都是在上好恶影响的。治国安民之时何尝无小人,乱世之际又何尝无君子,没有君子和小人,善恶又如何区分呢?”

樵者问:“善人常少,不善人常多;盛世时代短,乱世时期长。如何鉴别呢?”

答:“观察事物。什么事物不能表现出来?比如五谷,耕种之后有长不出来的,而逢野生物不用耕种就能长出来,耕种之后想要全部收获,是不可能的!由此而知君子与小人之道,也是自然而生。君子见善事则欢喜,见不善事则远离;小人见善事则痛苦,见不善事则欢喜。善恶各从其类。君子见善事则去做,见不善事则阻止;小人见善事则阻止,见不善事则去做;君子见义则迁,见利则止;小人见义则止,见利则迁。迁义则益人,迁利则害人;益人与害人,相去有多远?家与国一样兴旺则君子常多,小人常少;消亡则小人常多君子常少。君子多小人躲避,小人多君子躲避。君子好生,小人好杀。好生则治国安民,好杀则祸国殃民。君子好义,小人好利。治国安民则好义,祸国殃民则好利。其道理是一样的。”

渔者说完,樵者感慨万分:“我听说上古有伏羲,今日好像一睹其面。”对渔者再三拜谢,相别而去。

用了三天时间读《齐物论3》,从开篇第一天读来的稀里糊涂,如诵经般拗口,到中间一天若有所悟,到最后读完几个故事至庄周梦蝶结尾的似恍然大悟。好似懵懂之间,有那么一些的醍醐灌顶。感悟了浑然两忘,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或互相转化并无区别之物我两忘的齐物理论境界,这是自己内心境界的真正飞升啊——“ 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 ,我,亦不是当时的我。

比之两年前读庄子,更深刻了许多。也更深刻领悟到“齐物”,不仅仅是超越万物区别、知道万物齐一的 道理 ,而是更达到逍遥境界的办 法。 齐物,既是名词--道理,也更是动词--方法,这也许是我比之两年前的进步吧?知其道,方知行。也终于明了了庄子洋洋洒洒几千字《齐物论》的核心一句: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我这算不算得了南华真经的真谛呢?也仿佛突然明了,为何庄周又被称为南华***,《庄子》一书,又称之为《南华真经》,原来真的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不是散文,而是真经,是经书!

写着写着《庄子》的读书心得,突然觉得自己就跟修仙似的,是否深钻研下去,就真入道了?早晚有一天会物我两忘,得道成仙的。努力吧!

题绕回来,讲自己今日读书有感悟的两段文。

一是? 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 这不就是仙人境界----我一直追求的?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的至人而神妙不测!必须得摘抄下现代文翻译,因为这部分实在太喜欢。附 译文如下:“ 至人就是神啊, 林泽焚烧不能使他感到热,黄河、汉水封冻了不能使他感到冷,迅疾的雷霆劈山破岩、狂风翻江倒海不能使他感到震惊。***如这样,便可驾驭云气,骑乘日月,在四海之外遨游,死和生对于他自身都没有变化,何况利与害这些微不足道的端绪呢!”? 神仙神仙,这不就是逍遥自在,长生不死的神仙?正因为“物物而不物于物”,所以进入一种无所持,无所凭,无所待的逍遥,不为一切外物所负累,无悲、无喜、无挂碍,因此进入了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冲虚明静心态。得道成仙,不是一种修行的结果,而是修成的的一种心态。貌似读懂了,姑且认为自己读懂《齐物论》吧,但我知齐物论里天地更广更浩渺,不是九万里,而是九重天。

另还一段文印象深刻,也想记之,权当自己作为读书笔记。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读至此段,突觉与佛家很多想象。本身儒释道,其实就有很多想通,尤其佛与道。读到这段时,让我想起 《金刚经》 里“ 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一句,或类似很多这类的佛家所说,大概是无相通相,意思就是,其实眼前所见一切,都是梦相虚相,一切都是镜中月,水中花……故, 庄周梦蝶 出现在《齐物论》结尾,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今日总结:人 如看穿世为镜花水月之像,也就有可能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更有可能达至逍遥之境。 庄子,越读,越觉他思想境界,能纵横多维空间无极限,上穷碧落下九天,实在太伟大了。唉,古人之知,其知有所至。庄子之智慧,太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