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石之难残局破解,石之难残局破解图片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06 0
  1. 不熟悉的历史人物
  2. 三国时期蜀汉举足轻重的名将法正字孝直
  3. 关于袁崇焕
  4. 冉闵是杀汉英雄吗?

我们知道象棋分为国际象棋,还有中国象棋。那么我们中国的象棋就是由于古代的战场布阵演变过来的,因为在古代的时候,那些军师需要在排兵布阵那么就用象棋来代替那些军队还有武器,还有他们的元帅,从而制定一些军事战略。而且象棋的发展应该和兵家有关,因为兵家擅长研究战术和一些战场战略,而且兵家也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他们初期制定的象棋能够在复杂变幻的战场中摆兵布阵有一定的战略作用。

而且古代兵家制定的象棋也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那时候各个国家都有对付的战争,而且战场变幻莫测,如果不指定好的军事策略的话,很容易被别的国家击败。所以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制定一个好的战争策略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象棋就这么诞生了,所以中国的象棋就是根据古代的战场来的。

现在可以说很小的孩子都会象棋,特别是在去公园的时候,就会看见一些人围在象棋盘看下象棋的,在天桥也经常有那种拿着残棋来吸引归路人的,10元一次,赢了这个残局就得100元,象棋也慢慢融入我们生活中。

矢石之难残局破解,石之难残局破解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象棋也是一种锻炼人脑的方式,在下象棋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只看一步,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是要纵观大局,有时候可以牺牲一兵一卒一炮来达到最终杀掉对方将军或者元帅首领。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种骄傲,下象棋就有种融入到古代战争当中。

不熟悉的历史人物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6年)是宋的开国皇帝。涿州人,父赵弘殷为后唐、后晋和后汉军官。赵匡胤在后汉初年应募入伍,成为郭威的部下。郭威发动兵变建立后周,他积极参与,被重用为典掌禁军。周世宗柴荣时,他又因战功升任殿前都点检。掌握了后周的军权。

显得七年(960年),北方的镇、定二州传来边报,说契丹与北汉联军南下,形势危急。即位不久的后周恭帝柴宗训年仅7岁,由符太后临朝听政,范质、王溥主持国家大事,急忙派赵匡胤率军出征。军队行至陈桥驿,其弟赵匡义及赵普等人策划和指挥发动兵变,把象征皇帝登基用的黄袍加在匡胤身上,高呼万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赵匡胤率军回到都城,夺取了后周***,建立了宋朝,定都汴京,建年呈为建隆,史称北宋。

赵匡胤称帝后,首先击溃后财李筠,李重进等残余势力,然后***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力图完成统一大业。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着手解决五代以来的弊政,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夺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将领兵权,以防止兵变的发生,加强自己对军队的控制权。分散宰相权力,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蜜使掌军政,三司使理财政。将地方上的行***、财***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产生。他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减轻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他实施的赈济灾民、蠲免租赋、招抚流亡等政策,安定了社会秩序,减轻了农民负担,起了很好的作用。

赵匡胤虽是武将出身,却很喜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他很尊重和重用读书人,恢复了科举制,不断扩大录取名额,以取得知识分子的支持。他知人善任,任人唯才,开创了北宋一代优礼儒士、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他能够在短时期内拔乱反正,巩固新***,与他的用人方针密切相关。

赵匡胤先后攻灭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国,加强了对北方契丹的防御。开宝九年(***6年),赵匡胤去世,虽然没能看到最后的统一,但大局已定,不可逆转。他弟弟赵匡义继位后,迫使吴越国君钱亻叔投降,出兵灭北汉,全国复归统一。赵匡胤在位17年,终年50岁,葬于永昌陵,庙号为太祖。

陈桥兵变到底是不是赵匡胤策划好的?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

959 年世宗柴荣突然一病而死,宰相范质受顾命扶助柴荣幼子柴宗训继立为恭帝。这时恭帝年仅,后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势,一个由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策划的军事******正在酝酿着。

翌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执政大臣范质等人不辨真***,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就付诸实践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

披在***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敢了后周***,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历史上习惯把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王朝称作北宋,赵匡胤死后被尊为宋太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故事的真相。

三国时期蜀汉举足轻重的名将***字孝直

武悼天王-冉闵((rǎn mǐn))

汉族的民族英雄。中华文明之保护者,被***后裔冤枉的护国主。

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内黄西北),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的开国君主。为今人所广为知闻是***胡人的命令,即杀胡令。他是拯救了汉族的抗胡英雄,亦以勇猛著称,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勇将之一。

要知道冉魏在那个时期,是唯一在中原建立的汉族***啊!周围皆是真吃人肉的胡狼啊!唯一的战略后背——东晋不仅不愿帮助,甚至在他拼命的时候给他来小动作。

历史是有其黑暗面的,不论你相不相信,让我们看看五胡乱华,那个每个人每个民族都在泣血的年代吧!

公元309年,乞活军活动在黎阳的一支在和匈奴前赵帝国的战斗中被打败,冉闵的祖父冉隆和叔父冉襄等亲人都殁于此役。冉氏家族留下一个11岁的少年——冉瞻(按现在的标准还是一个孩子),冉瞻带领所部乞活余部继续与胡人英勇战斗。

公元310年,石勒(此时是前赵的大将)攻打河内,勒见两军阵前的一少年英勇非凡,长而勇悍,精于骑射,阵前临矢石不顾。勒赞曰:“此儿壮健可嘉!”冉瞻众寡不敌,被俘。石勒徙冉瞻及其部众于兰陵郡。327年,冉瞻在和匈奴前赵的战斗中被斩于阵前。冉瞻之子就是后来的冉闵。冉闵除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外,还善于使用智谋。

公元316年,司马氏篡夺曹魏建立的西晋王朝在经历八王之乱后,国力损失惨重,虚弱不堪,最终被匈奴人灭国,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势力趁天下大乱之机入侵中原。

公元338年,少年冉闵首次参加战争,在昌黎大战,史载后赵诸军尽溃,唯游击将军冉闵三千汉军独全。此战后,冉闵成名,被石虎提拔为北中郎将,参加了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事(当时北方燕代之地,后赵镜内有内迁的丁零,乌恒,夫余等各族各部,时常有叛乱,外有慕容鲜卑常发兵寇边。)冉闵在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斗中屡立奇功(其间也有两次调到外地作战)。

公元350年冉闵率军于凌水河畔大败鲜卑燕军二十万。擒斩燕军七万余人,斩首上将以上三十余名,焚烧粮台二十万斛,夺鲜卑北燕郡县大小二十八城,冉闵威震中原。后冉闵推翻羯赵,称帝建国,年号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挟胜利之势,突袭各路胡军。先后经历六场恶战。

(1)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匈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匈奴首三万;

(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6)六战又有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不退反进竟十战十捷!!

迫于冉闵和诸路中原汉军的武力威胁,氐、羌、匈奴、鲜卑数百万人退出中土,各自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原来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从此迁回万里之外的中亚老家。在返迁的路上这些不同民族的胡族相互进攻对方,掠杀对方,抢食粮食,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人十个人中仅有二三人。诸胡乱中华时,北方***被***的只留下四五百万,最主要的凶手是匈奴人和源于东欧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区的白种羯族。(这个民族有拿人头祭祀的习惯)冉闵灭羯赵,歼灭三十多万羯族与凶奴为主的胡兵。冉闵后来在邺城对羯族***了二十几万,加上全国各省各地的复仇***。羯族与匈奴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

几番大战,打出了汉家铁骑的威风,各地***纷纷起义响应,史载“无月不战,互为相攻”。一举光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势力被迫撤出中原。石遵、石鉴、石琨、石宠、石蟠被灭三族,羯族的主力军被完全消灭。至此,石虎的十四个儿子,两个被他自己处死;六个自相残杀而死;五个被冉闵灭族,一个投靠东晋,被斩于街市;全部死于非命。石虎一生造孽无数,终于在子孙身上得到了报应。

公元352年。冉闵将城中的军粮分给百姓独自带领1万人马(步兵为主)去争粮。结果被鲜卑的14万大军(骑兵。还有数万后续部队)包围。在拼死突围的冉魏士兵掩护下,冉闵连杀三百余人,终于杀出包围圈(战斗经过本文从略),但那匹和冉闵一样勇猛的朱龙战马却因过度疲劳而倒下,冉闵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机械地和敌人拼命,掩护随军的其他重要官员撤离战场,一直杀到最后一人……慕容恪捉到冉闵后,献与国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闵:“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怒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 ”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正史记载,决非杜撰)作者语:冉闵壮志未酬,天地为之大恸,可惜上天既然体恤冉闵的用心,为何不干脆赐他胜利的结局。为何还要让他的冤屈千年不得昭雪,受尽同胞的谩骂。苍天不公,造物不仁,不知何时冉闵的英雄事迹才能在世间广为流传。

冉闵就义后,冉魏国的臣子绝望至极,悲天呼地。纷纷守节自缢,少部分逃往东晋,无一投降前燕者。冉魏几十万***不甘受辱,纷纷逃向江南,投奔东晋。东晋军未能及时接应,使得几十万百姓中途受到截击,死亡殆尽。晋将***谢罪。

由于冉闵的王朝时间很短。大臣多***殉国。没有人给冉闵写书立传。后来统治北方的北魏(鲜卑王朝)的史学家把冉闵大骂一顿。在史书上没有人为冉闵正义直言。而后代又缺乏资料,只能根据以前遗留的资料来整理。

某些太监史学家片面强调冉闵的杀胡,而不说明冉闵杀胡的原因。想想冉闵一声令下,中原百姓和入塞胡寇无月不战,日日相攻。可见冉闵当时的政策是顺应民意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意愿。

并不是冉闵有心挑拨。而是当时的民族矛盾不可调和。那些穿者兽皮。吃着生肉的野蛮部落。哪里懂得礼仪廉耻,生命的价值。

入侵印度的蛮族部落把创造古代印度文明的当地人当作奴隶一样的驱使。印度的种姓制度大家都知道吧。21世纪的今天还生活在印度社会低层的贱民。就是那些几千年前被征服的印度本国人。冉闵天王招告天下,邀四海豪杰奋起杀胡。屠胡令所到之地。中华子民纷纷响应。汉军威武!!汉军威武!!大小胡寇四散而溃!***大地终复炎黄本色。

我族方才免于重蹈古印度人之悲剧。

在“火焰塔”以及满清人所写的正史和***里。都有许多对冉闵的污蔑。比如说冉闵被胡人收做义子。但是在南朝的史书从来没有记载。我们只能通过被人篡改的史料来一窥这位1700年前的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岳飞,文天祥都是我们很熟悉的人物。但是冉闵却被埋没于浩瀚史书中。冉闵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拯救了危在旦夕的中华文明。不惜自己的声誉背负了2000年的骂名。为我们这些后代夺回了生存空间。冉闵的武功决不亚于岳飞!

岳飞其实是想成为第二个冉闵。冉闵的功绩与日月同辉!!冉闵是公元四世纪的东亚明星。是人民心中的唯一希望。人们都说冉闵就是西楚霸王项羽转世来拯救***的英雄。来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百姓。关中80万汉族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跋涉来投奔冉闵就是明证。

纵观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在战乱中衰弱了;入侵印度的蛮族部落把创造古印度文明的当地人列为种姓制度中最低层的贱民当作奴隶一样的驱使至今;五胡乱华之时,当创造古中国文明的人们面对相似的窘境时,有一个冉闵站了出来,他诏告天下,邀四海豪杰奋起杀胡,号令所到,民皆响应,汉军威武,胡寇散溃,***大地终复炎黄本色,我族免于重蹈他人覆辙,中华文明的主体得以延绵。

而今斯人已远去,我们只能通过被篡改的史料来一窥这位1700年前的民族英雄的***生涯。岳飞、文天祥,都是我们很熟悉的人物,冉闵对汉民族的功绩应在二人之上。山中青山岁岁青,世上繁华一千年。千年前这片土地上的民族矛盾不可调和,但时间融合了一切,今日的中国,我们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和谐大家庭。当昔日激烈的战事变为今日尘封的历史,古人的豪情荡漾在今日的心间,涌起异样而复杂的感触。

很少有一个历史人物像冉闵这样充满争议,以至于主流教科书因为无法定论而不得不将他忽略。在那个扭曲的时代,他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扭曲的。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他?捧杀还是棒杀?目前我所找到最早持这一观点的是清未学者荆驼写的“冉闵传”,称冉闵“振古铄今,扭转乾坤”(见《江苏》,11/12期合刊本(光绪30年4月1日),页89,104-5)。据晋朝时期的“晋江统〈徙戎论〉”,五胡乱华之前,北方迁入中原的胡人已高达数百万,很多地方超过了当地***人口。

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晋纪》、《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唐编《晋书》卷65《王导传》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就是说,南迁的人超过了半数。留在北方的人命运很悲惨。匈奴、羯等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如《晋阳秋》残本所称的“胡皇”石勒一次就***百姓数十万,诸晋史中也有大量***记录,***在数个州开展)石勒侄子石虎更加残暴。他跟一条毒蛇一样,脑筋里只有三件事,一是欲,二是杀戮,三是享乐。

石虎发男女16万,运土筑华林苑及长墙于邺北。时逢暴雨,漳水水涨,死者数万人;他已有多处宫殿,还不满足,又驱汉丁40余万营洛阳、长安二宫,造成尸积原野;修林苑甲兵,50万人造甲,17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夺汉女5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之行,其间由于负妇义夫的反抗,死者不计其数;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成汉的使者见到沿途树上挂满上吊***的人,城墙上挂满***人头,尸骨则被做成“尸观”,恐吓世人,数万反抗将士的尸体被弃之荒野喂兽;和残酷的民族压迫,北方***锐减至六七百万,造成赤地千里的景象;人口的大量减少,土地的大量荒芜,傍之虎狼等野兽成群出现繁殖。

石虎将邯郸(一说临漳以南)以南中原地区,数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其***围场,创全人类有史以来的吉尼斯世界记录。规定***不得向野兽投一块石子者,否则即是“犯兽”,将处以死罪,被杀或被野兽吃掉的人不计其数,***的地位竟连野兽都不如。住在“富丽堂皇”宫殿里的石虎,竟笑曰:“我家父子如是,自非天崩地陷,当复何愁?……当时“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

残留的***,为了免于***,纷纷筑堡自卫,与胡人对抗。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些人认为的“坞堡遍地都是”,当时的北方壁堡也要相隔百里才有一个。按鸣沙屈出土的《鸣沙石室佚书》记录:“永嘉大乱,中夏残荒。保壁大帅数不盈四十。多者不过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

由此推测当时北方的***最多不过400万左右。大***了多年之后,石勒估计也杀累了,听录了谋士要他建立“根据地”做“皇帝”的建议,改变策略,开始有了收降***做奴隶的政策,而不再一味搞大***。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石勒根据***张宾的建议,定都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中原农业经济得到一点恢复。在南方石勒长期与祖逖将军作战.祖将军死后,没人能有效的组织北方各堡与胡人对抗。公元320年前后,屈指可数的几个保壁大帅也最后降石赵,石赵王朝完成了对中原和关中的牢固统治。

到公元349年,冉闵屠胡之前,迁居中原的胡人高达五六百万之多,数量上相当惊人,他们是在东汉、魏、晋、石赵四个朝代因各种原因迁到中原地区来的胡人。有被当时***强迁进来的,有主动迁进来的,有武装打进来的。晋朝统治时期,在“南达长江,北到燕辽,西起关陇,东至东海”的广阔区域,不断的有各胡酋占山为王,扰乱地方。但大都不敢公开反对东晋的统治,为害的区域只是个别郡县,不对晋朝统治集团构成威胁。直到匈奴人刘渊和羯族人汲桑石勒等的出现,匈奴、羯人合流,胡人铁骑横扫了整个黄河流域,建立后赵。

后赵统治北方时,当时的***不超过500万左右,胡人却与这个数相当甚至高于这个数。胡***口还在增长,而***不断减少。《晋书》:“方今四海有倒悬之急,中夏逋僭逆之寇,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以冉闵为首的汉族人民对入塞胡族的复仇行动,是***发起的绝地反击。入塞胡族成份复杂:像羯族、白奴族、丁零族、铁弗族、卢水胡、鲜卑(史书称白虏,也有学者认为黄种人)、九大石胡的远迁部落等主体都是金发碧眼的白种人。氐族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和巴氐。大月氐主体为白种人,小月氐和巴氐主要为黄种人。而姜、夫余、乌桓(东胡与凶奴混血)、和入侵辽宁的高句丽等民族主体为黄种人,个别部落除外。

如果等他们杀尽了北方***,在中原地区繁殖起来。会成为一个金发碧眼的种族(根据现在鲜卑后代千分之几白人血统都成显性基因的特征),会再向南方要生存空间,再把南方的三百万人杀掉,或大部份杀光,小部分汉族被融入新的种族。而不是其它各胡基本上被杀绝,仅占北方***人口百分之几不到的胡人融入北方汉族。汉族像其它三大古国的民族一样亡族是很可能的。

公元350年前后,冉闵歼灭数十万后赵胡军,推翻后赵王朝,致书各地,号召***起来杀胡人复仇,史载全国各地:所在承闵书诛之。当时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北部、陕西的***都纷纷起兵,仅邺都一地被杀的胡人就高达20几万(甚至远在陇西的麻秋收到冉闵的“讨胡檄文”后,都杀掉所部胡人响应,因为陇西胡人太多,呆不住脚,麻秋带领部下斩关向东出关中投靠冉闵,中途与胡人王朗干了一仗,杀朗部胡人数千,后被氐酋蒲洪捉了去。)除了向侵略者报仇外,冉闵最大的功绩还在于驱逐胡蛮数百万出中土。

《晋纪》:“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

石虎统治后期,冉闵救济饥民。冉闵推翻后赵,分兵四面出击,与各大小胡酋互攻,数百万胡人被中原人们驱逐(石虎强迁到邺城的共计几十万***,也有近半数在中返还家乡,中途大部份被胡人所害。)氐、羌、胡、蛮等各民族数百余万,返还陇西或河套等地的家乡,九大石胡甚至迁回中亚。返迁途中各不同民族的胡人相互进攻掠对方,甚至人肉相食,十个人中仅有二三人能成功回去。

冉闵使胡族大返迁,造成中原百余万胡人死亡达十之七八,这就变相的杀了百万胡人。中国历史上后来建国的十六国国家中,鲜卑除外,就是成功返回去未被灭的民族部落重新入主中原所建立。但这时胡人数量大减,民间***恢复增长。胡人见识了***血腥报复的可怕不得不向***寻求合作,***从事农耕,胡人则充军打战。这才开始了和睦共处。五胡乱华时的少数民族往往打战不论男女老少全族皆兵。当然往后发展精兵全由男子充当。在十六国南北朝频繁的战争中,胡族大量战死,胡族彼此之间也相互灭族。民间从事农耕的***不断恢复增长,北朝东西魏的战争使胡***口枯竭。两国汉族大地主势力却强大起来,为补充兵源不足,不得不开始大量起用汉军。西凉地区的汉军得到北周起用,正是在这一时期。鲜卑国主们把公主嫁给这些汉族地主势力以拉拢他们,汉军的起用为后来杨坚灭胡和隋唐的建立创造外部条件

如果没有冉闵的“杀胡令”,没有他号召***复仇,驱逐各胡出中原。以后会是什么样?首先胡人在中原繁殖上千万人口后,再把南方的***杀绝并不是不可能的,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也会像另外三大古国一样被异族取代。诸胡乱中华时,北方***被只留下四五百万,这得主要归功于匈奴人和源于东欧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区的白种羯族。(这个民族有拿人头祭祀的习惯)冉闵灭后赵,歼灭30多万以羯族与匈奴为主的胡兵。冉闵后来在邺城对羯族***了20几万,加上全国各省各地的复仇***。羯族与凶奴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可惜的是一支万人的羯族部族,因为向北投降鲜卑而保留下来.后来鲜卑人帮助它们杀了冉闵,鲜卑入主中原。

这支羯人在鲜卑的统治下以打仗为业。鲜卑内战时羯酋造反,压抑久了的尔朱羯疯狂地杀着鲜卑人,差点将鲜卑灭族。在鲜卑复仇的打击下,羯人在侯景带领下跑到南方梁朝统治区,梁朝***接纳了他们,收为雇佣军。忘恩负义的侯景确杀死了梁武帝,对江南人实施血腥的种族***,使原本人口众多,千里沃土的江南变成赤地千里,尸骨遍地,杂草丛生的不毛之地(仅屠靖康城就将全城4万户约20万人杀绝),史称侯景之乱。

后来,南梁大将王僧辩,于是召集陈霸先、杜龛、韦载等人率军讨伐,花了很大代价才灭此悍族,这一种族才真正从地球上消失。王僧辩等人把许多原本在两广和越地山区的人口补充到长江中下游,充实当地人口。陈霸先建立陈朝,***取了很多措施来恢复经济和人口增长,即使这样直到隋灭陈时已经很多年过去了,南方的人口却一直没有恢复到侯景之乱前的规模。由此可见,单侯景几千羯兵就可血腥杀光江南人,更别说几百万胡人如果没被驱逐出在中原,而在中原繁殖几千万后必然向汉族要生存空间的结果!

冉闵赶胡族出中原,为***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冉闵的神兵铁骑,让胡人从此不敢再轻视***的武力,收敛了他们肆意抢掠的行径。冉闵,不愧为我大汉英雄,其功业利在千秋!!!冉闵在取得***后。并不想和胡寇闹翻脸。曾经宣布:“与官合则留,不合则去。”一夜之间,周围百里的***全部争相拥入城中,所有的胡人全部离去。城门那里一面是大量的***拥进城市来投奔冉闵。一面是大量的胡人纷纷出城。

冉闵杀胡人的真正原因

《资治通鉴》:“闵使尚书王简……下令城中曰:‘近日孙、刘构逆,支党服诛,良善一无预也。今日以后,与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所任之。敕城门不复相禁。”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闵知胡之不为所用,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门牙。’一日之中,斩首数万。”

公元304年,正是“八王之乱”之时。幽州刺史王浚引进段氏鲜卑来对付成都王颖。鲜卑乘机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奸,同时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王浚发现后,要鲜卑留下这八千名少女。鲜卑一时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将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易水为之断流。

后赵开国皇帝石勒(羯族)公然明定胡人劫掠汉族士人免罚,胡人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的东西。同时又禁止***称游牧民族作胡人,而称“国人”,违者斩。他的开国***大臣,来朝见他时,因身上值钱东西和衣服被胡人抢了,勒问他出了什么事,大臣正在气头上,说胡人抢了他,而忘了说国人。才发觉说错了话,赶紧向石勒赔罪,石勒赦免了他。可以想像一般***当时的处境。

由于听信巫师之言,石勒之子石虎(一说为侄,一说为与其婶所生,可能是**中所生)对***酷虐残暴。他跟一条毒蛇一样,脑筋里只有三件事,一是欲,二是杀戮,三是享乐。

石勒发男女十六万,运土筑华林苑及长墙于邺北。时逢暴雨,漳水水涨,死者数万人;石虎已有多处宫殿,还不满足,又驱汉丁四十余万营洛阳、长安二宫,造成尸积原野;修林苑甲兵,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之行,其间由于负妇义夫的反抗,死者不计其数;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成汉的使者见到沿途树上挂满上吊***的人,城墙上挂满***人头,尸骨则被做成“尸观”,恐吓世人,数万反抗将士的尸体被弃之荒野喂兽;和残酷的民族压迫,北方***锐减至六七百万,造成赤地千里的景象;人口的大量减少,土地的大量荒芜,傍之虎狼等野兽成群出现繁殖。石虎将邯郸(一说临漳以南)以南中原地区,数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其***围场,创全人类有史以来的吉尼斯世界记录。规定***不得向野兽投一块石子者,否则即是“犯兽”,将处以死罪,被杀或被野兽吃掉的人不计其数,***的地位竟连野兽都不如;太子石邃比他爹石虎还要令人发指。如果说石虎是残暴荒的话,这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只能以变态来解释。在自己府上闲着无聊的时候就带着刀乱窜,碰到自己的侍女就把她的头砍下来,擦干净血放到盘子里面做成工艺品和部下观赏。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恶魔竟然笃信佛教,他命令他所掳掠的汉族女子做尼姑,碰到漂亮的就先和她交配,然后就把这个倒霉的尼姑身上的肉割下来和牛羊肉混着煮,还把这种食品赏赐给部将吃,让他们猜测是什么原料做的。

石宣的残局

后石邃因触怒父亲石虎即被石虎灭门,改立太子石宣,石宣暗杀兄弟石韬,石虎明白了是石宣干的,就急命他进宫解释。石宣借口母亲过于悲伤,不敢前来。石虎立即派重兵包围太子府,把石宣和杨柸都捉来对质,石宣供认不讳。石虎大怒,命人把石宣关到猪圈里,将他的下巴用铁环锁起来穿到木槽上,用猪食来喂他。过了几天,石虎在邺城北门外架起柴堆,命令石韬的亲属把石宣的头发连根拔掉,依照石韬死的样子割掉他的舌头,砍断他的手足,挖掉他的眼睛,然后用绳子穿过他的下巴吊在柴堆上将他烧死。石虎和石韬、石宣等的亲属几千人在旁边围观。等火熄灭了以后,石虎下令把石宣的骨灰洒在大路上供人践踏。

冉闵灭后赵***,一次解放被掳掠的汉族女子达二十万。但后来在冉闵被俘,鲜卑慕容的军队包围邺城时大量女子被城中饥饿的士兵和百姓捕食。

冉闵被误读的真正原因

狼图腾在人类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发生过这样大规模吃人的***。同一时期在西方,是匈奴人阿提拉进攻罗马帝国,他残暴是残暴。但并没有留下他们吃人的记载。后来女真,蒙古,满族虽然也很残暴,但史书上也没有留下他们吃人的纪录。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根本无法想像“五胡乱华”时期的血腥与残暴以及我们汉族先民所蒙受的苦难。这些历史我们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不到,因为在书本上只有民族融合、鲜卑拓跋宏汉化等等,完全是报喜不报忧。对黑暗面一点也不描写。近来《狼图腾》的作者当是不掩盖这些暴行。但他又认为这样杀你吃你是为了汉族好。是给我们输血。好让我们强大起来,所以我们不应该仇恨那些食人恶魔。反而还要去感激他们。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我想他如果生活在那个血腥的年代,应该会舍身饲魔。心甘情愿地让他们吃掉。然后让那个被消化得变成什么也不知道的“我”强大起来。

中国历史界总有一些道学先生,动不动就叫嚷泱泱中华、天朝上国,要胸襟坦荡、大气容人,切不可斤斤计较、睚眦必抱,切不可小家子气,以免遭四夷耻笑。

还有一种观点:汉族人口众多,无论如何也是天然的强势,尤其是在今天。我们历来胸怀宽大,让他们一点也无妨。这些人就是典型的鲁迅先生所说的“费厄泼赖”分子。他们才是真正的民族主义分子,总爱以中华大国自居,一厢情愿的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岂不知四夷之所以降伏是因为中华的强大,每当我中华疲弱、衰落之时,它们就会像饿狼一样蜂拥而上,恨不得把我中华生吞活剥,吃个精光。

让我们揭开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幕——五胡乱华时代,中国人的千年恶梦。

公元316年,司马氏篡夺曹魏建立的西晋王朝在经历八王之乱后,国力损失惨重,虚弱不堪,最终被匈奴人灭国,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势力趁天下大乱之机入侵中原,大肆的屠虐汉民,视***不如犬狗,史书上记载“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

入塞胡族中,羯、白匈奴、丁零、铁弗、卢水胡、鲜卑、九大石胡等部落主体都是金发碧眼的白种人,这些蛮荒之域的野蛮胡族还保留着原始的食***性,其中以羯族、匈奴、白种鲜卑族三族最为凶恶。

在羯族建立的羯赵***统治下,曾经建立了雄秦盛汉的汉民族已经到了灭族的边缘。到冉闵灭羯赵的时候,中原***大概只剩下400万(西晋总人口2000万,北方发达地区大概1200万),冉闵解放邺都后一次解救被掳掠的汉族女子就达二十万。

这些汉族女子是被羯族人当作“双脚羊”来饲养的家畜,随时随地被奸,也可能随时随地被宰杀烹食。有五万多少女这时虽被解放,但也无家可归,被冉闵收留。后来冉闵被慕容鲜卑军击败,邺城被占。这五万名少女又全部落入食人恶魔慕容鲜卑的手中。鲜卑人奸污辱,又把这五万名刚刚脱离羯族魔爪的可怜少女充作军粮。一个冬天就吃了个干净。邺城城外这五万名少女的碎骨残骸堆成了小山......

这在今天听来令人毛骨悚然、难以置信。五胡乱华时代的中原是汉族的人间地狱,胡族的***天堂。

五胡乱华时代的战神天王——冉闵——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

我不是民族主义者,那个时候的民族矛盾确实是到了不可调和的时刻,若没有冉闵的绝地反击!还会有一直流淌的中华文明吗?还会有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吗?

关于袁崇焕

三国时期蜀汉举足轻重的名将***字孝直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三国时,在刘蜀***创建的过程中,闯进了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而当刘蜀***兴旺发达时,他就离开了人世,"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他就是***。史书对他有客观评价,后世对他多有微辞,刘备对他器重有嘉。

***,字孝直,右扶风d人。建安初年,天下饥荒,与同郡人孟达等俱入蜀,"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可谓入仕了,应是衣食无忧了。在刘璋麾下坐了官,按说应上报主上恩,下抚黎民心,然其作为不但不被称颂,还落得"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名声不好。刘备入主益州,***走红。陈寿评价说:"***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并将其与庞统列入一传。

***在刘璋***时的处境不佳,才华不能显现,这与刘璋的黯弱是分不开的。刘璋的父亲刘焉,本在京城坐官,目睹了灵帝时的政治衰缺,预感天下将乱,曾建议朝廷应派清官接管地方,又觉得汉王朝已无药可救,欲求交n牧而避祸全身,后在董扶的建议下,适时入于益州,策略地控制住了益州的混乱局面,遂产生了私意,"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又收编了一个异教组织"五斗米教",并派其教主张鲁、张修率***进击汉中,袭杀了汉中太守苏固等,夺得汉中地盘,张鲁遂"断绝谷阁,汉使",刘焉上言朝廷:"米贼断道,不得复通。"这样,刘焉在益州搞了独立王国。至刘璋世,治理混乱,刘焉过去的故老旧臣与刘璋离心离德,各怀异己,张鲁也脱离了益州控制,独霸汉中,与刘璋互为仇敌。这就使得刘璋***危机四伏。

208年,曹操大军南下荆州,刘璋感到情势不妙,连派三批使者交好曹操,益州别驾张松是第三批,被挡了回来。张松使命无果,于是建议引进刘备来征张鲁、抗曹操,实则别有用心。刘璋信松言而拒忠良黄权、王累等谏议。因张松与***友善并知其能力,荐其为使者,往来于刘备与刘璋之间,其才能始得发挥。

刘备取蜀是诸葛亮"隆中对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诸葛亮认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在张松的举荐下,作为特使与刘备进行了沟通,以其智谋果勇与刘备肝胆相照。庞统在刘备取蜀时为军师,与张松、***相呼应。在谋取益州的问题上,诸葛亮、庞统、张松、***的看法是一致的。在具体操作时,庞统献的取益三策与***献的取汉中策谋与三利,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为刘备称霸一方贡献卓著。

***在刘璋***时,一直处于被压抑之中,除人品被谤议外,也是低调处世。"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因为刘璋黯弱,治理混乱,"不足与有为",所以不能发现和使用人才。张松举荐***为使者,"正辞让,不得已而往。"他是不愿为刘璋办事,碍于张松的面情和上峰的派遣,不得不应付之。当与刘备相见后,"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至此,***即将泯灭的意志被激活,这才有后来的里勾外联,颠覆刘璋***的作为,也被一些观点认为德行不好。

***效力于刘备后,忠勇谋策,挥发无余。这与刘备的明睿识人,励志进取的魅力是分不开的。***效力于刘备,可以说是一种际遇,也是时势发展的一种巧合。因为受张松的举荐,因为受主人的派遣,不得不和刘备交往,而刘备与***的见面,激活了***的意志,***的作为可以说对刘蜀***的建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作为益州股肱的张松举荐***于刘备,自己却为刘备的事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非常遗憾的。

在刘焉主政益州时,汉中已纳入控制范围,而在刘璋时,汉中则被张鲁分割了出去,并与之为敌,双方互不能克,这应当是刘璋暗弱的一个方面。刘璋听信张松言,派***引进刘备替其攻打张鲁,这是刘璋暗弱的又一个方面。当益州归属刘备后,取汉中就会成为必然的军事行为。

但是,取汉中也应有一个准备过程与合适的时机。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对汉中虽只字未提,但却有四次示意:"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高祖刘邦是被项羽分封到汉中当王的,"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刘邦是从这里打出去建立大汉王朝的。"刘璋暗弱,张鲁在北"。张鲁因刘璋暗弱而能盘踞汉中。"若跨有荆、益"这是诸葛亮"隆中对策"中钳击曹魏设想的前题条件,这里所说的益州是包含汉中的。"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秦川不经汉中,又从哪里进军合适呢?因此,汉中是一个很敏感的地方,刘备在达不到地跨荆、益的情况下,想得到汉中,也只能是一种奢望。

214年,刘备取下益州,曹操赶走马超,张鲁***的存活受到来自南北两个方面的威胁。此时东吴违盟弃好,偷袭了荆州三郡,刘备十分恼火,于是在215年率五万大军下公安,欲以武力回夺。当得知曹操征降了张鲁的迅息后,却与吴达成了一笔交易,划拔荆州三郡归吴而迅速回撤,以防备曹操对益州的侵害。曹操在降服张鲁后,没有***信刘晔、司马懿乘势攻蜀的建议,而是安顿好汉中的防务后,就撤退了,这也是双方的客观情势所决定的。

曹操及直属部队虽然撤离了汉中,但在汉中却留下了一个实力非常强大的军备集团,几乎把他的西北军主力全部留在了汉中,以夏侯渊为汉中守备军的主帅,辅之以张A、杜袭、徐晃、郭淮等知名将领,严密布防和守圉。这对刘备来讲,是极其不利的,要想拥有汉中,必须精心准备,知己知彼,捕捉机遇。217年,夏侯渊集团派张A侵袭巴西,"欲徒其民于汉中",被张飞迎头痛击,打了个落花流水,狼狈逃窜,差点殒命。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蜀中士气,取汉中舆论高涨,于是筹谋汉中的时机成熟了。

***献策曰:"今策渊、A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这个策谋是取汉中的一套完整***,是极其远见卓识的。它首先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在对曹魏设在汉中的守备力量与自己的实力比较之后,得出了可行性判断与必胜的信念。那么,要想取胜,必须"举众往讨",这是十分正确的策论,在取汉中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其次,在取下汉中后有三利之论,其一是:"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其二是:"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其三是:"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后来,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的五伐中原,也没有脱离***的三利之论。诸葛亮是以其上利为目标的,然在北伐过程中却因操作不当而失掉了中利,最终以下利而获益。

取汉中是蜀中君臣、谋士、将帅的共同心意,取汉中的部署也是缜密而紧罗密鼓的。以张飞、马超、吴兰、雷铜为侧翼,以刘备、黄忠、赵云、魏延为主力的正面强攻力量,以***为主的行军参谋,以诸葛亮为中心的后勤保障体系等部署十分得当,虽然,吴兰、雷铜牺牲了,陈式控扼的马鸣阁道丧失了,但汉中拿下了,对于损失和胜利,大小是有别的。

刘备发动夺取汉中的战役,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刘蜀大军在阳平关一带,受到张A的强大阻击,刘备感到兵力不足,"急书发兵"诸葛亮征询杨洪,杨洪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由此可见,夏侯渊的汉中防线是何等的牢固,刘备攻取阳平关是何等的艰难,并且在此酣战连年而无大利。

219年正月,在一个风急月隐的夜晚,刘备发动了一场夜战,烧掉了张A守备的阳平关都围的鹿角,撕开了一个口子,与曹军展开了肉搏战,而张A亲兵卫队的战斗力很强,刘备不能取胜,便迅速撤离了战斗,却南渡沔水,直插夏侯渊老营定军山,这是夏侯渊始料不及的。当夏侯渊知张A防线出现了危机,则分半兵助A,然却削弱了自己的防御力量,没想到刘备撤出与张A激战后却直奔自己的老营而来,且又放了一把火,烧得夏侯渊乱了方寸,回军救火,被刘备打了一个伏击战,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

刘备阳平关没攻下来,却一举挺进关内腹地定军山,并且伏击了曹魏汉中主帅夏侯渊,这就打破了曹军拒敌于国门之外的防御体系。主帅殒没,曹军慌神。此时,汉中天险已不唯曹军所独有。疾病缠身的郭淮也强支病体,协助张A支撑残局,曹操知汉中危在旦夕,也从长安举众而来,219年3月,"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终因败局无法挽回而于219年5月撤离了汉中。当曹操得知这些"奇画算策"出自***,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刘备与诸葛亮是鱼水情深,刘备与***何尝不是这种关系呢?只是他们各人的司职不同,而其司职的配合能够使刘备的事业兴旺发达,这就是"以公义相取"的结果,是一种互补关系。裴松之说:"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这个场景是汉中战役的一次战斗中的情形,是***谋勇果敢的生动***,也是***效忠于刘备的最好诠释,更是刘备与***互敬互爱的具体表现。

在刘备时,"唯***见谥"足以说明***在刘蜀***的地位,也足以证明刘备对***的器重和追悼。诸葛亮在刘备夷陵覆军后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不但是诸葛亮发自肺腑的感叹,更是对刘蜀***栋梁之臣的离去所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失的痛惜。刘备称帝时,"法孝直若在",或许蜀汉能够"倾覆寇敌,尊奖王室",或许蜀汉能够"蚕食雍、凉,广拓境土",或许

冉闵是杀汉英雄吗?

生平简介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1](《明史本传》),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汉族。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 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一说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

袁督师祖崇焕公相

天启七年即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初六日,后金皇太极,以“明人于锦州、大凌河、小凌河筑城屯田”,没有议和诚意为藉口,亲率数万军队,谒堂子,出沈阳,举兵向西,进攻宁(远)锦(州)。 十一日,后金军至锦州,距城一里,四面扎营布兵,将锦州城包围。时明太监纪用、总兵赵率教驻锦州,负责筑城、守城。当后金兵将至时,左辅等人,撤入锦州,凭城固守。皇太极得报后,传令攻城。后金兵攻城数日,伤亡惨重,别无所获。  十六日,明辽东巡抚袁崇焕派人送给纪用、赵率教的书信被后金兵截获,内称“调集水师援兵六七万,将至山海关,蓟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后所兵俱至宁远。各处蒙古兵,已至台楼山”云云。皇太极信以为真,即收缩围锦兵力,聚集于城西,以防明援师。 至二十六日,后金军已围城15日不克,人马疲惫士气低落。 二十七日,后金军分兵为两部:一部继续留驻锦州,在锦州城外凿三道濠,加以包围;另一部由皇太极率领官兵数万,往攻宁远。  辽东巡抚袁崇焕提出:“坚壁固垒,避锐击惰,相机堵剿。”总督蓟辽、兵部尚书阎鸣泰题奏:“今天下以榆关为安危,榆关以宁远为安危,宁远又依抚臣为安危,抚臣必不可离宁远一步。而解围之役,宜专责成大帅。”此奏,得旨:“宁抚还在镇,居中调度,以为后劲。”朝廷为确保宁远,不允许袁崇焕亲自率领援兵,前往救援;而令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等率军一万,驰援锦州。 二十八日,辽军与后金军在宁远城,展开激烈的攻守战。袁崇焕列重兵,阵城外,背依城墙,迎击强敌。皇太极欲驰进掩击,贝勒阿济格也欲进战;大贝勒代善、二大贝勒阿敏、三大贝勒莽古尔泰“皆以距城近不可攻,劝上勿进,甚力”。天聪汗皇太极对于三位大贝勒的谏止,怒道: “昔皇考太祖攻宁远,不克;今我攻锦州,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 明辽军与后金军两支骑兵,在宁远城外展开激战,矢镞纷飞,马颈相交。明总兵满桂身中数箭,坐骑被创,尤世威的坐骑也被射伤;后金贝勒济尔哈朗、萨哈廉及瓦克达俱受伤。两军士卒,各有死伤。 明军骑兵战于城下,炮兵则战于城上。袁崇焕亲临城堞指挥,“凭堞大呼”,激励将士,齐力攻打。参将彭簪古以红夷大炮击碎八旗军营大帐房一座,其他大炮则将“东山坡上奴贼大营打开”,后金军伤亡重大。明太监监军刘应坤奏报称:“打死贼夷,约有数千,尸横满地”。后金贝勒济尔哈朗、大贝勒代善第三子萨哈廉和第四子瓦克达俱受重伤,游击觉罗拜山、备御巴希等被射死。蒙古正白旗牛录额真博博图等也战死。后金军死伤甚多,尸填濠堑。 二十九日,后金天聪汗皇太极率军撤离宁远,退向锦州。 辽东巡抚袁崇焕欣喜地奏道: “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战,合马交锋。今始一刀一枪拚命,不知有夷之凶狠骠悍。职复凭堞大呼,分路进追,诸军忿恨此贼,一战挫之,满镇之力居多。” 皇太极攻宁远不克,又转攻锦州。 先是二十八日,当后金兵在宁远城下激战之时,锦州的明兵趁后金军主力西进、势单力弱之机,突然大开城门,蜂拥冲杀出来,攻向后金大营,予敌一定杀伤。稍获初胜之后,迅即撤退回城。后锦州战报送到皇太极手里,他感到宁、锦前后、腹背受敌,不得不迅速从宁远撤军。 六月初三日,皇太极向锦州城发起进攻。  初四日,皇太极攻城不下,遂命撤军回营。明总兵赵率教疏报:此役后金兵伤亡“不下二三千”。明镇守太监纪用奏报:“初四日,奴贼数万,蜂拥以战。我兵用火炮、火罐与矢石,打死奴贼数千,中伤数千,败回贼营,大放悲声。” 初五日,凌晨,天聪汗皇太极从锦州撤军。 初六日,辽东巡抚袁崇焕上《锦州报捷疏》言: “……孰知皇上中兴之伟烈,师出以律,厂臣帷幄嘉谟,诸臣***敢死。大小数十战,解围而去。诚数十年未有之武功也!” 宁锦之战,后金军攻城,明辽军坚守,凡二十五日,宁远与锦州,以全城而结局。明人谓之“宁锦大捷”,载入中国战争史册。

平台应对

熹宗崩,崇祯即位,魏忠贤被诛。朝臣纷请召袁崇焕还朝。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 崇祯任命袁崇焕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袁崇焕入都,十四日崇祯帝召见平台。袁崇焕慷慨陈词,***以五年时间恢复辽东,并疏陈方略,皇帝大喜,袁崇焕复奏掣肘,袁崇焕奏曰“以臣之力治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嫉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岂臣谋”。(《崇祯纪事》)二十四日崇祯赐崇焕尚方宝剑,便宜行事。袁崇焕疏谢并陈方略,崇祯赠蟒玉银币,崇焕辞莽玉不受。

计斩岛帅

袁崇焕于崇祯二年(1629)五月二十五日自北汛口开洋出海,经大王山风中岛松木岛小黑山大黑山猪岛蛇岛虾蟆岛,二十八日泊双岛。二十九日,崇焕登岛岭,谒龙王庙。当晚,毛文龙至。 六月初四,袁崇焕颁东江三千五百七十五员名赏,军官每员自三两至五两,士兵每名一钱。并将饷银十万两发于东江。袁崇焕传徐旗鼓王副将谢叁将商谈。随后要命令毛文龙,今后旅顺以东公文用毛文龙印,以西用袁崇焕印。又命令制定东江营制,同时命令准备收复镇江旅顺。毛文龙均不同意。 六月初五,袁崇焕传东江各兵登岸,较射给赏。毛文龙问“袁崇焕何日行?”。袁崇焕云:“宁远重地,来日行。今邀贵镇岛山盘桓,观兵角射。”又说:“来日不能踵拜,国家海外重寄,合受余一拜。”交拜毕,登岛山。谢叁将暗传合营兵,四面密布,将文龙于随行官百余员,绕围内,兵丁截营外。袁崇焕询问毛文龙随行各官姓名,俱曰姓毛。毛文龙曰:“俱是敞户小孙。”袁崇焕曰:“岂有俱姓毛之理?似尔等如此好汉,***可用。我宁前官兵,俸粮多于尔等,倘然不能深(饱)暖。尔等海外劳苦,每月领米一斛,且家人分食此米,言之可为痛心。尔等亦受我一拜,为国家出力,此后不愁无饷。”各官垂泣叩首。 随后对文龙说:“余节制四镇,严海禁者,恐天津莱登 ,受心腹之患。今设东江饷部,钱粮由宁远运来,亦无不便。昨与贵镇相商,必欲取道登莱,又议移镇,定营制,分旅顺东西节制,并设道厅,稽兵马钱粮,俱不见允。岂国家费许多钱粮,终置无用?余披沥肝胆,讲至三日。望尔回头是岸,谁知尔狠子野心,欺诳到底,目中无我犹可,圣夫子英武天纵,国法岂能相容?”说完,向西***,缚毛文龙,去冠裳。毛文龙尚倔强,不肯就擒。袁崇焕又说:“尔疑我为书生,不知我乃朝廷一员大将。"随即颁布毛文龙十二条罪名,并对东江各官说:“毛文龙如此罪恶,尔等以为应杀不应杀?若我屈杀文龙,尔等就来杀我”。来官俱相对失色,叩首哀告。毛文龙语塞,叩首乞生。袁崇焕说:“尔不知国法久了,若不杀尔。东江一块土,以非皇上有也。”请尚方剑,合水营都司赵不歧,何麟图监斩,令旗牌官张国柄执尚方剑斩毛文龙首级于帐前。又令将毛文龙首级,备好棺木安葬。围外兵丁汹汹,见袁崇焕兵严整,不敢犯。 崇焕又谕东江各官云:“今日斩文龙一人,以安海外兵民,乃安人,尔等照旧供职,复原姓,为国报効,罪不及尔。”后分东江兵二万八千为四协,用文龙子承祚管一协,用旗鼓徐敷奏管一协。其余二协,东江各官举游击刘兴祚,副将陈继盛二员分管。将带来饷银十万,分给各岛官民,令冯旗鼓,往旅顺宣抚。又令将毛文龙将剑,东江事权,让陈继盛代管。谕毕,离岛登舟,晓谕,安抚各岛军民。檄承祚偿所欠各商银两,差官查岛中寃狱,并抢来各商船只。俱即发商人洪秀等。 六月初六,备祭礼,到文龙棺前拜祭。云“昨日斩尔,乃朝廷***,今日祭尔,乃我辈私情”。遂下泪,各将官俱下泪戚叹。 六月初九,往旅顺,官军迎,宣谶毕,扬帆以归。(《袁督师计斩毛文龙始末》) 崇祯虽然不满袁崇焕先斩后奏杀死毛文龙,但由于毛文龙曾经两次带兵到山东抢掠钱粮,狂言“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劣迹斑斑,又在给皇太极的书信中说:“汗凡有旨来,我皆领受,无不遵行”,“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若从两面夹攻,则大事可定矣”,“尔牵兵前来,我为内应,如此则取之易如反掌”,已经有投敌的趋势,崇祯自己也对毛文龙早有不满,认为毛文龙“通夷有迹”,故而对毛文龙之死甚喜,对袁督师斩毛文龙嘉谕倍至。 据《明季北略》记载:“辽民苦虐于北,时欲窜归中朝,归路甚艰,百计疾走,数日方抵关,文龙必掩杀之,以充虏报功,是其大恶。又骄恣,所上事多浮举,索饷又过多,朝论多疑而厌之,以方握重兵,又居海岛中,莫能难也。崇焕初斩文龙,上甚喜,嘉谕倍至。” 明末时事***《镇海春秋》则把袁崇焕杀毛文龙说成是袁崇焕与后金议和的条件之一,并被当时的一些史书传抄,但在袁崇焕与后金往来的书信中并没有与此相关的内容。 史学大家孟森认为: “毛文龙东江之兵,始以朝廷无的饷而借口通商,以违禁物与敌为市,敌乃大得其助,而崇焕治兵,请管东江之饷,而文龙拒之,以与敌通市为利,又不欲以领饷而暴露其兵额也。崇焕斩文龙,编制其兵,核实其饷,东江正可有为,乃身即被戮,毛兵亦无所依赖,自相***,相率降清。论者又以此为崇焕之罪,不以为杀崇焕者之罪,至今尚***不已,是用揭之。” (孟森《明史讲义》) 著名历史学家李光涛曾经痛骂给毛文龙翻案的清朝遗民、伪满洲国大汉奸罗振玉: “癸酉,即民国二十二年,罗氏因从来不用中华民国纪年,所以只书癸酉。九一八事变’日寇成立伪组织,罗氏尝为首任十大臣之一,以其衰老之年,犹为此***之事,其以毛文龙之“通敌叛国”为伟功,以叛徒孔耿等之***同胞篇佐命之勋,亦无足异矣。毛文龙通敌原书,载明清史料,姑勿论罗氏曾否见之,即如金梁之满洲老档,云己毛文龙私通之事,亦大胳可见,此书出版较早,罗氏当亲见之,彼又尝手编坐史料丛刊,其中亦截有毛文龙种种罪恶,彼皆不肯征信,独信此至东江遗书一书,且又摭拾由来一贯之浮言,妄毛文龙有功之状,其为“贼贼相护”有意淆乱是非之心理显然可知矣。” (李光涛论罗振玉刊《东江遗事》)

己巳之变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皇太极率数万清兵绕道蒙古,以避开忠于明朝的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的防区。10月27日突破大安口,至11月初连陷遵化、三屯营,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彦国自尽。京师震动而***,同时诏令各路兵马勤王关。蓟辽督师袁崇焕对后金此举,已有所料。为此,袁崇焕曾正式向崇祯皇帝上疏,说:“若顺天等处,则听督抚为政,臣不敢越俎而议者也。”(崇祯二年五月十六日到吏部事兵部呈于兵科抄出之《钦命出镇行边督师蓟辽等处兵部尚书臣袁崇焕谨题为乞汰冗官以纾国用等事》)说得很清楚,蓟门比较薄弱,应当设重兵把守。不仅如此,袁崇焕又上了一道奏疏,说:“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因为宁锦防线坚固,皇太极打不破,就会以蒙古为向导,突破长城,来威胁北京。 “九月己丑,袁崇焕以清兵欲西,先请驻宁远增戍关门,至是遣参将谢尚政等往备。顺天巡抚都御史王元雅曰:此虗警耳。遣其众归,师果不出。”(《崇祯实录》卷二) “崇焕随奏:『臣守宁远,寇被臣创,决不敢侵犯臣界。只有遵化一路守戍单弱,宜於彼处设一团练总兵』。遂以王威为请。兵部以王威新奉部劾,不肯即予,留难移时。”(石匮书后集) 盖崇焕自任复辽,殚精拮据;甫及期年,锦宁一带,壁垒改观。正拟器械马匹,稍有头绪,决计渡河,惟虑蓟门单弱,请宿重兵。已特疏言之,再疏催之。(白冤疏) 但是,袁崇焕的两次上疏,都没有引起崇祯皇帝的足够重视,派出的援军也被遣回。不幸的后果被袁崇焕言中了。 崇祯二年即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二十六日,八旗军东、西两路,分别进攻长城关隘龙井关、大安口等。时蓟镇“塞垣颓落,军伍废弛”,后金军没有遇到任何强有力的抵抗,顺利突破长城,于三十日,兵临遵化城下。遵化在京师东北方向,距离京师300里。十一月初一日,京师***。 虽然按照朝廷分工,袁崇焕主要分管山海关外防务,蓟辽总督刘策分管关内防务。但是,袁崇焕作为蓟辽督师,对整个蓟辽地区的防务都是责无旁贷,况且后金铁骑正是从山海关外而来。 先是,十月二十九日,袁崇焕从宁远往山海关,途经中后所,得报后金军已破大安口。袁崇焕做出以下军事防御部署: 其一,严守山海关。因为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已经调到关内,宁远总兵祖大寿也带精锐随袁崇焕入关,所以袁崇焕命前总兵朱梅、副总兵徐敷奏守山海关,防止后金乘机夺关。 其二,严守京师要道。袁崇焕命参将杨春守永平,游击满库守迁安,都司刘振华守建昌,参将邹宗武守丰润,游击蔡裕守玉田。 其三,严守京畿地区。在靠近京师东北方向的蓟州、三河、密云、顺义严密布防,防止后金从东北路入京。袁崇焕命保定总兵曹鸣雷等驻蓟州遏敌,自率大军,以总兵祖大寿作先锋,驻蓟州居中调度策应。命宣府总兵侯世禄守三河,保定总兵刘策守密云。 袁崇焕一面进行总体部署,一面阻截后金军南进,其措施是: 第一,遵化阻截。因为皇太极的军队突破了龙井关和大安口,直接指向遵化,遵化是京东的重镇,袁崇焕想把后金的军队阻截在这里,他急令平辽总兵赵率教率四千兵马,驰救遵化。他率部急驰三昼夜,行350里,到达遵化以东的三屯营。但三屯营总兵朱国彦不让入城,赵率教只好纵马向西,驰向遵化。十一月初四日,赵率教率援军至遵化城外,与后金贝勒阿济格等所部满洲左翼四旗及蒙古兵相遇,误入埋伏,中箭坠马,力战而亡,全军覆没。赵率教战死,是明军的重大损失,袁崇焕失去了最得力的大将,失去了救援京师的最佳时机。 当日,后金军进攻遵化城。后金先劝降,遭到拒绝。后四面攻城,明巡抚王元雅凭城固守,顽强抵抗。第二天,遵化“内应纵火”,遵化城陷落。巡抚王元雅走入衙署,自缢而死。城中官兵人民,反抗者皆被***。接着,后金军进攻遵化东面的三屯营,副总兵朱来同等潜逃,总兵朱国彦把逃跑将领的姓名在大街上张榜公布,然后偕妻张氏上吊自尽。初七日,后金军破三屯营。明朝丧失了将后金军堵在遵化的机会。 遵化失陷,驰报明廷,人心大震,朝野惊恐。时“畿东州县,风鹤相惊,人无固志”(《崇祯长编》卷***)。皇太极命留兵八百守遵化,亲统后金军接着南下,向北京进发,逼近蓟州。这时,袁崇焕亲自带领九千兵马,急转南进,实施其第二步想法:就是把后金的军队阻截在蓟州。 第二,蓟州阻截。袁崇焕于十一月初五日,督总兵祖大寿、副将何可纲等率领骑兵,亲自疾驰入关,保卫北京。至此,袁崇焕在关外的三员大将——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全部带到关内,可见袁崇焕已经下定决心,不惜任何代价,誓死保卫京师。初十日,袁军驰入蓟州。蓟州是横在遵化与通州之间的屏障,距离北京东郊通州约140里。袁军在蓟州阻截,“力为奋截,必不令越蓟西一步”(《崇祯长编》卷***)。皇太极曾两次败在袁崇焕手下,这次就没有同袁崇焕军队硬碰,而是从东北方向通过顺义往通州进发。这样袁崇焕在蓟州拦截皇太极军队的***又落空了。 第三,通州阻截。通州离北京只有40里,袁崇焕紧急率领军队往通州进发,力图把皇太极军队拦截在通州。十二月初一日,袁崇焕的军队到达河西务。河西务在天津和北京之间,大约离北京120里。这时候皇太极军队已接近通州,他揣测到了袁崇焕的军事意图,不打算在通州跟袁崇焕决战,而是取道顺义、三河绕过通州,直奔北京。这样,袁崇焕在通州拦截的军事意图又落空了。 从以上部署可以看出:袁崇焕这时的战略目标是将后金挡在京师以外,并部署军队依托城池来防守抵御。因为袁崇焕与后金征战多年,深知后金骑兵野战的优势,明军唯有依城作战,才能取胜。赵率教的四千骑兵在平原野战,全军覆没,就是明证。 虽然袁崇焕决意要“背捍神京,面拒敌众”,堵塞八旗军入京师之路。但是,袁崇焕设计的三个阻截都没有成功,这样战线就推到了北京。 袁崇焕在河西务举行军事会议,议商进取。会上,副总兵周文郁提出:“大兵宜趋敌,不宜入都。且敌在通州,我屯张家湾,相距十五里,就食河西务,敌易则战,敌坚则乘,此全策也。”(《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就是说,未奉明旨,不宜入京!袁崇焕说:“周君言是。弟恐逆奴狡诈异常,又如蓟州,显持阴遁,不与我战。倘径通都城,则从未遇敌之人心,一旦动摇,其关系又不忍言”。“君父有急,何遑(闲暇)他恤?苟得济事,虽死无憾。”(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河西务会议之后,袁崇焕率领九千关宁铁骑,日夜兼驰,行120里,由间道急奔,抢在皇太极之前,于十九日抵达北京外城广渠门外。其实,袁崇焕统兵入蓟时,明朝官员中就传说他有引导后金兵进京之嫌,故崇祯帝下令袁崇焕不得越蓟州一步,而他竟然毫无察觉。现在他又擅自率部进京。所以,从他抵达京师的那一刻起,袁崇焕实际上已经身陷腹背受敌的局面,只是他还不很清楚,或者根本顾不得关注自己。 同时,明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率兵,也来到北京城德胜门外扎营。 第二天,即十一月二十日,八旗军兵临北京城下。明朝北京保卫战即将开始。 袁崇焕率领关宁九千骑兵,于十一月十九日,赶在皇太极之前驰抵京师城下。第二天,保卫京师的战斗就打响了。 京门初战首先在德胜门外打响,城外明军,主要是大同总兵满桂和宣府总兵侯世禄的勤王部队,另外参加战斗的还有城上的卫戍部队。 德胜门之战:十一月二十日,皇太极亲率大贝勒代善和贝勒济尔哈朗、岳讬、杜度、萨哈廉等,统领满洲右翼四旗,以及右翼蒙古兵,向满桂和侯世禄的部队发起猛攻。后金军先发炮轰击。发炮毕,蒙古兵及正红旗护军从西面突击,正黄旗护军从旁冲杀。后金两军冲入,边杀边进,拚搏厮斗,追至城下。城上明军,奋勇弯弓,又发火炮,轰击敌军。不久,侯世禄兵溃,满桂率军独前搏战。城上明兵,发炮配合,但误伤满桂官兵,死伤惨重。满桂身上多处负伤,带败兵一百多人在城外关帝庙中休整。第二天,守军打开德胜门的瓮城,供满桂的残兵休养。就在德胜门之战的同一天,广渠门也发生激战。 广渠门之战当天,莽古尔泰率满洲左翼四旗及蒙古兵二千往击袁崇焕军,此时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率九千关宁铁骑屯沙窝门外。这场广渠门大战,九千关宁铁骑血战数万八旗军及蒙古兵,自巳(巳正10时)至酉(酉正18时),炮鸣矢发,激战8小时,转战10余里。战斗中,一敌军抡刀砍袁崇焕,适傍有材官袁升高以刀架隔,刃相对而折。莽古尔泰箭如雨下,袁崇焕身中数箭,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由于袁崇焕身先士卒,拼死力战,关宁铁骑倍奋砍杀,莽古尔泰军被击败。袁崇焕部将游击刘应国,罗景荣,千总窦浚等,直追敌军至运河边。敌军忙迫拥渡,冰陷,淹没者无数。此一战,关宁铁骑杀敌千计,清军劲旅阿巴泰、阿济格、思格尔三部都被击溃。 关宁兵亦伤亡数百。 这一役之后,清兵众贝勒开会检讨。皇太极的七哥阿巴泰按军律要削爵。皇太极说: “阿巴泰在战阵和他两个儿子相失,为了救儿子,才没有按照预定的***作战,然而并不是胆怯。我怎么可以定我亲哥哥的罪?”便宽宥了他。可见这一仗清军败得很狼狈。 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焕又用乡导任守忠策,以五百火炮手,潜往海子,距皇太极军营里许,四面攻打,皇太极军大乱,随移营出海子。

粜米蒙冤

明朝遗民谈迁的史学巨著《国榷》记载: 「辛末,召象乾及廷臣於平台问。象乾方畧对曰:『插汉虎墩兔憨与顺义王卜石兔哈喇慎、白黄台吉俱元小王子之後。卜哈俱插汉分部,岁贡。自黄台吉与插汉閧,插汉不贡。隆庆庚午,俺荅受封开市,卜哈部夷屡掠之。去岁卜石兔西走,哈喇慎俱被攎,白台吉仅身免,东投於建奴。其弟跌各兔等不欲也,白台吉媿死,哈部今其人无几。朵颜三十六家此日亦当联络,与哈喇慎可得三万人。诸部惟永邵卜最强,约三十余万人,若合卜石兔之兵可御插汉。』 帝曰:『插汉意不受抚,何?』对曰:『当从容笼络。』帝曰:『如不欵,何?』象乾密奏语不尽闻。帝善之,命往与袁崇焕共计。象乾请发抚赏银五万两。」 此事《崇祯长编》卷之十三元年九月亦有载,不过把「建奴」忌讳作「清」而已。由此可见朵颜是明廷笼络的对象。 而袁崇焕被指资敌的对象,就是上述的朵颜部。故市米资盗并不能成袁崇焕的罪名。而且袁崇焕后来卖米也是崇祯帝许可的:“其招来属夷,其有饥困,查明部落多少,计口量许换米”。 《国榷》卷八十九又有记载:“初,广宁塞外有炒化、暖兔,贵英诸虏。蓟镇三协有三十六家守门诸夷。所云西虏也。皆受我赏。建虏虽强,其势未大合。至是,中外迎上指。谓通建虏,并革其赏。诸夷已閧然。会塞外饥,请粟。上坚不予,且罪阑出者。于是东边诸胡群起飚去,乃尽折入建虏,不受汉索也。” 可见谈迁认为崇祯在蒙古人饥荒时不知乘机拉拢,才是蒙古人投向后金引其入寇的主因。

磔刑处死

明思宗(1610—1644)在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初将袁崇焕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在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明思宗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罪名于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行刑那天,袁崇焕毫无惧色,他被五花大绑,押上刑场,“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袁崇焕卒年四十七岁。(《石匮书》)。 世传清太宗皇太极(1592—1643)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明思宗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但是阎崇年等一些学者则倾向于认为明思宗杀袁崇焕是因为朝廷内阉党余孽的诬陷,皇太极的反间计只是袁崇焕落狱之因。 对反间计,《明史》袁崇焕传,记载:“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 《明季北略》则记载:“都中又喧言崇焕导虏入犯,上甚切齿。先是,虏出猎,掳我多人。中有二珰,上命侦崇焕者,亦被掳。虏视之,知为珰也,乃设一记,佯为袁遗书约犯边,答云:“知道了,多谢袁爷。”又佯惊云:“乃为珰闻,缚珰亟斩之!”又故遗一奴私放珰归。珰归,上其事。上再召崇焕入,即下诏狱。” 袁崇焕在行刑前,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冉闵为今人所广为知闻是***胡人的命令,即杀胡令。他是拯救了汉族的抗胡英雄,亦以勇猛著称,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勇将之一。

[编辑本段]英雄事迹

公元309年,乞活军活动在黎阳的一支在和匈奴前赵帝国的战斗中被打败,冉闵的祖父冉隆和叔父冉襄等亲人都殁于此役。冉氏家族留下一个11岁的少年——冉瞻(按现在的标准还是一个孩子),少年冉闵冉瞻带领所部乞活余部继续与胡人英勇战斗。

公元310年,石勒(此时是前赵的大将)攻打河内,勒见两军阵前的一少年英勇非凡,长而勇悍,精于骑射,阵前临矢石不顾。勒赞曰:“此儿壮健可嘉!”冉瞻众寡不敌,被俘。石勒徙冉瞻及其部众于兰陵郡。327年,冉瞻在和匈奴前赵的战斗中被斩于阵前。冉瞻之子就是后来的冉闵。冉闵除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外,还善于使用智谋。

公元316年,司马氏篡夺曹魏建立的西晋王朝在经历八王之乱后,国力损失惨重,虚弱不堪,最终被匈奴人灭国,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势力趁天下大乱之机入侵中原

公元338年,少年冉闵首次参加战争,在昌黎大战,史载后赵诸军尽溃,唯游击将军冉闵三千汉军独全。此战后,冉闵成名,被石虎提拔为北中郎将,参加了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事(当时北方燕代之地,后赵镜内有内迁的丁零,乌恒,夫余等各族各部,时常有叛乱,外有慕容鲜卑常发兵寇边。)冉闵在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斗中屡立奇功(其间也有两次调到外地作战)。

公元350年冉闵率军于凌水河畔大败鲜卑燕军二十万。擒斩燕军七万余人,斩首上将以上三十余名,焚烧粮台二十万斛,夺鲜卑北燕郡县大小二十八城,冉闵威震中原。后冉闵推翻羯赵,称帝建国,年号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挟胜利之势,突袭各路胡军。先后经历六场恶战。

(1)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匈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匈奴首三万;

(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6)六战又有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不退反进竟十战十捷!!

迫于冉闵和诸路中原汉军的武力威胁,氐,羌,匈奴,鲜卑数百万人退出中土,各自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原来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从此迁回万里之外的中亚老家。在返迁的路上这些不同民族的胡族相互进攻对方,掠杀对方,抢食粮食,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人十个人中仅有二三人。诸胡乱中华时,北方***被***的只留下四五百万,最主要的凶手是匈奴人和源于东欧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区的白种羯族。(这个民族有拿人头祭祀的习惯)冉闵灭羯赵,歼灭三十多万羯族与凶奴为主的胡兵。冉闵后来在邺城对羯族***了二十几万,加上全国各省各地的复仇***。羯族与匈奴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

几番大战,打出了汉家铁骑的威风,各地***纷纷起义响应,史载“无月不战,互为相攻”。一举光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势力被迫撤出中原。石遵、石鉴、石琨、石宠、石蟠被灭三族,羯族的主力军被完全消灭。至此,石虎的十四个儿子,两个被他自己处死;六个自相残杀而死;五个被冉闵灭族,一个投靠东晋,被斩于街市;全部死于非命。石虎一生造孽无数,终于在子孙身上得到了报应。

公元352年。冉闵将城中的军粮分给百姓。独自带领1万人马(步兵为主)去争粮。结果被鲜卑的14万大军(骑兵。还有数万后续部队)包围。在拼死突围的冉魏士兵掩护下,冉闵连杀三百余人,终于杀出包围圈(战斗经过本文从略),但那匹和冉闵一样勇猛的朱龙战马却因过度疲劳而倒下,冉闵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机械地和敌人拼命,掩护随军的其他重要官员撤离战场,一直杀到最后一人……慕容恪捉到冉闵后,献与国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闵:“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怒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呼!”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正史记载,决非杜撰)作者语:冉闵壮志未酬,天地为之大恸,可惜上天既然体恤冉闵的用心,为何不干脆赐他胜利的结局。为何还要让他的冤屈千年不得昭雪,受尽同胞的谩骂。苍天不公,造物不仁,不知何时冉闵的英雄事迹才能在世间广为流传。

冉闵就义后,冉魏国的臣子绝望至极,悲天呼地。纷纷守节自缢,少部分逃往东晋,无一投降前燕者。冉魏几十万***不甘受辱,纷纷逃向江南,投奔东晋。东晋军未能及时接应,使得几十万百姓中途受到截击,死亡殆尽。晋将***谢罪。

由于冉闵的王朝时间很短。大臣多***殉国。没有人给冉闵写书立传。后来统治北方的北魏(鲜卑王朝)的史学家把冉闵大骂一顿。在史书上没有人为冉闵正义直言。而后代又缺乏资料,只能根据以前遗留的资料来整理。某些太监史学家片面强调冉闵的杀胡。而不说明冉闵杀胡的原因。想想冉闵一声令下,中原百姓和入塞胡寇无月不战,日日相攻。可见冉闵当时的政策是顺应民意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并不是冉闵有心挑拨。而是当时的民族矛盾不可调和。那些穿者兽皮。吃着生肉的野蛮部落。哪里懂得礼仪廉耻,生命的价值。入侵印度的蛮族部落把创造古代印度文明的当地人当作奴隶一样的驱使。印度的种姓制度大家都知道吧。21世纪的今天还生活在印度社会低层的贱民。就是那些几千年前被征服的印度本国人。冉闵天王招告天下,邀四海豪杰奋起杀胡。屠胡令所到之地。中华子民纷纷响应。汉军威武!!汉军威武!!大小胡寇四散而溃!***大地终复炎黄本色。我族方才免于重蹈古印度人之悲剧。

在火焰塔以及满清人所写的正史和***里。都有许多对冉闵的污蔑。比如说冉闵被胡人收做义子。但是在南朝的史书从来没有记载。我们只能通过被人篡改的史料来一窥这位1700年前的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岳飞,文天祥都是我们很熟悉的人物。 但是冉闵却被埋没于浩瀚史书中。冉闵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拯救了危在旦夕的中华文明。不惜自己的声誉背负了2000年的骂名。为我们这些后代夺回了生存空间。冉闵的武功决不亚于岳飞!岳飞其实是想成为第二个冉闵。冉闵的功绩与日月同辉!!冉闵是公元四世纪的东亚明星。是人民心中的唯一希望。人们都说冉闵就是西楚霸王项羽转世来拯救***的英雄。来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百姓。关中80万汉族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跋涉来投奔冉闵就是明证。

[编辑本段]冉闵的家族背景

冉闵可不是一个没有来头的莽撞武夫,他是有着显赫的家族背景的。相信大家还记得在初中的时候的语文课本中,有两篇关于孔子和论语的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伐颛臾》中提到过的冉求(即冉有),冉闵正是这个冉氏家族的后裔。事实上,孔子的***中有五个冉氏家族的成员,分别是,冉求、冉雍、冉耕、冉猛、冉儒。其中冉求、冉雍、冉耕更是位列孔门十二哲,因此现今很多冉氏祠堂的对联就是“一门五子从圣,十哲三贤列科”,其中冉雍又犹为受到孔子的赞赏,曾经称赞道:“雍也,可使南面”,而冉闵就是冉雍的直系子孙。现今南方冉姓大多数都是冉闵的后人。

二、冉闵为何由一个儒家子弟转变为武将直至魏武悼天王的

冉闵出生书香门第,儒传世家,那么他又是怎么转变为一个征战沙场的武将的呢?这是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冉闵所处的年代是五胡乱华时期,这个时期是汉民族历史上最为黑暗,最为痛苦的时期。五胡乱华时期,原来居于中华大地周围的各少数民族大举侵入中华大地,大肆的对***进行着***和奴役,北方***数量锐减,只剩下几百万,而入侵的胡***数却达到了五六百万,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局面啊,纵观中国历史汉族生存从来从来没受过如此的严重的威胁,即使是元清时期也比好这个时期要得多。大量***无奈只有南逃,晋王朝也只得往着南方迁都,西晋遂灭。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这种严峻的历史条件下,容不得人们去读书做文章了,北方***只有三种命运,要么被杀掉或是奴役,要么做汉奸,要么就反抗。冉闵选择了第三种。后人有诗赞曰:“五胡铁蹄踏北国,弱汉无奈唯乞活。棘奴忍辱兴汉事,万代功绩话蹉跎!”

[编辑本段]世无冉闵,中华文明已从地球消失?

很少有一个历史人物像冉闵这样充满争议,以至于主流教科书因为无法定论而不得不将他忽略。在那个扭曲的时代,他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扭曲的。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他?捧杀还是棒杀?目前我所找到最早持这一观点的是清未学者荆驼写的“冉闵传”,称冉闵“振古铄今,扭转乾坤”(见《江苏》,11/12期合刊本(光绪30年4月1日),页89,104-5)。据晋朝时期的“晋·江统〈徙戎论〉”,五胡乱华之前,北方迁入中原的胡人已高达数百万,很多地方超过了当地***人口。

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晋纪》《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唐编《晋书》卷65《王导传》据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就是说,南迁的人超过了半数。留在北方的人命运很悲惨。匈奴、羯等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如《晋阳秋》残本所称的“胡皇”石勒一次就***百姓数十万,诸晋史中也有大量***记录,***在数个州开展)石勒其侄石虎更加残暴。他跟一条毒蛇一样,脑筋里只有三件事,一是*欲,二是杀戮,三是享乐。

石虎发男女16万,运土筑华林苑及长墙于邺北。时逢暴雨,漳水水涨,死者数万人;他已有多处宫殿,还不满足,又驱汉丁40余万营洛阳、长安二宫,造成尸积原野;修林苑甲兵,50万人造甲,17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夺汉女5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之行,其间由于负妇义夫的反抗,死者不计其数;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成汉的使者见到沿途树上挂满上吊***的人,城墙上挂满***人头,尸骨则被做成“尸观”,恐吓世人,数万反抗将士的尸体被弃之荒野喂兽;和残酷的民族压迫,北方***锐减至六七百万,造成赤地千里的景象;人口的大量减少,土地的大量荒芜,伴之虎狼等野兽成群出现繁殖。

石虎将邯郸(一说临漳以南)以南中原地区,数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其***围场,创全人类有史以来的吉尼斯世界记录。规定***不得向野兽投一块石子者,否则即是“犯兽”,将处以死罪,被杀或被野兽吃掉的人不计其数,***的地位竟连野兽都不如。住在“富丽堂皇”宫殿里的石虎,竟笑曰:“我家父子如是,自非天崩地陷,当复何愁?……当时“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

残留的***,为了免于***,纷纷筑堡自卫,与胡人对抗。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些人认为的“坞堡遍地都是”,当时的北方壁堡也要相隔百里才有一个。按鸣沙屈出土的《鸣沙石室佚书》记录:“永嘉大乱,中夏残荒。保壁大帅数不盈四十。多者不过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

由此推测当时北方的***最多不过400万左右。大***了多年之后,石勒估计也杀累了,听取了谋士要他建立“根据地”做“皇帝”的建议,改变策略,开始有了收降***做奴隶的政策,而不再一味搞大***。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石勒根据***张宾的建议,定都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中原农业经济得到一点恢复。在南方石勒长期与祖逖将军作战.祖将军死后,没人能有效的组织北方各堡与胡人对抗。公元320年前后,屈指可数的几个保壁大帅也最后降石赵,石赵王朝完成了对中原和关中的牢固统治。

到公元349年,冉闵屠胡之前,迁居中原的胡人高达五六百万之多,数量上相当惊人,他们是在东汉、魏、晋、石赵四个朝代因各种原因迁到中原地区来的胡人。有被当时***强迁进来的,有主动迁进来的,有武装打进来的。晋朝统治时期,在“南达长江,北到燕辽,西起关陇,东至东海”的广阔区域,不断的有各胡酋占山为王,扰乱地方。但大都不敢公开反对东晋的统治,为害的区域只是个别郡县,不对晋朝统治集团构成威胁。直到匈奴人刘渊和羯族人汲桑石勒等的出现,匈奴、羯人合流,胡人铁骑横扫了整个黄河流域,建立后赵。

后赵统治北方时,当时的***不超过500万左右,胡人却与这个数相当甚至高于这个数。胡***口还在增长,而***不断减少。《晋书》:“方今四海有倒悬之急,中夏逋僭逆之寇,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以冉闵为首的汉族人们对入塞胡族的复仇行动,是***发起的绝地反击。入塞胡族成份复杂:像羯族、白奴族、丁零族、铁弗族、卢水胡、鲜卑(史书称白虏,也有学者认为黄种人)、九大石胡的远迁部落等主体都是金发碧眼的白种人。氐族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和巴氐。大月氐主体为白种人,小月氐和巴氐主要为黄种人。 而姜、夫余、乌桓(东胡与匈奴混血)、和入侵辽宁的高句丽等民族主体为黄种人,个别部落除外。

如果等他们杀尽了北方***,在中原地区繁殖起来。会成为一个金发碧眼的种族(根据现在鲜卑后代千分之几白人血统都成显性基因的特征),会再向南方要生存空间,再把南方的三百万人杀掉,或大部份杀光,小部分汉族被融入新的种族。而不是其它各胡基本上被杀绝,仅占北方***人口百分之几不到的胡人融入北方汉族。汉族像其它三大古国的民族一样亡族是很可能的。

公元350年前后,冉闵歼灭数十万后赵胡军,推翻后赵王朝,致书各地,号召***起来杀胡人复仇,史载全国各地:所在承闵书诛之。当时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北部、陕西的***都纷纷起兵,仅邺都一地被杀的胡人就高达20几万(甚至远在陇西的麻秋收到冉闵的“讨胡檄文”后,都杀掉所部胡人响应,因为陇西胡人太多,呆不住脚,麻秋带领部下斩关向东出关中投靠冉闵,中途与胡人王朗干了一仗,杀朗部胡人数千,后被氐酋蒲洪捉了去。)除了向侵略者报仇外,冉闵最大的功绩还在于驱逐胡蛮数百万出中土。

《晋纪》:“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 ”

石虎统治后期,冉闵救济饥民。冉闵推翻后赵,分兵四面出击,与各大小胡酋互攻,数百万胡人被中原人们驱逐(石虎强迁到邺城的共计几十万***,也有近半数在中返还家乡,中途大部份被胡人所害。)氐、羌、胡蛮等各民族数百余万,返还陇西或河套等地的家乡,九大石胡甚至迁回中亚。返迁途中各不同民族的胡人相互进攻掠对方,甚至人肉相食,十个人中仅有二三人能成功回去。

冉闵使胡族大返迁,造成中原百余万胡人死亡达十之七八,这就变相的杀了百万胡人.中国历史上后来建国的十六国国家中,鲜卑除外,就是成功返回去未被灭的民族部落重新入主中原所建立。但这时胡人数量大减,民间***恢复增长。胡人见识了***血腥报复的可怕不得不向***寻求合作,***从事农耕,胡人则充军打战。这才开始了和睦共处。五胡乱华时的少数民族往往打战不论男女老少全族皆兵。当然往后发展精兵全由男子充当。在十六国南北朝频繁的战争中,胡族大量战死,胡族彼此之间也相互灭族。民间从事农耕的***不断恢复增长,北朝东西魏的战争使胡***口枯竭.两国汉族大地主势力却强大起来,为补充兵源不足,不得不开始大量起用汉军.西凉地区的汉军得到北周起用,正是在这一时期.鲜卑国主们把公主嫁给这些汉族地主势力以拉拢他们,汉军的起用为后来杨坚灭胡和隋唐的建立创造外部条件。

如果没有冉闵的“杀胡令”,没有他号召***复仇,驱逐各胡出中原。以后会是什么样?首先胡人在中原繁殖上千万人口后,再把南方的***杀绝并不是不可能的,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也会像另外三大古国一样被异族取代。诸胡乱中华时,北方***被只留下四五百万,这得主要归功于匈奴人和源于东欧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区的白种羯族。(这个民族有拿人头祭祀的习惯) 冉闵灭后赵,歼灭30多万以羯族与匈奴为主的胡兵。冉闵后来在邺城对羯族***了20几万,加上全国各省各地的复仇***。羯族与匈奴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可惜的是一支万人的羯族部族,因为向北投降鲜卑而保留下来.后来鲜卑人帮助它们杀了冉闵,鲜卑入主中原。

这支羯人在鲜卑的统治下以打仗为业。 鲜卑内战时羯酋造反,压抑久了的尔朱羯疯狂地杀着鲜卑人,差点将鲜卑灭族。在鲜卑复仇的打击下,羯人在侯景带领下跑到南方梁朝统治区,梁朝***接纳了他们,收为雇佣军。忘恩负义的侯景确杀死了梁武帝,对江南人实施血腥的种族***,使原本人口众多,千里沃土的江南变成赤地千里,尸骨遍地,杂草丛生的不毛之地(仅屠靖康城就将全城4万户约20万人杀绝),史称侯景之乱。

后来,南梁大将王僧辩,于是召集陈霸先、杜龛、韦载等人率军讨伐,花了很大代价才灭此悍族,这一种族才真正从地球上消失。王僧辩等人把许多原本在两广和越地山区的人口补充到长江中下游,充实当地人口。陈霸先建立陈朝,***取了很多措施来恢复经济和人口增长,即使这样直到隋灭陈时已经很多年过去了,南方的人口却一直没有恢复到侯景之乱前的规模。 由此可见,单侯景几千羯兵就可血腥杀光江南人,更别说几百万胡人如果没被驱逐出在中原,而在中原繁殖几千万后必然向汉族要生存空间的结果!

冉闵赶胡族出中原,为***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冉闵的神兵铁骑,让胡人从此不敢再轻视***的武力,收敛了他们肆意抢掠的行径。冉闵,不愧为我大汉英雄,其功业利在千秋!!!冉闵在取得***后。并不想和胡寇闹翻脸。曾经宣布:“与官合则留,不合则去。”一夜之间,周围百里的***全部争相拥入城中,所有的胡人全部离去。城门那里一面是大量的***拥进城市来投奔冉闵。一面是大量的胡人纷纷出城。

[编辑本段]讨胡檄文

版本1

诸胡逆乱中原 已数十年 今我诛之 若能共讨者 可遣军来也 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 杀我百姓 夺我祖庙 今特此讨伐 犯我大汉者死 杀我大汉子民者死 杀尽天下诸胡 匡复汉家基业 屠戮胡狗为天下***义之所在 冉闵不才受命于天道 特以此兆告天下

版本2 网友编写

稽古天地初开,立华夏于中央,万里神州,风华物茂,八荒***,威加四海,华夏大地,举德齐天。蛮地胡夷无不向往,食吾汉食,习吾汉字,从吾汉俗,此后胡夷方可定居,远离茹毛饮血,不再兽人。然今,环顾胡夷者,无不以怨报德,抢吾汉地,杀吾汉民。中原秀丽河山,本为炎黄之圣地,华夏之乐土,而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前晋八王乱起,华夏大伤,胡夷乘乱而作,扰乱中原,屠城掠地。永兴元年,胡狗鲜卑,大掠中原,劫财无数,掳掠汉女十万,夕则奸*,旦则烹食,千女投江,易水为之断流。羯狗之暴,以汉为“羊”,杀之为粮。永嘉四年,围猎汉民,王公忠烈射死者十余万。不日,夷人匈奴,四面纵火,烤汉为食,死者二十余万。太兴元年,愍帝受辱,崩于匈奴。凡此种种,罄竹难书! 今之胡夷者,狼子野心,以掳掠屠戮为乐,强抢汉地为荣。而今之中原,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天地间,风云变色,草木含悲!四海有倒悬之急,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中原危矣!大汉危矣!华夏危矣! 不才闵,一介莽夫,国仇家恨,寄于一身,是故忍辱偷生残喘于世。青天于上,顺昌逆亡,闵奉天举师,屠胡戮夷。誓必屠尽天下之胡,戮尽世上之夷,复吾汉民之地,雪吾华夏之仇。闵不狂妄,自知一人之力,难扭乾坤。华夏大地,如若志同者,遣师共赴屠胡;***各方,如有道合者,举义共赴戮夷。以挽吾汉之既倒,扶华夏之将倾。

[编辑本段]冉闵杀胡人的真正原因

《资治通鉴》:“闵使尚书王简。。。。下令城中曰:‘近日孙、刘构逆,支党服诛,良善一无预也。今日以后,与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所任之。敕城门不复相禁。”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晚年冉闵。胡、羯去者填门。闵知胡之不为所用,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门牙。’一日之中,斩首数万。”

公元304年,正是“八王之乱”之时。幽州刺史王浚引进段氏鲜卑来对付成都王颖。鲜卑乘机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奸*,同时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王浚发现后,要鲜卑留下这八千名少女。鲜卑一时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将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易水为之断流。

后赵开国皇帝石勒(羯族)公然明定胡人劫掠汉族士人免罚,胡人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的东西。同时又禁止***称游牧民族作胡人,而称“国人”,违者斩。他的开国***大臣,来朝见他时,因身上值钱东西和衣服被胡人抢了,勒问他出了什么事,大臣正在气头上,说胡人抢了他,而忘了说国人。才发觉说错了话,赶紧向石勒赔罪,勒赦免了他。可以想像一般***当时的处境。

由于听信巫师之言,石勒之子石虎(一说为侄,一说为与其婶所生,可能是**中所生)对***酷虐残暴。他跟一条毒蛇一样,脑筋里只有三件事,一是*欲,二是杀戮,三是享乐。

石勒发男女十六万,运土筑华林苑及长墙于邺北。时逢暴雨,漳水水涨,死者数万人;石虎已有多处宫殿,还不满足,又驱汉丁四十余万营洛阳、长安二宫,造成尸积原野;修林苑甲兵,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之行,其间由于负妇义夫的反抗,死者不计其数;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成汉的使者见到沿途树上挂满上吊***的人,城墙上挂满***人头,尸骨则被做成“尸观”,恐吓世人,数万反抗将士的尸体被弃之荒野喂兽;和残酷的民族压迫,北方***锐减至六七百万,造成赤地千里的景象;人口的大量减少,土地的大量荒芜,傍之虎狼等野兽成群出现繁殖。石虎将邯郸(一说临漳以南)以南中原地区,数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其***围场,创全人类有史以来的吉尼斯世界记录。规定***不得向野兽投一块石子者,否则即是“犯兽”,将处以死罪,被杀或被野兽吃掉的人不计其数,***的地位竟连野兽都不如;太子石邃比他爹石虎还要令人发指。如果说石虎是残暴荒*的话,这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只能以变态来解释。在自己府上闲着无聊的时候就带着刀乱窜,碰到自己的侍女就把她的头砍下来,擦干净血放到盘子里面做成工艺品和部下观赏。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恶魔竟然笃信佛教,他命令他所掳掠的汉族女子做尼姑,碰到漂亮的就先和她交配,然后就把这个倒霉的尼姑身上的肉割下来和牛羊肉混着煮,还把这种食品赏赐给部将吃,让他们猜测是什么原料做的。

石宣残局

后石邃因触怒父亲石虎即被石虎灭门,改立太子石宣,石宣暗杀兄弟石韬,石虎明白了是石宣干的,就急命他进宫解释。石宣借口母亲过于悲伤,不敢前来。石虎立即派重兵包围太子府,把石宣和杨柸都捉来对质,石宣供认不讳。石虎大怒,命人把石宣关到猪圈里,将他的下巴用铁环锁起来穿到木槽上,用猪食来喂他。过了几天,石虎在邺城北门外架起柴堆,命令石韬的亲属把石宣的头发连根拔掉,依照石韬死的样子割掉他的舌头,砍断他的手足,挖掉他的眼睛,然后用绳子穿过他的下巴吊在柴堆上将他烧死。石虎和石韬、石宣等的亲属几千人在旁边围观。等火熄灭了以后,石虎下令把石宣的骨灰洒在大路上供人践踏。

冉闵灭后赵***,一次解放被掳掠的汉族女子达二十万。但后来在冉闵被俘,鲜卑慕容的军队包围邺城时大量女子被城中饥饿的士兵和百姓捕食。